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偶吧,核裂变原理是什么?
偶偶吧,核裂变原理是什么?
核裂变,又称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核(主要是指铀核或钚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弹或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就是核裂变。其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热中子轰击铀-235原子后会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铀-235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
中文名
核裂变
外文名
Nuclear fission
别名
核分裂
领域
物理学
定义
核裂变(Nuclear fission)又称核分裂,是一个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
裂变只有一些质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铀(yóu)、钍(tǔ)和钚(bù)等才能发生核裂变。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个中子以后会分裂成两个或更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放出二个到三个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别的原子核接着发生核裂变……,使过程持续进行下去,这种过程称作链式反应。原子核在发生核裂变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被称为原子核能,俗称原子能。1千克铀-238的全部核的裂变将产生20,000兆瓦小时的能量,与燃烧至少2000吨煤释放的能量一样多,相当于一个20兆瓦的发电站运转1,000小时。
核裂变也可以在没有外来中子的情形下出现,这种核裂变称为自发裂变,是放射性衰变的一种,只存在于几种较重的同位素中。不过大部份的核裂变都是一种有中子撞击的核反应,反应物裂变为二个或多个较小的原子核。核反应是依中子撞击的机制所产生,不是依照自发裂变中,相对较固定的指数衰减及半衰期特性所控制。[1]
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热中子轰击铀原子会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铀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裂变。撞击时除放出中子还会放出热,如果温度太高,反应炉会熔掉,而演变成反应炉熔毁造成严重灾害,因此通常会放控制棒(中子吸收体)去吸收中子以降低分裂速度。

[1]
原理
裂变释放能量是与原子核中质量-能量的储存方式有关。从最重的元素一直到铁,能量储存效率基本上是连续变化的,所以,重核能够分裂为较轻核(到铁为止)的任何过程在能量关系上都是有利的。如果较重元素的核能够分裂并形成较轻的核,就会有能量释放出来。
然而,很多这类重元素的核一旦在恒星内部形成,即使在形成时要求输入能量(取自超新星爆发),它们却是很稳定的。不稳定的重核,比如铀-235的核,可以自发裂变。快速运动的中子撞击不稳定核时,也能触发裂变。由于裂变本身释放分裂的核内中子,所以如果将足够数量的放射性物质(如铀-235)堆在一起,那么一个核的自发裂变将触发近旁两个或更多核的裂变,其中每一个至少又触发另外两个核的裂变,依此类推而发生所谓的链式反应。这就是称之为原子弹(实际上是核弹)和用于发电的核反应堆(通过受控的缓慢方式)的能量释放过程。
对于核弹,链式反应是失控的爆炸,因为每个核的裂变引起另外好几个核的裂变。对于核反应堆,反应进行的速率用插入控制棒来控制,使得平均起来每个核的裂变正好引发另外一个核的裂变。核裂变所释放的高能量中子移动速度极高(快中子),因此必须通过减速,以增加其撞击原子的机会,同时引发更多核裂变。一般商用核反应堆多使用慢化剂将高能量中子速度减慢,变成低能量的中子(热中子)。商营核反应堆普遍采用镉棒、石墨和较昂贵的重水作为慢化剂。

