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志,大同历史有哪些名人?

2023-07-30 18:10:04 46阅读

名将志,大同历史有哪些名人?

盘点山西大同十大历史名人,你认识几位?

1、薛氏三兄弟,明代,山西大同府天城卫有薛氏三兄弟,他们分别务农、做官和经商,各尽其业,最后成为当地著名的大户。薛氏一家,长兄务农,三弟经商,以资助老二读书。老二登进土第,得授高官。这种耕读商的家庭,反映了明代山西商人家庭结构的一个特点。薛氏始祖薛士秀,约明初从戎河曲,后定居大同府天城卫。薛士秀生薛镇,镇生薛庵。庵生四子,即薛春、薛云、薛雨、薛雷。薛春生二子,长子薛经,次子薛绮。绮生三子,即此处所说的长子薛某(佚名)、次手薛纶,三子薛缨。

薛纶从小聪颖,记忆尤其过人。少年时同长兄一起在私塾读书,兄尚未读完一句,纶已目数行,兄再读时,纶已熟记,背诵如流。薛纶才思敏捷,数百言文章可立刻成就,且文藻秀美。长兄对薛纶的才华深为佩服,便放弃学业,继承父业屯田耕作,资助薛纶读书。 薛纶在长兄自我牺牲精神的鼓舞下,越加奋发读书。终于在隆庆二年(1568)登进士第,进入仕途。万历十年(1582),任陕西按察司副使。不久,辞官回籍。有人很惋惜他的离职,薛纶说:“我有幸继承先辈之产业,兄耕弟贾,助我求学,才有今日之位,我愿已足矣!”

名将志,大同历史有哪些名人?

薛纶弟薛缨是两淮盐商。明中叶,由于社会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商人在边疆屯田纳粮换取盐引的开中制度,渐被纳银的折色制度所代替,盐商也分化为边商和内商。边商专纳米、豆、草束,依靠贸易盐引谋利。内商则坐场掣盐,进行交易或转售他人。由于内商处在支配盐的运销的地位,获利多,资本增殖快。所以,山西、陕西、安徽等地的大盐商,纷纷寓籍淮安、扬州,薛缨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定居扬州的。 薛氏家产五世没有分开过,是由兄弟共同经管。自从薛缨经商两淮在扬州置产后,薛家在大同和扬州两地都有家产、人口。为了照管两地的子弟、田宅、奴婢等事,薛纶辞官后,经常往返于大同和扬州之间。可见,薛氏当时在大同和扬州的产业已相当可观。

2、武明皇后娄昭君(501-562年),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人,鲜卑族,北齐奠基人高欢的妻子,北魏真定侯娄提的孙女,赠司徒娄内干之女,北齐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的生母。

平日柔顺勤俭,谦卑自守。亲自纺织针补,视姬妾所生诸子均十分慈爱,不异己出,对诸子每人必赐一袍一裤。时常向高欢进言,有才必用,不能以私废公。处事能够顾全大局,委曲求全。

高欢受封渤海王后,娄昭君为渤海王妃。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任其位,娄昭君进封渤海太妃。550年,次子高洋称帝,尊娄昭君为太后。559年,高洋去世,太子高殷继位,尊娄昭君为太皇太后。560年,娄昭君废黜高殷,改立六子高演为帝,娄昭君再度为皇太后。561年,高演去世,娄昭君立九子高湛为帝,仍为皇太后。562年,娄昭君去世,与高欢葬于义平陵,谥号神武明皇后。

3、独孤信(502年-557年),本名独孤如愿,字期弥头,鲜卑族,云中(今山西大同)人,西魏、北周将领,八柱国之一。

独孤信容貌仪表俊美,善于骑马射箭。初为葛荣部下,葛荣失败后,投归尔朱荣。随孝武帝西行,授爵浮阳郡公。西魏建立后,独孤信任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大都督、荆州刺史等职,用以招抚被东魏所占据的荆州的百姓。之后大败东魏弘农郡守田八能、都督张齐民、刺史辛纂,于是平定三荆。不久,东魏又派高敖曹、侯景等率军突至。独孤信认为敌众我寡,率部逃到南梁,在南梁居住了三年。大统三年(537年)才回到长安。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有损国威,便上书请求治罪,得到了西魏文帝元宝炬的宽宥,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衔,使持节、仪同三司和浮阳郡公的官爵照旧。

后随丞相宇文泰收复弘农,攻克沙苑。率军与冯翊王元季海进入洛阳。颍、豫、襄、广、陈留等地相继诚心归附。大统六年(540年),东魏侯景侵犯荆州,宇文泰命其与李弼出兵,侯景撤军后,独孤信担任大使,抚慰三荆。北周建立后,升任太保、大宗伯,晋封卫国公,食邑一万户。赵贵被处死后,独孤信以同谋罪被免职。不久,被晋公宇文护逼迫在家中自尽,时年五十五岁。

4、王遵文,官员。字艺庵。大同市灵丘县城小西关村人。其父王思祖,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王遵文在私塾就学,咸丰九年(1859),赶赴太原访求高师。他写了一篇文章,转呈主持晋阳书院的田京卿过目。田读后赞不绝口,便收纳王遵文于门下,于是王遵文学业大有长进。咸丰十一年(1861)任太学。同治元年(1862)开科考试,他以小京官的职务在刑部任职。当时与稷山县王念堂、朔县的王向甫、定县的王镜逸在北城被称为“山西四王”,均以才德超群,受到上司的青睐。

5、徐化溥,男,字云山,号云门,自称云门山人,明末清初阳和卫人(今阳高人),顺治年间贡生,明末清初地方著名学者。清朝顺治初年(1644-1661),大同府历经“姜变”移驻阳和,

