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陵,为何康熙扫墓不祭奠宸妃?
清朝皇陵,为何康熙扫墓不祭奠宸妃?
姑姑和两个侄女同侍一夫,这可能是只有在清朝才会发生的事情!
皇太极一生有15位后妃,其中有三位是嫡亲的姑姑和侄女。她们分别是:孝端文皇后哲哲(姑姑)、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小侄女)、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大侄女)。
宸妃指的就是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
海兰珠是皇太极最宠爱的女人(没有之一),清朝大名鼎鼎孝庄太后的亲姐姐,康熙皇帝嫡亲的姨奶奶。有着这样一种深厚的关系,为何每次康熙皇帝去扫墓都不去祭奠宸妃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1614年,一位22岁的少年率领着和亲队伍从赫图阿拉城出发,向北行三百余里后,到达了扈尔奇山城。在这里,他和一位15岁的少女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这位少年不是别人,他正是后金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少女乃是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斯的女儿哲哲。
双方的结合固然有爱情的成分在里面,但更多的是出于政治联姻的目的。当时正在崛起的后金,需要通过满蒙联姻,将蒙古作为强援,以便自己更好地发展。
11年后,哲哲的小侄女布木布泰也长大成人了,布木布泰是哲哲的哥哥宰桑布和的大女儿。在她12岁这一年,也嫁给了皇太极为妻,姑侄二人同侍一夫。
本来以为这种关系已经够令人吃惊了,但事情还并没有结束。
娶了哲哲和布木布泰的皇太极不可避免的要接见她们娘家的人物,在一次隆重的家庭宴会上,布木布泰的亲姐姐海兰珠受邀参加。一看到这位美若天仙的姨姐姐,皇太极便不由自主地爱上了她。当他得知海兰珠还没有婚配后,他立马向自己的老丈人莽古斯提亲,这已经是他向莽古斯第三次提亲了。
1636年,26岁的海兰珠顺理成章给嫁给了皇太极。至此,姑侄三人同侍一夫的局面正式形成。
你可能会觉得这种混乱的关系不可思议,甚至称得上是乱伦。但在当时的满蒙婚俗上,一夫多妻制、不计辈分的婚姻是完全正常的。
海兰珠虽然最晚嫁给皇太极,但却最受他的宠爱。
她嫁给皇太极的当天,皇太极率领之前的几位福晋一起迎接,这其中自然包括了她的姑姑和妹妹。本次的结婚典礼也十分隆重,大宴群臣,鼓瑟吹笙,一派喜气祥和的气象。
1636年,皇太极称帝,他的几位妻子也得到了不同的封号。海兰珠被封为“东宫大福晋”,汉语译过来的意思是“宸妃”,赐居关雎宫。其地位在五宫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其姑母哲哲的中宫。
入主关雎宫的第二年,海兰珠就为皇太极生下了一个儿子。在此之前,皇太极已经有了七个儿子,但这第八个儿子的到来还是令皇太极欣喜若狂。
它不仅大宴群臣、筹办喜事,而且还颁布了清朝的第一道大赦令,宣布除犯上、巫蛊、焚烧宗庙等十大罪恶不能特赦以外,其余在监狱里的人全部无罪释放。这无疑是为海兰珠和她刚生下的儿子积福,希望他们能够健康长寿。
大宴群臣、大赦天下,这是其他皇子出生没有的待遇。皇太极对海兰珠有多么宠爱,由此可见一斑。
可是天公不作美!这个孩子生下后不到半年便夭折了,皇太极和海兰珠十分的伤心难过,但寿夭有命,他们也无力回天。
皇太极对失去孩子的海兰珠的宠爱不减反增,他一有空便陪着海兰珠说话,海兰珠有什么要求他也尽量满足,生怕海兰珠因为一些事情而伤心难过。
但就是这样精心呵护,也挽救不了海兰珠红颜薄命的命运。
1641年,皇太极亲率八旗劲旅和科尔沁蒙古铁骑与,明朝大将洪臣畴的部队在锦州展开决战。数十万大军拼命搏杀,双方一时间是打得难舍难分。然而就在这紧要关头,盛京使节却呈来了“关雎宫宸妃有疾”的奏报。
