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开放乱了人伦,连她的女儿太子妃萧氏也被唐德宗杀死?

2023-06-23 05:10:06 29阅读

性开放乱了人伦,连她的女儿太子妃萧氏也被唐德宗杀死?

郜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历史上它遭到周边的鲁国、宋国和郑国的轮番蹂躏。1500年后,以郜国为封邑的大唐郜国公主,却活得“有声有色”。

这位郜国公主是唐肃宗的女儿,唐玄宗的孙女,成年后,她被嫁给了虢国夫人的儿子裴徽。虢国夫人就是杨贵妃的三姐,也就是说郜国公主嫁给了“奶奶”的娘家姨侄。

性开放乱了人伦,连她的女儿太子妃萧氏也被唐德宗杀死?

这位裴徽在《太平广记》中,留下一则惊悚的故事。说有一天晚上,他碰到一位独身的绝色美女,这家伙忍不住心旌摇曳,仗着肚里有几滴墨水,用艳词勾引她。

这位美女也很上道,不光不反感,还把他带进了一座豪宅,那里连侍女都美得出奇,走路全都身后飘香。就当他幻想着美妙时刻到来时......突然他佩戴的古剑发出寒光,顿时身边的豪宅美女全都不见了。

裴徽定睛一看魂飞魄散,自己居然身在孤墓的荆棘丛中,顿时吓得号啕大哭。

故事虽然光怪陆离,但却反映了那个时期,唐朝贵族阶层的奢靡与荒淫。裴徽出身河东豪族,姨妈是杨贵妃,老妈是唐玄宗的地下情人,老婆是大唐公主,想不飘都难。

可惜裴徽的幸福时光并不长,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他跟着唐玄宗一路南逃,在马嵬坡之变中丧命。

裴徽的死,按理来说对郜国公主来说是场悲剧,但别忘了人家是公主,扭屁股就梅开二度,又嫁入另一豪门兰陵萧氏,丈夫叫萧升。

萧升比裴徽还要牛,人家祖上几代人都是宰相,他老妈就是唐玄宗的女儿新昌公主,也就是说萧升是郜国公主的表兄。

郜国公主给萧升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后来被嫁给唐德宗的太子李诵。

唐德宗是唐代宗的儿子,唐肃宗的孙子,郜国公主的娘家侄子。别迷糊,简单一点说,郜国公主跟侄子唐德宗做了亲家,太子妃既是唐德宗的儿媳,也是他的表妹。

没办法,古代皇家婚姻流行“出口转内销”,回流时难免会出现“不匹配”,习惯了就好。

不知道是郜国公主命太硬,还是豪门子弟命太软,萧升又早早地跑路了,让郜国公主二度守寡。

此时郜国公主人到中年,又当了太子的丈母娘,梅开三度不大合适了。可但是,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的,什么狼啊虎啊的,咱水平低想不起来了,反正郜国公主追求性福的愿望依然强烈。

从那以后,公主府上常常有公子哥,三三两两地出入,坊间传出了各种“有声有色”的花边新闻:

“贞元中,蜀州别驾萧鼎、商州丰阳令韦恪、前彭州司马李万、太子詹事李昪等出入主第,秽声流闻。”

别驾、县令、司马、詹事,这些人的级别不高,但是一看姓氏就知道他们不是一般战士。不用说他们都是豪门家族的小鲜肉,企图贴着郜国公主这根老藤往上爬。

值得说一下的是萧鼎,此人正是萧升的亲弟弟!伙计,你对哥哥家照顾得也太贴心了吧?你这么做你哥知道不?

恍惚间,我觉得当年裴徽的荒坟艳遇,应该是一场穿越,那位贵妇人就是若干年后的郜国公主。

堂堂公主府,几乎成了大唐臣民津津乐道的风月场。这件事传到唐德宗耳朵里,他勃然大怒,一道圣旨,李万被杖杀,李昪、萧鼎、韦恪杖刑后被流放。

皇帝一怒,快乐窝被拆了,郜国公主很气愤,你饱汉子不知“饿婆子”饥,凭啥啊?你不仁别怪我不义,咱女人也有女人的看家本领,我咒死你!

于是郜国公主玩起了“核武器”——巫蛊压胜,祷告文由她的儿子萧位亲自捉刀。真是好儿子,为老妈的幸福两肋插刀,够哥们!

