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传承,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图腾传承,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前生,宅兹中国是融合后的华夏。】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考古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华夏文明是怎么发展来的,先有夏后有华。】
距今10万年前,开始了玉木冰期,到距今7万年前,基本覆盖了北纬30度线以北,北纬30度以北地区的古人类基本灭绝了,只有个别低洼特殊地区还残存着古人类,渡过严酷玉木冰期的智人就进化成现代人。玉木冰期灭绝人类的典型例子,就是欧洲大陆的“尼安德特人”,他们不是被智人灭绝的,更不是被现代人吃掉的,尼安德特人是被严酷的寒冬给灭绝了,因为寒冷而缺乏食物,他们的胃不能消化草根树皮。
距今6万2千年前,一支残存的古人类,被冰期驱赶到甘肃天水,天水的北面是陇山(六盘山),它的东面是秦岭,它的西面是岷山,这里是一个低洼地域,没有完全被冰雪覆盖。冰雪覆盖的结果就是动物稀少,植物的生长缓慢。但是这支古人类,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动物稀少没有肉吃,他们就吃草根树皮,他们的胃适应了消化植物纤维。这是农业文明的开始。
这一小群人中诞生了两个男女领袖,男的叫混沌(盘古),女的叫女娲,女娲强大的生育能力,让这一群人繁衍生息下来。青蛙蟾蜍具有超强的生殖能力,夏天的时候,池塘里全是蝌蚪,青蛙蟾蜍的叫声“哇”“呱”,这个能生孩子的女性首领,就被部族称其为女娲。玉木冰期的夏天是短暂的,夏天也是繁殖的季节,这个残存的部族就自称为“夏”,他们的图腾就是青蛙蟾蜍。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或作女娲之腹。”又云经:“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女娲是华夏民族的再造之母,女娲的图腾标志就是蟾涂,在大地湾、半坡、仰韶出土的彩陶中均有表现,传承大地湾文化的马家窑文化,更是发展出抽象的蛙纹。华夏文明从距今4500年前向西传播后,女娲被基督教文化演绎为“夏娃”,女娲开创了“夏”族文化。
距今3万2千年前,玉木冰期结束了,冰雪线退回到北极圈,夏族人就开始向亚洲大陆各处迁徙,遍布了亚洲大陆。距今2万年前,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火象征着太阳的光华,太阳带来万物生长,燧人氏的后裔就自称为“华”族,他们的图腾是啄木鸟。掌握人工取火的夏族和华族,发明了烧制粗陶,烧制粗陶的温度只需四五百度,但是这个技能让他们发展壮大了。
距今八九千年的时候,夏族的图腾向鱼龙演化,华族的图腾向凤鸟演化。夏族居住在甘肃天水,华族居住在甘肃平凉和陕西宝鸡,华胥国的女子碰到了夏族的首领,华胥氏践大人迹而孕生伏羲。伏羲是华夏文明的人文初祖,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画八卦、制文字结束了结绳时代;伏羲结网纲、造琴埙、定礼仪、制婚嫁,华夏诸部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后世称伏羲为地皇,亦称“太皞”(太昊),就是日月之光华。伏羲之母华胥氏演化为“西王母”,西王母和女娲不是同一个人,《山海经》对西王母有很多记载。
【华夏是同一民族不同的两种图腾文化】
