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战机,德国莱茵钢铁是世界上最好的吗?

2023-07-14 02:20:04 51阅读

钢铁战机,德国莱茵钢铁是世界上最好的吗?

《南宁内河古桥,德国钢铁建造,还有百年故事》,见证了莱茵钢铁到底有多牛?

大约100年前后,南宁朝阳溪建有大小桥梁数十座。斗转星移,岁月如梭。这些古桥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有些得以被作为文物完整保留了下来,有些经过改建至今还发挥着交通作用。朝阳溪铁桥就是其中的幸运桥。

钢铁战机,德国莱茵钢铁是世界上最好的吗?

南宁市朝阳溪铁桥(即西关路铁桥)。铁桥位于西关路西段,横跨朝阳溪,北接上海路。西关路铁桥,始建于民国13年(1934年),由德国人设计,广东谦德公司承建。铁桥总长36.58米,宽3.66米,通高约6米,建筑费用为当时的国币8000元。

铁桥是钢架三拱人行拱桥,南北走向,采用“工”字钢梁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桥面、混凝土台墩。该桥是南宁市第一座铁桥,也是南宁市20世纪3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民国13年,新桂系军阀治理广西后,自诩为模范省,吸引了不少外省知名人士到广西参观。为了粉饰大平,掩人耳目。1934年,桂系军阀在较为偏僻的地方——今济南路与上海路交易场处,设置“特别区”,还把邕江上的“花艇”转移了过来。

为方便达官商人去寻欢作乐,当局特意在西关路坑边(朝阳溪)建了这座西关路铁桥。因为这里是“特别区”,开始时在铁桥头还设有岗哨。当时西关路铁桥通往的就是个“红灯区”,这里纸醉金迷,醉生梦死。后来,当局正式命名为“特察里”,直到1940年,日寇的战机将“特察里”建筑物炸毁。

南宁市现存历史最久远的商业区,也就是现在西关路、交易场一带。如今,西关路生意照样红红火火,铁桥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海量价廉物美的日用百货、海产土产山杂货,在这里批发零售,吸引了南宁市属6县甚至邻省的客商前来采购。

说到西关路古桥,不能提朝阳溪。相信不少“老南宁”,对这首童谣非常耳熟:“南宁城中有内河,河水清清见田螺;阿婆捞螺弓着背,好像一只大田螺。”正如童谣中提及的那样,自古以来,南宁城中就有一条蜿蜒的内河,老南宁人习惯叫“坑边”, 官方称“朝阳溪”。

朝阳溪地起罗伞岭,穿过南宁市北郊、城区至大坑口汇入邕江,全长14.8公里。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两岸城市生产和生活污水长期注入,朝阳溪变了模样,河水清清可煮饭的景象已不在。

朝阳溪,早已成为了城市改造的重点。治理河道、截流污水、还清河流、整理河岸、美化景观,重塑朝阳溪城市滨水景观带形象,同时推动周边街区旧城的更新改造。

西关路铁桥,因位于市中心区,空间开阔,人流密集,希望经过整治,作为被塑造成朝阳溪水景观带的一处人文景观。

如今看来,在横跨朝阳溪的桥梁中,唯独西关路铁桥造型最为精巧。据说使用的是德国莱茵钢铁建造。莱茵金属公司,可是世界大名鼎鼎的德国豹Ⅱ坦克制造商,钢铁锻造技术独步天下。因此,西关路铁桥建好八十三年后,一切仍然完好如初。

为保护铁桥,铁桥实行了车辆禁行令,从此它成了南宁市区内一座独一无二的“步行桥”。该桥于2001年被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国民党军队装备有哪些轻武器?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凭借其先进的武器装备大肆侵略中国。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态势下,中国军民以劣势武器装备抗击日本侵略者。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同反法西斯盟国一到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抗日战争历史向世人昭示,武器装备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战争的正义与否,民心的向背,才是决定抗日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一、中日步兵武器比较

1、步枪

日军的三八式步枪日军三八式步枪是侵华战争中日本陆军使用最普遍、中国军民最熟悉的步兵武器。三八式步枪于1905年即日本明治三十八年定型生产,因此依据天皇年号被命名为“三八式步枪”。该枪原形为日本“三十式步枪”,后为防止沙尘进入枪机内,导致操作不良,在枪机上设置了一个拱形防尘盖,故又被称为“三八大盖”。这种枪结构简单,采用改进的旋转后拉式枪机,射击时后坐力小,易于控制,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很少出现枪栓断裂的情况;射击精度好,射程远,有效射程达460米;枪身长度为1280毫米,加上长度500毫米的单刃刺刀,非常有利于小个子的日本兵进行白刃格斗。但由于子弹口径小,仅6.5毫米,弹头飞行稳定,杀伤力反而不高,子弹“打进去多大眼,出来多大眼”。当时中国军民戏称:“用三八枪打中抗日战士,养几天伤又能继续抗日。”

日军三八式步枪

日军也意识到三八枪威力小,于1939年曾研制出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步枪,并以当年为日本神武天皇纪元二五九九年而命名。性能与德国98式毛瑟枪相当,却囿于优先发展海空装备的军工指导思想,仅装备少量。同时,日本陆军上层认为,射击准确性高可弥补杀伤力不足的缺点,特别是中国军队战场救治水平差,也是限制九九式步枪生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军步枪、骑枪系列

