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谕者的占卜球,日本天皇有三大神器是草薙剑八咫镜和八坂琼曲玉?
神谕者的占卜球,日本天皇有三大神器是草薙剑八咫镜和八坂琼曲玉?
为什么?如果有一滩狗屎被你宣传成黄金你也不愿意公开,还不如保持神秘感的好,反正别人也没看过。既然谁都没见过,那这玩意有没有都不好说,反正大家见的都是复制品。
身边有几个经常去日本出差的朋友,每次碰到一起他们都会吹嘘所谓的“三大神器”多么多么传奇,多么多么神秘。一般我只笑笑不说话:一个以正儿八经扯淡的神话为历史的国家,所谓的神器能有多少真实?
我没去过日本,也没研究过所谓三大神器,我只能通过百科或者维基看一看到底是什么东西。
通过一番搜索,我笑了,是鄙夷的笑:这也能号称神器?怪不得不敢示人呢,太丢人了,神仙看了得自杀。
草薙剑
看名字我总联想到草鸡剑,草鸡是北方方言里怂、弱的意思。
草薙剑据说是日本大神须佐之男(一堆名字,其中有降马天主、牛头天王,很像牛头马面)斩杀妖怪八岐大蛇之后从蛇体内发现的,又叫天丛云剑。须佐之男将此剑献给了天照大神。后来被日本传说中的传奇人物倭建命(倭贱命?)得到。
倭建命被困,以此剑砍草开路(柴刀?),并发现能控制风向,于是命名为草薙剑。
看了这剑的图片,我就想笑,别说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了,就是先秦普通人佩剑也不比这个差吧?现在躺在博物馆的秦王天子剑、越王勾践剑、西周玉柄剑可以秒杀日本这把柴刀吧?
为什么中国十大名剑没有实物人们还是相信?因为有同时代排不上十大的剑出土,已经相当震撼了。
八咫琼勾玉
这个物件我认为可能是真实存在的,毕竟目前发现的玉器可以追溯到两三万年以前,七八千年前东亚玉器就比较普遍了,例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等。
但是日本所谓的神器八咫琼勾玉,不论从造型还是工艺,实在配不上“神器”二字,远远不如红山玉猪龙。
八咫镜
据说,日本八咫镜也是天照大神的物品。某次天照大神生气,憋在家里不出来了。众神一看傻眼了:天照大神不出来就没阳光了(中国传说有九日,可以借你们八个),还怎么生活?于是众神做了八咫镜,挂在天照大神门口。
天照大神好奇,出来看了,一出门看见镜子里有个人:“这家伙是谁?”(我就纳闷:天照大神不洗脸吗?洗脸从水里没见过自己?)。趁天照大神愣神,众神将它拉了出来,从此天地又恢复正常了。
此镜也被天照大神收下了,成了他的宝贝之一。
看了网上的不知真假的八咫镜图片,我感觉似曾相识:这和中国先秦古铜镜有啥区别?到了汉朝,铜镜已经是中国普通人家器物了,其中西汉透光铜镜真的才可以称为神物,日本这玩意竟然是神器?
