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线1无敌版,美军的头盔上为何要罩着一层网?
二战前线1无敌版,美军的头盔上为何要罩着一层网?
这个其实比较简单,主要就是起到一个伪装的作用,不仅仅是盟军,日军也有,称得上是太平洋战场上的一种标配了。
头盔、防弹衣作为战争中的基础防御性武器,承担着保护生命、抵挡不确定伤害的重要作用。 对于战士们来说,最为重要的身体部位便是头部,一旦头部被流弹、弹片击中,战士们的性命很可能将就此宣布结束。
因此,头盔作为战场上重要的防卫性武器,在保护战士性命这一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美军装备的“渔网式头盔”曾拯救了整整20万美军的性命!
在太平洋战争前期,美军与日军在东南亚国家的领土上相互角逐,僵持不下。
日本陆军的诡异战法使美国大兵吃尽了苦头,特别是日本陆军最为擅长的“步枪点射”,更是让美军吃了大亏。都是逼出来的,三八大盖不是嘉德兰,日军也不会什么突突突,在火力吃亏下,日军的冷枪点射几乎是美军的噩梦,尤其是在南太平洋的丛林中。
美军所配备的头盔是由精钢所制,虽然头盔的表面上有一层防反射涂料,但依旧无法起到 100%吸收阳光的作用。外表光滑、具有一定反光性的美国头盔,在亚太地区的耀眼阳光之下十分闪亮。 面对枪法精准的日军,美国士兵头上顶着的“反光头盔”犹如活靶子一样为日军提供射击目标,美军因此而损失惨重。
善于总结失败经验的美军,吸取了这个危害战士生命的教训之后,开始想办法解决头盔反光的问题。
聪明的美军在头盔上套了一层吸收阳光的渔网,不仅极大的解决了反射问题,还令头盔具备了伪装功能,比如将树枝、花草固定在头盔的网格之上,便能够加强美军战士们在亚太雨林中的伪装性,使日本军队难以发现美军士兵的潜伏、埋伏。
小渔网也有大作用,从此之后“鱼网式头盔”便在美军、英军中流行开来,成为二战时期反法西斯联军重要的防御性装备。后来美军甚至网子都不用了,直接蒙了一层伪装布,这样完全就不存在反光的问题了。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美军,渔网头盔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应用更加普遍。因为美军的头盔质量相对较好,日军头盔反光更加严重。而且作为防守方,日军更需要隐蔽和伪装。最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军甚至连钢盔都不戴。后来也都用上了网子,上面插些树叶啥的,趴在草丛中或者躲在树上,时不时的放冷枪,那简直就是美军噩梦啊。
是可以称得上命硬的将军的?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或治或乱,轮回更替,王朝变换,烽烟不熄,可以说,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五千年的战争史。在这五千年的刀兵自火中,无数才华横溢、天资卓绝的将军,用它们无匹的军事才华,指挥着一场场鬼神莫测的战斗,谋划出一场场令人毛骨竦然的战场绝杀,犹如流星一般,照亮了东方的天空。
没有哪一个国家,有我们这么多兵家大能,他们的事迹令人景仰。那么,数千年的战争中,有哪些可以称得上命最硬的将军呢?
一、【我命由我不由天——什么是命】1、“命”字的由来及内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命”是一个相当独特的存在。“命”之一字的由来,,最早字形可见于西周金文,可见,“命”的字形成、演变、成形、涵义早在西周或者是更早的年代就已经完成了。
“命”字的演变源流和过程可见下图:
2、中国汉字内涵丰富,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历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战争活动中,“命”字的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西周晚期的毛公鼎上的铭文:“膺受大命”,“大命”即天命,铭义即接受上天的命令。由天命引申出命运义。由命运义引申指生命、寿命。这就是“命”字的由来。
3、中国人的“命理“崇拜:中国人是信命的,他们相信: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上天注定的,或者是是冥冥中的规则所制定的。一个人从生下来到死去,所经历的一切,所有的贫贱、富贵、病痛,都是已经注定好的,所谓“冥冥中自有天数”即此义。不仅仅中中华文明,在四大传承久远的文明中,都有对“命”的崇拜和信仰。然而,中华文明在承认“命运”的同时,却又有着“逆天改命”的不屈斗志。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古老的神话无不显示出我们文明的韧性与硬度!
二、【将军何须,马革裹尸还——战场是将军的宿命轮回】对于一个将军来说,命硬的标准有哪些?
