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三国游戏,东陵大盗孙殿英盗掘了清东陵?
后院三国游戏,东陵大盗孙殿英盗掘了清东陵?
1928年7月,孙殿英的盗墓队费尽周折在慈禧陵墓旁找到了一座“哑巴院”,这座“哑巴院”就是打开慈禧地宫的入口,之所以叫做“哑巴院”,就是因为当年招募的工匠都是哑巴。
从这时起,孙殿英盗墓的故事也就悄无声息地正式开始了,他自以为瞒住了所有人,未曾想,一个月后,就走漏了风声。
同年8月初,孙殿英的得力干将谭温江带着孙殿英的嘱托悄悄地潜入了北平,他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暗中寻找古董商黄百川,让他代销珍宝。
就在双方接头时,买卖双方就被卫戍部队给截获了;只抓住这一件事,凭借谭温江的“闭口不言”以及孙殿英的人脉,尚能圆个谎,把这事给圆过去。可是,摊子铺得太大,除了谭温江,孙殿英的士兵也在积极兜售从慈禧陵墓里盗来的奇珍异宝。
谭温江的事情还没有完全摆平,孙殿英部有一个叫做张岐厚的逃兵,带着36颗宝珠来到了青岛大港码头,就在他寻找买家时,被青岛警察厅侦探队给抓到了,据张交待,他从慈禧地宫捡来了46颗宝珠,其中,有10颗在天津给卖掉了,这10颗一共卖了1200元。
此后,清东陵被盗掘的事情就败露了,尽管大家还不能完全确定是孙殿英所为。
经过当时的路透社以及国内媒体的刊发、转载,举国上下纷纷要求国民政府追查主谋,尤其是以溥仪为代表的满清贵族,更是直接到蒋先生那里告状,要求严惩盗墓贼。
迫于舆论压力,蒋先生只得亲自下令安排以刘人瑞为首的调查组前往东陵调查,同时,阎锡山电令商震派兵保护东陵,张荫梧派兵保护西陵。
面对全国的舆论压力以及蒋先生的严令追查,孙殿英该何去何从?倘若是,被查出真相,恐怕孙殿英就会经受一番激烈的“口诛笔伐”。
就在孙殿英四处奔走“活动”时,蒋先生的第六军团总指挥徐源泉出面了,他出手“点化”了孙殿英。
一、徐源泉如何点化孙殿英?孙殿英给蒋先生送了什么东西?孙殿英见形势不妙,便给徐源泉写了一封辩白信,信中主要写道:“谭温江与盗墓案没有关系”。其实,这也是孙殿英为自己做辩护。
可是,种种证据已经表明背后的主谋是孙殿英,这封苍白无力的信,怎么能瞒住徐源泉的眼睛?
读罢信后,徐源泉见孙殿英还在顽固不化,便开门见山地“点化”他:“你孙殿英办事,冒天下之大不韪,现在各方都已大哗,我也无法庇护你。现在你们要想办法疏通关键人物,行不行,就看你们的手段了。”
孙殿英得到徐源泉的回信后,如醍醐灌顶,瞬间明白了,他赶忙从东陵赃物中挑选出了一批珍贵的宝贝。
其中,一把九龙宝剑,送给了蒋先生;这把宝剑,剑面上嵌有九条龙,剑柄上镶有宝石,蒋先生得到后,爱不释手。
另一柄宝剑,他托戴笠送给了何应钦。
从乾隆脖颈上取下来的一串朝珠,是无价之宝,上面有108颗珠子,代表着十八罗汉,孙殿英捡最大的朱红色的两颗,送给了戴笠。
慈禧的枕头是一个翡翠西瓜,孙殿英将它送给了宋子文。
慈禧嘴里有一颗夜明珠,开是两块,合是一个半圆球;分开透明无光,合则透出一道绿色的寒光,夜间在百步之内,可以照见头发;所以,这是最为珍贵的东西。孙殿英将它送给了宋美龄。
孔祥熙和宋霭龄得知后,十分眼红,也想要点儿东西。
孙殿英得知后,认为这两口子他也得罪不起,于是,他从一双朝鞋上挑选了两串宝石,送给了孔祥熙和宋霭龄,满足了这两口子的喜好。
打点完这些关键人物,孙殿英总感觉还有些不妥,毕竟,阎锡山安排的部队还在东陵驻扎。
