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权2 秘籍,文化属性怎么定义?
王权2 秘籍,文化属性怎么定义?
在国产神剧《天道》中,临近结尾时,丁元英和芮小丹本来已经计划好了他们的未来:
小丹辞去刑警的工作,跟着丁元英回到德国,买一所房子住在柏林近郊,芮小丹准备成为一个扒拉灵魂的文学创作者。
然后创建一个强势文化传播公司,整合资源,埋头写书,写剧本,然后出书,拍电视剧,用形象思维和影视艺术去揭示文化属性和命运的因果关系。
但是两个人并不像我们平时所能看到的那种海誓山盟,而是说的很具体很经济性,甚至有点像生意:
丁元英借给芮小丹500万,买一个别墅,养着丁元英;
芮小丹按3%的年息;到第15年一次性偿还本息,一共合计725万。
经济上相互独立,感情上相互依存。
听上去有点感情掺杂着经济利益的样子,和一般人的形式完全不同,其实却是最好的安排!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一对夫妻或者一对情侣,通常会碍着情面不谈及金钱,最后分手离开的时候就真的不在乎了吗?可能比谁都在乎,为了利益大打出手的事情屡见不鲜。
感情总会从激情到平淡,但是经济关系却能长久依存,经济上的相互独立,也是两个人能够平等对话的基础。
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让丁元英和芮小丹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不随着感情的深浅变化而变化,从而建立起长期依存关系的一种方式。”让我们在一起一辈子“。
这也是遵循了客观规律的构想,没有任何想当然的成分,也没有任何谁依靠谁的承诺,所以是一种强势文化属性的体现。
小说的最后,芮小丹没能和丁元英实现他们的计划,芮小丹查案中香消玉殒。
但是我宁愿相信,这只是一个文学构架的需要,因为小说的作者“豆豆”,现在做的不就是扒拉灵魂,埋头写书,写剧本,出书,拍电视剧的行当吗?
谁又知道”豆豆“的背后是否是真的”丁元英“呢?
看似无情,却蕴含着最深的有情。这就像是天道。
那我们普通人,也能够开启天道的密码,通过掌握遵循客观规律,成为一个人生的强者吗?
答案是肯定的。
要掌握、遵循客观规律,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客观规律。就是说客观规律就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态势存在,会随着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既然看不到、摸不着,又没有一个固定的态势去深入了解,那怎么能去掌握甚至遵循呢?
这里,我们引入一句佛经:一切法由心想生。
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造作,一切事物都离不开人心的所思所想,是一切事物起源、过程、造作的根源。
人心有一个固定的态势吗?没有。人心会随着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而随时发生变化吗?是的!
所以说,人心就是客观规律的源头。
掌握了人心的客观规律,你也就掌握了强势文化的核心,掌握了天道。
在剧中或者小说中,掌握了强势文化核心,掌握了天道的是主人公:丁元英。
芮小丹是吗?芮小丹不是,因为芮小丹是“天国的女儿”。
天国的女儿,是没有人的贪嗔痴的女人,随性而为,率性洒脱,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在出世间法的角度上,丁元英不如芮小丹。
但在世间法的角度上,芮小丹不如丁元英。
因为丁元英能够洞察人性。
通过对人性的透彻认知,就能够相对准确的预测人的行为走向;
然后通过合理准确的判断,在预计的时间节点上,用合适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推动事物向自己预估的势头进行。
理论上并不好理解,我们只能举个例子,从丁元英在王庙村扶贫设计上来叶落知秋。
纵观整部剧,我们可以看出,王庙村扶贫这件事情,从开始到结尾,都是全部按照丁元英的设计预想来的,基本上可以说的毫无差错;这里梳理一下:
1、整合王庙村的资源和运作方式。角色:王庙村村民。
2、整合投资方,配置好股份比例。欧阳雪、冯世杰,叶晓明、刘冰。
3、北京格律诗音响专营店。斯雷克,乐圣。
4、柏林、巴黎和伦敦代理及音响测评。
5、订购乐圣1200套低价旗舰。
6、北京展会低价抛售。
7、斯雷克做打手,伯爵公司落井下石提出收购。
8、官司、重组。
通过对以上过程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来,计划的每一步,都是出自于对人心的精准计算。
人心的精准计算,就要根据这个人所表露出来的种种信息来进行判断,他的出生、他的成长过程,他的现状、他的遗憾,他的追求......
