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炸小人,百万国军为什么会一溃千里?
大炮炸小人,百万国军为什么会一溃千里?
豫湘桂战役的惨败,一般认为与国民政府的腐败,国府高层顽固的防共思维,国军的情报和指挥系统太渣,以及日军投入的兵力空前之多有关系。
腐败腐败会直接导致军队存在严重吃空饷、兵员训练不足,战斗意志薄弱等问题。
更严重一点,还会导致军民关系不和。
军队在缺乏训练,士气颓废,且还没有群众支持的情况下,哪有战斗力可言?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豫中会战。
战前,汤恩伯以四省边区总司令的身份在河南招兵买马两年多。其部兵力最多时,高达四十万人。
部队规模上去了,但部队建设没跟上。汤及其所部在河南,横行霸道,苛征暴敛,搞得民怨沸腾。
更要命的是。汤自己有私心,想在地方上拥兵自重。他的部下也有样学样。
结果等到一开战,汤部四十万大军迅速被十五万日军击溃。
日军仅用37天时间,就攻陷了38座县城。
还有桂林保卫战。
战前,国民政府拨付了两千五百万费用,用于桂林的防御工事建设,结果这笔拨款直接被桂林城防司令韦云淞贪污了。
而由于缺乏经费,桂林的城防工事,构筑的是一塌糊涂。阵地上没有照明设备,阵地前没有地雷。所有阵地均无铁丝网,仅能用木材钉成木栅,迟缓日军进攻。
后来桂林失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守军高层贪污,导致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各人打各人的主意。
防共防共会导致国军本来就不多的精锐,浪费在了内耗方面。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豫中会战期间,胡宗南的主力为了监视陕北,一直按兵不动。
对此,连美国人都感觉不可理喻,认为国军以大量兵力监视共军,是一种资源浪费。
情报不灵,指挥稀烂豫湘桂战役期间,国军的情报系统和指挥系统太渣,导致国府对日军战略目标的判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1944年2月,侵华日军发动豫中会战前,太平洋的日军刚丢失马绍尔群岛。
在缅甸,驻缅日军也遭到中国远征军的痛击。
南欧战场,墨索里尼被处决,意大利彻底退出二战。
苏德战场,苏军重创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彻底解除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威胁。
可以说,此时的轴心国是败像尽露,兔子尾巴长不了。
而也正是因此,国府结合情报,做出了一个错误判断。即认为日军下一步行动,肯定会收缩防线,逐步从中国退兵,力保本土。中国可以直接躺赢。
然而,日军的思维却是异于正常人。
日军在其太平洋防线被美军撕破,本土遭到轰炸的情况下,居然还增兵,向中国腹地大举进攻,企图扩大占领区。
这真不是正常思维的人能干出来的事儿。
而也正是因此,导致一直到会战开打时,国府高层仍然没弄清楚日军的胃口有多大。
前线国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局面。
假如国府能预判准确,令第一、第五和第六战区部队在各自防区正面主动进攻日军,继而影响日军的整体部署。长衡会战和桂柳会战肯定不会败的那么惨。
日军投入的兵力巨大豫湘桂战役打响前,日军孤注一掷,主动放弃了华北四百多座城镇,从关东军和华北派遣军抽调大量精锐南下。
豫中战役还好,国军仍有兵力优势。