于是,孙殿英拿出价值50万元的黄金送给了阎锡山。
二、打点完这些关键人物,有效果吗?有效果,而且,效果很明显。
一个多月过去了,东陵被盗案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尽管是蒋先生派出了调查组,也无济于事,并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
这下可伤了满清遗老的心,尤其是溥仪,他听说清东陵被盗后,大哭一场,在天津张园设灵祭奠。
满清遗老找到卫戍部队,要求严惩凶犯,可是,谭温江却被保释出狱了,而且,其他被关押的参与者也都纷纷逃出了北平。
此后,各界人士纷纷要求国民政府从严、从速、秉公处理,甚至,北平总商会请求法庭审判此案。
不得已,阎锡山组织了军事法庭,陆军监狱重新收押了谭温江,重新审判。
1928年12月中旬,东陵被盗案由军事法庭重新审理,在审理中,谭温江拒不承认盗墓一事,而且,孙殿英不仅逍遥法外,更是被蒋先生提拔为新编独立第二旅旅长。
就此,久悬未决的东陵盗墓案结束了。
三、临终之际,孙殿英说道:“还是你们好啊”1945年8月,孙殿英摇身一变,成了蒋先生的先遣军,跟随蒋先生打起了内战,他负责驻守汤阴城,凭借牢不可破的城防设施抵抗刘邓大军。
可是,他没有想到刘邓大军不仅英勇无比,而且,智慧绝轮,凭借一招“围点打援”之计,只用一个月就攻入了汤阴城,轻松俘虏了孙殿英。
此后,孙殿英被押送到河北武安县。
在押解途中,他遇到了刘伯承和邓政委。
刘伯承对他说:“抗战时期,你曾经给我们129师让过路,还请一些八路军首长吃过饭,而且,还送给我们一些枪支,虽然你帮助蒋打起了内战,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你,这样吧,我和政委请你吃顿饭,招待你一下。”
席间,大家有说有笑,相谈甚欢,此时的孙殿英心情非常激动,他一再感谢刘邓两位首长的不杀之恩。
饭后,刘伯承亲自嘱咐押送人员:“路途遥远,情况复杂,弄不好,在半路上会有劫车的,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能出事。”
就这样,在押送人员的小心照料下,孙殿英被送到了武安县的晋冀鲁豫军法处。
在军法处,工作人员按照刘伯承的指示,非常照顾孙殿英,并允许他可以带一名士兵照顾他的生活。
不过,孙殿英曾经长期吸食过鸦片,不久,就患上了“烟后痢”。
当时的医疗条件和水平有限,这种“烟后痢”是一种不治之症,但是,即便这样,解放军仍然为他请医治病。
但是,孙殿英烟瘾太大,很难治疗,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军法处的战士只能不惜重金冒险潜入到蒋先生的地盘购买鸦片,采取逐步减量的办法,使孙殿英几十年的烟瘾慢慢戒除了。
可是,他中毒太深,常年累积的鸦片毒素扩散了,以至于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
在他奄奄一息之际,他握着前来看望他的人之手,忏悔地说道:“过去,我做了很多坏事,对不起人民,对不起你们,还是你们好啊,宽宏大量,比蒋某人好多了。”
1947年9月30日,孙殿英带着一生的忏悔,离开了人世,时年 63岁。
总结:抗战时期,不能说孙殿英没有一点儿贡献,但是,在后来的道路上,确实做得不够好。
有没有什么好书?