世居阳和城内的徐化溥更加显露出来。在阳和府衙为官的曹秋岳(名溶,浙江嘉兴人,曾任职阳和兵备道)、魏环极(名象枢,直隶蔚州人,官至刑部尚书)等人,都是当时名著学界的人物,与徐化溥交谈后,不由得惊叹阳和小城竟有如此高士。从此,徐化溥的名气更大了。其间,徐化溥被阳高卫及大同府推举为岁贡,还被聘请在阳高卫县学担任教师。顺治七年(1650),知府胡文烨计划撰修《云中郡志》,熟知当地情况又学识渊博的徐化溥应聘并最终成为顺治《云中郡志》的主要执笔者。

6、王家屏(公元1535年——1603年)字忠伯,号对南,山阴县河阳堡人,曾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予机务,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致仕归里。所以,在雁同、朔州地区民间以“王阁老”相称。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家屏被提升为礼部右侍郎。不久,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辅助朝政。王家屏执阁六年,时间虽短,但给当时朝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贪权武断,“推诚秉公,百司事一无所扰”(《明史》);他恪尽职守,“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他注意处理同内阁诸臣关系,与同僚们和睦相处。万历十九年(1591年)秋,出任内阁首辅。他老成谋国、施政严谨、品格高古,然而既不遇时,也不遇主,昏暗腐败的君主粉碎了他的“尧舜之臣”美梦。王家屏并有著作传世:一种是收入《四库全书》的《王文端公集》十四卷;另一种是《复宿山房文集》四十卷。

7、毕士安(938年—1005年11月14日),本名士元,字仁叟,一字舜举。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

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进士。宋太宗太平兴国中,为监察御史,出知乾州。淳化二年(992年),召入翰林为学士。宋真宗即位,权知开封府事。咸平中,复为翰林学士,以目疾出知潞州,又入为翰林侍读学士。景德元年(1004年),进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拜平章事。澶渊之战时支持寇准,力主真宗亲征。景德二年(1005年)卒,年六十八,谥文简。有文集三十卷,今已佚。《全宋诗》录有其诗。

8、曹文诏(?—1635年),山西大同人,勇毅而有智略。明朝崇祯年间将领,号称第一良将,官至总兵。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功勋卓著。崇祯八年(1635年),在湫头镇之战中因寡不敌众兵败自尽。

死后,明王朝追赠其为太子太保、左都督。

9、拓跋珪(公元371年8月4日—公元409年11月6日),又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字涉珪,鲜卑族,北魏开国皇帝。

公元376年,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

公元386年,16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即位称代王。又在当年四月定国号为“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

公元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平城,并称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晚年则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在公元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

其子拓跋嗣登位后,于公元410年(永兴二年)谥拓跋珪为宣武皇帝,庙号烈祖,公元420年(泰常五年)才改谥为道武皇帝,公元491年(太和十五年)改庙号为太祖。

10、曹变蛟(1609-1642),山西大同(今山西大同市)人,明朝名将曹文诏之侄。身怀勇力,少年即随曹文诏在军中效力。为维护社会的安定秩序,平定多次暴乱,很受天子器重。先后被任命为参将、副总兵、都督佥事、左都督、总兵官。时称曹文诏和曹变蛟为大明朝的大小曹将军,统兵有方,敢战敢为,为抵抗满清异族统治作出了巨大贡献,崇祯十五年于松锦大战壮烈殉国。此役,明军大部崩溃,诸军皆逃,唯变蛟亲率部下冲后金军大阵,直抵皇太极中军,箭射后金大纛,吓敌酋使其中军后退里许,惜大势难挡,终因势孤力穷,兵败并俘,不愿投降后被后金残杀。

你知道哪几种中国古代的酷刑?

这个问题有点瘆人,但又真的很吸引人,很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行刑的方法也算得上有点“文化”的味道——就是有点血腥!

我试着来说说,尽量把这问题说得轻松点、温和点,不让大家感到恐怖。

醢 (hǎi),又名菹醢(zū hǎi)——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如果我说这种残酷的刑罚,很多成年人是不知道或者完全不了解的,估计会得到很多赞成;

如果我说这种残酷的刑罚,很多少年儿童是不陌生的或者是知道一点的,大家应该会很吃惊吧?

为什么?

因为现在的小孩子们,十有八九都会接受国学启蒙教育,在他们摇头晃脑背诵的《笠翁对韵.四支》中,就有:

菹对醢,赋对诗。

点漆对描脂。

璠簪对珠履,剑客对琴师。

沽酒价,买山资。

国色对仙姿。

晚霞明似锦,春雨细如丝。

柳绊长堤千万树,花横野寺两三枝。

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

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

菹在这里当“酸菜、腌菜”的意思来用,醢在这里当“肉酱”的意思来用。但是这两个字不是常用字啊,很少有人会一眼认出,那就查字典呗,一查可不就看到了,原来这两个字不仅仅是指肉菜的意思,还是古代的酷刑啊!

所以,无须讳言这些“血腥的文化”,大可以作为一种业余知识了解一下。

我最先看到遭受这种酷刑的人,是在我小时候偷看爷爷的藏书《封神演义》中看到的。这个人是商周交替之际的伯邑考——周文王姬昌的大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哥哥。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这其中的“西伯拘而演《周易》”,背后的故事就有“伯邑考被剁成肉酱”。不止于此,剁成肉酱后还被做成“肉羹”,逼着西伯(就是周文王姬昌)吃下去。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周文王因为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很好,声望非常高,“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威胁到了商汤的统治,这引起了商纣王的警觉,于是就把周文王拘禁在羑(yǒu)里。

文王在被拘禁的这段时间里,自己并没有闲着,而是把上古伏羲氏开创的“八卦先天易”,悉心研究,最终演绎成六十四卦,并且流传下来,被人们称为《周易》。这就是“西伯拘而演周易”。

文王被拘禁,西周国内也不能就这么等下去呀,要想方设法把文王接回国,于是文王的大儿子伯邑考就带着“宝物(贿赂品)”,来到成汤的都城朝哥(今天的河南淇县),希望能贿赂纣王,进而把自己的父亲救回去。

但是这次朝哥之行,虽然救回了父亲文王,却也丢了自己的性命,被“醢”了!