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
发现过程
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和奥托·哈恩(Otto Hahn)同为德国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Kaiser Wilhelm Institute)的研究员。作为放射性元素研究的一部分,迈特纳和哈恩曾经奋斗多年创造比铀重的原子(超铀原子)。用游离质子轰击铀原子,一些质子会撞击到铀原子核,并粘在上面,从而产生比铀重的元素。这一点看起来显而易见,却一直没能成功。
他们用其他重金属测试了自己的方法,每次的反应都不出所料,一切都按莉泽的物理方程式所描述的发生了。可是一到铀,这种人们所知的最重的元素,就行不通了。整个20世纪30年代,没人能解释为什么用铀做的实验总是失败。
从物理学上讲,比铀重的原子不可能存在是没有道理的。但是,100多次的试验,没有一次成功。显然,实验过程中发生了他们没有意识到的事情。他们需要新的实验来说明游离的质子轰击铀原子核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最后,奥多想到了一个办法:用非放射性的钡作标记,不断地探测和测量放射性的镭的存在。如果铀衰变为镭,钡就会探测到。
他们先进行前期实验,确定在铀存在的条件下钡对放射性镭的反应,还重新测量了镭的确切衰变速度和衰变模式。这花了他们三个月的时间。
没等他们进行实质性的实验,莉泽就不得不逃往瑞典,躲避上台的希特勒纳粹党。奥多只得独自进行他们的伟大的实验。
奥托·哈恩完成实验两周后,莉泽·迈特纳就收到了一份长长的报告,其中记述了他实验的失败。哈恩用集束粒子流轰击铀,却连镭也没得到,只探测到了更多的钡——钡远远多出了实验开始时的量。他感到迷惑不解,请求莉泽帮他解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周后,莉泽穿着雪鞋在初冬的雪地里散步,这时一个画面从她心中一闪而过:原子将自身撕裂开来。这个画面来得那么生动、惊人和强烈,她几乎从想象中就能感到原子核的跳动,能听到原子撕裂时发出的咝咝声。
她立即认识到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质子的增加使铀原子核变得很不稳定,从而发生分裂。他们又做了一个实验,证明当游离的质子轰击放射性铀时,每个铀原子都分裂成了两部分,生成了钡和氪。这个过程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就这样迈特纳发现了核裂变的过程。
将近4年之后,1942年12月2日下午2时20分,恩里克·费米扳动开关,几百个吸收中子的镉控制棒冲出石墨块和数吨氧化铀小球垒成的反应堆。费米在芝加哥大学斯塔格足球场的西看台下的地下网球场内堆放了4.2万个石墨块。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核反应堆——是迈特纳发现的产物。1945年,原子弹的发明是她的核裂变发现的第二次应用。
我们应谨慎利用核裂变!
裂变过程
下面按液滴模型的观点,简述裂变的全过程。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例如,铀-235核吸收一个中子之后,就形成激发态的铀-236核)发生形变时,一部分激发能转化为形变势能。随着原子核逐步拉长,形变能将经历一个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这是因为有两种因素在起作用:来自核力的表面能是随形变而增大的;来自质子之间静电斥力的库仑能却是随形变的增大而减小的。

核裂变
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一个裂变势垒,原子核只有通过势垒才能发生裂变。势垒的顶点称为鞍点。到达最终断开的剪裂点后,两个初生碎片受到相互的静电斥力作用,向相反方向飞离。静电库仑能转化成两碎片的动能。初生碎片具有很大的形变,它们很快收缩成球形,碎片的形变能就转变成为它们的内部激发能。具有相当高激发能的碎片,以发射若干中子和γ射线的方式退激,这就是裂变瞬发中子和瞬发γ射线。退激到基态的碎片由于中子数(N)与质子数(Z)的比例(N/Z)偏大,均处于β稳定线的丰中子一侧,因此要经历一系列的β衰变而变成稳定核(见远离β稳定线的核素)。这就是裂变碎片的β衰变链。在β衰变过程中,有些核又可能发出中子,这此中子称为缓发中子。以上就是一个激发核裂变的全过程。
