刘禅怎么死的,历史上哪些冷知识你掉鸡皮疙瘩?

2023-07-26 21:45:04 39阅读

刘禅怎么死的,历史上哪些冷知识你掉鸡皮疙瘩?

腰斩,在现代汉语里表示做一件事半途而废的意思,在古代,这是一种极其残忍的刑罚。腰斩的刑罚在周代就有记载,一直到清代雍正年间,才得已正式废除。

废除的原因,听了能让人鸡皮疙瘩掉一地。这是一个血淋淋的故事。

刘禅怎么死的,历史上哪些冷知识你掉鸡皮疙瘩?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俞鸿图。

主人公有一个好名字,喻意鸿图大展,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此公也算是出生于名门望族,一家子同朝为官,而且级别都不低。

清代举人官牌

俞鸿图的老爹是朝廷户部高官,哥哥俞兆盛是康熙年间的内阁大学士,雍正年间任户部侍郎。

俞鸿图本人呢,是康熙五十一年进士,雍正十年选庶吉士,后来出任河南学政。

河南学政是个什么官呢?最少相当于现在的省地方教育厅厅长,他的级别在清朝是和当时的河南巡抚是平级的。

河南学政负责河南一省的学务,包括学校教育、各级科举考试等一应事宜,权力巨大。

据《清史稿》、《清史编年》和现代人林涛的《正说清朝三百年》里记载,俞鸿图此人还是比较清正廉洁的,在科考事务上也比较用心,算得上尽职尽责。

坏事坏在一个女人身上。

清代贡院规程

俞鸿图有个小妾,姓林,非常的美貌,深得俞鸿图喜爱。女人嘛,往往都爱财浅薄,外加虚荣。俞鸿图清廉,挡不住他的女人贪婪。

贪婪的人往往胆子又很大。

小妾林氏收了应试考生们的贿赂,和家里的仆人们串通好。林氏乘着俞鸿图起居的时候,偷偷把试题贴在他的官服上,出去之后,侍候俞鸿图的仆人再把试题悄木声地揭下来。这一帮阤人胆子奇大,把自己家老爷俞鸿图当猴耍。

林氏一共收受贿银一万多两。

最终试题泄出,不学无术者纷纷高中,寒窗苦读的名落孙山,一时闹得满城风雨。

俞鸿图自认清白无虞,也不把这些流言蜚语当回事,再加上他本人性格孤傲,平日里得罪得人也不少。被与他平级的河南巡抚王士俊一纸奏章上达天听,弹劾他纳贿泄题,作乱科场。

清代考生夹带小抄

古代的科场向来被各朝统治者视为禁区,是“净地”,对科场作弊这种事都是零容忍。康熙朝的丁酉科场舞弊案,康熙一口气斩了五个主考官,然后让武士列队披甲持刀监考,全部重考。

应试的举子们当场就吓尿了,大才子吴兆骞因为这场考试受牵连被发配宁古塔。

雍正皇帝那是眼里不揉沙子的主儿,岂能容忍,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发旨让河南会同山西总督会审,严办俞鸿图案。雍正的旨意措辞异常严厉,有包庇同情者一律严惩不贷。

俞鸿图一家被抓。

俞鸿图本人自恃清白,对泄题纳贿的事矢口否认,事实上他有可能是真不知情。

他的小妾林氏和仆人人做了亏心事,哪经得起审讯,没几下就全都招供了,而且在家里搜出了收受的贿银。

这下子俞鸿图百口莫辩,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清代最大的科试考场,江南贡院考生所用笔墨一体文具清代科试准考证

