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防线,160战略轰炸机到底强在哪?
国土防线,160战略轰炸机到底强在哪?
图-160可能是最被高估的武器之一,它就像体型庞大威猛的恐龙,终究只是必定走向灭绝的物种。
笔者在很多文章中都说过,图160是有史以来人类建造的最漂亮的飞行器。虽然庞大无比,但是曲线优美、造型优雅,再配合为了抵御核辐射而选用的银白色涂装,骄傲的苏联人拒不接受北约给予的“海盗旗”代号,而给它起了一个更传神的名字---白天鹅。考虑到图160是为了毁灭世界而生的战略轰炸机,这种审美上的冲击感更是无比的强烈。从感性上说,白天鹅是笔者最喜欢的飞机,但是这代替不了笔者从理性层面对它的批判。
图160实际上是对美国进行技术跟踪的产物(说的难听点就是山寨),其具体跟踪目标就是B-1轰炸机。
美国B-1A轰炸机,注意,这与后来美国大批量服役的B-1B不是一回事。眼神再不济的读者也能看出图160跟图上这架飞机的渊源。
美国B-1轰炸机项目开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先进有人驾驶战略飞机”(Advanced Manned Strategic Aircraft,AMSA)计划的产物。作为计划中B-52的替代机型,B-1主要是针对当时已经部署的防空导弹进行性能上的优化。由于当时以刚刚兴起的防空导弹为主要手段的防空系统尚不完善,美国在AMSA项目中选择以高空、高速性能作为主要的突防手段,让战略轰炸机拥有高空超过2马赫以上的极速,以对抗防空导弹和截击机,而且载荷航程性能较B-52也有突破。在这样的背景下,B-1A诞生了。
为了兼顾冲刺时的极速性能和起降、巡航阶段的升力性能,B-1A使用了变后掠翼技术,在起降和巡航阶段机翼展开、后掠角变小,升力性能好;在高速时机翼收缩、后掠角增大,减小阻力,较号的解决了极速性能和载荷航程性能的矛盾。付出的代机就是结构重量增加、维护难度增大,但是在庞大而昂贵的战略轰炸机上,这些缺点不叫事儿。
航空工业水平较美国差点意思的苏联也觉得B-1是个好东西,于是有样学样的搞出了自己的“B-1斯基”图-160。只不过擅长暴力美学的斯拉夫人青出于蓝,搞出的图160在平台性能上较B-1A更强---尺寸更大、起飞重量更重、速度更快、载荷航程性能更强。
图160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轰炸机,估计也后无来者了。图160最大起飞重量275吨,最大载弹量40吨,不加油最大航程12000公里,绝对是空中大杀器。而且,虽然图160硕大无比,但是得益于电传飞控等先进技术的运用,图160操控性不错,机动性能在轰炸机中也是佼佼者,堪称苏联航空工业的巅峰之作。
但是,正所谓大而无当,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图160(包括B-1A)迅速落伍,不适应战争形态的改变,图160在诞生之际就意味着落后于时代。预警机、高性能雷达、高性能战斗机、高性能远程空空导弹的出现使得高空2马赫突防这种路数成为不折不扣的自杀之举,尤其对于机动性能相对笨拙的大型轰炸机而言,图160一下子就成了一个过气网红。此时的轰炸机突防路径已经明确无误的确定为隐身突防。
B-2的隐身+飞翼路线才是正道,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隐身还是最可靠、最成熟的突防手段,所以我国的轰20、美国的下一代轰炸机B-21都无一例外的采用了隐身飞翼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B-1A首飞后不久,美国军方就意识到了高空高速突防不靠谱,将B-1的速度性能要求下调,从2马赫下调至1.25马赫,而且提高了低空突防能力和隐身性能,这就是后来的B-1B。