1、能够从刀兵血火的战场上平安归来,是“命硬”的首要条件。战场之上,刀兵无眼,你永远不知道对手会有什么阴谋诡计,你永远不知道对手会出哪一张牌,你永远不知道一场战争的最终胜败。打仗越多的将军,越对战场充满了敬畏——战场之上充满了太多的偶然性。
要成为一个将军,必然要经历无数的血与火的考验,必然要打上无数的恶仗硬仗,一个没有打过仗的将军,谈什么命硬?只有与强大的对手不计生死、拼命一搏、狭路相逢而胜之,这才是真正的将军。而经历了这样的艰难困苦,仍然能够百战余生,平平安安班师回朝,这是“命硬“的第一个标准——人都死了,谈什么命硬!
2、能够得以善终,是”命硬”的必要条件。为将者,如果仅将眼光着眼于战场,即使是百战百战,也算不得上上人。一代战神韩信,生平从无败迹,原本是一个街头无赖,竟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打得乌江自刎,扫平了秦末群雄,让刘邦得登大位,其功可谓大焉,最终却落得深宫诛杀!杀神白起,一生南征北讨,所经大战无数,打得诸国为之胆寒,战功赫赫,却落得个君王赐死,下场何其悲凉!
这些将军之所以下场如此之惨,固然有不可言说的政治因素,但和本人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所谓“性格决定命运”。韩信不知道收敛锋芒,功高而震主;白起膨胀过度,恃功自傲;蓝玉以功自许,屡屡逾制,终因“谋反”被诛杀!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这些有着超卓军事才华的将领,却因为缺乏长远的政治眼光,没有看到政治中隐藏的刀光剑影,性格张扬,居功自傲,触动了皇朝统治中最敏感的底线,所以下场悲惨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3、能够荫及子孙,是“命硬”最好的体现。花无百日好,人无百日红,将军身有战功,故能得君王之心,荣华富贵于一身。然而,富贵不过三代,再大的将军世家、武勋传家,如果仅至一代,还真算不上“圣眷恩隆”。也就是说,既要让皇帝所代表的统治集团能够承认你,还要将这份荣耀传承下去。除了战功大之外,还得靠利益的联结,例如联姻等等,其次还要靠自身的道德修养、政治素养,知道收敛,人畜无害,不结党、不营私,这样才能够荫及子孙、泽被后世。
三、【天命所归——刀兵血火波谲云诡的幸运儿】由以上,我们得出“命硬”的三个“硬条件”:战功大、得善终、传家久。我们得出以下三个档次的所谓“命最硬”的将领:
1、第一档:刘秀、赵匡胤、李世民、朱棣。没错,这四个人,都是帝王,但在成为帝王之前,他们首先是一个百战百胜的将军。他们固然有皇家血脉,但它们得登大宝、史书留名,他们超绝的军事才华才是最主要的。
刘秀本汉家帝王之后,却以务农种田为生,起兵加入绿林之后,显露出超绝的军事才华,昆阳大捷一战,以两万对四十万,摧枯拉朽,兵锋无匹,莫敢与当;赵匡胤起于五代纷乱时期,其时群雄并起,他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其功可谓大焉,一条棍棒打下偌大江山,其武功之盛,在所有皇帝中无出其右;李世民少年从军,在抗击东突厥的入侵中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后劝父晋阳起后,攻入长安,克洛阳、破薜举、败刘武周、宋金刚,平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以一人之力,几乎打下了大半初唐江山!而朱棣以一府之兵,起兵靖难,数年之内,扫平了所有的敌对势力,由北向南,一鼓而定天下!这些身份“特殊”的将军,谁敢与他们比命!
2、第二档:郭子仪、李靖、卫青。这三个人能够列二档,首先是他们能够功高却不盖主,最终得以善终,而且孙子后代得以荣宠。郭子仪,唐中兴名臣,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扫平了安史之乱,唐得以中兴,此功不可谓不大,更令人敬佩的是,郭令公为人谦逊,知道进退,几个儿子皆尚公主,七子八婿皆为高官!李靖名列凌烟阁功臣之列,一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功劳赫然,却能知进退、避凶险,解甲归田,得养天年。卫青起于卑贱,却有着常人所不及的军事才华,他率兵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3、第三档:韩世忠、徐达、王翦、汤和。此四人,武功不可谓不盛,韩世忠率兵抗金、血战无数,生平少尝败绩,奈何大势使然,生于宋微之时,与其它将领相比少了点运气。而徐、王、汤等人,最终因病而逝,却因此避过了残酷的政治倾轧和君王相忌,与他们同时期的人相比,也算是善终吧!