中国军队的七九式步枪中国从清末起,由汉阳兵工厂仿造德国7.92毫米口径步枪即毛瑟枪,研制出其改进型——“汉阳造”。1935年南京政府根据德国顾问建议,以德式Kar98毛瑟步枪为标准统一全军,除在国外购买少量,在国内仿造并批量生产,并命名为“中正式”步枪。因口径与“汉阳造”相同,被通称为七九式步枪。此种枪在二战中也是德军的主要装备。这种枪在主要优点是威力大。据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反映:七九式步枪的伤口进去的眼小,出来的眼大,能带出一块肉,杀伤力比“三八大盖”大得多。缺点是射程不如“三八大盖”,有效射击距离只有150米,但由于中国与日军一样,把拼刺刀作为一种常用的战术,因此刺刀长度都在500毫米以上。尤其是“中正式”因枪短,刺刀长达575毫米,但上刺刀后仍比日本三八式短10毫米左右,许多部队为弥补不足,往往配发大刀,以利于白刃战。只不过中国生产的新式“中正式”步枪数量有限,远远满足不了部队的装备和作战需求。中国军队仍有半数左右士兵配不上这种枪。

中国仿造德国的七九式步枪

山西军阀阎锡山上世纪20年代在太原兵工厂曾一度仿造过日本三八式步枪,由于部队使用后普遍反映杀伤力小而最终放弃生产。

此外,由于枪少兵多,除中央军外,川军、滇军、西北军等不少地方军队根本配发不上足够的七九式步枪,大量使用的是清末生产的老式“汉阳造”。这种步枪是漏夹弹匣,很容易卡夹。还有就是清光绪年间江南制造厂仿德国毛瑟枪制造的“江南造”步枪。由于使用时间太长,保养不足,膛线磨没了,打出的子弹都是拐弯的,瞄准设施也因磨损严重而难以使用。还有部分从十几个国家购来的枪支,因品牌杂乱,维修保障困难,战时常出现件不配枪、弹不对膛的情况,还受到出售国能否及时供应子弹的制约。

将中日两国军队使用最普遍的两种步枪性能进行综合比较,可以看出,“三八大盖”的射程和准确性优于七九式,七九式的杀伤力强于“三八大盖”,两者各有长短,难分高下。但由于中日两军步枪在标准化、系列化以及供应数量上的巨大差距,战场上的优势往往向日军方面倾斜。

2、手枪

日本军队使用的的“王八盒子”手枪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配备和使用最多的手枪,是南部十四年式8毫米半自动手枪。说起这个名称中国几乎没几个人知道,但提起它的别名“王八盒子”,在中国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1925年(大正天皇十四年),日本陆军为解决军队没有统一制式军用手枪的问题,在陆军大将南部麟次郎设计的南部陆式8毫米半自动手枪基础上,改进出一款通用手枪,以天皇年号定名为“十四年式手枪”,随后大量配发军队。因该手枪的枪套外形像乌龟壳,被中国军民形象地称为“王八盒子”。该手枪安全性能好,轻易不会发生“走火”事故;装弹数为8发,在60米的有效射程内射击精度高;结构简单紧凑,重量轻,仅0.9公斤,便于携带使用。但因弹簧钢质量差、供弹时常出现问题,曾因此在国际上受到诟病。

日军十四年式手枪——“王八盒子”

中国军队装备的“二十响”驳壳枪中国的手枪主要依赖进口,各地方军阀进口的手枪型号一度杂乱。上个世纪30年代起,在中央政府主导下,大量进口德式毛瑟驳壳枪。此枪可装弹20发,在中国被俗称为“二十响”。德国生产此种手枪100多万支,多数被销到中国。该枪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自动手枪,使用7.65毫米手枪弹,相当于野战手枪。纳粹德国后来认为此型手枪用于野战威力不够,用于防身又太大太重,因此决定停产此型手枪。但这并不影响它在中国军队的广泛使用。许多八路军武工队缴获佩戴这种手枪,深入敌后,广泛出击,打得日伪军闻风丧胆。

德国造的毛瑟7·65毫米手枪

将这两种手枪的整体性能进行对比,“二十响”手枪比“王八盒子”手枪略占优势。

其实,还有一种手枪值得一提。敌后广大抗日军民管它叫“独一撅”。这是八路军、新四军一些部队使用的自造手枪。这种枪外形粗糙,既像“王八盒子”,又像木匠工具;射程不远,但携带方便,使用灵活,有一定射击精度。虽然比不上正规的手枪,但在游击战中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冲锋枪

日军的“百式”冲锋枪受德国等军事强国的影响,日本在1935年仿照德国米P-34冲锋枪,开始进行试制,并于1940年定型。由于这一年也是日本皇纪二千六百年,该冲锋枪被命名为“百式”冲锋枪。该枪全长900毫米,重4.1公斤,弹夹可置放30发子弹,有效射程120米,最大射程600米,射速每分钟450发。“百式”冲锋枪分为前期型、后期型和折叠枪托型三种。采用自由枪击原理,使冲锋枪始终处于没有保险的开膛待机状态,因此走火的危险很大。枪身外附有散热孔,可安装刺刀,这在各国冲锋枪中极为罕见。由于受落后战术思想的影响,日本陆军坚持认为,宁可要射击精准、百发百中的步枪,也不制造百发一中、浪费宝贵子弹的冲锋枪,再加上对白刃战的迷信,使日本陆军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日本不适合装备冲锋枪。所以,日本始终没有将冲锋枪批量生产并列入部队装备。

