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雄qq等级礼包,七雄争霸什么礼包可以得到高迁?

2023-08-01 05:05:03 62阅读

七雄qq等级礼包,七雄争霸什么礼包可以得到高迁?

楼主你好 获得高迁碎片,可以 1.活跃度到100点,领取活跃度礼包会有一个,每天一个的话,一周就7个,可以换高迁了 2.合璧。通过天命合璧,有几率获得高迁碎片 希望可以解决楼主的问题、、、

七雄争霸卡片怎么获得?

古典名胜通过过关斩将三晋崛起,围魏救赵,乐毅伐齐后,有一定概率获得一张卡片 门客列传通过过关斩将田单复齐,张仪欺楚,西击匈奴后,有一定概率获得一张卡片 刺客列传抵抗匈奴入侵成功后,会随机获得一张卡片 奇珍名物在自己的农场和QQ好友的农场里砸金蛋,有一定概率获得一张卡片 赵氏孤儿在通过千重楼90层后,会随机获得一张卡片 璀璨将星通过过关斩将吞并巴蜀,横扫六合,六雄战秦关后,有一定概率获得一张卡片 治世能臣暂未放出 纵横裨阖通过打开100活跃度礼包,得到蓝色或更高品质玉璧奖励,有一定概率获得一张卡片 将相和在通过云中千重楼50层后,会随机获得一张卡片 九州传说参加云中千重楼,通过40层随机获得一张卡片 八荒名剑参加云中千重楼,通过20层随机获得一张卡片 回春圣宝在通过云中千重楼60、70层后随机获得一张卡片 上古神兽再通过云中千重楼80、90层后随机获得一张卡片 上古神器在通过云中重楼100层后随机获得一张卡片

七雄qq等级礼包,七雄争霸什么礼包可以得到高迁?

秦昭襄王嬴稷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什么样的基础?

谢邀!

