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称进行模拟战术核攻击训练,你知道哪些因为天气改变了一场战争乃至历史的实锤

2023-11-12 21:00:08 44阅读

朝鲜称进行模拟战术核攻击训练,你知道哪些因为天气改变了一场战争乃至历史的实锤?

1西班牙“无敌战舰”的覆灭

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西班牙和英国于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这次海战,西班牙实力强大,武器先进,战船威力巨大,且兵力达3万余人,号称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而当时英国军队规模不大,整个舰队的作战人员也只有9000人。两军相比,众寡悬殊,西班牙明显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场海战的结局以西班牙惨遭毁灭性的失败而告终,“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西班牙急剧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国取而代之。

朝鲜称进行模拟战术核攻击训练,你知道哪些因为天气改变了一场战争乃至历史的实锤

“无敌舰队”遇上了天灾。它首先遇到的对手,是非常可怕而又无法战胜的大西洋的狂风巨浪,这是进军时机选择不当造成的。在“无敌舰队”起航不久即遇到大西洋风暴的袭击,许多船只被毁坏,淡水从仓促制成的木桶中漏出,食物大量腐烂变质,水手们疲惫不堪,大多数步兵失去战斗力。“无敌舰队”还没有与英国交战先折兵,战斗力大大受到削弱。不得已,西顿尼亚带着这样一支失去战斗力的舰队与英军开战,从而导致厄运的发生。回国时,在苏格兰北部海域,再次遇到大风暴,一些舰船又被海浪吞噬或触礁沉没。至此,“无敌舰队”几乎已全军覆没。

2查理12世入侵俄国

1700年彼得一世对瑞典宣战,目的是要把瑞典赶出波罗的海地区。当时的瑞典是一个超级强国,它的势力范围包括如今的瑞典、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以及俄罗斯的一部分。

战争开始并不顺利,俄国军队在纳尔瓦战役遭到人数比自己少很多的瑞典军队痛击。这次胜利极大地助长了查理十二世的自信,他入侵丹麦、波兰、立陶宛以及萨克森;8年后,又开始把目光投向俄国领土。查理计划一直打到莫斯科。彼得使用了一种令瑞典人大感意外的战术:撤退途中在自己的土地上放火,烧掉了所有的房屋、庄稼以及各种用具,结果没有住房而寒冬又至,瑞典人被迫改变进攻路线,向南朝乌克兰进发。乌克兰盛产水果、谷物以及各种食草牲畜。如果两个月之前来到这里,它将是军队理想的休整之地。但他们11月才来,记忆中最寒冷的一个冬季即将接踵而至。瑞典人自然对寒冷的天气不陌生,但即使最斗志昂扬的士兵也无法长期对抗恶劣的自然条件,蜷缩在没有被俄国人烧掉的几个窝棚里作战。

曾经多达4.1万人的瑞典军队到了春天只剩下两万人。即便在幸存的两万人中,还有三分之一的人生病或残疾。

不顾在冬季遭受的消耗,瑞典人再次发起攻击。在1月初,他们攻击了韦普利克这个小小的堡垒,虽然得手,但损失不小。经过几次交锋后,瑞典人又遭遇到了俄国天气的另一面――春天,所有的冰雪迅速融化,大地来不及吸收,结果路面变成泥泞肮脏的沼泽,车轮陷在里面无法动弹。除了坐下等土壤变干,他们别无选择。

瑞典军队在1709年5月开始攻打波尔塔瓦城。但在冬天饱受折磨的瑞典军队如今只有1.7万人,他们抵抗不过4万以逸待劳的俄国士兵的反攻。除了查理和1500名心腹,瑞典全军覆没。

3鹰爪行动失败

鹰爪行动是美国政府于1980年4月24日,为解救伊朗人质危机事件中被伊朗政府扣押的52名人质而采取的一次军事行动。此次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该行动的失败也直接导致了美国特别行动指挥部和美国陆军第160特种作战航空团的成立。

