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婵娟的另一句,千里共婵娟前一句是?
千里之外,共赏一轮明月
千年词章,传颂中秋佳话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一轮明月,承载着无数人的思念与寄托,也唤醒了我们对诗词文化的无限遐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句广为流传的《水调歌头》名句:“千里共婵娟”,探寻其背后的动人故事。
“千里共婵娟”出处:苏轼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句诗出自北宋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千年夙愿,寄托对亲人的思念
“千里共婵娟”这句词的表面意思是:希望亲人能够长久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轮明月。但苏轼的弟弟苏辙当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徐州为官,苏轼借此词表达的更多是与亲人团圆的愿望。
“婵娟”探究:古人对月亮的雅称
“婵娟”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郑风·将仲子》中:“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这里的“婵娟”指的是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到了汉代,人们开始用“婵娟”来代指月亮,因为它与明月皎洁圆润的形象十分契合。
《水调歌头》赏析:千古绝唱,情浓意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节思念弟弟时所作,情真意切,语言优美,历来被誉为中秋词中的压卷之作。词的上阕,苏轼对浩渺无垠的宇宙和人生的短暂发出慨叹,表现出强烈的思乡情和羁旅之愁。而下阕,他转而对亲人的思念寄托于明月,希望亲人能够健康长寿,共同欣赏这轮婵娟。
名家评说:文人墨客,争相品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一经问世,便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南宋文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这首词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意思是说,在中秋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绝唱,其他的中秋词都无法与之相比。可见,这首词在当时文坛的地位之高。
千古佳句,流传至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不仅表达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更寄托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团圆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这句词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在中秋佳节时被人们广泛传颂,成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朋友们,你对“千里共婵娟”这句词还有哪些理解和感悟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