秦昭襄王绝非傀儡,即使是在一开始所谓的“王少,宣太后主政”时期,魏冉、宣太后对国家的控制程度也远比某些电视剧所描写的和一些人认为是“常识”的要低得多。这里提两件事,首先就是著名的宣太后黄段子外交事件,这件事的过程很出名,但结果大多数人却好像并不知道,宣太后因为偏心母国甚至不惜靠讲黄段子来阻止秦军援韩,其实卵用都没有,秦王最后还是发兵了,完全和太后的意愿背道而驰。这件事发生在秦昭襄王元年。试问,如果秦王是傀儡,太后是真正的掌权人,为什么反而傀儡的决定比实际掌权人的管用?这是不符合常理的。有人说这时秦王母子地位不稳,前朝老臣说话还是有份量的,太后要顾及他们的面子,所以这件事并不能作为秦王不是傀儡的证据。好吧,我们姑且假设太后被驳回了意见是因为提出反对观点的人是“老臣”的缘故,那这位“老臣”是谁呢?是秦武王时期的左丞相甘茂。这位老臣后来不久自己就被昭襄王挤兑走了,考虑到这一点的话他说话究竟有多少份量也就emmmm了,因此推出以上假设并不成立。这是其一。其二,有人称在昭襄王前期真正掌权的非秦王也非太后,而是太后的兄弟魏冉。这就更属于无稽之谈了。且不说昭襄王的上位其实应该是由赵武灵王送立、公室的支持等多种因素促成,芈八子和魏冉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就只说昭王年间魏冉的处境,也远不如一些人认为的那样顺风顺水,一手遮天。魏冉第一次出任秦相是在昭襄王十二年,这之前,甘茂,樗里疾,楚人向寿(此人是昭王发小,据说两人好到穿一条裤子,字面意思),赵人楼缓(此人是参与送立昭王的赵武灵王心腹)和孟尝君田文(此人关系到昭王联合齐国打击楚国的国策,怎么看都是对太后和楚系不利的)都是他的前任,如果我记忆无误相位可能还曾一度空缺过?(有可能是我记错)一个无权的,没有亲政的傀儡秦王一茬又一茬地换丞相,所谓操纵他的人,所谓的幕后真正掌权者却总也上不了位,连个丞相的位置都给自己弄不到手,这控制得是不是有点惨啊?纵向对比一下后来有名的操纵君王的权臣们,比如霍光(皇帝睡个宫女他都能管),曹操(事迹太多一时说不完),朱温(同上),勉强算上满清的多尔衮,慈禧太后也算上(虽然她是真·掌权太后),哪一个有这么惨,哪?一?个?另外根据《穰侯列传》,魏冉还有拥立之功,且不与庄襄王的吕不韦作比较,就连唐朝那位只跟拥立沾一点点边的大太监李辅国都敢堂而皇之地对唐代宗说出“大家但宫中坐,万事老奴来办”,这位所谓拥立有功、架空秦王、实际掌权的穰侯却被记载为“受秦王命”,还得靠自己做太后的姐姐去劝说秦王以避免被罢相?还是上面的那条理由,这不合常理的这是!(侯勇老师小官巨贪脸)抛开这些由事件衍生出的个人推断,那么史书里有没有秦国其实是秦王主政的实锤呢?当然有,而且一抓一大把。很多人认为“秦王傀儡说”之正确的结论是从《范雎蔡泽列传》中范雎那句“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和秦王的那句“寡人旦暮请太后”中得来的,然而实际上,除了这两处渲染外戚秉权之外,《史记》《战国策》中几乎就再没有什么相关记载了,相反,记载秦王在当时的战国大环境下是如何枭横跋扈,在国内如何铁腕治国的记载却数不胜数。首先,嬴稷是称过西帝的,当时最高统治者称王他却带着齐王一起放飞称帝,如果他是一个傀儡,他如何能越过实际秉权的人给自己上这种可能会引起国际纷争(实际上后来的确引起了)的尊号?这不是让小孩子自己给自己取个名字自己玩玩算了的小事啊。又回到了刚才的那个问题,如果他是傀儡,那上尊号的不该是实际掌权的太后和魏冉吗?武则天在和李治共同执政时期可就和李治并称天皇天后了,如果太后穰侯实际上在掌权,他们至少也得给自己一个响亮的名头而不是让傀儡秦王自己一个人在那炫酷狂拽屌炸天吧?如果身为控制者放任没有实权的秦王这样瞎搞,这算不算是一种不负责任?这一条算晓木猜测。下面继续放点更有参考价值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不服气蔺相如处处和他作对,蔺相如却从来不和廉颇冲突反而躲着他,手下于是问蔺相如是不是惧怕廉颇,蔺相如反问:廉将军和秦王谁更可怕?手下回答,当然是秦王。蔺相如说,我面对秦王尚且面无惧色,又怎么会害怕廉颇呢?由此可见六国对秦王的态度——秦王是非常“可怕”的,至少比虎背熊腰杀人如麻八十岁还能披甲上马吃两斤肉的大将廉颇可怕,在秦王面前“面无惧色”是值得夸耀的,如果秦王真如范雎所言是个众所周知的傀儡,被人操纵,从不独自参与军事攻伐,那这种秦王有什么可怕的呢?在一个根本不掌权,不打仗,不发动军事行动的秦王面前疾言厉色,有什么好值得夸耀的呢?唯有在真正手握大权、跺一跺脚六国就得抖三抖的虎狼之君面前不卑不亢并成功脱身,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同样的描述更加直白的记载在《战国策·燕策》,苏代(或者是别人?记不清了,应该是他?)向燕昭王描述秦王的为人,阴险狡诈,变化无常,擅长甩锅,发动战争就像绣花一样容易,欺辱六国根本停不下来,六国就算打胜了,不久又会被秦王手下军队的遗孤屠戮。这段记载的原文我记不清了,只能记起大概意思,但这段记载中有关于秦王和外戚势力关系的八个字的非常明确的描述:母不能制,舅不能约。太后和穰侯根本无法约束他!这才是六国作为当时局势的参与者和秦国内政的旁观者对秦王、秦太后和穰侯的真实看法。有意思的是这段后面还有一个描写,是说秦王只有在打败仗吃亏需要议和的时候才会去欺骗太后和穰侯,哄着他们让他们去做这件事。