雍正亲自下旨,判俞鸿图腰斩。

受他影响,他老爹和兄弟也被牵连拿办。

因为家里人被查办的太多,没有人顾及狱中的俞鸿图,也没有人为他打点。

俞鸿图走上刑场执行的时候,才听到自己要被执行腰斩。

以往如果有人打点的话,刽子手执行腰斩时刀口会靠上一点,这样犯人很快就会死亡。受不了多大罪。悲催的俞鸿图没人管,刽子手没收到钱,行刑时刀口就靠下了点。

俞鸿图被斩为两段,人又很清醒,痛得在地上打滚。用手指蘸着自己的血,一连在地上写了七个字:“惨、惨、惨、惨、惨、惨、惨。”

每个字都写得极慢,触目惊心。最终在痛苦中死去。

雍正皇帝收到监斩报告,铁血心肠也不禁为之一软,当场下令封刀,永久废除了这个极不人道的刑罚。

我是老白,动动小手给个关注。

参考:《正说清朝三百年》为历史通俗读物,并非正史。

刘备兵败夷陵后为何不敢回成都?

”接着奏乐接着舞 ”,夷陵大败后,汉昭烈帝刘备待在小小的白帝城夜夜笙歌,却从没打算回去兵多将广的成都再征东吴,除了没脸回,更是不敢回,除此以外刘备还有更大的图谋。

公元221年,曹操去世了不久,刘备觉得天下英雄也就剩他一个,便登基称帝。称帝后的刘备对两年前(公元219)年失去荆州是大为不满,勃然大怒执意要亲征,找东吴算账。(注:通常人们都认为,关羽败走麦城后,刘备知道了消息,便立即对东吴用兵,为关羽复仇收复荆州,其实这里相隔的时间有一年多)

当时作为蜀汉首席军师的诸葛亮,连番规劝刘备,但刘备这次非常的执拗,怎么劝都劝不住,见到刘备动真格的,东吴的孙权也认怂了,甚至还低声下气的修书多次求和。

可是刘备却坚持己见,怎么都要出兵讨伐东吴,无可奈何的孙权,面对取得了汉中之战大胜,刚刚称帝,还拥有几十万大军的刘备,只好向选择了联合曹魏,趁着曹操去世,向曹丕称臣,得到了曹丕的支持,

可是此时刘备的先头部队已经是长驱直入,攻进了东吴境内,孙权面对势如劈竹的蜀汉,却反常地任命了年轻的陆逊为大都督,让陆逊全权负责前线于刘备对垒战事。

陆逊接手后,对蜀汉和东吴双方,各种的条件进行了庙算,制定了避其锋芒,伺机破敌的防御战略,通过连番讲解,说服了东吴的诸位猛将,打消了众将要和刘备一决雌雄的想法。

有计划的且战且退,撤到夷道和猇亭一带,建起了一个防御圈,集中东吴的优势兵力,借助良好的地理条件拖延蜀汉的攻势。

一路高歌猛进的刘备,他没想到陆逊用空间换取机会,把数百里长的高山峻岭地带都让给了蜀汉,让蜀汉一时无法施展其优势的兵力,中了陆逊的诡计。

不过夷陵之战初期,刘备势头很猛,快速地占领了东吴300多里的地盘,但是夷陵一带,却怎么也推不动,在这里陆逊占据有利地形坚守不出,刘备想了很多的办法都没啥效果,

为了调动陆逊,刘备尝试佯攻过孙桓,这让东吴军中是一片惊慌,众多的将领纷纷请战,可陆逊却不是这么想,他看穿了刘备的用意,拒绝了将领们的要求,继续让东吴的将士们在大营内好吃好喝好好休息。

这样两军对持了200多天,由春季对持到了夏季,刘备感觉不能再这样被动了,想找机会和东吴决战,便让手下的将领们,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去挑战,到东吴大营前,有多难听就说多难听,打算把陆逊给骂出来。