当时伯邑考应该属于“小鲜肉”,非常水灵,这就吸引了纣王的老婆妲己的春心萌动。但是伯邑考是正人君子,没有理会妲己的勾引,这让妲己恼羞成怒,用诡计让纣王把伯邑考杀了。

仅仅杀了伯邑考还不解恨,纣王还把伯邑考剁成肉酱,做成肉羹,让人送给文王吃,用以试探文王是不是真的“圣人”。其背后的逻辑是“圣人一定不会吃自己的孩子”——好笑不好笑?

文王已经从卦象上推断出自己的儿子被纣王杀了,纣王派人送来的肉羹就是自己儿子的肉做的。但是文王含泪把这肉羹吃下去,骗过了纣王,再加上其它方面的工作,纣王终于放了文王。

文王在回到自己的国土界后,一下子就承受不住了,失子的心痛、吃子的悔恨交织在一起,让他连吐三口, 吐出三只小白兔,这三只小白兔就是伯邑考三魂所化,它们跑向文王的住处,拜见文王的夫人和母亲。之后,它们被清福神柏鉴接引到封神台。

姜子牙代玉虚元始天尊封神时,念伯邑考的忠孝之心,封他为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命为尊贵之神。

中天北极紫薇大帝

“醢”这种刑,是非常残酷的,它不是仅把人弄死这么简单,还要让人“死无全尸”!

而在中国人的传统理念中,对身体的完整性是非常看重的,即使是死了也追求“全尸”。

“醢”就有在人死后也得追加刑罚的意味,也就是“死了也不让他安生”!所以说它够残酷。

历史上有记载的受到“醢”刑的“名人”:

孔门七十二贤人中的子路,他是因为参与了卫国的政变,被当做乱臣,砍成肉泥。孔子听闻后极为悲痛,于是就将家中的肉酱倒掉,不再食用。子路

汉初三大名将(韩信、英布、彭越)之一的梁王彭越。这个事情在《史记.黥布列传》中有记载:“夏,汉诛粱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赐诸侯。”看到没有,刘邦也是个狠人,他学着商纣的做法,不仅把彭越剁成肉酱,还把这肉酱当作赏赐品,送给其他的王侯。这哪里是赏赐,这分明是恐吓——这就是和我作对的下场。彭越

范疆、张达,这两人是三国蜀汉佞臣,他们曾被张飞鞭笞羞辱,怀恨在心,合谋杀害了张飞。后来被张飞的儿子张苞抓到,处以醢刑磔(zhé )——把肢体分裂

“磔”字本来不是用于人的,古代人们在祭祀的时候,会肢解牺牲,分裂祭神,以除不祥,这叫磔禳,杀牲以祭神就叫“磔”。

后来,取“肢解”这个意思,把“磔”引申为一种对人的最为惨烈的酷刑,也就是分尸。

所以说“磔”这种刑罚脱胎于祭祀。

人们习惯把砍头、腰斩、枭首、弃市这类杀死犯人的刑罚称为“磔刑”,再后来,又渐渐演化出“磔裂(车裂人体)”、“磔诛(凌迟处死)”。

车裂,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或者牛,分别向五个不同的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五块,所以名为车裂。有时,执行这种刑罚时不用车,而直接用五条牛或马来拉,所以车裂俗称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

被处车裂刑罚的人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商鞅。不过商鞅幸运的是,他不是活着被车裂的,他是战败身死之后,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的,避免了被活生生撕碎的痛苦。

商鞅

还有很多被“车裂”的名人,比如:吴起、苏秦、嫪毐(lào ǎi)等等。

吴起的“被车裂”同商鞅一样,也是在身死之后。吴起是大军事家,一生“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曾先后辅佐魏国、楚国。在楚国的时候,因为他的“变法”触犯了权贵们的利益,权贵们必欲除之而后快。楚悼王去世时,吴起前去吊丧,被心怀不满的楚国贵族们用箭射伤。他用楚王的尸体作掩护,也没能逃脱被射杀的后果。要知道,按照楚国法律的规定,“丽兵于王尸者”,将被诛灭三族。但就这样也没有阻止这些人射杀吴起,可见弄死吴起的决心有多坚决。 吴起被射杀后,他的尸身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吴起

苏秦的“被车裂”应该说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的,他当时被人刺杀了,虽重伤但未死。苏秦主动要求齐王以“苏秦是奸细”为名,将他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以使贼人出现。齐王照计行事,捉到了刺杀苏秦的凶手,并杀了凶手为苏秦报了仇。

吴起和苏秦都是有才、有能、有胆、有识,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的大神。他们被“车裂”,可以说是这种刑罚的“光荣”。

嫪毐,这哥们被车裂,可以说是这种刑罚的“耻辱”。只因为这哥们走的是旁门左道,凭“异能”被人称为“轮哥”。大家都戏称,别人的车裂是“五马分尸”,而这哥们得用“六马分尸”才行。哈哈哈哈……嫪毐

扯远了,回到主题上来。

再来看看凌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凌迟的处刑方式很残忍,大致是将人身上的肉一块块割下来,让犯人在极度疼痛中,慢慢死去。中国古代各种残酷的刑罚中,最惨无人道的莫过于凌迟。