要推荐给大家好看的书籍,我首先想到的就有好多本书:菜根谭,三字经,中国通史,汉语字典,鲁迅全集,唐诗三百首,宋词选集,红楼梦,西游记,平凡的世界,等等……
菜根谭,明代洪应明著,这本书包罗万象,都是为人处事之道理准则,行为规范,生活的真蒂,等等 。书里讲了好多真知灼见,对我启发很大。很有哲学观念,使人读后能领悟人生,感怀天地。菜根谭是我最爱的一本书。
读一读中国历史方面的书,能让我们认识祖国的历史人文,让我们更加爱护我们的祖国 。
平凡的世界,是新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写的,他在陕西长期居住,感悟了陕北的风土人情,在三十多年前,写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重量级的年代史诗巨著---平凡的世界,讲述人了新中国陕北黄土高原一带,过去五十多年的时代变迁,风土人情,人物鲜活,个性鲜明,故事感人,触动人心,是非常好的一套小说年代史。
2015年,这部书还被拍成了大型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播出后好评不断,评价很高。我也看了这部剧,我一个男人,还被剧情感动的哭了好几回。
印度为何不加入北约?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北约是什么?北约是专门用来对付曾经的苏联、现在的俄罗斯的,印度不想加入,也不能加入,而美国也不需要印度加入,也接受不了印度的加入。双方在都没有意愿的情况下,再加上印度远不符合加入北约的标准,印度是没有加入北约的可能性。
北约全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为了北美的美国、澳大利亚与西欧国家之间为实现安全防卫而建立的一个军事组织,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苏联的入侵。经过几轮东扩,北约现有成员国30个,主要用来对付俄罗斯。
印度加入北约需要提高印度的国家军事预算和编制透明度,确保对国家武装力量进行民主监督,还要加强与成员国间军队的合作。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标准:需要调整印度的武装力量和政治体制。国防部长由文职人员担任,印度不能与邻国有领土争端,而印度偏偏与巴基斯坦、与中国有领土争端,哪一个北约国家愿意接受印度的这种领土争端!更何况是中巴两个核武国家与印度的领土争端,这一点印度永远就加入不了北约组织。
还有印度境内不能有外国军事基地,这一点印度似乎没有,可是俄罗斯的几千军人是可以常驻印度的。还有更麻烦的一点,印度的武装力量结构和武器装备必须符合北约的标准。这个标准印度同样做不到,就拿武器装备这一块,印度几十年的俄式武器,需要多少年、多少美元才能全部更换成北约武器装备标准!因此,印度不符合加入北约的标准。
对印度而言,印度是南亚的霸主,印度想控制印度洋,并做一个全球性的大国。任何势力染指南亚和印度洋,印度心里就会不痛快。印度也是不结盟运动的倡导者,倡导不结盟运动,印度曾经成功躲避了美国和苏联的锋芒。印度也因此在国际间游刃有余地周旋,捞到不少的好处,并在南亚趁机称王称霸。
印度不想打破这种称王称霸的局面,印度与美国及北约搞好关系,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加强自己的军事能力建设,并提高自己的经济发展。
政治上加入了美国为首的印太战略,经济上向美国倾斜,军事上与美国以及西方国家大力发展军事贸易合作。与美国更是签署了涉及军事的《一般军事信息安全协议》、《后勤交流协定备忘录》、《通信兼容与安全协议》、《地理空间合作基本交流与合作协议》,与美国基本形成“准盟友”的关系,以提高应付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能力。有此,印度感觉也就够了。
在亲近美国和北约的同时,印度发现将会影响印度与俄罗斯的关系,也会恶化与中国的关系。同时,美国与北约也将会危害印度的独立自主和主权,加入北约,美国军事基地就会在印度国土上建立。这将会激起印度国内民族主义的强烈不满,也将会背叛俄罗斯的利益,更会影响印度与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之间的关系。这使得印度永远只能是一个南亚地区有影响力的国家,永远别想成为国际上的大国!这不符合印度的长远利益。
而在美国看来,美国必须发展和控制整个欧亚地区的平衡,包括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以及欧盟,谁都不能主宰欧亚地区。一个孱弱的印度,一个称霸南亚的印度,一个帮助美国控制印度洋的印度,一个对抗、消耗、平衡中国的印度足矣。美国并不需要一个强大的印度,也不需要一个全球性大国的印度,更不需要北约组织内有抗衡美国的印度。北约组织内的法国和土耳其已经让美国很难受了,再多个印度,美国还怎么控制得住北约集团!