可是陆逊对于蜀汉的川音调谐,就当时耳边风,让将士们不予理睬,甚至谁敢出战,将重典处置。

面对刘备的连番挑战,陆逊采取的就是坚守不出,刘备此时身边没有法正和诸葛亮一样的军师,此时是有点黔驴技穷了,蜀军长时间屯兵在外,导致军中士气出现了松懈。

夷陵一带到了夏季,天气变得闷热不堪,许多习惯了四川凉爽气候的将士,被深山密林的湿气和闷热的暑气,搞得不胜其苦。

蜀汉水师更是因为暴雨和涨潮,无法待在江上,刘备只好让水师上岸休息,这样导致本来在密林中的军营就更多了,蜀汉大营连绵数十里,刘备见陆逊不出战,就打算让将士们熬过这几个月,到了入秋再找机会决战。

陆逊等待了良久,终于等到了战略反击机会,准备充分的东吴军,忽然对蜀军出击,蜀汉军措手不及,先锋主将接连被斩,蜀军乱成了一团,东吴军乘胜追击,把刘备的蜀汉大军杀的片甲不留,把刘备追到的白帝城附近,才鸣金收兵,史称“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中的刘备,也是在白豪兵的誓死保护下,冲出了东吴重重包围,最后才摆脱了东吴的追击,心有余悸地躲入了白帝城。

在白帝城。,三国的豪杰刘备,孤独地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夷陵之战刘备受打击很大,导致一蹶不振,心情忧郁的病逝, 但是刘备此举,却让人感到很疑惑,为何屡败屡战的刘备,在夷陵之败后,竟然不选择回到成都重振旗鼓,再寻找机会东征东吴一雪前耻,而是选择在白帝城,默默的虚度人生最后的时光呢?

一直以来,我对此思考,认为爱面子的刘备,除了不能回去,不敢回去,还有更大的图谋。

关于夷陵之战,陆逊并没有乘胜追击,是刘备得以逃回白帝城的主要原因,刘备在夷陵的马鞍山,被吴军四面团团围住,蜀军多次突围,战死了数万人,刘备才在精兵的保护下,狼狈不堪向着白帝城逃去。

那么为何陆逊不乘胜追击,活抓刘备呢?

对于这个疑问,不单只有我们,其实当时士气如虹的东吴将领,也同样也是疑惑不解,例如东吴将领中的徐盛、潘璋,就跳过大都督,直接上表建议孙权:“备必可禽,乞复攻之。”

东吴军中上下,对于生擒刘备,都非常的热切,毕竟能够生擒刘备,那么就是建立了天大的功勋,孙权当然也对此非常有兴趣,但是沉稳的孙权,还是征求了陆逊的意见。

不过陆逊劝孙权,别顾着现在的胜利,忘记了还有一个曹丕,让孙权允许东吴军全军撤回防备曹魏。正如陆逊所料。曹丕也不想孙权在夷陵之战后,吞并了蜀汉和曹魏对垒,因此调兵遣将出兵讨伐东吴。

曹丕刚刚登基,对于这次战役也非常重视,更是出动了曹魏豪华阵容,下了很大决心,打算完成曹操当年没能完成的宏图构想。

如何此时的陆逊真的,倾巢而出去追击刘备,那么将很有可能面临,诸葛亮和赵云出兵救援,曹丕的进攻,而白帝城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想一时半会攻下,也是相对困难,由此很可能曹丕把孙权给活捉了,东吴还没能抓住刘备,毕竟刘备还可以向成都退却,

但曹丕的大军可是志在必得,东吴主力如果不及时回师,将被曹军和蜀汉夹击,到时候胜负难料了。所以陆逊不敢贪功冒进,放弃了活捉刘备的机会,

刘备也正是得益于曹丕的出动,可以在白帝城歇息了下来,并不用在继续逃会成都。刘备在白帝城待了一年多时间,奇怪的就是他这段时间,好像啥也没做,最后还在成都叫来了诸葛亮和阿斗托孤,甚至告诉诸葛亮,阿斗不行你自己看着办吧!刘备为何死都不回成都呢?

综合当时的局势,刘备不会成都还是有以下几个原因的!