所有的一切,都会指向一个目标,就是人心有其规律可循。
人心看起来复杂,但是如果你看过足够多的人,你就会发现,如果你了解一个人的过去,加上对现状的考量和社会文化的熏陶,确实可以比较精准的判断一个人的行为走向的。
这需要获取完全准确的信息,第二需要推理的科学合理。
丁元英所说的文化属性,说到底就是一个人的人性,也就是一个人的当前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
当前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是由这个人的历史、社会、家庭的共同影响叠加而成的,有其规律性可循。
因为这个世界是“一切法心想生”,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由人的所思所想和行为来决定的。
那么如果你能了解、掌握、遵循人性的规律性,对人性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么各种正确的判断加到一起,就能足以成就你的预想计划。料敌于先机。
这个世界的一切都离不开人,都是由人来造作的,所以掌握了人的心理,就掌握了人性。也就掌握了书中的所谓“天道”。
我们应当跳出以前的思维模式,从依靠某某人这种弱势文化属性跳出来,客观真实的看待我们面对的事情;
不要对任何事情、任何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从实际出发,从各方面获取的真实信息中来做科学、合理的推理和判断;
做出任何决定都不拍脑袋不拍大腿。
一切决策建立在准确的信息和科学的判断基础上,那么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做到“强势文化”这四个字。
那么,您也一定可以做一个社会的强者,一个遵循客观规律的强势文化所有者。
天道如是!
神即是我们,我们即是神!
有哪些跟活着一样好看的书?
以下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关于读过的书籍的推荐,但每个人对于“好书”的定义都不相同,如有有小伙伴对推荐对书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讨论。
黑塞:《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出生并成长于 “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前路。
读书的时候,有很多次想起自己。书中吸引我的不仅是那些成长的痛苦和挣扎,也有坦然承受的的坚忍。辛克莱的彷徨可能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彷徨。而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能解读自己的人只有自己,所以我们应该去接受自己的两面,光明的一面和黑暗的一面。
赫塔·米勒:《国王鞠躬,国王杀人》
我第一知道这本书,是无意中看到演员迪丽热巴的采访,她推荐给网友的。对名字很好奇,所以费了不少劲买到这本书。读过之后很惊讶,确实不能小看这个年轻的小姑娘啊。
听名字像小说,但其实这是一部散文集。书中的“国王”其实只是一种代称,国王掌控着一切,轻易的挑拨,优雅又美丽;国王轻易的杀人,血腥又残酷。在不知不觉中,你以为他是在对你好,可实际上你却随时面临着可能被抓走的命运。
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沉默可能产生误解,我需要说话。说话将我推向歧途,我必须沉默。”——赫塔·米勒
东野圭吾:《白夜行》
我相信,如果有100个人读过《白夜行》,就会有100种对它的解读。35万字的长篇,在购买之前我本想用很长的时间读完的,但一开始就再也放不下这本书了。
严格来说,这不能算是推理小说,或者爱情小说,更像是一道证明题。书中几个案件并不复杂,也没有过多的推理过程,甚至很多读者读到一半就猜到了答案。其实这和书中的警官感受一样,一道题的答案摆在你面前,但如果走到这个答案,可能永远没有答案。毕竟,书中,男女主人公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对话,但是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能让你感受到两个人之间看似疏离但实则亲近的关系。
最后,说一下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东野奎吾
高铭:《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这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书我完整地读过两边,一次是学生时代,一次是工作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多多少少有些不同。
学生时代,有些惊讶书中精神病人的所思所想,竟然与很多哲学大牛们不谋而合,但工作以后,重新去读这本书,对书中很多内容抱有一些质疑的态度。不过,我依然想推荐这本书,毕竟它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不过提醒一下,读前建议具备足够的逻辑能力或三观。
汉武帝为什么那么长寿?