实际上,如果不是里根竞选总统时为了拉拢选票,B-1B都不会装备,而是直接装备B-2了。B-1B在后来的服役生涯中饱受维护性能差、可靠率低、运营费用昂贵等缺陷困扰,空军甚至在21世纪初决定将B-1B全部退役,后来因为轰炸机部队的数量缺口而作罢。B-1B将是美国战略轰炸机部队三驾马车中最早退役的机型,甚至早于它的前辈B-52。
图160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其赖以立身的高空高速优势已经过时,目前只能以发射巡航导弹进行防区外打击为主要作战手段---这与B-52、图95、轰6K这样的老爷机有什么区别呢?而且运营成本更高,性价比更低。
即便在防空压力约等于0叙利亚战场上,图160也是用上千公里外扔巡航导弹的作战方式,堪称杀鸡用牛刀---问题是,图95也能干这活儿啊。
所以,图160虽然仍是这个世界排名前三的战略轰炸机,但是与它赫赫名声相比,有点名不副实了。
但是,作为俄罗斯远程航空兵的扛把子,图160仍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毕竟它还是一种能够执行核打击任务的战略轰炸机。即便在和平时期,图160凭借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载荷航程性能,仍然能突入对手防空识别区,执行战略威慑任务。
2013年,两架图160从俄罗斯伏尔加沿岸地区恩格斯空军基地起飞,一路沿着北约的防空识别区巡航,最后飞往委内瑞拉后返回。在被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战略上全面压缩之际,俄罗斯用2架战略轰炸机突入美国后院的手段给美国造成巨大威慑。读者注意看这两架图160的突防路线,基本就是模拟对英国和美国进行巡航导弹打击。普京有一句话说的好:抗议一百次,也不如战略轰炸机扇动一次!这就是战略轰炸机的价值,即便落伍,那也是大杀器,江湖地位在那摆着呢!我国近年来用轰6K搞的绕岛巡航、前出西太、战巡南海等动作,也充分体现了大型轰炸机的价值。
即便是摸不到“战略”门槛的轰6K,都已经让敌对势力如临大敌,等到我们那种四发、飞翼、隐身布局的战略大杀器扇动翅膀的时候,他们还不得“吓尿”啊?!
写到这里,笔者要对我国军迷圈广泛流传的我国引进图160、逆火的故事说两句。这个故事现如今不火了,但是在10年前可是最具话题性的军事热点之一。当年网络上盛传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拟从乌克兰手里购买遗落在乌境内的图160轰炸机,但是由于美国、俄罗斯的阻止没有成行云云,说的有鼻子有眼。
首先要说,这只是天方夜谭而已。笔者觉得中国网络上流传这样的段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乌克兰的那些图160落得如此下场,心中不甘而已。而且,对于那个年代我国空军孱弱的战略打击能力来说,我们太需要图160了---不客气的说,图160来华的故事,只是当时尚显穷酸而无处排解的中国军迷一厢情愿的意淫而已。
实际上,对于当时囊中羞涩的中国空军来说,远程战略打击这样高大上的手段只是遥远的念想而已,主力战斗机还是歼6配歼7,远程预警、指挥、控制、侦查、加油这些对于战略打击来说必不可少的手段全都为0,即便人家卖你几架图160,又有什么用呢?而且,当时图160事实上已经停产,发动机等零配件供应渠道几乎没有,怎么能维持图160机队的正常运转?战略轰炸机不是烧火棍,拎起来就能使唤,必须得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它运转起来,而且也要契合国家的战略目标才行。军迷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收集一堆纸面数据最强的装备,但是国家、军队不会那么愚蠢。
那么,图160对现在的中国来说还有吸引力吗?笔者觉得,对于这种行将灭亡的恐龙来说,就三个字:看不上!这不是狂,等轰20横空出世的那一天,军迷对图160的怨念就会放下了。
印度12个山地步兵师?