第一:刘备不敢回成都,因为太危险了。

蜀汉的大本营不是在成都么,怎么刘备回去还很危险呢?其实当时大多数人的聚焦点都放在了白帝城,忽视了成都在公元221年到222年之间,发生了各种事情,

公元222年,距离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成都,相继有三位重要人物忽然去世,这三位人物对于蜀汉都是举足轻重的,一位是五虎上将之一,没有跟随刘备征吴的马超,一位是蜀汉的司徒许靖,还有一位则是蜀汉被遗忘的人才刘巴,在夷陵之战前,本来是益州的大佬刘璋便忽然去世了,而这几位人物的去世,可见当时成都的局势的并不是风平浪静,

按照历史学家的推测,刘备此时已经在考虑身后事,这时刘备的继承人名单中,可不只是刘禅一人,还有刘永和刘理,也是在221年,刘永被封为鲁王,刘理被封为梁王,在夷陵之战前,刘备是踌躇满志的,很有可能是计划吞并了东吴后,在进攻曹魏。

刘备后来失败了,导致结果就是蜀汉中的益州,荆州,还有西凉三股势力开始虎视眈眈,刘备可能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因此他没有急着回到成都,去面对诸多儿子的继位之争,反而留在白帝城静观其变,同时也是在几股势力中权衡,

而成都此时几股势力的暗中争斗,刘备如果贸然回去,肯定卷入旋涡之中,失去了实力的刘备,更容易成为益州或者荆州势力的傀儡,刘备最终权衡再三,还是选择待在了白帝城更安全。

而且各位想想,西凉的代表马超,益州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忽然地比刘备先一步离世,是巧合还是历史掩盖了什么?

第二,刘备不好意思回去。

三国演义中,刘备被描述为一个仁德的君主,不但礼贤下士,待人和非常友好,可是真实的刘备,骨子里是非常要强和爱面子的人,在三国志中,就曾经记载他少年的时候,就爱穿着华丽的衣服,还有爱斗鸡走马,这都是一些富家弟子喜欢炫耀的举动,

作为中山靖王之后,后来还被汉献帝认为皇叔的刘备,后来更是登基建立的蜀汉,此时的刘备可以说是傲娇的不得了,曹操的去世以后,刘备更是觉得天下英雄只剩下他一个,因此他是不听劝告,执意的征伐东吴,

最终的结果,却被诸葛亮和赵云都说中了,由此他不但非常难堪,也让他感觉面子上过不去,更重要的是他得到益州的手段有点不地道,更害怕听到益州的上下对他各种的冷嘲热讽,因此他干脆选择不会去,而是待在白帝城办公,一来可以避免了尴尬,同时也让时间冲淡一切,估计他是打算找到了恰当的机会在回去成都。

第三,刘备计划再次出兵伐吴。

夷陵之败,刘备可以说是损失惨重,把多年的家底都亏个精光,表面上看,此时的蜀汉可以说是强弩之末,东吴只要乘胜追击便有机会拿下益州和汉中,毕竟当时蜀汉已经没有了主力抵抗东吴的冲击。

曹魏更是可以在这时落井下石,前后夹击蜀汉,起码把汉中的地盘收回来再说,可是无论是曹魏还是东吴,最终都没有再大的动作,反而是联合的双方互撕了起来,为何两家不先携手把蜀汉灭了,再进行决战呢?

更奇怪的是,已经是风烛残年的刘备,一直住在白帝城不走,反而让孙权非常的担忧,居然孙权还主动要求与蜀汉重修旧好,甚至差点打算把孙尚香送回去刘备身边。

此时的刘备答应了孙权的请求,蜀汉和东吴刚打完夷陵之战,双方都还没缓过气来,便坐下言归于好。

有精兵良将,还获得了战场主动权的孙权,为何为刘备一直待在白帝城不走,而忧心忡忡,甚至不惜低声下气地和刘备重修于好呢?

