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补丁,哪一刻让你觉得父母的恩情重于泰山难以回报?
失明补丁,哪一刻让你觉得父母的恩情重于泰山难以回报?
父亲去世时,我未能守护身边,正在他曾经徒步到过的,距离老家150多公里外的城市出差。因此,提出这个问题对我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我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当我接完小妹告知父亲去世的电话后,当即乘车往老家赶,泪水和着记忆伴我一路。
父亲年幼时在苦难中成长,从未进过学校就读,因此目不识丁;年逾三十才和母亲结婚,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大集体时期,我家是全村有名的缺粮户,父亲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例如夜晚看场、跑腿送信等多挣工分。七十年代末期的豫西南农村很多地方尚未用电,市政府为了实现村村通电,免费为那些偏远农村提供一批水泥制管电杆,但需要地方自己想办法运回,大队就号召青壮年劳力徒步用拉车把这批电杆拉回来,每人每天按一天半记工分。老家距离县城二十多公里,县城距离市政府所在地一百三十多公里,由于路程遥远,很多人都不愿意去,但是父亲是第一个主动报名要求去的,只因为他看中了那“每天按一天半记工分”的优惠,来回十天可以多挣五天的工分,风餐露宿、食不果腹,长途奔波、出力流汗,这些统统都不算什么。当十余年后的九十年代初期,我第一次乘坐公共汽车出差,所走的正是父辈们曾经徒步丈量过的路线和城市,心灵就受到极大的震撼:七十年代末期的中国农村虽然春潮萌动,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依然贫乏,身穿补丁衣、饥不择食物,父亲和他的同事们两人一架板车,载着一百多斤重的电杆,翻山越岭,晓行夜宿,四天时间硬是走完了三百多里的路程,所付出的艰辛令后辈们实在难以体会得到。
2011年夏天,我移居省城,年逾八旬的老父亲身体已是大不如前,耳聋腿疼,两眼几近失明,只好随姐弟妹妹们留住老家,我也曾两次接他来省城暂居,以进孝心,可由于起居不便,每次仅住五七天就要回去。前段时间,妹妹还来电说,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却还牵挂着我远离老家,平时无人相助。令我没想到的是,父亲走得这么突然,临终也未能得以相见,我这辈子再也难以回报恩重如山的父亲了,“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教训真真切切痛彻心扉。
读者朋友,关注@淅水清流这篇问答,趁早孝敬父母,莫留遗憾。你说呢?
文章插图选自网络。若有冒犯,联系于我。
司马迁为何在史记记载孔子野合而生呢?
谢谢题主的提问。因对《史记》这段著名的记述理解的差异,致使孔子出身问题千百年来纠缠不清,“野合而生孔子”的争论至今未绝。关于孔子的出生与身世,比较常见的有“野战论”、“美化身世论”、“私生子论”等,甚至还有“强奸论”。根据有关史料和个人理解,分别予以驳斥。
一是所谓“野战论”。历来有很多人把“野合”理解为“野外交合”,也就是现在人说的“打野战”。这纯属无稽之谈。孔子的诞辰是农历八月二十七,这一点没有争议。由此不难推断,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与母亲颜氏发生关系的时间应该是公历12月中旬。请大家脑补一下当时的画面:在遥远的春秋时期鲁国的荒郊野外,一位年近七十的老头儿在滴水成冰的隆冬季节与一位少女打野战。各位想想这可能吗?还有人可能会说,“野合”是当时的风俗,没错。《诗经》等的确有所记载,但都是“规定时间规定地点”(不是双规啊),规定是每年农历三月份,明显与事实不符。
二是所谓“美化身世论”。不少人认为孔子就是父母“打野战”而生的,其他很多观点都是掩盖事实,为孔子的身世进行人为的虚构美化。还列举出史书记载刘邦、朱元璋等人的出生都是胡编乱造的。关于孔子的出生,没必要美化,但也没必要丑化啊!再者,《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史学届以治学严谨著称的史学家,记述历史一向力求准确,尤其是面对孔子这样的重量级人物更不太可能信口雌黄。
三是所谓“私生子论”。这也是比较常见的解释。根据《孔子家语》(也有人认为这是部伪作)的记载,叔梁纥66岁时娶的颜氏,按照当时的古礼,这样的年龄不算合法结婚。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结婚没领证”或者说没办婚礼仪式,属于事实婚姻。“野合”就是没有正式手续而已。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孔子根本不是所谓的“私生子”。
四是所谓“强奸论”。这就更不摆谱了。首先,叔梁纥没必要这样做。大家都知道,孔子的父亲在当时属于很有地位很有身份的人,在颜氏之前,他已有很多妻室。没必要做这种为人不齿的事。其次,孔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叔梁纥与颜氏的感情也很好,说明叔梁纥的品行还是有保障的。
还有很多“博人眼球”的观点,更是不值得一提。关于“野合”的理解,个人倾向于“野外同居”或者“在外面居住”的说法。至于为何没有把颜式带回家,很可能出于对颜氏的保护。关于这方面的分析比较多,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你认为你人生中最遗憾的事是什么?
