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瞄准器,狙击步枪瞄准镜中的电池干什么的?
红外线瞄准器,狙击步枪瞄准镜中的电池干什么的?
SVD标配的瞄准镜是4×24mm的PSO-1(Pritsel Snaipersky,Optichesky)型瞄准镜,瞄准镜全长375mm,视场6°。虽然PSO-1瞄准镜的放大倍率只有4倍,但射程调节螺帽可以将弹道修正到1000m(误差±1m),加上瞄准镜的分划板上还有三个距离分划,每个分划100m,所以SVD的最大射程可达1300m。瞄准镜上有光源和电池,夜间可以照亮分划板,另外还有一种可以旋转安装上瞄准镜的红外滤光器,用于在夜间射击时过滤外部红外光源,但瞄准镜本身没有夜视能力。由于SVD的机匣就是AK式的,因此瞄准镜的安装座只能装在机匣左侧。
猫头鹰伸缩杆没红外线怎么瞄准?
猫头鹰伸缩杆没红外线瞄准方法
、在你10米外设立一个靶子,把枪架稳,打一两枪,看离靶心差多少,如果偏右,调节瞄准镜侧面的风偏调节向R(右)方向,反之向L(左);如果偏下就调节瞄准镜上面的仰角调节向Up(上)。
二、如果你有校准仪的话就更方便了,插入枪膛,直接将瞄准镜准星 调整到10m之外的红点 对准就可以了。
三、使用激光瞄准器,10m之外打一枪,将镭射点调整 对准你 弹着点
坦克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的?
坦克的空间,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确实显得是过于狭窄。任何坦克的设计,都是要被弹面积、功能设备的空间、人机功效、和整体重量这几点。而内部空间不会做的太大。从时间的纵轴看,坦克的体积是不断增大的,内部空间也呈增长趋势;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横轴看,苏式坦克总是倾向于将坦克高度和炮塔设计的很小,而西方阵营则比较重视人机功效和乘员舒适性,坦克高度和炮塔内部空间相对大一些。我们直接上图。
二战期间的坦克T-34/76的剖面图。T-34是二战的最优秀的中型坦克之一,不过看炮塔空间可是小的可怜,炮塔内还有炮长和装填手/同轴机枪手,塞下两名成员厚度炮塔几乎没有多余空间,乘员回转身体的余地很小,车长要兼任炮长,爬出两只手要同时调整高低和俯仰,看这图姿势相当别扭。装填手更苦逼,由于空间狭小,且炮弹都摆放在下面,使得装填手搬运炮弹非常困难。
驾驶舱内有两名乘员,一名是驾驶员一名师航向机枪手。驾驶舱的环境看起来比炮塔还要恶劣。驾驶舱的设计一直沿用到今天的三代主战坦克。坦克的后部为动力舱,采用一款纵置的V12柴油发动机。
T-34/85剖面图
到了T-34/85,炮塔的空间有了明显的改善,车组由4乘员制改为5乘员制,车长炮长职责分离,大大改善了作战指挥效能和人机功效;得益于炮塔增大,一部分炮弹摆放到了炮塔尾部,减轻了装填手的负担。
德国的虎式。这款重型坦克的炮塔显然要大了不少,采用这么大的炮塔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塞下这门长88炮(可以看到炮闩部分在炮塔内延伸的长度)。炮塔采用了电液式驱动来转动,解放了人手,人机功效好了不少,这也是重型坦克大容积带来的好处,可以搭载更多设备。虎式同样采用5乘员组,车长专职索敌和指挥,炮塔内另有炮长和装填手各一人;驾驶舱设驾驶员和无线电通信员/航向机枪手各一人。
虎式的动力舱同样在车体尾部,从图中虎式和T-34对比可以看出虎式的动力舱对车体占用的比例较小,因此乘员舱的空间更大一些。