印度超15万兵力的这12个山地步兵师战力看跟谁比,如果是印度人自己预估,那么他们会认为是山地方面无敌的存在。若是和我们的解放军比,也就是“纸糊的老虎”,虚张声势而已!相当于我国陆军的50000装备精良的兵力,这还是比较保守的说法。
为什么说印军15万山地兵战力约我军5万?由于印军这支十几万的山地兵很明显是针对我国的,所以拿我军来比较是比较合适的。
首先来看中印2020年6.15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这是印度山地步兵挑起的军事冲突,他们手拿铁制武器,上千人来搞事情,有备而来!而我方在赤手空拳之下,以防御战略的情况下将印军打败,至印军20人死亡,受伤的更多。当然我方也有4名战士英勇牺牲,1人重伤,约20人受伤。
这是在肉搏近战的情况下,印方以5:1的伤亡败下来。如果比武器和战略战术,印度更不是解放军的对手,不是说瞧不起印军,大家可以想想看,印度武器装备多数都是买来的,而且还是一些西方国家不要的次先进武器装备,关键他们还不怎么会用。
从战术战略上来分析,印度从历史上就没有出过彩,要么被别国殖民,要么就是惨败收场。有外媒就曾调侃过印军山地步兵师:“野心不小,信心不足!”外媒这么说也是有根据的,印度山地步兵一直在增兵,从3万增至6万,再到9万,直到如今的15万、20万,标准的战力不行,信心不足,人数来凑。
而我军炮兵、步兵不管是战斗力还是武器精良程度是印军能比的吗?简直不是一个档次的,我军陆军战斗力在全世界除了俄罗斯可以比肩之外,其他都要仰视,包括美军。
再来看看印军山地兵的具体装备和战力值!印度人号称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山地军队,这话没毛病,确实人多。但是人多在现代战争中真的能代表战斗力吗?答案是否定的。
⒈这支庞大的印度山地兵主要武器还是从美国买来的,比较有名的就是装备了m777轻型榴弹炮,这种火炮优势是比较轻盈,重量仅3.75吨,采用钛、铝等先进材料制成,使用52倍口径炮管和155毫米的炮弹,射程在30多公里时对目打击标精确度能够控制在150米以内,10公里射程精准度在50米内,可以装在高机动性能的越野车上进行移动,非常方便!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就曾用这种火炮取得不俗的战绩!
⒉第二个主要装备当属FH-77B型火炮,这是一款比较老式的火炮装备,一次可以在装弹机内储存3枚155毫米的炮弹,采用39倍口径线膛身管,由瑞典博福斯公司1980年制造,该火炮最小射程2500米,最大射程30千米。
⒊印军这支庞大的山地兵还装备了18门法国制RT-61型120毫米的迫击炮、72门51毫米的迫击炮、36门106毫米的无后坐力迫击炮、18门81毫米迫击炮以及4门美国制M40型106毫米的无后坐力炮。
⒋步兵方面装备有俄罗斯制造的AK-47自动步枪、俄罗斯制造SVD狙击步枪、来自捷克的VZ58自动步枪和印度自制的L1AI型半自动步枪。另外有3000多辆坦克和不多的阿帕奇直升机。
⒌印军十几个山地师实际上现在有近20万的兵力,每个山地师由3支山地步兵旅、一支炮兵旅、1工兵团、1通信团、1勤务营、1宪兵分队和1地面联络班等组成。每个山地师约1.5万人。大约总共有40支山地步兵旅,最为厉害的是14军独立步兵旅第102旅,这支独立步兵旅不归山地师管辖,直接由14军指挥,是装备最精良的一个旅。
印军山地兵虽然纸面实力看起来还算过得去,但是真正能打的也就14军的独立步兵旅了,其他的山地师不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实际战斗力都和解放军相差甚远,也就我军20面前的战斗力吧!在全世界大约能排10名左右,不能再多了。
印军庞大的山地兵有致命缺点!印军在高海拔地区除了战斗力、体力差点意思之外,他们还怕冷,每年都有不少士兵被活活冻死的事例。在2020年冬季,印军山地兵第14军参谋长就曾对外透露:“每天都有非战斗减员。”
而印军陆军某前线人员也表示:“前线每天都有人病倒,很多士兵精神稍有好转就会继续返岗。”
印度媒体曾拍摄到一则视频,几名印军士兵正从冰雪战壕中抬走冻死或冻伤的战友,他们被装进睡袋中,再集体装到车上运回后勤医疗处。
缺氧和寒冷是这支山地兵最难客服的,也是最致命的缺点!