长衡战役就夸张了,日军兵力36万,比驻守长沙、衡阳一线的国军还多。
会战兵力,日军比国军多,这还是首次。
而由于日军兵力实在太多,薛岳的天炉战法直接失灵。国军的口袋阵,被日军只用几天时间就轻轻松松捅破。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这种情况下,国军战败也是情有可原的。
要知道,当初打武汉,日军也是35万左右。
而国军高达百万,也没能守住武汉。
长衡会战,指望国军以不到40万兵力,就阻止36万日军,是不可能的。
哪怕算是让40万国军美械师,硬抗36万穷途末路的鬼子,怕也是未必能挡住。
另外,台湾省的一些抗战研究者把国军将大量精锐部队使用于缅北、滇西反攻作战,致使中原战场兵力薄弱。也归纳为豫湘桂战役惨败的原因。
这种说法,也有一定依据。
以上就是豫湘桂会战失利的主要原因了。
不过个人觉得,以上都只是表象。属于战役后的失败总结。
不是战败的“原因”。
豫湘桂战役惨败,真正的原因,在于国军本就打不过日军。本来就应该是惨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1939年底,国军发动冬季攻势后。日军在其后四年,虽然也发动了不少会战。
如第二、三次长沙会战,中条山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等。
但日军发动的这些会战,都是“以攻代守”。
防止国军再发动类似1939年的冬季攻势。
日军的大战略是防御,固守既有占领区。而不再是如1937~38年那样的攻城略地。
这一点,日军在此期间再发动会战的兵力规模都不大,就可明显看出。
换言之。1940~1943年的正面战场,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国军,由于得益于日军的大战略调整,未让日军再大面积的攻城略地,故而战斗力被严重高估了。
继而给人一种错觉,即认为国军和日军战斗力差距缩小了。只要国军战术部署得当,是可以赢得会战胜利的。
然而实际上,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
当时的日军“疲”,国军也“疲”。
只要日军孤注一掷,国军还是毫无胜算。
但是,国军上下对此却并不自知。
等到44年,日军突然发动豫湘桂战役,重新恢复到1938年之前的攻城略地的战略时。
国军可不就是直接就被打蒙圈了。
现在提起抗战,总觉得44年是道分水岭。
44年之后的国军,突然变得拉跨了起来。突然间就被日军吊打了。
但这怎么可能呢?
从常德会战结束,到长衡会战开打,中间也不过半年而已。
怎么可能突然就拉跨了?
所以说,国军在豫湘桂战役中的惨败,实际上是很正常的结果。
抗战之初,日军拿下上海,用了三个月。
拿下太原,用了两个多月。
拿下徐州,用了三个多月。
拿下武汉,用了四个半月。
豫湘桂战役,日军两个月赢下豫中会战。
三个多月赢下长衡会战,三个多月赢下桂柳会战。
国军的会战,一直都是三四个月左右。时间再长一点,就坚持不了了。
豫湘桂战役与此前的会战,其实也没太大的差别。
豫湘桂战役期间的国军战斗力,其实与此前也没太大区别。
实际上,一直是被严重低估了。
总的来说。当日军孤注一掷,再次以攻城略地为战略目标,且敌我兵力又相当时,国军在豫湘桂战役的失利是必然的。
失利,是一定会失利的。要说有区别,也只是输的好看,或难看的区别而已。
开头提到了的几点原因,腐败,内耗,情报和指挥系统太渣。实际上,是国军输得很难看的原因。
国军如果没有这几点问题,依然是败。只是不会败的那么难看。
我们现在的人,没必要过分苛求没有任何主动权,只能被动挨打的正面战场。
对于一个农业国来说,对阵工业国,战场不大败,就已经算是赢了。
这些手工泥塑作品中有没有你曾经美好的记忆?
