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国英雄攻略,如果乌克兰军队进入俄乌边境俄方一侧?
灭国英雄攻略,如果乌克兰军队进入俄乌边境俄方一侧?
据环球网2月20日援引俄媒报道,乌克兰东部自行宣布独立的“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驻停火控制和协调联合中心代表处称,乌克兰武装力量在24小时内总计向其炮击了50次。
很突然,有大批俄军重炮出现在距离俄乌边境几公里的区域,而且俄军的装甲车辆上都临时画上“Z”字的战术识别标志,这一般是要真正开战的迹象。俄军这是想要复制八年前炮兵歼灭乌军三个旅的辉煌战绩吗?对此乌克兰方面的极为担心的,乌克兰总统甚至喊话西方:我们不想等死。在第58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喊话西方国家:“你们一直说俄罗斯在未来几天肯定会开战,但是你们却一直没有(支援)行动,你们在等什么?我们不想躺在棺材里等死,等着敌军进来。”乌克兰方面为什么对俄军如此害怕,我们回顾一下2014年乌克兰军队是如何被俄军吊打的。在8年前,2014年7月初,乌克兰军队在北约军事顾问的指挥下,调动三个貌似强大的旅对卢甘茨克州发动打击,包括第24机械化旅、第72机械化旅和第79空中突击旅,是乌军的主力装甲部队,装备有数百辆T-64BV坦克,BMP步兵战车,各种火炮和工程保障车辆。乌克兰军队的机械化旅都是由过去的摩步师缩编而来,下辖有1个坦克营、3个机械化步兵营、1个野战防空导弹营、1个旅炮兵团、1个工兵营、1个运输营、1个修理营、1个侦察连等,全员情况下的总兵力约4000多人。乌军机械化旅装备有31辆T-72AB坦克、120辆БМП-2步兵战车、17辆МТ-ЛБ装甲车,旅炮兵团包括4个炮兵营,分别装备18辆2С1型122毫米自行榴弹炮、18辆2С3型152毫米自行加榴炮、18门БМ-21型122毫米40管冰雹火箭炮和18门МТ-12型牵引反坦克炮,防空营装备8门石勒喀河自行高炮系统和12辆9К35防空导弹发射车。这些乌克兰部队集结在距离俄罗斯边境仅3~5公里的泽列诺皮尔利亚镇附近,准备对亲俄武装控制区的发动地面战役。乌克兰军队万万没想到,俄军在边境对面秘密部署了几个强大的营战术集群(BTG),每个BTG有一千多人,只有一个摩步营和一个坦克连,但加强了1~2个大口径自行火炮营和远程火箭炮连,拥有强大的炮兵火力,基本上相当于半个旅或三分之二旅的全部火力和技术兵器。俄军的无人机在作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使用海鹰-10无人机对乌克兰三个旅的集结营地进行了侦察。海鹰-10是俄军近些年装备的15公斤级小型多用途无人机,装备俄军坦克旅或摩步旅的无人机排,侦察半径70公里左右,性能很一般。与俄军海鹰-10无人机类似的是中国的ASN-105无人机。该机在上世纪90年代装备部队,是中国第一代旅级无人机,已经淘汰。目前解放军在合成旅一级的侦察营全面装备ASN206无人侦察机的改进型,使得我军旅级单位的侦察纵深能达到150公里以上。除了无人机侦察,俄军还通过无线电侦察和技术侦察确定了乌军所在的位置,并形成了有战术打击意义的目标指示信息。在7月11日凌晨4:30,俄军的一个电子对抗旅首先发动了电子战,乌军立即失去了通信和指挥能力。所有部队到无法正常通信,也无法获得行动指令,成了瞎子和聋子。随后,俄罗斯的上百门远程多管火箭炮和大口径身管火炮对乌军进行了无情打击。部署在俄罗斯边境一边罗文基镇附近的俄罗斯军队使用300毫米的BM30、220毫米的BM27和122毫米的BM21多管火箭炮发射杀伤/破甲双用途子母弹,203毫米和152毫米自行加榴炮发射杀伤爆破榴弹,给予边境另一侧十几公里外的乌克兰军队毁灭性地打击。