日军“百式”冲锋枪

中国军队装备的德制MP18冲锋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军队曾从德国大量引进9毫米伯格曼MP18冲锋枪,中国军队曾俗称其为“花机关”。该枪重4.1公斤,长832毫米,配有专用的皮制六匣弹匣组;火力较强,弹匣容弹量32发,射速为每分钟500发,有效射程约70米左右。但因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体积、重量较大,可靠性差.实际作战效能并不出色,所以未能成为中国士兵的标准装备,只是配发给班长以上的士官。由于该冲锋枪有效射击距离较短,且分散配置,其射速较快的优点未能得到发挥。

德国造9毫冲锋枪

中国军队使用的美制汤姆森冲锋枪抗日战争后期,美国通过“驼峰”航线,向中国输送了大量M1A1及M3“喷油嘴”等型号的美制汤姆森冲锋枪,其中绝大多数用于装备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该枪口径为美军枪械统一标准的7.62 毫米,弹匣容量为15发或30发,采用导气式或回转闭锁式枪机;全长904 毫米,重约4.7公斤;射速为每分钟700 发,超过日军的三八式8倍多;有效射程约200米;虽然不算远,比手枪弹还是远得多。枪身较重,但与日军步兵武器在近战时火力密度上占明显优势,能有效压制日军火力点。特别是在缅北丛林战中,中国士兵与日本兵在密林中往往走到几十米距离才能发现对方。此时,手持冲锋枪的中国士兵,以相当于日军八倍的火力倾泻“弹雨”,使没有冲锋枪的日军饱尝了苦头。

4、手榴弹

日军九七式手榴弹作为一种重要的单兵近战武器,在侵华日军武器弹药中,手榴弹就有9种,包括:布尾式手榴弹、擦火式手榴弹、九一式手榴弹、九七式手榴弹、九八式手榴弹、九九式手榴弹、木柄式手榴弹、短柄手榴弹、手投燃烧弹等。其中九七式手榴弹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使用最多、最广泛、知名度最高的一种手榴弹,代表了当时日本手榴弹的最高发展水平。由于九七式手榴弹形状很像中国北方的香瓜,被中国军队戏称为“香瓜手雷”。

日军九七式手榴弹

日军九一式手榴弹

九七式手榴弹是在九一式手榴弹基础上改进而成的,1937年开始批量生产。因这一年也是日本皇纪二五九七年,故定名“九七式”。该手榴弹重445克,大小恰好适合一般人手握,便于投掷,杀伤半径7—9米。外形与九一式手榴弹几乎一样,两者结构和使用步骤也基本相同,只是在某些细节之处有所改动。弹体底部没有螺孔,不能连接发射药筒,不能用掷弹筒发射。九七式仍采用日本与各国不同的传统敲击式引信,只是将引信的延期时间固定为4—5秒,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手榴弹无法控制爆炸时间的缺点。除手投外,也可像九一式手榴弹那样枪挂掷弹筒抛掷。该手榴弹的引信由发火组件和延期药管两大部件组成,平时击针和延期信管由保险销隔离,使用时拔掉保险销,将弹体在硬物上用力撞击一下,使击针击发火帽点燃延期信管,然后投出。由于该手榴弹安全性不高,延期时间较短,存在易于早炸的缺点。

中国军队的M24式手榴弹手榴弹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使用最多的杀敌武器之一。据统计,有40万左右日军官兵是被手榴弹杀伤,占侵华日军伤亡人数近三分之一。这一时期中国各地制造的手榴弹种类很多,但大多是仿造德制M24式手榴弹的。M24手榴弹是德国对一战时期的利器M18式长柄手榴弹的改进型。因1924年定型,故命名为M24式长柄手榴弹。

M24在M18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改造:首先,改进了手榴弹的爆炸时间。M18式的爆炸时间过长,将拉动弹弦到爆炸由6—7秒的时间,缩短到4到5秒,即投掷到目标地域后一秒钟内爆炸,使敌人很难作出反应,并难以反掷回去。其次,以薄钢板取代整体铸造,大大减轻了手榴弹重量,增加了投掷距离。其三,采用爆炸力更强的TNT炸药,大大加大了手榴弹的威力。其四,M24手榴弹的最大优势是,投掷距离远,而且十分准确。M24采用木柄设计,借助杠杆原理,受过基本训练的士兵可将其投掷得又远又准,一般可达50米甚至更远的距离,这是世界上其他手榴弹无法达到的。由于长柄的关系,M24投掷极为准确。实战中,中国士兵往往可把手榴弹准确地掷入日军据守的工事、房屋、狭窄的散兵坑内,予敌以严重杀伤。 其五,M24还可将七枚手榴弹集束使用,去掉周围六枚的木柄以减轻重量,只保留一枚的木柄作为引爆器。这种集束手榴弹的威力很大,可轻松摧毁日军较坚固的工事碉堡,也可用来破坏敌人的雷区,扫清步兵前进的障碍。