够哥们!唐德宗也禁不住夸赞,那就一块进局子?他又一道圣旨,郜国公主废封号,她与萧升的四个儿子萧位、萧佩、萧儒、萧偲,及与裴徽的儿子裴液,全部被流放。

事件还牵连到太子妃,唐德宗借口太子生病,就是中了诅咒,于是杀太子妃,给太子驱邪。

原本想放个炮仗泄泄愤,结果一座府邸被烧光,郜国公主瞬间家破人亡!在惊天巨变下,她度过了郁郁寡欢的两年幽禁生活,孤零零地离开了人世。

故事到这儿,本该可以画句号了,可我忍不住问:唐朝公主私生活放纵值得大惊小怪吗?那不是传统吗?郜国公主的儿女们,凭啥拿命支持老妈的出轨行为?这种事虽说不稀奇,总不至于那么正义吧?

所以,我们需要擦擦眼睛,用放大镜找点蛛丝马迹。结果我又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旧唐书》记载,事发后太子李诵很惊恐,请求与太子妃离婚。这个举动简直就是唐肃宗当年的翻版,难道李诵也遭遇了政治打压?

果然,在《新唐书▪李泌传》中,有一段记载,解开了所有谜底:

“太子妃萧母,郜国公主也,坐蛊媚,幽禁中,帝怒,责太子,太子不知所对。泌入,帝数称舒王贤,泌揣帝有废立意,因曰......”

郜国公主被幽禁后,唐德宗又把怒火发泄到太子头上,搞得太子不知所措。李泌眼毒,他一眼看穿了唐德宗的醉翁之意——想废掉太子李诵,改立舒王李谊!

原来如此,郜国公主只是唐德宗隔山打牛的工具,太子李诵才是目标!

提到李谊,让人有点无语,他居然不是唐德宗的儿子,而是侄子!废掉儿子,要把皇位传给侄子,唐德宗太博爱了。

其实博爱这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应该用“泛滥”,唐德宗还有个“儿子”叫李謜,此人其实是李诵的儿子,也就是唐德宗的孙子,被他收养为子了。哈哈,别奇怪,李唐皇帝就这么搞怪,除了唐德宗,至少还有三例同样的情况。

宠孙子宠成这样,让儿子如何自处?

李泌开门见山,直接指出唐德宗就是别有用心,警告他传位不是小事,当心引发政治动荡。

李泌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那位李泌的原型,李密的后人,五朝元老。他一辈子在朝中时间不长,但是却深得李唐皇帝的信任,帮李家几代父子,数次解决内部危机。

唐德宗见心思被说破,干脆也不遮掩,甚至对李泌的劝告发出威胁。李泌苦口婆心,那段时间不断出入皇宫,拿武则天与李贤、唐肃宗与建宁王的悲剧,反复劝说。终于唐德宗被他说得“流涕阑干”:“非卿切言,朕今日悔无及矣!皆如卿言,太子仁孝,实无他也。”

一场易储风波,才安然度过!

其实李诵此人口碑非常好,他书读得好,为人仁孝,又谨小慎微,唐德宗本不该产生废太子的想法。原因就出在中唐时期,豪门政治死灰复燃,皇权不振,唐德宗难免对豪门大户产生猜忌,而郜国公主,正是这些豪门的中心。

当然,唐德宗很清楚,郜国公主之所以受到豪门势力的追捧,不是因为那地方是“快乐大本营”,而是她太子丈母娘的身份。

这会儿全明白了,四个小白脸不光是“小鲜肉”,还代表了各大家族的势力,萧位、萧佩、萧儒、萧偲和裴液,也不是替老妈“维权”,而是为家族的政治利益而奋斗!

唐德宗一怒之下干脆来个连根拔,太子妃杀了,太子废了,看你们还能折腾个啥!

唉,豪门的日子也不好过啊,皇帝也愁人呐!最倒霉的是太子和太子妃,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一个差点被废,一个送命。

难怪事情解决完,李泌说自己被这件事搞得“惊悸亡魂”,坚持归隐山林。人嘛,得活得通透点!

李瑁在王妃杨氏被父亲唐玄宗夺取后结局如何?

那个被父亲夺走了妻子的寿王, 后来怎么样了呢?