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上迄六万二千年,距今八千年前进入繁盛时期,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彩陶文化。大地湾遗址创造了中国七个考古之最,最早的彩陶、最早的旱作物标本、最早的文字刻符、最早的宫殿式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绘画、最早的度量衡和十进制。大地湾遗址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大地湾向东传播出现了陕西半坡文化,河南仰韶文化,影响到山东大汶口文化、安徽凌家滩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
甲骨文夏: 夏,一个赤脚的人拿着一把耒lei(农具),准备下地干活,夏天很热的时候,人才可能赤脚干活;甲骨文华: 华,是一个枝叶繁茂的树木,万物生长靠太阳,在太阳的光华照射之下草木才能繁盛,甲骨文 夏和华都说明“华夏”是农耕文明。伏羲人首蛇身,说明他是“夏”族人,称为“太昊”,说明他又代表着“华”族。公元前58世纪,伏羲建立华夏第一个部落联盟政权,大地湾最早的宫殿式建筑,说明在五千年以前,甘肃天水是华夏文明的中心。
文明的发展是有科学规律的,火是人类发展的催化剂,使用火的程度,代表文明的进化程度。古人类在几十万年前,学会了使用自然之火,但是一直不会人工取火,文明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距今两万年前,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文明展露出曙光。因为,人类学会了人工取火,在烤制食物的过程中吗,古人发现火堆下面的泥土,被火烧过之后板结变硬,人类学会了用火老烧制粗糙的陶器。人类早期的粗陶只需三四百度的火,再后来,人类用火的温度提升了,可以烧制素陶,需要掌握四五百度的火。
距今七八千年前,伏羲时代的华夏民族已经可以烧制彩陶了,烧制精美的彩陶,需要掌握六七百度的火。距今5000多年前,华夏民族的分支甘肃马家窑文化出土了一把青铜刀,还有炼制青铜的炉渣,烧制青铜需要近千度的高温。华夏民族进入了青铜时代。西亚的青铜器时间是造假的,距今七千年前,西亚只能烧制四五百度的素陶,他们连六七百度的彩陶都不会烧制,距今四五千前,西亚才学会烧制彩陶,七千年前西亚是怎么烧制近千度高温的青铜的呢?这不符合人类用火的科学规律。距今4800年左右,陕西宝鸡出生的炎帝,甘肃天水出生的黄帝,他们先后率领部族向中原迁徙,华夏文明的中心向中原转移。
华夏是同一民族不同的两种图腾文化,夏族崇尚鱼龙图腾,主体居住在太行山以西,称为“诸夏”;华族崇尚凤鸟图腾,主体居住在太行山以东,称为“东华”;当然界限不是绝对的,东部有夏族,西部也有华族。仰韶文化出土一件六千年的“鹤鱼斧彩缸”,鹤的嘴里叼着鱼,这是写实的一种自然现象。彩陶图案的半边有一把石斧,鹤鱼之争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石斧代表权力和战争。鹤代表的是华族凤鸟图腾,鱼代表的是夏族鱼龙图腾,鹤鱼斧彩缸揭示的是华夏部族的争端和融合。
公元前二十八世纪早期,崇尚鱼龙图腾的神农炎帝部族,从陕西宝鸡迁徙到山西历山,并且融合了东华的太阳神崇拜。神农炎帝继承末代无怀氏皇位,建立了华夏第一个城邦制王朝“象朝”;大约过了50多年,崇尚鱼龙图腾的轩辕黄帝部族,从甘肃天水迁徙到河南新郑,融合了从事渔猎的有熊部落。炎黄二帝的东迁,向中原地区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蚩尤九黎部族是上古燧人氏后裔,是长江流域的华族,兼并了荆楚江湘的鱼龙图腾的三苗,吞并了两淮的九夷,华夏文明的第一次大融合开始了。
蚩尤九黎部族来自于长江流域,他们的祖先是良渚早期文明的开创者,九黎、三苗都是早期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七千年前从黄河流域迁徙到长江流域。九黎是燧人氏部族的后裔,图腾是凤鸟中的斑鸠;三苗是伏羲有娲部族的后裔,早期图腾是龙蛇,后期演变为龙牛图腾。蚩尤率九黎、三苗北上争帝,首先吞并两淮的九夷,攻占炎帝都城空桑(山东曲阜)。公元前2697年,炎黄联军在涿鹿(彭城)战败蚩尤,华夏一统。
【华夏文明是如何进化为中华文明,华夏民族是怎样进化为中华民族的?】