这个记载实在很有意思,在论述秦王和宣太后、魏冉的相处之道和内部矛盾时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入手点,也和最后穰侯太后被废时的平静局面遥相呼应,结论清晰明显,宣太后和魏冉从未真正“控制”过秦王,他们或许有干政,或许有弄权,或许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还远远达不到可以控制秦王的地步,所谓“可以威胁秦王君位”的公子芾(也是四贵之一)在昭王初年就被昭王扔出去当人质了,魏冉本人在昭王年间也曾被五罢相位,罢到到了范雎入秦时他甚至已经到了十分害怕山东士子游说秦王害怕到要搜查使臣车子的地步,他在怕什么?答案不言而喻。不过不幸的是,他的担心最后还是成真了。最后说一说范雎。范雎为什么要把其实没有那么夸张的事情说得那么严重,其实这是纵横家常见的一种游说手段,夸大事实以引起国君注意罢了,之前的张仪苏秦,之后的信陵君平原君等人多多少少都用过类似的手段去游说各国君主。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在范雎的列传中,真正说动秦王逐穰侯的也并非“六国不知秦有王”,而是范雎提出的“秦国之于六国就像一条猎犬追逐瘸腿兔子,但为什么现在就是追不上”论,因为范雎让秦王意识到,穰侯和四贵的弄权已经影响到了秦国发展的整体进程,影响到了秦王心中终极目标的实现(这个目标是什么,大家看最后结果就都知道了),四贵是因此才被驱逐,而非“秦王想要夺权”,也不仅仅只是为了防止外戚坐大这么简单。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也提到了“昭王用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意思很明显——废穰侯是为了“成帝业”,废穰侯和“成帝业”是有直接关系的,这才是范雎真正说服秦王并得到重用的关键,或者夸张些说,这是秦国质变为昭王末年“对六国已经取得决断性胜利”(翦伯赞语)的超级大国的关键。一旦理清了“秦王傀儡说”是个伪命题,“如何评价秦昭王”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非常明确了。他是一个心机非常深沉,战略眼光非常长远的人,可以说从秦昭王时期开始,秦就已经开始以统一天下为目标了,他对六国无止境的消磨和鲸吞蚕食,看似无的放矢、颇有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嫌疑,但其实是在为统一战争的终极目标在做着漫长的准备。远交近攻和近交远攻战略的创造性使用被认为是昭王的一大创举和功绩(其实在范雎来秦前这两条原则就有在结合使用了),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想出这个方法并不困难,但当时却只有秦国,只有秦昭王想到了这个方法,因为他比其他诸侯站得更高,他的目的从来不是掠夺多少城池土地,而是弱化六国伺机统一。昭王本人的耐心、操盘能力和决断力超出常人所能想象,他不介意外戚的弄权,不介意做一些无节操、丢面子的事(渑池之会等),他甚至不介意他人乃至后人如何评价他(我个人揣度,昭王如果地下有知应该一点都不会介意后人编排他是傀儡这件事,他人的看法对他一向乃身外之物),他是一个清醒彻底的实用主义者,管他黑猫白猫只要抓得住老鼠那就是好猫,不管什么人,对他指手画脚的母舅也好,白丁出身的白起也好,从魏国逃难而来的范雎也好,只要对他有价值他就一定会用,而且是高官厚禄地重用,然而一旦他们失去了价值或者变成了阻碍,他就会毫不留情地把他们踢开。不管是魏冉,宣太后还是白起、范雎,无一例外,这些人不过都是他对内巩固统治,对外军事扩张的工具,他眼里只有利益,不跟任何人谈无用的感情。或者也可以说他公私分得很开,毕竟最后太后和四贵都算是善终了。《韩非子》中有一个关于昭王治国观念的小故事,昭王认为“不需要百姓爱他,只要百姓听话、国家得到治理就行了”。这个故事很直接地反映了他只要实际利益,不要虚名的性格特点。一百个国君里有一百个都抵挡不住百姓认为“贤过尧舜”的名声的诱惑,然而,昭王却是这极其冷静的第一百零一个,他一点也不在乎这些,反而对此嗤之以鼻。私以为他最后杀掉白起也是出于白起已经无法再用,自己又老了,不能留着这么一个有个性的猛人压制下一代的想法,而并非一时糊涂。(顺便说一句,最后他跟白起说了“寡人恨君”我还觉得有点惊讶,他居然打感情牌诶,其实有点奇奇怪怪的ooc)。纵观昭王年间各种领域的成就,消灭列国有生力量的打仗方法,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却令六国胆寒的外交手段,保障民生和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江堰、昭王长城),无不可以看出昭王时代的风格,文艺点说,昭王时代的秦国,既要仰望星空,也在脚踏实地。至于当时秦国的民生,荀子曾经长篇大论地吹过,我就不赘述了。令人惊叹的是最后的长平之战,秦王以六十三岁高龄(按当时的平均年龄算放在现在算没有一百也得九十了)亲自征兵,亲自带着援军上前线,成功保障了战役的胜利,真真正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果敢坚毅、雄魄大智、铁腕无情,个性和行事手段其实都和他的千古一帝曾孙非常相似,他也是对后来始皇的大一统中贡献极其重要的一位秦王。个人认为如果没有秦昭王(或者说换一个没有他的心智的人代替他在这时的秦国做君王),秦的统一日程可能会延后,也许是永久性延后。