在压制炮火质量和数量远不及日军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在强调夜战近战的同时,大量生产手榴弹。抗战八年间,共使用手榴弹3000万枚左右,给侵华日军造成了严重杀伤。

5、轻机枪

日军“歪把子”轻机枪侵华日军使用最多的轻机枪,是1922年正式列装的十一式轻机枪。这一年为日本大正十一年,故该机枪名为“十一式”。因设计时为便于贴腮瞄准,枪托向右弯曲,被中国军民俗称为“歪把子”机枪。

“歪把子”轻机枪使用与三八枪相同的6.5毫米口径的步枪弹,子弹供应和使用方便;该枪配备可装5发子弹的弹夹,以及可容纳6个5发弹夹水平置放的供弹弹斗,弹容量为30发,超过中国军队普遍使用的捷克ZB26轻机枪的弹容量;射程较远,达600米;射速快,可达每分钟500发,大大超过只能点射而不能连发的中国军队使用的捷克轻机枪,有利于压制对方火力;弹道运行稳定,射击精度较高。但由于65毫米枪弹口径偏小,杀伤力不大;虽然理论上向弹斗中不断装填弹夹就可持续射击,但由于弹药装填繁琐,供弹不畅,往往使射速受到影响;实战中还存在因枪管过热不能及时更换、结构复杂容易出现故障等问题。尽管日军于1939年研制出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轻机枪,却因日本生产能力不足未能大量装备。

日军“歪把子”轻机枪

中国军队装备的捷克式轻机枪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使用最广泛的就是捷克式ZB-26轻机枪。该机枪由捷克枪械设计师哈力克1923年设计,1926年正式批量生产列装,定名为ZB-26型轻机枪,曾大量出口中国。

捷克式ZB-26轻机枪在世界枪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利用发射药燃烧后产生的气体,推动枪机进行半自动或自动击发;该枪口径为7.9毫米,有效射程为900米,实际射速为每分钟240发;弹匣内装弹数为20发,采取自动装弹的方式;由于捷克式弹道极佳,被誉为二战中射击最为精准的轻机枪,基本可做到瞄准哪儿就打到哪儿;采用7.9毫米子弹,中弹者非死既是重伤,杀伤力大大超过日制机枪;具有优良的持续射击性能,对枪管采取气冷的冷却方式,还可通过迅速更换发热的枪管,确保持续不停的射击能力,射击一二个小时也很难出现卡壳和炸膛等现象,而且射击精度无大的变化;枪身重仅9公斤,便于携带随步兵前进,及时提供火力支援并躲避日军的炮击;结构简单,便于仿造和维修,从20世纪30年代起,捷克式在中国的仿造和购买数超过12万挺,其中八年抗战期间,中国的兵工厂就生产了4万多挺;捷克式机枪非常坚固,即使在激烈的战争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也很难损坏;射击要领便于掌握,即使没有受过任何机枪射击训练的士兵,只需简单接受几个小时的训练,就可使用该枪作战。在实战中,一个机枪手中弹牺牲,另一个老兵接过机枪就可以继续射击。相反,日军的歪把子机枪,由于怪异的漏斗式供弹方式,没受过长时间训练的士兵,根本无法做连发射击。一旦日军机枪手中弹毙命,往往无人能够接替他射击,造成步兵班的火力大为减弱。

捷克式ZB-26轻机枪

捷克式机枪的缺陷是装弹量过小,二十发的装弹量意味着七八次点射就会射光弹夹,更换时必然造成火力中断;采用上方装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射手的视线及射击准确性。

6、重机枪

日军九二式重机枪它是侵华日军在战争中大量使用的兵器之一。九二式重机枪是日本陆军于1932年暨日本皇纪二五九二年,在解决日军制式装备大正三年式重机枪弹头口径小,杀伤力不足,射击距离较短等弱点的基础上,研制出的一款较先进的重机枪。该枪首次采用7.7毫米子弹,使杀伤力大大加强;采用了光学瞄准镜,使命中率明显提高;枪口使用了消焰器,有利于隐蔽目标,提高了机枪组的战场生存能力;枪管冷却方式为气冷式导气方式,虽然使枪身重量加大,但比以往水冷式机枪减少了水箱保障的繁琐,提高了机枪的可维护性。缺点是:枪身较重,达55公斤,不便于机动;靠金属弹板供弹,操作不便且易卡壳;发射速度比同时期其他国家的机枪慢,理论射速每分钟450发,实际射速每分钟仅200发;战时更换发热的枪管困难。

日军九二式重机枪

中国军队装备的马克沁重机枪中国军队普遍使用的是大名鼎鼎的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1934年,中国通过与德国签订《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取得了德国08式水冷马克沁重机枪的设计图纸及仿制权,次年在金陵兵工厂批量生产,并以这年的民国纪年,将重机枪命名为民国二十四年式,成为当时中国军队的制式装备。二十四式马克沁重机枪枪管散热方式为水冷式,可发射7.92毫米各种子弹,由100发或250发帆布弹链供弹。理论射速为每分钟600发,有效射程为1 0 0 0米,全枪不加水时重49公斤。