泥塑作品主要还是以童趣有关,可最有趣的就是对某件事感兴趣,让你追而不舍,沉浸其中。想起小时候,对泥土有种情怀,尤其吸收雨后湿润的空气,使它的黏度和可形象让一个充满艺术细胞的我无思遐想,任由揉捏。小时候,整天蹲在地上玩泥巴,捏了许多小动物和小房子,这样不知足还把它扔在地上当游戏一样把玩,不停摔,谁摔得响谁就赢!对于儿时的泥巴形象,只模模糊糊用简单的形象描画,要么简单的眼睛,嘴巴,揉圆一坨就随便一张脸,连鼻子都没有,可对于我儿时的眼光总是其乐无穷。
渐渐的泥巴让我表现出更开拓的想象力,它对于我而言只是简单的揉捏,可对于一些专业的艺术家而言那可是精湛的雕塑品,甚至被倒模形成了一部著名的作品,供人观赏,这些雕塑往往在细节上达到极致,或曲线的艺术型,如毕加索画那样抽象,但都几乎雕塑出来和画有区别,它材质是石膏,石头,玉器,塑制,铜器,泥塑。
除了供人观赏的伟大作品,还有渗入民间的雕塑艺术,像面塑,泥塑是精益的,诸如面塑色彩和细节都把握很好,成了地毯可买的艺术品。泥塑也同样是,陕西人本来对泥塑情节很深,除秦始皇兵马俑和咸阳汉阳陵出名的泥俑以外,关中的黄土可以做陶瓷,像著名的耀州瓷,那可是和景德镇有一比,然而另一件艺术品,它在陕西礼泉一位艺术家李小超手中成了《白鹿原》的表现的模本,也是礼泉的瑰宝,在礼泉城市新区赫然而立,表现陕西人民爱好生活,表达老陕的风情。泥塑对于大艺术家而言是建立在经济和名誉上情况其乐无穷。
而我却什么都没有建立,而只是建立在儿时兴趣上,现在多了点历史学问,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了,一起土就让我其乐无穷,蹲在地上偷偷揉捏,目的不让别人看见,怕影响了我的发挥。在一座较坎坷的土丘,被认为是平坦地形,有河流,山峦,平原,树林,但现实却只是昆虫的世界,哪会有这么多!可以说我制造的是小人微观世界,慢慢的房子崛土而起,和泥加水揉捏,土越多泥越耐揉,水越多,泥越揉得快,渐渐的房子拔地而起,按照古代城市分布,有宫城,皇城,外城,城市需求一一俱全,最少保存两月以上,如果遇到大雨,就成遗址了,看看这宫殿房屋拥挤,形成四合院,封闭的房子规格,只可惜没有小人,但由于本人太过懒惰只草草雕塑而已。
换做十多年前,空闲的学生生活,那小时候可精力很大,甚至把它烧制,在院落隐蔽空地摆弄成小城,但没多久,由于泥土渗入杂质,冬季冷空气炸裂。到十多年后的今天,连个痕迹都找不到。
为什么八佰进入租界后?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这是国民政府和英国人达成的协议。
当时四行仓库靠着租界,仅仅相隔一条苏州河。尤其距离租界的煤气站不远。
萨沙当年去四行仓库实地看过,确实就在苏州河边上,相距最多10几米。
而苏州河也不宽,炮弹略有偏差就会打入租界。
这里多说一句,我去四行仓库也就是2年前,当时这个旅游景点里面空无一人,只有萨沙带着孩子去看,还有几个员工。
可以说,在人口密集的大上海,四行仓库可以说是人最少的地方,当时颇为感慨。
对于抗战教育淡化,让这些景点根本无人问津。
所以,日本如果使用重武器炮击,就很容易误伤到租界。
这种情况下,日军才使用步兵冲击,有了一定伤亡。
如果不是顾及租界,日军调动重炮轰击或者让飞机投弹炸毁四行仓库即可。
这种情况下,英国人唯恐战斗殃及租界,就出面和日本以及中华民国政府协调,要求停止战斗。
而当时谢晋元他们八百壮士的抵抗,一是殿后,二是保住淞沪会战的精神。
现在任务早已达到,也就没有必要死守。
加上英国人试压,中华民国政府也就同意官兵撤入租界,不继续作战。
而日本人也被迫屈服,同意放走四行仓库守军。
结果,四行仓库守军进入租界以后,本来还是携带武器的,装备被送回国军继续作战。
然而四行仓库这一宣传,日本面子上挂不住,立即变卦。
日本人强迫英国人扣押八百壮士,并且要求全部缴械
当时日本控制了整个上海,英国人也不敢得罪,要求八百壮士缴械。
谢晋元等以“军人不能离枪”,拒绝了英军的无理要求,双方发生了对峙。
后来国民政府派人来劝说,这才交出了武器,被扣押在有铁丝网的营地里,还派出白俄士兵看守。
这个营地的地点是今天余姚路,大约有15亩。
当时日本海强烈要求英国人,将八百壮士全部引渡给他们。
自然,英国人也不好惹,顶住了压力,拒绝遣送。
他英国人状告民国政府和八百壮士,希望他们不要自行逃走,不然英国方面无法交代。
至少在英租界中,八百壮士是安全的。
于是,并没有命令让八百壮士自行突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也就不能随便从租界逃走。
谢晋元的孤军在租界里照常出操和训练,往租界里运送生活物资的学生、工人和市民每天络绎不绝。
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租界,杀了不少英国军人,将八百壮士堵在营地俘虏。
然而,随后八百壮士除了几十人去大洋洲做苦工以外,大部分在江浙地区尤其是南京做苦工。这些人大多寻机逃走,回到了国军部队中,继续和日寇作战。
《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四方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
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
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
八百壮士一条心,千万强敌不能挡。
我们的行动伟烈,我们的气节豪壮。
同胞们起来,快快赶上战场,
拿八百壮士做榜样。
土耳其威胁要攻打大马士革?