听到这一消息,皇太极开始慌了。这位有为的君主面对几十万明军丝毫不惧,但听到海兰珠生病的消息,他却不由自主地紧张了起来。他急忙召集诸将,命他们固守锦州,自己则立马返回盛京。
尽管一路上日夜兼程,但皇太极还是没来得及见上海兰珠最后一面。当他飞马入盛京,直入关雎宫时,这位一生的挚爱已经香消玉殒了,留下的只有皇太极落寞的身影和震天的哭声。
海兰珠逝世后,皇太极对她的思念是与日俱增。
她为这位挚爱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和繁复的祭奠仪式,祭奠的人群中不仅包括了文武百官及各位后妃,还有诸王大臣和蕃国的外臣使节,其隆重的规格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以后的每逢月祭、大祭、周年祭,皇太极都会以祭礼和祭文来表达自己的哀思。
在当年岁暮大祭列祖列宗之时,皇太极也会亲率文武百官和众位后妃,前往海兰珠的墓地进行祭奠。在每次出宫打猎的时候,他也会特意绕道至海兰珠的墓地去转一转。
除此之外,在第二年正月元旦的大贺之际,皇太极要求文武百官停止朝贺和各种宴会歌舞,以此来为海兰珠服丧。
他自己亲力亲为,在锦州之战大胜后,洪承畴、祖大寿降清,皇太极因为海兰珠的丧期未过拒绝参加这场庆功宴。
有一些王公大臣不听“禁止宴会歌舞”的诏令,私下饮酒作乐,皇太极知道后,将他们处以没收家产、罚银、鞭笞、贯耳鼻等刑罚。
从爷爷皇太极这一方来看,海兰珠是康熙皇帝名义上的奶奶,从奶奶布木布泰(孝庄)这一方来看,海兰珠是康熙皇帝嫡亲的姨奶奶。
但就是这样一位让自己爷爷深爱的奶奶,连死亡后的祭祀都享受着无上殊荣的海兰珠,为何康熙皇帝去扫墓却从不祭奠她呢?原因如下:
宸妃海兰珠和清太宗皇太极都葬于清昭陵,康熙皇帝不用单独祭奠皇太极死后,被安葬在沈阳的清昭陵中。在清昭陵的西墙外,有一处贵妃园陵,海兰珠和皇太极的其他八位妃子就葬在此处。
清朝的陵墓群一共有三处,分别是位于沈阳的盛京三陵和位于北京的清东陵和清西陵。
拿康熙皇帝来说,他扫墓的地点就是盛京三陵和清东陵。盛京三陵分别是祖陵永陵、太爷爷努尔哈赤的福陵、爷爷皇太极的昭陵,这三座陵墓是必须祭扫的。而在清东陵需要祭扫的就只有奶奶孝庄、父亲顺治、母亲孝康章以及皇后孝惠章的陵寝了。
所以海兰珠葬于清昭陵的贵妃园陵中,康熙皇帝在祭祀清昭陵的时候也就顺带祭拜了,不需要单独祭奠。
不然皇太极有那么多的后妃,康熙皇帝需要祭奠到什么时候!
宸妃海兰珠是妃不是后,没有享受单独祭奠的资格海兰珠虽然在生前极受皇太极的宠爱,在死后皇太极对于她的祭奠也十分重视,但终其一生,宸妃的地位始终是一名后妃,皇太极正儿八经的皇后是宸妃的亲姑姑孝端文哲哲。
清昭陵每年举行的大祭活动有七次,祭祀的时间分别是清明、中元、十月朔、冬至、岁暮以及太宗忌辰、孝端文皇后忌辰。
在古代,人们十分重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观念,因为哲哲是皇太极的正牌皇后,所以在她的忌日,所以康熙需要准备隆重的祭典。孝惠章皇后是顺治的皇后,不是康熙的生母,她的忌日康熙也要进行祭祀。
海兰珠不过是一名侧妃,自然就没有这样的待遇。这和生前受宠是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
宸妃海兰珠无后,祭祀香火断绝宸妃海兰珠虽然和皇太极育有一子,但这名儿子不到半岁就夭折了,海兰珠在三十多岁的时候也因病而亡。所以海兰珠和皇太极是没有任何子嗣来延续香火的。
孟子有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无后为大不仅仅是指子女来养老送终,更重要的是指有子嗣来传承血脉、继承香火,让自己百年之后能够永享子子孙孙的祭祀。
因为海兰珠无后,所以她的祭祀香火自然就断绝了。康熙皇帝不去祭奠她也是很正常的。
康熙不祭奠宸妃海兰珠,很可能是出于孝庄的授意雍正朝有一个奏折,里面间接说明了宸妃在康熙每次祭扫中都被无视的真相。奏折内容如下:
康熙皇帝十次东巡昭陵祭祖,其他的后妃都有被祭奠,为何堂堂的敏惠恭和元妃就被礼部官员一次又一次的遗漏呢?