华夏民族的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中也是有许多波折的。炎黄二帝战胜蚩尤,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第一次大统一,也是第一次华夏、九黎、三苗、九夷的大融合。炎黄二帝建立的象朝,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文化的国家,政权的最高领袖“帝”,实行禅让推举制度。象朝的第八个帝“帝喾”,是黄帝的第十三代玄孙,帝喾又叫做帝俊,他就是华族少皞(少昊)部族,图腾的标志就是凤鸟系的玄鸟。《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地殷茫茫。”
商汤伐夏桀,原则上是诸侯讨伐君主,为了证明商汤代夏的合法性,殷商焚毁了“夏社”的典籍,编造了“惟殷先人,有典有册。”简单的讲“典”是祖先家谱,“册”是国家的历史。商汤放逐夏桀至巢湖地区,并且追杀夏的遗民,殷商的这些做法分化了华夏融合,华夏之间的矛盾加剧。夏朝的遗民在夏朝大司农周族首领不窋的带领下,向西北逃到戎狄之间,就是现在甘肃宁夏交界,殷商派军队追赶到到甘肃平凉,后来,这支军队就一直驻扎在甘肃天水一带,他们就是秦人的祖先。
《诗经》中“雅”指的是“夏”,大雅就是夏朝,小雅指的是周,就是小夏。《诗经••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族虽然是夏朝的古老邦国,但是上天赐给周族全新的命运。”《诗经••生民》:“厥初生民,时惟姜嫄。”周族是怎么来的呢,姜嫄践大人迹而怀孕生下了后稷,这个故事和华胥氏雷泽践大人迹如出一辙,周族就是夏族,他们的图腾是龙,夏朝还养过龙。周文王的十世祖先公刘,率领周人脱离戎狄迁徙到豳(甘肃平凉),恢复了祖先的农耕文化。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徙到陕西岐山。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八百诸侯,战车4300乘、甲士65万伐纣,在牧野誓师和殷纣王的70万大军决战。牧野之战,就是周族“诸夏”和华族“殷商”的总决战。周武王伐纣之后,没有对殷商赶尽杀绝,把殷商的遗民迁徙到商丘,让他们守护殷商祖先的陵墓。周武王伐纣之后,没有焚毁朝哥城也没有大规模的毁灭典籍,3000年后,河南安阳发现了殷朝最后的都城“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
周武王之后,周公摄政时期,他所做的主要是华夏文明的融合,殷商的遗老武庚挑唆管叔、蔡叔叛乱,周公诛管叔、斩武庚、流放蔡叔,封康叔于卫、封微子启于宋。周公辅佐成王,这一时期被称为“成周”,成周营建洛邑为中都,目的就是方便统制四方诸侯,缓解融合华夏民族文化。陕西宝鸡出土成周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中国、中华的概念诞生了,加速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左传••定公十年》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周礼的制定,华夏不再分开来讲,中土、中都、中国、中华概念取代了两种文化图腾的“华夏”,周整合了华夏文明,整合了凤鸟图腾和鱼龙图腾,西周时期诞生了“龙凤”合体图腾,华夏民族有了统一的图腾文化——龙凤文化。秦始皇统一六国,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华夏民族演变为“汉人”“汉族”。龙图腾和凤图腾同样重要,龙代表了中华文明的男性,凤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女性。龙代表至尊的皇帝“天子”,凤代表至尊的皇后。近代以来,中国这个概念已经被全世界所接受,中华民族的概念,不单单是指汉族,是中国境内五十六个民族的统称。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冷清先生专著《华夏源考、三皇五帝纪》正在酝酿出版中。
禹之前不也是黄帝他们一家子吗?