总结国内一些军事专家确实说过不能小看印度山地兵,当然,专家是在说不可太轻敌,这可以理解!战争不是开玩笑,打起来是有伤亡的。本文只讨论战斗力,只是针对印军和我军的对比,事实就是以上所谈的这些,最后希望印军不要被一些国家挑拨离间而迷失了方向,不要盲目自信的挑战东方大国,战斗力真的不是一个等级的。如果以后再不老实,再敢胡作非为,绝对“有来无回”!
戈兰高地有多大?
戈兰高地位于叙利亚西南部的约旦河谷地东侧。戈兰高地总面积1860平方公里,其中以色列控制着1200平方公里,占戈兰高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这里的居民多属德鲁兹派穆斯林。在1967年之前这里是叙利亚领土,迄今为止当地仍有大量居民拒绝加入以色列国籍而保留着叙利亚国籍,叙利亚方面也一直坚称戈兰高地是叙利亚领土,然而自1967年至今这片原属叙利亚的土地已被以色列实际占领控制了52年,这也成为一直困扰以色列和叙利亚关系的一大问题。
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起先后与叙利亚、埃及、伊拉克、约旦、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爆发过五次中东战争。在历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曾一度占据过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以及黎巴嫩、约旦等国的土地,然而除了戈兰高地之外以色列最终却将这些好不容易抢到手的土地换给了埃及、黎巴嫩、约旦等国,自己则专心致志于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扩张。如今就连面积是戈兰高地30多倍的西奈半岛都已还给了埃及,然而以色列就是把戈兰高地死死攥着不撒手。
2020年6月14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甚至宣布:以色列将在被其占领的戈兰高地上建设一个犹太人定居点。这样看来以色列人真是做好了长期占着戈兰高地的准备。戈兰高地总面积只有1860平方公里,而其中以色列控制的部分只有1200平方公里。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北京市的面积约为16410平方公里。整个戈兰高地的面积才只有北京市的11.33%左右。既然以色列连面积大得多的西奈半岛都还给埃及了,那么为什么却死攥着戈兰高地这块弹丸之地不撒手呢?
以色列为什么会归还面积更大的西奈半岛而把戈兰高地死攥在手呢?我们不妨对比一下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各自对以色列有着怎样的意义。近年来以色列国内出现了一种认为“归还西奈半岛是一大战略错误”的声音。众所周知以色列是一个缺乏战略纵深的弹丸小国:以色列南、北长不过433公里,东、西最宽处只有五十多公里,而特拉维夫走廊的东西宽度也就10公里。缺乏战略纵深的以色列却一直身处在资源、人力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的阿拉伯国家的包围之中。
可以说以色列所面临的地缘格局是相当糟糕的。西奈半岛的面积约为61000平方公里,而如今包括戈兰高地在内的以色列实际控制面积只有25740平方公里,也就是说西奈半岛相当于如今以色列实际控制面积的2.37倍左右。以色列占据西奈半岛将使自己的战略纵深成倍增长,从而大大缓解自己面临的战略压力。同时面积是以色列两倍多的西奈半岛如果为以色列控制,那么将大大缓解以色列地少人多的压力。况且西奈半岛的资源储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西奈半岛的锰矿储量估计有900万至1400万吨,还有煤、石膏、云母、粘土、铜、磷酸盐、铁以及钴、铅、锌等稀有金属。自1910年在丹卡赫山发现石油以来西奈半岛许多地方陆续发现石油资源,目前整个西奈半岛的石油储量约有1.4亿吨。身处中东边缘沙漠地带的以色列偏偏就是盛产石油的中东地区的贫油国,控制西奈半岛可以大大改善以色列的能源匮乏现状。西奈半岛西部是作为亚、非两洲分界线的苏伊士运河,这里可是国际贸易的黄金通道,同时也是世界大国博弈交锋的焦点之一。
如果以色列能控制西奈半岛就能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苏伊士运河,那么以色列就不再只是一个蜗居中东的小霸,而是具有全球话语权的大国。如今的以色列是一个身处沙漠包围之中的小而精的国家,然而受制于先天性的规模体量上的缺陷使其与真正的世界大国比起来还有相当的距离。占领了西奈半岛不仅使以色列控制下的领土成倍增加,更重要的是使以色列能将苏伊士运河这一国际地缘战略通过掌握在手中,那么以色列也就具备了成为一个拥有世界话语权的大国资格。