历史中的李瑁是个悲剧的人物, 一生都活在别人的故事里!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寿王

李瑁生于公元720年,是李隆基的第18个儿子。李瑁的母亲武惠妃,名落衡,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女皇武则天的嫡亲侄孙女。

据历史记载,她不仅颜值高,而且情商也很高,很早就把年轻的李隆基迷的神魂颠倒。

因为武惠妃前面生了两个儿子,李一和李敏都只活了一两岁。所以李瑁一出生,为了让他能够健康成长,就寄到宫外宁王李宪家,由其妻元氏抚养,假称是元氏的儿子。

因为武惠妃当时极度受宠,李隆基也非常喜爱这个儿子。李瑁在年幼的时候,同年的儿童还在拖着鼻涕玩泥巴的时候,他就被封为寿王,还遥领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使。

母亲武惠妃在位的时候,子随母贵,当时很多人都私下里说,李瑁很有可能继承王位。

若人生只如初见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 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 李瑁在姐姐的婚礼上,和天生丽质杨玉环一见钟情。

郎有情来妹有意, 就这样, 如花似玉的杨玉环嫁给了寿王李瑁。 婚后李瑁才知道,原来他的环儿从小父母双亡,一直寄养在洛阳三叔家,而李瑁也是结婚前不久才从养父回到母亲身边,类似的经历让他们更加懂得彼此。

李瑁的养父李宪生,不议朝政, 性格洒脱,平日里读诗书、谈音律。 在他的熏陶下,李瑁也喜爱音律,与擅长歌舞, 精通音律的杨玉环更是情投意合!

他们度过了五年神仙眷侣般的生活,虽然没有儿女,可李瑁不在意! 那时候,两个人都以为他们的一生都会在一起,直到白头到老。

寿王无力看着爱妻,越走越远。

但是,母亲病逝了!

当武惠妃去逝后,李隆基失魂落魄,郁郁寡欢! 身边有人告诉李隆基,寿王妃倾国倾城! 于是 在唐玄宗的默许和授意下,高力士曲线救国, 偷龙转凤,寿王妃变成了贵妃, 从此君王不早朝!

古时候的孝道很重要,尤其是在皇家,更加注重这一点. 父亲以为自己母亲窦太后祈福为名,下旨让杨玉环出家做女道士。

这个理由很充分, 李瑁不能拒绝。就算李瑁担心他的环儿一去难回头, 他也不敢拒绝!

更何况, 高力士暗中给了寿王警告,寿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离自己越来越远, 一步一步!

公元745, 唐玄宗昭告天下, 册封杨玉环,从此寿王的环儿就成了父皇的杨贵妃。

只恨生在帝王家

失去杨玉环的李瑁, 只能躲在自己的府邸里, 尽量少出门。可是, 满屋都是环儿的影子!

痛不痛???痛!!!

五年甜蜜厮守, 爱妻就是自己的心肝宝贝, 挖走自己的心, 挖走自己的肝,你说通不痛?!

苦不苦???苦! !!

哑巴吃了个大黄连, 呼吸的每一丝空气, 喝的每一口水, 都是苦的!

恨不恨???恨! !!

夺妻之恨乃是大恨,咬牙切齿的恨!

有没有反抗呢???有!!!

开元二十九年,养父病死, 李瑁向唐玄宗上奏,申请作为养子为宁王守孝三年!

父亲同意了, 但非常恼火, 因为父亲给李瑁指定了一门亲事, 只等他重新娶个女子做寿王妃, 父亲才可以明正言顺地和早已经洗白的杨玉环在一起.

但是, 他的反抗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三年守孝期满,他还得乖乖地听命娶韦氏女为妻,然后眼看着杨玉环正式还俗、入宫、晋升贵妃、与自己的父亲恩爱秀满天下。

天下?

父亲已经在天下人面前,扒光了寿王的衣服,自己早已经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纵然如此, 冲冠一怒为红颜, 弑父的事儿, 李瑁连想都不敢想!

母亲去世那一年,父亲一口气杀了三个被诬告谋反的亲儿子,其中一个还是太子,和太子比,自己算什么呢?

最是无情帝王家,曾经显赫显贵的王子啊,如今在父皇面前仅仅只是一只小小的,小小小的蝼蚁。

他清楚的知道,他的的一举一动都被人紧盯着,稍有不慎便死无葬身之地。尊严和性命比起来,哪个更加重要呢?

