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雄争霸武将,七雄争霸百战千军军功和金叶子奖励规则?
七雄争霸武将,七雄争霸百战千军军功和金叶子奖励规则?
只有参见百战千军,升到骑士级别才会有金叶子领取,而且百战千军是根据排名来升降的。与你参加的次数无关,把你武将练上去吧。随便补充一下,骑士20叶子。纯手动,希望能帮到你。
七雄争霸武将实力顺序?
白起,王翦,李牧,廉颇,蒙骜,蒙武,王齕,
白起死后对秦军有什么影响?
武安君白起,戎马一生,威震山东六国,为大秦帝国立下赫赫战功,只可惜最终仰天长叹,拔刀自刎而死!若白起不死,大秦帝国一统天下的时间至少可以提前十几年,那么秦人先祖所期望的大秦万年或许不在话下!
白起在长平一战立下不世之功,范睢担心自己日后的地位不保,上奏秦王撤兵。在外浴血奋战的白起,眼看就能攻下邯郸一统赵国,却因他人的私利而无奈撤兵,自此白起心灰意冷,不再领兵打战。之后秦王攻打邯郸受阻,多次拜访白起,白起皆称病不见,范睢又煽风点火为白起引来杀生之祸。
白起死后,最高兴的应该是赵国的百姓,曾经坑杀四十多万人同胞,现在也是自食恶果,大快人心啊(赵国那一片在长平之战后,新起了一种名吃叫“白起肉”,足以见得百姓对白起的憎恨)。
秦军对白起的死去是反应最明显的。因为大秦帝国自崛起以来的兵马都是靠白起一人带领的,所以白起就是秦军心目中的战神,一种信仰。当白起死后,士气低下,作战能力大不如前,秦王只能重新选拔新的将领,给秦军内部来个大换血。从而使得秦国的东出计划推迟了好几年,但也因祸得福出现了秦国另一位将领王翦,开创了另一个故事!
我是大话历史君,想看更多历史故事的读者朋友,可以关注我哟!
中国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
从春秋时代过渡到战国时代,有没有什么标志性的事件呢?有,还不止一件,而是两件,其中就有三家分晋,另一件就是田氏代齐。
在这两起历史性的事件中,其实质往小了说,都是卿大夫夺权斗争的结果;而如果往大了说,则是分封制走向崩溃瓦解的标志性事件。
周朝统治有八百年的历史,实际自打周平王迁都后,周室的权威就逐渐被各诸侯国踩在脚下了,各诸侯国相互争斗,最后搞出了春秋五霸。各位霸主们手底下有一批能人志士,他们虽是打工仔的身份,但都是实干家,久而久之,随着实力的增强,犯上作乱就成了家常便饭,直至将国君架空,甚至篡权夺位,比如田氏代齐,或合力分裂老诸侯国,比如三家分晋。
所以,三家分晋就是晋国各路卿大夫们经过长时间的争斗,将晋国一分为三的故事。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田齐代替姜齐用了286年,韩、赵、魏三路小诸侯分裂晋国也花费了两百多年的时间。
话说晋国也曾是春秋时代的一代霸主,怎么就突然衰落了呢?实际上并不是“突然”衰落的,权力的扩张都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当晋国在军事大国的道路上狂奔时,作为军人的卿大夫也就开始了他们专权的过程。
从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的“作二军”,到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晋,历时两百多年,晋国国君权力的下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众卿专权到六卿专政从晋献公到晋文公的几十年里,晋国的军事实力大幅增长,这都是军事改革带来的结果。在此之前的数百年间,晋国长期只有一军,直到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他将一军分成上下两军,他统率上军,其子申生统率下军。
二十八年后,到晋文公四年(前633年)时,晋国已有三军,即上军、中军和下军,三军分设正、副卿,均由非公族大夫掌权,是谓“六卿”。
原本“六卿”只在军事领域活动,但后来随着权力的扩张,他们的势力逐渐延申到政治与民政领域,成为晋国政坛上颇为有影响力的家族势力,形成“六卿专权”的局面。
那么晋国难道没有公族吗?怎么轮得上卿大夫专权呢?原本也有,但是由于晋国公族连年内斗,与君主相互钳制,到了晋献公时就不再设公子、公孙为贵族了。所以,公子、公孙只好离开晋国而仕于他国,由此造成了“晋无公族”的局面。
“晋无公族”虽然促进晋国政局的稳定,但也为晋国被瓜分埋下隐患。有血缘关系的公族被驱离后,远支公族和异姓卿大夫代替了公族参与到晋国的政权中来。
那么晋献公之后,在晋国主要有哪些卿大夫崛起呢?
