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15bt.info,怎样可以搜索百度网盘别人分享的资源?
mi.15bt.info,怎样可以搜索百度网盘别人分享的资源?
一、网盘怎么玩BT资源篇:如何利用速盘在百度网盘中创建BT任务。
网盘资源和BT资源是两个不相干的资源,以往使用BT怎么玩资源时最为常用的工具便是迅雷。那么,能否利用网盘怎么玩BT中的资源呢?答案是可以的。不过,使用网盘怎么玩BT资源时需要借助“速盘”等网盘辅助工具,如此一来便可以实现网盘怎么玩BT资源了。步骤如下:
1.运行速盘工具,“资源搜索”中输入资源名称,找到BT后点击怎么玩,上图。
2.点击“怎么玩”,在已完成列可以看到已怎么玩完成的BT资源,右键可打开文件夹,上图,
3.点击“离线怎么玩”,新建BT任务,选择并打开已怎么玩的BT,任务生成后选择保存路径,此路径为百度网盘路径,点击“怎么玩”,完成此步,上图。
4.“我的网盘”,找到上一步保存的路径,找到BT生成的网盘资源,点击怎么玩设置保存路径,上图。
5.回到“怎么玩”,可以查看正在怎么玩中的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网盘怎么玩资源时限速100KB/s是常期让人诟病的话题,当使用“速盘”怎么玩网盘资源时,可以跳过限速怎么玩的壁垒,全速怎么玩各类资源,上图。
二、不登录百度账号即可怎么玩网盘共享资源篇
网盘资源可以在另一种情况下不需要进行登录、不需要保存至“我的网盘”就可以分分钟怎么玩你想要的资源了,并且不会受到限速影响。
具体步骤及需要的工具:“速盘”工具(自行度娘搜索)
1、打开速盘后会看到醒目位置有登录提示,不用理会直接点击上方工具栏第二个选项“资源搜索”,上图。
2、“资源搜索”的搜索框中输入任意关键词,点击搜索会看到有28个搜索结果,上图。
3、点击“搜索列表”中的链接跳转至网页版度盘,若是电影、look类型的文件,可以查看画质是否高清,若是标清或更差的look就可以PASS掉了,这个步骤可以确保你不会“白辛苦”的怎么玩不满意的结果,上图。
4、返回“资源搜索”列表,点击资源右边怎么玩图标,保存怎么玩路径后即可,上图。
5、点击工具栏第三个“怎么玩”,资源正在以每秒1MB的速度怎么玩中,上图。
6、当资源怎么玩文成,点击“已完成”,右键资源“打开文件夹”即可快速找到资源怎么玩目录,上图。
以上就是不需要登录就可以怎么玩网盘资源的步骤啦。
《速盘》独家黑科技:关于通过分享链接怎么玩资源二次提速的技术。速盘解决了百度网盘限速的困扰,与此同时新增了二次加速的功能。
速盘独有的黑科技加速技术(具体原理不解释),不需要是百度网盘会员,也不需要登录网盘账号,就可以对怎么玩进行二次加速。但不是每个怎么玩任务都可以加速。
触发条件:
1,只能对分享链接加速;
2,只有当怎么玩的文件超过1G才有几率触发加速。
PS:想要速盘,请私信我“速盘”哦~
磁链格式?
:?xt=urn:btih:A4CO2MII6KN36KSHOMOOEP6YX232OQVStr。
2.0=但是现在网上有大部分的磁力链是这类格式的--eD2k链接的大致格式形如:ed2使用“|”分隔开各个区域。
3.注释:ed2类型:链接类型。有三种:file文件、server服务器、serverlist服务器列表。其他信息:具体的其他信息。文件链接典型的、基础的eD2k文件链接只包含必要的三样信息:文件名、文件大小、文件的eD2kHash。
4.形如:ed2以下是大小为2868871字节约7MB的官方eMulev0。49czip压缩包的eD2k链接的例子:ed2eD2k链接也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来源的IP地址与端口,形如:ed2例如:ed2在eMule中,eD2k链接也可以包含根HashRootHash值。
5.根Hash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值用于AICH高级智能损坏处理,在传输的文件有损坏或错误时进行纠正恢复。包含根Hash的eD2k链接形如:ed2例如:ed2完整的Hashset可以确保文件的正确,也可帮助发布新的与罕见的文件。
6.包含Hashset的eD2k链接形如:ed2Set|/带主机的eD2k链接形如:ed2eMule也可兼容带HTTP来源的eD2k链接,形如:ed2服务器链接eDonkey服务器的eD2k链接和文件的eD2k链接类似,它可以指示一个eDonkey服务器地址,格式形如:ed2例如:ed2服务器列表链接服务器列表链接,用于从一个固定的HTTP地址添加server。
7.met服务器列表文件。格式形如:ed2HTTP地址:server。met文件的HTTP地址。Kad节点列表链接Kad节点列表链接,用于从一个固定的HTTP地址添加nodes。datKad节点文件。格式形如:ed2HTTP地址:nodes。dat文件的HTTP地址。好友链接好友链接,根据用户Hash来添加好友。格式形如:ed2官方eMule不支持eD2k好友链接添加好友功能,仅Xtreme及Xtreme的Mods如ScarAngel、Mephisto等、CNMod等部分eMuleMods支持此功能。
二.BT
有人说世界都被美国的互联网行业占领了?