战后坦克战后的坦克内部空间是呈增长趋势的。因素有这么几个:一是为了保证穿深,坦克炮的口径越来越大,炮闩,后座缓冲装置,以及炮弹体积增大,必须有更大的空间容纳;二是战后坦克的观瞄技术进步,甚至出现了红外和微光夜视系统,观瞄设备占用体积增大;三是火控计算机,火控操作面板,显示器,仪表的增加;四是增加了三防装置和自动装弹机。要塞的东西多了,空间必然要增大。五是兼顾乘员舒适性。
T-54是苏联在战后吸取了T-34大量经验后推出的一款中型坦克,其使用合理的装甲布置方式和卵圆形炮塔,使其防护水平达到了二战后期重型坦克的水平。
T-54剖面图。T-54采用4乘员组,取消了无线电通信员/航向机枪手,航向机枪由驾驶员操作;炮塔内仍有3个乘员,分别是车长,炮长,装填手。不过由于T-54的卵圆形炮塔比T-34大了不少,而且发动机采用横置,因此炮塔和炮塔吊篮的空间得到了一定改善。
T-54炮塔俯视,可见装填手的空间得到了很大改善
T-54内部照片(车长和炮长位)
T-54无线电通讯电台有两个,分别是P-112和P-113,负责不同波段,挂在炮塔后壁
百夫长是二战末期英国开发出来的一款重型坦克。同样采用了4乘员制,即驾驶员、车长、炮长、装填手的配置。座圈直径,炮塔和车体体积比苏制T-54/T-55大了很多,因此可以容纳更多的炮弹和设备。同样采用发动机横置。
装填手位置,可以看到炮闩外增加了一个金属护栏,防止乘员被后座的炮闩撞到
从这张图看车长应该是最舒服的
苏制T-72坦克。T-72由于继续追求低矮的外形以减少被弹面积,其高度比T-54还矮了30cm,因此炮塔的空间没有得到改善,乘员舒适性比西方同代坦克差了太多;同时炮塔的LOS太小,无法保证能有效防护西方二代坦克的穿甲弹。
T-72图纸。T-72属于二代主战坦克,配备了自动装弹机,装弹机弹药架像一个圆盘一样套在炮塔吊篮底部,这让车组人员减少到3名。但是由于车体外形过于低矮,人员活动大大受限,苏联不得不对坦克兵的身高做出限制;T-72炮塔和首上采用了复合装甲。
相比之下,同是二代的豹1主站坦克,防护简直跟裸奔一样,炮塔和首上全部采用匀质钢装甲,而且薄的可怜,连T-54都不如。
虽然防护不咋地,车组成员舒适性还是可以的
我们再来看看三代坦克的M1A2。M1A2 SEP重达60吨,长7.92米,比T-72长了整整1.5米。车体尾部是动力舱,包含一台纵置的 AGT-1500燃气轮机。炮塔内部空间也是十分宽敞了,只可惜M1A2为了省钱,不上自动装弹机,因此还是4乘员组(装填手被保留);炮塔包含一个尾仓,装着120mm弹药,尾仓和乘员舱之间有防火门,尾仓上部泄压板,防止弹药被击中时炮塔殉爆带走一车人。不过尾仓的40多斤一发的炮弹需要用美国大兵的手臂来搬动装填,想想也是感人。。。
你们喜闻乐见的黑叔叔人肉装弹机
M1A2车长位和炮长位
M1A2炮长位。可见即便M1A2有那么大的炮塔,炮长位还是那么拥挤。没办法炮长位的设备最多呀。从这也可以直观看出现代=坦克内部电子设备有多么密集。
炮长位操作界面。包括火控面板(弹种选择,主炮/同轴机枪切换等功能),主瞄,备瞄,增强型热成像通道。
到了M1A2 SEP V3,则普遍使用玻璃化仪表和显示屏代替密密麻麻的按钮:
M1A2的火控计算机电脑板。有垃圾佬淘到了的请联系本人~
为什么说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
看到这张照片,很多网友会问,这是什么武器设备,似乎很罕见。这是防空兵和炮兵常用的光学测距机,型号为58式1米光学测距机,是用来测量目标的距离和角速度的专用装备。是一种体视光学测距机,是一种很古老的设备,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有应用。