所以, 千般怒,万般恨, 李瑁都只能藏在心里, 不留一丝痕迹!

心灰意冷的李瑁, 此时没有了母亲、没有了妻子, 没有了养父母,兄弟姐妹们也不愿和他来往。

他, 是一个多余的人。

魂断马鬼坡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长安城内,一片混乱。

李隆基惊慌失措,挑御马九百匹,带上杨玉环,太子等宫中大臣,家眷,仓皇出逃。李瑁在乱军中相随。

途径马嵬坡,突发兵变,李隆基无奈之下赐给杨玉环一仗白绫。

据说杨贵妃临终之前跳了一曲霓裳之舞,后人说是绝美。唐玄宗不忍直视, 落荒而去!五年后, 曾经叱诧盛唐, 骄傲的父皇孤独地逝去。

寿王, 曾经最痛最痛的伤与恨, 是不是从此就都烟消云散了呢?!

落寞的皇子 子孙满堂

也许上天是公平的,夺走了杨玉环,送来了韦氏。韦氏温柔贤惠, 又接连为他生了五个儿女。

随着儿女们的出生,他逐渐忙碌起来。偶尔听说父皇和杨玉环的艳事, 他若置罔闻。

在韦氏的陪伴下, 他仿佛已经忘记了曾经的环儿。寿王守着自己的妻儿, 听着满屋子儿女的嬉笑, 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逐渐走向衰亡,朝臣们忙着争权夺利,没有人注意到这位不问世事的前皇子。此时的李瑁和养父李宪一样洒脱,朝廷的争权夺利都和他无关。

他只是在自己的家里,静静地与韦氏相依为命,过着寿王爷的日子, 平庸、安稳。

公元775年正月十二, 这位落寞的皇子 ,溘然长眠,结束了自己悲催又奇葩的一生,享年56岁。

为何安史之乱却还是打了八年?

“安史之乱”顾名思义,就不是安禄山一个人领导叛军。“安史之乱”自755年12月16日至762年2月17日,历时7年2个月1天。之所以大这麽久,叛军先后出现了四位领导人物,分别是安禄山、安庆绪(安禄山次子)、史思明(安禄山部将)、史朝义,唐王朝内部也是互相掣肘,期间断断续续才打了这麽久。(安禄山剧照)

唐玄宗、杨国忠和安禄山叛乱。

安禄山在唐玄宗时期是唐朝东北方向的三个节度使,拥有精兵15万。河北这样一地区由于“五胡乱华”的动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聚集区,民族矛盾比较集中。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假借讨伐杨国忠的名义起兵叛乱,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攻克了洛阳。唐朝名将哥舒翰和安禄山的部队对峙在潼关,哥舒翰坚守待变,叛军也攻克不了潼关,唐玄宗和杨国忠却执意哥舒翰出战,结果导致唐军大败,长安城也没有积极布防,随即丢失了都城长安。

潼关之败,丢失长安非将领不能战,兵不够强,而是唐玄宗、杨国忠的错误指挥造成的。

安禄山之死和安庆绪。

安禄山在打下长安后,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据史料记载,安禄山特别的肥胖,有眼睛疾病,脚部也有溃疡,性格变得越来越暴躁,对和自己一起领兵儿子安庆绪也不例外,身边的侍卫也饱受其苦。安禄山有一个宠妃段氏,生了一个小儿子安庆恩,特别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安禄山的帝位,安禄山也有意费除掉自己的儿子安庆绪。

安庆绪知道后,担心自己的帝位和性命,于757年正月初五,安庆绪和安禄山的侍卫谋杀了安禄山,安庆绪自己称帝。(郭子仪剧照)

安庆绪没有安禄山的威望,众多的叛军将领们抢夺了大量的财物和美女后无心恋战。这时唐肃宗李亨没打招呼给唐玄宗就自己称帝了,唐军在郭子仪、李光弼等率领下,纷纷击溃安庆绪的叛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安庆绪的部队溃散,大部依附了史思明,而安庆绪只带了1300人逃到邺城(河北邯郸临潼)。

邺城之战和唐肃宗的策略。

757年陕郡之战,唐军大败安庆绪,安庆绪只带领1300人逃到邺城。按道理,应该快速进军消灭安庆绪,可是邺城之战在一年后才开战,这是为什么呐?