土耳其威胁要攻打大马士革,是一种气急败坏的情绪发泄,明知道土耳其不可能这样做,那种无可奈何的语气,逗笑了俄罗斯将军,在俄方看来,土耳其谈判代表就像一群对大人赌气的孩子。
2月18日,土耳其派出高级代表团赴莫斯科与俄方商谈叙利亚伊德利卜问题,在谈判会上,土耳其国防部长阿卡尔称俄方必须放弃对叙政府军的支持,政府军在2月底之前必须撤出伊德利卜,否则土方将攻战大马士革。土方的严厉警告,不但没有引起俄方代表重视,反而让参加谈判的俄国防部长绍伊古、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等将军哈哈大笑。俄罗斯当然有底气发笑,在俄军高级将领看来,土耳其和俄罗斯的军队战斗力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北约都不敢对俄罗斯呲牙威胁,一个二流国家土耳其的军队。,都不够俄罗斯空天军导弹部队塞牙缝。连自己的国防防空导弹都需要进口俄罗斯S-400,拿什么跟人家拼?土耳其依靠的是几百架美制f-16,但在俄制苏-35面前没有任何还手之力,俄罗斯还有更先进的苏-57,失去空中优势,土耳其现役的豹2A4坦克,就是一堆废铁。
俄罗斯将军们深知这一点,因此笑完之后,一位将军向阿卡尔表示,你们尽管放马过来。叙利亚有俄军在海外唯一的两处军事基地一一塔尔图斯海军基地、赫梅米姆空军基地,为了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俄罗斯力挺巴沙尔政权,自从2015年9月份应邀参战以来,俄叙联军一直并肩作战,为了收复叙利亚国土,几年间与叛军和恐怖分子进行无数次浴血拼杀,俄军在战争中付出极大代价,多名将军阵亡。现在,俄叙15万联军屯兵伊德利卜城外,准备进行最后一战,彻底歼灭所有叛军,准备多日,又怎会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呢?况且,伊德利卜本来是叙利亚固有领土,帮助政府军收复领土,打击叛军,俄军理直气壮,而土耳其的要求完全属于无理取闹,从法理上就站不住脚。
因此在谈判中,俄方坚持己见,会谈无果而终。从1月8日安卡拉又到今天的莫斯科,双方一直谈到现在,没有达成任何成果,归根结底,在于土耳其的领土野心作祟。叙利亚战争,土耳其一直认为俄罗斯只是辅助角色,不会和土方面对面硬顶着干,没想到误判了形势,最后一脚踢在铁板上。为了教训土耳其,2月20日,俄空天军出动战机,对叛军阵地进行无差别轰炸,无数叛军被炸死,其中包括两名土军士兵,另五人受伤,面对俄军的强硬态度,土耳其军队根本不敢反手还击。俄罗斯真的对土耳其翻了脸,总统埃尔多安也无可奈何。两军对擂,在战场上还是要看谁的拳头硬,谁才有发言权,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历史上最有名的蝴蝶效应的案例有哪些?
