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胜率计算器,20里面有5个4对吗?
lol胜率计算器,20里面有5个4对吗?
是的,20里面有5个4。因为20可以写成2*10,而10里面有一个4,所以在20里面就有两个4;同时20也可以写成4*5,所以在20里面还有3个4。因此,20里面有5个4。这种数学问题可以通过分解因数等方法来解决,而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逻辑思考和推理来解决一些问题。这种思维训练对于提高我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很有帮助。
计算机中的CL是什么意思?
CL,即置信水平,也叫可靠度,或置信度、置信系数,它是指特定个体对待特定命题真实性相信的程度,也就是概率是对个人信念合理性的量度。中文名称:置信水平英文名称:confidence level定义:置信度的互补概率。例如95%置信度,其置信水平为0.05;99%置信度,其置信水平为0.01。概率的置信度解释表明,事件本身并没有什么概率,事件之所以指派有概率只是指派概率的人头脑中所具有的信念证据。置信水平是指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内的概率;而置信区间是指在某一置信水平下,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间误差范围。置信区间越大,置信水平越高。
公众号是真的不行了吗?
都2020年了,还有人关心如何从0开始运营个人公众号吗?
有,而且还不少。
去年,我写过一篇很实在的文章,讲自己运营公众号4年,一共赚了多少钱,可能是史上第一个自曝公众号收入的号主吧,还把每一笔收入带零头贴出来给大家看,所以那篇文章各平台影响力都不错,不枉我熬夜拿着计算器一笔笔算收入。(文章链接我贴在了文末)
当时不少人看后留言「真勇敢,这么做的你是第一个」。
有第一个就有第二个,不少号主看完我发的那篇文章效果这么好,也纷纷开始写文章晒自己的公众号收入,什么「开通公众号X年,我赚了多少钱」,标题都起得一摸一样,导致有读者迷惑了跑来问我:这篇文章到底谁先写的啊?怎么最近看到几篇风格都差不多。
此处省略我的内心os。出来做内容原创的,大家都懂。被人抄袭模仿这种事,习惯就好,反正他们也走不远,宽心宽心。
还有的更懒,直接把我的那篇文章原封不动转载到知乎,居然也获得了400多个点赞,眼看着就要超过我这个原文作者的点赞量了,于是在一个月高风黑的深夜,被我举报删帖鸟,快哉。
不好意思,废话有点多,我这人的毛病,下面进入正题,讲讲我运营个人公众号近5年的一些个人感悟。
从哪里说起呢,先说说“为什么要开个人公众号“吧。
其实很简单:有表达欲和被人看见的欲望,再加上我第一份工作就是做数字营销的,和各类微信公众号主打交道多了,自然也要自己开一个,不然显得多不敬业。
我的公众号叫「土土土槽」,这个名字当初真的是随便起的,因为上司让我注册一个做互联网吐槽类的科技账号,我就想了这个名字,没想到后来公司不用这个号了,我就拿来自己用了。中途也没改名字,一直用到今天想改也不好改了。(所以开公众号的各位一定要想清楚再起名字啊!!)