1979年11月4日上午10点30分,3000名武装学生袭击了位于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并劫持馆内的66人当做人质。这群学生最后释放了几名妇女和非裔美国人,将剩下的52名美国人囚禁起来。起初,卡特总统尝试经由协商讨回人质,但是1980年4月,谈判破裂。于是展开一场希望成功的援救行动,代号“鹰爪行动”。

这项任务一开始就不对劲,飞在伊朗大沙漠上方150米处的直升机,与一场哈布风暴正面相遇,因此能见度低至1600米。那时的情况正如一位飞行员描述的那样:“像飞行在一碗牛奶中。”

这些直升机驾驶员因为严禁以无线电对话,原本计划彼此间以视觉保持联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完全不可能做到。这些原本一起行动的直升机,此时各自独立运作。

就在他们认为已经度过了最糟糕的时刻时,却又遭到第二个沙尘暴的猛烈袭击。直升机开始一架架到达预定会合的地点,每架都迟到50~90分钟。于是他们决定,任务不可能完全按计划继续执行下去。这些直升机补给燃料后开始返航,但是其中一架飞机激起了使人视线不良的尘云,并撞上一架C-130,两架飞机都坠毁,造成8名美国人罹难。

解决人质危机的转机出现在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前,伊朗表示有意解决人质危机。1981年1月19日,在阿尔及利亚等国的斡旋下,美伊签署了解决人质危机问题的协议:美国分三次归还伊朗140亿美元的资产,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伊朗则释放全部美国人质,1月20日,被扣押了444天的52名美国人质获释离开伊朗,旷日持久的人质危机终于得到解决。然而人质危机虽然结束了,但美伊关系却从此陷入了仇恨与对抗的更大危机中。

4长岛战役

一场大雾为华盛顿留下了活口:1776年8月2 2日,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长岛战役中,华盛顿将军率领的美军本来可能遭到彻底的挫败,可是由于一场适时的大雾掩盖美军顺利撤退,为其以后的反攻埋下了伏笔。

由于大雾,敌人没有能发现防线无人防守。

在整个这段时间里,浓雾始终聚集不散,看来几乎是出于天意,在浓雾笼罩着长岛,掩护美军撤退的时候,河道的纽约一侧,却是万里晴空。逆风也渐渐停息下来,河面变得十分平静,木桨船几乎可以满载航行,同时又吹来了一阵顺风,把帆船逆向对岸。全部军队、大炮、弹药、粮草、牛只、马匹和马车都顺利地登上了船,到天明时,大部分都安全地到达纽约。除了几门重炮之外,几乎没有把什么东西遗弃给敌人。

5拿破仑入侵俄国

当拿破仑在1812年将目光投向俄国时,他似乎就是一个无敌的战神。他率领的60万“大军”,征服俄国似乎也是必然――俄国的军队只有18万人,而且沙皇亚历山大从未有过率军征战的经验。拿破仑也仔细研究过瑞典查理十二世命运不济的侵略战,他认为通过周详的筹划,法国人将在冬季到来之前就撤出俄国。

有一点拿破仑没有充分考虑到,那就是俄国不仅有严寒的冬季,而且气候往往处于两个极端。攻击刚开始,士兵们就遭遇强烈的暴风雨,浑身湿透。拿破仑的军队用马车拉着重型武器以及够每个士兵吃14天的粮食出发来攻打莫斯科。大雨之后,很多马车不得不扔掉,因为轮子都被泥泞掩埋。

军队穿过立陶宛、奔向莫斯科时,夏季的炎热使部队吃了不少苦头。他们没有帐篷,因此无论干湿,都在露天睡觉。水井很少。

俄国人拒绝大决战。法兰西人前进,俄国人撤退。法兰西人继续前进,俄国人再次后退。俄国总是有大片的土地可供撤退。这样几个月过去后,拿破仑的主力部队已减少到10万人――绝大多数死于炎热和疲惫,而不是步枪子弹。