晋国的军事改革使它成为当时的超级军事强国。在此过程中,晋国也不断对外征战。在晋献公时先后灭了耿、霍、魏三国,其中功劳最大的有两位:赵夙和毕万,他们都因此而得到了封地。赵夙拥有了耿地,魏地则封给了毕万。
赵夙原本的封地在赵城,先秦时代以邑为氏,故称赵氏;毕万有了魏地,也以以邑为氏,故称魏氏;而在早些时候,与周同姓的姬姓一族被封于韩原,故称韩氏。这就是后来分晋的原始三大势力:韩、赵、魏。
除了韩、赵、魏三股卿大夫势力之外,还有源自晋献公之子重耳麾下的“五贤士”。重耳流亡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由于受到骊姬之乱的迫害,他被迫离开晋国,辗转8个诸侯国,在外颠沛流离了19年,直至62岁才归国当上晋国国君。
在重耳流亡期间,与他相随的有所谓的“五贤士”,即:赵衰(赵夙的儿子)、狐偃咎犯(晋文公的舅父)、贾佗、先轸和魏武子(毕万的孙子)。在外流亡时重耳靠得就是这五位贤士,之后在他归国当政后,这五位贤士自然就成了大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于是,赵氏、狐氏、魏氏、胥氏、先氏等族因此而崛起。
另外还有一些在军中世代掌权的大族,如“郤”氏等。
在上述这些卿大夫中,赵衰颇有头脑。在晋文公即位之初,他就为晋国的发展添砖加瓦。他认为“尊周”是晋国的资本,这个主张被晋文公采纳。晋国因尊周而获赐晋河内阳樊之地,赵衰也因此被命为卿,从而有了更大的权力。
晋国自从建立三军后,中军被视为正卿,谁掌握了中军,谁就是掌权人。原先中军在国君手里,到后来各路卿大夫为了掌权,先后争抢统师中军,导致中军成为卿大夫们手中的玩物。
到公元前621年时,赵盾(赵衰之子,赵夙之孙)统师中军之后,他搞起了一家专政的局面,驱逐了狐氏,还把晋灵公也杀了,扶持晋成公上位。晋成公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路异姓大夫代为公族,这样一来,晋公室的力量衰微,而异姓大夫势力膨胀起来。
赵盾专权的时间长达将近二十年之久,之后又有荀氏、范氏、栾氏、韩氏、知氏、魏氏先后掌权,而先氏、郤氏、栾氏在斗争中又被灭了。
赵氏也曾一度陷入衰落,但后来又居上了,就是通过经典的“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再度崛起的,这个故事在《史记·赵世家》有着详细的记载。通过这个故事,从中也可看到晋国君权的极度下滑,以及各路卿大夫之间斗争的残酷血腥。
到了公元前514年,六卿合力又诛灭了祁氏、羊舌氏,并将其封邑划分为十县。这样经过一番争斗之后,形成了韩、赵、魏、范、中行、知氏六卿暂掌权力的格局。那么,接下来,这六卿又如何争斗呢?
从四卿并立到三卿分治君权下移,六卿势力上升,晋国公室的土地逐渐被六卿瓜分,而六卿之间的领地转让、交换和抢夺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六卿为了争夺土地,还开启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田制改革。原先晋国以百步为亩,卿大夫们为笼络民众更改了旧规。如赵氏以两百四十步为亩,韩氏、魏氏参两百步为亩,范氏、中行氏以一百六十步为亩。其中以赵氏的让利最大,土地面积增加了,但并没有增加赋税,对此深得民众的拥护。
六卿分守晋国之地,各有武装,为争取更大的利益,互相攻打不休。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赵鞅当政时,赵、韩、魏、知四氏与中行氏、范氏发生争斗,最终将中行氏、范氏赶出了晋国。于是,晋国政坛又开始了“四卿并列”的时代。
晋定公死后,其子晋出公即位。他对四卿专权极为不满。按照常规,中行氏、范氏被驱逐后,其封邑应该充公,也就是归到晋国国君的名下。但是四卿没有那么做,而是将中行氏、范氏两家的土地私分了。
晋出公对此事极为愤怒,于是他准备向鲁、齐两国求援,以对四卿施压。但四卿先下手为强,公元前456年,四卿合力攻打晋出公,最后堂堂一个国君被迫逃亡,结果死于途中。
晋出公死后,晋哀公被扶上君位,但实际当政的则是知氏。知伯当选为晋国的正卿,之后晋国在知氏的治理下,实力大增,比如征讨齐国夺回失去的土地,再如攻打郑国,连下九城而还。这些都增强了晋国的国际声誉,引来诸多小诸侯国的归附。