最开始,我只拿公众号当个人博客用,想写什么写什么,想什么时候写什么时候写。毕竟平时工作累成狗,没多少时间定期运营。
后来换了份清闲点的工作,直接导致我的公众号更新频率开始直线上升,还是写个人感悟偏多,但不再是写给自己一个人看的感悟,而是能代表一种社会青年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后来称这种文章为“社会观察”,但也有人给我贴上“鸡汤文”的标签。当然我的内心是不服气的:“就算是鸡汤,那也是高级鸡汤,哼。”
最开始的几篇文章标题,欣赏一下
哦对了,那个阶段,我写过几篇外围爆文(从公众号以外的平台火起来),由外部到微信公众号热门了一段时间,都和日剧有关。
比如在知乎火的这篇「东京女子图鉴」的日剧文,讲的大城市年轻女孩的奋斗;
以及在豆瓣火的这篇「公主小屋」的日剧文,讲大城市买房族的奋斗。
两篇文章算是让我第一次小范围出圈,给我带来了第一批读者,粉丝从3位数变成了4位数。
从那以后,我开始用日剧结合社会观察写文章,写作主题开始慢慢垂直了,粉丝虽然涨得慢,但也有了第一批忠实读者,而且粘性很高。
第三个阶段,我又换了一份内容营销的工作,平时需要写一些内容质量要求很高且偏严肃、理性、注重逻辑的互联网商业文,于是我的写作风格又发生了一次转变,感性之中夹杂理性,且文风开始逐渐正经起来,主题也更偏社会观察一些,这个阶段的文字相比「写给自己看」,更偏向于「写给读者看」,我开始有意识地设定文章主题了,并且开始逐渐放弃写日剧,将领域直接垂直在「都市青年社会观察」。
直到我从第三家公司离职,我的公众号才迎来了最关键的一次转变——彻底从自我表达类个人公众号,转变成商业变现类个人公众号。
2018年2月,一篇名为《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都不想上班了》的文章,上了豆瓣主页。持续接近一个月的热门流量,为我的公众号导流了上千粉丝,接着200多家微信公众号申请转载,其中有不少几十万、几百万粉丝的大号,这些转载也给我带来了接近上千的粉丝。
其实,《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都不想上班了》是一次试水,我想看看「不上班」的话题关注的人多不多。如果多,我就顺势推出「100个不上班的人」独立采访。
之所以想做这个选题,是因为那阵子我处在“想离职,却又不知道离职后做什么」的阶段,于是打算从采访身边「不上班」的朋友做起,做成系列人物采访,既可以从别人身上学习「不上班」的思路,还可以作为「自媒体写作」项目长期运营。
以我混迹新媒体圈多年的经验来说,我设想过这个系列关注度不会差,但没想到效果会这么好。
那时候已经2018年了,我在2015年就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却没有好好运营,错失了第一次流量增长高峰,这一次一定不要再错过机会。
我这样告诉自己,然后开始了「100个不上班的人」的定期更新。幸运的是,前面几篇文章在网上的效果都不错,可能因为当时确实没什么人写这类专题,于是我坚持了下来,也趁此机会辞职了。(后来还出版了一本书《只工作不上班》)
没想到,辞职后的第一个月,就开始有广告主找上门。在此之前,我从未发过一条广告。
这样让我深刻意识到:想要靠自媒体变现,在有商业价值的垂直领域持续深耕很重要。
为什么我之前写了2篇日剧类的爆款文章出来,都没有广告主找我?1是因为当时的粉丝量确实不够,2是因为日剧领域太小众,几乎没有商业变现价值。我关注的几个日剧头部大号都是如此。
而开始「不上班」采访后,我有意识地内容转型,使广告主把我划分到了「职场领域」。这个领域就有商业价值了,因为它的受众是广大上班族,商业变现的范围很广。
看到这里,你以为我从此就走上「广告接到手软,靠公众号发家致富」的阶段了吗?
呵呵,并没有。
可能我是一个比较另类的号主吧,如果不是因为自由职业后没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我可能压根就不会接广告。
虽然我的公众号粉丝不是很多(到今天也是),连腰部都算不上,但也是我花了很多年心血用心运营的,就像我的孩子,我不能让它成为一个「拜金主义者」,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走歪。
所以,很多「标题党」和「文案浮夸」「容易引起焦虑」的广告,我一概不接。但凡做职场领域公众号的各位,应该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拒绝80%的广告客户。
市场大环境就是如此,你不「制造焦虑」、「你不标题党」、「你不浮夸」,转化率就低。
一开始还有客户接受我单独为他们撰写文案,后来连这类客户都消失了。越来越多甲方为了省事、高效、批量化,会找专业写手针对特定领域的号主,写好广告软文ABC,然后找几家媒介公司去批量化投放,然后根据投放效果判断广告文案和号主的质量如何,进而继续优化。
什么?你不接受全文投放,想单独撰写广告文案?