反过来说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归还给埃及其实就相当于放弃了崛起成为世界大国的基础,以色列充其量最多也就只能成为像现在这样小而精的国家。如今以色列之所以会有人认为归还西奈半岛是一次战略失误也就根源于此。然而当年以色列决定归还西奈半岛也是其现实处境所决定的。以色列只是一个战略纵深有限的弹丸小国,而阿拉伯国家则在人力资源上占据着绝对优势。尽管阿拉伯国家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屡战屡败,然而这并没导致其整体国力的大幅消减。
相比之下以色列尽管屡战屡胜,可只要败一次就有亡国之危。得罪整个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所以对阿拉伯国家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更符合以色列的国家利益。况且有些阿拉伯国家本身还是美国的盟友,同样需要依赖美国支持的以色列自然要给人家留几分薄面。埃及恰恰就是中东地区举足轻重的大国——在苏联、美国等世界大国的中东大棋盘上埃及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以色列,与此同时埃及在阿拉伯国家中也有着相当的号召力。
与这样一个地区大国始终保持对立状态并非明智之举。在归还西奈半岛之前以色列已连续打赢了四次中东战争:几乎每次都是三面作战——以色列同时被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国包围,所以打起来仗来非常吃力。尽管以色列连续打赢四次战争,但依然没法改变自己糟糕的地缘环境。尤其是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的南北夹击一度把以色列打的焦头烂额,约旦和伊拉克的数万援军也紧急支援。尽管以色列最终成功扭转了局势,但也使以色列彻底看清了形势。
以色列明白自己可以打败阿拉伯国家无数次,可过不了几年人家就能恢复元气,然而自己只要败一次就有亡国之危。1977年埃及总统访问以色列主动向以色列释放善意。这在以色列看来是一个改善与埃及的关系从而分化瓦解阿拉伯国家的机会。以色列方面接过了埃及人递过来的橄榄枝——顺水推舟把西奈半岛还给了埃及。事实证明此举实现了以色列通过之前四次中东战争都没能实现的战略目标。以色列归还西奈半岛后埃及成为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此后埃及再也没与以色列爆发军事冲突。
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埃及袖手旁观,从而导致叙利亚、黎巴嫩迅速败北。第五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在中东确立了军事上无敌的形象,再也没有阿拉伯国家国家敢于与正面交战。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可以说正是因为归还西奈半岛以色列在南线的战略压力彻底消失了,迄今为止埃及再也没找过以色列的麻烦,于是以色列得以专心应对来自于叙利亚、伊拉克、伊朗等国的战略压力。归还西奈半岛使以色列在军事上得以摆脱腹背受敌的战略压力,同时也在政治上打开了与阿拉伯国家的外交局面。
既然以色列能通过归还西奈半岛改善与埃及的外交关系,那么怎么没想过用归还戈兰高地改善与叙利亚的关系呢?1964年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利用约旦河的问题上达成了协议,这令以色列感受到了威胁:一旦阿拉伯国家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那么对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相对匮乏的以色列而言将是关系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以色列为防止事态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就在1964年11月轰炸了约旦河上游,阿拉伯各国则针锋相对地扶植巴解组织加大对以色列的袭击力度。
随着双方矛盾的滋长终于在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引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出动全部空军对叙利亚、埃及和伊拉克等国的25个机场展开偷袭,半小时后待命状态的以色列地面部队向埃及、叙利亚等国发起进攻。开战后60小时内以色列以损失26架飞机的轻微代价消灭了阿拉伯国家共451架战机。以色列在这场战争中占领了戈兰高地和约旦河整个河道,同时占领了这些河流发源地的大部分地方。当时以色列和叙利亚为争夺戈兰高地一共投入2000多辆坦克展开了18天的鏖战。