几周后,拿破仑抵达了莫斯科。然而,他们却发现莫斯科已是一座空城。留在莫斯科的俄国人从彼得大帝身上学会了一招。等最后一批俄国军队离开以后,他们纵火烧掉任何对随后可能赶到的法国人有用的东西。大火连续烧了3天3夜,沿途的一切俱为灰烬。等火最终熄灭下来时,拿破的胜利果实已经化为乌有。在拿破仑清楚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无意投降后,他于10月18日下令撤退。

11月6日,瓢泼大雨变成了雪,白茫茫地盖住了大地。法国人并没有准备冬季军服。他们的制服甚至都遮不住肚子,里面只有马甲,而头盔反而把热量吸走。从莫斯科洗劫来的丝绸、皮草、裙子都成了法国人抵御寒冷的材料。

11月25日,带着仅剩的5万人,拿破仑来到了贝尔齐纳河。可河上的桥梁已经被俄国人破坏。要是能够再冷一点,河水就能结冰,然而,天气却刚好冷到使河水冰冷刺骨,漂浮着冰块,可就是无法渡过。一些勇敢的士兵冒着几乎必死无疑的危险下到水中去定位水下支撑物。经过一整夜不停的工作,到11月26日早晨,“大军”终于可以过河了。

寒冷还在继续。多达4万人在短短的4天里消亡――他们的尸体散落在街头。

挺进俄国的60万大军,最后只剩下3万人回到法兰西。同样被遗弃在俄国的还有16万匹马以及法兰西“大军”的800门大炮。

俄国的胜利被认为是拿破仑王朝灭亡的开始。

6希特勒入侵苏联

当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时,他不是不了解拿破仑的教训,他选择了忽略这个事实。他推断,斯大林一直会因为他们两国之间的互不侵犯协议而感到放心,进攻苏联只需一场短时间的会战,跟苏联的冬天无关。

“巴巴罗萨行动”的第一阶段对德意志帝国而言大获全胜。他们长驱直入,深入到苏联内地。在某些地方,德军不到一天便挺进80千米。

1941年8月下旬,德军战果辉煌,希特勒下令手下将领停止向莫斯科前进并转向乌克兰,在那里,德军可以在农产丰富的土地上狼吞虎咽。这次耽搁给德军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10月2日,希特勒下令重新进攻莫斯科,莫斯科城进入高度警戒状态。接着,德军就遭遇到泥泞了。

坦克的车轴陷入泥泞中,致使它每前进一步都变得蹒跚且损耗相当大的能量。道路变成了沼泽,甚至连砾石路面的道路也往下陷。补给卡车经过的路面,留下一个个泥坑。

希特勒最终被迫同意撤退。闪电战无法征服苏联,希特勒不得不面临着长期战争的损耗。为了生存,他必须控制巴库的油田,不让苏联人占领此地。沿途,希特勒的军队要占领伏尔加河河畔极具战略地位的城市斯大林格勒。

1942年6月,在温和的夏季,德军朝斯大林格勒展开猛攻。一开始的空中轰炸将这座主要为木结构的城市烧成平地,剩余的建筑物变成瓦砾堆。

“苏联完蛋了!”希特勒这么宣布,但这有点言之过早。11月19日,在风雪的掩护下,苏军展开攻击,德军损失惨重。

12月16日,伏尔加河终于封冻。德军由于炮弹短缺,无法炮轰伏尔加河。朱可夫的第六十二军团建造了一座新的渡河冰桥。在接下来的7周内,卡车及其他车种将食物、武器、医疗补给品和温暖的衣物运到苏联军队。

德军继续忍受大约徘徊在零下35℃的气温。每天仅500卡热量的食物维持生存,他们对肝炎、腹泻及斑疹、伤寒等毫无抵抗力。他们无法洗漱,因为没有足够的燃料可以融化冰雪。