礼部官员有这么大胆子敢如此粗心大意吗?显然不是的,他们真真敢这样做的话,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
所以这必然是上面授意他们这样做的!
这个上面是谁?毫无疑问就是康熙皇帝。
而康熙皇帝本身和海兰珠没有什么仇怨,他之所以这样做极有可能是因为他的奶奶孝庄。
孝庄皇后布木布泰12岁就嫁给了皇太极,而她的姐姐海兰珠嫁给皇太极比她晚了11年。但就是这个海兰珠,极受皇太极的宠爱,可谓是享尽了无上殊荣。作为海兰珠的亲妹妹,又是同侍一夫的姐妹,布木布泰不可能不心生妒意。
在这种恩宠下,海兰珠的儿子如果没有夭折的话,那么大清国的地位,皇太极便会传给他了,那时候也就没有顺治和康熙什么事了。
所以实际上,孝庄对姐姐海兰珠是有恨意的。在她的授意下,康熙皇帝不祭奠宸妃海兰珠也就不意外了!
若木语海兰珠虽然生前极受恩宠,皇太极在世时对她的身后事也极其重视。但到了康熙朝,其陵墓香火断绝,也是因为多种原因造成的。
如果皇太极泉下有知,看到海兰珠墓前这一番凄凉景象,不知会有何感想!
【文/若木 图/网络】
(关注@若木小记,为您分享更多精彩)
康熙墓传说?
皇帝的陵墓让世人充满好奇,因为修建帝王陵墓向来是历朝历代的最大工程。修建一个帝王陵往往要耗去一个国家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对于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世人无法亲眼目睹当时气势恢宏的大清都城,总想着从帝王陵墓中窥探一二。
1952年,考古专家对阴森的康熙陵墓畏惧不已,但为了满足考古事业的好奇心,以枪壮胆入墓室,但最终还是仓皇而出,并决定封了康熙的陵墓。在墓室里,考古专家们遇上了什么样可怕的事呢?
有众多嫔妃陪葬的陵墓
康熙皇帝,在民间有着康熙大帝的称号。这和康熙皇帝的作为不无关系。康熙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位皇帝。
在位期间,康熙皇帝励精图治,年少时就有勇有谋,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大清的疆土得到极大的拓展,台湾重回祖国的怀抱,东北边疆稳定和平。
康熙皇帝和历史上的其他皇帝一样,活着的时候就开始筹建自己的陵墓。传说是与康熙皇帝的一次梦境有关。
平定南方的叛乱后,一个夜晚,康熙梦见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对他哭诉,说是生前没有好好选墓,所以死后自己不得不四处飘荡。梦醒后,康熙决定要为后事早做打算。这样,举国上下花了5年多的时间才将康熙的陵墓修建完成。
其他皇帝不同的是,康熙皇帝的陪葬品中多了许多佳人。古代的规矩多,尤其是皇家,连身后事也不例外。一般皇帝多和皇后安葬在一起,嫔妃是没有资格和皇帝合葬的。
但是康熙皇帝却陪葬了53个人,52位女人和1位皇子。52位佳人中,不仅包括了4位皇后,还有48位嫔妃。这样陪葬规模,在皇帝陵墓中是绝无仅有的。
帝王家事本来可以八卦的事情就多,死后还让这么多嫔妃伴驾,不光为陵墓增加了八卦故事,也更让爱财之徒虎视眈眈。
逃不了被盗挖的宿命
康熙皇帝的陵墓,在康熙皇帝死后的几百年,也被盗墓贼光顾过。主要是两次,一次为军阀所为,一次是土匪干的。
军阀中孙殿英盗取慈禧太后的陵墓是众所周知的。孙殿英名为筹措军资、实行军事演习,实际上是看上了陵墓中的金银财宝。孙殿英带领手下,炸开了慈禧太后的陵墓。进入慈溪太后的陵墓后,孙殿英就如老鼠掉进了米缸,无尽的宝贝任其索取,据说要20辆卡车才能运完。