凌迟是以很慢的速度把人处死。而要体现这种“慢”的意图,就是一刀一刀地割人身上的肉,可能是割十六刀,也可能是割三十二刀、六十四刀、三百六十刀,还有可能是数千刀,总之是“力气已尽,而气息未绝,肝心联络,而视听犹存”,直到差不多把肉割尽,才剖腹断首,使犯人毙命。

因为过于残忍,所以不是罪大恶极,一般都不会被凌迟。

哪些罪是罪大恶极呢?以《大明律》作参考,大约可以表达为:

谋逆君主之罪:重大暴动、叛国、谋取皇位。伦常之罪:子女谋害父母、弟幼谋害兄长,妻子谋害丈夫、奴仆谋害主人。凶残与不人道之罪:活生生斩断他人四肢(施以巫术);杀害同一家族三人以上;组织帮派以制造恐怖。

而实际上,遭受凌迟之刑的人,也并不全是大奸大恶之辈,有很多人或多或少是因为触碰了统治者的利益,而被当成了牺牲品,成了帝王立威震慑的工具。

历史上被处以凌迟的名人非常多,其中以宋、元、明、清之际为最。

《水浒传》里的王婆,被凌迟120刀;《感天动地窦娥冤》中张驴儿“毒杀亲爷,奸占寡妇,凌迟120刀处死;明初名臣方孝孺,因为拒不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被朱棣下令“磔诸市”并被诛十族,此处的“磔”便是凌迟;明正德年间的宦官刘瑾、崇祯时进士郑鄤两人均被“寸磔”,也就是凌迟,据传刘瑾被割了3357刀,郑鄤被割了3600刀。明末名将袁崇焕,袁崇焕被整整割了3543刀,大约有近万人抢到了崇焕之肉而生食之,并以此炫耀为能事。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兵败大渡河,为救部下性命,坦然引颈受戮(凌迟)。行刑之际,石达开大义凛然,毫无惧色,身受千刀万剐而不吭一声。围观百姓无不落泪,连清军士兵也为之折服,可谓一时人杰。方孝孺

袁崇焕

石达开

新中国成立之后唯一受凌迟之刑的是汉奸张百奎,此事在《巨鹿县志》1993版上有记载:

张百奎先是投靠日本人,抗战胜利后又投靠蒋介石,他亲手及亲自下令杀害共产党干部28人、党员7人、抗日战士27人、群众74人,被人们形容为“六亲不认,畜牲不如”。

解放后,潜逃隐藏在上海的一个杂货店里的张百奎被抓捕归案后,押回巨鹿县审判。

前往审判现场控告张百奎的群众成群结队,个个苦大仇深,他们一致要求要将张百奎千刀万剐,不能让其“好死”。

可是“千刀万剐”的刑罚早已废止,我党更是严令禁止使用——不管犯人的罪恶多大,执行死刑只能枪毙,不许使用刀砍、绞架、凌迟等酷刑。

经过审判,张百奎被判处极刑,立即执行死刑。

枪决张百奎的行刑人员枪打偏了(故意的?),子弹从张百奎的裤裆处穿过,政府人员一撤离,民兵将刑场围了起来,现场的大喇叭传出维持秩序的声音:

“大家不要挤,一个个站好队!现在宣布一条纪律:在拉张百奎时,一律先从下往上的拉,每人限拉一两肉!”

排队等着剐张百奎的队伍足足有一千米长,连张百奎的亲戚也在队伍之中,足见其民愤有多大。愤怒的群众纷纷用自带的刀子剐了他,张百奎每被拉一刀,身子就像麻花一样扭动,当他双腿的肉被拉去半截的时候,他就一命呜呼了。

上面讲的“醢”和“磔”都是把人弄死的刑法,也有虽不弄死人但也非常残酷的刑法。

比如:墨、劓、剕、宫等等,这些刑法看似没把人的肉体直接弄死,但是对人进行了精神上的打击,或击垮人的意志,或让人“社死”,让这些受刑之人“生不如死”。

墨刑,也叫黥(qíng)刑,就是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以后再也擦洗不掉,以此表示犯罪的标志。汉初三大名将(韩信、英布、彭越)之一的英布,就是受过黥刑的,所以又被叫做黥布。劓(yì)刑,就是割鼻子,把鼻子割掉了,再美貌的容颜也毁了。这在没有整容技术的古代,可以说是判处了一个人在容貌上的“死刑”。受过这种刑的人,大家肯定都会想到同一个人“哈迷蚩”,对《说岳全传》里的人物。剕(fè)刑、刖[yuè]刑、膑刑。古时“剕”和“刖”的意思相同,就是断足(砍去双脚),而“膑”是挖去膝盖骨。和氏璧的发现者卞和即被施以刖刑,军事家孙膑受到的刑罚就是膑刑。孙膑

宫刑,就是阉割,这个估计大家都知道。“欲练神功,挥刀自宫”,这是修炼《葵花宝典》的不二法门。但是作为一种刑罚,这真的是非常侮辱人格的处罚。“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司马迁就受到过“宫刑”的刑罚,好在司马迁的心理够强大,才给我们留下了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司马迁

还有很多刑法,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到:

比如“请君入瓮”,大约应该是准备把犯人活活煮了。来俊臣摆了同事周兴一道的同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典故;

比如“点天灯”,大约是把人当成“蜡烛”,活活烧死。《三国演义》中董卓被王允设计杀死之后就被点了天灯;

比如“梳洗”,这个可不是梳妆打扮,而是指用铁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来,直至肉尽骨露,最终咽气;

比如“金瓜击顶”、炮烙(páo luò)、虿盆(chài pén)、抽肠、骑木驴、剥皮……

有兴趣大家可以自行去了解,我就不再细述了。这种东西看多了,会影响心情的愉悦程度,建议大家不要沉迷其中。

司马懿是不是绝不敢篡权?