1943年1月,残余的第六军团送出最后一份绝望的请求到柏林,希望能允许放弃斯大林格勒。1943年2月2日,德军被迫投降。原先进攻斯大林格勒的33万名德军当中,9万人被俘;其余全都倒下――有些战死,但是大部分死于饥饿、疾病及严寒。在俘虏中,有2.5万人踏着深及脚踝的雪在长途跋涉到西伯利亚监狱的途中死亡。而能活着到达的人当中,只有2500人再次见到德国。在许多观察家看来,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结束是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开端的。

7天气不好免受核武器的小仓

为减少盟军伤亡,加速战争进程,迫使日本投降,并抑制苏联在远东的扩张,美国总统杜鲁门决定在日本东京在内的六个城市(东京、京都、新潟、小仓、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京都是日本的文化古都,出于战后对日本统治的政治需要被排除;东京此前受到过多次轰炸,不容易评定原子弹效果;新潟是日本重要的铝制品生产基地,但距离过远;小仓是日本九州的重要工业基地,但投掷当天气象条件不佳;经过考虑,美军把核攻击目标选定为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广岛是日本的陆军之城,是日本防卫本土的第二总军司令部所在地,所有前往中国、朝鲜、东南亚、南洋诸岛的日本陆军均从广岛起航。长崎则是日本工业特别是造船业的重要基地。

8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登陆”举世闻名,盟军由此开辟了欧洲的另一个战场,直接牵制德军的战斗力,从而逐渐扭转战局。而盟军的计划是要将数百万人的部队投送到法国的海滩,从那里入境。这么多的人力需要极为庞大的运输规模,当然需要良好的天气,比如,登陆时至少要有5公里的能见度,风不能太大,海面比较平静;适宜的天气最好能持续一阵子。

根据分析,理想的攻击时期是春天,4月的好天气概率是40%,5月的好天气概率是30%,然而因为要集结更多兵力,最后计划延迟到6月。6月的攻击时间有两个,第一个是6月4、5、6三天,如果这三天不成,后备的时间是6月19日。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6月的4日、5日连续都是暴风雨天气,预测显示在6日黎明的几小时内会有好一点的天气,但是温度会急剧降低,同样会增加登陆的难度,最后,三个气象预测中心以2比1的结果,建议攻击选在那个时间。这是个大胆的决定,大胆到艾森豪威尔在行动前就准备好了行动失败后该说的话,万一失败了就进行发布。

4日、5日的连续暴风雨天气让德军巡逻队以及侦察机没能勘测到盟军的准备行动,而德军也自大地认为,既然己方如此不便行动,盟军也应该不会组织军事行动,与此同时,盟军还编织了在其它地方调动兵力的假象,让德军安心,所以隆美尔居然抽空在6号给妻子庆祝生日去了!

登陆当然很惨烈,尤其在奥马哈海滩,德军从高向下射击,给盟军的平面登陆造成巨大阻力,最后,美军以死亡1465人,伤3184人,失踪1928人拿下了这个海滩。

合上“诺曼底登陆”这一页,人们发现,幸亏盟军大胆地抓住了6日凌晨那几小时的时间窗口,否则如果计划拖延至6月19日,历史将完全改写。因为6月19日那几天诺曼底遭遇了连续4天的暴雨侵袭,就算盟军能登陆,补给品也上不了岸,而如果时间再往下拖,德军可能就会发现盟军在诺曼底一带的运动,兵力就会向这边集结,结果就完全不一样。6月4、5、6日的天气,先是暴雨而后短暂好转,正是那一点点变化,改变了一切。

运载火箭可以装核弹头吗?