我认为我人生中最遗撼的亊,就是在我母亲因病去世前,没有陪伴在母亲的身边好好地尽孝,没有见上她最后一面。母亲去世那一年,′‘(1970年双十日’)。那年我十五岁,上高一。离家有十五里路。在市一所市属重点中学上学。我这一生中做的唯一一次给爸妈脸上爭光的事,便是我上高中这件事。那时候,家里很穷,连一件象样的家电都没有。我上面有3个姐姐。大姐和二姐和我和三姐的年龄相差很大。我上高一时,大姐和二姐都己参加工作好多年结婚成家去了外地。家里就剩下长年有病卧床不起的母亲和大我三岁的三姐。我们一家4口人就指望爸爸一个6级工,每月70多元钱的工资来养活。我们一家人省吃俭.用,省下点钱给母亲买药治病。。好在我和三姐在学校里学习都很好。三姐和我在一所学校里上学。只不过那时她比我高2级。她在小学时是全校少先队大队长,我是小队长。看职称看臂章就知道了。大队长是白底方块形上面有三道红杠。那是学校少先队最大的官,而我小队长是一道红杠。要知道少先队大队长必须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多才多艺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学生,才有资格担任少先队大队长。我从小就对三姐佩服的五体投地。她不仅人长得好看,而且唱歌跳舞样样行。学习非常好,而且钢笔字写得特别好。每当学校举行钢笔字大赛时,她总是拿一等奖。她自编自创的舞蹈(顶碗舞)。每年学校举行文艺晚会。这个舞蹈都是必保留节目,演出非常受欢迎。(很有表演天斌)。以至于附近别的厂矿学校都邀请我三姐去他们学校教舞。当时我三姐风光一时。连我二姐,这个文化大革命前夕,高中毕业的高材生。那时我二姐是淄博二中文工团(学校在源泉)手风琴独奏演员,手风琴拉的特别好。那时我二姐和三姐,学校有文艺晚会。都会邀请对方去看她演的节目。连我二姐都说这个舞蹈跳的好。我三姐跳的顶碗舞是这样的。一行女学生,每人头顶6个碗。最上面这只碗盛了半碗水。演出围着会场饶好几圈。跳舞下来,头顶最上面这只碗。水都不会洒。我二姐当年看完后曾经问过三姐,你是怎么做到的。三姐说主要是心静找平衡。时间过去了好多年。我都不会忘记二姐的手风琴和三姐的舞蹈。一个拉的好听,一个跳的好看。。三姐当年小学毕业时,考上了我当年上学的高中。当校长和教导主任拿着三姐的录取通知书来我家,对我爸妈说时,我爸妈激动地不知说什么好。校长拉着我爸的手说:“刘师付,不论家里怎样穷。你向亲戚借钱也要供你女儿上学。你女儿是一个学习的好苗子,我敢肯定将来会有出息,前途无量。等校长和教导主任走后,我爸流着泪对我三姐说:“闺女爸爸知道你和你弟弟学习好。对不起。这个学咱还是不上了。我这点工资供一家4口人。况且你妈妈还有病,看病还需要花钱。这个学费我实在交不起。我三姐也理解了爸爸的苦衷,所以当年也就没去学校报道上学。我三姐为这事在家哭了好几天。到现在多少年过去了。三姐还一直保留着那张初中录取通知书,可见三姐对学习是多么渴望。锣哩啰嗦地说了许多,话归正传。当年我初中毕业会考时,超过了当年我要上学的高中录取分数线25分。当我初中毕业时。校长和教导主任来我家告诉我爸妈。经过学校党支部研究决定。