后来天照大神的孙子下凡统治人间,天照大神就把这三件神器送给他孙子作为统治者象征。
看着这三大神器,我有一种疑惑:为什么这三样东西和中国先秦时期的东西那么相像呢?先秦时期徐福曾经带着很多中原物品东渡出海,难道是那些物品中的三样?两千多年前日本土著还是阿伊努族呢,也就是虾夷族,他们还没有文字没有文化,会不会是徐福他们被阿伊努族认为天神下凡?随身物品也就被神话了?极有可能,徐福也许就是天照大神。
不管怎么说,我倒是理解日本这种做法。作为统治一个国家的天皇,必须要有一套信物来标榜自己的身份,至于是不是真实存在或者是不是真的有价值,那都是次要的,只要人民相信就好。经过两千多年,现在肯定不能公示于人,万一露馅了怎么办?日本人还不都得自杀了啊:几千年的信仰就是这么几件破烂。就像麦克阿瑟将裕仁天皇拉下神坛一样,那么多日本人都自杀了。
关于鬼吹灯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说点有趣的,看能不能吓您一跳。
一,筷子城《鬼吹灯》前传《贼猫》中,有这样一个桥段。
少年时的张三链子张三爷,和好友孙大麻子,追一只黑猫,误闯进一处地洞中。
二人抓到猫后,发现地洞中有一座用筷子拼造而成的小型城市。
城中亭台楼阁,房屋瓦舍无所不有,只是门户狭小,最多能容猫居住。
更诡异的是,城中阴风阵阵,遍地森森白骨,幽深处断断续续传来婴儿的啼哭声。
张三爷和好友孙大麻子,寻声探去。
来到城市深处,只见街头巷尾点了无数蜡烛。
张三爷借着着朦胧阴森的烛光,看见数百只老鼠,聚做一团,托着一个婴儿往深处移动。那婴儿哇哇大哭,不停挣扎。有一只全身皮毛斑秃的老耗子,用尾巴给婴儿挠痒。那婴儿顿时止住了哭声,咿呀而笑。
张三爷与好友心中好奇,偷偷跟了上去。走出不远,二人就闻到一股肉香,两人朝着肉香走去,就见到好大一口蒸锅。
二人打开蒸锅,透过热腾腾的蒸汽一看,吓得心胆俱裂,当场大吐起来。
那锅里竟然是四个一两岁大的童男童女。
二人刚想逃,就听见锁链拖动的声音。二人忙屏住呼吸,躲藏起来。
就见一群老鼠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一个身穿老鼠皮,身形肥胖,倒三角形脑袋,活像一只大老鼠的和尚。
而那锁链声,是绑在老和尚身上的,几百条小孩子的长命锁发出的。
那老和尚揭开锅盖,深深嗅了一口,就大吃起来,还随手把撕扯下来的骨肉扔给群鼠。
大家想想这个画面,阴森的地下筷子城,无数偷孩子的老鼠,像老鼠一样的胖和尚,分食……
群鼠偷子固然可怕,但真正令人不寒而栗的却是人心。
一个人到底得恶毒到什么程度,才能干出操纵群鼠偷子这种事?
善恶到头终有报,这老鼠和尚碰到了张三爷,就是他的报应到了。
这老鼠和尚先被黑猫吓晕,接着被张三爷一棍子敲死,群鼠落荒而逃。
这老鼠和尚虽然恶有恶报,但被棒子敲死,实在太过便宜。应该让人面黑腄蚃慢慢把他消化了。
另外,胡国华年轻时,曾有一位鼠友。
那位鼠友,极具灵性,经常为胡国华偷窃银元。
这只老鼠极有可能是筷子城老鼠的后代。
二,人面黑腄蚃《鬼吹灯》中的怪兽,千奇百怪,一个比一个危险,但最令人恐惧和绝望的却是人面黑腄蚃。
这人面黑腄蚃,是一种体型巨大,通体黝黑,背部有白色人面花纹的蜘蛛。
它最可怕之处,是它的毒素,具有极强的麻痹性,可以让人四肢僵硬,动弹不得,但意识和痛感却一直保留。
人一旦被它抓住,会在清醒的情况下,被它用消化液慢慢融化,吞食……
这是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酷刑,说是世间最残酷的死法也不为过。
每每想到被它们抓住后的残酷画面,老黑我都夜不能寐,陷入到恐惧之中。