“禹传子,家天下”。
这是古人说的。《汉书.盖宽饶传》曰:“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
“三王”,就是夏商周“三代”,这当然从大禹传位夏启开始。
古人认为,“三代”以前不是这样。还是《汉书.盖宽饶传》:“五帝官天下,……官以传贤。”
所以,先是墨家,后是儒家,都大讲尧舜禹的“禅让”。
三人“禅让”的依据,一是《尚书》中的第一篇《尧典》;二是《尚书》中的第二篇《皋陶谟》。
《古文尚书》和东晋梅赜的伪孔安国传《古文尚书》,曾把《尧典》中最后一部分分离出来,称为《舜典》。后来,从隋唐就有人质疑,至清代,《舜典》一般又恢复到《尧典》里去了。
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来了,“传子”和“传贤”有区别么?有。
从西周开始,“家天下”的“传子”,是有严格而明确规定的。
这就是“传嫡长子而不传贤明”——权力和财产的继承,只能传给同姓嫡长子孙,不管其是否“贤明”,非嫡子孙只有在没有嫡系子孙可传的情况下才能考虑。
关于这一点,刚刚写过一篇问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出来看看。
《汉书》说是“三代”,严格说是从西周才明确形成这样的“宗法”制度,就是为了保证封建贵族统治阶层之权力和财产的顺利、稳定交接和传承。
这是私有制产生后,必然形成的一种政治制度。
“禹传子”,据《史记》说,多少还有点戏剧性。《史记.夏本纪》说,大禹,原来是准备“选贤任能”,把自己的“职位”,传给前面说到的《皋陶谟》中那个“皋陶”的。“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举益,任之政。”
皋陶早亡,于是大禹又想传位给伯益。
不料,“人算不如天算”,“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恰,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帝禹并没有传位给自己儿子的私心,争奈伯益的威信不够,诸侯们都拥护启,启也就“顺水推舟”作了天子。
这期间,表示“不服”的,只有有扈氏,于是,“启伐之,大战于甘”。发兵之前,夏启做战前动员,这就是《尚书》第四篇《甘誓》。
第二个问题,“三代”之前的尧舜禹,是不是“禅让”。前面说了,最早是墨家,随后是儒家,都极力称颂尧舜禹的“禅让”。
战国末年,已经有人质疑“禅让”这件事,比如韩国的韩非。
与韩非同时,在魏国发现的“汲冢竹简”中整理出来的《竹书纪年》,也说尧舜禹之间没有“禅让”只有篡权。
《竹书纪年》,是晋国和魏国史官记载的历史。晋国后来被韩赵魏三家所分。所以,韩非持与《竹书纪年》相同观点,很可理解。
现代学者认为,尧,很可能是处于氏族部落联盟兴盛至濒临解体前的部落联盟军事首长,而不是帝王。禹,则在西周,就被周族奉为自己的祖先神,很可能也是氏族部落时期的一个重要领袖,当然。也不是帝王。
舜,情况稍显复杂,从王国维开始,若干甲骨文研究“大佬”,皆同意“舜”是“俊”的音变,而帝俊又是由殷商先祖“夒”演变而来。就是说,舜,是东夷族中“鸟夷”分支的祖先。
这样,一些学者即提出,所谓尧舜禹“禅让”,实际上是尧和禹所在的华夏族,与“俊”或“舜”所在的东夷族,在融合过程中形成的“轮流执政”。
这种推测,在氏族部落联盟的“方国”时代,向逐渐走向“大一统”的“王国”时代过程中,是有存在的可能的。
“禅让”,是正常的轮流执政;“篡权”,则可能是对破坏“游戏规则”的惩罚。两种皆可以说通。
第三个问题,禹之前的“五帝”是不是一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是,还排列的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尽管其“亲戚关系”有些乱。
他依据的,是《大戴礼记》中的《五帝德》和《帝系》。
顾颉刚先生就此做了大量的考证,提出了一个观点,说这样的“五帝”系统,是“层累”的结果,就是一代一代人逐渐才形成的。
所谓顾颉刚“疑古”,主要指的就是他这个观点。一些人说顾先生“疑古”是否定中国上古史,这说法有点儿“驴唇不对马嘴”了。
现在学者们已经“捋”得很清楚。现在能见到的西周文献证明,周族最早的先祖神是大禹,后来才叠加上尧和黄帝。
舜,不是周族而是商族的祖先,属于东夷系列。东夷最古老的先祖是少皞。
“颛顼”和“帝喾”都是后来,大约在战国时期才在人们的议论中出现的先王。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这样排列的“五帝”,直到西汉,才出现在《大戴礼记》中。
司马迁也不是照抄照搬,他做了不少实地考察和寻访。他说,关于五帝的说法太多,有学问的人也说不清楚,他依据《五帝德》和《帝系》,结合在各地听到的传说,大致把《五帝本纪》写成了这个样子。他这话,是在《五帝本纪》最后一段说的。
“五帝”成为一家人,既有一个过程,在当时又是一种必须。西周,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
这个时候,西周的统治者们,已经开始注重对以往历史的搜集和整理,于是才有可能形成《诗》《书》这样的文献。
虽然后来西周逐渐衰落,诸侯争霸日盛,但族裔融合及形成新的大一统的内在要求愈加积累和增强。
这样,在秦汉帝国形成之后,中国进入了第二次“大一统”。
这个时候,需要对历史和先祖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说法。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的儒学,承担起了这个任务。