裂变几率
稳定的重核的基态能量总是低于裂变势垒,要越过势垒,才能发生裂变,处于基态的核可以通过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有一定的几率穿越势垒而发生裂变,这就是自发裂变。势垒越高,越宽,穿透的几率就越小,原子核自发裂变的平均寿命τ就越长,图2给出了几种重核的自发裂变半衰期 t┩(约0.693τ)。从图上可见裂变几率变化的总趋势是随Z/A(Z是原子核的电荷数,A是质量数)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和液滴模型的预测一致(见后面裂变理论部分)。

核裂变
重核又可能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激发,当激发能超过裂变势垒时,就有比隧道效应大得多的几率越过势垒发生裂变,这就是感生裂变。对于感生裂变,发生裂变的几率大小可用裂变截面(核反应、核反应截面)来衡量。对于低能中子引起的裂变,偶偶核与奇A核(见原子核)的情况有显著的差别。图3是奇A核铀-235和偶偶核铀 -238的中子裂变截面曲线。可以看到,只有当中子能量超过1MeV时,才能使铀-238裂变,这样的裂变称为有阈裂变,而铀-235却没有这个限制。这是由于偶偶核俘获热中子后形成的复合核的激发能低于裂变势垒,只有当入射中子能量足够高时,才能超过势垒;奇A核吸收一个中子的结合能较大,即使是热中子入射,形成的复合核的激发能也已超过了裂变势垒的高度。这就是为什么只有铀-233 、铀-235、钚-239等奇A核才能做核燃料的主要原因。
裂变产物
重核在裂变时生成的核,在释放瞬发中子前,称为裂变碎片,释放瞬发中子后的核称为裂变产物,裂变产物又可分为未经β衰变的初级裂变产物和经过一次以上β衰变的次级裂变产物。β衰变不影响核的质量数,因此在讨论裂变产物的质量时不必区分这两种情况。
实验上可以用下述方法来确定裂变碎片的质量分布;即同时测两个碎片的动能(或速度),再按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加上发射中子的校正,计算碎片的质量。为了确定释放中子后的裂变产物的质量分布,即产额曲线,常通过用放射化学方法进行元素分离,测量它的标识放射性射线能量及半衰期(见放射性)来确定。
铀-235中子裂变产物的质量分布如图4。在图上可以看到存在着两个峰,这是因为裂变后几率最大的质量分配不是均分(称为对称裂变),而是一个较重一个较轻(称为不对称裂变)。钍、铀等以及更重的核(一直到镄-256)在低激发能条件下,不对称裂变占优势。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裂变核的质量数增加时,重碎片峰的位置固定不变(A≈140),而轻碎片峰的位置向高质量移动。另外,随着激发能的增加(例如入射粒子能量增高时),对称裂变的成分逐渐上升。对于铋等比较轻的核素,对称裂变占优势,其碎片的质量分布只有一个峰。处在中间的核素(镭、锕)裂变时,质量分布出现三个峰,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过渡状态。另一方面,镄-257热中子裂变时,又是对称裂变占优势。长期以来解释对称和不对称裂变的问题是裂变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难题,迄今还没有得到公认的理论上的定量解释,但看来与原子核的壳效应有密切关系。

核裂变
核裂变所形成的某一给定质量的初级裂变产物大部分是一些很不稳定的丰中子同质异位素(称为质量链)。其中不同电荷数Z的裂变产物的产额P(Z)服从高斯分布:

公式
式中C是与质量、电荷无关的常数,Zp是该质量链中最可几电荷数(在此一般趋势上还有奇偶效应,Z为偶数时产额比Z为奇数时大)。
碎片分开时,由于库仑斥力,可以具有很大的动能,例如热中子导致的铀-235裂变,碎片的平均动能可达170MeV左右,占了裂变释放的总能量80%以上。在不少情况下,不同方向飞出的碎片数依赖于出射束与入射束的夹角,即角分布出现各向异性。通过对碎片角分布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裂核变机制。实验表明:裂变碎片角分布与入射粒子的能量和自旋有密切关系,也与裂变核本身的质量、电荷和自旋有关。