三,胡国华和小翠胡国华和小翠是胡八一的爷爷奶奶。胡国华年轻时,以娶媳妇为借口骗舅舅的钱。为了糊弄舅舅,就扎了个大脸盘子的白纸人放到炕上。他合计着,等舅舅来看外甥媳妇时,就说媳妇病了,让舅舅远远看一眼就算应付过去了。胡国华想得挺美,可现实很残酷。舅舅前来探望时,任胡国华千般阻拦,万般借口,舅舅就是执拗地要看新媳妇。就在事情要败露时,白纸人竟然活了过来……白纸人炒菜打酒,把舅舅伺候的老怀大慰,自己这个败家外甥终于干一件正事,娶了个好媳妇。舅舅走后,白纸人要嫁给胡国华。吓得手脚发软的胡国华哪敢答应?白纸人既不伤心,也不强迫,它对胡国华说:“既然你不愿意就算了。哪天你走投无路了,就到十三里铺的荒坟来找我。我坟里金银财宝无数,你敢来,就都给你。”后来,胡国华真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就准备去挖白纸人的坟。他哪里知道,那白纸人是个百年尸魔。只因劫数到了,暂时离不开坟地,才附身白纸人,引胡国华前来挖坟。到时,再威逼利诱,让他去抓来无辜女子供她活吃人心。果然,胡国华挖坟掘墓之时,被尸魔擒住,挖出心脏吞下,成了一具没有心的行尸走肉。尸魔控制住胡国华后,给了他两根金条,让他引六十四个女人到坟地来,供自己享用心肝。为了活命,胡国华就买了个农家女小翠。骗小翠说自己买她,是想娶她当媳妇,以后肯定对她好。就在胡国华把小翠带往乱葬岗时,遇见了阴阳眼孙国辅。孙先生除掉尸魔,取尸魔内胆让胡国华吞下,胡国华的心肝得以回到老地方,死而复生。再后来,孙先生收胡国华为徒,胡国华娶小翠为妻。看似很美满的结局,可细思之后,让人不寒而栗。胡国华买小翠,没安好心,想把她送给尸魔。孙国辅点破胡国华时,是当着小翠的面,也就是说小翠知道一切前因后果,她知道胡国华想要害死自己。那她究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嫁给胡国华?和胡国华又过得是怎样的日子?更可怕的是,小翠至此,再也没有出场,胡八一甚至没有提过自己的奶奶,而胡国华说自己这辈子最快乐的日子是和老鼠一起过的。这很耐人寻味。历史上还有没有花木兰这样?
说几个吧,直说正史中有记载的,像什么杨门女将大多无记载,比如穆桂英等人,就不在这里提及了。
第一个吕母
这个是二十四史中最早记载的,见于《后汉书》,这位吕母虽然没有朝廷将军的任命书。但是王莽时代大起义的开端。
吕母,琅琊海曲人,大概在今天的山东莒县。天凤元年,吕母的儿子在县里做小吏,犯了点小错误(具体原因后汉书没有记载),罪不至死,可是被县太爷给杀了。吕母怀恨在心。怎奈一个妇道人家,自己是干不了这个事情的。吕母散尽家财,天天给一些社会青年供给吃喝,时间久了,这些社会青年们觉得不好意思了,希望能为吕母办点事情,吕母就把自己儿子的遭遇跟大家说了,希望能为自己的儿子报仇,吃人嘴短,拿人手短,何况又吃又拿。这些少年们痛快的答应了,自号“猛虎”,吕母自称将军,很快聚集数千人,以海岛为根据地,时刻注意县里情况,伺机杀了县官(那事情称为宰,为了好理解,姑且称之为县官)。报仇之后,队伍并没有解散,继续以海岛为根据地,攻略州县。这个县官自己也没想到,杀了吕母的儿子,造成了王莽农民起义的开端。吕母后来病死,吕母的队伍投靠了赤眉军。
2、迟昭平
这位在《汉书·王莽传下》有提到过,只说是“平原女子迟昭平能说经,博以八投(有说是一种游戏,有说是八支箭),亦聚数千人在河阻中”。
正史中就记载了这么多,聚集了数千人起义,也算是女战士,女将军了。至于迟昭平的结局什么的,正史中没提到。
3、佘赛花
佘赛花,佘太君,杨业的夫人,其实这位在正史中也无记载。有人说《宋史·杨业传》有记载,看了一下宋史原文,也并没有找到。只在地方的志中提到过。也算是于史有据吧。至于其他的杨门女将,别提了,地方志都没提到过。
4、萧太后
杨门女将不见于正史,但杨家将的死对头萧太后可是见于正史的。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这是不折不扣的女将军了。
5、潘宝珠
《魏书·杨大眼传》这个传中有提到,只说了善骑射,跟随夫君征战。具体事迹不详。
6、梁红玉
韩世忠的老婆,在《宋史·韩世忠传》中有记载,但没提名字,只说是梁夫人。宋史中并未记载梁夫人打战的事迹,只提到过夜送书信,擂战鼓等。
能做这些对一个女流已经不容易啦。也算一个。
7、秦良玉(明朝)
这位厉害了,这位在明史中有单独的传,这是二十四中的唯一啊。秦良玉,四川人(四川女人不好惹啊)。明史记载: 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多次的战斗记载。在此不赘述了,以后单聊这位女将军
好了,以上就是我能想到的见于正史的女将军了,不足之处,请小伙伴们补充吧
哪些动画角色可以说是不败的?