核弹头,不会自己跑路;参与作战时,要投掷出去,摧毁敌方的重要目标,必须要有运载工具,就目前来说,可用战略轰炸机将核弹头直接砸在对手的头上。参考二战时期,美国空军动用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驮载绰号“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弹,飞临日本本土分别投到广岛、长崎上空爆炸,两枚原子弹巨大的杀伤力,摧垮了日本军方企图实施本土焦土防御作战的决心,最终选择了无条件投降。另外,可将核弹头装在鱼雷上,成为核鱼雷;装在炮弹上,成为核炮弹;装在航空炸弹上,就成为核炸弹。但有核国家中,装备核鱼雷和核炮弹的不多见,但这两种核武器确实是存在的,或者说曾经存在,至少核炮弹已停止发展,但俄罗斯目前仍然在发展核鱼雷和核巡航导弹。除了核炸弹以外,最为广泛的就是将核弹头就是装在导弹上,成为一枚核导弹,一般都是运用在弹道导弹上,而弹道导弹本身就是运载火箭,只不过装上了常规弹头或核弹头而已。运载火箭,由箭体、动力装置和控制系统等部件组成,由固体火箭、液体火箭和固液混合型火箭三种类型组成,又分单级和多级火箭,一般属于一次性使用的运载系统,能将各类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空间站等,送入外太空中。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运载火箭是核弹头最主要的载具,毕竟核鱼雷、核航空炸弹、核巡航导弹等核武器较少,全球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基本上是将核弹头装进多级运载火箭,就成了一枚威力巨大、射程较远的核弹道导弹。一般近程弹道导弹,作为战术打击武器,携带常规弹头,很少会携带核弹头;中程弹道导弹、远程弹道导弹特别是洲际导弹,都是携带当量数十万吨,乃至数百万吨核弹头的爆炸威力惊人。单弹头爆炸当量上千万吨级的核导弹也是存在的,一发就能让一座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瞬间毁灭,生灵涂炭,所以核导弹上的弹头,是人类最强大最可怕的武器,其运载工具就是多级运载火箭。

是否意味着特朗普对伊朗战略失败而给自己找退路?

老铁的看法并不那么乐观,世界可能会上了特朗普的恶当,美国此时释放出将推迟对伊朗石油产业的制裁信号,老铁认为是出于三种目标诉求:1,释出最大“善意”骗取伊朗信任,在缓和双方军事对峙后诱使伊朗重谈《伊核协议》;2,让欧盟与伊朗构建的特殊货币支付机制instex失去做用,设法使其废除,消除对美国的巨大威胁;3,特朗普要腾出美国资源,以最大力度,保障对华贸易战和高端产业经济战争的一切需要。

这与几天前特朗普声称:“美国不想推翻伊朗政权”的意图如出一辙,只是投入的诱饵诱惑力更大,欺骗性更强。博尔顿越俎代庖向伊朗周边部署大规模美军精锐,本想制造战争临界态势压服伊朗,没想到“狡猾”的对手将计就计,也以强硬姿态回顶把美国就帮在了这种战火的边缘烤起来,让美国打不敢打,撤无台阶,在此干耗。伊朗人守家在地无所谓,但美国劳师远征大规模的精锐部队到此陪伊朗干耗,美国耗不起。因此特朗普在访问日本过程中指派安倍替美国当信使,以“调停”名义向伊朗发出缓和信号,求得美国体面的脱此囧境。

一,特朗普所性一不做二不休,再投入更大更具有诱惑力的诱饵,用暂停止对伊石油产业制裁来讨好伊朗当局,骗取对方信任,进而趁此缓和的气氛热度,诱使伊朗同意与美国重谈《伊核协议》,一旦伊朗在此“友好”的氛围中入局,接下来就无须美国投入多少资源,仅凭安理会决议的制裁效力加上美国单边的第三方制裁项目,这种绞杀力足以让伊朗窒息,美国拿下伊朗石油资源的控制权就易如反掌,并可长久控制伊朗政府。