据说,《汉书・武帝纪》上记载:“帝年十七即位,在位五十四年,寿七十一”也就是说,汉武帝十七岁登基做皇上,做了五十四年的皇上,活到了七十一岁。他不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寿命长的皇帝之一。
就西汉王朝的十四个皇帝来说,诸帝的平均寿命还不足三十八岁,汉武帝的祖父汉文帝刘恒活了五十四岁,他的父亲汉景帝刘启活了四十七岁,而汉武帝在诸帝不但是长寿之君,还独自活过了古稀之年,可见他的长寿并不在于祖上的遗传。
古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从年轻时开始就治国有方,可谓终年日理万机,其劳心费神可想而知,那他怎么又能成为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呢?难道他真的服用了传说中的“长生不老”的丹药了吗?这其中必定是有缘故的:
其实,在早年的时候,汉武帝确实迷信于“长生不老”,痴心妄想自己也能像“黄帝”那样骑龙升天、得道成仙,从而相信一些方士能为自己练出长寿丹药,但却因此屡屡受骗。后来,听了大臣“田千秋”的劝告,他顿时幡然醒悟,并在《轮台罪己诏》中说“我从前太愚蠢,受了方士的欺骗。天下哪有什么仙人,全是方士们妖言惑众,其实只要注意饮食和服药,就可以减少疾病了。”可见,汉武帝的长寿之道,并不是什么仙丹妙药。
那他得到长寿的原因到底是得益于什么样的“仙丹妙药”呢?据相关史料记载暗显示,可能是以下几味“丹药”,给他带来了健康长寿的秘诀:
一、亲临大海,全国巡游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曾多次“亲临大海”,他一生至少有六次亲临大海的活动。光“东巡海上”就有三次:一次“乐临勃海”,一次“浮大海”和“一次临大海”;并且在元光三年五月时,黄河在“濮阳瓠子口”决口了,淹了十六个郡,汉武帝下令几万人去堵决口,还亲自到现场去指挥,直到两三天后堵完决口才离开;最后一次“临大海”是征和四年正月时,他去东海想看看“浮海见神山”的景象,也就是现在说的“海市蜃楼”的情景,这年他六十七岁,距他死时仅有三四年。
除了“亲临大海”,汉武帝还喜欢到全国各地去巡游。据史记载,他经常巡游四方。有一次为了威震匈奴,元封元年冬十月的时候,汉武帝亲自率领十八万大军,出巡边陲:一路从云阳出发,北经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安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海,最后回到甘泉。历经大半年的时间,行程长达18000多里,真是不辞劳苦啊,而同时也锻炼他强健的体魄!
二、祭祀活动频繁参加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总是频繁地参加一些祭祀活动,比如祭祀“五帝”的活动,祭祀“太一”的活动、祭祀“后土”和祭祀“名山大川”等等的活动,多的数不胜数。据史记载,祭祀“五帝”八次,登泰山封禅五次,还有华山、嵩高山、天柱山、恒山等,此还有别的祭天大典,皇家祭祀,以及一些传统祭祀节日等。而且,为了得到神灵的保佑,显示自己的诚心,延年益寿,巩固他的统绐,在每次祭祀之前,他都要按传统进行一系列的规矩: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寝等。而这些这对他的日常生活及其寿命,可能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经常进行打猎运动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他“巡游无度”和酷爱打猎,汉武帝经常夜间出皇宫,自称“平阳侯”曹寿,进入南山打猎。他还常常自己追逐野兽,并喜欢射杀一些凶猛的黑熊、野猪等,打猎时总是,投宿旅店,经常不回皇宫。由于不断的活动在外,因而身心得到锻炼,从而为延长寿命打下了基础。
四、注重“九不吃”、“五不睡”的养生之道
到了晚年,汉武帝十分注重养生,并且又特别重视对疾病的早期预防。他奉行“节制食欲,有病吃药”的生活习惯,这些都使他健康长寿的可能。据记载他的日常养生之法,“九不吃”、“五不睡”
1、“九不吃”
所谓“九不吃”是指:不到就餐时间不吃;气味难闻的食物不吃;腐败的粮食不吃;腐烂的鱼肉不吃;颜色难看的食物不吃;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肉类切割不得法不吃;酱醋调料调味不当不吃;市上食品未经检验不吃。所以,在饮食方面,他不但崇尚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主张,还坚持“九不吃”的原则;并且他,对很想吃的食物也不多吃而控制饮食。
2、“五不睡”
所谓“五不睡”是指:露天不睡;有风吹头不睡;张灯不睡;脚凉不睡;床头朝北不睡。在睡眠姿势上,采用屈膝侧卧的睡式,而不用仰卧和直挺的睡眠姿势,
3、“五不坐卧”
所谓“五不坐卧”是指:风口处不坐卧;坟墓旁不坐卧;潮湿处不坐卧;恶臭处不坐卧;危险物旁不坐卧。这是他学习孔子的养生方法。
五、“药枕”保健法
据史记载,汉武帝在一次巡游的途中,偶遇了一位年逾百岁而鹤发童颜的老人,汉武帝见老人精神抖擞,说话声如洪钟,便向老人求教健体延年的秘诀。老人也不隐瞒什么,而将自己睡觉所用的“药枕”的秘诀,献给了他。汉武帝如获至宝,此后便常用“药枕”睡觉,并且直到寿终。
由此可见,汉武帝的养生方法,虽然带有一些的封建及传奇般的经历色彩,但其中的一些方法,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有些对我们今天的养健体,也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的。同时,这也充分的说明了,汉武帝的长寿并非偶然或服用了“仙丹”什么之类的药品,而是他善于养生保健的必然结果!
