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战神监察特使,足足在朝鲜当了12年的太上皇?
斗战神监察特使,足足在朝鲜当了12年的太上皇?
袁世凯在朝鲜当了12年的土皇帝,靠的是他的机遇和手段,这两者缺一不可。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两者的有机结合才使得袁世凯从一个连科举功名都没有的人变成了朝鲜真正的土皇帝,说起来简单,但是实际操作其实非常困难。
袁世凯的起点袁世凯在太平时代是绝对没有机会能够成为高级官员的,因为他没有功名,但是乱世之中,能打就是硬道理,这也是老袁青云直上的原因。当官这件事门槛很高,不过主要有两个大方向,第一个是考试,隋唐时代流传下来的科举制一直持续到大清躺板板前几年,就说明这玩意实在是有市场,也是大家都普遍支持的,从统治者到普通民众,都喜欢这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把戏。第二个操作是裙带关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大家彼此之间互相提携,其中袁世凯的发迹就是靠的养父袁保庆的好兄弟吴长庆的提携,充分贯彻了“朝中有人好当官”的思想。
这位臭名昭著的洪宪皇帝当时还是一个家道中落的官二代,他当时的选择其实不大,虽然有点家底,但是他不会读书,科举这条路基本上走不通,袁家当官的香火看起来就要在那边断了。不过袁世凯的养父以前是个大能人,给袁世凯打好了很多基础,《历史深处的民国》这么说袁世凯被提拔的过程,“1881年,清朝的三大水师都开始步入正轨。袁小四的嗣父袁保庆的好兄弟、广东水师提督(海军司令员)吴长庆来到山东登州训练海军。因为念着老兄弟袁保庆的唯一后代还没有工作,于是吴长庆写信给小四,让他到军中来学习办差,职位大概就是今天的作战处参谋。”那一年袁世凯也只有22岁,一下子就成了作战处参谋,可以说这个起点不低了,好歹也是大帅的身边人。
朝鲜一战成名真正让袁世凯能够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军中参谋变成朝鲜同皇帝的还是朝鲜本身的内乱。当时的朝鲜朝政非常的乱,名义上的朝鲜国王是朝鲜高宗李熙,但是真正掌握权力的却是两伙人,一伙是朝鲜高宗他爹大院君李罡应,一伙是是朝鲜高宗的老婆,也就是大家知道的明成皇后。当然朝鲜国王的老婆当时是没有这个资格自称皇后,毕竟他们只是郡王级别而已,不过后来朝鲜翅膀硬了,给她追封皇后而已,不然她其实是应该叫做王妃而已。
李罡应这哥们为什么自己不是朝鲜国王而他儿子事呢?答案其实很简单的,因为原先的朝鲜国王哲宗死了,他又没有孩子,所以要从朝鲜王族里面挑一个来继承王位。而李罡应就是朝鲜王族,虽然是属于比较偏远的那种,当时的权臣们为了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好控制的傀儡,于是就挑中了李罡应的儿子李熙。这个其实一点都不奇怪,整体操作是符合礼法的,当初慈禧太后挑选同治皇帝的继承人光绪的时候,光绪皇帝他父亲还是健在的。
那么朝鲜明成皇后争权也很正常,因为朝鲜高宗李熙是一个比较没用的人,一辈子就生活在大院君李罡应和明成皇后的阴影中。明成皇后有点像武则天,这个女人非常强势,把控了朝鲜国王所拥有的实际权力,所以导致朝鲜内乱就是发生当媳妇的跟当公公的两个人之间,彼此闹得水火不容,导致朝鲜内乱爆发。
朝鲜内乱爆发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杀明成皇后一派的官员和跟她们勾结的日本人。在光绪八年(1882)六月,朝鲜旧式军人在李罡应的授意下,发动了“壬午兵变”,最后一系列朝廷大员被杀,其中包括李昰应之兄李最应以及闵谦镐、闵昌植、金辅铉等闵妃集团权贵、此外这伙人捣毁别技军军营和日本公使馆,赶走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打死十余名日本人,甚至冲进王宫,追杀闵妃。闵妃化妆成宫女跑路,才得以生存。
朝鲜发生了这样的内乱,导致大清坐不住了,因为朝鲜这个地方对于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离中国的心脏特别近,一旦朝鲜出事,整个中国都会震动,于是大清就要派人去解决这个问题。大清又不能派陆军去剿灭,因为陆军动作太大而且时间太慢,所以大清朝廷必须派海军去解决,于是慈禧太后就挑中了吴长庆,而吴长庆就选中了袁世凯。
袁世凯赶忙带着人溜达到了朝鲜,但是溜达到朝鲜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还是要解决带头人李罡应。因为朝鲜军的力量跟清军的力量差不多,不可能用武力镇压,比较朝鲜军既然愿意杀日本人,也愿意杀大清军队,毕竟朝鲜那时候私下用的年号还是大明末代皇帝崇祯年号。所以来硬的不好看,也不一定就能拿下,还可能把大院君李罡应直接推到日本那边去。
不过老袁是个聪明人,他一边拉拢闵妃,保证朝鲜有人支持自己,方便接下来开展工作,也就是要扶持一个朝鲜势力方便自己统治朝鲜,不然大清官员直接左右朝鲜政坛容易出事,另一边他开始请李罡应入瓮,也就是设下鸿门宴。
老袁先溜达到李罡应那里去,跟李罡应说,老李,我是来帮你赶走小日本的,共建和谐朝鲜的,然后又是各种吹捧李罡应,这种天朝强国使者主动拜访给李罡应太大的惊喜。出于礼貌,李罡应第二天也就带上几个人去清军那里拜访,得了,老袁直接把李罡应捆了送到天津去吃麻花。老李一走,朝鲜的权力又落到了闵妃,继而也就是被闵妃身后的袁世凯掌握了。