让我们一起盘点一下动漫角色强到变态的动漫番吧。
与其说是强到不败,不如说是和爽文差不多的爽啊。
《一拳超人》人物设定就已经是BUG了,严格意义上埼玉老师才是不折不扣的大魔王啊。没有什么事不可以一拳搞定,普通一拳不行就来个认真拳。唉,这是我唯一一部为怪物和所谓的大BOSS感到担心和可怜的动漫,兄弟别在埼玉老师面前装*了,快跑吧。对于埼玉老师来说强到没朋友,就没有一个能打的吗?为怪物默哀1秒,呜呜……
《灵能百分百》和《一拳》是同一作者。剧情在性质上非常相似,风格非常相似,甚至主角都很相似,但其他方面基本上都没什么相似处了。主角影山茂夫通称路人,天生的超能力者,超能力极其强大。一旦情感累积到100%时便会爆发出惊人的威力。
《超能力者齐木楠雄的灾难》和一拳主角不一样,一拳是后天变强,而齐木楠雄主角则是天生很强,别人出生是含着金钥匙,齐木楠雄一出生就是BUG。仅两周即学会语言(其实是以心电感应直接将意念传送至对方脑海)。一个月学会走路(其实是以漂浮术在空中移动)。一岁主动帮忙家务(瞬间移动到商店将味醂带回来)。集所有超能力于一身,几乎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其能力强大到只要认真起来,三天便可以毁灭全人类;不过楠雄没有兴趣做这些事情。看似令人称羡,但实际上这些超能力或多或少都有些缺失或不受控制之处。同时也因为任何事情都能用超能力办到,令主角对人生感到些许的乏味。
《仙王日常生活》动漫的主角就是齐木楠雄的翻版吧(也有人说是抄袭),不对应该是中国版。主角叫王令,样一出生就王者了(我说的没错吧就是爽文)。六岁就随手干掉了妖王吞天蛤,作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修真奇才,王令得隐藏自己的大能,在一群平凡的修真学生中活下去。PS:动漫旁白总是让我出戏,这TM不是《人与自然》吗?
《暗杀教室》别被它那萌萌的小黄头欺骗,他可是被称为史上最凶恶的超生物“杀老师”。一开场就将月球炸掉了七成,并扬言在第二年要炸掉地球。在当老师方面,他也是最强的,可以使用“影分身”出N个身体同时针对所有学生的优点和弱点进行教学。
《刀剑神域》桐人君,作为游戏的“作弊者”,他是最强的。无论是速度还是技能,什么二刀流的招式“双重扇形斩”、“星爆气流斩”、“日蚀”,也可以使用单手剑技能。在SAO中,玩家都被关在游戏世界里,如果被打死现实中也会真的死去,而桐人君靠着一步一个脚印继承了了主角光环,还收纳后宫并取得最后胜利,哈哈。
甲骨文大量记载商王的占卜活动?