范思辙为什么是嫡子?
范思辙的母亲柳如玉不是范建的正妻,但范思辙却是范建的嫡子,原因如下:
《庆余年》是一部科幻题材的古装电视连续剧,它的年代虽然是被作者大大架空了,但是剧情及相关的律法,还是依照我国古代的标准来设定的。
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历史上,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的嫡、庶之间,存在这些明显的区别:正室夫人所生的孩子是“嫡子”“嫡女”。若是存在“平妻”时,平妻生的子女则称为“平嫡子”“平嫡女”。但,地位也要略低于正妻的子女;如果正妻没有子嗣,那么平妻所生的嫡子就能拥有“嫡妻所生之子”的地位;在正室夫人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最长的庶子一般也会被视作嫡子。
在《庆余年》中,范思辙的母亲林如玉原本是范家的一个妾,因此范思辙本该是庶子出身。但由于范家大夫人已经不在人世,而且只留下了范若若一个嫡女,后来范建才把林如玉扶了正。因此,身为庶子的范思辙,也就顺理成章地拥有了嫡子的身份。
而范闲,先不说他的真实身份是庆帝的儿子,就算他真的是范建的亲生子,由于他的母亲并没有被范建娶回家,也只能是个“私生子”的身份。当然,在剧中,因为范建对范闲母亲的敬仰之情,所以对他这个“儿子”格外宠爱,但宠爱归宠爱,范闲的身份也不能是范家的嫡子。
范家真正的嫡长子其实,范家以前是有另一个嫡子的,也就是范大夫人生的儿子。多年前,庆帝为了灭掉叶轻眉这个让他又爱又怕的女人,他调开了叶轻眉所有的亲信,纵容皇后和太后血洗太平别院。但他们没料到,范建的大夫人与叶轻眉私下的交情很深,范建也一直非常欣赏和佩服叶轻眉。当一只只魔爪伸向太平别院时,范建及大夫人和儿子恰恰在太平别院中。
在紧急的情况下,范建狠下心让自己的儿子去送了命,这才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让五竹救出了范闲。范家大夫人因为失去了亲生儿子而倍感哀痛,再后来生下若若,在若若年幼时,她离开了人世。
不得不说,范建是真的对叶轻眉好。古话说“虎毒不食子”,他为了救下范闲,却舍得用亲生儿子的生命换来范闲的平安。对范闲来说,范建才是天下第一好爹。
柳如玉的来头不小范思辙的母亲柳如玉,并不是普通市井人家的女儿,她是一位名门闺秀——父亲是庆国当朝柳国公。当年她肯嫁给范建,也是因为柳家一向看好范建:他不仅有一个曾经做过庆帝奶娘的母亲,而且自身也有才华和实力,因此柳家才相信他会飞黄腾达。
古代嫡庶制度其实,在我国的历史上,虽然嫡庶是有制度约束,但是在一般贵族家中,嫡庶之间的一些礼仪稍稍不同之外,在继承家产和地位方面的差距不是特别大。若有庶子在各方面都比嫡子优秀,也有一些人家是由庶子继承家产、光耀门楣的情况。至于不涉及遗产继承问题的女儿们,除了在陪嫁的数量上有一些不同之外,其他的待遇差别也不是很明显。
但是,对于庶子、庶女的母亲——也就是男主人的妾室,她们的地位就比孩子们低微多了。
在唐朝,男主人是不允许把妾室当成妻子来对待的。一旦有人举报或起诉,男主人还会遭受法律的制裁。那时的妾室,甚至还可以作为商品流通。这也证明着,妾室的地位等同于贵族的一件“玩物”。不得不说,在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中,那些没有依靠的底层女子的命运都太凄惨了。
不知朋友们对于剧中的搞笑担当范思辙有什么样的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刘伯温临终前不准子孙学帝王之术?