这个问题有两个角度来说,第一个角度,留下谁都没用,因为基本上谁也活不过司马懿,实在是熬不过啊,在平均寿命四十多的古代,司马懿硬是撑到了七十三岁,生生熬死了两代人啊!

第二个,留下谁都可以,“高平陵之变”但凡有点脑子的,司马懿也很难成功,否则桓范也不会感慨“曹子丹大英雄啊,可他现在这三个儿子,简直是蠢猪!”

在曹魏名气最大的,要数后世封的“五子良将”:张辽、于禁、乐进、张郃、徐晃,曹操去世时,除乐进已死,其他四位都还在,可以算是曹操留下的四大名将。

曹丕重用司马懿,司马懿出则为帅入则为相

司马懿应召入仕初期,曹操认为司马懿“有雄豪志”,并且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非常忌惮,时时提防着,但是很快司马懿就获得了曹丕的信赖,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的态度,使曹操放宽了心。

司马懿为曹丕出谋划策,帮助曹丕获得世子之位,从而获得曹丕的信任和重用,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袭魏王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

同年十一月,曹丕登基称帝,司马懿为尚书,不久之后,司马懿又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位列宰辅。公元224年,曹丕率兵东下进攻孙权,命令司马懿镇守许昌,提拔司马懿为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次年,曹丕再次领兵东下攻吴,再次任命司马懿镇守许昌,安抚国内百姓,并为东征大军提供粮草军需,临行前,还将司马懿比作汉初的萧何,从广陵回师之后,还对司马懿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

公元226年,曹丕临终前,以司马懿与陈群、曹真、曹休为辅政大臣,魏明帝曹仁继位后,司马懿开始由幕后走到台前,开始率军出征,展示自己的军事才能,襄阳击退诸葛瑾、张霸,新城之战擒杀孟达,小试牛刀后,司马懿真正开始走上三国战争的舞台。

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派陈式攻克阴平、武都两郡,为遏制蜀汉的北伐,魏明帝曹叡决定兴兵伐蜀,加司马懿为大将军、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率兵进攻蜀汉。

司马懿从荆州沿汉水进攻汉中,攻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因大雨而退兵。次年,诸葛亮再次北伐,此时大司马曹真去世,司马懿成为了西线防御蜀汉的主帅,诸葛亮率军围攻祁山,司马懿率军救援,双方爆发卤城之战,诸葛亮退军。

公元234年,诸葛亮再次北伐,率军十万出斜谷驻军,司马懿率军在渭南与诸葛亮对阵,听从郭淮的建议,派兵在北原、阳遂等地处处设防,诸葛亮进兵受阻,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坚守不战,最终在五丈原耗死诸葛亮。

四大名将,相比于司马懿,却只是一路将领

陈寿在《三国志》中讲:“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这可能就是后世所说的曹魏“五子良将”的来源。

张辽在合肥之战中,大破孙权率领的十万吴军,差点活捉孙权,镇守合肥多年,多次击退孙权的进攻,威震江东,被曹操封为征东将军,曹丕继位后,升张辽为前将军。

但是张辽并不是曹魏在江淮一线的主帅,黄初三年,曹丕东征时,派张辽与曹休率军到海陵驻防,张辽受曹休节制,很明显张辽在曹魏的地位是低于夏侯惇、曹仁、曹休这下一方主帅的。

在襄樊之战中,徐晃率领的援军,是击败关羽的关键,但是徐晃与于禁一样,虽然是外部援军,但其地位要比樊城内的曹仁要低,所以在救援樊城时,于禁、徐晃的援军都要受到曹仁的督领。

曹操去世后,曹丕加徐晃为右将军,受命进攻上庸的刘封,徐晃受到时任征南将军夏侯尚的统领,在五子良将中,徐晃的地位是稍逊于张辽的,其地位依然是一城一镇的将领,达不到东西线统帅的地位。

再看张郃,地位与张辽、徐晃相当,汉中之战后,张郃受命屯驻陈仓,曹丕继位之后,张郃受封为左将军,曾跟随曹真征讨羌胡,曹丕南征时,跟随曹真、夏侯尚进攻江陵。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叡派大将军曹真督领各军御敌,加张郃为右将军,张郃在街亭大败马谡,击退诸葛亮的大军,之后数年张郃一直在雍凉抵御蜀汉大军,后累功升任征西车骑将军。

曹真死后,司马懿接任西线对抗诸葛亮的统帅之位,张郃在司马懿帐下听令,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马懿凭险固守,不与诸葛亮交战,但是率军一直跟着诸葛亮的大军,就是跟诸葛亮拼消耗。司马懿不听张郃的建议,等诸葛亮撤军后,命令张郃追击,张郃不得已追击汉军,在木门谷遭遇伏击,被乱箭射杀。

因此来看,曹魏所谓的四大名将,到曹丕、曹叡时期,地位已经被司马懿超过,司马懿领兵作战的时候,四大名将只能听令行事,因此指望他们能阻止司马懿在朝廷的篡权行动,恐怕是不太现实的。

能够对抗司马懿,只有曹仁、曹真、曹休、陈群、夏侯尚等统帅

在曹魏朝廷,真正能够与司马懿扳手腕的,首先是大将军曹仁,还有征南大将军夏侯尚,最后只有曹丕托孤的其他三位辅政大臣: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镇军大将军陈群,这区区五位与司马懿地位相当的人物。

先不说诸曹夏侯氏的人,陈群与司马懿同出于颍川世族,如果司马懿发动政变的话,陈群大概率是选择袖手旁观的,另外从司马氏掌权后,陈群的儿子陈泰混的也是相当不错,可见陈家与司马家关系非同一般。