说到历史上的蝴蝶效应案例,早在春秋初就存在一典型案例。
公元前771年,西申国联合犬戎攻入渭河平原,摧毁了周王国都城镐京,并攻杀了周幽王,西周从此覆灭。之后,崤山以东的诸侯就拥立周幽王之弟姬余臣为王,与西申国支持的周平王相抗衡。从此,周王国进入了“二王并立”时期:崤山以东的携惠王姬余臣以及崤山以西的周平王姬宜臼。
数年后,因为携王失去人心,郑、晋二国先后投靠平王政权,并将周平王东迁到洛邑。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杀死了携王姬余臣,让周平王成了周王国内唯一的王。从此,天下大局已定——无论诸侯承不承认,周王国都只有这么一位王了。
可王室虽然稳定了,周平王的两大支柱国却先后陷入了麻烦之中。
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晋国爆发了曲沃与晋侯内乱,长达六十七年。从此,晋国长期沉寂,不问东周事务。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也去世了,留下了十三岁的姬寤生与十岁的姬段依傍母亲武姜而生活。因为姬寤生是嫡长子,他顺理成章地继承了国君之位,即后来的郑庄公。
此时,虽然周平王还未能得到天下多数诸侯的承认,可毕竟携王不得人心,中原传统诸侯对平王政权东也没有强力进行干涉;晋、郑二国借拥立平王的名头四处扩张,虽然显得咄咄逼人,可也没有与传统中原大国产生大的直接冲突,各中原大国也就暂时“听其言、观其行”。
整体上,在周平王东迁后的近三十年里,各方势力一直在冷静地观察局势的发展,保持着相对克制。所以,在春秋初周王国局势一直还算是平稳,并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
可谁都没想到,因为郑庄公的一场家庭内乱,却突然打破了这种平静,引爆了持续长达十三年的东周“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郑武公之妻武姜而言,她一直更喜欢小儿子姬段,看不惯少年老成的大儿子姬寤生。郑武公在世时,武姜就曾请求改立姬段为太子,可郑武公并不同意。郑庄公即位之初,武姜迫不及待地为姬段请求封邑,结果要到了京(今河南荥阳东南)。之后,武姜就不断怂恿小儿子为非作歹,多次公然挑衅郑庄公的权威。
公元前722年,万事具备的姬段与母亲商议好,偷偷率兵前往攻打郑都新郑。可不曾想,早有防备的郑庄公立刻派公子吕抄了姬段的老巢——攻占了京城。得知京城被夺,姬段慌不择路地逃到了鄢邑(今河南鄢陵)。郑庄公则紧追不舍,派军把鄢邑围了个水泄不通。5月,郑国大军攻破了鄢邑,身受重伤的姬段又掉头北上,逃亡到了卫国的共邑(今河南省辉县)。
赶跑亲弟弟后,郑庄公对母亲的不满也彻底发泄了出来。他将母亲放逐到城颖(今河南登封东南),并立下毒誓:“不到黄泉,你我再也不要见面了!”曾经的一家人就此分隔四方,令人唏嘘不已。
可在郑庄公冷静下来后,却突然良心发现,后悔驱逐了母亲。后来,在颍考叔的劝说下,郑庄公命人挖出了一股地下泉,然后与母亲相约在隧道中相见。进入隧道前,郑庄公赋诗道:“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武姜则从隧道中出来,应和道:“大隧之外,其乐也泄(yì)泄!”最终,郑庄公母子和好如初,重新团聚在了一起。
虽然幼弟被赶出了郑国,可是郑庄公成功平息了一场内乱,又和母亲重归于好,还算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可是,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却突然出现了。谁都没想到,“郑伯克段于鄢”竟然会诱发一场大风暴,想停都停不下来。
逃到卫国后,姬段父子得到了卫人的收留。不久后,姬段就重伤而亡,他的儿子公孙滑因此强烈请求卫人替父报仇。