甲骨文的发现:
相传清末光绪二十五年(1899),北京城内有一位山东福山人王懿荣因患疟疾延请太医诊治。太医诊脉后开了一张处方,其中一味是常用以补肾的药材"龙骨"。王懿荣打发家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一家老中药店达仁堂按方购药。药买回后,王懿荣打开药包一一审视,无意间发现药包中的"龙骨"上刻有一种和篆文相似而又不太能认识的文字。这一发现使他大为惊讶。王懿荣是光绪六年进士、翰林,他对我国古代文物有精深的研究,是当时有名的金石学家,对古文字有很深造诣,"龙骨"上的这些奇异文字,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他寻根问底,派人到那家中药店将所有带有文字的"龙骨"全数买回,精心研究,初步断定这些"龙骨"上所刻写的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字,它们根本不是什么"龙骨",而是商代占卜用的兽甲骨。举世闻名的甲骨文就是在这样偶然的机会中被发现了。自此以后,殷墟甲骨文才从 “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我国这一古代文物继续大量人为地毁灭。这个故事可能是一种传说,但王懿荣是较早接触、收购甲骨文并最早对甲骨文进行初步鉴定的学者,则是与实际情况相符的。
还有一种说法,最早发现这些带字"龙骨"的,应当说是河南安阳西北郊小屯村的农民。当地农民在犁田时就发现了这里的“龙骨”。药铺里的人说这是一种药材,可以收购。于是在农闲的时候,就经常到地里去挖“龙骨”,作为额外收入。赶集时,还把它磨成细粉作为“刀伤药”在市场上出售。但价格都甚微,而且药铺里还不要那些刻有文字的甲骨,凡有字的都要将字铲削掉才能卖,因而大量珍贵的甲骨文资料被毁坏。光绪二十四年(1898),古董商人范维卿注意到刻字"龙骨",便告诉了天津穷秀才孟定生和王襄等人。他们听后认为这是一种古代的契刻文字。次年秋天,范维卿买了一些刻字''''龙骨",带到北京,送给当时担任国子监祭酒的著名金石学者王懿荣。王懿荣研究后认为这是一种刻写有古代文字的"龟版",遂出高价购买收藏研究。由此甲骨文引起学界的极大重视,而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文明进程的重要珍贵资料。
在弄清甲骨的真实“身份”和产地后,一些收藏家和研究者纷纷遣人亲赴小屯村挖掘、收购,这更增加了私挖之风。据统计在1899至1928年的三十年之中,重大的私人挖掘有九次,共出土甲骨八万片以上。私人对甲骨挖掘的结果,损失很大。因为村民只知道挖甲骨,却毁坏了许多相伴出现的其他器物,连埋藏甲骨的地层也被搅乱,给甲骨的鉴定带来了一定困难。1928年秋天,前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编辑员董作宾去小屯村调查甲骨出土情况,并准备组织挖掘。从1928年秋季至1937年春季,他们在殷墟共进行了十五次发掘工作。最初的工作重点是寻找甲骨文和其他遗物,后来也注意到对宫室遗址和陵墓的挖掘。十五次挖掘共得有字甲骨24918片。第一次至第九次接连在小屯村挖掘,所得甲骨文字收入董作宾主编的《殷墟文字甲编》。第十至十二次,工作重点转至洹河北岸侯家庄西北岗的殷代墓地,但没有得到甲骨文字。第十三至十五次,又回到小屯村进行发掘,并集中在村北的两个地方,所得的甲骨文字收入董作宾主编的《殷墟文字乙编》。
抗战期间,国民党中央研究院的发掘工作被迫停止,取而代之的则是日本侵略者和当地汉奸的狂挖滥掘,所出土的甲骨大批流落国外,有些至今下落不明。
解放后不久,l950年4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就在小屯村成立了工作站,恢复了对殷墟的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科学的发掘工作。迄今为止,一次重大收获是1973年在安阳殷墟小屯村南地出土的一大批甲骨。1972年冬,小屯村村民张五元在村南公路旁的小沟里取土,突然发现在黄土里有些甲骨碎片,其中六片还有刻辞。他立刻向发掘队报告了这一情况。发掘队从1973年春天开始进行两次挖掘,共发现甲骨5041片,包括卜甲70片,卜骨4959片,牛肋骨4片,未加工的骨料8片。这是解放后发掘出的最多一次,所获甲骨文字经考古研究所的研究整理,编辑成《小屯南地甲骨》一书出版。