知伯掌权长达二十多年,在增强晋国实力的过程中,知氏也逐渐成为晋国四卿之首,在周王朝的所有卿大夫当中,也是能排上号的。
知氏一家独大,晋国的事儿基本他说了算,谁要是不听话,他就打谁,但有时候人也不能太自信,否则迟早吃亏,知氏的出局就是这样。
公元前455年,知伯打着“强公室”的旗号,自己先主动献出万户封邑,然后也要求韩、赵、魏同样也要各献万户封邑。韩、魏势力较弱,迫于知氏的压力,尽管不愿意,但最终还是献了地,但赵氏实力不弱,始终不肯献地。
知伯大怒,于是公元前454年,知氏便胁迫韩、魏两家联合起来攻打赵氏。此时赵氏为赵襄子当权,赵襄子见形势不妙,于是就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附近)。晋阳是赵氏家族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城池坚固,物资充足,更重要的是还备受当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为了灭掉强硬的对手赵氏,知伯率韩、魏两家出兵围攻晋阳,这一围就是两年,但仍未能攻克晋阳。知伯眼看战事无果,十分着急,最后想到了用水攻的办法,他决定引晋水(汾水)以灌晋阳城,也就是水漫晋阳。
不久之后,晋阳便被水所困,其状惨不忍睹。据《战国策》记载: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甚至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但奇怪的是,民无叛意,依然在坚守城池。
当然赵襄子也没有闲着,他也在想着反败为胜的策略,最后还真想到了。赵氏暗中与韩、魏取得联系,三家很快结成了盟友,反手就给了知氏一记重拳。赵氏夜袭知氏守堤之吏,开决汾水河堤,使河水反灌知氏营寨。
知氏军队很快被水淹没,全军乱作一团。韩、魏又乘机反攻,最后,知伯兵败被杀,知氏全族被赵氏诛灭。晋阳之战最终以赵、魏、韩三家胜利而告终。
就这样,三家联手里应外合攻灭了知氏,四卿专政又变成了三家分治。
三家分晋晋阳之战最终确立了韩、赵、魏三家在晋国的地位。公元前438年,晋哀公去世,其子晋幽公即位。此时,晋国公室已一点威严也没有了,能够控制的地盘也只有绛(山西运城新绛)与曲沃(山西曲沃)两地,其余的土地已全被三家瓜分了。
在这样的局面下,晋幽公不但没有半点号令权,还得自己去朝见三家之君,这个“国君”当得太悲惨。从此,韩、赵、魏合称为“三晋”。
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将三晋封为诸侯,这样韩、赵、魏三家得到了周天子的认证,正式步入诸侯国的队伍,取得了与其它老诸侯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与名分。
三个诸侯国的开国国君分别是魏文候、赵烈候和韩景候。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共同废掉了晋国傀儡国君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的土地瓜分殆尽。
曾经风光无限的一代春秋霸主--晋国,就这样被自己豢养的卿大夫们瓜分了。
曹操为什么不能统一三国?
第一,曹操内部集团构成不纯。
曹操初起兵时,班底以自家亲戚为主,各种曹各种夏侯,因为曹操早期的军队就是有大量帮人的私兵。文官方面人才缺少。后来碰见荀彧,又迎汉帝,成为了汉廷的代言人,全盘接收了汉廷的政治体系,依靠体系和召唤师荀彧,招收了大量人才,组建了一个由曹氏亲戚掌军,颍汝士族作为文官领袖的完整的政治集团,加上汉廷的隐形力量,曹操一路飙车,成就了一番伟业。但是这却没有改变曹操的内部结构是个跛子的事实:
曹操全盘接收汉朝体系及人才,他只是汉朝代言人,天下英才多是冲着汉廷的招牌前来,士族,地方豪强,甚至是颍汝集团,更多的,他们是效忠汉朝这块招牌。曹操只是作为汉廷朝堂上诸多派系的强大派系首领,而并非唯一话事人,力量无法集中,具体体现在官渡之战内部与袁绍勾结者甚多,前线离自家几百里却缺粮缺兵这种情况,后期出去打个仗家里面就老是有人搞事。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刘备,提到刘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祖宗刘邦。