不好意思,下一位。
说到底,你只是广大中小号主中可有可无的一环而已,没人在意你的“个人口碑”、‘”粉丝感受“、“创意想法”,他们只在意“我这笔钱花出去转化如何”。
我曾经和一个广告主在投放之前谈好“允许我修改原创广告文案”,对方也表示同意。结果在我写好后对方又临时反悔,要求我按照他们的广告原文投放。
即使我一再说明“这不是我的公号风格”,“我的读者不会喜欢”,“前面部分干货太少”。
客户直接反馈:“我不管什么干货,我只管转化率,到时候转化率不够你补发吗?”
由于那时候缺乏经验又签了协议,所以那次只能按照他们的要求发了他们的软文。
此后那家客户找我投放第二次、第三次,我都直接拒绝,即使他们提出提高价格。
我身边有不少同领域的博主,一个月至少接4、5条广告投放,几乎来者不拒。说实话,职场领域做久了,你看个标题也能猜到是哪一家广告,因为广告主从去年到今年来来去去也就那么几家。
我不知道他们的读者怎么想的,反正路都是自己选的,自己能接受就好。
对于我来说,我做不到。我太要面子。
当然我也不是没发过一些「制造焦虑」的广告。有阵子收入下滑,出于焦虑接过一些。但每次发前和发后那种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什么坏事一样的那种自我谴责和自我怀疑的心情,让我一次次觉得「为了这么点钱,把自己搞成这样,不值当」。
更何况每发一次广告,就会有一些读者跳出来指责批评你,其中包含一些关注很久的老读者,写满长长几百字评论,批评你不应该接这样的广告。
看完说不影响心情是假的。
再说就算我每个月接满公众号广告也养不活自己。按照大部分公众号每四条文章出一条广告的频率,那我每个月只能接一条广告,最多2条,我这种小号,能有多少钱?
因为我平均每周更新1-2篇文章,这个频率在全职做自媒体的人中真的很低了。
有阵子我一个月接一条广告,每次发广告前后都要找几篇有质量的文章缓冲一下,也有读者在后台留言「广告真尼玛多」。我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可能网络大环境就是「大家看免费的内容看习惯了」吧。
我去年有大半年的时间,一条广告也没接。今年疫情期间,有阵子出于焦虑,又开始接广告了,只不过是我觉得产品可以,文案也不那么浮夸,并且接受我修改的广告。(有些我还亲自去体验了,觉得好再接的复投)
现在我只接类似的广告,依旧不多,可能偶尔能碰上那么1、2个吧。我是很希望市场上能多一些我发自内心认可的广告主出现的,商业推广本质上并没有什么错,只是很多产品本身和推广方式不太惹人喜欢罢了。
这个是关于“小型公众号主”接商业广告的一些真实情况分享。如果你想靠个人公众号接广告赚钱,要“钱”还是要“面子”,可能是需要提前考虑的事情。
实话就是:公众号靠内容涨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靠广告赚得金盆满满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可能头部账号还有机会,但头部的坑已经被占牢了)。
那我为什么还要做全职做自媒体呢?
因为我的生活、工作已经和「内容创作」分不开了。而如今的内容创作又如此依赖各大新媒体平台。我要生存,就要不断去更新自媒体呀。
虽然公众号广告没有多少收入,但是我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养活自己啊,比如撰稿、比如研发原创在线课程、比如平台补贴、比如合作分销、比如摄影。
这其中的大部分机会,其实都是通过自媒体带来的。
特别对自由职业者来说,以前你在职场,公司的名字就是你的个人背书。现在自由职业了,自媒体平台上的作品就是你的个人背书。
为什么很多自由职业者都和自媒体、互联网脱不了干系,因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果你釀的酒香,你要主动让别人知道。
所以哪怕是传统手艺人,也要在网上多晒自己的作品,才能被更多人喜欢和看见。
网络是展示个人价值的杠杆和工具,合理利用它就好。
最后我想说,虽然年复一年,唱衰微信公众号的人不断,但短时间内,我觉得它依旧是有价值的。只要人们没有放弃使用微信,公众号就还有读者,只要还有读者,就还有价值。
经过这几年的公众号运营,我总结出的经验就是:如果只是个人公众号,没有大规模商业变现的强烈渴望,带着真诚的心态坚持创作就好。
不浮夸做作、不制造焦虑、不编造谎言,永远生产对用户有价值的内容,总会有价值实现的一天的(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哦)。
不好意思,又没控制住写了一堆废话,但都是真心话。大家随意看看,就当一乐。
如果有启发那是最好了,希望除了收藏之外,也不要吝啬你的「赞」哟~
大盘常年在3000点左右徘徊?