3月18日,微软市值超过苹果,不到半年内第三次登顶全球公司市值第一的宝座。事不过三,当一件事情接连出现,说明它正在变成一种常态。对于微软而言,重返世界第一不过是一种新常态。
微软上一次稳定地垄断市值第一的时间点,还是2002年。也就是说,微软重回世界第一的位置,花了16年时间。
在这16年里,微软市值最低的时候只有2000多亿美金,那是2012年-2013年间,以苹果为火车头的移动互联网汹涌崛起,微软一度被认为是下一个诺基亚、摩托罗拉。
目前微软市值约为9000亿美金,相当于不到6年时间市值增长了近4倍。而在微软坐冷板凳的这些年里,美国科技巨头的代名词一变再变,但始终没有微软的位置。比如FANG(Facebook、亚马逊、Netflix、Google),比如FAANG(多了一个苹果)。要知道,1998年微软第一次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时,Netflix还在小区里卖光盘,谷歌刚刚成立,扎克伯格还在上初中。
苹果自从2012年登顶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之后,对这个位置一直都是垄断地死死的。但从2018年开始,苹果全球市值第一的位置先后被亚马逊、微软接管过。目前来看,苹果很有可能会长期让出王位。最新一季财报表明,营收增长乏力,因为属于苹果的那个风口已经见顶了。
毫无疑问,苹果和微软是过去20年全球科技公司的王者。微软垄断市值第一的周期,是从1998年到2002年,这5年里有三年做到第一;苹果垄断市值第一的周期,是从2012年到2017年,正好也是5年,期间只是被谷歌短暂反超过一次。
微软吃尽了PC时代的红利,苹果吃尽了智能手机时代的红利。微软统治PC的时代,是苹果最落寞的时候;苹果最风光的时代,是微软最黑暗的时候。王不见王,是对这两家公司最好的描述。
从2003年到2011年,微软和苹果同时在野的这8年时间里,美国科技公司的王座属于谷歌、Facebook和亚马逊(Netflix在体量上始终无法与这三家公司相比),但这三家公司的江湖地位,也是此消彼长。
以亚马逊和Facebook为例,2016年初,两家公司的市值还不相上下,FB甚至一度反超亚马逊,但到了2018年下半年,形势巨变:亚马逊成为史上第二家市值突破万亿美金的美国公司,几个月之后,FB市值跌破4000亿美金大关。一家是电商基因的公司,一家是社交基因的公司,在抗周期方面,显然前者强于后者。
到目前为止,表现最稳定的巨头当属谷歌。这家公司不仅依靠搜索抓住了PC互联网的风口,还借助安卓实现了两个时代的跨越;同时在前沿技术领域的布局,也让谷歌始终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
以市值看,美国目前有六家科技巨头,分别是微软、苹果、亚马逊、谷歌、Facebook、Netflix,其中只有Facebook是2000年之后成立的。而过去20年创造过科技公司市值最高纪录的三家公司微软、苹果、亚马逊,则是这6家公司中创立时间最长的。没错,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再来看国内巨头。目前市值最高的三家互联网公司依然是BAT,其中百度和阿里创立整整20年,腾讯是21年。但BAT并非天选之子,直到2010年之后,BAT一说开始流行起来。
某种程度上,BAT是中国第二代互联网公司。首先是创立时间要晚于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其实上市时间也更晚,甚至1999年创业的盛大都比BAT上市要早。
而在2005年,360、58同城、去哪儿、汽车之家、YY等一大批后来的巨头挑战者扎堆儿诞生。用前有狼、后有虎形容BAT面临的局面一点也不为过。
2005年,同在香港上市的联想集团的市值是腾讯的两倍多;当年雅虎中国被阿里收购,后者估值25亿美金。在此前后,中国富豪榜的榜首位置先后被陈天桥、丁磊垄断。
2007年之后,BAT格局的雏形开始出现。在这一年前后,腾讯的游戏业务实现了对盛大和网易的逆袭,同时QQ开始成为创业者跨不过去的流量大山;阿里的B2B业务在这一年赴港上市,淘宝也实现了对易趣的碾压式胜利;百度在2007年之后虽然受到谷歌中国的挑战,但市场份额是一直上涨的(百度和谷歌蚕食的是雅虎中国的搜索市场)。