将马克沁重机枪与九二式重机枪的作战性能进行比较:首先,从杀伤威力看,这两种枪分别使用7.92毫米步枪弹和7.7毫米步枪弹,在尺寸上都属于中口径,是同级别的大威力步枪弹,两者在射程和弹头对目标物的侵彻破环能力上基本相当。其次,从射速及火力持续性看,在理论数据上,马克沁重机枪射速为每分钟600发,九二式射速为每分钟450发,马克沁重机枪的射速高于九二式。在实战中,马克沁使用100发弹链供弹,九二式使用30发弹板供弹,九二式供弹的使用速度更是远逊于马克沁重机枪。其三,从枪管散热方式上看,马克沁采用水冷式,在射击的同时可由水来吸收枪管热量,而九二式的气冷式在机枪枪管过热时只能频繁更换枪管,无法避免因更换枪管而造成射击间断。其四,从机动性上看,九二式为增加射击的稳定性和提高射击精度,只能选择了较低的射速和较高的自重,致使其自重超过马克沁6公斤多,在携带并实施机动方面再逊一筹。其五,从射击精度上看,九二式的要高于马克沁重机枪,并且还可加装光学瞄具。

7、掷弹筒

日军八九式掷弹筒提起日军的八九式掷弹筒,人们会感到生疏,但是说起小日本的“手炮”,中国抗日军民可是远近皆知,记忆颇深。因为八九式掷弹筒体积小,长短跟人的小臂差不多。它是50米到500米距离上火力杀伤的利器。

日军在实战中发现,50米以内是手榴弹的有效杀伤区域;500米以上是火炮的有效杀伤区域,而在二者之间却是一个压制火力的空白区域。为了解决50米到500米的距离上压制火力薄弱的问题,日本于1929年即日本皇纪二五八九年研制出八九式掷弹筒,并以其体积小、重量轻、机动性好等优点,被美、苏等国称为“日本陆军极具创意的一种步兵支援武器”。

八九式掷弹筒射角大,弹道弯曲,可杀伤躲藏在工事和隐蔽物后的目标;体积小,发射筒长254毫米,重仅4公斤,便于携带,可随一线步兵行动,并随时提供曲射火炮支援;操作方便,虽然也像迫击炮那样将弹体从炮口放入,但并非通过自由落体击发,而是在炮弹落入炮管底部后,手工操作发射装置,将榴弹推出炮管。这种击发方式的好处在于易于操作,可发射手榴弹、燃烧弹等多种弹体;爆炸半径约10米,对50米到500米距离上的集群目标杀伤力较大。如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攻打涞源作战中,就因遭到日军密集掷弹筒的严重杀伤,被迫放弃攻城。

但八九式掷弹筒也存在严重缺陷,它射速较慢,远远比不上轻型迫击炮;由于没有瞄准具,只能由炮手用手固定进行概略瞄准,射击时靠的是射手的感觉和经验,这就使命中率存在着很大的运气成分,而且掷弹筒发射的榴弹,不像迫击炮弹那样有控制方向和弹着点的尾翼,从而导致射击精度不高。

日军掷弹筒

中国军队仿制的掷弹筒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曾大量仿制装备掷弹筒,仅国民党军队就仿造了4万个以上。不过,掷弹筒射击的训练不容易,炮弹是否能击中目标,主要看炮手的个人素质或经验。鉴于中国军队一线连队士兵伤亡较大,一场战役下来,老兵或是伤亡,或是因功提升为军官,这种流水式的新老交替,往往造成一线连队可操作掷弹筒的战斗骨干大面积空缺,从而使中国军队掷弹筒的威力也大打折扣。基于广大兵员缺乏掷弹筒的基本训练,中国军队最终放弃发展掷弹筒,转而发展射击距离较近的轻型迫击炮。

由于日军装备大量掷弹筒,中国军队一线步兵又缺乏相对应的近距离火力支援,常常在50—500米的区域内遭到日军掷弹筒严重压制。即使中国军队此后开发了六O式超轻型迫击炮,仍难以压制日军众多掷弹筒在超近距离上发扬火力。

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有多厚?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航母的甲板有多厚?答案会让你吃惊,航母的甲板还真就不厚,也就五厘米左右,不能再厚了,甲板太厚的话,航母表示亚历山大。

说几个数据就明白了。

比如美国的小鹰号航母,就这个型号的航母,如果从底层算起到舰桥顶部,按照楼房三米一层的计算,整体大概有十八层楼房那么高。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一艘航母上的人员有很多的。这其中美国是最多的有六千多人,其他国家少了也在两千人左右,所以就要开辟出更多的舱室使用。

比如小鹰号航母,整个航母上,差不多有两千四百多个舱室。

那么这些舱室都是怎么使用的呢?