58式对空1米测距机于1958年装备解放军高炮部队,是我国在50年代按照德军和苏军在二战时期使用1米测距机仿制生产的观测器材,主要配属于高射炮兵连及高射机枪连,可测量空中目标的斜距离或目标距离地面的垂直高度,也可以可供地面炮兵测量,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固定及活动目标的距离。由于其精度较好、性能稳定,直到现在好多部队还在使用。
体视测距机是通过人眼瞳孔间的“立体识别”感觉来进行测距,通过光学补偿器使得目标与测标在纵深距离上感觉相同,来判断目标的真实距离。这种测距机使用双物镜的立体原理,操作手操作测距瞄准镜,不断拉近和放远目标,当从目镜中看到远处的目标具有立体感时,就会出现一个“之”字型的分划,上面的距离读数就是目标的真实距离。
这种体式测距机比较精确,对运动目标的捕捉能力比较强,因此广泛应用于高炮兵,后来普及到炮兵。体式测距机的缺点是操作非常复杂,需要长期的反复训练,操作手还应该具有敏锐的立体感,用它观测就像在看立体电影的效果(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群立体感不敏锐)。
本文配图是解放军报的报道,陆军某集团军某部的防空导弹演习,在昼间强红外干扰和复杂空地对抗条件下进行的实弹射击,地面防空兵反应迅速,2枚导弹直刺苍穹,全部精准命中目标。
看到这里,有网友会问,现在已经是5G时代,进入了信息化和现代化战争时代,激光测机已经普遍应用,那么解放军为何还在使用这么古老的光学测距机呢?
这要从单兵便携式地空导弹的性能缺陷说起。配备先进引导头的单兵便携式地空导弹,例如使用焦平面阵、红外-紫外复合制导的美国毒刺导弹,以及使用四元阵列红外传感器的中国FN-6导弹,都具有非常高的抗干扰能力,理论上命中概率极高,多数要高达80%以上。但在实战中,单兵便携式地空导弹的命中率却极低,只有20%至30%,老式的导弹甚至连10%的毁伤率都达不到。
造成单兵便携式地空导弹在实战中命中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这种导弹本身的一些固有缺点。首先是单兵便携式地空导弹的导引头水平方向的视界极狭窄,大多数只有5度左右,因此引导头需要建立稳定跟踪后才能发射,而且发射条件很苛刻,如目标是超低空高速飞行,角速度很大,或者忽隐忽现,就非常容易丢失目标。这就需要有小型搜索雷达组成火控系统,为导弹提前指示目标,建立提前量射向。
其次单兵便携式导弹没有距离探测能力。例如国产的FN-6导弹,最大射程为5500米,最大射高达到3800米。导弹系统本身并没有配备测距机,需要依靠导弹兵目测估算目标的斜距。由于人体的肉眼在目标超过500米以后就无法精确的判断距离,所以使用肉眼估算距离的误差极大,这会导致导弹的命中概率下降。
这时就需要为单兵便携式导弹搜索配备测距机,地面炮兵使用的小型手持式激光测距机只适合对固定目标测距,不适合对空作战。陆军防空兵的激光测距设备,只有25毫米双联牵引高炮使用的激光航路仪比较适合为便携式导弹测距,但这种航路仪重量较大,需要使用吉普车牵引,不适合配备在轻便的地空导弹班,这样唯一的选择就是能够单兵使用的古老的1米测距机。
此外,如果没有测距机进行目标距离探测,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容易错误开机,导致电池报废,贻误战机。单兵便携式导弹的发射筒前端会插入一个热电池和致冷气瓶,用于导弹瞄准发射时供电和制冷,导弹作战程序如下:导弹班班长根据上级空情预报,使用望远镜搜索敌机、指示待机空域并下达预备射击命令,导弹号手将导弹上肩,扳动地面启动扳手,导弹电池和冷气瓶开始工作,向弹上设备供电、供气,导弹随即处于待发状态。