结语袁世凯当上朝鲜掌权者的过程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总集合,人和可以说是碰上贵人提携,地利是清军直达朝鲜走海路更快,天时是朝鲜正爆发政变。在这样的情况下,袁世凯从一个无名小卒,成功地成为了朝鲜王室背后的主人。
喜欢晚清、民国故事的朋友,有兴趣可以看看这本《历史深处的民国》,确实写得不错,有兴趣可以买一套,链接我放在下面了。我是蓝白旗帜,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走吧,谢谢大家!{!-- PGC_COMMODITY:{"charge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19968366889320503&origin_type=&origin_id=102594781546_3419969324667013571&alkey=1306_102594781546_0_3419969324667013571_011&c_biz_combo=2","client_goods_data":"{\"promotion_id\":\"3419969324667013571\",\"product_id\":\"3419968366889320503\",\"title\":\"【慧思】历史深处的民国(套装全3册)晚清 共和 重生\",\"cover\":\"https:\\/\\/p1.toutiaoimg.com\\/img\\/temai\\/ce1488bdabf06b9efa31bb16533b6c9cwww800-800~400x0.webp\",\"price\":8900,\"market_price\":10800,\"cos_fee\":4450,\"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419968366889320503%26origin_type%3D2003002000%26origin_id%3D102594781546_3419969324667013571%26alkey%3D13_102594781546_0_3419969324667013571_011%26c_biz_combo%3D2%26buyin_track%3DCA0Q6sKAmf4CGgQIABAAIgAot4CLnMLjirsvMAE&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sales\":182,\"item_type\":4,\"cos_ratio\":50,\"favor\":false,\"in_shop\":false,\"platform_label\":\"小店\",\"h5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19968366889320503&origin_type=2003002000&origin_id=102594781546_3419969324667013571&alkey=13_102594781546_0_3419969324667013571_011&c_biz_combo=2&buyin_track=CA0Q6sKAmf4CGgQIABAAIgAot4CLnMLjirsvMAE\",\"selling_point\":\"\",\"coupon_amount\":0,\"elastic_title\":\"历史深处的民国\"}","commodity_id":"3419969324667013571","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419968366889320503%26origin_type%3D2003002000%26origin_id%3D102594781546_3419969324667013571%26alkey%3D13_102594781546_0_3419969324667013571_011%26c_biz_combo%3D2%26buyin_track%3DCA0Q6sKAmf4CGgQIABAAIgAot4CLnMLjirsvMAE&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goods_json":"{\"original_price\":108,\"price\":89,\"real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19968366889320503&origin_type=2003002000&origin_id=102594781546_3419969324667013571&alkey=13_102594781546_0_3419969324667013571_011&c_biz_combo=2&buyin_track=CA0Q6sKAmf4CGgQIABAAIgAot4CLnMLjirsvMAE\",\"shop_goods_id\":\"3419968366889320503\"}","img_url":"http://sf1-cdn-tos.toutiaostatic.com/obj/temai/ce1488bdabf06b9efa31bb16533b6c9cwww800-800","item_type":4,"origin_price":"","price":89,"promotion_id":"3419969324667013571","promotion_source":4,"source":"精选联盟","title":"【慧思】历史深处的民国(套装全3册)晚清 共和 重生"} --}
为什么唐朝的时候要设节度使呢?