从第一层到第四层主要是一些存储舱室,比如存放各种燃料的舱室,放饮用水的淡水舱,各种武武器的弹药舱和轮机舱;五层到六层是大多数船员有关的生活舱室,比如存放食品的舱室,餐厅和行政办公室;到了七层和八层,这就属于舰载机的维修间,以及维修人员的居住舱;九层到十层是存放战斗机的机库,以及飞行员平时工作的战斗值班室和餐厅。

十层以上被定为上层建筑,这里杂七杂八的东西也多,什么消防,医院,导弹,电梯管理人员居住舱(没毛病这岗位还真就有),军官居住舱,各种工作室,休息室等等,全部集中在这里。

所以在航母上,来回走动走动,有可能走上一公里都看不到要找的区域。

比如说,航母上有专门的吸烟区,毕竟航母这种大杀器为了安全着想,是不能随随便便吸烟的,所以要想去吸个烟的话,没准还真就得走上一公里的距离。

看到了吧,航母上的东西太多了,如果甲板太厚的话,相应地以上这些功能和舱室,就要缩减或者干脆就砍掉了。

所以航母的甲板是不能太厚的,不然航母的发动机输出的功率就要白白地耗费掉了。

航母甲板和航母使用的钢板

我们都知道航母的甲板最大的功用就是提供给舰载机进行起降的,所以航母的甲板为了平整,方便飞机起降,甲板的要求都是超长超宽的制造。

比如一般情况下,一块甲板宽度要在五米以上,长度要在二十米以上,就这么大一块甲板,想要把他焊接到航母上的话,太厚真焊不了。

就算是使用这种超宽超长的钢板,在航母的建造过程中,焊接工作至少也占据了建造航母工作量的三分之一。

说道这里问题就来了,那么航母的甲板造得这么薄,它就不怕被航道或者导弹击中,直接毁掉航母跑道吗?

怎么能不怕呢?

不然航母出动为什么要组成一个编队呢?护卫航母的其他舰艇的作用就是不让对手的各种武器靠近航母的。

其实现在的舰艇,不仅航母的皮薄,其他舰艇也一样,皮都薄。毕竟再厚实的装甲,也扛不住现代化武器的一击。

想要有效地保护自己,就要在对手武器还没有到的时候,在中途拦截给予摧毁,拦截不了,就只能说拜拜了。

所以现代的战舰千万不要和二战那会的战舰相提并论,现代的战舰武器装备是好的,而且比二战那会的战舰要高出好几个档次,但要论防护力,现代战舰真心排不上号。

过去的战舰都是装防护装甲的,现在的很少有,比如二战时期中途岛号航母的装甲钢板厚度就高达九厘米。

那么如今的航母甲板其实就没有什么装甲防护的,它的作用就是让高达三十吨重的飞机,在甲板上降落,抗住飞机喷射出的尾焰高温,以及抵抗海水的侵蚀。

说到这里,必须说明一下,战斗机在航母上降落。

航母舰载机在航母甲板上的起降,它不像我们看到的飞机在陆地上那样轻轻松松降落,而是需要开足马力直接砸在甲板上的,然后开足马力在甲板上滑行,要不然也不会用阻拦索去拦截降落的飞机了。

为什么会开足马力往甲板上砸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航母的甲板跑道还是太短了,陆地机场都在两千米以上,而航母甲板的长度最多不过三百米,飞行甲板就更短了,再加上阻拦索有时候是挂不住飞机的。

那么飞机一旦没有被阻拦索拉住,那就意味着飞机就要重新起飞,如果这个时候飞机的速度上不起,飞机可就飞不起来了,那么飞机必然会掉进海里。

所以飞机在航母甲板上降落,就必须开足马力往航母甲板上砸。

这个过程又是速度又是重量的,一般的钢板还真就受不了这么一砸的。

阻拦索为什么没有拉住呢?

这么说吧,航母是在海上航行的,海水的波涛就是一个麻烦事,波涛一起一伏就有颠簸,所以飞机在甲板上滑行,其实是蹦蹦跳跳前进的。

好了我们接着说事。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使用航母的国家虽然有十个,但能造这种航母钢板的国家也就四个而已的原因。

这种航母使用的钢材不好制造,一般国家没这种手艺。

而航母钢板绝对是本国造出来自己使用的,不会拿出去卖的,一块普普通通的钢板就这样了,这也是为什么航母的造价动不动就上几十亿美元的一个原因。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航母使用的钢板有什么要求。

首先航母使用的钢板强度要上得去,韧性也要好,还要有良好的焊接性能,当然因为常年在海上活动良好的抗腐蚀性也得上去。

有些好的航母使用钢板,它的磁性都是零,这是很难得的。

要知道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要让钢铁在这种大环境中的磁性为零,没有点手段还真就做不了。

那么为什么要让钢板的磁性是零呢?这里最为主要的原因是防止带有磁性的武器攻击,比如磁性水雷。

航母的钢板都没有磁性了,就不会招惹这些带有磁性的武器了。

所以航母钢板有很多你想都想不到的性能。

再有就是航母使用的钢板重量要轻,毕竟一艘航母整体就是钢板打造出来的,一块钢板轻上一公斤,算下来会让航母的重量轻上不少的,从而提高航母的机动性。

根据美国公布的数据,说要建造一艘排水量是十万吨的核动力航母,那么就得选用五万吨,甚至是更多的高合金钢才能造出来的。

那么要想造出能够使用的航母钢板,至少以上两条都得满足了才成。

这么说比较空洞,我们举个例子看一下。

话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美国造出了尼米兹航母,当时它使用的钢板屈服强度为五百五十Mpa的HY—80高强度钢,而且还使用了屈服强度为六百九十Mpa的HY—100的超高强度钢。