在移动互联网来临之前,BAT锁定了PC互联网时代的三大赛道:社交、电商、搜索。有意思的是,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BAT三巨头分别向对方的核心业务展开过猛攻,最后全都无功而返:腾讯在搜索、电商两个赛道挑战百度和阿里,百度在电商赛道挑战阿里、阿里在社交赛道挑战腾讯。更别提那些挑战BAT的创业公司了。
但是在2010之后,BAT都遭受过空前挑战。2011年,微信仅仅一岁,开放战略刚刚开始,腾讯市值就被百度超越;从2012年到2015年,是阿里的生死攸关之际,前有京东、唯品会等平台的冲击,后有垂直电商的围攻,一度甚是狼狈,2014年上市之后始终被腾讯压制;而百度则是在互联网上半场的尾声,错过了移动互联网。
过去十年,BAT就像一个非常有韧性的三角形,无论变长如何变化,这个组合始终不变,基本是一家日子好过,另外一家或两家就不顺:百度就风光的时候,是腾讯和阿里的至暗时刻;腾讯起来了,阿里和百度还没走出来;阿里展示后劲了,腾讯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始终没有其它上市公司打破这个格局,至少从市值上是如此。新的巨头正在陆续上市,但因为此前在一级市场透支过大,已经有人在还账。
以TMD为代表的超级独角兽被寄予了厚望,但美团上市后已经破发,滴滴遭遇政策天花板,头条在社交、游戏、搜索和电商等领域同时向BAT开战……大家还能重复过去几年的增长奇迹么?
与BAT相比,这届独角兽们最大的不同就是,靠线性增长模式做估值。什么是线性增长?就是在核心业务建立绝对安全边界之前,不断用新业务去融资,融资之后再把钱烧到其它新业务上,从而把估值做大。而BAT之所以成为BAT,就在于从PC互联网时代就建立起了谁也侵犯不了的护城河,而且这条护城河的造血能力足以支撑起其它延展业务。也就是说,BAT即使也在烧钱,也是烧的自己赚来的钱,而不是通过外部融资为新业务烧钱。
社交、搜索和电商之所以成为最基础的三大互联网赛道,很大程度是因为用户使用时长与其护城河深度成正比,即用户对其越依赖,其被颠覆的可能性就越小。
社交的护城河在于巨大用户量的网络效应,电商的护城河在于供给两端的网络双边效应,搜索的护城河在于信息的沉淀、数据的沉淀以及技术的沉淀。中国巨头如此,美国巨头同样如此。
如果用美国六大科技巨头对比中国科技巨头,会发现中国没有微软、苹果这两类公司(鉴于爱奇艺对标的是Netflix,百度其实代表了两家公司)。
微软与苹果,一软一硬,在中国短暂的科技创业史里,居然缺席了。如果用今天比较时髦的话定义这两家公司,那么苹果代表了消费互联网,微软代表了产业互联网。前者是to C的基因,后者是to B的基因。
并不是中国没有这两种公司,而是这两种公司的基因被分散、集约到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基因里了。
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是从产业互联网进化到消费互联网,微软、IBM、甲骨文等to B类型的企业都早于to C类型的互联网公司,这与美国传统产业的成熟程度有着必然关系,所以像微软这样的老炮,存在逆袭的可能;而中国恰恰相反,是从消费互联网过渡到产业互联网,所以最终主导产业互联网的公司,可能还是那些天生具有to B基因同时又有技术基因的互联网公司。
从受益者的角度看,腾讯和苹果是一类公司:消费互联网的大赢家;而阿里和百度,不仅具有to B的基因,同时还有各自的技术储备。换句话说,微软有的,B和A也有。当然这里的共性是基因,而不是体格。
BAT的进化路径跟创始人DNA有很大关系。小马哥产品经理出身,始终做面向C端的产品,成为消费互联网最大的赢家;马云超级Sales出身,阿里巴巴又是B2B起家,所以to B业务一直是强项;李彦宏技术大牛出身,创业之初百度也是to B的商业模式,而且搜索业务既要to C又要to B,所以百度在错过移动互联网之后,抓住了同样需要to B能力的AI风口。
不管怎么说,BAT在过去20年各自积累了具有自己基因特性的核心能力:腾讯手握中国最多的互联网用户,阿里在云计算和新零售两大风口之下依然善于交易,百度还是技术驱动,根据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发布的《人工智能技术专利深度分析报告》,百度AI专利申请量在国内专利权人中位居第一,是腾讯的2倍、阿里巴巴的3倍。
所以,阿里在下半场主攻新零售和云计算,与其天生to B的基因密不可分;百度在下半场主攻AI生态,也与其从创业之初就服务B端的技术基因分不开;腾讯做产业互联网,最大的挑战还是基因。对于BAT来说,等边三角形似乎是永远不会出现的。
thinkpad怎么查它的型号?