这时唐肃宗在迎接太上皇李隆基回归长安,忙着权利分配,如何控制唐玄宗这个爹。控制好了 内部权利。唐肃宗又担心了另一件事情,假如叛军被打败了,打败叛军的将领们要是成为第二个安禄山怎么办?唐肃宗特别宠信了一批宦官,如鱼朝恩、李辅国、程元振等,让太监鱼朝恩监军。(史思明剧照)

安庆绪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收拢溃败的军队,迅速壮大起来。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路人马,围攻邺城,奇葩的是这么多的唐朝军队居然没有统帅,粮食后勤也供应不足。尽管这样,唐军仍然击溃了安庆绪的主力部队,安庆绪龟缩在邺城等待史思明的救援,并许诺让位给史思明。号称60万的唐军与史思明5万精锐部队激战,此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天昏地暗,唐军溃败,九路唐军各自回归各自的驻地,史思明乘势夺去了洛阳。

这次唐军的溃败主要原因是唐肃宗对将领们的不信任,宠信太监造成的。不过这一战后,史思明诱杀了安庆绪和他的主要将领,自己成了老大。

史思明之死和叛军的覆灭。

758年史思明为了麻痹唐朝政府,假意归降,暗地里却在收拢溃散的安庆绪部队,积攒力量。唐朝对史思明也是不放心,暗地里也在积极谋划消灭史思明部队。史思明觉察到了唐军的计划后,与安庆绪相互为援,邺城之战后,诱杀安庆绪以及他的主要将领,自己回到范阳,自称“大燕皇帝”。(仆固怀恩)

761年3月,史思明又犯了和安禄山一样的毛病,自己也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干死了,史朝义自己称帝。不过史朝义的威望也不如史思明,军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了。

762年,唐肃宗因为太监李辅国、程元振处理了张皇后,自己也被吓死了。唐代宗即位,启用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统帅,联合回鹘军队,合击叛军于洛阳,打败了史朝义的固有部队和主要援军,史朝义败。史朝义的残部被原来叛军的其他将领所不容,最后自缢在范阳城外的树林中。

这次,唐代宗接受了大臣的建议,大赦投降的叛军,叛军投降的主要将领被封为节度使。

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

从此开始了宦官专权和范镇割据的时代,唐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了。

为什女同性恋越来越多?

其实并非是女同性恋越来越多了,同性恋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个现象,只是一直不被人们认同,大家都把同性恋人看做变态,当做违反人伦的现象,更有甚者,同性恋的现象一旦被发现就会遭受打击。

而现在,随着我们社会的不断开放,人们价值观念不断提升与变化,同性恋被宽容,日益公开化,一些地区同性恋婚姻也合法化,所以会有很多隐藏自己同性恋身份的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性倾向了,并且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爱。

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假同性恋者,或许为了跟风,或许为了显得自己与众不同想受到关注,这些人可能才是不太正常的人吧。

妻为何是娶?

娶妻娶淑,纳妾纳色,盛唐时期有条件的人家,妻子还有一个传统,到了一定年龄,规劝夫君或者自己张罗,帮自己夫君纳妾。

而这个时候,有一些夫君比较放心的,即便都是头也不抬一下,说:交给你办吧!。如果是夫妻感情一般的,估计就会自己张罗着找了,当然也有一些是意外出现,遇上妻子不同意,最后很惭愧的放弃纳妾念头,元代赵孟頫他的妻子叫管道,据说是管仲的后人,不但是个美女,还是个文艺大咖,琴棋书画啥都精通。

可是即便是妻子如此完美,天天吃鲍鱼鱼翅的赵孟頫也有点腻了,一次看中了一女子,就起了一个纳妾的念头,就填词来试探妻子:我听说王学士有桃叶、桃根,苏东坡有朝云、暮云?我多几个吴姬、越女应该不算无分吧。况且你也四十多了,你只管做把持好家务即可。

可是这管道也不是省油的灯,按一般的古代妻子来说,要不就是一哭二闹的,要不就是算着顺从,她却很文艺的写了一首《我侬词》:里面大概意思就是,你和我两人都已经你侬我侬,两个人如一个人一样,怎么都分不开彼此,生死相依。其中含义就是不能再参合第三者进来,这赵孟頫就很惭愧啊,妻子对我这么好,我怎么可以这样做呢,便是大消了娶妾的念头。