他俩发展路线一样,刘邦起兵以沛县集团为核心,他本人又是这个集团的核心,这个集团的人最后又被刘邦分到了他政权的各个角落,以沛县集团为塔上层构建了以刘邦为中心的团队,政权,国家。刘备亦是如此,早年涿郡起兵,带着关张孙乾简雍到处混世,后到徐州,糜竺散尽家财资助刘备,后来离开徐州糜竺也失去了徐州地头蛇的地位,融入了刘备的核心集团,刘备到了荆州后,又组建了以诸葛亮为首的文官集团,老兄弟关张都是封疆大吏,汉中太守魏延是刘备一手从底层提拔的。所以刘邦和刘备的团队都是他们自己组建并拥有绝对权威的。
所以刘邦可以单人去韩信军营直接夺了韩信兵权。刘备直接把一州给关羽管,诸葛亮则是基本掌管了刘备所有家事的大管家,给予如此多的权利,一是因为情谊,其二也是因为刘备的绝对权威。
这点上曹操无法做到。
第二,赤壁之战的影响
事实上,东汉从中期开始就已经天灾不断,从东汉至三国这上百年时间,发生过数次大瘟疫,后来又逢乱世,天灾人祸,人口锐减严重,北方更是重灾区,北方人口南逃,虽然北方力量相比于南方依旧庞大,但是南方的资源并非不可抵抗。208年之前,曹操虽有不少败仗,但是最终却消灭了北方群雄,官渡以少胜多战胜袁绍,造就了曹操的神话,以至于未战东吴内部就出现了投降派声音,一如官渡时曹操的窘态,结果却是曹操占据极大优势却打了败仗,从此东吴连成一片,孙权从此建立权威,自己提拔的人才进入核心圈子。面对团结的南方,曹操难以消灭。接第一条的理由,而许都内部也因为曹操神话破灭,出现了更多更大不同的声音。曹操后期疲于处理。
三,路线问题。
赤壁战后失败,曹操意识到全国统一短期内难以实现,而自己不过是个权臣。汉朝霍光权倾朝野可以废立皇帝,最终却落得死后全家抄灭的结局,前车之鉴。曹操开始巩固和夺取更多的政治力量。
这里说个话,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国家林立,经过兼并最终七雄争霸,秦国自献公时代到秦皇一统六国,用了上百年时间,消灭了其他国家的政权力量,秦始皇强迁六国贵族入咸阳,斩断六国遗族的根,刘邦后来能够统一天下击败所有诸侯,其中一个客观条件也是这些六国遗族们的力量已经被大大削弱了。西汉近两百年的发展,曾经开国的沛县集团,被分散到各地作为统治基石。接过了先秦贵族士大夫的棒,成为了新的地方实权派。东汉光武帝刘秀,除了本人能力超强英明神武以外,就是借助了豪族的力量,最终迅速统一,用时都快赶上他祖宗刘邦了。
而因为刘秀历史遗留原因,东汉的士族豪族蓬勃发展,尤其强大,也造就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客观原因。
通过前面的例子可知,想要拥有天下,必然需要打破现有利益链重新建立(秦国,西汉)或者融入现有利益链(东汉)。
但是曹操面临的环境显然不一样。
秦始皇和刘邦的原因讲了,刘秀能够当皇帝获取豪族支持,和他的皇室身份干系很大,而且,王莽也足够倒行逆施,极大的损害了这些人的利益,所以他们选择,换一个皇帝。
曹操本人出身于沛县豪族,不姓刘,也不是类似袁绍杨彪这样的四世三公,东汉朝曹家最风光的时候,是他爷爷曹嵩当常侍买了个三公,他爹混关系也弄了个三公当的时候。但是后来他爷爷死了,董卓乱政,曹嵩跑路,被陶谦杀了,曹操没啥政治力量了,就是挺普通的地方豪族。
这个时候,汉朝治下那么多士族豪族,凭什么你姓曹地说了算,凭什么你当皇帝?唯一解释曹氏夏侯氏成为全国最大的士族,最强的力量,可以压制其他所有的士族。
先前内部构成不纯的毛病也爆发了。另一方面,士族豪族们为了利益不断兼并土地掠夺人口,作为政权掌控者的曹操也无法忍受这种掣肘。包括颁布求贤令大力吸收寒门,政治上打击异己安插亲信等手段。
此后曹操多数时间都在内部斗争发展,而无暇征伐刘备孙权。(期间和孙权有过几次规模较大的摩擦,但是都是拉锯战,双方在意识到无法占到更多的便宜的情况下都选择了撤军。)
顺带打了韩遂张鲁弥补自己在赤壁丢的脸,顺便接着这两仗封了魏公,再接着是魏王。
直到219年左右,已经真的和皇帝没啥区别了,如果不是因为刘备进攻汉中,关羽围樊城等事件引发了一系列事情,曹操称帝大概也就是那几年的事情了。
顺带,由于关羽北伐声势浩大,引出了隐藏在内部最后的反对力量(许都周围叛乱,邺城魏讽叛乱等),最后关羽被徐晃击退被吕蒙背刺,曹操也顺带收拾了内部。最终曹丕可以很轻松地就登上皇位。
尽管曹操在军事上未能完成统一,却在政治上拿到了所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