曹操去世时,没多久就带走了夏侯惇,与其同一代的曹仁在四年后去世,享年五十六岁,整体来看,曹仁的寿命是比较正常,毕竟曹仁要比司马懿大十几岁,即使活到七十多岁,也不可能耗得住司马懿。

剩下三位曹真、曹休、夏侯尚,就是典型曹家短命鬼,夏侯尚是夏侯渊的堂侄,曹休是曹操是族侄,曹真是曹操的养子,他们三位的年龄与曹丕大小差不多,曹丕在位时期职位也基本相当。

这里面最短命的是夏侯尚,与曹丕一样,两人生前关系亲近,去世也是前后脚的事,曹休与曹真去世的时间相差三年,他们这种情况,等于说曹操培养了三个未来的顶梁柱,结果三个人没几年工夫集体崩盘了。

这三位第二代领军人物崩盘后,曹魏的顶梁柱成了夏侯尚的儿子夏侯玄、曹真的儿子曹爽,这两位三世祖,成长与富贵之战,没有父辈体验父辈跟随曹操创业的艰辛,给了司马懿篡权的机会。

高平陵之变,曹爽并非实力不济,输在胆识不足

公元249年,曹爽兄弟三人与皇帝曹芳前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指责曹爽擅权乱政,以太后旨意罢废曹爽,占据洛水浮桥,关闭洛阳城门,以高柔、王观代领曹爽兄弟的职权。

曹爽得到消息后,非常害怕,不敢禀告曹芳,只征发屯兵数千人准备固守,大司农桓范逃出洛阳到高平陵与曹爽会合,劝说曹爽带着曹芳退守许昌,以皇帝名义征调各地兵马征讨司马懿,自己以大司农的身份可以为其提供粮草。

此时的曹爽可以说是一个要兵有兵,要粮有粮的状态,要大义有大义,西线的夏侯玄是他的表弟,东线的淮南兵马对曹魏始终效忠,司马氏掌权后,淮南三叛,就可以看出东线的军心。

在这种情况下,曹爽竟然听信了司马懿、陈泰等人的诱降之言,选择放弃权力,自以为可以做一个富家翁,没想到不久就被夷灭三族,曹爽的失败不是实力问题,而是智商问题,只要曹魏第三代权力交到曹爽手中,即使没有司马懿,还有别人来篡夺,猪狗不如的蠢货,岂能担起天下的重任!

古代史中有哪些比较荒唐的历史事件?

好家伙,这种事,怎么能少的了春秋各国的奇葩们呢。

No.3 齐襄公

齐襄公,姜太公的n世孙,姜猪儿,抱歉笔误,姜诸儿。

我们的诸儿还是世子的时候,就与自己的亲妹妹文姜产生了一段甜美的爱情,不,骨科故事。。。

其实,开始诸儿勾搭妹妹的时候,文姜可是鸟都不鸟的

文姜的心早就被郑国的世子忽骗跑了,这位世子忽,因为长得太帅,简直就是当时各国小公举理想的白马王子呢。

这一年,齐国被北方的蛮族入侵,郑庄公派了自己的宝贝大儿砸世子姬忽去带兵援助,大帅哥出马,三下五除二,把敌军打得人仰马翻。庆功宴上,终于找到机会的文姜饥渴难耐地就向姬忽提出了求婚。

可惜姬忽可能也有自己的梦中情人。

帅哥找了个理由,说齐国是大国,恐怕将来主政郑国的时候受牵制,就推辞了,这也就是“齐大非偶”的典故。

文姜一下就跟失了魂一样,对忽哥哥是日思夜想,很快就得了相思病。

聪明的诸儿当然不能错过这样的好机会,打着探视妹妹病情的借口,原来只能在脑子里想象着妹妹样子,留着哈喇子的诸儿总算迎来了可乘之鸡。

想象一下,刚刚失恋的文姜面对一个一天来看自己八百遍,温柔体贴的哥哥,虽然是亲的吧,说不动心那是假的。

诸儿锲而不舍的攻势终于俘获了文姜的心,文姜一狠心,一跺脚,想着亲哥的长相比世子忽差不了哪去,再加上点感情不顺利报复社会的心态,本着得不到我爱的就接受爱我的道理,大无畏地和诸儿这个备胎幸福地在一起了。

要说俩人这是才子佳人,郎才女貌,好不般配,无奈逃脱不了天下有情人终是兄妹的定律。二位的老爹齐僖公心也是真大,几年了愣是没看出一点不对劲,真是让人琢磨不透,这还是亲生的吗?

甭管是不是亲生的,自己的闺女早晚得嫁出去,恰好这次鲁国又来求婚,齐僖公一拍脑门,准了!

文姜当然是不愿意去鲁国,准确来说是不愿意离开她哥。

文姜对老爹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哭又闹还上吊。

齐僖公听了十分感动,说,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总之,文姜的胳膊拧不过老爹的大腿,终究还是哭着承受了所有。临行之际,诸儿又来看她了。按照一个春秋时人的修养,这时候该写点诗经了。

诸儿写道:“桃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苴。吁嗟兮复吁嗟!”

文姜的回复是:“桃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讵无来春?叮咛兮复叮咛!”