裂变中子
原子核裂变时发射出来的中子分瞬发中子和缓发中子两类,瞬发中子占绝大部分,其中主要又是从碎片蒸发出来的;缓发中子只占很小的份额(千分之几)。
① 瞬发中子的能量分布很宽,从零一直延伸到15MeV左右,主要部分在0.1~5MeV区域。其能谱可用麦克斯韦谱来近似描述,即:

公式
式中TM是麦克斯韦分布的一个参量,等于中子平均能量的

公式
倍。铀-235热中子裂变的裂变中子谱的峰在0.8MeV附近,平均能量在2MeV左右。缓发中子也具有连续能谱,其平均能量在1MeV以下。
即使是同样的核在同样条件下裂变,每次裂变事件发射的中子数也不固定。有的不发射中子,多数发射两三个中子,最多可有七八个。其平均值(不是整数)称为平均裂变中子数尌。当裂变核的激发能增加时,尌随之增加;一般地说,在裂变核的原子序数或质量数增加时,尌也随之增大。尌的大小,对链式反应装置的临界条件起关键作用(见裂变反应堆)。在反应堆计算中,有时使用另一个参量,即燃料核素每吸收一个中子相应发出的平均裂变中子数。这个参量称为有效裂变中子数,用尌eff或η表示。它与尌的关系为:

公式
式中σf和σA分别为裂变截面和总吸收截面。
② 缓发中子所占份额虽然很小,但在慢中子裂变反应堆的控制上却起着重要作用。
裂变理论
关于裂变的全现象尚无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完整统一的理论,但是,关于裂变的各个方面,则已发展了一些较成熟的理论模型。
裂变势能曲面的计算
最初是应用液滴模型的方法。即把原子核看成均匀带电的不可压缩的液滴,用一组形变参量描写核的各种形状,原则上可以计算出各种变形下的势能。在得出的势能曲面(多维空间的曲面)上沿着能量最低的谷底,可以画出裂变的“途径”,并求出势垒的各参量。在这个模型中,原子核的Z/A是一个关键的量,它反映了质子之间库仑相互作用能量与核子之间核力相互作用的表面能量之比。Z/A越大,裂变势垒就越低,自发裂变几率也越大,这是和实验测定的半衰期的变化趋势一致的。
液滴模型虽有不少成功之处,但它不能解释低激发能裂变中不对称裂变优先等一些重要现象。为了改进这种模型,斯特鲁金斯基引入了把液滴模型和壳层模型巧妙结合起来的“宏观-微观混合模型”。按照这种模型,原子核的势能分为平滑部分和涨落部分两项之和。

核裂变
第一项是按液滴模型计算的值;
第二项是壳校正项,即在按壳层模型算出的能量值中,减去假设的把费密面附近的能级加以展宽、能级密度加以平滑化而算得的能量值。
对于从铀到锫的核素,由于壳校正的加入,原来的单峰裂变势垒变成了双峰势垒,出现了中间势阱。这种理论能够满意地解释60年代发现的自发裂变同质异能素及垒下裂变共振成群(“中间结构”)现象等实验事实。
裂变道理论
一个变形的原子核除了单粒子运动外,还存在集体振动和转动,这些运动方式是互相耦合的(见综合模型)。考虑激发能超过裂变势垒不太多的情况。当核从复合核态过渡到鞍点态时,处在鞍点上的原子核是一个大变形核。由于激发能转化成了核的形变能,尽管在复合核态时激发能相当高,到鞍点时,激发能就很低了,或者说,核变冷了。因而可以认为鞍点的核与通常的小形变的冷核相似,也具有一组转动和振动能级。这些能级各有特定的量子数 (J、π、K;K是总角动量J在核对称轴上的投影,π是宇称)。原子核在裂变时要保持这些量子数守恒,到达鞍点的核只能占据具有一定J、π、K的能级,这些能级就形成了核通向裂变的通道,称为裂变道。裂变道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碎片角分布各向异性的现象。
裂变几率的计算
这是裂变理论中发展较早的一部分,可以分为自发裂变和感生裂变几率的计算两部分。关于自发裂变,人们可以仿照α衰变采用量子力学隧道穿透理论。但是由于裂变势能曲面是一个多维的曲面,相应的质量参量又必须用微观理论来计算,所以实际上仅在极少数情况下进行过比较认真的计算,结果也有很多不定因素。但是人们利用这种概念作了一些系统学的工作,表明大致趋势是不错的。
关于感生裂变,感兴趣的是在给定的核激发能E下,发生裂变的几率。这个问题N.玻尔和J.A.惠勒早在1939年,就在平衡统计的假设下计算过了。据此假设核处在鞍点的几率为ρf(E-Ef-Ek)/ρo(E),式中ρ0及ρf分别为处于基态形变及鞍点总形变时核的能级密度,Ef及Ek分别为核鞍点势垒高度和集体运动动能,设集体运动也服从平衡统计分布
公式
这个公式虽然一直为人引用,但难以严格从实验上验证,因为ρf既难在理论上进行可靠的计算,又无裂变以外的实验可加以测定。对ρf的粗略的理论估计表明,在激发能不高的情况下这个公式大体上是可用的。