乌克兰军队绝对没想到俄军能够隔着边境直接炮击他们。这次炮兵射击是一次现代化侦察和指挥手段加持下的标准的苏军式的火力突袭,就是集中全部炮兵对预先标定的敌人目标进行高强度的火力袭击。据俄军分析,这次火力打击摧毁了乌军三个旅的大部分装甲车辆和技术装备(大约45%),在集结营地的乌克兰军队陷入瘫痪,几乎被歼灭了。几周后,基辅方面才召回了炮战中的幸存者。从此以后,乌军被俄军炸懵了,再也不敢发动旅以上规模的地面攻击。直到2015年初,乌克兰军队才缓过气来,也曾歼灭过一些俄罗斯的坦克部队。在2015年2月,俄军派遣的一支合成坦克分队,越过边境赴顿涅斯克附近的德巴尔切夫进行作战,德巴尔切夫是连接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铁路枢纽站。俄军与乌克兰的装甲部队激战了三昼夜,俄军有16辆坦克和步战车被乌军摧毁。俄军进攻首日有7辆坦克被击毁,第二天受到乌克兰炮兵突袭,有4辆坦克失踪,第三天又损失坦克5辆。日前,乌克兰军队一段演习视频被披露出来,可见乌军装甲部队训练之混乱。一辆乌军的T-64BV坦克进行横向侧击的机动,横切了一辆正在进行正面突击的BMP-1步兵战车,BMP-1步战车急刹车,但车头仍被T-64BV坦克压了过去,以至于车尾都高高的翘起。这事说明乌克兰军队的营级指挥、合成作战和训练比较混乱,由于乌军尚未实现合成化陆军编制,坦克和步兵战车以营为单位分别配属在摩步旅,因此坦克营和摩步营在作战中会产生坦克和步战车的配合度低下的问题。而像解放军和美军等军队已经实现了营级的合成化,因此战场的配合度更高,不太可能产生乌克兰军队这种混乱。乌克兰不久前还在展示其“强大”的装甲机械化部队,准备迎战俄罗斯。乌总统泽连斯基也说:乌克兰军队已准备好迎战俄罗斯,我们的军队力量很强大,如果莫斯科决定越过边境入侵乌克兰,我们已完全做好了应对最恶劣局势的到来。乌克兰展示了部署于东部边境的装甲部队。从乌军的集结状态看,乌克兰军队依然继承了苏联时期的大规模装甲机械化战争的作战思想。几乎没有现代合成化作战的影子。这么一堆坦克聚集在一起,队形密集,毫无伪装和掩护。如果乌军的对手是东方大国陆军,只需一波察打一体无人机+远程火箭炮齐射,就能打包收割乌克兰军队,他们连前线都到不了。得继的意思和含义?
意思含义得以保全。
“继”,读音为jì,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继”的基本含义为连续,接着,如继续、继任;引申含义为继承,如继体(继承王位)。
在日常使用中,“继”也常做动词,表示随后;跟着,如继而。
“继”,初见于商朝甲骨文中,形声字。《说文》:“继,续也。”金文的字形像两束丝似断又连的样子。小篆以后加“糸”旁。《论语》:“兴灭国,继绝世。”引申为“继承”、“随后”、“接济”、“增益”等义。后来陆续在金文、说文中发现,“继”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吴啊萍自称无人指使?
这样的解释完全没有说服力,吴啊萍供奉战犯理由竟然是:来到南京,了解到南京大屠杀,并且知道松井石根等5名战犯的滔天罪行,遂产生心理阴影,长期被噩梦缠绕;通过供奉5名战犯牌位,来解冤释结,脱离苦难。
首先,这5位战犯的残暴罪行吴啊萍是知道的,像这些沾满无数鲜血的刽子手,理应是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这样才不会出来行伤天害理之事,而不是供奉起来!
第二,不管吴啊萍作何解释,牌位上的“友”字板上钉钉,与侵华日军战犯为友,这可是沾满国人鲜血的恶魔啊,这是正常人能做出来的事?这是“认贼作父”,卖国求荣呐。
关于大屠杀的电影我也看了,要祈祷,也是给惨死在小日本手下的冤魂祷告!
《东京审判》我也看了,这些刽子手面对凿凿证据还拒不承认,不承认自己的罪行,为了给他们定罪,先辈们是多不容易!