时间过得很快,诸儿熬死了老父亲,做了齐侯,是为齐襄公。思念文姜甚急,赶紧邀请鲁桓公夫妇来对齐国进行国事访问,重点是得带老婆。

鲁桓公是个实诚人,没多想,乐呵呵带着文姜就来了。

于是,那夜,诸儿与文姜是软语温存,柔情切意,把十几年前没使出来的那股劲发泄了个痛快。

老婆一夜未归,配上下人的风言风语,鲁桓公就算再憨,也能猜出点发生了什么。

挨到早上,看见媳妇满面春光回来了,鲁桓公是忍不住了,跳起来就劈头盖脸对老婆一顿盘问。

文姜毫不示弱,随便编的谎言也能做到逻辑自恰。

小两口吵得正欢,却不知道已经有眼线把他们俩吵架的内容全盘报告给了诸儿。

诸儿当然是知道了妹夫已经知道了。齐襄公不愧是个狠人,当场就安排上了鲁桓公的死亡流程。

晚上,诸儿为妹夫践行,送他回鲁国,不对,是回黄泉。

诸儿看到了妹夫满脸写着不开心的样子,进一步确认了他已经知道自己被绿了的事实。看来,这人是留不得了。。。

几杯酒下肚,鲁桓公就醉了。诸儿便让人驾车送鲁侯回去。

被安排好的车夫开到一半,突然登上车,两手把鲁桓公架住,顺势一拉,直接把鲁桓公的肋骨给拉断了,果真是大力出奇迹。

鲨了妹夫以后,诸儿和文姜就能更开心地玩耍啦!

话说回来,这恶人自有恶人磨。齐襄公也是有自己的老婆的,别人也都是有自己妹妹的,大将军连称的妹妹就给诸儿做妾,诸儿就是连称的妹夫。

连氏还是很爱诸儿的,可诸儿一心只在自己妹妹身上,不由得由爱生恨。

连称也从她妹妹口中听说了些诸儿的荒唐事,爱妹之心,人皆有之。想想自己带兵在外受苦受累,妹妹还在宫里受冷落,是怒上心头来,恶向胆边生,借着手里有兵,不如杀入临淄,夺了鸟位。

机会说来就来,妹妹在宫里做内应,听说这昏君要外出打猎,连称是带着兵就往诸儿的行宫跑。

结果嘛,自然是诸儿被结果了。

No.2 晋景公

说晋景公晚年病得厉害,请了秦国有名的大夫来医治。古时候不像现在,做高铁不用一小时就从陕西到山西了,大夫怎么也得花上半个月从秦国到晋国。

那时候都兴占卦,打仗,结婚,下葬,甭管是什么,都得占一卦。晋景公也请了一巫师给病情占了一卦。这巫师也真是敢说,说晋景公怕是吃不到这个月的新小麦了。

晋景公一天做梦,梦见鼻子里跳出俩小人儿,一个小人儿说:“听说秦国名医医术高超,我俩命不久矣啊。”另外一个小人儿出主意:“如果躲在肓的下面,膏的上面,他就找不着我们啦!”

梦醒之后,大夫也来了。神医果然是神医,把了把脉,下了结论:“这个病已经深入到膏肓了,您没救了,或许这就是人生吧。”

晋景公一寻思,我也没托梦给他呀,他咋知道这么准呢,真乃神医也!叹了口气,既然是天要亡我,也只好这样了,好好款待了一番,把医生送走了。这也就是病入膏肓的典故。

有一个服侍主公的小内侍叫江忠,这时候也做梦,梦见自己背着晋景公飞在天上。要说这么离谱的梦做也就做了,坏就坏在江忠还以为这是啥美事,大嘴巴成天跟别人说,传来传去,弄得人尽皆知了。

这天晋景公状态不错,忽然下面报告说这月的小麦熟了。晋景公一拍大腿,想起来有个巫师说过他吃不上这月的小麦,赶紧让人给这巫师抓过来,让他看着自己被打脸。

巫师被拷来了,晋景公端着碗糊糊在巫师眼前晃荡,“你不是说我吃不上月底的小麦了吗,怎么样?”

巫师歪嘴一笑,“这也未必。”

晋景公听了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我能不能吃上先不说,你反正是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让人把这巫师给砍了。

把臭嘴的巫师砍了之后,晋景公这心里是痛快多了,可突然感觉到肚子有点不痛快,是要拉稀的节奏。

赶紧放下到嘴边的糊糊,一溜小跑上撤硕儿。

一个没蹲稳,晋景公他掉坑里了!

小内侍江忠马上深入屎坑,粪不顾身地把主公背了上来。

背上来一看,气早就断了,晋景公也光荣地成为了古今中外历史上唯一一位掉茅坑里屎了的君主。

故事还没有结束。由于江忠背了晋景公,之前的梦应验了,那时候都讲究殉葬,人们觉得江忠跟晋景公的屎有缘,就让他殉葬了。。。

不知道江中牌健胃消食片是不是就是来纪念江忠的。

No.1 齐顷公

话说晋景公虽然死相难看了点儿,但好歹也称得上一代明主,因为这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与晋景公同时期的齐顷公,那简直就是奇葩中的奇葩,操作令人迷惑到了什么程度呢?恶作剧搞到了差点儿亡国的程度。

晋国在邲之战中败给楚国,丢了中原霸主的位置,晋景公很是郁闷。于是,晋国便派出使者到齐国修好,希望可以一起对抗楚国。

晋国对这次出使是相当重视,派出的是中军副帅郤克,也就是差不多今天国防副部长的级别。郤氏也是晋国的一个传统贵族,郤克在晋国的地位是很高的。

美中不足的是,郤克瞎了一只眼。郤克来到齐国,用一只眼看到了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齐顷公。

机缘巧合,除了晋国的郤克,当时鲁国的季孙行父,卫国的孙良夫,曹国的公子首,也都来到了齐国。

齐顷公见了这四个人,脸上还仍然尽力保持着礼貌的微笑,内心却已经是狂笑不止。

打发走了四位,齐顷公按照惯例,去看他的老母亲萧夫人。每天,大孝子齐顷公在忙完公务后,都会去陪他妈聊会儿天,给身处深宫的她老人家说点这一天外面的世界发生的好玩的事。