【结语】事实上,以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而言,这样的将领还有很多,只能聊举数例,无法概之以全。我们要看到的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尤其是那些功高劳苦的将领,它的命运往往取决于自身性格,否则,功高盖主,恃功自傲,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最是凉薄帝王家啊!当然,对于他们来说,能够于战场上克敌制胜,成就赫赫武功,平生之愿足矣!中华文明的史册上,终究会留下他们的名字!墨色如铁,锋镝萧然!
一个苏联军队的步兵师?
苏军在二战期间的步兵师编制先后调整过9次
最初采用的是1941年4月5日的编制表,编制为14483人,辖3个步兵团,2个炮兵团,1个独立反坦克营,1个高炮营,侦察营、通信营、工兵营、汽车营、卫生营各1个。总计装备10420支步枪和卡宾枪、1204支冲锋枪、392挺轻机枪、166挺重机枪、33挺高射机枪、144门火炮(54门45毫米反坦克炮、34门76毫米加农炮、32门122毫米榴弹炮、12门152毫米榴弹炮)、12门高射炮(4门76毫米和8门37毫米)、150门迫击炮(12门120毫米、54门82毫米和84门50毫米)、16辆轻型坦克、13辆装甲车、99台拖拉机、558辆汽车和3000匹马。
反坦克步枪使用训练
1941年7月9日编制表:辖3个步兵团、1个独立高炮营、1个炮兵团和勤务保障分队。共10859人,装备火炮54门(18门45毫米反坦克炮、28门76毫米加农炮、8门122毫米榴弹炮)、78门迫击炮(6门120毫米、18门82毫米和54门50毫米)、高射炮10门(4门76毫米和6门37毫米)、高射机枪27挺、步枪和卡宾枪8341支、冲锋枪171支、轻机枪162挺、重机枪108挺、5台拖拉机、汽车203辆、马匹2500匹。
ПВ-1型高射机枪
1941年12月6日编制表:辖3个步兵团、1个独立高炮连、1个57毫米反坦克炮营、1个炮兵团、1个火箭炮营和勤务保障分队。共11626人,装备火炮66门(18门45毫米和12门57毫米反坦克炮、28门76毫米加农炮、8门122毫米榴弹炮)、162门迫击炮(18门120毫米、72门82毫米和72门50毫米)、6门37毫米高炮、反坦克枪89支、步枪和卡宾枪8565支、冲锋枪528支、轻机枪251挺、重机枪108挺、高射机枪12挺、汽车248辆、马匹2400匹
1939年式37毫米高射炮
1942年3月18日编制表:辖3个步兵团、1个独立高炮连、1个57毫米反坦克炮营、1个炮兵团、1个火箭炮营和勤务保障分队。共12795人,装备火炮74门(30门45毫米反坦克炮、32门76毫米加农炮、12门122毫米榴弹炮)、170门迫击炮(18门120毫米、76门82毫米和76门50毫米)、6门37毫米高射炮、高射机枪9挺、反坦克枪279支、步枪和卡宾枪9375支、冲锋枪655支、轻机枪352挺、重机枪114挺、15台拖拉机、汽车154辆、马匹1800匹
1937年式45毫米反坦克炮
1942年7月28日编制表:辖3个步兵团、1个独立高炮连、1个57毫米反坦克炮营、1个炮兵团、1个火箭炮营和勤务保障分队。共10386人,装备火炮74门(30门45毫米反坦克炮、32门76毫米加农炮、12门122毫米榴弹炮)、188门迫击炮(18门120毫米、85门82毫米和85门50毫米)、6门37毫米高射炮、高射机枪9挺、反坦克枪228支、步枪和卡宾枪7241支、冲锋枪711支、轻机枪337挺、重机枪112挺、15台拖拉机、汽车149辆、马匹1800匹
1941年式57毫米反坦克炮
1942年12月10日编制表:辖3个步兵团、1个57毫米反坦克炮营、1个炮兵团、1个火箭炮营和勤务保障分队。共9435人,装备火炮92门(48门45毫米反坦克炮、32门76毫米加农炮、12门122毫米榴弹炮)、160门迫击炮(21门120毫米、83门82毫米和56门50毫米)、反坦克枪212支、步枪和卡宾枪6474支、冲锋枪727支、轻机枪494挺、重机枪111挺、15台拖拉机、汽车123辆、马匹1700匹
苏军1939年式76毫米加农炮
1943年7月15日编制表:辖3个步兵团、1个57毫米反坦克炮营、1个炮兵团、1个火箭炮营和勤务保障分队。共9380人,装备火炮92门(48门45毫米反坦克炮、32门76毫米加农炮、12门122毫米榴弹炮)、160门迫击炮(21门120毫米、83门82毫米和56门50毫米)、反坦克炮48门、反坦克枪212支、步枪和卡宾枪6274支、冲锋枪1048支、轻机枪494挺、重机枪111挺、15台拖拉机、汽车124辆、马匹1700匹
120毫米迫击炮准备射击
1944年12月18日编制表:辖3个步兵团、1个独立高炮连、1个炮兵团和勤务保障分队。共11706人,装备火炮90门(18门45毫米和18门57毫米反坦克炮、44门76毫米加农炮、20门122毫米榴弹炮)、127门迫击炮(38门120毫米和89门82毫米)、30门37毫米高射炮、高射机枪18挺、反坦克枪107支、步枪和卡宾枪6330支、冲锋枪3594支、轻机枪337挺、重机枪166挺、汽车342辆、马匹1200匹
1944年战斗中的M-30型122毫米榴弹炮
1945年6月9日编制表:辖3个步兵团、1个炮兵旅(2个炮兵团和1个迫击炮团)、1个自行火炮营、1个反坦克歼击炮兵营、1个高射炮兵营、1个工兵营、1个教导营、 1个通信营以及数个后勤保障部队和分队。共11780人,装备火炮118门(66门反坦克炮、32门76毫米加农炮、20门122毫米榴弹炮)、136门迫击炮(20门160毫米、18门120毫米和98门82毫米)、自行火炮16辆、高炮12门、高射机枪18挺、反坦克炮66门、反坦克枪111支、步枪和卡宾枪6188支、冲锋枪3557支、轻机枪383挺、重机枪178挺、汽车445辆、马匹1200匹