裂变机制的模型
是裂变理论中最困难和最不成熟的部分,仅作简单的介绍。
① 最早发展的是一种流体力学模型,认为在裂变过程中,核的形变服从经典流体力学的规律。一个三维液滴的运动也是很难计算的,实际上只能对形变加以严格的限制,在引入适当的粘滞性后,这种理论能给出碎片的平均动能。以及较轻的核裂变对称质量分布。
② 关于低能裂变现象,也可以直接用量子力学的含时间的自洽场方法来计算,这种微观理论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不过与系统地解释各种裂变现象还有很大距离。
③ 裂变统计模型认为,从鞍点下降到剪裂点的运动足够快,或裂变核集体运动自由度与单粒子自由度之间耦合足够强,以致集体运动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粒子内部自由度的能量。在这种前提下,可以假定,在剪裂点处存在统计平衡。不同的断裂组态(断裂组态由两个即将产生的碎片的质量、电荷、形变及动能来表征)的相对几率正比于本组态的能级密度。根据这样的考虑,可以计算出碎片的质量分布。统计理论在原则上也可以预言裂变的其他许多特性。实际计算时要采用可调参量,在加上壳效应之后,裂变的许多图像看来是与统计理论定性相符的。但是由于统计平衡的假设本身根据不足,计算中又引入了过多的参量,这种理论也不成熟。
④ 发展了一种非平衡的统计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裂变过程是由于形变运动与粒子自由度耦合,沿势能曲面所做的半无规的迁徙运动。核的形变几率的变化由输运方程所决定,这种理论的计算难度很大,尚无可靠的定量结果。总之,如何从理论上有效地处理这种大形变的集体运动,是一个尚待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研究意义
对裂变现象的研究,几十年来始终是核物理的一个活跃的分支。这是由于:
①裂变有着重大的实用价值;
②裂变是一个极复杂的核过程,研究这一过程有助于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
在裂变发现后,很快就弄清楚了,裂变时不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同时还发射出几个中子。既然中子能引起裂变,裂变又产生更多的中子,因此可以通过链式反应(见裂变反应堆)在宏观尺度上使原子核释放出能量来。这就找到了大规模利用核能的途径。除了巨大的核能在军事和能源方面的实际应用之外,随着反应堆的建立,放射性同位素开始大规模生产并广泛应用于工农医等各部门。从发现衰变到掌握原子能,是20世纪科学史上的重要一页。
裂变是核的大形变集体运动的结果,弄清它的机制,了解裂变过程的各种复杂的现象,到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努力研究的方向。因此对于核物理本身,裂变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此外,自发裂变是决定最重的那些核素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裂变产物提供了大量的丰中子远离β稳定线的核素;裂变研究又提供了原子核在大形变条件下的各种特性(如变形核的壳效应)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裂变是核物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主要应用
核电站和原子弹是核裂变能的两大应用,两者机制上的差异主要在于链式反应速度是否受到控制。核电站的关键设备是核反应堆,它相当于火电站的锅炉,受控的链式反应就在这里进行。核反应堆有多种类型,按引起裂变的中子能量可分为:热中子堆和快中子堆。热中子的能量在0.1eV(电子伏特)左右,快中子能量平均在2eV左右。运行的是热中子堆,其中需要有慢化剂,通过它的原子与中子碰撞,将快中子慢化为热中子。慢化剂用的是水、重水或石墨。堆内还有载出热量的冷却剂,冷却剂有水、重水和氦等。根据慢化剂和冷却剂和燃料不同,热中子堆可分为轻水堆(用轻水作慢化剂和冷却剂稍加浓铀作燃料)、重水堆(用重水作慢化剂和冷却剂稍加浓铀作燃料)和石墨水冷堆(石墨慢化,轻水冷却,稍加浓铀),轻水堆又分压水堆和沸水堆。
都说相思苦?