甲骨文发现之后,不但在国内引起了高度重视,也在国外引起了高度重视。当时的一些在华外国人,纷纷通过各种手段搜购甲骨,因而,在解放前有不少甲骨流散到国外。
早在1903年,美国的一位传教士方法敛和英国的一位传教士库寿龄就从山东潍县古董商那里得知甲骨文是我国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朝的文字,就合伙从古董商那里购买了不少甲骨,并转卖给英国在上海的亚洲文会博物馆,从中得到一笔巨款。此后,他两人就做起贩卖甲骨的生意来,先后四次成批地从潍县古董商那里收买甲骨。其中最多的一次是l904年冬天,小屯村地主朱坤掘出的数车甲骨,且均系真品。库方二人又偷运了不少甲骨至国外,分别卖给美英两国的博物馆。据了解,方法敛一人在l903—1908年间卖给美英两国博物馆的甲骨就有1700多片。
1909年,德国人威尔茨在青岛买了甲骨711片,二战后不知下落。另一名德国人卫礼贤买72片,其中70片现藏瑞士民俗陈列馆,一片归德国郎佛中国学院,另一片下落不明。
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1914年在安阳做牧师时,得知殷墟出甲骨的消息,就经常骑匹瘦马徘徊于洹水南岸,偷偷考察古物出土情形。为了搜求甲骨,先是在小屯村向农民收买,但是,他嫌农民出售的都是小片,后来就通过古董商收买了一批大的牛胛骨,上面也密密麻麻刻满了文字,他都装箱准备运走。但没过几天,这些“甲骨”全部在箱内腐烂发臭。原来这批牛胛骨,是古董商为了满足他求大骨的心理,用新鲜牛骨加工炮制后仿制上一些文字,当作真甲骨卖给他的。他自从这次上当以后,就专门收买小甲骨,并认真钻研,成为辨别真伪的能手。明氏在l917年所编《殷墟卜辞》中,自称所藏甲骨达五万片,实是夸张之词。但以后又略有所得,估计有三万片多一点。他所获的甲骨,一部分放置在当时的南京加拿大大使馆;另一部分埋藏在济南齐鲁大学校内,几次欲运往国外都未成。
最早在中国购买甲骨的日本人是在天津《日日新闻》担任主笔的西村博。1902年,早在罗振玉揭开甲骨产地之谜之先,日人三井源右卫门就探听到甲骨的真正出土地是安阳小屯村,并多次派人到小屯村秘密收买,先后共搜购甲骨三万片以上。1921年,日人林泰辅把他所收藏的甲骨中比较重要的1023片,编成《龟甲兽骨文字》出版,在日本引起轰动,于是日本人搜集我国甲骨的人就更加多起来。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人加强了对华的文化侵略,他们以“调查团”、“研究班”为招牌,或以私人探访古迹、考古旅行的名义,在我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进行盗窃活动。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华北和中原地区先后为日本人所占领,他们便专门在“殷墟”盗窃和挖掘古物。据日本学者的统计,日本先后购到甲骨的学术单位约有三十多个,私人收藏名家也在三十个以上。
除上述这些国家外,“殷墟甲骨”还因各种方式流散到法国、苏联、比利时、瑞典、瑞士、南朝鲜等国。
要说甲骨文的发现,王襄功不可没。王襄(1876-1965)字纶阁,天津人,祖籍浙江绍兴,世居天津,王襄和王懿荣基本同时,是我国殷墟甲骨文的最早鉴定和购买者之一。王懿荣虽然最早鉴定并购买甲骨,但他在1900自杀殉国,没来得及对所藏甲骨进行全面研究,因而没有留下此学的论述,王襄不仅有鉴定,购买甲骨之功,还有著述传世,对甲骨学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写的<<簠室殷契类纂>>是甲骨学史上的第一部字汇,此书于1920年出版,1925年他出版了<<簠室殷契征文>>公布了他收藏的五千多篇甲骨中的精品。王襄早年家境清贫,但他千方百计购求殷墟甲骨文,并为保护我国这一古代文化珍品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一九三四年王襄由湖北回天津时,将甲骨和其他什物叫铁路局装箱运回天津,但在天津提取托运物品时,发现其他箱物都在,只有装甲骨文的箱子不见了。这些凝聚了多年心血的”宝贝”不翼而飞,真使他焦急万分。后来辗转查找了五十多天,终于在张家口站找到了这箱甲骨,原来,铁路上负责托运行李的人以为此箱中装有无价的珍宝,但打开一看,却是枯骨断龟。幸好他们不知甲骨文的珍贵,故又弃置,甲骨才幸免于劫。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襄失业在家,生活拮据,天津的古董商常去他家,,游说他将甲骨卖给日本人,但王襄推说甲骨已存放内地,为了不使祖国的珍贵文物流往国外,他宁肯卖衣物和家中什物维持生活,也不要日本人的高价。