唐朝的节度使是从南北朝时的地方军政长官都督(也称总管)演变过来的。
都督都督全称“都督诸州军事”,是曹魏时期始设的一种总揽几个州的军政事务的军政长官。到了北周和隋朝,都督的名称改为总管,隋炀帝时撤销了这个官职。到了唐朝建立后,又开始设置,并重新改回“都督”的名称。唐代不仅是边关州郡,连内地也会根据州郡大小和地位的重要程度设大都督、中都督和下都督府,成为常置的机构。
(节度使)
不过唐代设置的都督和魏晋时期的都督有一些区别,这就是持节与不持节的区别。在魏晋时期,都督通常都是持节的,所以实际权力很大。这些都督持的节也不一样,有“使持节”、“持节”和“假节”三种,权力也有高下之分。其中“使持节”是最高的,可以掌握二千石也就是太守以下的官员的生杀予夺,而“持节”只能杀六百石以下的,“假节”更只能对违反军令政令者才有生杀大权。另外魏晋的都督通常会兼任自己驻地的刺史,同时掌握军事和行政之权,而这些在唐代都督中都是看不到的。
“节度使”“节度使”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是在唐高宗时期。因为当时有些边关的州郡面临少数民族地区,常与少数民族政权发生各种冲突,这就需要当地的都督能随机应变,做出一些必要的决断。为了让他们名正言顺,从高宗时起,就让一些特殊地区的都督“持节”,将这种持节的都督称为“节度使”,以此区别于其他都督。
都督持了节,好比参谋带了长,权力便有了质的飞跃。唐朝的旌节制度规定:“大将帅及遣使于四方,则请而佩之,颛诛杀。”也就是说,从都督变成了节度使,使可以有了专杀之权。而且这个权力还是不断扩大的,因为到了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又兼任了驻地的刺史。也就是说,从唐玄宗时期开始,唐朝的节度使又恢复了魏晋时期总管的所有权力,甚至还有过之无不及。
节度使的权力大了,相应的僚属也增加了。唐代节度使之下设一名节度副使,一名管军队的都知兵使,一名管军法的行军司马,两名管后勤的判官和四名曹事,一名管文件往来的掌书记,还有两名参谋、四名随军、一名都押衙等等。这些是朝廷规定的编制,实际上节度使府经常突破这个规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任命自己的属官,而中央政府基本上不会干涉。所以致了唐玄宗的天宝年间,有些节度使的属官就达到了一百五十名以上。
节度使制的形成唐玄宗时期,是唐代节度使制度的基本形成时期,全国共有安西、北庭、朔方、河东、河西、范阳、平卢、陇右和剑南九镇节度使,这九镇节度使全部兼任采访使,成为州刺史的上级。所以他们全部都掌握军事和行政权力。开元年间,在州之上又设置了新的一级行政机构,称为“道”,采访使便是道的行政长官。
(唐朝骑兵)
另外,绝大多数节度使还兼任了辖区内的营田使和支度使,这又使得辖区内的土地经营权和财政权也落入节度使之手,形成了集地方军权、行政权、财政权于一身的土霸王,他们有管辖的地域,有管辖的子民,手上有军队,有钱,逐渐有了割据的资本。
安史之战后,很多有战功的大将都被封为节度使,使得节度使的数量迅速增多,由边境地区向内地蔓延。从唐肃宗到唐德宗的这一段时期内,节度使便增长到四十二个,这些新增的节度使中,魏博、淮南、淮西、泾源等镇都是辖区广大、人口众多的大镇,在他们管辖的区域已经形成“权归一家”的尾大不掉之势。这时的节度使,夺走了唐朝中央政府最后一点任命官吏的权力,甚至节度使成为他们世袭的职位,老子死了,儿子可以顶上,形成了“藩镇世袭制”。
(唐皇)
起初各镇节度使每年在辖区内收取的税赋是要上交中央的,但是安史之乱后,节度使们越来越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里,开始截留这些税赋。这股风气很快蔓延开来,到了最后,不仅仅是截留了,变成了完全不用上交税赋给中央,地方上的税赋,成为节度使们的私家财源。有了这些财源,节度使们又开始大量征兵,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他们征聘孔武有力的男性充当自己的亲军,号为“牙兵”,并且父子相袭击,是只接受节度使本人指挥的私人武装,连朝廷的命令也不去遵守。这些牙兵动辄上万,是节度使对抗中央、在地方割据的保障。
节度使为什么权力大唐代统治者并不是傻子,要让地方将领掌握军权财权和行政权,让他们有壮大的机会呢?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唐朝初年,李世民被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称为“天可汗”,这时的大唐,兵强马壮,四方臣服,边境安宁,边将们的权力并不大,也不需要他们“持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高宗后期,政治上的腐败问题开始暴露,在内政外交上的施政措施不当,引发了唐朝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所以边防安定成为了一个主要矛盾。面对突厥、契丹、吐蕃等政权的经常性侵扰,唐朝必须要加以应对。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全,边境上的将领手下的士兵数目也越来越多,这些将领的权力不断增大。这就使得他们需要处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多,“持节”能更好的协调边将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严肃军纪,这就是边境都督变成节度使的开始。