因为他深知蜀汉在实力上受损,但却并没有到崩溃边缘,刘备老谋深算的还保留了几只劲旅,例如防守汉中的魏延,还有在成都的诸葛亮与赵云李严等人,在白帝城还有陈到等忠心耿耿的护卫,如果东吴深入蜀汉的境内,

很有可能因为纵深过长,补给上不但出现了困难,还容易给刘备翻盘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刘备待在白帝城不走,肯定是有所图谋,其图谋必定和东吴和荆州有关。

毕竟刘备手下的其中一股势力,就是荆州集团,这些人当然是希望刘备能够收复荆州,他们能回去光宗耀祖,如果孙权不识相,非要突入到荆州境内,那么必然迎来蜀汉的同仇敌忾,导致结果是蜀汉死磕东吴,

反而给曹丕坐收渔翁之利,所以在曹丕的虎视眈眈下,竟然忘记了过去的仇恨,再次结成了联盟。

但无论如何,刘备和孙权,都懂得这个联盟是暂时的,孙权想的不过是稳住刘备,避免两线作战,而刘备则希望让孙权松懈,他可以再次组织力量夺会荆州。

白帝城所在的位置,正是蜀汉和东吴两军较为关键的地理位置,

唐朝的诗人李白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都的西邻青藏高原,北有秦巴山脉,长江之西向东流淌,境内有剑门天险,瞿塘峡雄关。

白帝城便是坐落于瞿塘峡上,是控扼长江水道进出蜀汉的大门,这里在汉朝的时候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和现在我们看到的“白帝城”不同,古代的白帝城绝非一座小城那么简单,它所处于的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地带,

西汉末年,公孙述看中了白帝山的地理条件,在这里筑城,传说因为当时的城中挖出一口古井,经常冒着白气,很像一条白龙,公孙述便把这座山改名为白帝山,后来这里的城就改名为白帝城,

公孙述因此在这里自封为“白帝”!并且以此为根基,让汉光武帝刘秀吃瘪了数次,经过了公孙述的经营,白帝城成为了控扼长江水道,易守难攻之地。而只要刘备守住白帝城,蜀汉将扼制孙权的威胁,刘备虽夷陵兵败,却死都不回成都的原因,就是白帝城不但能有效钳制东吴,还能在这里找机会出击!

后世许多人认为,刘备是因为在白帝城心情忧郁而卧病不起,个人观点刘备待在白帝城,根本就是想一雪前耻。 其计划是趁着曹魏进攻东吴的时候,趁机会夺回荆州,这点从刘备让诸葛亮在成都修建祭坛可见一斑,

由于多年的征战,加上夷陵之战的造成的身心疲累,已经花甲之年的刘备,终于在当年四月一病不起,因此他才不得在白帝城托孤,其实他原来的战略意图,还是要夺回荆州。

刘备千算万算,最终还是算不过天意,没等到讨伐东吴的时机,便一病不起,无奈之下只能在白帝城托孤,把自己辛苦打下的基业,交给了刘禅和诸葛亮。

小结一下:

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而归,却不会成都待在白帝城,原因不过有三。第一,夷陵之战的失败,主要是刘备太高估了自己,其二,由于夷陵之战失败,导致成都暗流涌现,各种势力也是在静观其变,而刘备回去很容易引起蜀国内部倾轧。所以他待在白帝城反而是一个很安全的选择。最重要,他是想一雪前耻,毕竟纵观刘备的一生,都是在不断跌倒又重新爬起来,继续克服挫折困难走过来的,夷陵之败并未对蜀汉造成根本性的打击,蜀汉稍微修养声息一段时间,便可以重整旗鼓,或者再来一次刘备将完胜东吴,可惜,他英雄盖世却赢不过时间。

怎么对蜀就伤筋动骨了呢?