160毫米迫击炮的生产
战后1957年苏军用摩托化步兵师取代了原先的步兵师。60年年代1个摩托化步兵师辖3个摩托化步兵团、1个坦克团、1个炮兵团、1个高炮团、1个独立地地导弹营、1个独立火箭炮营、1个独立侦察营、1个工兵营、1个通信营、1个运输营、1个卫生营等。全师装备259辆坦克、470辆装甲车、252具火箭筒、36门57毫米和18门85或者100毫米反坦克炮、36门无后座力炮、30辆自行火炮、36部反坦克导弹发射架、3部地地战术导弹发射架、63门迫击炮、36门122毫米和18门152毫米榴弹炮、24门火箭炮、96门(挺)高射炮与高射机枪。
60年代摩托化步兵师装备的2К6 Луна"月亮",北约代号蛙-3/5战术地地导弹
二战有哪些经典名人的语录?
面对德国铁蹄合围兵临莫斯科城下,苏军前线指挥官喊到“我们没有退路了,身后就是莫斯科”。铿锵的壮语激发了苏军的斗志,彻底打败了德军的进攻计划。
斯大林:“全苏联各大军区,无论何时何地,决不接受德军197师,322团的投降,就地处决”。
1.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因为后面就是莫斯科。(出自莫斯科会战期间316师下属连政治指导员克洛奇科夫大尉的语录)
2.敌人只能踏着我们的尸体前进,而苏军是杀不完的。(出自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崔可夫语录)
3.让伟大列宁的旗帜引导你们吧!(出自1941年11月红场阅兵的斯大林之语)
4.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出自1941年6月丘吉尔得知苏徳战争爆发后对同僚的语录)
5.给我一支元帅手杖,还不如给我一个师。(出自1942年隆美尔获得元帅后对希特勒的抱怨)
6.呸(出自1944年12月美军指挥官麦考利夫在比利时巴斯托尼对德军指挥官托菲尔的劝降回信)
7.如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有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出自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的讲话)
8.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出自1943年5月石碑保卫战胡链语录)
德国进攻苏联全过程?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军兵分三路突入苏联(详见巴巴罗萨计划)。苏联在战前虽然从多个渠道获得过战争可能爆发的情报,但很多情报之间是互相矛盾的,具体入侵时间的情报相差非常大,使苏联政府并不知道德国入侵的具体时间,甚至都不知道德国是否会入侵苏联。仅仅在开战前一天,苏联最高统帅部才知道德军的具体进攻时间,但是为时已晚。
在短短10天之内,德军突进苏联600公里。第一天的战斗,苏联红军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希特勒狂言三个月灭亡苏联。
北方战线由德军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负责进攻。两个星期内苏联红军败退450公里,放弃整个波罗的海沿海地区,苏联红军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很快进抵列宁格勒城下。波罗的海三国的百姓由于早就对苏联的统治有强烈不满,因此在德军入侵之时发起了针对苏联政权的暴动行为,进一步促使了苏联红军的败退。
中部战线是德军突击的重点地区,德军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从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进攻,通过一个双钳攻势完成了对苏联西部军区(即西方面军)的合围,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沦陷,苏联红军败退350公里,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的人员。随后,德中央集团军群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展开了第二个钳形攻势,由于苏联红军有效地组织了防御,德军进展很慢。但是战役在历经两个月后,德军还是完成了合围,歼灭了苏联红军30万人。
南方战线上由德军伦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目的在于占领苏联在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并获得黑海港口作为补给站。当面为苏联基辅特别军区(即西南方面军)和敖德萨军区(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是苏联实力最强的一个军区,