当初唐太宗在位时,唐朝兵强马壮,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以主动出击为主,可是李世民死后,他的子孙一代不如一代,使得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与唐朝的军事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骑兵开始不断骚扰唐朝边境。这个时候,唐朝军队实力已经减弱,所以采取战略防御的方针。
唐高宗时期,面对吐蕃的挑衅,狄仁杰上书建议“敕边兵,谨备守,远斥候,聚资粮,待其自致,然后击之,以逸待劳,则战士力倍,以主御客,则我得其便。如此数年,可使虏不击服矣”。这个方针对当时的唐朝中央政府来说,无疑是具有极强可操作性的,也是正确的。为了将战略防御工作做得滴水不漏,唐朝在边境地区构建了许多防御工事,边兵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自古与匈奴战,非士马相资不可”,所以唐朝在边境地区重组了骑兵部队,号为“武骑团”,并向突骑施购买了大量战马,并招募善骑者入伍。
武则天时期,唐朝首创了科举的武举考试,选拔了一大批年轻力壮、精骑善射的习武之人充实到军队,并对这些人给予重金待遇,鼓励将士们提高战斗能力。另外,为了对抗少数民族的精骑,唐朝又开始建立庞大的边防军,这些军人长期驻扎在边境地区,逐渐取代了原来轮番卫戍边关的府兵。在建立边防军的过程中,很多军人是由节度使自行招募的,这些募兵主要由流民和失去土地的农民组成,当兵是他们的终生职业,并且父子相袭,他们的生杀和赏罚都归节度使掌握,对节度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形成了“只知其将,不知天子”的局面。
(唐朝边军)
唐朝边防军的后勤保障主要靠屯田的收入,不足部分中央政府进行补贴。为了满足不断增多的边军的后勤保障,屯田的面积也越来越大。为了管理的方便,政府只能将屯田交予节度使管理,这也意味着节度使开始染指财政之权。而唐玄宗时期将节度使、采访使、屯田使和支度使尽委于一人的做法,又为节度使权力的扩大开启了方便之门。
所以说,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兵权,是为了对游牧民族军事防御的需要。而他们同时掌握行政与财政之权,也是为了更好的解决边军的后勤问题,更好的执行军事防御任务。自从唐朝改主动出击为被动防御之后,这种战略变革使得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
(唐玄宗)
唐朝政府对节度使的政策也比较宽容,只要他能保证边境地区的安定,对节度使发展自己的力量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府自己都自顾不暇,对那些手握兵权的将领只能听之任之,只能安抚不能用强,加上朝廷本身党争严重,比如牛李党争时,双方都有与自己形成共同利益集团的节度使阵营,每个集团都拼命的给自己阵营的节度使扩张大开绿灯,使得节度使的地位更加牢固,势力也更加扩张。
地方上的豪强地主集团与节度使沆瀣一气,也是节度使割据的重要原因。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大大小小的豪强地主掌握了大量的田地。对于这些豪强地主来说,这些节度使对自己是有利的,因为他们可以相互勾结,满足各自的利益。所以节度使们背后,往往有豪强地主集团的支持,有些节度使本人就是豪强地主集团的一员,所以他们有着强大的社会阶级基础。
安禄山我们以安禄山为例,看看节度使的权力是如何一步步扩大,最终又如何威胁到唐朝中央政府的。
安禄山在天宝年间极得唐玄宗的宠爱,一人兼三镇节度使,还有铸币之权,这是他能够反叛的基础。他出身低微,只是由于骁勇善战,又善于巴结奉承,所以升迁得很快。
(安禄山)
安禄山花费了重金贿赂唐玄宗身边的官员,不断的在玄宗面前说自己的好话,自己也不失时机的向玄宗表忠心,又迎合杨贵妃的虚荣心,认杨贵妃为义母,又加上他在天宝四年对奚族和契丹族的战争中立下了功劳,所以在天宝三年起,他便坐上了范阳节度使的宝座,还兼领平卢、河东三道节度使,并得到了造币铸钱的特权。
唐玄宗这么关照安禄山,其目的不过只想利用安禄山守好边境,可是安禄山一心想进入核心权力圈子。他勾结温吉,想排挤掉李林甫,当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可是唐玄宗因为安禄山文化太低而不允,只给他加了左仆射这样一个虚衔。
与安禄山勾结的吉温当上御史中丞兼兵部侍郎后,又在唐玄宗面前给安禄山弄来了闲厩使和群牧使的官职,自此掌握了马政。到天宝十一年初,安禄山已手握三镇,并兼任了采访使、支度使、屯田使、闲厩使、群牧使等实权,又有铸钱的特权,他在进相位受挫后举兵造反,是有一定的底气和基础的。
节度使制与唐朝灭亡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和藩镇割据是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它们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朝后期特别是黄巢起义之后,许多节度使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势力不断壮大,他们渐渐脱离了唐朝政府的控制。五代十国的很多国家,都是原来唐朝的节度使建立的。这些节度使之间为了利益,经常发生火并,战争不断,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大量的人民死于战火。许多百姓为了躲避战乱,逃往异乡,又造成了土地的大量荒芜,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辉煌了两百多年的大唐终于倒下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的关系》