抗战胜利后,北京藻玉堂书店的老板和几个高校的负责人到天津和他纠缠了一个多月,要购买他收藏的甲骨,虽然此时物价飞涨,但他仍不为重金所动,一口回绝了他们,王襄后来说:“甲骨是祖国的瑰宝,现在没有新的发现,将来也不会发现的很多,卖给那些大学,都是外国建立的,将来也会流失异帮,等到中国人想研究就困难了。” 解放初期,直到1952年,王襄家中仍很困难,董作宾曾从美国来信,询问他是否有意将甲骨售与美国某大学,王襄也一口回绝了。1953年王襄出任天津文史馆馆长,他将毕生搜购珍藏的甲骨文全部献给了国家。 综合对甲骨文发现的研究,以下说法是不争的事实。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认识并高价购藏。此后十年间先后搜购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罗振玉及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金璋,日本人林泰辅,加拿大人明义士等,共得甲骨数万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有计划地进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外, 1953、1954年在郑州商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字甲骨约三百片。
自甲骨文首次被发现迄今百多年来,发掘甲骨的总数量约在十五万片左右。其中现在国外有二万五千多片,主要收藏在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苏联、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南朝鲜等国家。现在台湾的有二万五千多片,其余十多万片广布于大陆四十个城市的九十多个单位,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馆等地。
甲骨文的主要内容:讲甲骨文书法,为什么要说“甲骨文的内容”?因为要学好、写好甲骨文必须大量地“读帖”,这个“帖”正是甲骨文的原版(照片)或拓片,只有把甲骨文和其表达的内容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地理解和体会甲骨文的神韵,理解先人的语言、表达方式,用字技巧,从而为牢记甲骨字、写好甲骨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甲骨文是写或刻在龟的腹部、背甲,以及牛肩胛骨上的文字。殷商人崇尚鬼神,凡事必用甲骨占卜。故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甲骨文中有关商代阶级和国家的资料可知,商代的奴隶和平民由众、刍、羌、仆、奚、妾、等不同身分的人组成,奴隶主和贵族有先公先王和他们的配偶如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各级官吏则有臣、尹、史、犬、亚、马、射、侯、伯等;军队有师、旅等;刑罚有刖、劓、伐、等,并设置 了监狱。甲骨文中也记载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状况,对于解决商代社会性质有直接关系。商王朝经常对外发动战争,被征服的方国对商王朝称臣纳贡,甲骨文中常见氏(致)来、入马牛羊象龟等记载。
甲骨文中有关商代社会生产的内容很丰富。在农业方面,有裒(pou聚集、多、众)田、作大田的记载,还有各种农作物如黍、稷、麦、耒、稻等的名称。商王关心农业收成的丰歉及风雨、降水对农业收成的影响,常见立黍、省黍、求年、告秋之卜。在畜牧业方面,马、牛、羊、鸡、犬、豕等都有记载,且畜养量较大并有专门牢厩。祭祀时常用掉大批牛羊。渔猎在商代社会生活中仍起一定作用,甲骨文记载的猎物有鹿、麋、豕、象、虎、狐、鱼类和各种鸟类,狩猎方法有田、狩、逐、阱、射、等。甲骨文里还有关于贝、朋、珏和舟、车以至传递制度等商业、交通方面的材料。