不过赵孟頫的遭遇在宋代、元代、明代也是偶尔一例,大部分有能力和条件的士人,都会有个三妻四妾的,当时看来这才是比较正常的做法,如果是只有一个妻子的士人,倒是让人感觉很奇怪,成了奇闻,例如相传王安石只有一位妻子,后来他官至了丞相后,妻子还帮他纳了一个小妾,可是这王安石却不声不响的将小妾放了回去,让她好好的和丈夫过日子,原来这妇人的丈夫是个运粮的官员,因为一时疏忽,无奈只好将妻子给了王府,没想到王安石倒是如此大义,确实不愧为唐宋八大家的称号,后来据说他妻子过世,他纳了个小妾叫做娇娘,可是王安石这人不懂风月,天天非常忙碌,年轻的娇娘就和王府中一个仆人有私情,一次在月下被王安石撞破了,王安石气愤的用竹竿捅了乌鸦窝。

第二天晚上,王安石安排了娇娘陪着自己赏月,期间提起一首诗,其中就有“竹竿捅了乌鸦窝”,这娇娘也只知道什么意思,就非常机智的跪下说,“宰相肚子能撑船”,这倒是让王安石不好下台了,想想自己也都老大不小了,不要耽误人家孩子的青春,便是出于善心,给了一些安家费将娇娘和仆人一起放了回老家,

聊完赵孟頫和王安石这些人物,就轮到聊一下非常支持纳妾文人墨客了,大家都知道苏东坡的正妻是王弗,两人也非常的恩爱,后来王弗早亡,苏东坡还为其写了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很多人误会以为写写给他的小妾朝云的,其实他是写给妻子的,十九岁的苏东坡,娶了十六岁的眉州青神人王弗,两人恩爱的度过了十一年时光,她先一步就走了。可是这期间苏东坡并没有说因对妻子的爱,没有纳妾,可以所苏东坡纳妾是出了名的,他一生纳的妾很多,并且因为他名气大,文采好,当时的许多女孩子都是她的迷妹,即便是宋朝后宫的三位主子,也是她的粉丝,而他的小妾中,王朝云最有名气的,也是最懂苏东坡的,王朝云陪伴他一路贬到了海南,是一路跟着吃苦的小妾之一,在这段日子中,深苏东坡宠爱的的美妾樊素,悄悄不告而别,王朝云成为了坚持下来最后一人,她唯一的愿望是成为苏东坡的妻子,可是即便是在她因为在产下苏东坡苏过病逝后,苏东坡都无法给朝云妻子的名义,因为在当地看来,妾的身份是无法成为妻子的。

或者是天道可怜王朝云的遭遇,在王朝云下葬后三天,苏东坡过来祭奠的时候,发现了五个巨大的脚印,为之震惊后,在帮我设了道场祭奠,后来为了纪念这位红颜知己,还写下了不少的名编大作,如《朝云墓志铭》、《惠州荐朝云疏》,《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和《题栖禅院》都是纪念朝云写的,可是朝云终归还是妾,不能成为苏东坡的妻子,而苏东坡一生的其他妾就没朝云运气好,

据说苏东坡的纳妾很多,由于他的被贬到其他地方,在经济上是养不起那么多小妾,只好将一些小妾送人或者是让她们回家,而其中一些送人的,因为他的眼光独到,他的妾都是琴棋书画都俱佳的女子,所以同僚们也很喜欢,其中一些还有身孕的,可是同僚们虽然喜当爹也很开心,还堂而皇之的告诉还是,你老爸就是苏东坡。所以后来北宋大宦官梁师成还有北宋的翰林学士孙觌,都公开表态自己是苏东坡的后人,都是苏东坡当年送出去小妾所生的骨肉,这个连他儿子苏过都是默认的,而最可怜的一个女子,就是苏东坡一时兴起,直接将她送人了,一点面子都不给,如商品一样的交易了出去,这个女子叫春娘,当时文人之间相互相送的习惯,苏东坡带着一帮人送朋友远门,朋友看中了春娘,愿意用一片白马来交换,苏东坡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这个时候春娘可是非常的气愤,把我当什么了,但是无法改变这个现实啊,怎么办,就一气之下当场羞愧而走了,让苏东坡非常的尴尬,也成为了历史上一直诟病他的一个故事,不过这个历史上没有记载,当野史故事看即可。