也就是说,儒学,一方面“累积”地“书写”了历史;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后续的民族融合与统一,提供了一种思想基础。
曾在头条写过一篇《五帝之变迁》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搜出来看看。
都有哪些历史人物能代表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
人类文明的终点是:
【华胥古国】【华胥文化】【华胥氏】是人类共祖,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从中华到夭安门华表,她是一脉相承,华表来源于蓝田华胥。
中华民族始祖母《华胥氏》,生儿名《伏羲》生女名《女娲》,兄妹二人为了严续人类,结婚生子名《少典》,少典生子名《炎帝》《黄帝》《蚩尤》,才有了【炎黄二帝】,我们是《炎黄子孙》,才有了中华5000年的文明。
中华民族始祖母《华胥氏》的陵园,就在: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至今有8300多年,陵园破旧,有待与恢复重建。
陕西天道伏羲女娲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创立于2015年4月15日,本部座落与西安市蓝田县,是一家集古文明遗产收集整理和挖掘开发、文化产业项目投资开发、旅游文化景区的策划开发及建设、商业运营、管理、服务、城市规划工程、建筑景观、旅游项目规划、城市雕塑工程、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农副产品、旅游纪念品网上销售、养生养老、生物科技和教育培训为一体的产业化(集团)型企业。
企业推崇并追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境界,“造福一方百姓,文化一个民族”视其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趋向,在宏观企业文化构建方面,秉承并且发扬《道德经》中“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内在哲理,使得以“产品文化、古文化旅游、养生养老文化、寻根文化、文化公益”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梯次得以形成和成熟。
企业视“企业唯有益于社会,才具有存在的价值”这一价值核心为企业基础得以稳固的根本保障以及获取可持续发展动力的不竭源泉,在大力推行《华胥文化》建设同时,积极“感受爱、创造爱、传播爱”的大爱品格,形成“造福一方百姓、文化一个民族、引领一个产业”的感恩意识。融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于一身,真正做到“取之于社会、馈之于社会”。
【华胥古国】《天道国际》公司,在董事长【马向明】的引领下:
1.把中华5000年的文明向前再推进2000年,达到7000年的高度,重新找回世界第一,找回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2.把中华民族的古文明古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3.为全球华人提供一个寻根问祖的祭祀圣地。
4.为华夏儿女创建一个落叶归根的精神家园。
5.为中国青少年打造一个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
华人圣地 寻根蓝田 认祖归宗 圆梦华胥
追根溯源华胥国 ❤️ 魂牵梦绕中国梦
弘扬华胥文化遗产
引领世界四大古文明🌎
7000年的守望 只为等你回家‼️❤️🙏
【华胥古国】欢迎你回家🙏❤️‼️🌎
中华民族始祖母
【华胥氏】
【华胥古国】
赞🙏 颂 ❤️ 华胥
🌎 🌎 🌎 🌎 🌎
华胥统领华胥国
西安蓝田华胥镇
母系社会无婚姻
部族男子皆可伴
儿女不知谁是父
长大成人只认母
为了部族的生存
带领族人天下徙
创造渔猎和农耕
摸索发明彩陶器
代孕西游秦安县
渡过渭水和泾水
抵达华庭至成纪
🙏 🙏 🙏 🙏 🙏
成纪诞下伏羲儿
逐渐形成新聚落
土著氏族来加入
尊奉华胥为首领
传授技术给土著
和睦相处人欢乐
再后怀孕生女娲
♥️ ♥️ ♥️ ♥️ ♥️
生儿伏羲画八卦
创造渔猎和农耕
生女女娲能补天
创造音乐和婚姻
🌎 🌎 🌎 🌎 🌎
日久华胥思故乡
带领儿女返故里
年迈安居华胥镇
卜葬华胥孟岩村
陵墓被称曦母陵
中华民族始祖母
中华民族的源头
华夏中华源自她
先民埋葬并祭祀
祭祀不断延至今
🌍 🌍 🌍 🌍 🌍
中华文明要发扬
吾辈英雄马向明
呼吁儿女回家园
共创共建华胥国
再渡重续华胥情
♥️ ♥️ ♥️ ♥️ ♥️
1. 把中华5000年的文明向前再推进2000年
达到7000年的高度
重新找回世界第一
找回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2. 把中华民族的古文明古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3. 为全球华人提供一个寻根问祖的祭祀圣地
4. 为华夏儿女创建一个落叶归根的精神家园
5. 为中国青少年打造一个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
❤️ ❤️ ❤️ ❤️ ❤️
弘扬华胥文化遗产
引领世界四大古文明
造福一方百姓
文化一个民族
引领一个产业
华人圣地
寻根蓝田
认祖归宗
圆梦华胥
追根溯源华胥国
魂牵梦绕中国梦
7000年的守望
只为等你回家‼️
於 🌎 商山洛水
华胥❤️ 追梦人
古都🌎 西安
2020年5月16日
苗族三最是什么?