pps,用太后谥号说事的我觉得很好笑,那赵姬还谥了个帝太后呢,她很牛逼吗?并不,真正牛逼的是她的儿子。

晓木再补充一点:在晓木看来所谓“外戚专权”论的论据其实只能证明一点,就是太后和四贵的确干政了,而且程度还不轻。可是这事显而易见,他们就是干政了,而且超出了贵族参政的正常范围,不然昭王何必特意把太后废了把四贵一个个赶回封地呢?换句话说,他们把手伸到了不该伸的地方,管了他们不该管的,做了他们不应该做的。但这和四贵架空了秦王、秦王是傀儡依然是两回事。四贵手中的权力实际上来源于秦王稷,而不是因为他们自己如何如何。就和明朝的宦官乱政一个原理,宦官们看似权势熏天,可以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了,但其实皇帝只要愿意,勾勾手就能把他们灭掉。这个抱团团体的存在本身就是秦王不可能被架空的证据,只有不够强势的政治势力才会抱团生存,四个人去架空王权确定可以维持四十年之久?遑论这四个人里还有两位王弟,如果秦王稷是傀儡,真正有实权的他们是怎么做到四十年来一点都不想取而代之还要被其操控去干人质这么危险的工作的?再退一步,哪有傀儡做四十年还没被完全取代的,太后和四贵要是真的有那个本事他们早就自己上了。再再退一步,就像评论里一位朋友说的,如果秦王真的没实权,为什么搞点有实权的四贵易如反掌,有实权的四贵却毫无反抗之力?还是那句话,这不合常理。而不合常理的事情,一般不是童话故事就是谣言谎言。另外,宣太后本质亲楚这一点清晰明显,史记战国策中都有相关记载,所谓宣太后为秦国打残自己母国的说法真的是xsrl,囚怀王削楚国焚楚宗庙等行为的幕后授意者,从来都是秦王。

七雄纷争礼包码怎么用?

七雄纷争礼包码一般是由游戏开发商发布的,在游戏中使用可以获得一些奖励或道具。使用方法一般如下:1. 打开游戏,进入游戏界面。2. 寻找游戏内的礼包兑换入口,通常会在主界面或设置选项中找到。3. 点击进入礼包兑换界面。4. 输入正确的礼包码,并确认提交。5. 等待系统验证礼包码的有效性,如果礼包码有效,游戏会自动发放相应奖励或道具。6. 检查游戏背包或相关道具栏目,确认是否成功领取奖励。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游戏的礼包码使用方式可能会有所差异,如果遇到疑问,可以查看游戏的官方说明或联系游戏客服进行咨询。

项伯帮刘邦明明是叛变行为?

要弄清鸿门宴后项羽为什么没有杀项伯,首先我们要搞清楚项伯是谁?鸿门宴前后项伯都干了什么?

史载,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叔,不是堂叔、是亲叔叔!项伯和项羽的父亲是亲兄弟。至于是一母同胞还是同父异母,还真不好说。从年龄来看,很可能是同父异母。不管和项羽的父亲到底是不是一个妈,项伯是项羽的亲叔叔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从现有史料看来,俩人的关系应该还非常不错。

那么,鸿门宴前后项伯到底干了什么?其实也没什么,项伯并没有卖身投靠刘邦,更加没有出卖项羽!作为项羽的亲叔叔,他放弃项羽、投奔刘邦是最不明智的决定,刘邦永远不可能给他“皇叔”之尊、甚至连裂土封王都不可能,不是吗?实际上,项伯仅仅是在鸿门宴之前给刘邦通风报信而已,不论真是为了救“好基友”张良,亦或仅仅是个理由,项伯并没有出卖项羽的任何机密给刘邦,更没有改换门庭、投入刘邦麾下之意,仅仅只是通风报信,仅此而已。可项伯是项羽的亲叔叔啊,他为什么要给刘邦、或者说张良通风报信呢?难道他想让刘邦取代项羽?怎么可能,除非项伯脑袋进水了……