超过60%的国土面积都是沙漠与旱地的以色列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稀缺的国家之一。以色列的农业滴灌技术、海水淡化技术全都是在缺水背景下被逼着发展起来的。以色列为了节水专门制定了旨在保护水资源的《水法》。节约用水在以色列不仅仅只是一种倡议呼吁,而是以色列公民必须做到的法定义务。以色列水务局曾发布过《家庭节约用水的十项规定》和《花园节约用水的十项规定》。以色列环境保护部也发布过《节约用水的建议》。
这些规定和建议中提到了很多节水的具体细节措施:用空调排水系统的滴水浇灌盆栽和花园植物;在刷牙、使用肥皂或洗碗的间隙关闭水龙头;在洗碗机装满碗后再启动洗碗机;在洗衣机装满衣服后再启动洗衣机;定期检查家里的水龙头是否漏水等等。以色列水务委员会每年都会制定、分配不同用水户的用水定额。不过节流说到底也终究需要有流才行啊,因此以色列摆脱缺水困境采用的是节流与开源双管齐下的策略。戈兰高地恰恰对以色列在水资源上的开源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戈兰高地在缺乏水资源的中东地区有着中东水塔之称:这里大大小小的湖泊相当于北京的密云水库。如今整个以色列40%左右的水源都来自于戈兰高地。戈兰高地的淡水资源对以色列人的生存比西奈半岛的石油资源更为重要:少了石油不过会影响到国家的工业生产,然而少了水可是会影响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因为任何人要生存都不可能不吃饭不喝水。在不缺水的国家在石油和水面前一定会选比水贵得多的石油,然而在以色列这个缺水国家舍弃水可是一件比舍弃石油更痛苦的事。
当初以色列之所以执意要占领戈兰高地就是担心叙利亚方面会切断上游水源。自古以来戈兰高地就是控制巴勒斯坦地区的关键制高点。高地占有者在地势、资源和人力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这注定了戈兰高地会成为中东各路地缘实力争夺的焦点之一。戈兰高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3千年到前2千年这里居住的是亚摩利人,之后这里成为了阿兰人和犹太先民建立的古代以色列王国争夺的地区,以色列王国曾一度控制过戈兰高地南部地区。
公元前597~前538年期间犹太人建立的以色列王国被新巴比伦王国征服,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城作为奴隶。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大帝征服了新巴比伦王国,犹太人被允许返回故土并建立臣服于波斯的附属国家,被波斯人释放的犹太人大量迁居到戈兰高地。此后戈兰高地又相继被亚历山大帝国、塞琉西王朝、罗马帝国统治。公元前200年由亚历山大帝国分化出来的塞琉古和托勒密两大王朝就曾在戈兰高地北端的帕尼翁城附近展开激战。
如今的戈兰高地可以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势俯瞰以色列加利利谷地以及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中东战争中戈兰高地都曾是阿拉伯国家打击以色列的前沿阵地。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在自己占领的戈兰高地建设起了密集的公路网。如今戈兰高地的军事重镇库奈特拉距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仅有60多公里且有公路直达。这意味着以色列只要占据戈兰高地就可以随时威胁叙利亚首都。戈兰高地的战略地位由此可想而知:谁占领戈兰高地,谁就占有控制权。
戈兰高地在地缘战略上和水源上对以色列所具有的生死攸关意义决定了以色列人不会轻易放弃这块风水宝地。当初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归还给埃及是经历一个过程的:从1977年时任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以色列到1982年以色列归还整个西奈半岛历时五年。在此期间以色列和埃及都向对方伸出了橄榄枝。以色列实际上是在确认与埃及的关系得到改善后才归还西奈半岛的。相比之下如今以色列和叙利亚的关系仍是比较尖锐的,那么以色列当然不愿把戈兰高地这样一块战略要地还给一个和自己关系紧张的国家。
继全美多地警察声援抗议者后?
不得不说,“黑人之死”事件,彻底扒下了虚伪的美式自由,美式民主,美式人权的底裤!让全世界的人民,彻底认清了美国虚伪的一面,“黑人之死”,已经演变成了“美国之乱”!要知道,当前的这场大规模骚乱,已经蔓延到了全美50个州,280多个城市,用“美国之乱”来形容 恰如其分!