在战争初期,由于苏联红军在兵力和装备上对德军有明显的优势,德军在这个方向的进展最为缓慢。但由于德军的素质此时远在苏联红军之上,因而德军依然长驱直入抵达第聂伯河。由于西方方面军损失过大,西南方面军的右翼暴露又未及时转移。
1941年9月15日,德军中央、南方两个集团军群合作,在基辅战役中将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包围。苏联军队70个师血战10天,苏联红军少数突围,66万余人被歼灭,其中有6万名军官,包括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参谋长图皮科夫中将在内的多位高级将领在突围战中阵亡。希特勒将这次围歼战称为“史上最大的围歼战”。但是随后,在攻击罗斯托夫的战役中,由于主力部队都调往了莫斯科地区,德军遭到了失败。
在德军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包围之后,完全无力占领列宁格勒。北方集团军群为了稳定侧翼,发起了对提赫文的进攻,但是却遭到溃败。因此,德军对列宁格勒采取了封锁战术。由于苏联红军迅速在与德军的对峙中拥有了兵力上的巨大优势,德军不得不在北方战线采取了被动的守势。同时,芬兰由于不愿意攻占除了冬季战争中被苏联割去的卡累利阿地峡以外的苏联地区,芬军一直都没有进攻列宁格勒。
为了使德军得不到占领区的物资,斯大林采用了当年国内战争时的方法。斯大林于1941年11月17日令苏联红军实行焦土抗战,用大炮、火箭炮,并出动空军摧毁前沿阵地道路两旁40—60公里纵深地区的居民点,组织小分队,放火烧毁村庄、城市,而这些地方并无德国人。人民流离失所,数百万人死亡,苏联人民又蒙受一次灾难。
1941年9月30日,德军集中74个师约100万人,在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支援下,发起意在夺取莫斯科的攻势,即台风计划(莫斯科会战)。战役的第一阶段以德军在维亚济马地区歼灭苏联红军60余万人的全面胜利而结束。随后德军迅速占领了莫斯科外围,摧毁了数道苏联防线。苏联在危急时刻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业转移计划,转移的设备、物资超过100万节车皮,同时从西伯利亚、中亚、远东地区调来了25万的精锐预备队,以朱可夫大将为核心重组了西方面军的部队和防线,组织大量妇女修筑防御工事,并派出大量携带炸药和地雷的工兵分队破坏德军后勤补给线。
此时苏联严酷的冬季已经降临,德军作战部队和后勤补给受到了极大限制,由于德国军队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导致大量的士兵冻死冻伤,许多武器也无法使用。苏联红军对德军进行了殊死抵抗,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雄人物和名言,比如“苏联虽大,但已无路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
1941年11月7日,在德国迫近莫斯科之时,苏联依然按时组织了红场阅兵,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阅兵之一,受阅部队在阅兵结束后直接开赴前线。
1941年12月6日,苏联发起反击,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200-300公里,莫斯科会战以苏联胜利而结束,德军损失了50多万人和大量的技术装备,这也是不可一世的德国陆军在二战中第一次受到重大损失,希特勒“三个月灭亡苏联”的狂言彻底破灭。莫斯科局势得以稳定。
1941年冬天,苏联红军在各条战线上发动冬季攻势。在南部,苏联红军越过刻赤海峡,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在北部,苏联红军试图解列宁格勒的围并且歼灭包围列宁格勒的德军和收复迭米扬斯克。但是由于苏联红军的训练拙劣,准备仓促不足,指挥失当,这两个方向的攻势均以失败告终,苏联红军损失巨大。
1942年5月,苏联又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起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试图收复哈尔科夫,但被德军分割包围后歼灭。同时,曼施泰因指挥的德军席卷克里木半岛,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并在刻赤战役中将红军彻底击溃。最终,苏联红军的冬季攻势以失败告终。
转折点
成功击退了苏联红军的冬季攻势后,德军认为占领莫斯科十分困难,因此转变进攻重点,改为向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展开进攻。进攻初期,德军先在哈尔科夫歼灭了苏联红军200余万人,并迅速南下,席卷整个高加索地区。但是,由于苏联红军在前一年的大溃败中吸取了足够的教训,德军没能在高加索地区大规模歼灭苏联红军,苏联红军虽然无法抵挡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但是得以保全力量。
随后,为掩护南下高加索的德军(为了获取巴库油田的石油),德军意图占领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随之在斯大林格勒展开了与苏联红军旷日持久的大会战(即斯大林格勒战役)