这些年文化入侵越来越严重,吴啊萍的行为定有幕后黑手!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
一般来说的话,在地理环境上会形成那种军事要塞,或者说是兵家必争之地。很可能是因为这个的城市或者说是所在的地方,就是军队前进的一个障碍地方。
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军事要塞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往往是集中在下一个行军目的的的前方,也就是说这些地方往往都是下一个要打地方的屏障。 对于进攻的一方来说,如果想要拿下这下一个重要地方,就必须要先拿下这个屏障。
孙子兵法说过,“攻敌所必救”,这句可以理解为是自己的重要核心地方被敌人威胁。同理,对进攻的一方来说,敌人要保护的这个地方,往往就是地方核心地方的最后防线了。一旦这个核心被敌人所攻占的话,那类似于都城的地方,也很快就会失守。
比如唐朝历史上的几次,首都失守的例子。大多都是洛阳,潼关这类险隘被敌人所攻占。
先是安禄山攻占洛阳,后占领潼关。逼唐玄宗出逃。
后是黄巢的起义,也是先攻破洛阳,再攻破潼关。让当时的皇帝,唐僖宗失去了死守长安的决定。
这两个例子其实说明了军事必经之地对于这些地方后面被保护地带的重要性。
一旦这些地方不属于守卫的一方,加上援军不可能很快到来。很难说这些被保护地方能坚持多久。
换句话说,这些军事要塞,兵家之地,就算不考虑这些地方本身的军事重要价值。像是潼关,洛阳这些军事重镇消失,那么原先所希望的各种计划,或者说首都的安全,就无从谈起了。
而这些军事要塞会形成的一个原因,一般来说就是因为他们所在的核心地方。往往就是按照这些,军事要塞所在地,输入或者输出各种各样的物资。
这里还可以用唐朝做例子,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唯一得两大动脉,其实是南方的蜀地和江淮一带。可运输江淮财富到长安一带的运输线上,被淮西军阀控制,先是李希烈僭越在地方称帝,后是三吴(吴少阳,吴少诚,吴元济)控制淮西地方,在黄巢起义后,秦宗权又在原来的蔡州地方自以为可以当皇帝。
一旦这种军阀占据了这些要塞,就是切断了唐朝的的供血机构。唐朝解体就是指日可待了。
另外,再从军事上来说看。这些地方一旦不属于,死守的一方。 被敌人攻占之后,敌人也可以在这些地方死手断脚对方的援兵来援,也就是说这些地方还可能会被敌人所利用,变成自己援兵前进路上的一道障碍。
历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
有个民族,他们骁勇善战,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为了生存,他们曾无数次率领着麾下铁骑踏入中原王朝的疆域,对中原百姓实行残酷、血腥的资源掠夺。他们通过“全民皆兵”的军事制度,以“以战养战”的方法,是一次又一次的冲出蒙古高原,击败了许多比本身都强大的部落和国家,如西汉、东胡、乌桓等等,并且一度成为了半个欧洲的统治者,让之后的欧洲人是闻风丧胆。
这个民族就是“匈奴”。
这个昔日北方最为剽悍的民族,曾经在马背上是叱咤风云,盛极一时,除了被比他更为强大的大汉帝国击败过,他们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打得敌人是叫苦不迭。但就是这么一个无比强大的民族,最终他们却是离奇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就连曾经让欧洲闻风丧胆,杀得欧洲各国军队丢盔弃甲的西迁匈奴一支,也在泱泱的历史长河中消逝得是无影无踪。可以说,匈奴这个民族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是留下了太多让人疑惑的未解之谜。
“匈奴人”是现在的哪里人呢?
匈奴,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脉,包括狼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等)山麓。全盛时期,匈奴王朝疆域以蒙古高原(今蒙古全境和中国内蒙古部分地区)为中心,东据内蒙古东部一带,南控河套(今内蒙古和宁夏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地区)及鄂尔多斯(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一带,西垮阿尔泰山,直达葱岭(今中国新疆西南部、塔吉克斯坦东南部和阿富汗东北部地区)和费尔干纳盆地(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地区),北达贝加尔湖(今东西伯利亚南部,在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境内)。