如何评价辛酉政变?
辛西政变”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慈禧在恭亲王等人的支持下,扳倒以肃顺为首的权臣势力集团,夺取国家的最高统治权。
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清廷的政局风云变幻,咸丰临终前苦心设计的制衡之术不仅未能阻止专权局面的出现。反而将慈禧推向清朝统治的最高地位。
在这场权力之争中,肃顺等人目光狭隘,优柔寡断,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辛西政变”标志着慈禧垂帘听政的开始,清朝从此进入由慈禧实掌大权的时期。
下面我就事件本身来剖析一下辛酉事变发生的本源:
一、慈禧的身世
辛西年,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辛酉政变”是慈禧太后第一次夺取政权(第二次是在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后)。
慈禧太后是满洲人,叶赫国王室那拉氏的苗裔。因此,她的是叶赫那拉氏,她的名字叫做“兰儿”。父亲是惠徵,官居安徽宁池广道,死在任上,丢下她与一个哥哥、一个妹妹、一个弟弟生活十分清苦。
她在十七岁的时候(咸丰元午)被选入宫,充当“贵人”。三年以后,升“嫔”称为“懿嫉"。又过了两年,生下皇子载淳,升“妃”,称为“懿妃”次年,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咸丰的皇后钮祜禄氏,不曾生有儿子。后官的妃嫔虽多,只丽妃他拉氏生过一个女儿,其后下嫁符珍;玫嫔徐佳氏生过一个儿子,很早就短命而死。
慈禧读书不多,却有点小聪明,不仅深得咸丰的宠眷,和正宫皇后也处得极好。皇后比她小两岁,为人忠厚。
二、政变的一些细节
一个新的政治领导人在北京崛起,对缔造新时代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要追述一下历史。1860 年 9 月,当咸丰皇帝在外敌进攻面前逃往热河时,恭亲王被留在北京应付额尔金勋爵和葛罗男爵。 这位亲王与蛮夷达成了条约, 并促使他们撤离了京城 (所有这些是在没有任何军队或水师支持的情况下做到的 )。
这被许多汉人和满人看作是奇迹。恭亲王崛起为北京的新领导,而朝廷则仍然滞留在热河。随着洋人军队撤离北京,恭亲王率一帮大员奏请皇帝回銮。 皇上迟疑不决,一方面是因为羞于他怯懦的出狩,另一方面也因为害怕敌方军队可能会杀回来逼迫他接受他们的使节不磕头的陛见。
一直到 1860 年 12 月,恭亲王成功地让英法全权公使承诺放弃陛见要求,之后咸丰帝才终于在 1861 年 2 月宣布他将在下个月回銮,但由于健康恶化,回銮未能成行。
1851 年登基的咸丰皇帝体质一直虚弱,在避难热河期间,他试图借助寻欢作乐来忘却悲哀和羞耻,由于过分沉湎于酒色以至精气耗尽。在花天酒地期间,他的宠臣和亲信是怡亲王、郑亲王 和协办大学士肃顺,尤其是肃顺获得了对他的强有力控制。1861 年 8 月 21 日,咸丰帝一病不起;他在弥留之际,点名 6 岁的儿子 载淳为皇太子。
肃顺和上述两位亲王立即草拟了一份遗诏,任命他们自己和另外五位大员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恭亲王被冷落到了一旁,当他要求前往热河为先帝吊孝时,却遭到拒绝,形势更加不妙了。先帝的两宫皇后,时年 27 岁而身无子嗣的慈安和新皇帝的生母、 25 岁的慈禧,也同样受到冷落。
她们虽然在 8 月 23 日被册封为太后,但被剥夺了懿准赞襄政务王大臣所拟诏旨的合法权力。 太后与赞襄政务王大臣之间随后在热河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斗, 最后决定与在北京保持着第三个权力中心的恭亲王合作,以孤立赞襄政务王大臣。
慈禧是一个才智卓越而又阴险狡诈的妇人,在大行皇帝染病期间,曾协助皇帝批阅奏折,同时暗地里对肃顺控制皇帝之影响力颇为嫉妒。她怀抱巨大的个人野心,设法在皇帝驾崩时占有御玺,而且,她怀疑肃顺所拟遗诏的真实性,于是成功地说服了另 一位太后同她一起『垂帘听政』。一名特使,据称是太监安德海, 被派往北京试探恭亲王的口风;恭亲王欣然同意合作,指望借太后之力取代赞襄政务王大臣,这时,他从皇太后处获准前来热河拜谒梓宫。
在一次秘密接头时,两位太后与恭亲王议定不在赞襄政务王大臣完全控制局势的热河采取任何行动,而要在恭亲王占据上风的北京动手;大行皇帝的灵驾将护送回京,到那时将采取迅疾行动。慈禧担心外国的反应,但恭亲王显然得到了外国支持的保证, 而且自信地宣称将制止外国列强的干涉。
确实,英国人在支持恭亲王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身为北京条约的签订人,恭亲王以其善意、机敏、举止优雅和愿意合作履行条约义务的姿态,给外国使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国人意识到,保证他掌权符合英国的利益。英国公使 在 1862 年 3 月 12 日给伦敦的一份报告中透露了英国在这场宫廷政变中扮演的 角色:
『……在过去十二个月里[我们]培植了一个倾向并相信友善交往之可能性的派别,且有效地帮助了这个派别掌权 掌权,这决非是细小的成功。我们业已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并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政府的顾问,而十八个月前我们还在同该政府开战。』恭亲王把驻扎天津的五、六千洋人军队看作是『…… 击败其政敌的后盾』。