在慈禧太后的陵墓中尝到了甜头,孙殿英的贪欲一发不可收拾,欲壑难填。孙殿英觉得慈禧太后的陵墓到手容易,倒斗这件事他孙殿英干得了、干得成。于是又瞄向了康熙皇帝的陵墓,私心想着这位大帝的墓室里的宝贝肯定比慈溪太后的更加多,更加值钱。
但孙殿英带人挖康熙皇帝墓室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墓门还没被挖开,在场的人都看到先是有黄水从地下渗了出来,接着大量的黄水从地下冒了出来,根本没有停止的趋向。
这事是他们以前挖墓没有碰到过的,都觉得十分蹊跷。孙殿英也担心万一挖开墓室大门,洪水咆哮而出的话,这一行人都要埋葬于此。
孙殿英也听说过,墓室邪门,建造陵墓的时候就设置了各种机关,为的就是防止盗墓。孙殿英觉得在慈禧太后陵墓中已经干了一票大的,不能为了这未知的陵墓,白白葬送了性命。于是,当即下令撤退。这次盗墓之事,孙殿英是无功而返。
康熙皇帝的陵墓总算逃过一劫。但总有胆大不要命的。抗战结束后,国内还处于一片混乱当中。当时国家已经有了保护文物的意识,派驻了军队在皇陵周边加以保护防卫。
但当时的局势动荡,多数军事力量被派往了东北地区。陵墓周围的军防力量也就薄弱了。此时土匪头目中一个叫王绍义的,看准了时机,带领手下一帮乌合之众,大约有300多人,摸进了康熙皇帝的陵墓。
土匪们挖墓门就花了一天一夜的功夫。就在打开墓室之门的时候,无名大火还燃烧起来了,数名土匪因此被烧伤。土匪们都觉得很邪乎,于是退出了墓室。但是想到满墓室的金银细软,土匪们就按捺不住了。
看到大火熄灭后,又以身犯险。这次凶险的二进宫,居然让土匪们得手了。康熙皇帝陵墓中的金银珠宝都被他们抢劫一空。猖狂的土匪们,为了泄那大火之愤,还将康熙和嫔妃的尸身脱出了棺材。现场一片狼藉。
封宫以便彻底保护陵墓
1952年,国家开始对文物加以保护。为了保护康熙皇帝的陵墓,国家考古专家决定组建一支考古队进入考察。两次非正式进陵的怪事,也让考古队有点害怕。于是决定带着枪支进入康熙皇帝的陵墓,以防不测。
考古队进入陵墓后,阴森之气迎面而来,也发现康熙皇帝的陵墓中确实有很深的水,而且越往里面走,水就越深。陵墓中还弥漫着说不出的、难闻的、刺鼻的气味。
考古队进一步走进陵墓的时候,还能听到怪异的声响。接二连三的怪事,让考古专家们觉得很不安,一眼望去也看不到有价值的文物,墓室里面的结构看上去很不稳定。出于安全考虑,专家们慌忙退出了康熙皇帝的陵墓。
专家们出来后,提出了永久封宫的要求。一是为了保护陵墓,二是为了防止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情发生,三是为了等到技术成熟再对陵墓进行考察。陵墓中的金银财宝虽然被盗墓者洗劫过了,但是陵墓中的不可移动物建筑是宝贵的财富。
当时帝王们劳民伤财修建地下宫殿,也许只是为了让自己死后也能延续尊荣、富贵。格局虽小,但是留存下来的都是经过历史检验、风霜磨练的珍宝。
当代人理应重视遗迹的保护与开发,认真研究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当代人理应重视传承渊源,以便透物见史,以便追昔思今,以便薪火相传,以便古为今用。通过考古等现代化的手段让中国古代文化、古代文明走向大众,让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光辉走向世界。
清政府为何会封禁长白山200年?