你的儿子被保送上高中了。因为他有这个资格。我的妈妈流泪了。我的爸爸激动地拉着校长的手,一个劲地说谢谢。我上高一三个月后,母亲就因病去世了。那天,我早晨起来骑车上学去。我看妈妈的脸色不好看。妈妈生下我以后,就查出有了风湿性心脏病。而且还有严重的哮喘病。这个是二姐和三姐后来告诉我的。妈妈的身体本来就不好。长期缺乏营养。生下三姐后医生告诉她。不要再生了。身体会有生命危险。妈妈为了我,为了给刘家传宗接代。也是拼了,连命都不要了。我对妈妈说我要向老师请假。我不去上学了,在家侍候你。妈妈说:“不用了,家里有你姐姐和爸爸。你还是上学去,学习要紧。等我下午放学后骑车往家赶,远远地就看见家门口围了一大堆人。我听邻居大妈说:“你妈妈上午就去世了。医院的大夫在抢救你姐呢?三个姐姐哭昏过去俩"。我还没等大妈说完,就拨开众人,冲到了屋里。眼前的景象使我呆住了。只见爸爸木纳的站在妈妈的尸首旁,任凭我怎样喊,爸爸的脸上没有一点丝毫的表情。三个医生正在轮翻地抢救我的二姐和三姐。至此,我明白了一切。她们由于悲伤过度,都忘了世界上′,还有′一个弟弟,在离家十五里路的张店读书上学,应该告诉他一声。这时二姐和三姐苏醒了过来,告诉我,妈妈生前最疼你关心你。临去世前,还反复地喊着你的小名,对我们说:“妈妈再也不能陪你弟弟了。一定要告诉他,妈妈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两个眼睛至死也没有闭上。听完姐姐的话,我大哭着冲到妈妈面前,妈妈的两只眼睛还在看着我,我对妈妈说:“妈妈儿子对不起你,来晚了请你原谅。说完后,我用手帮妈妈慢慢地,慢慢地合上了眼腈。妈妈生前是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是(聊斋志异‘)的作者,清朝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后人。是蒲家庄大户人家的千金大小姐。她美丽大方,聪明智慧。在旧社会她的爸妈很疼爱她。学生时代把她送到了省城,读到了初中毕业。妈妈的文化水平,相当于解放后的高中生。懂得的道理多,知识也多,识的字也多。以至于我二姐,文化大革命前淄博二中高中毕业的高材生。也自叹不如妈妈识字多。妈妈还写了一手好钢笔字。我敢说我和二姐及三姐爱好文学,爱好读书的文学细胞,是遗传了妈妈的基因。妈妈和我爸爸结婚的时候,从蒲家带来了三件东西。1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是一本蓝皮的繁体字的竖板线装本的书。页面由于年代久远。都有些发黄了。二是蒲老先生的一幅坐相画,有1米长。3是蒲家家谱。同(聊斋志异)是一样的,也是蓝皮的,繁体字的竖板线装本。这三件东西,妈妈后来都让我和姐姐们看过了。只是事情己过去了好多年。我和姐姐们有一事绐终不明白,蒲家家谱应该是传男不传女,我姥爷和姥娘怎么就把这么贵重的书给了我妈妈呢?我妈妈生前,我和姐姐也没有问过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姥爷对妈妈的疼爱和足够重視。