1861 年 9 月 11 日,恭亲王返回北京。与此同时,大学士周祖培和其它一些留居北京的官员也对肃顺擅权心怀不平,对皇太后临朝听政的愿望深感同情,他们延请名儒李慈铭准备了一份临朝备考录,枚举历史上太后临朝的先例。
在李慈铭完成备考录之前,一名御史先发制人,向热河呈送了一份奏折,吁请两宫太后执掌朝纲而任命一到两位宗室亲王襄助政务。肃顺讥笑这个主意,理由是大清朝还从未有过太后执政的先例。
10 月 26 日,两宫太后不顾赞襄政务王大臣的强烈反对,在 怡亲王和郑亲王的陪同下携幼帝返京,而咸丰帝的灵柩则由肃顺和醇亲王护送稍后上路。11 月 1 日,两宫太后抵达京城,立即收到了大学士周祖培和户部、刑部尚书的联名上奏,吁请她们在皇帝年幼期间执掌朝政(这显然是由恭亲王指使的)。
他们声讨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是在左右朝政而非辅佐朝廷。一天之后,两宫太后 召恭亲王、大学士和其它一些大员至禁宫,历数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的罪行,并谕令将他们立即解职。怡亲王和郑亲王抗议这个行动不合法度,两宫太后为此颁发第二道懿旨,褫夺了他俩及肃顺的爵位,并将他们交付宗人府惩处。恭亲王的侍卫以迅雷不及 掩耳之势拘拿了两位亲王,而正护扶灵柩前来北京的肃顺则在途中遭诱捕,也被投入宗人府大牢。怡亲王和郑亲王允准自裁;肃顺则于 11 月 8 日斩首;另外那五位摄政解职。
在这场政变中获胜的两宫太后和恭亲王联合执政,让母后执掌政务的做法在清朝确是没有先例的。顺治皇帝(1644-1661 年) 在幼年时由其叔父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康熙帝(1662-1722 年)年幼时则由四位摄政辅佐,而以鳖拜为首。从来没有太后听政的先例,但没有先例并不能妨碍意志坚强的慈禧。
她让恭亲王当她的前台,授以议政王、军机大臣、内务府总管大臣和新设的总理衙门大臣等衔,而恭亲王则也需要太后支持以建立他自己的权力基础。这样,他们就达成了一项基于相互利用的联盟。
幼皇帝的年号是『同治』,或许暗示着两宫太后的共同统治,以第二年 1862 年为元年。慈禧不喜欢『母后』的称呼, 因为隐含了她被安排在合法权力来源较远的一种地位;她更愿意 依所居住的西宫被称作『西太后』;另一位住在东宫的太后慈安则成为了『东太后』。尽管两宫太后一道垂帘听政并收纳大臣的 奏章,但通常是西太后披阅奏折、提问和决断,而以德胜才的东太后在处置政务时则相当谨慎。
外国对这场政变的反应大体上是认同的,英国副外交大臣莱亚德于 1862 年 3 月 18 日在下议院宣称:『在很短一段时间里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业已实施的政变导致了大臣 的变换……恭亲王和两位太后组织了一个新政府,制定了一项新政策;中国政府第一次承认了外国人的权利,并同意平等地对待 他们。』 恭亲王和总理衙门成了进步和善待外国人的象征。
三、慈禧的进一步专权和惩戒恭亲王
1.惩戒恭亲王
正如前面所述,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出于权宜之计,在辛酉政变及其后时期内彼此合作。慈禧太后利用恭亲王在前台与列强打交道和赢取国内的支持,同时她本人也可以趁机争取时间了解政务。
恭亲王当然也需要她来保住强大、显赫的 地位。他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实际上他希图成为年幼皇帝同治的唯一摄政者,就像在王朝初年顺治皇帝年幼时多尔衮那样,让两位皇太后做做垂帘听政的样子。但是慈禧太后太精明, 不让他成为唯一的摄政者。她十分精明地赐予他尊荣高位,但却十分戒备地把国家的最高权力抓在自己手里。恭亲王的美梦破灭了,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其志得意满的背后心怀一些不满。
恭亲王是道光皇帝(1820 年-1850 年)的第六子,故咸丰皇帝(1851 年-1861 年)的弟弟,为人精明机敏,但文化素质不足,被称为“鬼子六”。
1861 年政变之后,他遽升为政府首脑,得到两位皇太后的信任,和外国外交使节的支持。他的权力和地位尽管不如王朝初年多尔衮那般居高临下和显赫,但在朝廷内也是罕有其匹。作为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内务府总管大臣,他是京城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每天有几百名官员和拜访者在官邸外排队等候他的决定和恩宠,不少人要通过贿赂才能 接近他。他对其成功洋洋自得,沉湎于权力的享受中,傲慢有余而谨慎不足,就连慈禧太后在会见中都觉得他盛气凌人。朋友劝 告他要谨慎、自控和节制,但他毫不在意。
迫在眉睫的灾难气氛笼罩着他,1865 年,一位翰林编修上疏弹劾他,其时慈禧太后觉得完全有能力管理国家政务,于是决定惩罚他。她把大学士周祖培和吏部、户部、刑部的高官召集到王宫中,要给恭亲王订定收受贿赂、任人唯亲、窃取权力、组党结派和专横跋扈等罪名。然 而,这些官员不敢卷入在他们看来主要是皇叔嫂之间的家庭纠纷 之中,便请求两位皇太后自行决断。
慈禧对他们的胆怯行为恼怒异常,亲自起草了一道懿旨,以错别字连篇而著称,解除了恭亲王的所有职位。由于突然失去强力领导,政府的正常运作受到严重损害。惇亲王和醇亲王以及其它高官代恭亲王向两位皇太 后求情,强调在公众面前保持『家和』的重要性。
慈禧认识到惩 罚的目标已经达到了,并且她还需要恭亲王与外国人打交道,于 是恢复了他总理衙门大臣的职务。这样,慈禧向恭亲王颈示了宽容心怀,保存了那些求情人的『面子』,也展示了绝对的权力。 当恭亲王忏悔地来到宫廷感谢她恢复其部分职位之恩典时,她又故做宽大姿态,重新任命他为军机大臣。