导弹号手使用弹身上的机械瞄准具瞄准视界内的敌机,稳定跟踪,当导引头截获目标后,发射机构开始自动分析来自导引头的信息信号,若满足发射条件,通过耳机或瞄具光信号的形式告知射手,射手耳机里若传来“biu~~”的一声响,即可扣动扳机,导弹的弹上电池、发射发动机将依次启动、点火,导弹发射出筒。
目前中美俄等国的单兵防空导弹的从接通电源到发射的反应时间都在5秒左右。单兵防空导弹的控制发射条件极其严密,迎头和追尾的发射限制都不一样,必须满足导弹发射程序限定的命中概率下才能启动导弹,所以不一定瞄准敌机以后都能将导弹射出去。
电池和致冷气瓶组合通常为一次性使用的化学热电池,致冷气瓶内存高压氦气,以保证红外导引头正常工作所需的低温度。如果电池气瓶启动后,由于敌机角速度过大或距离过远等原因未满足发射条件,导致处于待发状态的导弹未能发射。那么下次发射就需要更换新的电池和冷气瓶,这无疑很麻烦,容易丧失战机。
尽管已经为基层防空分队配备了一体化的小型战场低空搜索-预警-火控雷达,测距距离在十几公里左右,可向导弹号手佩戴的头盔显示器推送目标的雷达信号,射手通过头盔显示器可以预先知道来袭敌机方位、角速度、速度等信息,可以快速掌握提前量,建立稳定跟踪。
但解放军目前在防空分队里还使用这种古老的光学测距机,用于系统备份。主要原因是光学测距机还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目前现代化的武装直升机和战机都安装有高灵敏度的激光告警装置,比较常见的直升机机载防御系统主要由雷达告警传感器、导弹来袭告警设备、激光告警接收机以及干扰物投放系统组成。前面三款装备负责发现直升机被攻击的威胁,锁定来袭导弹的方位。
干扰物投放系统则负责发射箔条/热焰弹。其中箔条弹可以形成新的“雷达目标”,主要应付的是雷达制导导弹。而热焰弹可以形成高强度红外信号,诱骗红外制导导弹。这整套机载防御系统具备自动工作能力,无需飞行员介入即可自主完成从发现导弹来袭再到发射干扰物的工作,这样飞行员可以集中精力驾驶直升机进行最大限度的机动规避。
如果使用激光测距照射,敌机会立即感知并进行反制。而光学测距机优点是可以隐蔽作战,无信号特征暴露,可以在静默中发射单兵防空导弹。
人类目前最强大的可携带武器是什么?
近日,一组中国陆军合成营士兵使用国产PF-97式93毫米单兵肩射云爆火箭,进行攻坚作战演练的照片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据外国媒体称,PF-97式93毫米单兵云爆火箭是我国从俄罗斯图拉设计院引进技术,进行俄制“什米尔-2”火箭筒国产化之后,研制的解放军第三代步兵火箭弹武器。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RPG作为反坦克火箭筒的象征,其英文为RPG(Rocket Powered Grenade),俄文为РПГ(Ручная Противотанковая Граната),翻译成汉语是”火箭助推的反坦克榴弹发射器“。世界上最典型的产量最多的RPG武器,是苏联RPG-7火箭筒和中国的69式火箭筒,这两种火箭筒在世界各种军队中装备了上百万件。