您好,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查找ThinkPad的型号:
1. 查看标签:在ThinkPad的底部或侧面通常会有一个标签,上面会有型号、序列号等信息。
2. 使用系统信息工具: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可以使用系统信息工具查看电脑的型号和其他硬件信息。方法是按下Win+R键,输入“msinfo32”,然后点击确定。在弹出的系统信息窗口中,可以查看电脑的型号和其他详细信息。
3. 使用命令行查看: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可以使用命令行查看电脑的型号和其他硬件信息。方法是按下Win+R键,输入“cmd”,然后点击确定。在弹出的命令行窗口中,输入“wmic csproduct get name”命令,然后按下回车键。系统会显示出电脑的型号。
有哪些降噪耳机推荐?
【【【前言:降噪耳机王者再一次发力】】】
两个月之前,我们三易生活曾经为大家献上了索尼WH-1000XM3的评测,在当时,这款旗舰级无线降噪大耳彻底地征服了我们,其音质第一次让我们忘记了自己使用的是一款蓝牙耳机,它的降噪效果之自然更是刷新了笔者这个“老索粉”对索尼降噪方案的认知,再加上精致的外观、轻便而细致的人体工学设计、以及恰到好处的“智能”佐料。可以说,在WH-1000XM3之前,业界对于索尼与竞品们的降噪效果孰优孰劣一直都存有争议,但是在WH-1000XM3之后,已经没有再能和索尼竞争的顶级降噪耳机存在了。
这是一件好事么?按照常识来说,或许不尽然。因为当竞争变得不对等的时候,往往也就是强势的一方开始懈怠之时。但是,索尼毕竟是索尼,作为一家早在25年前就开始研究降噪耳机的传奇消费电子企业,索尼的自我要求到底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结果。
是的,这就是全新的WF-1000XM3,从名称上就不难看出,它同样属于索尼1000X降噪产品线,而且在产品代次上与之前的降噪大耳WH-1000XM3相同。但更重要的是,它其实是索尼用自己最新的技术,对旗下经典的最小型真无线降噪耳塞WF-1000X进行的一次全面反思与重新设计。而这样的认真态度,带来的也确实是令人惊喜的结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外观:这一次的设计有点取巧,但确实更精致】】】
如果你之前有看过我们对初代索尼WF-1000X“降噪豆”的评测,那么初次见到WF-1000XM3,或许就会产生一个非常合理的疑惑:
初代WF-1000X“降噪豆”
WF-1000XM3
它真的是那个“降噪豆”的后续型号吗?