印度在美国欧亚大战略里边,也仅仅是用来对抗、消耗、平衡中国,以及用来打击俄罗斯的角色。印度的坐大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印度加入北约只会影响北约的运转,损害美国的指挥与控制。印度加入北约只会影响美国对欧亚大战略的控制,影响美国对欧亚事物的仲裁能力。
美国要做的是亚太战略,需要的是印度适当的时候可以作为炮灰,成为美国欧亚大战略的牺牲品,美国不需要一个印度伙伴,只需要一个附庸的印度。美国可以组建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四国间的亚洲版“小北约”,但不会接受印度加入北约组织。这就是美国的现实!
在印度不想加入北约、不敢加入北约、不能加入北约的情况下,在美国不愿意印度加入北约、不需要印度加入北约、不敢让印度加入北约的情况下,印度干脆就不去想这个毫无可能性的事情了。
个人观点,欢迎赐评。
图片来源网络
诸葛亮真的死在五丈原吗?
234年,诸葛亮第五次伐魏,屯兵于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以渭水为界对峙。两军在渭水对峙百余日,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后人为纪念赍志而殁的一代贤相在五丈原修建了诸葛亮庙。
五丈原简介五丈原诸葛亮庙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始建于三国末年,重建于元朝至元初年(1246),坐南朝北,面对渭河,象征着诸葛亮毕生都在向往北伐,追求国家统一。庙门为歇山顶式砖木结构,3开间,面阔9.7米,进深7.6米,四角翘起,古色古香,大门上方有一竖匾,上有书法大家舒同手书“五丈原诸葛亮庙”七个镏金大字,大门两边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万古千秋五丈原;下联是:一诗二表三分用。廊下左右各有一匾额,左边是:南阳纯儒;右边是:西蜀贤相。进入大门,门厅东西两侧分别站立着蜀国大将军魏延和马岱的塑像。山门的背面匾额是“忠贯云霄”,两边立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出祁山气吞中原;下联是:伐曹魏名留汉简。在山门和献殿中间的西侧有一株结义槐,此古槐树形奇特,自成天趣,它的主干分成两叉,盘曲向上,其中西侧树千三分叉而又合为一体,据说象征刘备、关羽、张飞结义的紧密关系。东侧树干昂立一侧,寓意诸葛亮乃蜀汉江山之栋梁。站在树下向上观望,枝叶茂密,翠绿欲滴,树干交叉,形成了一个有趣的“义"字,当地人称其为“结义槐”。前面是献殿,有鼓楼和钟楼,重修于清朝,鼓楼在东,钟楼在西,据说是因为庙字朝向不同所致。钟楼中的钟铸于明嘉靖十三年,高2米,重2吨,直径2米,上有铭文6400余字,对当时重修庙字做了详细记载。据传此钟在清朝末年的一天夜晚曾因地震不敲自鸣,故亦称“不敲自鸣钟”。鼓楼中有一面大鼓,直径1.5米,高1.7米,重制于1992年。献殿为清光绪年间重修,5开间,面阔16.9米,进深9.2米,硬山五脊顶,斗拱扣搪,雕梁画栋。大门上方有一横匾,上书“五丈秋风”,廊下立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六军彰讨伐六出祁山纲目疏;下联是:三顾许驰驱三分天下隆中对。殿内有诸葛亮出师表石刻展,还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诸葛亮一生评述石刻,两面山墙绘有三国演义故事。令人惊奇的是在献殿内发现了号称“三绝碑"的石刻。“三绝”是因其集诸葛亮的文章、岳飞的书法,樊登云的刀工于一体。诸葛亮的文章是指《出师表》;岳飞的书法是说公元1138年,正在前线奋力抗敌的岳飞被秦桧陷害,奉诏返京,途经南阳武侯祠,看到诸葛亮的《出师表》后,被其忠义所感动。又联想到诸葛亮“北定中原"壮志难酬和自己“还我河山"的宏图未展,两人处境十分相似,于是感慨万端,挥涕走笔,在心情复杂的变化中,演练出由行书到草书,乃至狂草的千古绝笔,其书法气势磅礴。明太祖朱元璋御笔亲题“纯正不曲,书如其人”就是对岳飞书法的评价。岳飞的墨本流传到清朝,当时的岐山县令胡升猷花重金将其收藏,后在光绪四年重修献殿时,请陕西富平著名石雕工匠樊登云将岳飞手书诸葛亮的《出师表》刻于青石之上,其刀工形同真迹,随笔走刃,入石三分,可谓一绝。此殿的另一个奇特之处在于前檐下有一根杨木大檩,长约五丈,通体粗细均匀,无节无疤,实属罕见,据说寓意诸葛亮乃天下奇才。出献殿,眼前是八卦亭,展示了诸葛亮研究八卦,并按八卦布兵摆阵。亭子的立柱上悬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原名五丈山在后水在前包围若屏;下联是:亭号八卦震宫龙巽宫鸡雕刻成象。该亭建于清光绪年间,以八卦方位建亭,斗拱奇特,结构严谨,工艺精巧,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穿过八卦亭,就是正殿了。