我的同窗,有多少相思,只有她自己知道。多少年过去了,那种梨花带雨,泪眼朦胧,楚楚可怜的样子我依旧历历在目。
小洁是一个农家的小幺女,生的小巧多情,中学快毕业发疯一般喜欢上了一个风一样的多金、有矿的同班男γ,这个男少年和我是同乡,离的近,熟识。
对小洁来说,他们是不期而遇,而又仿佛相识干年。看见他的第一眼,前世今年的轮轮回回就是为这今生的相遇。暗恋,记日记,天天写,恨不得情定三生。我对她说:这不可能,你别看他潇酒,他家讲究门当户对,他的婚姻他作不得主,听他说己定过亲了。她不听,义无反顾踏入相思地,哪怕洒下一地的情泪。
临近毕业了,小洁豁出去了,直接写信表白,要把放在心顶上的这份情抛出去,兜过来,今生今世跟定他,伴他走天涯。没有他,她的人生是残缺的,干涸的,荒凉的。
风一样的少年拿着那封信找到了她:谢谢你对我的感情,但这不可能。
后来洁痛哭了一场。毕业后小洁找到我,非要回他家一趟,情末断,相思苦,梦里梦外盼花落到手中。我说何苦呢?以什么理由去呢?他的未婚妻会怎么说?他家人会怎么想,又何况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风中的铃儿,轻轻地碎了,在梦的边缘。
小洁说,我本该好好学习,心思却安放在了他身上,荒废了学业,与大学无缘,但我没办法啊,我恨自己。
小洁回了家,几年都没找婆家,就是忘不了他。
曾迷途的人,走在长河岸边,无奈踏满一脚香尘,碎了一地的情泪,风还是那时的风,只是相思的琥珀里,单单地少了风一样的少年。
中间音讯断了,十多年没她的消息。一天同学建了微信群,终于知道了她的消息,嫁到了北国边彊的寒冷处,随着时间的流失,北方的天寒理性,只见她发了一条信息:前半生寻我所爱,后半生爱我所爱。
我也释然了,她还是一个冰清的女子。
平时不炒股的亲戚开始问股票了?
7月6日,指数大涨近6个点,牛市见顶了吗?
券商最近出现宕机的情况,除开自己网络服务没做到保障之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股市大热,操作股票的人变多了。戏言:券商自己都没想到,最影响自己挣钱的居然还是自己。
以前经常有一个说法,如果街边的大爷大妈都开始炒股了,那就说明市场到顶了。那么现在“平时不炒股的亲戚开始问股票了,是见顶的信号吗?”