可是苏东坡身边几位的妾,我们看到当时的妾,即便还是如王朝云一样的努力,也改变不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妾和妻子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后来的两个妾更看出来,即便是大文豪苏东坡,也难以免俗,对待女子确实不如王安石的一般的想的周全,可这也是当时大部分人的想法,妻子和妾本身就是不同,因为妻子是娶回来的,而妾是纳回来的。

那么娶和纳有何不同,为何身份地位差距如此之大呢?

这个和古代婚姻制度有关系,这需要提到一个鲜少人之的“媵制”,在远古部落结婚时,就出现了一个规矩,就是部落只见通婚,男子通过明媒正娶以后,女方会有一些女子进行陪嫁,这就是所谓的“媵制”,而这些一起嫁过去的女子,并不能作为妻子,要扶正需要经过正妻的点头,她们过去的最大任务就是劳动人民,为部落发展而发展。

后来周朝建立了一套制度,就是一夫一妻的制度,这套制度规定男人通过六礼后,明媒正娶的妻子只有一位,但是没有规定妾多少,而周礼规定天子可以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子,诸侯王不能乱来,建立了一套非常标准周制婚礼,其中规定很繁琐,双方结婚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婚前礼,包括就是我们熟悉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等,这个风俗很多地方还有保留下来,大家结婚的也都知道怎么回事,双方都合适以后,就到了正婚礼,现在的风俗就是摆喜酒了,古代还有三拜天地等等,最后婚后礼,其作用就是让新妇知道家里的那个是舅舅,那个是舅妈,反正就是跟亲戚都认识后,开始融入到大家庭,因为古代可是家族聚居的,即便是现在也是一个村里都是亲戚,这道礼仪还是非常重要的,要不你也不认识六岁的小朋友竟然是你舅公,大家有冲突就麻烦了。

而男女双方经过如此盛大的结婚后,才算是对公布自己完婚,而这个风俗一直保持了几千年,没有怎么变化过,到了现在这结婚的礼仪某些地方,依然保持的非常完整,妻子在古代的分量可是特别的重要的,娶妻那么多礼仪,来源是妻子将来是夫君的助力,也可以说是丈夫的另外一半,男人的成败除了靠自己,妻子也有很大关系,比如隋文帝杨坚就是出了名的怕妻子的独孤伽罗的,可是独孤伽罗的家族和能力又帮他获得了江山,而李世民得到了妻子长孙皇后的帮助,同样玄武门之变才下定决心,开创了大唐的贞观之治。

所以古代妻子有一句老话,叫做“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句典故来自东汉刘秀的一个大臣宋弘,这年刘秀的姐姐新寡,看中了非常帅气的宋弘,刘秀当然懂姐姐啥意思,就借故叫来了宋弘,让姐姐躲在了屏风后面偷听,刘秀就问宋弘,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这宋弘可是知道啥意思,立刻就回了这一句千古名言,糟糠之妻不下堂,让刘秀的没有办法,毕竟人家夫妻恩爱,不好下旨将人家妻子给休了,自己姐姐不能做小妾啊,所以这是就没下文了。

可以看出古人看待妻子的角色,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外要给夫君给合理建议和规劝,对内要管理好家头事务,还是自己道德楷模的代表,在古代可好多名臣都是对妻子很恭敬的,不如“醋坛子”的来源,房玄龄的妻子就是一例,唐太宗可是赐给了房玄龄两美人,可是却被房玄龄退了回来,理由是妻子不同意,这下可难道了李世民,就想了一个办法,让一碗醋变成“毒酒”,让房玄龄喝了就不再让他纳妾,可他妻子二话不说的就喝了,唐太宗见着玩笑开不下去,也就算了,自此以后就有了妻子吃醋的说法。

可以看到即便是皇上要赐妻子,也的经过大臣和对方妻子的同意,古代妻子的名分就那么大,所以用娶字,娶甲骨文已经有这个字,是部落之间的一种礼仪,大约就是取得女子的意思,这取需要的是男子必须用勇气和毅力,得到了对方女子的青睐,或者有勇气和魅力将其征服,要不是取不来的,所以取有点类似于部落的成人礼,需要一定的努力付出。