随着特朗普将抗议民众定性为“暴徒”,并要求军警可以对其开枪之后,立刻遭到了美国各界的强烈反对,因为,特朗普的这一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抗议者的人权!就连美国著名歌手霉霉都看不下去了,歌手霉霉明确表示,要在11月3日用选票将这个无能的暴君特朗普给投下去。
拜登更是直接表示,如果他当选美国总统,将在上任后100天内彻底解决“制度性种族主义”问题,与此同时,拜登还抨击了特朗普侵犯人权的行为非常恶劣!他支持正义的抗议民众表达诉求,为此,拜登还亲自看望抗议民众,以此来表达对抗议民众的支持。
由此可见,随着特朗普的“暴徒”言论一出,立刻遭到了美国各界的反对,不仅如此,站在执法一线的美国警察,以及国民警卫队纷纷选择倒戈加入到抗议示威队伍当中去,成为一名抗议者,6月2日,美国国民警卫队中校安德鲁斯在州议会大厦台阶上。面向抗议人群单膝下跪,发表简短讲话并承诺撤退。
安德鲁斯表示,“作为明尼苏达州的公民,我为乔治-弗洛伊德的趋势感到非常遗憾,我们听到了抗议群众的请求,听到了你们的声音,如你们所愿,我和我的部队将撤退,退到你们看不见的地方,这样可以吗”?
很显然,这就是美国正义的力量,面对特朗普的“暴徒”言论,绝大多数正义的美国人都看不下去了,当安德鲁斯做出撤退动作之后,全场的抗议者掌声雷动,很多抗议者直接于安德鲁斯激动的拥抱,以此来表达感谢之情,这就说明,绝大多数的抗议民众都是追求正义的,而特朗普的“暴徒”言论显然是不得民心的。
笔者认为,这场大规模骚乱,之所以蔓延到全美50个州,280多个城市,主要责任就在特朗普当局,正是由于特朗普当局不但不解决抗议者的诉求,反而通过以暴制暴的方式对抗议者进行镇压,才彻底点燃了抗议者的怒火,也才导致了大规模骚乱的发生,正如拜登所说,抗议者的诉求很简单,就是要彻底解决种族主义矛盾问题,只要特朗普政府能够给出承诺,相信大规模示威活动就会彻底平息。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诉求,特朗普也不愿意满足抗议者,反而将抗议者定性为“暴徒”,这也难怪那些追求正义的执法者包括国民警卫队在内纷纷选择倒戈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好好的一个美国,就被特朗普搞成了“美国之乱”,不得不说,特朗普正在作死的道路上狂奔。
对于美国警察以及国民警卫队纷纷倒戈,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说出真实的想法,大家共同交流!
关注小柳聊聊兵 更多精彩内容观看
为什么当初以色列把打下的领土又还给了别人?
为什么当初以色列打下的领土又还给了别人?这其实就牵涉到中东和平进程一个比较基本的原则了,即“土地换和平”原则。而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共同接受这一原则,则是一系列历史进程的最终结果。以色列归还了哪些土地?