二,这种情况下,欧盟与伊朗构建的特殊货币支付机制,就失去了原有意义。但这个机制的更大意义在于,一旦欧盟将此机制的业务使用范围推广扩大,面向世界,面向所有国际贸易,就成了美元主导的当今全球金融体系的强大竞争对手,会逐渐蚕食鲸吞美国控制的这套金融体系业务领地。而这套金融体系是美国经济的最重要两大支柱之一的——金融经济产业,这个产业被破坏是对美国形成的无法承受的毁灭性打击!然而《伊核协议》的废除,使欧盟的这个机制失去了保障欧伊石油贸的功能,美国再设法迫使欧盟废除这个严重威胁美国金融经济安全的机制,永绝后患。

三,一旦伊朗朗中计,美国收拾伊朗只需恢复效力的安理会对伊制裁决,加上美国现行的单边第三方制裁就足矣,让美国从此抽身,调动所有国力资源,投入一部分用于对华贸易战,保护培育美国基础实体产业,重新恢复被《马歇尔计划》打断的美国的工业全产业链,完善产业结构,增强美国综合国力。

再以另一部分用于支撑美国对华高端高技术产业的围剿战,把美国目前不择任何卑鄙无耻手段,绞杀华为等高技术企业的战争延伸到华夏的金融、服务等全产业链,美国已经开始了对华大打一场持久激烈的产业经济战争,以两种文明的生死一决彻底挖断华夏的复兴崛起之路,使华夏重回三流国家地位再也无法阻碍美国称霸世界之路,当然这得需要美国投入巨大国力资源,因此从伊朗抽身就成了美国的不二之选。

当今美国的争霸战略已经处于,因自己社会制度经济体制造成国力不足的发展困境,高端技术产业发展成本过高效率低下,被它一蔑视的华夏超越却无以追赶,便从其引以为傲的世界先进的“文明法制”,堕落为野兽“文明”的以产业经济战争手段打压对手,换句话说就是,我不行,你也别行的野蛮战略。

所以美国的这次对伊“认怂服软”,老铁认为这又是川普老鬼的一个大骗局,为此他将会很快炒了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博尔顿,换上那个叫嚣:“打华为比打贸易战强十倍”的班农,全力投入对华的产业经济战争,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长官下达明显错误的命令时?

1950年11月27日,美国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杜鲁门,亲自批准了对陆军中尉吉尔伯特的军法判决,由总统出面签署对一名中尉连长的定罪文件,在美军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吉尔伯特的罪名,是他跟手下12名连队士兵拒绝执行战地宪兵的战场命令,用八路军旅长教育李云龙的话就是“战场抗命”。

美国陆军第25师是首批派往朝鲜战场的部队,该师下辖的第24团也是历史较为悠久的团队:步兵第24团是根据美国国会1887年的一项法令组建的,在对印第安人的战争中表现也非常“勇敢”。不过该团也是长期遭到歧视和嘲弄的部队,因为全团官兵都是由波多黎各裔士兵组成的,也就是传说中的“黑人团”。

1950年7月,第24团奉命坚守醴泉城,然而士兵们发现城中着火后胡乱开了一阵枪立马撤退,并向上面汇报“遭遇兵力优势的敌人”,后经查证,城中大火是美军自己的炮火造成的,并未出现一个敌人。而在稍后的尚州以西战斗中,第24团的表现更成为第25师的耻辱。

该师战史记录:“步兵第24团处在惶惶不可终日之中,士兵们擅离职守溜向后方,并且把武器丢在阵地上,其第三营从某高地上撤出时,共丢弃机枪15挺,迫击炮11门,四支火箭发射筒和101支步枪”。师长威廉。吉恩对此火冒三丈,而其它部队给24团起了个外号“逃窜“。

灾难还在后面,清川江战役中,在志愿军第39军115师的突然袭击下,美军第24团一营擅自放弃阵地溃逃,把炮兵全部撇下了。为了防止士兵逃跑,美军宪兵在公路上设置了检查站,宪兵少校伍尔里奇被授权扣留所有未经许可就撤退的士兵,结果他平均每天截获的逃兵是75名。