因此,若以匈奴王朝全盛时期的疆域来说匈奴是现在哪个地方的人,那匈奴人可以说是内蒙古人、宁夏人、新疆人,也可以说是中国人、蒙古人、塔吉克斯坦人、乌兹别克斯坦人、吉尔吉斯斯坦人、布里亚特人、俄罗斯人。
曾经的“匈奴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来说说匈奴人的穿。根据文献记载,匈奴的服饰多是皮毛加工品,他们将自己所猎杀的动物的毛发加工成皮革,做成皮衣、皮裤、皮靴子,或者将毛发捻成毛线,制作各种毛织衣物。这种材料所做出的服饰,虽没有中原王朝用丝绸做的衣服来得华丽,但却是很实用,它既坚韧耐用,又能适应于北漠那严寒多风的自然环境,有效地对抗蒙古高原严寒的天气,很好的做到防风保暖。
同时,这种衣服也十分方便于匈奴人那畜牧狩猎的生活,毕竟匈奴就是风餐露宿的民族,越华丽的衣服反而不实用,对于他们而言,坚韧耐用,防风保暖才是最重要的。
如前文所说,匈奴的服装远没有中原王朝来得那么的华丽,他们讲究的就是实用、防寒。因此,匈奴服装的样式远没有中原王朝来得多,其服装的形式就是“上褶下袴”。其上衣为“褶”,有别于中原上衣多以衣襟别至右腋下系带,匈奴的上衣开襟是向左的,有圆领和交领的样式,身长过膝或者更短一些,上衣袖口较窄,不似中原那样的宽大,且少有纹饰和图案。下衣为“袴”,样式为小腿以上宽松的褶裤,有与足套和袜子连在一起的,也有上面肥大,下面窄下束口的束口长裤。
当然,在匈奴后期,也就是与汉初相近的时代,因匈奴与中原王朝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原王朝丝制的衣服开始传入匈奴,当时匈奴的一些上层阶级就十分喜好丝制的衣服,如《汉书·匈奴传》就曾载:“单于好汉缯絮食物”,而现代考古学家在匈奴大贵族的坟墓中也发现了诸多的丝制品,如在诺彦乌拉M6匈奴贵族墓葬中,就出土了多件精美的绣品,上有锦云、龙纹、鸟兽和神仙骑鹿的场景,绣品上还绣有“新神灵广”等字符。
其次,我们来说说匈奴人的吃。众所周知,匈奴是一个以畜牧狩猎为主的草原文明,因此匈奴人的食物主要就是依靠畜牧和狩猎。
首先是“畜牧”。如《史记·匈奴列传》所载:“(匈奴)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扆、驴骡、駃騠、騊駼、驒騱。逐水草迁徙”,匈奴人是没有固定的居所的,他们以畜牧为生,因此是跟随着水草迁徙,哪里水草丰盛就迁徙到哪里,而他们所牧养的牲畜多以马、牛、羊为主,有时还会牧养些骆驼、驴、骡等动物。
再是“狩猎”。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曾言:“(匈奴)兒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为了更加适应漠北的环境,匈奴人在儿童时期就可以骑着羊去打鸟、老鼠,少年时期就会打狐狸、兔子,成年后,更是可以直接猎杀飞禽猛兽。对于匈奴人来说,在无战事时,他们的习惯就是随意游牧,以射猎飞禽走兽为职业。
对于匈奴人来说,狩猎就是他们除“畜牧”以外最重要的生计来源,适时进行狩猎,不但可以训练匈奴人的军事水平,同时还可以补充肉食来源,避免大量屠杀自己所牧养的牲畜,毕竟牲畜可以随时吃,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助自己度过灾荒,而野生动物在灾荒年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就猎杀到了。
据目前史学家对于匈奴的研究,时匈奴的主要狩猎地是在阴山地区,也就是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脉,包括狼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等一带。当时阴山山脉气候宜人,草木茂盛,再加上又有大片森林的存在,因此在这里是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动物,而从阴山岩画,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生活在阴山山脉的野生动物就有狐狸、狼、虎、豹、黑熊、野马、野驴、岩羊、盘羊、北山羊、羚羊、藏羊、黄羊、梅花鹿、马鹿、麋鹿、驯鹿、狍、野猪、骆驼等多达40余种。
如此,自匈奴人占据阴山以来,阴山就是匈奴的天然猎场,为匈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肉类资源。此外,阴山除了能提供肉类资源,因其独特优越的自然环境,匈奴人还能在这里获得野菜、野果、植物根茎、菌类等食物。
此外,匈奴人除了靠从自然界获得食物外,他们还知道自己制作食物。当时,匈奴人还知道利用烤、烘、煮等多种烹饪方式,来将生肉制作成酱肉,或晒干制成肉干。同时,匈奴人在牧养牲畜的同时,还会将畜乳制成奶酪、奶酒、奶油、奶皮、奶酥等奶制品。