朱元璋晚年时大肆屠戮开国功臣,动辄抄家灭门,诛人三族,被其杀戮之人仅史册中有过记录的就高达数万。
而明朝开国第一谋士,才智媲美诸葛亮的刘伯温,则果然展现了其深谋远虑的眼光和非同一般的智慧,做出了如题所说这个决定,最终才在惊涛骇浪中保得刘氏一门安宁,子孙繁衍昌盛。
那么,这具体是怎么回事呢?朱元璋为何暴起杀机屠戮功臣?刘伯温是否死于他之手?在刘伯温死前,为何不将他一身旷世奇学传给儿孙?他的后代后来又过得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便让我们一起,走进六百多年前,一探这位传奇了数百年的明初奇人。
朱元璋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个多智近妖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未卜先知。
若问中国历史上何人能与这样的一个诸葛亮相提并论,唯有刘伯温。
刘伯温与诸葛亮,二者都是胸有韬略万千,神机妙算的军师;都有广为流传的未卜先知的民间故事;在后世也都流传着一本号称是他们本人所做的精准预言书,刘伯温的是《烧饼歌》,诸葛亮的是《马前课》,精准预言了未来千年间的历史大事。
而比起诸葛亮年少时的声名不显,历史上的刘伯温自小就是传奇。
他看书能七行俱下,不到12岁就考中秀才,是十里八乡出名的神童;
他13岁入府学,从师学习春秋经。其他人都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而他却默读两遍就背诵入流,还能精辟入理地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16岁就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晓,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无一不精;
所以有人夸赞说:“老刘家祖先是积了多大的德,才出了这么个孩子呀,此子必将光耀门楣!”
刘伯温48岁那一年,被朱元璋邀请到军中作为首席谋臣。
其后8年间,刘伯温为朱元璋的霸业筹划全局,将各路义军悉数消灭,最后再帮助朱元璋制定灭元方略,一统天下,居功至伟。
比起诸葛亮帮助刘备三分天下,刘伯温则是辅助朱元璋一统江山,所以民间就流传着一句话,叫做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诸葛亮与刘伯温鸟尽弓藏,朱元璋的疑心病,最终演变成了明初的一系列惊涛骇浪。1、朱元璋的疑心太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其实历史上所有开国皇帝几乎都有疑心重的毛病,因为一帮人跟着自己从无到有打下江山,其中难免有人功劳过大威胁皇权,当皇帝的就容易警惕和多疑。
但朱元璋疑心实在太重了,因为他是纯草根出身,骨子里还带着一点小农思想,缺乏安全感,就像一个乞丐突然发财了,总感觉旁边的人会觊觎他的财产。
所以为了让自己集权,朱元璋后来甚至都取消了宰相制度,宁愿苦点累点,也要亲自处理政务,将权力握在自己一人手中。
2、刘伯温是否死于朱元璋之手?