但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同样的尼米兹航母,美国要造出来的时候,就换成了HSLA—80和HSLA100的高强度低合金钢。

前后也没有几年,为什么就换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后者比前者要轻上好多的,当然性能也提高了不少。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美国要建造新一代航母,他们使用的钢材就变成了七百九十四Mpa的HSLA115钢材了。

据说,建造同样一个型号的航母,使用HSLA—115就要比使用HSLA—100,让航母整体的重量减轻四百吨。

四百吨的重量,能装多少东西?多装点淡水或者燃料也是好的。

所以别看钢材的重量单拿出来感觉不出来啥,但要是真真地累计起来,也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

当然钢材的重量是一个大问题,航母使用的甲板钢材,他还要拥有一平方厘米承受八吨重量的冲击力。

请一定要注意,是一平方厘米承受八吨的冲击力,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也是不能当作航母甲板钢来使用的。

至于原因,前边已经说了,航母甲板要承受住三十吨重量的战斗机加速度往下砸的能力,如果扛不住,航母被砸出一个坑都是小意思,保不齐换要来个机毁人亡的结局。

在这里还得说明一下,甲板钢材的抗热性。

一般的钢铁达到一千五百三十八摄氏度就会融化,而战斗机的尾焰最少也得一千七百摄氏度,如果来个加速度,这个尾焰的温度也会瞬间提高,可以达到两千摄氏度以上。

战斗机的这个尾焰温度,目前的航母甲板还是受得住,但在航母甲板上,还是需要一层涂层的。

为什么呢?原因就是这层涂料的作用是增加一下甲板的摩擦力,毕竟在地球上想要动起来,没有摩擦力基本上就是原地踏步走的。

而钢板的摩擦力可以想象得到,所以需要这么一层涂层,而且这层涂层也有抗热性能,不然也是会被飞机的尾焰给烧没了。

比如,目前英国真正使用的伊丽莎白号航母,他的甲板耐热涂层就有差不多三毫米左右,据说铺了两千平方米,使用寿命高达五十年。

这种涂层可不是刷上去,而是用等离子射流将涂料加热到一万摄氏度之后,让它融化了,然后喷到甲板上的。

而且这种涂料还要有足够的弹性和柔韧性,要知道大海上的气候可是变化多端的,前脚还风平浪静,没准后脚就开始大风大浪了。

所以这种涂料要是没有足够的弹性和柔韧性,在这种极端天气的变化过程中就会让涂层开裂,甚至是脱落。

在这一点中,还得补充说一句,目前航母舰载机有着向短距离和垂直起降的方向发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航母钢板的性能必然会有一个大的改变。

至于怎么变,就看短距离起飞和垂直起降是怎么发展的了,当然这个就已经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了。

最后,我们就得说说航母甲板洗澡的事。

通常情况下,航母出海之后,一般情况下航母是很少清洗航母甲板的,都是让天然降雨来解决航母甲板的清洗工作的。

但是,要是遇到了有飞行训练的时候,当训练结束之后,一定会有一个短暂的时间用来清洗甲板的。

或者是有作战任务之前,一定会有一个短暂的清洗甲板的工作。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一旦有上面两种情况的话,整个甲板上大概有一千多人在忙碌。

给飞机装弹药,加油料,给什么地方充气,甚至是不知道什么东西上抛下了的废弃物等等的操作。

在这种操作之下,整个甲板可以说是一片狼藉,这些东西对于甲板的损伤不会小的,而且飞机尾焰喷出来的气流会对这些东西一个动力,谁能知道会不会出现什么事故。

所以在飞行训练结束之后,甲板上一定会进行一次清洁。

一开始的时候,清洗甲板也没有什么讲究,就是使用肥皂液一类的东西对飞行甲板进行清洗。

这个时候往往一堆船员,排排站,拿着一根长把的刷子进行清洗,而且这个过程中,会使用海水。

不过后来就发现,使用海水进行清洗,太糟糕了,毕竟海上相当于一种电解质溶液,海水经常性地和金属接触,容易腐蚀金属。

所以后来美国就研究了一种新的清洗方式,先用普通清洗设备,用连续不断的海水对着甲板冲刷,然后再使用专用的清洗液,进行下一步的清洗,最终再用水炮进行扫尾。

至于航母上的淡水,是不用操心的,就拿美国的航母来说,他们的航母上有四个淡水处理装置,每天可以为航母提供一千五百吨以上的淡水。

而每天他们的人员消耗淡水在六百到七百吨之间,而使用的蒸汽弹射会消耗掉二百到三百吨的淡水。

所以这么一比较的话,一天消耗下来,还有五百吨的淡水剩余,用水炮对甲板清洗一点问题都不会有的。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二战的轰炸机可以装10个炮塔?