中国A股大盘常年在3000点上下徘徊,这确实是实情。
据统计,自2007年2月26日首次突破3000点以来,上证指数已经47次冲上3000点,又47次跌落3000点,截至目前2020年3月份收盘点位大致为2800点。
我们来看上证指数的历史走势图,一条3000点的蓝色线好像还是处于赤道线的位置,不知道什么时候它才会成为南回归线。
自从2007年2月26日第一次站上3000点以来,至今13年过去了,上证指数依然徘徊在3000点以下。而且,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估计在2400~3000点之间还会停“较长时间。
所以啊,就有不明就里的人感叹:十年股市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赚钱难啊,哪里像美国股市一样,连续11年长牛走势,随便买一买都赚得盆满钵满。
不错,在最近股市熔断之前,闭着眼买美股可能是不错的选择,2009~2019年期间指数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11%。
但是,我大A股也有适合它的投资方式,收益率同样不输于美股指数,那就是基于A股的周期性波动不断高抛低吸,尤其适合小白投资者的方式就是定投宽基指数基金。
不信?那就拿几个案例来验证一下。
在上证指数历史走势图中,我们标注了四个黑色圆点,分别是:
a,2008年7月31日,收盘2775点;b,2009年8月31日,收盘2667点;c,2016年2月29日,收盘2687点;d,2018年7月31日,收盘2847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都是大盘下跌行情中月线收盘低于3000点的开始位置;
二是:所处位置都与目前大盘的点位相似。
所以,如果我们采用事后诸葛亮的办法,回测一下在a、b、c、d点开始定投所能获得的投资收益,你觉得是不是会具有一点参考价值?
说测就测,我们不妨以沪深300指数为例,回测按月定投头的收益数据,结果见下图。
具体而言,在2008/8/31~2009/7/31期间按月定投,可以获得总收益66%;
在2009/8/31~2015/5/31期间按月定投,由于2015年大牛市的存在,可以获得总收益80%;
在2016/2/29~2017/12/29期间按月定投,可以获得总收益18%;
在2018/7/31~今期间定投,最高时在2019年4月获得总收益16%,目前为止收益大约为9%。
这样前后接力起来,自2008年8月开始到2020年2月,一共历时139个月,投资总收益最理想为280%以上,折算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2%+。
这个结果,完美地战胜了资本主义美国11年牛市平均年化收益率11%。数据就摆在这里,谁说投资我们中国A股不赚钱?
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这是一句提示投资风险的套话。但是,还有一句哲学家讲的话——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是惊人的相似。
就目前大盘点位2700~3000点而言,你是相信它会继续跌到2440点以下去呢,还是相信它早晚会有一天再次突破3500、4000甚至5000点?
就算大盘跌破2440点、跌破2000点,那也不过是百分之二三十的跌幅而已,对于按月定投而言亏损幅度绝对不超过20%。
但是,不要忘了,一旦大盘涨起来,涨到3500点以上,定投收益必然要超过15%;而对于远期必然到来的大牛市,到时候定投收益会有多少?对照历史数据我不说估计你也能猜出来。
在这期间,考验的不过是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损失忍受能力,而奖赏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定投盈利或许会迟到,但是绝对不会缺席。
最后总结:对于具有价格波动性的资产,在一个类似“微笑曲线”的投资周期内,通过定投的方式肯定可以获得不错的投资收益,关键点在于忍受得住一定时长的亏损期,并能够在价格相对高点(或达到合理的预期收益目标)时及时止盈。
本文为颜开文原创作品,欢迎转发扩散,求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