而若论明朝开国功臣中令朱元璋最忌惮的人,刘伯温必然名列榜首,因为他一身才学旷古绝今,一人足抵千军万马,得之可得天下。
刘伯温显然也知道这一点,于是他打算急流勇退,深藏功与名。
此前,明朝的第一任宰相,一开始就跟随朱元璋打江山并立下汗马功劳的李善长,也明白伴君伴虎的道理,选择了辞官身退。
然后,刘伯温推辞了朱元璋让代替李善长做宰相的提议,上书朱元璋表示也要辞官归隐。朱元璋同意了,随后另选了胡惟庸做宰相。
胡惟庸可是,像刘伯温这种人哪怕是归隐了也总会被人记得。因为他之前说话得罪过新任宰相胡惟庸,一直都被胡惟庸怀恨在心,所以胡惟庸找了个机会,给朱元璋说刘伯温在家乡找了块有王气的墓地,准备埋骨于此。
朱元璋本身就对刘伯温的才智非常忌惮,现在听说他还给自己找了块有王气的墓地,这是想让他子孙当皇帝的节奏呀。
就这样,朱元璋疑心更重,对刘伯温更加防范,还直接剥夺了他的俸禄,丝毫不顾多年君臣之谊。
刘伯温深谙朱元璋多疑的性格,照此下去,朱元璋很可能会对他下手,甚至祸及家人。于是他准备进京与朱元璋推心置腹地交谈一次。
刘伯温进京没多久就感染了风寒,朱元璋闻讯后便派胡惟庸带着御医来给他看病。这个就非常耐人寻味了,朱元璋明知胡刘二人有无可化解的矛盾,一个小小风寒还偏要派胡惟庸带着御医来,也不怕刘伯温看到他后更加重了病情?
果然,刘伯温服下御医开的药就腹痛不止,不久后他抱病去见朱元璋,给朱元璋说了这个事情,不想朱元璋只轻描淡写地敷衍了几句。
于是,心寒不已的刘伯温在他人护送下返回了家乡,不久后便病重西去。临死前,刘伯温做了一系列安排,正是其中的几个决定让他一门在后来的惊涛骇浪中得以保全,这点我们在下文细说。
史料中虽然对刘伯温的死因记载得模棱两可,但隐隐让人感到,其实朱元璋很可能才是害死他的幕后黑手。而胡惟庸与刘仅因一句话而结怨,并无生死之仇,顺手构陷一下可以,但犯不着上手取人性命,何况刘伯温还是朱元璋的第一谋士,开国大功臣。
3、朱元璋的疑心,终酿成一场史上最大规模、最残酷的屠戮功臣的腥风血雨。
刘伯温或许应该庆幸他去世得早吧,就在他去世五年后,随着朱元璋的年纪愈大,疑心越来越重,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屠杀也随之开启,将明朝开国功臣杀戮了大半以上。
首先被杀的,便是宰相胡惟庸,被诛三族。
并且朱元璋还将胡惟庸案不断做大,一直延续了十年,就以勾连胡惟庸谋反为由,诛了数十个王公贵族、开国功臣的三族,前后多达三万多人被株连,其中就包括第一任宰相李善长及其家族。
继胡惟庸之后被杀的,便是能征善战的大将军蓝玉。借口蓝玉谋反,并以此为契机,朱元璋不仅灭了蓝玉满门,还将被封侯拜将的武人集团杀得心惊胆寒,受此案株连的人,仅列入《逆臣录》的就有两万五千多人。
一年后,在朱元璋死前的第四年,他又灭门了多位国公、侯爷。至此,这次堪称史上最大规模的功臣屠戮事件终于落下帷幕。
朱元璋杀功臣的本意,其实是为了集权,为了他所立的皇太孙朱允炆能坐稳皇位。不料,就因为开国功臣被大量屠杀,导致几年后朱允炆做皇帝时,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朱允炆手下甚至没有可派之将,败得毫无悬念。
刘伯温死前做了什么决定?是怎样让子孙得以保全的?当时,刘伯温吃下胡惟庸带来的御医开的药后就一病不起,告诉朱元璋后,朱也只轻描淡写地敷衍他几句,心寒不已的刘伯温便颓然回到了家乡。
随后,刘伯温的病情越来越重,不久就到了弥留之际。临终前,他叫来两个儿子刘琏和刘璟,然后嘱咐他们,让子孙后代都不要踏入仕途,如此可保刘氏繁衍昌盛,并且刘家获朱元璋赐封的世袭爵位诚意伯方可能一直传承。
同时,刘伯温还告诫两个儿子,他已将自己毕生所学写成了一本《百战奇谋》兵书,但不会将这本秘笈传与他们,让他们自己也不要学,因为他二人才智不足,才不配位,不足以承受这样的旷世奇学,如果勉强去学,反而徒惹祸害,倒不如平凡度过此生。
随后刘伯温又说,当今圣上多疑,就算献上《百战奇谋》,刘家兄弟也难免会受到猜疑,以为刘伯温可能还会给两个儿子留了一手。所以,倒不如把书一把火烧掉,如此可保刘氏一门安宁。
果然,当朱元璋知晓刘伯温死讯后,就立即派胡惟庸前往吊唁,而更深层次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刘伯温所著的兵书。
刘家兄弟对胡惟庸坦言告知,说《百战奇谋》已经被家父焚毁得一干二净,只剩一封给朱元璋的亲笔信和另一著作《郁离子》。
朱元璋见到刘伯温的遗物,只见没有兵书,只有一本类似日志笔记的《郁离子》,就随手将《郁离子》丢在一旁。
然后,朱元璋又拆开刘伯温的遗信,信中大意说,臣创作《百战奇谋》,是为了帮助陛下打江山,如今江山已定,天下太平,也就用不上了,未免此书在后世流落至奸佞之手,所以已把它毁掉以绝后患,而那本《郁离子》是臣的日常创作手稿,特奉上以留纪念。
这样,朱元璋就更加寝食难安了,他深知《百战奇谋》是刘伯温的毕生心血,怎会甘心烧毁?到底是否传给了刘氏兄弟?或者埋在刘宅底下?