正殿为庙内中心建筑,3开间,面阔11米,进深14米,正殿上方悬一匾额,上书:英明千古。大门两边的立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仰河流于遗迹万古清高;下联是: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正殿门口的凤柱为云楸木所做,上有天然木纹,未经任何雕饰,西侧柱子木纹如游龙戏水,东侧柱子木纹如凤凰揽日,故称龙凤柱,寓意龙凤呈祥。进入大殿,正对面塑有诸葛亮坐像,面黄肌瘦,疲惫不堪,让人一下子想到诸葛丞相日理万机的操劳和病情日益严重的疲倦。坐像上方有一匾额,上书:将相师表,两边的立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长眠一卧龙;下联是:短兵五丈原。外面悬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忠魂长在五丈秋高汉相风;下联是: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坐像前站立蜀国四员大将,东侧为关兴、王平,左上方有一匾额:北定中原;西侧为张苞、廖化,右上方有一匾额:出将人相。在坐像前面有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一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东汉末,隐居隆中,躬耕垄亩,好为“梁父吟”,刘备三顾,亮与之陈述天下大计,即谓“隆中对”。刘备据其策略联孙伐曹,占领荆益,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任丞相。建兴元年(223),刘禅继位,封亮为武乡侯,任益州牧,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曾五次出兵伐魏夺取中原。建兴十二年(34)第五次北伐,率兵出斜谷踞五丈,与魏在渭河南对峙,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时年54岁。出大殿右侧,是诸葛亮生平事迹馆。馆内靠门处塑有一尊诸葛亮的站像,羽扇纶巾,气度娴静,目光远视,胸有成竹。馆内资料详细介绍了诸葛亮的一生,大约分为出生山东、避难荆州;躬耕隆中、吟啸待时;三顾茅庐、隆中晤对;际遇风云、一展雄姿;进据西川、施政治蜀;修兵利器、南征北伐;一代名相、千古颂歌等六个部分,阅读着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对任何人可能都是一种震撼和激励。在大殿的西南方是诸葛亮的衣冠冢。衣冠冢高5米左右,周长10米,冢前立有冯玉祥所书的“诸葛亮衣冠冢”石碑一通。相传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蜀军将其衣冠埋葬于此,堆土为坟,以示祭奠。此家建于三国末年,明嘉靖年间重修,加石栏28桩,喻诸葛亮自隆中出到病逝五丈原,其间辅佐刘备、刘禅父子28年。现在衣冠冢草木青翠,游人祭奠者众多。斜对着衣冠冢的是陨星亭。亭内有一块“落星石”,东晋孙盛的《晋阳秋》记载:“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向西南而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尔亮卒。”描述了将星陨落的过程。而五丈原之南的落星村、落星弯、落星坡这些流传已久的地名就是由落星石而得名的。据传亭内供奉的就是落星石。对落星石,在《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祭灯禳星的故事。陨星亭周围院子的后墙上建有长廊,塑有蜀汉晚期五位文臣和五位武将,靠近东南方向的长廊下,还有各种碑刻。这些塑像和碑刻依然在向游人述说着三国时期的故事,让人回想群雄争霸、社会动荡的场面,甚至回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段。从后院出来,在大殿的东院建有月英殿,里面供奉着诸葛亮的结发夫人黄月英,小名阿丑。月英殿坐东向西,雕塑的黄月英像漂亮端庄,两个儿子站立在她的两旁。黄月英对诸葛亮的事业支持很大,在八卦阵研究方面甚至超过诸葛亮。在月英殿的北侧就是八卦阵,里面有死门和活门,《水经注》记载:八卦阵既成,庶不复败矣。说八卦阵阵法形成后在军队行施从未失败过。三国时诸葛亮巧布八卦阵,使东吴谋将陆逊不战自溃。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班师时,一路见诸葛亮安营下寨之处,前前后后,整齐有法,叹日:“此天下奇才也!”诸葛亮能熟练运用八卦阵并令对手惊叹,说明在当时可能无出其右者,足见其聪明智慧。对诸葛亮的历史评价纵观三国历史,诸葛亮总共五次北伐,其中只有两次兵出祁山,另有一次是防守战,并不是演义中说的六出祁山。诸葛亮五次北伐,基本上无法撼动曹魏根基,也没有取得实质性攻城略地的巨大战果,每次都以退回汉中了事,可以说是徒劳无功。