没错,与初代产品相比,如今的WF-1000XM3几乎完全改变了设计风格。事实上在索尼中国的官网上,这一代产品也不再被称为“降噪豆”,而是直接被冠以“真无线降噪耳机”这样直白而“硬核”的名称。
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其实,从WF-1000XM3的外观部分我们多少也能看出端倪——首先是外部的充电盒,和初代降噪豆那包裹了一层金属的、外形犹如镇纸的充电盒相比,WF-1000XM3的充电盒不仅仅是材质换成了塑料,就连整体圆润的新造型也多少有点“取巧”的意思。因为熟悉当前真无线耳机类产品的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这种底部圆润,上面带有一个翻盖造型的小盒子,正是大多数真无线耳机普遍采用的充电盒设计语言。
换句话说,在充电盒的外观风格乃至内部结构上,索尼的设计师们这一次似乎是有意向着业界更主流的方向靠拢了。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新一代产品的“用料”就有所缩水呢?当然不是,作为索家的真无线耳机新旗舰,WF-1000XM3的充电盒尽管形状上更主流了,但其细节处理到底还是显出了大厂该有的风范。
初代WF-1000X“降噪豆”
WF-1000XM3
比如说,在充电盒的下半黑色部分,WF-1000XM3使用了细腻的类肤质涂层以提升握持感和起到防滑的作用,但不知索尼用了何种黑科技,这层类肤质涂层完全不会像我们常见的类肤质材料那样容易沾灰。又比如说,在顶盖的中心位置,新设计的SONY Logo和前代相比,由于加入了烫金涂装,视觉上看起来反而是要高级得多了。
而当打开充电盒时,这种跨代的进化或者说改变就体现得更明显了:我们指的当然不只是WF-1000XM3的充电盒盖内部做工大幅强化这么简单的事,而是这一次的真无线耳机本体在外观、结构乃至佩戴方面都有着诸多改进的事实。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技术解析:不只是真无线立体声,还有新芯片加持】】】
如果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对WH-1000XM3那款无线降噪大耳的评测,看到这里估计就会有和我们一样的想法:啊,它长得真像同代的那款大耳~
没错,虽然WF-1000XM3只是一款迷你型的真无线蓝牙耳机,但正如它名称的末尾表示代次的“M3”一样,索尼的设计们很明显地将已经大获成功的“同代”大型耳机的型面设计融入到了它身上。这不仅使得全新的WF在外观上告别了“降噪豆”的特征,也或许正是造成它名称上直接“跳”了一代的主要原因。(大家注意到了么?不存在WF-1000XM2喔)
当然,熟悉索尼式工业设计的人都会明白,新的外观肯定不只是为了迎合家族风格、也不只是为了好看那么简单。没错,这次WF-1000XM3的新外观,实际上也是为它的新功能、新结构服务的。比如说,在左右耳机两侧的圆形平面结构,实际上就和大耳WH-1000XM3一样是能实现交互盲操的触摸板。正是因为它们的加入,这一次WF-1000XM3完全取消了耳机上的物理按键,同时在整个操作逻辑、使用“高级感”上和市面主流的真无线耳塞拉开了差距。
除此之外,大家当然也会注意到这一次耳塞外侧更加高调的降噪拾音孔。但你知道么,实际上WF-1000XM3在机身内测还有另外一对拾音mic。这也就是说,它在降噪结构上做到了和自家大旗舰相同的内外双反馈。相比于初代“降噪豆”仅有外侧环境音拾音的设计,新的降噪结构能够大大缓解开启降噪之后声音“发闷”的情况,也是如今高端降噪耳机普遍采用的新型设计。
官网示意图,可以看到处理芯片、天线(白色部分)、发声单元等
不过,WF-1000XM3的双反馈降噪当然不只是两边各多加了一颗mic这么简单,它还和WH-1000XM3一样,使用了新的降噪处理器。根据索尼方面公布的资料显示,这颗名为“QN1e”的声音处理芯片同时集成了降噪运算、24bit信号处理、数模转换以及功率放大四重功能。不管是从名称还是从规格上看,QN1e都似乎是WH-1000XM3上的QN1的低功耗版本。这的确说明索尼在新一代的WF-1000XM3真无线耳塞上运用的是自家全新的降噪设计理念,也使得它的“跨代更新”名副其实。
天线位置
巧妙的是,新的造型设计也给WF-1000XM3带来了大幅改进的蓝牙天线面积、以及全新的蓝牙连接方式——这一次,它终于可以做到不分主副耳机,能够实现任意单边独立工作、任意单边独立通话、立体声协同工作以及立体声通话等多种连接模式。而在索尼中国的官网上,甚至提到WF-1000XM3的新连接设计将会大大降低其音频延迟,使得这款全无线小耳塞能够胜任电影观看的音画同步需求。很显然,光是这一点,绝对有理由让初代“降噪豆”的用户们羡慕嫉妒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实际体验:4倍于前代的降噪,更重要的是音质成功称王】】】