二战轰炸机满身是炮塔,美国B29炮塔有大约10座吧,机身、机尾、机腹都是炮塔。虽然轰炸机的炮塔很多,其主要作用恐怕仅仅是限制战斗机的走位,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如果要靠炮塔去火拼战斗机?在没有火控的二战,所有炮塔都是人工瞄准,首先轰炸机是运动的,对方的拦截战斗机机动性更强,很多时候打中战斗机靠的不是炮塔机枪手有多厉害,而是瞎猫碰到死耗子。而且轰炸机的炮塔对一个方向的射角只有1~3挺机枪,而战斗机所有的机枪、火炮都是集中火力打击轰炸机这个大目标,所以轰炸机个头更大,而火力并不占优势!

战斗机面对轰炸机核心优势就是机动性。轰炸机个头太大,一般都是平稳的飞行,在战斗机看来就是一个稳定飞行目标,机动性几乎为零,战斗机可以很轻松瞄准轰炸机狂泻火力;相反轰炸机炮手则是面对上下翻滚,左突右突,距离、角度、高度都在不但变化的战斗机,很多时候击中靠的是经验和运气。而且战斗机完全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攻击航线切入,比如很多战斗机飞行员抢占高空位置,背对太阳俯冲而来,这时候炮手们面对刺眼的阳光只能靠着经验射击了。因此二战轰炸机出动很多选择在晚上,就是利用黑夜的掩护,还有就是利用战斗机护航,如果轰炸机面对战斗机的拦截只有逃命的份,毕竟他的专业是轰炸而不是空战!

美军在1942年前的B17轰炸机轰炸德国过程中,被德国战斗机屠杀损失惨重,于是用B17改装成YB-40护航轰炸机,思路更疯狂,就是拆除炸弹仓全部改装成炮塔,火力超猛,外形和B17一样,但是又有什么用呢?装甲板和炮塔增加了自重和阻力,跟不上B17轰炸机部队的速度,最后只生产了25架效果并不好,最后下马了!

不过,要击落一架重型轰炸机也非常不容易,首先轰炸机很多利用夜晚的掩护,降低了战斗机的战斗性能;其次轰炸机重要部位装甲进行了加厚,比如B17轰炸机就很坚固,7.92机枪对其破坏力就非常有限,需要动用12.7mm以上重型航空机枪才行,而且很多轰炸机都被打成马蜂窝了,但是还是坚持了非回去修修补补又飞回战场战斗了!

而且轰炸机动力更好,巡航高度也比战斗机高,特别是美国最新的B29轰炸机更明显了,日本战斗很难爬升到B29的巡航高度。到了后期李梅将军甚至发现日本战斗机抵抗已经很弱了,更是大胆的拆除防御炮塔载更多的凝固汽油弹,因此在轰炸日本过程中取得了硕大的战果,整个东京85%的建筑被烧为平地,完全成为了一座死城!

另一方面,二战轰炸机在编队过程中讲究编队支援飞行,大量轰炸机飞行中组成一个立体多层次的飞行编队,这样至少在面对战斗机袭击时可以相互支援,加强防御火力,让拦截的战斗机陷入轰炸机机炮的枪林弹雨中,极大的增加了击落的概率,这样的拦截特别在德国战斗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还有一点就是二战时雷达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探测距离也有限,各国空情感知能力都很差,甚至很多空中预警还靠着在山顶设置瞭望塔来提前预警,特别是晚上。即使有了雷达发现对边也不知道到底是己方机群还是敌方机群,而且雷达体积大也容易被干掉等等,甚至英美空军在多次战役中采用机群欺骗德国雷达,等拦截机群起飞却多次扑空甚至可能被埋伏。

当然如果能够有战斗机护航,轰炸机的损失就会减小很多。二战证明英国、美国空军轰炸机出动轰炸德国过程中,当轰炸机独自行动时轰炸机的平均损失率高达12%~15%,而当有战斗机护航时损失率仅仅为4%。而二战后冷战时期,战斗机进行喷气时代,雷达也越来越完善,防空导弹更是异军突起,如果没有绝对的制空权情况下,轰炸机要想突防已经变得非常困难,像二战时期那样单独执行轰炸突袭后方的任务基本已经成为历史了!

而同样使用推进器的Baymax还需要翅膀?

不请自来哦,都能飞但是转向原理不同导致一个是“腾云”的飞翔,一个是“爬云”的飞行。

钢铁侠钢铁侠的飞行原理是“反冲”,利用胸口“方舟”反应堆驱动四肢的喷气式喷口喷出气体,利用反作用力实现飞行。双腿是主力推进器,双手也是推进器,通过调整角度实现更先进的矢量转向,机动性更强。这种“双推力矢量尾喷”模式也是全球最先进美国F-22“猛禽”重型战斗机的所采用的。两肩的平衡翼轻易不用,打开可以实现空中急刹车。于是,钢铁侠,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出世就去与同样飞行原理的F-22进行比武:你们两个一起上吧。大白初见大白的这身装备就看得出它一定程度上模仿了钢铁侠。比如他的双腿助理推进器。利用喷气推进推动向前,利用翅膀的空气动力学原理产生向上的力实现飞行,由于手部没有喷气口,其转向完全依赖翅膀的微调角度,实现左右翅膀受力不一致实现转向。大白不仅模仿了钢铁侠的盔甲,还模仿了钢铁侠的组织。哈哈哈,欢迎关注“少侠不烦”,坚持原创,坚持脑洞,坚持更新,一起修炼漫威大法,一起玩转权力游戏,一起品评天下剑法。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