在说以色列为什么同意归还土地之前,桃花石杂谈觉得还是应该先明确一下以色列究竟归还了哪些土地。其实具体说来,以色列“归还”的领土也就是埃及西奈半岛、南黎巴嫩和现在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了。
(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占领的领土,除了右上方的戈兰高地之外,后来都归还了相关国家)
这些领土大部分是以色列在1967年夺取的。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从埃及手中夺取了西奈半岛,同时夺取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而南黎巴嫩则是以色列在1982年黎巴嫩战争期间从黎巴嫩政府手中夺取的。
以色列为何归还西奈半岛?其实对于以色列来说,归还这些土地的动机是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的,就是“土地换和平”。因为从1948年到1967年,以色列虽然在3次中东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但却和所有的周边阿拉伯国家交恶。特别是在1967年的中东战争之后,虽然以色列又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等领土,但阿拉伯国家却并未就此向以色列屈服。
(1973年赎罪日战争时,埃及军队开过苏伊士运河的场景)
从1969年开始,埃及在其总统纳赛尔的率领下,开始对以色列发动了以有限军事行动为主要特征的消耗战,在1年多时间里,埃及军队多次主动在西奈半岛地区越界对以色列发动打击,虽然以色列每次也都猛烈回击,甚至给埃及军队造成了更大的伤亡,但因为以色列国内此时厌战情绪浓厚,所以也不愿扩大战争,甚至对埃军的此种战法倍感头痛。不过在1970年纳赛尔去世之后,埃及停止了此种消耗战。但在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又在这年犹太人的节日赎罪日当天,趁以色列全国放假之机,对以色列发动了突袭,使以色列军队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一度陷入被动。虽然不久之后以色列凭借优势军力重新掌握了战场主动,但此次战争引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介入,并诱发所有阿拉伯国家对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使国际石油价格在很短时间内上涨了四倍。最终在美国的压力下,以色列没有对埃及和叙利亚发动军事报复,接受了赎罪日战争接近平手的结局。
(1978年埃及和以色列领导人在美国举行和谈的场面)
而在此之后,以色列认识到因为美苏等超级大国的介入,在中东地区通过战争已经很难再改变其四面受敌的局势,因此急于在阿拉伯国家中打开一个突破口,同时埃及在萨达特成为总统之后也转而向美国靠近,因此以色列和埃及在70年代末开始在美国主持下进行和平谈判,最终以色列于1979年在美国戴维营和埃及达成和平协议,以埃及承认以色列并不再对其采取敌对行动为条件,答应将自己所占领的埃及西奈半岛归还埃及,所以这个协议实际上是开了以“土地换和平”这种模式的先河。
以色列为何归还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进入1980年代之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也逐渐接受了以色列的存在,并开始与以色列进行和谈。但与此同时,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居民却始终不接受以色列的占领。在1987年12月,在4名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人的卡车辗死之后,巴勒斯坦人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连续多年与以色列占领当局进行暴力对峙,造成100多名以色列人死亡,也使以色列占领当局觉得继续占领巴勒斯坦领土得不偿失。
(1993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通过奥斯陆会议达成“土地换和平”协议)
最终在双方都有通过和谈结束暴力活动的意愿下,双方在1993年在挪威奥斯陆举行和谈,正式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达成了和平协议,以色列同意让巴勒斯坦人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自治,以换取巴勒斯坦人不再对以色列人发动暴力袭击。对于以色列说,这样做为以色列和其它阿拉伯国家缓和关系打下了基础,并降低了其安保成本。
以色列为何归还南黎巴嫩?而南黎巴嫩则是以色列在1982年黎巴嫩战争之后所占领的领土。在1970年代末,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等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因为和约旦政府发生矛盾,相继发生了一系列冲突,之后这些组织在约旦无法再生存,其中相当一部分转移到了黎巴嫩继续其抵抗行动。而在1982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导致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了大规模入侵行动,占领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等黎巴嫩领土。
(图中蓝线以南到红色以色列国土之间的区域为以色列占领的南黎巴嫩地区)
之后以色列撤出了黎巴嫩大部分领土,但却仍然占领了黎巴嫩南部十分之一的领土,并扶植了南黎巴嫩政府和南黎巴嫩军等傀儡组织帮助其控制该地。但在此期间,以将以色列完全逐出黎巴嫩领土为宗旨的真主党武装崛起,开始以游击战的形式和以色列边防军和南黎巴嫩军展开了持续的战斗,这也使黎巴嫩问题成为了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缓和关系一个无法绕过的障碍。最终在2000年以色列总统巴拉克觉得再持续占领南黎巴嫩已经是得不偿失的买卖,因此决定从当地撤军。
总之以色列撤出这三块通过战争得到的土地,可以说都和其对立方长期持续的抗争有一定关系,最终都使以色列觉得继续占领该地得不偿失,同时影响其国家在其它方面的发展,所以在权衡利弊之后,两害相权取其轻,以撤出占领的领土换得相对的和平,并与其它阿拉伯国家建立更为正常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