甲骨文中有关商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亦很丰富。在天文历法方面,有日食、月食和鸟星、新星、大星等记载,也有“十三月”等闰月材料和干支记日及每日不同时间阶段的“时称”等。在气象方面,有不少卜雨、卜风以及易日、云、雷、雹、雪、虹等记载。在医学方面,有头疾、牙疾、鼻疾、言疾、肘疾、足疾、踵疾等疾病的记载,也有关于生育的记载,表明当时能准确推知预产期。
商王尚鬼,凡事占卜。占卜内容多以王为中心,就其关心的问题,如对祖先与自然神鬼的祭祀与求告,对风、雨、水及天象、农事、年成的关注,通过贞人向上帝、鬼神、先公先王等问卜,以便预示吉凶,祈望得到保佑。占卜材料多为龟腹甲(及少量背甲)和牛胛骨,用前经整治,并在背面(少量牛胛骨亦有在正面)施以钻、凿。卜官在占卜时,用燃着的紫荆木柱烧灼钻凿巢槽,使骨质的正面裂出"卜"形状的裂纹,这种裂纹叫作"卜兆",是据以推断卜问事情吉凶的依据。占卜后,将所卜事项记刻于甲骨之上。在时代较早的甲骨卜兆下面,刻写出占卜进行顺序的数字,这种数字也叫"兆序"。 总的说来,上自天文星象,下至人间杂事,在甲骨文里几乎都有反映。卜辞的内容至为丰富,范围非常广泛,这是因为商代的统治者(特别是武丁)极为迷信,天命观念特别重,无论做什么事,或遇到什么自以为怪异的现象,都要占卜一番。几乎是无时不卜,无事不卜,事无巨细,信手拈来,皆可入卜辞,因之占了甲骨文的绝大部分。甲骨文中还有一小部分不是占卜的记录,有的仅是干支表,有的记载龟甲的入贡收藏情况,有的则纯粹记事,记叙商王的重要活动或有关事件。所有这些甲骨刻辞,都是商代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是研究商代社会,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商代语言的第一手资料。
在学术界,为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甲骨文,对其作了适当的分类。但以往诸家大都将甲骨文通称为“卜辞”,为“契文”;具体的分类也是各人各异,各书各异,颇多分歧。分类最细者莫过于胡厚宜,他在《甲骨续存》序中分甲骨文为二十四类:
来源 气象 农产 祭祀 神祗 征伐 田猎 刍鱼
行止 布展 营建 梦幻 疾病 死亡 吉凶 灾害
诸妇 多子 家族 臣庶 命唤 成语 纪数 杂类
分得最简单的是陈梦家,他说“卜辞内容大别为六”:
一、祭祀 对祖先与自然神祗的祭祀与求告
二、天象 风、雨、启、水及天变等
三、年成 年成与农业等
四、征伐 对外战争与边鄙的侵犯等
五、王事 王之田猎、游止、疾、梦、生子等
六、卜旬 来旬与今夕的不问等
郭沫若主编、胡厚宜负责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将甲骨文分为四大类,即阶级和国家、社会生产、思想文化、其他。每类之下又分若干小类,共计二十二小类,即:1.奴隶和平民,2.奴隶主贵族,3.官吏,4.军队、刑罚、监狱,5.战争,6.方域,7.贡纳与聚敛8.农业,9.渔猎、畜牧,10.手工业,11.商业、交通,12.天文、历法,13.气象,14.建筑,15.疾病,16.生育,17.鬼神崇拜,18.祭祀,19.吉凶梦幻,20.卜法,21.文字,22.其他。这是集中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意见后采取的分类法,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这样的分类,或许有利于对商代阶级关系、经济状况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陈炜湛先生认为,首先应将甲骨文分为卜辞与非卜辞两大类,把二者混为一谈是不恰当的。所谓非卜辞,是指占卜记录以外的甲骨刻辞,如干支表、贡纳记录、记事刻辞等。至于卜辞的实际内容,参考诸家之说,可大略分为以下十项,而将一些数量较少的卜辞附于有关项目之下:1.年岁(农业),2.天象(风雨),3.旬夕(吉凶),4.祭祀,5.征伐(方国),6.田猎(鱼牧),7.疾梦,8.使令,9.往来,10.妇事(婚娶)。当然,这样的分类未必是最好的分类,但足以包括卜辞的主要内容了。
经过加工和刮磨的龟甲和兽骨,由专门负责的卜官保管。卜官在它们的边缘部位刻写上记述这些甲骨的来源和保管情况的记事文字,称"记事刻辞"。 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相配组成的六十个干支名称的干支表,可说是我国最早的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