首先,你说的夷陵之战“伤亡没多少”太低估这次战争的直接兵力损失了。

《三国志》记载东吴的参战人数为五万人,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对于蜀汉的参战总兵力并没有明确记载,这就引起很多猜测和争议。有一种说法认为,蜀汉的参战兵力跟东吴差不多,也在五万左右,如果是这样的话,似乎蜀汉在兵力的损失上并不大。但实际上,蜀汉的兵力肯定不止这个数。

从常理来推断,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整整准备了两年,一是为了关羽报仇,二是为了夺回战略要地荆州。他很清楚荆州对双方的重要性,也了解东吴的实力,他准备的这次战争的规模肯定不会小,不会以区区五万人去发动一次这么重要的战争。

从战争的实际进程来看,东吴以五万人应战,在初期感觉很难抵挡蜀军的攻势,只好实行战略退却,一直撤到夷道、猇亭一线,也说明双方并不是势均力敌,而是蜀军占有明显优势。

在《三国志·文帝纪》中,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孙权在战争开始后上书给曹丕,称“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这封书是在章武元年(221)十月上的,也就是在蜀军的先头部队吴班、冯习攻占巫县之后,这里所说的“支党四万人”就是指这支先头部队的兵力。刘备率领的主力肯定会大大超过这个数字,如果以主力部队的兵力为先锋的两倍来估算,那么刘备在夷陵之战投入的总兵力应该在十到十二万左右。

蜀军最后惨败,《三国志》记载:“权将陆议(即陆逊)大败刘备,杀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就是说,刘备输得只剩了个光杆司令,被杀的就有八万多,如果加上投降曹魏的黄权的江北诸军以及其他投降、被俘和打散的蜀军,总数也在十万人以上,跟前面估计的总兵力基本吻合。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十多万的兵力在蜀汉的总兵力中大概占多大的比例?

《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时,“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薄,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可见,当时蜀中的人口不过九十多万,兵力十万多一点。夷陵之战时,这个数字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从裴松引《诸葛亮集》的数据来看,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北伐时,“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这应该就是蜀汉军队的主要家底了。

综合这两个数据来估计,蜀汉的总兵力大概在四十万左右。

因此,夷陵之战蜀汉大约损失了至少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且这些都是最精锐的部队,这样的损失绝对是蜀汉不能承受之重,伤筋动骨是必然的。

尤其痛心的是,蜀汉后期人才匮乏,真的是死一个少一个,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参加夷陵之战的高级将领全部被团灭,再加上还未出师就被杀的张飞,它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不管怎么估计都不为过的。

还有一个致命损失就是刘备的去世。

继位的后主刘禅完全不在一个量级,致使在三国之中,蜀汉的最高领袖一下就比其他两国低了好几个层次。这一因素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远的,只要看一下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对刘禅的各种叮嘱,对工作的详细安排,就可以看出来,诸葛亮的压力一下子大了很多。

最后要说的是,夷陵之战的直接损失其实还不是最主要的,它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就是蜀汉以《隆中对》为蓝图制定的国家战略的调整和吴、蜀新的联盟关系的开始。所以,夷陵之战就成为前、后三国的分界线。

后来又将他的庙立在远离成都的沔阳?

现今很多网络上的历史文章用今人的眼光来重新分析历史的真相,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其中也包括很多颠覆性的内容。

就像问题中提到的,诸葛亮死后,刘禅禁止百姓祭奠,后来迫于压力不得不为他立庙,但是却立在远离成都的沔阳,那他们之间的真正关系一定不是史书所记载的那么融洽!

对吗?错的!

相信这个观点的,一定是没有读过《周礼》、《礼记》,也不了解汉朝的礼法制度,只是用现代的臆测来判断。

百姓祭奠诸葛亮,对吗?错,在汉代是违法的!诸葛亮可以建庙吗?不行,在汉代是违制的!