最多的一天宪兵逮捕了150名逃兵,其中就有第24团连长吉尔伯特中尉和手下的12名士兵。

宪兵少校命令他们立即回到阵地战斗,13个人同时拒绝执行命令,他们认为前线已一败涂地,根本没有回去作战的必要,在军事法庭上他们的辨护词是:“在绝望的战场形势下,如果执行命令就是无谓的送死”。法庭当场判决士兵分获徒刑,连长吉尔伯特中尉处以死刑,这13名官兵不停上诉,其后陆军法官改判吉尔伯特中尉20年监禁,这厮仍然不服,终于惊动了杜鲁门签署了终审军法判决。

那么问题来了,在战场上士兵如何判断长官下达的命令是“明显错误”呢?军队的法则是“军旅之事以一而成,以二三为败”,也就是说战场上指挥官的命令是唯一性的,没有任何商量和讨论的余地,必须无条件执行。哪怕是叫士兵去送死,哪怕后来证明命令是错误的,军事法庭和上级首长可以事后追究指挥官的责任,但是在即时战场上,士兵只有服从,否则就是战场抗命。

就这一层说,吉尔伯特中尉和他的12名部下一点也不冤。

好像《亮剑》中的李云龙团长,在苍云岭突围战斗中接到的命令是从俞家岭方向撤出战斗,也许总部对战场形势没有新一团团长掌握的更清楚,按李云龙的判断向后撤退极有可能被日军咬住,可能会使部队遭受更大损失,因此擅自决定从坂田联队正面突围。事实是,新一团消灭日军联队部顺利突出重围,然而结果是,李云龙被降职成为边区被服厂厂长负责绣花。

副总指挥的原话是:“不管怎么说,战场抗命的毛病可惯不得”。

即便上级指挥部和长官的命令在下级看来不太正常,但要注意的是士兵们未必了解上级的真实意图,比如需要佯攻、佯装撤退等等,如果抗命不遵,所破坏的是指挥部的军事指挥权威和军队的组织原则,是不可以被原谅的,我军曾经有过名句:“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顺便说一句,全连148人整建制缴枪投降的,就是这个美军第24团C连,以至于后来根据基恩师长的建议,国防部长马歇尔下令解散了该团。

俄乌战争是否会打破一个神话?

不见得!核武这玩意杀伤太过恐怖,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有核的确实是最安全国家,因为核武器非常适合“镇宅”,既能保证拥有者免于敌对国家的核讹诈,也能让对手保持几分清醒,“做人留一线”免得双方陷入同归于尽的僵局。

是否核能使权力不倒?个人认为抛去战争因素,核无法确保权力不倒。这主要源于历史上曾发生过核大国权力崩塌与战争无关的先例,而且不止一例,更有趣的是全都与俄乌战争两方有关。

第一个例子是已经成为历史的前苏联。苏联是一个超级大国,有12,000枚战略核弹头、260个师和5万辆坦克、7000架战斗机、370艘潜水艇,包括94艘战术核攻击潜艇,然而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在不开战的情况下解体了。

第2个例子就是今天的乌克兰。当年苏联十五兄弟分家的时候,乌克兰啥事没干,直接分了1400多枚核武器,而且可以打遍全球,数量直接位列俄罗斯和美国之后,是中国的很多倍。然而这个号称世界第三的核大国,也是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被美国和俄罗斯联手给搞垮了,当然这也是美国和俄罗斯唯一一次的合作行动。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即使有核也不能保证权力不倒,因为一个政权倒不倒跟这个国家的经济好坏有着直接关连。

当一个国家有前途人民有希望时,这个政权肯定不会倒,反之则必倒,跟核无关。

道理很简单,如果人民生活长期贫困、苦不堪言的状态,民众当然有权怀疑技不如人的源头是制不如人,一旦民众不再支持现政权,届时再多核武也没挡不住权力的倒塌一一这也相当于人们常说的“大国亡于内乱”。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