个人认为,项伯之所以给刘邦通风报信,主要还是因为缺乏战略眼光,他还没有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刘邦、项羽都是胸怀天下之人,谁也不可能真正容得下谁,任何合作实际上都是暂时性的。但是,项伯的眼光远没有那么超越。他看到的是:刘邦彼时仍然是项羽的下属,与项羽属于同一个阵营。而且,刘邦和项羽的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根本威胁不到项羽的地位。但是,项羽却听信了曹无伤之言,准备对“自己人”刘邦下手了。当然,这其中也包括项伯的“好基友”、刘邦的首席谋士张良。项伯给张良通风报言,项伯此举根本不是为了刘邦,为的依然是他的侄儿项羽,他不想项羽因为“听信谗言”而“自断股肱”。包括鸿门宴上项伯的表现,实际上也依然是为了维护项营内部的团结、避免内部自相残杀的发生。如果彼时的项伯知道日后刘邦会逼得项羽自刎乌江,恐怕决然不会如此,亲手杀了刘邦的心都有!

或许有人要说了,刘邦大败项羽之后可是给项伯封侯的,获得这样的礼遇,项伯不可能和刘邦没有暧昧!其实不然,刘邦大败项羽之后之所以给项伯较高的礼遇,恐怕并不是因为什么“救命之恩”,这不过就是一个由头而已。项伯作为彼时整个项氏家族地位最高、与刘邦关系相对最和谐者,在项羽自尽后无奈投降了刘邦。作为项氏家族的代表,刘邦礼遇项伯实际上还是变相延续了古代的“三恪”制度,他为的不是项伯,更多地是为了借此强调自身的合法性和正统性。选择其他人远不如项伯具有代表性,也不那么让人放心,不是吗?项伯是最佳人选。

既然项伯没有卖身投靠刘邦,项羽不杀他也就都能说得通了。首先,项伯是自己的亲叔叔,在另一位叔叔项梁去世后,项羽的父辈已经不多了,即便有、关系也没和项伯那么亲近。为了一点小事就把自己亲叔叔给杀了,项羽没有这个必要、也不想背负这个骂名。其次,项伯虽然的确给刘邦通风报信了,但是从内心而言,他为的还是项羽,是为了维护内部团结、避免自相残杀,这一点项羽恐怕也是知道的,又为什么要杀了项伯?其三,彼时的项羽与刘邦实力对比悬殊,刘邦还不是项羽的那道菜,项羽内心根本没有将刘邦视为竞争对手、想要刘邦的性命。无非就是听了樊於期的话之后,项羽心中有些不悦和不太放心,准备给刘邦一个下马威敲打敲打、让他摆正自己的位置,并借此给其他各路诸侯树立一个标杆、打打预防针罢了。彼时项羽的这个目的基本上已经达到了,他又何必因为项伯通风报信而杀了项伯呢?

整个鸿门宴过程中,恐怕只有刘邦、项羽、张良、范增是明白人。但是,项羽显然过分低估了刘邦的野心和实力,根本没有将刘邦视为真正的对手,仅仅是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并把他当成了给其他诸侯上眼药、打预防针的工具。项羽的目的已经达到,也就没有进一步处置刘邦了。否则,就算刘邦借尿遁又如何?项羽的几十万大军就在刘邦附近,彼时项羽灭掉刘邦只是时间问题,几乎没有任何疑问……但是,项羽并没有灭掉刘邦的打算,而项伯很可能就充当了这个放水的角色。个人甚至认为,项伯和项羽这对叔侄是在演双簧,项羽为的就是可进可退、收发自如,刻意让项伯给刘邦透了风以观察刘邦的反应来确定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办。如果真如此,那项羽就更没有杀了项伯的必要了。

事情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历史又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我们已然无法还原历史的真相。项伯为什么会给刘邦通风报信、项羽为什么没有杀了项伯……恐怕只有当事者自己知道了。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文中如有谬误、不足,敬请海涵、指正,拜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