然而,『议政王』的头衔还是没有授予给他。受到这个教训之后,这位垂头丧气的王爷 对政务失去了热情,在行动上变得缩手缩脚了。
1869 年,恭亲王遭受了第二次打击。这件事关系到自 1861 年政变前起就一直是慈禧的亲信太监安德海。安德海曾在第一次惩戒恭亲王后插手不授予其议政王的决定,这是众所周知的。更令恭亲王恼火的是,越来越多见风使舵的官僚摩肩接踵地来到安家谄媚讨好。1869 年,复仇的机会来临了。
这位太监离开北京为 慈禧办理采购任务,这是与朝廷的规矩相悖的。 朝廷规定, 太监不能离开京城,否则就要杀头。在途经山东时,被巡抚丁宝桢逮捕,丁向朝廷征求指示。另一位皇太后慈安在与恭亲王掌管的军机处协商后,命令立即将其处死。慈禧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慈 禧谴责恭亲王背后操纵此事,这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受 此挫折,恭亲王就过起深居简出的生活来了。当他的得力助手文祥于 1876 年去世时,政府也就失去了重要的领导。
慈安太后在 1881 年去世,据说她是被慈禧毒死的。恭亲王失去了一位支持者,他在政府中的位置更加岌岌可危。1884 年中法战争期间,保守派官僚谴责他优柔寡断,另外的四位军机大臣被慈禧不问青红皂白地撤职。
经过这第三次打击,恭亲王对政务 完全失去了兴趣,逐渐淡出政坛。礼亲王成为名义上的领班军机大臣,而慈禧太后的妹夫醇亲王则在 1885 年成为海军衙门的大臣。两人均庸碌无能,自此以后,由于缺乏有力的领导和有效的 指导,政府每况愈下了。
2.进一步控制皇位
1872 年同治皇帝成年,他挑慈安太后推荐 的一位年轻女子做皇后,而没有挑母亲慈禧替他选择的那位。慈禧用尽各种手段,阻挠皇帝去见皇后,相反鼓励他经常到她选中那位妃嫔处去。皇帝对其干涉很恼火,他报之以对皇后和妃嫔一概抵制,而且经常到宫外风月场去寻找慰藉。
1873 年 2 月,他开始亲政,由于讨厌母后干政,他突发奇想要重建圆明园,原来的已经于 1860 年被额尔金勋爵烧毁,作为慈禧归政之后的居 住地。但是,1874 年 9 月,由于涉及一位投机的广州商人和一位法国木材商的丑闻事件,建设工程被迫停止。
不久之后,年轻的 皇帝就疾病缠身,于 1875 年 1 月 12 日驾崩,时年 19 岁。在患病期间,慈禧太后非但没有帮助他康复,反而极尽其能地促其速亡。同治皇帝无嗣而亡,尽管此时皇后已怀孕。王位继承问题变得十分微妙,充满密谋。慈禧立即看到了重新摄政的机会,早在 同治帝驾崩之前,她就开始谋划了。
他鼓动廷臣请求两位皇太后重新垂帘听政。她认识到,挑选一位成年亲王继承王位就排除了 摄政的必要性;而如果选择一位大行皇帝下一代的年幼亲王,就会使她成为『太皇太后』,即与权力的合法来源皇帝隔 两代。这两种方案都应该避免。
为了保持她的摄政地位,新君必 须是大行皇帝同一辈中的年幼者, 这样她与皇帝也就只隔一代 了。基于这些考虑,她抛弃了大行皇帝的临终选择, 对恭亲王关于王位继承应拖延到皇后生下小孩的建议也置之不理。1875 年1 月 12 日,在 27 位亲王参加的会议上,慈禧主动宣布了她的选择:外甥载湉。此人是她妹妹和醇亲王(奕让)的儿子,年仅 4 岁, 和大行皇帝同辈。皇位在同一代人之间传承,违背王朝的继承法, 然而没有人敢挑战她。只有一位莽撞的汉族吏部主事吴可读自缢以示抗议一这种行动被称为『尸谏』。
讽刺的是,新皇帝的年号命名为『光绪』,即『光荣延续』 之意。1875 年 1 月 15 日,两位皇太后『恩准』各位亲王和高官 的『谏请』,同意皇帝未成年时仍共同摄政。同时还发布了一道 懿旨,大意是皇太后将在皇帝成年时归还政权,而新皇帝以后生的儿子也应过继为大行皇帝的儿子。通过这种伎俩,慈禧保证自己再度摄政,又一次垂帘听政,执掌权柄。但是,她控制不了的 一件事情是:孩童皇帝会长大。
从1861年至1908年,慈禧太后统治了中国将近半个世纪,权倾一时。她争强好胜,行事果断,也不乏天生智慧,但她没有受过多少教育,见识有限,对近代世界的本质一无所知。从根本上讲,她是个狭隘、自私的女人,视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却不理会对王朝和国家的影响。她必须对未能振兴王朝、创新国家负很大责任。
陈平的计谋为什么被称为历史第一毒计?
说陈平的计谋被称为历史第一毒计,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他一次计谋就糟蹋了两千名无辜女子,仅仅是为了能顺利让刘邦逃跑,不过就算是抛开这件事情不谈,他的计谋也确实是一个比一个更毒。
司马迁说陈平六出奇计,这牺牲了两千名女子的计谋就是其中之一,既然谈到了陈平的计谋乃是历史第一毒计,那么我们就来好好看看陈平的计谋到底有多毒。
陈平原本只是普通农家子弟,但却不爱劳作,喜欢读书交友,他的哥哥认为他必成大器,于是独自承担了家中的劳作,让他专心读书游历。后来秦末大乱,陈平一开始是投奔在魏王帐下,后来转到了项羽帐下,但一直得不到重用,后来在鸿门宴上陈平见到了刘邦,认为刘邦一定能成大事,于是开始暗中帮助刘邦。
离间项羽范增,气死了项羽最后的谋士陈平还在项羽帐下的时候,就施展计谋帮助刘邦脱离了咸阳之困,后来感觉在项羽帐下实在是难成大事,于是干脆挂印封金,偷偷逃离楚营,直接前去投奔了刘邦。
陈平帮助刘邦出的第一个计谋,就是反间计,用大量财宝收买离间项羽身边的人,让项羽逐渐孤立,这个还不算,陈平还盯上了项羽身边最忠心也最有才华的一个谋士,范增。
范增可谓是一心一意为了项羽好,可是项羽就是看不到范增的价值,为了让项羽彻底孤立,陈平想了一个办法,在项羽的使者前来的时候,先是上特别好的酒菜招待,后来问清楚以后,故意把酒菜换成了粗制的饭食,并且说道:原来是项王的使者,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呢!