苗族三最的特点
一、苗族服装式样繁多、色彩最绚丽
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服装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二、苗族房屋风格最独特
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材较多,所以木房、瓦房较多,草房土墙房较少。黔中南一带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墙房兼有,大体上草房、土墙房最多。此外,不少苗族搭“杈杈房”居住,屋内不分间,无家具陈设,架木为床,垫草作席,扎草墩为凳。
三、苗族人民最能歌善舞
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芦笙舞,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
苗族的青年男子,在必须吹得一手好芦笙、能参与集体的“芦笙舞”外,如还能掌握有着特殊高难技巧的单人或双人表演形式的“芦笙舞”,那他就会成为男性中的佼佼者而更多地赢得未婚女子的青睐。
传统工艺的创新与传承是矛盾对立的吗?
传统工艺的创新和传承的确是矛盾对立的。在许多传统工艺领域的创新,传承更多的只是一个工艺名字,而不是传承工艺的流程本身。
举一个比较熟悉的手工行业例子:喝茶用的器皿——银壶工艺。在国内比较集中的手工古法工艺制作银壶的地方有云南的迪庆和河北的唐山。原本都是手工的家庭作坊,规模不大,产量有限。
在国内的手工行业中,普遍存在手工技法娴熟,工艺造形和装饰设计落后的特点。前些年有文化公司开始介入造型和纹饰设计。这本应是件双赢的事情。既传承了古法工艺,又创新了产品设计。
但在实际操作中,手工制作的成本和产量显然无法满足大规模商业运作的贪婪。
于是,创新的精神就从最初工艺流程银板开始,减重减厚,美名其曰美人壶,手感不宜太重。实际上茶壶的器皿要保证成型的需要,和在实际使用中不至于因微小磕碰导致产生划痕和变形,影响到外观,按照日本银壶现实工艺,其银板的厚度必须控制在一个厘米左右。但在壶形模具成型过程中,手工制作的效率低下,标准不一。商业标准化介入后必须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将古法工艺手段变成了工业标准化的产品。这种创新,显然让传统手工失去了优势,同时也失去原本工艺灵魂。在装饰手法上,古法工艺师傅继承的都是传统简单的吉祥纹饰,匠人注重的是工艺本身,这些从学徒出身的手工师傅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工艺美术训练,对审美没有更高的素养,成品显得古拙,甚至土气。创新后的纹饰具有现代审美的思维,但在工艺设计的实现上无法与传统工艺很好结合,出品的效果大多差强人意。
传统工艺的创新与传承本身是矛盾对立的,具体表现在工艺过程的融合上。如果只是追求成品的结果,在其实现出品的过程中,就必然得做出取舍,必然需要加入创新的美名,丢失部分传承的灵魂。
古法工艺的灵魂是匠人的汗水结晶。现代商品是工业机械制造效率的标准化。这两者之间没有是非曲直的争议,但必然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即便是两者有机结合,传承的也只是标准化前提下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