妈妈生前告诉爸爸,等我死后,要把这三件东西无偿地捐赠给国家。妈妈去世多年后,我爸爸于八十年代末,把它们全部捐赠给了蒲家庄蒲松龄故居纪念馆,圆了妈妈生前的梦。如今妈妈离我而去己经50年了。每年逢清明节,春节和母亲的忌日,我都会去到母亲的墓地一玉皇岭去祭扫,并大哭一场。每年的清明节和母亲的忌日夜晚我大多数都会梦见我那临去世前,末见到儿子一面的母亲。我也原谅了三个姐姐对我的解释。妈妈总是那么慈祥可亲,轻盈地漫步朝我走来,脸上总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也知道,那是妈妈总放不下我,挂念着我的母子俩的梦中约会。妈妈的离去,是我一生的痛。我自责我自己。妈妈当年身体那么虚诺。为了她的儿子。她连自己的命都搭上了。听姐姐们说,妈妈生下我以后,身体就每况愈下。这是多么大的母爱,我欠妈妈一辈子的情。也许我不该来到这个世界,是我害了我的妈妈。如果没有我,妈妈肯定还能多活好几年。妈妈为了我,抛弃了一切。妈妈你在天堂还好吧。儿子真的好想好想你。写完这篇文章,又想起了妈妈生前的许多点点滴滴,泪水己经打湿了我的手机屏幕好多回。就此止笔吧。一写于6月11日早5时30分。
小时候奶奶讲的故事?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记得小时候我奶奶跟我讲过一个故事,我到现在还记得。
有个老太太,老太太的丈夫是红军,所以生前政府有不少补贴。后来老红军死了,老太太就把老两口的积蓄都缝在了一件破棉袄的里面。所以大家都不知道老太太有钱,都以为他们家挺穷的。老太太有个儿子甲,老大不小了一直没有对象。
有人给儿子甲介绍了一个对象,那女的就说:你妈在我就不嫁给你,你妈死了我就嫁给你。
儿子甲很想结婚,就找了个荒郊野外挖了一个坑,然后第二天傍晚回家跟老太太说:妈,我带你看电影去,某某地方要放电影,可好看了!
老太太从来没看过电影,就很开心跟着儿子甲走了,走到天都黑了也没到,而且路也越来越偏,于是就问:儿啊,你带我走的这不是好路啊!
正好就走到了儿子甲挖的那个坑边上,儿子甲就说:妈,我对象说了,有你没她,有她没你,你这么大年纪了,也该为我想想了!
老太太看了看坑又看了看儿子甲,苦苦哀求:我到底是你妈,你若是不想管我了,就把我放在这里你回去吧,我保证不回去了!你就放了妈一条生路吧!
儿子甲看着母亲,想想也是,只要母亲不回去就行,于是就把母亲丢在这里自己回去了。
老太太看着这个坑,天又黑又冷,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于是就坐在坑边上哭了起来。正好有个下夜班的年轻人从这里经过,因为是必经之路,虽然不知道老太太是人是鬼,但是心想自己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就走过去看了看,看到老太太伤心大哭于是问道:老人家?这大半夜的你怎么在路边哭起来了?
老太太一看有人问她哭的更伤心了,把儿子如何不要她都说给年轻人听了,年轻人也很难过,对老太太说:老人家,我是个没有妈的,您要是不嫌弃,您就上我家来,给我做妈吧?