这些使者回去以后和项羽一说,项羽立刻起了疑心,开始逐渐疏远范增,范增感觉到了项羽的疏远,于是告老还乡,没想到项羽竟然没有任何挽留就同意了,范增在回去的路上越想越气,最后气的背上长了一个毒瘤,竟然一命呜呼了。
乔装打扮帮刘邦逃离荥阳项羽反应过来自己中了反间计之后为时已晚,范增已经被气死了,项羽大怒,拼命攻打荥阳,形势十分危急。陈平给刘邦献上一计,让他约项羽在东门见面,这样项羽的主要兵力一定会在东门部署,然后再把他其他几门的军队吸引到东门,这样就可以逃跑了。
刘邦同意了,于是陈平提前找了长的很像刘邦的纪信装成汉王,然后在早上天刚亮的时候就打开了东边的城门,然后先找了两千名妇女,分批从东门出去,项羽其他几门的军队一听东门有女人,全都跑到东门来了,然后过了一会纪信伪装成的汉王从东门出去了,更是把所有人都吸引了过去,而真正的汉王早已经带着陈平,张良等人从西门逃走了。
可以说这一次陈平为了能让刘邦逃跑,直接就糟蹋了两千名妇女,确实是称得上毒计了。
封韩信为王,让其对刘邦死心塌地公元前203年11月,刘邦军和项羽的军队陷入了胶着状态,刘邦每天的日子都不是很好过,而这时候韩信在齐地确实节节胜利,刘邦一心想着让韩信赶紧来支援自己,终于等来了韩信的使者,没想到使者并没有传达韩信前来支援自己的消息,而且和刘邦说韩信希望汉王能够封自己为假齐王,代理齐地。
刘邦一听,立刻就怒了,直接当着使者的面破口大骂:我在这苦苦坚持,天天等着他来助我,没想到他不来助我,还要自立为王。就在这时候,站在刘邦身边的张良和韩信一听这话不对,赶紧一人踢了刘邦一脚。刘邦也确实有过人之处,一下就明白过来,于是赶紧改口。
“要做就做真齐王,做什么假齐王!”于是顺水推舟的封了韩信为齐王,稳住了这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从此韩信对刘邦忠心耿耿,后来还联合众诸侯一起消灭了项羽,稳住韩信和联齐灭楚,这又是陈平的两大计谋。
兵不血刃智擒韩信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问别人都说赶紧出兵灭掉韩信,刘邦知道这些不是好办法,于是问计陈平。
陈平帮助刘邦分析,您的军队不一定比韩信的厉害,您的将领之中也没有能胜过韩信的,贸然去攻打他,恐怕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古代天子很多都会巡游天下,您可以装作出游云梦泽,然后会见各路诸侯,那里是韩信的地盘,他一定会去拜见您,这样到时候只要几名武士就可以将其制服了。
刘邦依计而行,擒住了韩信,将其贬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避免了正面和韩信冲突,也避免了一场大战,陈平一个计谋就拿下了最强大的一个诸侯王,这又是一个毒计。
帮助刘邦解白登之围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三十二万军队攻打匈奴,结果因为冒进被匈奴团团围在了白登山,这时候正是天气严寒的时间,带的粮食也快吃完了,士兵们饥寒交迫,情况十分危急。
这个时候陈平心生一计,他让人带着金银珠宝和一幅美女图送到了冒顿单于喜爱的女人阙氏那里,阙氏一见金银珠宝就十分喜爱,又看到了这幅美女图,问道:这是干什么的?
使者回答道:希望夫人能把这幅图转交给单于,如果他能退兵,我们愿意将美女奉上。阙氏听了以后有些生气,说这个拿回去吧,用不上这个。
使者回答道:我们也担心这样会夺走单于对您的宠爱,不如这样,如果您能解了我们的围,我们愿意献上更多的金银珠宝,这样也就不用向单于进献美女了。
阙氏答应了,于是在阙氏的软磨硬泡之下,冒顿单于退兵了,刘邦逃出了重围,陈平的计谋再一次救了刘邦。
陈平曾经和人说,我一生都在玩弄阴谋诡计,以后一定会报应在我的子孙身上,后来他的话果然应验了,他的曾孙因为犯了抢占别人妻子的罪,结果被处以死刑,他的封国也被废除,从此家族也就破败下去了。
不对西游记中太白金星的职责是?
太白金星的主要职务是玉皇大帝的特使,负责传达各种命令,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形象为一位童颜鹤发的老神仙,经常奉玉皇大帝之命监察人间善恶,被称为西方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