不过,RPG类火箭筒都属于无后坐力炮原理的火箭助推反坦克武器,能够重复装填发射,所以一般是2人战斗小组。此后我军还研制了120毫米重型火箭筒,甚至装备到了步兵班,也是2人战斗小组,射手携带发射筒,弹药手背着两枚火箭弹,一枚是反坦克破甲弹,一枚是多用途弹。这些火箭筒都属于专用武器,需要占用人员编制。部队一直以来还急需一种不占用编制的单兵反坦克火箭筒。
中国首次对单兵火箭筒的尝试是在70年代。中国在越南战场上发现美制的M72型单兵火箭筒性能比较好,这种反坦克火箭是六七十年代西方军队的主力火箭筒。由于综合性能好,竟然同时被苏联和中国两个陆军强国所借鉴。苏联根据美制M72火箭筒仿制出了RPG-18型火箭筒,然后扩大口径改进为RPG-22型火箭筒,最后在90年代发展出RPG-26火箭筒,现在是俄军的主力反坦克火箭弹。
解放军在70年代研制出70式62毫米单兵反坦克火箭,借鉴了从越南战场上缴获的美制M72火箭的部分技术,例如高强度发射筒、速燃火箭发动机,硬铝构件等等。但由于美国技术太高了,中国的技术基础比较薄弱,仿制未能成功。于是我们降低标准,研制了性能稍弱一些的70-1式火箭筒,才大量装备。后来又改进为84式双联62毫米燃烧火箭筒,装备防化兵和特战部队,可发射白磷弹,发烟或纵火。
到了8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新一代的PF-89式80毫米单兵反坦克火箭筒,由于技术的进步,89式火箭筒的性能较好,速燃火箭发动机取得了突破,火箭弹在没有飞出发射筒之前就燃烧完毕,这样的初速比较高,后坐力较小,直射距离大,再加是大威力破甲弹,让89式火箭筒的性能在80年代达到世界中等水平。由于89式不具备密闭空间发射能力,我军又研制了08式单兵火箭筒,也就是DZJ08式单兵多用途攻坚武器系统,这是一种能够在封闭空间发射的多用途单兵火箭弹,通过后抛平衡物体来消除后坐力,减小发射筒后喷的炮尾风和冲击波。
在90年代,由于苏联解体,俄罗斯将大量先进武器技术转让中国。于是我们推出了PF-97式单兵93毫米云爆火箭筒,简称97式单兵云爆火箭筒,是由中国北方工业集团公司为解放军打造的一款93毫米口径的单兵武器,虽说是仿制苏联的RPO-A,但是我军使用的97式进行了大规模本土化技术改造和选材考究,1992年引进,1996年开始进行国产化研制,2000年定型。目前97式单兵云爆火箭筒的硬性指标已经完全超越了原型弹。
97式云爆弹的原型是俄罗斯“什米尔”单兵云爆弹,“什米尔”的俄语型号名称并没有反坦克火箭弹的意思,正式型号也不是俄国火箭弹的RPG-XX系列,而是РПО-А(RPO-A),其中РПО是俄语Реактивный Пехотный Огнемет的缩写,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火箭式的步兵使用的火焰喷射器”。
按军兵种的划定,这种武器应该划归防化兵喷火专业,但该弹在我军已经大量普遍装备于野战军的步兵部队。可以用来摧毁敌火力点、永备工事掩体、坚固建筑物;毁伤敌轻型装甲车辆和汽车等装备;破坏各种工业、军事设施,如:房屋、桥梁、油库、弹药库、工事、通信设备、停机坪上的飞机;杀伤隐蔽和暴露的敌有生力量,适合在城镇巷战中杀伤隐藏于室内的敌有生目标。
FP-97式单兵云爆火箭筒战斗部装药采用固液双组合云爆剂,用弹底引信起爆中心炸药,使壳体和炸药飞散并雾化云爆剂,炸药云雾逐点连续起爆,以持续高温和超压杀伤人员,可破坏工事和轻型装甲目标,杀伤力很大,单发威力相当于一枚122毫米杀爆榴弹,尤其适用于摧毁掩体和城市建筑物等。
军改以后,我军的装甲步兵班普遍放弃了又大又笨又占用编制的120毫米重型火箭筒,改为装备单兵火箭筒。通常装备2挺95式班用机枪,其余6人装备6支95式自动步枪,PF-97型93毫米单兵云爆火箭筒2具,PF-89A型80毫米单兵多用途火箭筒4具。