于是朱元璋再派胡惟庸仔细查问刘家人,又说刘伯温功大,要为其把府邸建成墓园诚意伯府,以风光大葬,借此机会对刘家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大搜查。
结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却始终不能发现《百战奇谋》的踪迹,朱元璋只得悻悻作罢。
随后,刘家人逐渐淡出官场,随着时间的推移,《百战奇谋》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渐渐变淡,刘伯温的光芒也渐渐模糊,刘氏一门才在几年后的朱元璋发起的功臣大清洗中,得以保全。
而《百战奇谋》到底去哪里了?真的被刘伯温烧毁了吗?当然不是。
两百多年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在皇宫杂物中发现了他的偶像刘伯温手书的《郁离子》。于是李自成欣喜异常,细心翻阅郁离子,由于年代久远,书页多有残破,竟无意中发现页内还有页,而内藏的另一本书,就是失传的《百战奇谋》。
关于刘伯温的子孙后代们,除两个儿子刘琏刘璟非正常死亡外,其余都平平安安,繁衍昌盛。
不知是否为了寻找《百战奇谋》,刘伯温的长子刘琏在刘伯温去世四年后,被胡惟庸一党人迫害坠井而死。
刘伯温的次子刘璟,遵循父亲不入仕途的训诫,辞官归隐故里。却不料因为实在太优秀,明成祖朱棣造反登基后,非要逼他去做官,并为此软硬兼施,最后还把刘璟关进大牢,不做官就坐牢。不料刘璟宁死不从,在牢狱里用发辫自缢了。
朱元璋当时酬功,赐了刘伯温称号“诚意伯”的世袭伯爵爵位。刘伯温去世后,朝廷一直没有让刘家袭封爵位。直到刘伯温长子刘琏去世后,刘琏的儿子刘廌才袭封为二代诚意伯。可是刘廌这个诚意伯仅做了一年就因个小事而获罪,被朱元璋直接撤回了刘家的世袭爵位封号。
直到100多年后,到了嘉靖年间,刘家诚意伯的爵位才被嘉靖皇帝重新让其袭封,此后世袭传承,一直到明朝灭亡。
刘伯温是今天的浙江温州文成县人,所以他的后人多在温州这个地方,他的后代子孙繁衍昌盛,到今天已经成了一个异常庞大的家族,以温州为中心向全国各地发展,甚至已蔓延到了国外。每年祭祖的时候,从国内国外赶回来的人多达数万,其中还不乏各种企业家、艺术家、科学家。
刘伯温后人宗亲联谊会如此繁荣昌盛的一个大家族,再看明初那些将军、宰相,或者爵位还在刘伯温之上的开国功臣们,却早就灰飞烟灭了,仅在史料上留下几行苍白的文字。
所以,一个人在获得成功时,如果想要获取更大的成功,得到更多更高的财富和地位并不困难;
最难的是,当他在功成名就时,能有从意气风发中清醒、从辉煌中趋于平淡的勇气和魄力。
而这一点,才是最难也是最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