要了解这个答案,我们先来回顾事件的过程。

在《襄阳记》中记载:

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於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偪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於是始从之。

讲的是,诸葛亮刚死的时候,各地都上书请求为诸葛亮立庙,注意这里用了两个字“礼秩”,这很关键,朝廷便是以这个理由没有采纳。

后来百姓根据时节,就像现在清明、七月十五的时候,在路边祭奠诸葛亮,然后就有人向刘禅建议,要不干脆在成都为诸葛亮立庙,刘禅还是不同意。

最后习隆和向充上表,内容大致是说:“我听说啊,以前周人因为怀念召伯的德行,都不忍心砍伐甘棠;勾践感念范蠡的功劳,用金子(应该是铜)为他塑像。所以汉朝兴亡至今因为做了小小好事,有小小功德的人画像立庙的就很多。”然后巴拉巴拉说了一堆诸葛亮功劳有多大,所以干脆顺应民心,在诸葛亮墓边,也就是沔阳立一个庙,让亲属故吏那些想要祭奠他的人,按照时节都去那个庙去祭奠。即可以断了民间的私祀,又不会违反礼制。

前面我曾提醒大家,注意礼秩两个字,而后习隆等人上表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给诸葛亮立庙祭祀其实是不和礼制的。只不过,以前也有人开了先河,再和人民扭着干也不好,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折中处理算了。

所以说起来,究竟怎么样才能立庙呢?为什么连诸葛亮都不允许?

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礼记·祭法》中的记载: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岛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岛,故祀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着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鄣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材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他其实就是制定了可以被百姓祭祀的条件,如教化百姓、以死报国,定国有功,治理大灾等等重大贡献的人。还有日月星辰,这些百姓要依靠他来制定律法,进行农事;山林川谷丘陵,百姓需要依靠他们获得生活物资。

以上这些才可以立庙祭祀,除此之外,统统不行。历史上哪些人被祭祀呢?

其中也有举例,神农,后稷,后土,帝喾,尧,舜,大禹,皇帝,颛顼,契,冥,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这些人在历史上都是可以被祭祀的。

这么看来诸葛亮好像和上面这批人还差一个档次啊。

而且关于立庙,《礼记·祭法》里还有记载: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大夫立三庙二坛……适士二庙一坛……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

就是说皇帝只能立七个庙,为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诸侯可以建五个,大夫是三个,士是两个,至于普通人,死了就叫鬼,不能建庙。

建庙其实就是一个封神的过程,源至于祖先崇拜,如《淮南子·氾论训》曰:

禹劳天下,而死为社;

意思就是说,大禹因为对天下有功,死后被封为社神。但是大禹的社神是受天下万民敬仰祭祀的,和上面所说的庙又有不同。上面说的七庙,其实相当于家庙,被子孙后代祭祀,就是家神,可以庇佑子孙后代。

如果再往下,比如士只能建两个庙,也就是到爷爷为止,再往下到曾孙,就要移出去放在祖先祠堂中了。

就连这种庙,连皇帝家还只能建七个,而诸葛亮要建的庙其实是和大禹一样的庙,就连整个东西两汉,也只有丰功伟绩的七个皇帝有资格。分别是刘邦庙号太祖,刘恒太宗,刘彻世宗,刘询中宗,刘秀世祖,刘庄显宗,刘炟肃宗。

而现在诸葛亮想要在成都建庙,在汉朝的待遇就相当于皇帝了,而且不是一般的皇帝,绝对是僭越了,有心人说是造反也不过分。那些申请为诸葛亮建庙的其实只不过是出于私心,想要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已,就像明朝那些大臣为魏忠贤立生词是一样的。

按照大汉正常的礼法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周礼·夏官司马》记载:

王功曰勋,国功曰功,民功曰庸,事功曰劳,治功曰力,战功曰多。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大常,祭於大烝,司勋诏之。大功,司勋藏其贰。

也就是说,大臣中有功劳的可以把他们的名字和功劳写在大王的大常旗上,等他们死后,就在冬季祭祀宗庙时让他配食,司勋向神报告他的功劳。功劳比较大的,就在由司勋收藏他们的功劳簿。