理科男答历史。
其实原因有很多,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为什么清朝会封禁长白山。
长白山位于吉林东部,如今是国家5A级景区。而在清朝时期这里是被人们称为“圣地”。如果没有去过长白山的,可以去看一看这奇观壮景,真的是美不胜收。
清朝前身既然想知道清朝为什么会封禁长白山,那么就要先了解清朝。清朝的前身是后金,族群则是女真,直到清朝才将族名改为“满洲”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满族。女真在明初时期,分为三个部落,分别是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建州女真。后金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在没有建立之前,努尔哈赤先后统一了女真各部。
既然有后金,那肯定有前金。前金就是由女真族建立的,在汉文文献里,女真的祖先起源于黑水靺鞨。靺鞨是部落名,“黑水靺鞨”则是指七个部落,这些部落住在黑水的中下游,“黑水”也就是“黑龙江”。
在《金史·世纪》里说,渤海盛强,黑龙江也属于其中,后来渤海灭,属于契丹。在南方的被称为熟女直(女直也叫女真),在北方的叫生女直。生女直住的地方就是黑龙江、长白山。也就是所谓的白山、黑水。
《大金国志》里也说了他们世代居住在黑龙江的东边,长白山的山脚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了,原来女真族的祖先住在长白山。既然是女真族的祖先,那么也就是清朝的祖先了。
风水宝地长白山是东北的风水宝地,因为它是龙脉。中国有6大龙脉,分别是昆仑山、西顷山、长白山、峨眉山、太行山、秦岭。我们主要说的是长白山龙脉。长白山在吉林的东南部,它的东南又和朝鲜相邻,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被人们称为“关东第一山”。
关于长白山的龙脉还有一个小故事。
明初时期朱元璋派刘伯温斩龙脉,刘伯温走了很多地方,也斩了很多龙脉,比如南京龙脉、陕西龙脉等等。可是当刘伯温来到长白山的时候,却手软了。他来到赫图阿拉,也就是现在的辽宁抚顺,刘伯温掐指一算,这里会有一个非常厉害的人诞生(努尔哈赤)。然而又朝长白山方向看去,发现有八条龙在打斗。
刘伯温当机立断,摆八仙桌,点七星灯,斩龙剑挥向长白山,结果有7条龙被斩,唯独剩下一只。刘伯温不动了,为啥呢?因为他算出了自己的后代会在努尔哈赤营下当官,所以他想给自己后代积点阴德。就这样,刘伯温放过了最后一条龙。
被斩的七条龙也就是上面所说的“黑水靺鞨”七个部落,努尔哈赤的祖先在和他们斗争,结果打不过躲在了长白山北面的一颗树后,然而这里正是龙脉的龙眼所在的地方。所以刘伯温斩不了这里。后来,努尔哈赤的祖先就把这里当成了神山。
清朝祖坟没错,这里有着清朝祖坟,也就是清永陵。清永陵在辽宁新宾永陵镇西北的启运山南边的山脚下。启运山是受皇封的山,同时也是长白山的余脉。东起龙尾,西连龙首,是大清朝的“龙兴之地”。长白山是东北最高的山脉,龙气极为旺盛。在苏子河形成12个大山包,长几公里的龙脉,在龙脉东部就有努尔哈赤家的祖坟,而这里也正是龙穴宝地。
启运山从西部龙头到东部龙尾共有山峰12处,左有青龙头,右有白虎尾,前有龙山,而且这些山离清永陵都有12里。在启运山后方,有12个山头,陵宫就在这里。启运山前有龙须水,也就是苏子河,此河也有12里。以上清永陵的数据都是12,也就是说清朝12位皇帝。
长白山资源丰富长白山的资源数不胜数,动植物种类繁多,根据统计,在长白山有着1800多种稀有植物,50多种野兽,280多种鸟,还有1000多种昆虫。长白山本身就是一个复式火山,因为地理位置和地理结构,让这里有了火山奇观。
长白山不仅有动植物,还有矿产资源,这是最为主要的。当时清朝正在发展期间,对于药材、矿石都有很大的需求,而长白山正好能够满足。
清朝封禁长白山的目的,我们可以总结为:保护龙脉,祖先起源地,以及自家祖坟,同时更好的开发长白山资源。
清西陵讲解?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98多公里。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其建筑形式体现着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清西陵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
雍正的陵墓在什么地方啊?
雍正陵墓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永定山下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于1730年。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其建筑形式体现着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清西陵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1961年,清西陵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1月评为国家首批4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