再是,我们来说说匈奴人的用。在日常保暖上,匈奴人除了知道用动物的毛来制作保暖的衣服外,他们还知道用羊或驼的皮毛来制作毡帐、毡席、毡毯等保暖用品,匈奴所制作的毡,其工艺十分复杂,需经过湿、热、挤压等多个步骤方能制成,当然这么复杂才做出的毡,其具有良好的回弹、吸湿、吸震和保暖性。此外,为了加强毡的美观性,匈奴人还知道在毡绘制各种图案,或绘制条纹、涡旋纹这样简单的图案,或绘制双头的怪物、鹰攻击鹿、牛和狮子搏斗等较为复杂的图案,如在诺彦乌拉M6匈奴贵族墓葬中就曾出土了一批刺有椰子树、花鸟走兽、风景的毛毯和毡毯。
同时,在日常所需要的生活器具中,匈奴人曾长期使用铜所制造的青铜器,比如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俄罗斯外贝加尔的伊沃尔加城以及蒙古国的诺彦乌拉等匈奴墓葬内,就都有发现炉、炊具、镜、铃、壶、三足香炉、三脚烛台、钟、炉、勺、铜鼎(煮肉或盛肉的器具,有圆腹三足和方腹四足两种,腹下可烧火,鼎口有耳,可方便抬举)、铜釜(底部为半圆形,无足,可直接安置在类似于炉灶的支撑物上,底部可烧火,以此来进行煮、炖、煎或炒食物)等种类繁多的青铜生活器具。
而对于这些青铜生活器具的来源,从目前的考古来看,多为匈奴人自行制造,在林西县大井古铜矿遗址(为匈奴时期遗址)中,就发现有采矿用的工具和冶炼设备。同时,匈奴的青铜器制造技术,在当时已与中原无异,在现有发掘的匈奴青铜器中,考古学者就发现当时匈奴人为了不让青铜器生锈,就采用了当时先进的表面镀锡技术,即在青铜器的表面镀上纯锡、铅锡合金。
此外,对于当代女人最喜欢的金银器物,匈奴亦也有。在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准格尔旗玉隆太、伊金霍洛旗石灰沟、准格尔旗西沟畔等匈奴贵族墓葬中,就都发现有金银器物。其所发现的金银器物以项饰、耳饰、腰饰居多,其中项饰有方形金属珠、镶金边蚌饰等种类;耳饰有耳坠、耳环等种类;腰饰为饰牌、饰扣等种类。
同青铜器一样,匈奴的金银器物多为自己制造,且技术虽不能与西汉相比,但实属不低,正如林幹先生所说“从能包金、镀金、压片、锤揲、凿孔、抽丝、焊接等技术观之,其(匈奴)工艺水平已属不低”,包金、镀金、压片、锤揲、凿孔、抽丝、焊接等金银器的制造技术,匈奴都能熟练掌握。
同时,作为陶器这种古代中原百姓生活中最不可物品,匈奴亦有用之。匈奴陶器一般用于盛器和炊具,相对于青铜器这种较为昂贵的物品,陶器是匈奴百姓最为常用,也是最能用得起的物品,在匈奴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是处处能做到陶器的身影,包括陶罐、陶碗、陶鬲、陶瓶、陶壶、陶缸、陶碗、陶盘等等,他们将它是用于煮器、盛物等诸多方面,如当时匈奴人储藏谷物的方法,就是将谷物装在一个下部有孔的大型陶器中,然后将它放进地下室或一个专门的房间里。
再是,我们来说说匈奴的住。时,匈奴所住的房屋,名曰“穹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毡帐。匈奴制作穹庐的材料主要是木材,他们以木制结构为主要支撑,墙架、天窗、椽子和门全为木制,同时穹庐的顶为拱形,以毡为帐幕。而因如前文所说,匈奴是“随畜牧而转移”的民族,所以这种穹庐最大的优势就是易搭易拆,便于携带。
最后,我们来说说匈奴的出行。匈奴虽然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但随着中原的文化日益影响着匈奴,匈奴的出行除了用到马,也会用到车。匈奴的车辆主要有运输车、战车、篷车等类型,如篷车就是一种带有车厢的车辆,当时匈奴人会在车厢的上部用木棍和毡帐搭出帐篷,以此来方便乘坐,或是充当迁徙时的临时住所。
匈奴时期的车辆数量是很庞大的,一点不比西汉少,这点从桑弘羊在盐铁会议上曾说过:“(匈奴)胡车相随而鸣”,就可看出,同时在汉与匈奴的战争中,西汉每次获胜时都能缴获数量庞大的车辆亦可看出,如109年,汉军击败南单于,缴获车辆数千;134年,车师战役,汉军获北匈奴车千余辆。
综上所述,其实在当时匈奴人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差,虽然他们不能与中原相比,但相对于周边其他国家来说,他们已属于“发达国家”,其生活水平已属优越。
当然,因匈奴所处的环境并没有中原那么好,是时常有冻灾、旱灾等灾害出现,而因匈奴是一个“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就是不搞农业活动的民族,他们仅仅只是靠畜牧和狩猎,也就是以肉食为主,因此一旦出现旱灾、冻灾,随着牲畜的大批量死亡,匈奴自然就出现了食物匮乏的问题,如此正因匈奴需要粮食,但却不会种粮食,最终也就促使匈奴人对肥沃的中原是虎视眈眈,是无时无刻都在想着,想将中原占为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