这发展到汉朝,就是配享制度,算是大臣的最高荣誉了。在《通典·五十·功臣配享》中记载:

汉制,祭功臣於庭。生时侍宴於堂,死则降在庭位,与士庶为列。魏高堂隆议曰:”按先典,祭祀之礼,皆依生前尊卑之叙,以为位次。功臣配食於先王,象生时侍宴。宴礼,大夫以上皆升堂,以下则位於庭,其馀则与君同牢,至於俎豆荐羞,唯君备。公降於君,卿大夫降於公,士降於大夫。使功臣配食於烝祭,所以尊崇其德,明其勋,以劝嗣臣也。议者欲从汉氏祭之於庭,此为贬损,非宠异之谓也。贵者取贵骨,贱者取贱骨。(凡牲体,前贵后贱。)今使配食者因君之牢,以贵贱为俎,庶合事宜。周志曰:'勇则害上,不登於明堂。共用谓之勇。'(共用,死国用。)言有勇而无义,死不登堂而配食。此即配食之义,位在堂之明审也。下为北面三公朝立之位耳,宴则脱屦升堂,不在庭也。凡献爵,有十二、九、七、五、三之差,君礼大夫三献,太祝令进三爵於配食者可也。”

所以,想要给诸葛亮超格建庙,不要说是以大汉正统自居的季汉了,就连曹魏和东吴也是不敢做的。

但是诸葛亮在蜀中的人望实在是太高了,让刘禅很是头疼,建吧是违背祖宗礼法,不建吧违背民意,怎么吧?

于是这时候习隆,向充就想了个办法,上表说干脆折中吧,在诸葛亮的墓边建一个庙,让亲戚下属们可以去祭祀,不算太违背礼制,又能安抚民意。这样以后大家再想祭奠诸葛亮就去庙里,不要再在路边私祭了。

刘禅一看有道理啊,就同意了。

本来诸葛亮的这种待遇在整个三国时期都是独一份的,哪怕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少有的。结果到了现在,风俗变化,传统礼制在现在社会消失,这件事在人们眼中就又变了另外一个味道。

陈亚男为何这么着急要离开朱单伟?

陈亚楠其实不想离开朱家,从她前阵子带着母亲到朱家去道歉和她的道歉信看得出来,尤其是背靠大衣哥,有流量,有金钱,对自己的带货有只有好处。

只不过事件从10月份陈亚楠吐槽朱小伟开始就已经超出陈亚楠的控制了。

网上对陈亚男开始攻击,“名利双收后忘恩负义”是大家对她的评价,此事朱家也并未对网络上的攻击做出任何回应,尤其是朱小伟,慢慢的陈亚楠也感觉到事情超出控制,想请求朱家原谅,只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朱家大衣哥对这个儿媳妇应该是有很多怨言,尤其是朱小伟曾经爆料两个人还不再一个被子下睡觉。

陈亚楠还爆出过曾被“绑架威胁”这个里面就有点狗血了。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陈亚楠得不到朱家的原谅,自己的形象也被大众定义,对自己带货得影响肯定很大。

这个时候估计陈亚楠也想不出好方法吧,只能是退一步离开朱家,与朱小伟离婚,而且干净彻底,离婚后。马上退还朱家的彩礼,尤其是今日又发表了声明“感谢自己粉丝的鼓励,如果确实不喜欢自己,也可以取消关注,自己不会怪他们的”“也请网友不要在网上攻击朱小伟,不想他接受网暴,希望他平静,安静的成长”妥妥的一个贤良女人,不管她出于真心还是假意,这确实也能刷一波路人缘,至少事情做的也算有里有面。

其实说这个账号问题,陈亚楠嫁入朱家两年,最后确实也没有额得到什么,要回自己的几百万粉丝的账号也不过分,毕竟自己也要生活,尤其在农村,大家都在议论她。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