答案:不是,理由有二。
01鸡尾酒会理论世界上最大规模基金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通过参加鸡尾酒会得出一个理论,主要将市场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参加酒会时,即使自己介绍是基金经理也没人愿意和他谈论股票,甚至宁愿谈论一些更加无聊的事情。彼得林奇认为这应该就是市场见底的信号,下跌空间不会太大。
第二阶段:在酒会上介绍自己是基金经理,有很少的人会与他讨论股市,不过大多是抱怨股市的低迷,然后就不再谈论,而是转向其他的话题。彼得林奇认为这个时候股市即将抄底反弹。
第三阶段:在酒会上介绍自己是基金经理,很多人会来询问什么股票能挣钱,该买什么样的股票,股市会有怎样的走势。以彼得林奇的观点,这个时候的股市处于阶段性的顶点。
第四阶段:人们在酒会上大谈股票,甚至开始向专业人士推荐股票的时候,股市很可能已经到达顶点,开始震荡下跌。
从上述的鸡尾酒会理论中可以发现,现在的股市处于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处于一个阶段性的顶点。短期内可能会震荡回调,但是长期趋势还是向上的。
02经济情况都说股市是国家经济的晴雨表,我国的经济在这么长时间内一直都是快速发展的,早在许多年前就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就是时间的问题。国家经济尚且发展的如此之好,现在大盘指数才3300余点怎么可能就见顶了呢?
2007年牛市中上证指数涨到6000多点,2015年指数也涨到了5000多点,现在是2020,也不说超过2007年达到6000多点,那么起码会在4000点以上或者是5000点以上,就大盘指数来看,现在肯定还不是顶点,更何况这两天大盘虽然疯狂,但是获利的人有多少呢?我相信即使是满仓的人也有很多踏空的,毕竟这两天并不是普涨,更多的是券商在拉指数。
不过因为前几个交易日的疯狂上涨,按照技术理论来看,股指上涨过程中存在几个缺口,近期可能会有回调,换句话说:可能是个阶段性的顶点。
综上:“鸡尾酒会理论”经过这么多年的验证不说完全正确,但是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的,现在这些“平时不炒股的亲戚”还只是询问股票,股市还只是一个阶段性的顶点。如果哪天一些完全没有研究股票的人开始推荐股票了,一定要告诉我们,这个见顶的信号就很明显了。
(温馨提示:上述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意见)
挣钱不易,将本求利。我是@易将学财,更多通俗财经理财知识欢迎关注!
你觉得追星是青春还是人生?
我认为都有。我不推崇狂热地追星,虽然喜欢胡歌很多年,但是有情怀在里面,他陪伴了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时光,他是优质的励志偶像给我展示着正能量,我觉得这种追随是深厚的情感积累,不能和现在粉丝对爱豆的感情相比。今天胡歌生日,发了一篇文章正好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嘿,老胡,生日快乐!
2005年,你是《仙剑1》里仗剑天涯、玩世不恭的俊秀少年。2015年,你是《琅琊榜》中深沉文弱、帷幄千里的谋士先生。还记得吗?当年你许诺:“我李逍遥,要做天下第一大侠!我们今日一别,让我们十年后再相见!”光阴荏苒终不负人,琅琊榜首、江左梅郎敛容低眉:“是啊,我回来了,我终于回来了”。
不曾仰慕逍遥哥哥风采的人,不会有遇见梅长苏的感慨。十年前,逍遥哥哥阳光帅气、风流不羁,一边斩妖除魔英雄豪气,一边打打闹闹儿女情长。他侠骨情肠,青春热血,嬉笑怒骂,至性至情;妖来挥剑,愁来酌酒,今夕有泪潸潸下,明朝长歌一声吼。