这时的卫国,正巴不得有这样的机会来遏制郑国。
西周覆灭后,郑人沿着洛阳盆地周边,先后灭了郐国、东虢国、祭国、鄢国、胡国等等诸多子男之国,以确保平王东迁有个安全的政治环境。如此强劲的扩张势头,早就让传统中原诸侯国妒忌不已。在“二王并立”之初,卫武公应该是支持携王姬余臣,视周平王为弑父篡位的叛逆。后来因携王不得人心,卫国在二王内斗时选择了旁观,但这并不意味着卫人就想支持周平王。郑国在卫国周边大势扩张,始终对卫国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卫国人早就想跟东周“小霸”郑国正面较量一番。
就在“郑伯克段于鄢”的当年,在公孙滑请求下,卫人入侵了郑国,占领其边境城邑廪延(今河南延津东北)。
身为王室执政卿,郑庄公当然不能容忍卫人如此嚣张。他立刻命人率王室与西虢国大军讨伐卫国,攻入了其南部边境。公元前721年冬,觉得仍不解气的郑庄公再次派军队讨伐卫国。
自此后,郑、卫双方的冲突算是告一段落,局势再次稳定了下来。
可风暴已经成型,就不会轻易停止。此时,卫国的内乱,再次加剧了局势的恶化。
卫庄公嫡妻庄姜没有子嗣,就收养卫桓公为自己儿子。后来,卫庄公宠妾又生下了州吁,深得卫庄公喜爱。州吁为人,天生喜欢武事。虽然庄姜不喜欢他,可州吁仗着卫庄公的宠爱,根本无视任何人。
郑国两次入侵卫桓公却无力发动反击,这让州吁深为不满。公元前719年,州吁悍然刺杀了卫桓公,然后自立为君。
野心勃勃的州吁篡夺了卫国国政,这让东周局势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加速向前发展了。在篡得君位后,州吁的首要大事就是讨伐郑国。
他深知,要想战胜强大的郑国,单凭卫国的实力很难做到。为此,州吁先联系上了宋殇公,约他一起伐郑。因为郑庄公收留了宋殇公的堂兄弟公子冯,并且有拥立他为宋君之意,这让宋殇公极为忌惮。所以,州吁使者一到宋国,宋殇公就毫不犹豫地同意结盟。此后,州吁又邀请了鲁、陈、蔡三国,除鲁国外,其它二国都痛快地答应了结盟。这么多年来,郑国的四处扩张,早就将周边诸侯国得罪殆尽;州吁顺势而组建“反郑联盟”,可谓深得人心。
公元前719年夏、秋两季,“反郑联盟”两次出兵伐郑,都大获成功。
眼看郑国就要被“反郑联盟”压垮,可在这年9月,篡位不到一年的州吁却意外地被老臣石碏设计杀死。主要发起人一死,这让“反郑联盟”的攻势暂缓下来。
此后两年内,郑庄公趁机对“反郑联盟”的各国发起反击,战胜了卫、陈二国,与宋国打成平手,让郑国与这些国家的仇恨再也无法化解。后来,郑庄公又积极合纵连横,逐步将齐、鲁二国拉入己方阵营,一起对“反郑联盟”四国发起了彻底反攻。公元前710年,随着宋殇公死于内乱、公子冯被立为国君,宣告郑庄公彻底赢得了东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回顾东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源起,人们这才发现原来导火索竟然是武姜偏心所引发“郑伯克段于鄢”内乱。
为什么“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小小蝴蝶扇动的翅膀”,竟会引发东周一场“剧烈风暴”?根源还是在于“二王并立”所引发的东周大变局。
弑父篡位的周平王被晋、郑等少数国家扶持战胜了携王政权,晋、郑二国获利颇丰,可天下大多数诸侯却没能得到任何利益。因此,无论晋、郑二国愿不愿意,中原传统诸侯国都会对他们产生本能的敌意。
晋文侯死后,长期内乱让晋国一蹶不振。如此情形下,长期稳定发展的郑国就成了众矢之的。所以,一旦郑国国内稍有内乱,就随时会被其它诸侯国利用,借以压制郑国。
“郑伯克段于鄢”之所以会诱发“蝴蝶效应”,进而引爆了东周“世界大战”,其根源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