在最新的军事报道中显示,我军的步兵班已经改用了第三代93毫米单兵火箭筒。也就是11式单兵火箭,这种火箭筒是在PF-97型93毫米单兵云爆火箭筒技术上改进而来的,主要的外观区别的取消了97式的前部小握把。而早期装备的89A型80毫米单兵多用途火箭筒将被淘汰。为了弥补单兵火箭筒射程较近的缺点,未来我军将在步兵排一级配用新型的82毫米轻型无后坐力炮,在连一级配用120毫米重型火箭筒和红箭-11/12单兵反坦克导弹。让步兵连的总体火力超过了美军。
除了基础型的云爆弹以外,中国还改进了弹药体系,为11式93毫米单兵火箭筒配备了反坦克火箭弹,多用途攻坚火箭弹等多用途弹家族。
不过,单兵反坦克火箭筒射程太近的缺点一支没有解决,这也是世界各国军队的老大难问题。一般来说,打击动目标200米,静目标400米,单兵火箭筒基本要远靠运气。部队里最优秀的射手打击距离200米,有4级风情况下,也就能命中直径2.3米的坦克靶,再远了命中率会剧烈下降。从近些年的战场情况看,单兵火箭筒的绝大部分射击距离都在100米以内。山地丛林相对还好,为保证命中率,稍微远一些的目标都交给精度较好的82毫米无后坐力炮无来打。面对现在12.7重机枪和狙击步枪横行的战场,再让士兵端着短射程的火箭筒,冒着敌人的火力压制抵近敌方阵地摧毁敌人工事,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在现实战场中,这种火箭筒射手的生存几率会非常低。
左图为PF-89A式单兵火箭筒1000米距离100次发射的精度散布,可见最大散布竟然高达8米多。右图为弹道修生火箭弹100次发射散布,可见所有火箭弹都能命中方圆2米的目标。
为提高单兵反坦克武器对较远射程上运动目标的命中精度,几个强国陆军在发展质量小、精度高的近程单兵反坦克导弹,如美国的“掠夺者”、德国的“铁拳 3”、法国 的“艾利克斯”以及英国的 NLAW 单兵便携式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 不过这些武器的最大缺点是造价太高,不适合大规模装备,不可能做到人手一筒。
这时候,中国出手了。在四年前的珠海航展上,中国公开展示了基于11式单兵火箭筒的单兵弹道修正火箭弹和攻顶掠飞修正火箭弹。 导弹和修正制导火箭(应该称为简易制导火箭)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姿态稳定装置(非常贵),有这个装置就是导弹,没有就是火箭弹。我国研制的单兵修整火箭弹,不需要姿态稳定装置。其中单兵弹道修正火箭弹采用激光半主动制导原理,只需要将火箭弹尽量准确地发射到目标附近,然后启动瞄准具上的激光照射装置,火箭弹就会沿着照射目标反射的激光引导并命中目标。
而攻顶修整火箭弹专门用来打击坦克动模板,原理类似美制的“掠夺者”,不需要复杂的光电设备或者图像识别系统,只需要事先连续稳定地瞄准并测距跟踪目标3秒钟,小型火控会推断坦克目标的运动趋势,计算出火箭弹应当飞行的弹道。飞行中单兵掠飞攻顶火箭,通过微型陀螺仪测定自身位置与装订弹道的差异,通过十几个安装于弹体中部的微型脉冲火箭进行断续的修正。在火箭弹通过坦克顶部的一瞬间,弹上的智能磁引信启动,引爆战斗部,从顶部击穿比较薄弱的坦克装甲。
这两种制导原理都非常特别,不需要昂贵的稳定控制装置,它要比绝大多数反坦克导弹简单而廉价得多,完全能够为每个战士配备一枚。至此,中国已经把93毫米单兵云爆弹改进的,连最早的发明人俄罗斯人自己都不认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