那时的我还是初三备考的学生妹,一见逍遥误终身,上课下课满脑子都被仙剑填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中了李逍遥的毒。在初三最关键的时刻,我的成绩从级部100多名掉到270多名,被班主任当着全班的面严厉批评,脸皮薄的我好久都没抬起头来。
当梅长苏跟夏首尊说起李逍遥三个字时,犹如一记响雷轰在我耳畔。课间神采飞扬的讨论,放学为看电视的飞奔,看到剧情虐心处横飞的眼泪,和表妹通宵偷玩仙剑游戏的情形……和逍遥哥哥一样,以梦为马,至情至性,大概少年情怀总如此罢。
逍遥之后,梅郎可待。他是宗主梅长苏,谋士梅长苏,是复仇之血浇灌出的一株冷梅。风刀霜剑把他的身躯削磨,枝瘦骨残,却赋予它凌厉的魂魄开出最惊艳的花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意动之间,山川变色。相比于小殊,他是真正成人世界里的角色。怀揣着抱负,他懂得如何变通圆融,如何取舍选择,如何节制情感,如何隐忍等待。同时,他也是一株凌寒独开的孤梅。七万忠魂尸寒未裹,祁王、林府沉冤待雪,所有重担都压在他一个人的臂膀上,而与这壮志雄心相伴的,唯一盆炉火,一张病榻,一副面目全非的弱骨。昂立茫茫大雪下,他瘦削的背影,像一个摇曳的孤魂,冰冷人心。
梅长苏经历了削骨脱皮的涅槃自地狱归来,而胡歌的命运里何尝没有九死一生的考验。那次车祸他颈部动脉、静脉裸露于外,脖子和面部缝合了一百余针,抢救六个半小时才留住性命。而心理上要面对的,是助理坐在本应他的位子上重伤离世,以及自己刚走红就毁容的残酷现实。横亘眼前的大好前程,就这样被车祸撞离了轨道。愧疚、悲恸、恐惧一起降临在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身上。无眠的漫漫长夜,他忍着疼痛审视破损的面容和右眼那道疤,写下:“我感谢上天保全了我的眼睛,却无法在感受光明的同时去认领残破的容颜。”尽管往后的戏都用刘海遮着右眼,但这道疤不仅留在脸上,更刻在他心上。
往后的古装戏他没有新的突破,这段时间被称为“后李逍遥时代”。直到离开荧屏用一年的时间沉下心出演话剧打磨演技,凭借《如梦之梦》拿到证明演技的“丹尼最佳男演员奖”,他才摆脱偶像光环实现了演技的跨越。脱下古装,勇敢地走进现代剧的胡歌也逐渐获得了好评,特别是2015年上映的《伪装者》大获成功。胡歌把《琅琊榜》作为重回古装剧的新挑战,而此时的他已经可以从容地放下李逍遥,带着右眼上的勋章,用一个男人十年的生命沉淀来演绎自我。胡歌说:“李逍遥是诞生,梅长苏是重生”,宣告了向命运的复仇,这一点,与梅长苏合为一体。
夜深忽梦少年事,十年踪迹十年心。李逍遥长大了,就是梅长苏。有李逍遥陪伴了青春时代的我们感到无比幸运,有步入朝堂的梅长苏陪伴我们进入社会,我也感恩命运的安排。这份感情已经超越了粉丝对爱豆的狂热,或许算是一种情怀。你无意中成为我成长路途上的节点,我也恰好见证了你的蜕变历程,多好。
青春是人生的一部分,追星是青春悸动,当然也是人生一段经历。对吧?
更多情感心语请关注“茉九姑娘”~
你们平时买菜觉得菜贵吗?
长期在北京生活。北京的物价和收入相比,我没见过哪个城市比北京低的。20年前了,听人说,大城市的菜价比我们县城还便宜。当时就很纳闷,我们县城周边都是种菜的,怎么可能我们的菜价比大城市还贵?等后来从县城出来后,才发现,省城菜价低于州府菜价,州府菜价低于县城菜价。原来是县城周边虽然种菜,但老早早就被人收购到大城市去了。而县城卖菜的,都是相对个体,总成本相对较高。相比而言,北京菜价真的很便宜,日常生活成本真的很低。当然,现在大城市人力成本、房价成本都在提升,也许某天到了个阀值,才会倒转。其实菜价这个问题,我感觉越大城市越便宜,就拿北京来说吧,据说北京的副食品是有政府补贴的,所以吃的东西便宜,在这里必须感谢一下北京市政府,哈哈!品质方面呢,现在物流都非常快了,市面上见到的菜都很新鲜,大家所在的城市菜价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