大量史籍资料显示,诸葛亮并非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神奇莫测,用兵如神。如果褪去笼罩在诸葛亮头上杜撰出来的光环,神话中的诸葛亮就接近现实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断然否定诸葛亮的功绩。诸葛亮终年54岁,从27岁出山到五丈原病逝,前后正好一半。从17岁到27岁的十年间,诸葛亮一直住在荆州襄阳城外的隆中,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三国志》对其这一段生活做了如下描述:“亮躬耕垄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一,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领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偶然。”可见此时的诸葛亮熟读兵书,独观“大略”,精通儒、法、道、杂等诸子经典,对天象、地理、土木工程、易经,兵法等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可称为“杂家”,此时他待价而沽。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口若悬河地分析天下大势,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提出了天下三分的预见,并主张刘备结好孙权,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应该说诸葛亮三分天下的预见有其独到之处,可惜在实践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兑现。这其中有刘备的原因,也有诸葛亮自己的因素。火烧赤壁之后,刘备和诸葛亮任命关羽镇守荆州,主力放在益州,其用人举措并未背离(隆中对》的谋划。关羽后来的战绩的确显赫,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围樊城,逼得曹操几乎崩溃。然而关羽没有遵守诸葛亮制定的战略,在孙权主动前来表示友好时竟出言不逊,严重。违背了“结好孙权”的初衷,导致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自己败走麦城,葬送了三国鼎立的基础。随后,刘备不听劝阻,执意为关羽报仇,又导致张飞被害。刘备亲率大军伐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损失惨重,蜀汉一下子在三国鼎立之中变得更加弱小。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托孤辅政重任,平定南蛮稳定了后方,在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的情况下,理应实践他当初提出的“待天下有变”,可惜诸葛亮受清流派思想的影响,与“汉贼不两立”,不断实施北伐曹魏的错误决策,最后更不惜鞠躬尽瘁地演绎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再从北伐的效果看,蜀汉一方的战略进攻,虽然频繁,但除了劳民伤财,毫无用处。连年用兵,将诸葛亮在经济上取得的一些成就消耗殆尽,结果造成经济萧条、人民厌战的局面,最终首先崩溃。总的来说,诸葛亮在天下纷争之际,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将寡”的刘备,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忠诚为国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受到后人尊崇理所应当。三国时候谁驻守剑门关?
剑门关就是剑阁,已知的是是姜维。
姜维(202年~264年3月3日),天水郡冀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姜维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汉,得到蜀相诸葛亮重用。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崭露头角,继续北伐事业,大战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互有胜负。蜀汉景耀七年(公元263年),魏国伐蜀,姜维摆脱邓艾等人,退守剑阁,阻挡钟会进军。邓艾阴平偷袭成都,后主刘禅投降。姜维志存光复,假意投降,与钟会反叛,事败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