德军在战役开始前对斯大林格勒展开了大规模轰炸,把城区炸成了一片废墟,但事实上这是在给自己添麻烦,因为被轰炸后的斯大林格勒是一片废墟,公路自然也被废墟堵上,因此德国的坦克很难在满是废墟的城区里作战,甚至连行驶都是问题。战役主要在斯大林格勒城内和接近地展开,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甚至每一堆废墟都要反复争夺,进展往往按米来统计,战斗极为残酷和血腥,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在300万人以上,苏联红军坚强的抵抗,使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而此时苏联上百万的预备队已经在两侧聚集,于1942年末在德军两侧发动钳形攻势并包围了德军330万部队,并于1943年2月2日将其全部歼灭。苏联红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以及配属的大量技术分队和支援部队被歼灭,双方损失始终没有精确统计,一般认为德军损失在85-100万人左右,苏联损失更大一些。
斯大林格勒战役与同时期发生的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海战胜利,构成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严格的说,阿拉曼战役和中途岛战役,无论是双方投入的力量、持续的时间以及损失情况,均远远无法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相比,过去有些历史学教科书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有一定道理的,这里综合东西方的观点)。
在歼灭德军第6集团军后,苏联红军乘胜紧逼罗斯托夫,在高加索的德军后撤,苏军并迅速夺回了高加索地区。但是,由于苏联红军过分展开,在其进攻哈尔科夫时(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遭到曼施坦因的反攻,进攻部队被击溃,德军得以稳固自斯大林格勒失败以来不断后退的战线。此时,在前线形成了库尔斯克突出部,德军希望能够利用这个突出部歼灭苏联红军主力部队以夺回战场主动权。
1943年7月5日晨,库尔斯克决战打响,但在苏军准备充分的防御阵地面前,德军的进攻步履维艰,12日,双方在库尔斯克南部奥博场方向的普罗霍洛夫卡发生坦克大会战,以帝国师为首的德军装甲部队和以近卫第五坦克军为首的苏军装甲部队发生的遭遇战,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虽然苏军损失高于德军,但德军始终无法推进,随着苏军在奥廖尔附近的进攻和盟军登录西西里,德军被迫终止了进攻,退回到了出发阵地,8月23日,苏军收复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胜利而结束。
至此,德军再也没有在苏德战场上发动过战略进攻,而是转向了战略防守,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可谓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此时苏联经济已经完全转入战时轨道,生产了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同时根据《租借法案》获得了来自美英等同盟国大量援助,军事力量有了很大提高。而德国本土由于美英两国规模越来越大的战略轰炸而遍地废墟,工业生产能力大幅下降,又在北非战场惨败,其仆从国也开始有了反战、反德的倾向,德国已经越来越没有能力与苏联抗衡了。
苏联红军反攻
随着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被迫后撤,越过了第聂伯河,同时实施“焦土政策”,这使得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村庄变为了废墟,庄稼也被德军烧毁。
此后,苏联红军相继发动了10次大型反击战役(史称十次斯大林突击),将德军完全赶出了苏联国土。之后,苏联红军横扫东南欧,在盟军于1944年6月6日发动诺曼底登陆后,德军不得不从东线调出大量部队以守卫西线,苏联红军更加势不可挡,并且相继攻占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
1945年4月16日苏联红军在渡过奥得河之后开始了进攻柏林的战役,4月21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市区,25日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27日突入市中心,30日苏联红军的三名士兵将苏维埃的红旗插在了柏林国会大厦的楼顶,同一天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自杀。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苏联也获得了苏德战争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