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总动员,二战时德国为何没及早进行全国战争总动员?
战争总动员,二战时德国为何没及早进行全国战争总动员?
德国国防军之父汉斯.冯.塞克特根据“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只能保留10万军队的限制,制定了一套相对应的办法。士兵身体素质要良好,有12年的服役经验,列兵开始就要接受某一方面的训练,重视领导才能,发挥士兵的主观能动性,力争把每一名士兵培养成军士。军官要25年服役期,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不得建立军事学校,塞克特就在团级单位建立了军事教育体系,保留了军官团。士兵当成士官培养,士官当成军官培养,军官培养成将军,以此为基础,实行义务征兵制可快速扩充军队。但是十万军队要扩充也就是一两百万,再加大军队数量,士官就不够用了,对士兵素质会有很大影响。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希特勒是民选政府,靠欺骗才登上元首宝座,战争初期就实行总动员和他上位时对民众的承诺不符。一战时期德国就是不把民众生活放在心上,犹太大商人和容克地主为了保持利润宁肯把粮食倒了也不愿意廉价卖给民众。饥饿的德国民众在东线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形势有利的情况下在德国爆发“十一月革命”结束了一战,前车之鉴希特勒不可能不警醒。
二战前期凭着闪电战的战法优势,德军一路高歌,至少希特勒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战争总动员。德国迅速的占领法国、捷克等工业强国,这些国家的战争机器就落入纳粹手里,成了德国的助力。大批占领区的犹太人财产被纳粹洗劫一空,德国直到战败也没有爆发经济危机,德军士兵的阵亡抚恤金一直是二战各国最高。二战快结束了,纳粹德国还有大量的黄金和其它抢来的财宝需要藏匿。上述原因让希特勒认为就算不进行战争总动员德国也能打下去。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与苏联部队陷入了相持阶段,巨大的消耗让希特勒不得不在1943年进入战争总动员。即使进行了战争总动员,德国和其他国家还是不同的,德国的民生生产一直到战争结束都还在生产。德国也没有像苏联、日本那样进行24小时轮班制,生产力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就是因为这样二战德国一直战到最后时刻,除了一批军官暗杀希特勒外,都没有爆发民众的反战运动。
德国战败前夕德国军备和工业部部长施佩尔博士取代戈林负责军工生产,凭借其超人的组织能力让德国的军工生产在盟军的轰炸下大幅度提升。但是生产出来的飞机坦克却因为没有汽油停在飞机场和仓库里成为盟军的靶子。德国缺乏的是石油等消耗性战略物资,而非总动员下的工业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