而纳字却是不同,纳字的意思古代缴纳和贡献的意思,可以说纳妾只是古代的一种买卖过程,也可以说是“媵制”的有一种延伸,而妾的地位无法与妻子相比,即便是妾受到了夫君的宠爱,其地位依然还是妾,必须多妻子很尊重,按定义来分,古代的媵比妾地位还高一点,但是到了后来也没有什么区分了,

但是妾不是说什么人都可以娶,纳多少个都可以,古代还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不如汉朝时候,平民老百姓是不能纳妾的,而有一定功劳的大臣可以纳八名,普通有点地位的,可以是一妻二妾,这是当时的规定,这个规定到了明朝时候还保留着,就是普通老百姓,只能是一夫一妻的制度,不过后来当然是随着经济发展,大家能养活更多的人的时候,民间也就越来越不遵守这个规定了,而士大夫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自己也那样。

但是妻子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而妻子为何主动为丈夫纳妾,其原因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来源还是因为当时一些妻子无法生育,所以为了延续夫家的灯火,必须去帮夫君选女子纳妾,当然也遇上一些丈夫,特别的喜欢妻子,坚决不纳妾的,比如北宋的一股清流司马光就是,这司马光就是砸缸那一位,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可是他和王安石一样,是宋朝士大夫们纳妾成风的一股清流,唯一一个妻子不能生育,还坚决不纳妾的名臣,就算妻子帮他找了一位小妾,他也不为所动,还赶走了人家,让这个女子怀疑人生,自己就那么丑吗?后来司马光一生没有子女,可千古留名,也算是一段佳话。

而除此以外,北宋的士大夫们可是对纳妾情有独钟,到了元朝时期,妻子的地位更无法撼动,即便是妻子有污点,姐妹也要对她毕恭毕敬的,比如铁木真的妻子孛儿帖,虽然给人抢走了一段时间,还生下了来历不明的术赤,可是依然铁木真对他很好,即便是后来的几位宠妃,都是其他部落贡献过来的美女,也都要乖乖听她的话,这就妻子的地位。

到明朝,虽然洪武帝朱元璋为了明朝的发展,一早就规定了一夫一妻的制度,可是呢,到晚明时期,明朝就控制不住,穷苦的老百姓可没问题,但是有钱的土豪,可不管这个规定,基本上是妻妾成群,发展到了清朝,这个规定就是等于虚的,这一点在曹雪芹《红楼梦》中可见一斑。

而纳妾古代的手段很多,因为本身只是一个交易,或者是赎一些歌姬,或者是民间女子收纳,或者是别人赠送,或者是自己看中了想办法得手,反正古代这故事就非常多了,特别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更多这些故事,这不多说了。

但是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通过好几个故事告诉我们,妻子地位是妾无法撼动的,除非是特殊也原因,妾才能成为妻子,一是妻子的扶正,二是妻子过世,丈夫通过特殊的方法续弦,这其中还需要许多的流程,特别的麻烦,如果不是真爱,妾要扶正做妻子,确实非常的难。

而妻子的孩子地位与妾生的孩子地位相比,明显是妻子的地位高很多,也就是常说的大房的子女通常都是接管家产的,而其他的偏房最多是分一杯羹。

古代妻和妾制度是有严格的制度区分的,因为妻子是按照完整的婚嫁礼仪,加上双方父母的点头认可才可娶回家,这样娶回家的妻子,被家族是认可的一份子,也可以说是以后丈夫的助力,家族发展的未来支持者,其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而许多成功者后面都是和自己妻子支持有莫大关系,所以妻子地位非常高,对外帮助妻子,对内要管理好家务,可以说地位非常的重要,可妾不同,不需要通过礼仪,也不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纳回来,在家族里面妾,不为家族人接受,即便是生了孩子,也无法和正妻的孩子相比,如果到失去了宠爱,还可以送人和让她们回家,所以再宠爱的妾也很难成为妻子。

新中国成立以后,取消了古代的三妻四妾的旧俗,人民坚定的支持一夫一妻制度,妇女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三八红旗手为社会做出了丰功伟绩,而随着人民的意识提高,古老的妻妾制度也随知成为了过去,更多的女子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为未来,为中国迎来伟大的复兴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