自从几年前索尼1000X系列降噪耳机成为市场“爆款”以来,与之搭配的Headphones应用相必就已经在不少人的手机里开始“常驻”1了。当然,这主要是因为索尼鸡贼地将耳机的大部分控制选项、甚至是一些关键功能都放到了APP里的来实现。不过,这也意味着,从APP的变化中,我们其实就能窥见此次WF-1000XM3的许多关键信息了。
WF-1000XM3软件界面
初代WF-1000X软件界面
比如说,将WF-1000XM3连接到手机之后的主界面与我们一年前测过的WF-1000X(也就是初代“降噪豆”)进行对比,就不难看出,新款在功能上首要的改变就是加入了索尼标志性的DSEE HX数字声音增强引擎。作为索尼独家的音频算法,DSEE HX原本就专为压缩音频信号的修复而生,因此将它用在蓝牙耳机上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可20级调节、自定义的降噪强度
上代产品只有三个固定的降噪模式
除此之外,得益于完全重新设计的降噪芯片和大幅强化的降噪MIC设计,WF-1000XM3在降噪模式上这一次也有了更高的灵活度——相比于前代只能选择“注重降噪”或“注重语音”,新硬件允许WF-1000XM3在多达20级的降噪强度中提供更为灵活的过渡变化,并可由用户完全自定义。而且,从实际的体验来说,官方宣称的“4倍于前代的降噪”也确实没有吹牛。
利用手机运动传感器与耳机降噪信号分析配合实现的自适应控制
很显然,这意味着索尼降噪耳机标志性的“自适应声音控制”这一次在WF-1000XM3上将会表现得相对更自然一些。设想一下:当你从地铁或公交车上下来,耳机自动从“交通工具”模式切换到“步行”或“注重语音”时,便不会再有周遭声音突然一下涌入耳中的突兀感了,这感觉显然要更加人性化——如果能去掉那个会打断音乐播放的提示音,就更好不过了。
在作为耳机最本质的音质表现方面,WF-1000XM3这一次在宣传上除了DSEE HX之外并没有明确宣称其在动圈单元上用到了什么“黑科技”,但其听感却明显好于初代降噪豆一大截。
从我们的感受来说,首先是得益于新的对称真无线连接方式,WF-1000XM3已然几乎不存在左右耳之间的延迟问题,这让它的声场变得中正了不少,立体声分离度表现更是有着突破性的改善。在聆听一些偏向清唱的歌曲时,WF-1000XM3的分离度已经能够提供足够舒适的空间感了。而如果是人头录音的歌曲,也的确能够感觉到歌手的发声位置处于颅内正中的位置,这在前代的降噪豆上都是不可想象的。
其次,作为一台使用6mm微动圈单元的小耳塞产品,WF-1000XM3的声音取向和大部分小尺寸动圈一样都更偏向高音部——当然,其动态表现和同价位不带蓝牙和降噪的微动圈耳塞自然还是没法比,但完全压倒市面上其余的真无线耳机一点问题也没有。至于低音表现,APP里附带的均衡器包含了索尼专利的Clear Bass低音算法,稍微自己动手调节一下就好。
最后,不得不说新的降噪设计、全新的QN1e芯片的确成功地完全避免了传统降噪耳机开启降噪之后对音质造成的负面影响。尽管相对(有限旗舰)缺失的延伸感还是会令耳朵挑剔的我们意识到“这是一台蓝牙耳机”,但即便降噪等级全开时,我们没有从WF-1000XM3的声音中感受到任何沉闷感。而这也决定了它的听感表现足以在当今一众真无线降噪耳机中称王——真不愧是索大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总结:一次成功的自我革命,更显现大厂风范】】】
两年前,当索尼发布初代WF-1000X“降噪豆”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赞叹索大法的工业设计强大而优雅,赞叹其作为最初一批超微型真无线耳机的精致。但是,作为一款“吃螃蟹”的产品,初代降噪豆毕竟还有着技术上的局限性,譬如主副机的桥接连接方式、音质上的妥协等,都令它在之后的真无线耳机大潮中逐渐褪去了光环。
好在,索尼毕竟是索尼——面对业界因为通用方案的诞生而导致的竞品大爆发,这家老牌消费数码企业选择了以更为先进的自研技术、更人性化的全新设计、更强大的细节功能来全面革新此前本已成功的产品。和“降噪豆”相比,如今的WF-1000XM3几乎就是全面推倒重新设计的产物。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真正远远地超越了同行们的水准,再一次在真无线降噪耳塞这个方兴未艾的市场中确立了索尼作为领导者的地位。
而这一次,竞争对手们想要再追赶上“索大法”的步伐,只怕就没那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