这次齐顷公是一路憋着笑,见着他妈就迫不及待地与她分享这次与四国高层领导的会晤。

原来,郤克瞎只眼,季孙行父是光头,孙良夫瘸条腿,公子首是罗锅。没错,古人的标准高,秃头都给你算是残疾人。这四个身体各有缺陷的人往那一站,这场面想让人不笑都难。

萧夫人自然是被逗得直乐,齐顷公一看笑果有了,那就让老人家再笑一场,找来几个下人,把这出戏吩咐下去。

第二天郤克乘车赴国宴,无意中发现了车夫也是个瞎一只眼的,只是感觉有点巧,并没有多想。没过多久,突然听到台上有笑声,下车一看,是齐顷公他妈跟一群侍女在那儿笑,便开始疑惑起来。国宴没吃两口,就起身回馆。

很快,鲁、卫、曹三国各有人来报告,说给秃子季孙行父驾车的是一秃子,给瘸子孙良夫驾车的是一瘸子,给罗锅公子首驾车的是一罗锅。齐顷公让他妈登上高台,往下观赏这俩秃子,俩瞎子,俩瘸子,俩罗锅依次路过。

这纯属是开国际玩笑了。齐顷公开罪的这四个人都是本国有头有脸的人物,那就别怪个人恩怨上升到国家冲突了。齐国因此被晋、鲁、曹、卫四国围攻,险些亡国,这也就是著名的齐晋鞌之战。

肇庆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呢?

肇庆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的城市,在每个角落里,散落着许多的旧建筑。然而,这些看似普通的建筑物与肇庆历代名人息息相关!

1、包拯

包拯于公元1040年到端州任知州,即端州最高行政长官,当时他42岁,是第一次担任州级长官。包公主政端州3年,政声斐然。他因地制宜,开创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式农业之雏形;他设立了一座庞大的储粮备荒的谷仓--丰济仓;他创建了端州第一个交通和邮政总站,创办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学校。包公为端州成为西江中下游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作了贡献。

▲星岩书院,是岭南最早的书院之一,也是肇庆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学校。

包拯任端州知州三年,在端州城打了七口井。据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包孝肃为端州守,尝穿七井,城以内五,城以外二,以像七星,其在西门外者,曰龙顶岗井,民居环抱,清源滑甘,为七井之最。”西门外的龙顶岗井是目前仅存的两口包公井中较为完好的一口。

2、余汉谋

汉谋图书馆1935年,有钱任性的肇庆籍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余汉谋因捐资改建并赠一批古籍,这里就更名为"汉谋图书馆"了。别看房子只有矮矮的两层,总面积竟达为400平方米。

汉谋图书馆位于宝月台北侧,原为星岩书院众绿厅,民国初年又称“魁星楼”。汉谋图书馆位于城区宝月台原高要县中学内,今为端州区文化馆所在地。

3、利玛窦

仙花寺教堂遗址中国大陆的第一座教堂在肇庆,完全没开玩笑。虽然仙花寺教堂芳容已毁,其遗址已成为市文物古迹,主修建者还是传奇人物——利玛窦。

2006年9月8日,近百位社会各界人出席位于崇禧塔东侧的仙花寺遗址,为"仙花寺遗址碑"揭幕,以纪念利玛窦。

4、王泮

王泮生祠,纪念知府王泮,在肇庆任知府期间,主持修建了跃龙窦和崇禧塔,引沥水入西江,辟建七星岩景区,为七星岩点题了星岩二十景。建“仙花寺”,支持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肇庆传播西方文化。其人对我们现代影响最大的,就是现在看到的将东经150度经线放在正中的世界地图,就是他叫利玛窦改的!

5、吴大猷

五经里一巷,有名的历史建筑聚集地。一巷7号吴大猷故居,市级保护单位,吴大猷是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他的两位学生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6、冯誉骥

冯誉骥故居,一巷16号,市级保护单位,冯誉骥是清末的官员和书画家,他的仕途并不太光彩,但书画却很有名,而且是受到保护的。

冯誉骥平生嗜书画,为"粤东三子"(张维屏、黄培芳、谭敬昭)之一的张维屏所赏识,岭南人士皆以他为宗师,是晚清著名的书画家之一。时至今日,冯誉骥的书画作品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精品和各时期代表作品不准出境者"名单。

7、邓兆祥

邓兆祥故居,厂排街一巷35号,市级保护单位。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邓兆祥是一位神话般牛人。他在海军服役长达72年之久,堪称世界海军之“最”。

8、张闻天

龙顶岗公园,1920年龙顶岗设置炮台,1928年余汉谋下令改建为公园,现在属于军分区管辖,图中的建筑曾是软禁张闻天的地方。“文化大革命”期间,张闻天受到迫害,遣送肇庆,安置地点正是位于肇庆军分区龙顶岗西南侧牛岗的一所平房。

图城西清真寺后面的山就是龙顶岗

从此,张闻天在这偏僻的山坡中开始了长达六年的流放生涯。在那个昏暗的小屋里,张闻天不停地阅读,不仅读马列的中文版,还读马列的外文版。他不顾年老体弱多病,经多次请求,批准到广东仪表厂!新华印刷厂!市西区!红旗大队等20多个单位,在工厂和农村调查研究,参观考察,细致了解工人农民的生活情况和工农生产。正是这些阅读和实践经验,让张闻天最终写下了近10万字的文稿!该文稿成为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著名的“肇庆文稿”,可以说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早的理论成果。

9、刘田夫

西江特委交通站旧址

西江特委交通站旧址,麒麟街54号,一间建于清末民初的普通民房,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西江特委机关及交通站的所在地。广东省原省长刘田夫同志曾在这里担任西江特委书记,领导西江两岸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是一间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小屋。

上诉的建筑物位置大致在以下的地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