于是老太太就跟着年轻人回去了,走到家门口,年轻人让老太太在门口等一等,然后自己进去跟媳妇儿商量把老太太接回来做妈,谁知媳妇儿一听开心的不得了,正好两个孩子没人带,老太太又无家可归,赶紧把老太太请进来,然后给老太太煮了碗面,从此老太太就认了年轻做儿子,媳妇儿也管老太太叫“妈”。
这里叫年轻人做儿子乙,儿子乙和媳妇对老太太就像亲妈一样,家里一应大小事都同老太太商量,邻居们也都说这一家母慈子孝。
这一天,儿子乙和媳妇儿都休假,老太太就说要去城里看看,儿子媳妇一口答应,带着老太太进了城,老太太进城就要去百货商店,先去卖自行车的地方,让儿子乙和媳妇儿一人挑一辆自行车,儿子乙和媳妇儿就跟老太太说:妈,我们现在实在是没这么多钱买,您要是看着这个新奇,您等等,等我们攒够了钱就来买。
老太太说你们不管,只管挑!儿子乙和媳妇儿拗不过老太太,一人挑了一辆,然后又去了卖手表的地方让儿子乙和媳妇儿一人挑一支表,然后从破棉袄里拿出钱来付了款。老太太对儿子乙说:儿啊,你们夫妻两个在城里上班,路又远,买个自行车,你们能早点回家吃饭,买个手表,你们能随时知道时间。
儿子乙和媳妇儿带着老太太回村里,马上全村人都知道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儿子甲的耳朵里,甲的媳妇就跟甲闹,让甲去把母亲接回来,甲也眼红老太太的钱,于是就打听了地方去乙家里接母亲,但是老太太不愿意回来。
甲不死心,就找到了乡政府,让政府调解,政府的人就找到老太太,老太太就把甲怎么逼自己怎么抛弃自己跟政府的人说了,又说儿子乙对自己怎么好,乙夫妻俩对自己又十分敬重不愿意跟甲回去之类的。
政府的人问甲为什么要接老太太回去,甲不敢说为了钱,就说是自己的母亲,自己要给母亲养老,政府的人说:行!那你以后每个月给××钱给政府这边,我帮你转交给你母亲。
儿子甲没有办法,只能每个月都去政府交钱,而老太太一直跟着儿子乙生活,后来死了也是葬在儿子乙的祖坟那里。
具体我就记得这么多,这个故事大概寓意大概就是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
但现在有一天时间可以重见光明?
开头。感谢你给出真切的提问,我是大兵小字,下面分享我个人的一点拙见,权当抛砖引玉。个人经历。
我无失明的经历,但却高度近视了好多年,看什么东西都是一团类似不同色彩的云朵,曾给我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也引发了许多形同笑话的小故事。
世界被一双眼睛关闭,是何等痛苦。一个人在这个世界被取消了现场感,靠一双耳朵澄清事实,真的很无助。笔者上高中的那三年,眼睛从不近视到近视,再到度数逐步加大,到最后连近视镜也对我无能为力,我一下子陌生了整个世界。我时常觉得我处于孤岛之上,四面全是深不见底的水域,我只能战战兢兢地行走,同桌成了我的导盲杖,甚至眼睛,双手,双腿。
那时候我曾幻想,如果我真能有一双能明亮世界的眼睛,我宁愿一无所有。
几点感受。想必朋友或是身边的人也处于这种困境当中,但愿我的以下陈述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如果有一天眼睛真的看不清了,也不要气馁,世界关闭一扇窗也会开启另一扇窗,你需要用实践证明你的眼睛还在,你梦幻的世界需要你暂时合上双眼,去想象,去体验这种梦境般的神秘和美好。命运都会给每个人不同的考验。霍金,张海迪,郑智化,他们都是困境中的挑战者,活出自我的强者。生命给予我们一次,我们就要给它证明我们的存在。而挑战永远是每一个人生存的主题。
二,不要放弃任何治疗的机会,哪怕希望渺茫。哪怕这样的机会只有一次。哪怕是仅有的一根稻草也要使劲全力抓紧它。现在在医学上眼睛治疗技术已经可以说是炉火纯青,很多眼疾都有治愈或缓解的可能。
如果是资金,如果是害怕担心,那也大可不必。治眼睛花不了多少钱,也没有多大的痛苦。
一个人总该给自己的幸福一个交代。
三,如果真有重现光明的那一天,一定要倍加珍惜,有时候得到与失去就在一念之间。眼睛治好后,一定要保护好。回想我自身的经历,以前近视也是自己没能好好爱护好眼睛,后来才知道一个人对身体的失职会造成多大的痛苦。眼睛治好后,我意识到这一点,并十分爱护它。
横看生活中的很多人,都是因为对欲望的放纵,对身体的失去控制,导致诱发很多新时代疾病。
人这一辈子,有的东西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
写在最后的话:无论你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环境之中,无论命运给了你多少伤心的理由,都不能自我放弃,要把握机会,珍惜当下,敢于挑战,这样的人生正是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