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西游守军之争,为何让人重新厚葬魏忠贤?
梦幻西游守军之争,为何让人重新厚葬魏忠贤?
崇祯皇帝剧照
崇祯皇帝上吊前,到底有没有安排人重新厚葬魏忠贤?这个在史料上已经不可考察真伪。正史没记载,野史记载了。其实,有没有记载这个事已经不重要了。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往事:
1.万历怠政。万历为什么怠政?万历皇帝没有这个精力和那些满嘴跑火车、张口就来的文官们斗下去了。不管什么事情,都能争得吐沫横飞,正事反而不认真办。总之,万历皇帝不是祖父嘉靖皇帝,不会屠杀大臣,万历皇帝只好躲起来,眼不见心不烦。但是国家的事情总要有人做啊,长期这样下去国家是要完蛋的。
万历皇帝画像
2.天启皇帝的努力。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万历皇帝在辽东集合了11万大军,企图一举歼灭努尔哈赤的主力,结果明军5天之内土崩瓦解,损失兵员五万多人,骡马数万匹,明朝大伤元气,从此转为守势。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万历皇帝驾崩,儿子朱常洛只当了一个月皇帝就去世,15岁的朱由校即即位。上台第二年,辽东重镇辽阳和沈阳相继陷落,形势十分严峻。
这时,少数民族土司奢崇明聚集了数万人在四川叛乱,在天启皇帝和魏忠贤的调度下,基本平定叛乱。天启皇帝和魏忠贤(朕与产臣)花了大价钱一边构筑了宁锦防线,一边由毛文龙率数万人在鸭绿江口的皮岛驻守,一前一后,牵制后金,皇太极不敢率军到明朝抢掠。这些是天启皇帝高瞻远瞩的成绩,也是魏忠贤执行有力的结果。明朝这个时候可以说是转危为安。
天启皇帝朱由校 魏忠贤的老板
3.崇祯皇帝的臭棋。崇祯皇帝一上台就干掉了魏忠贤阉党集团,崇祯皇帝让太监远离政治,将派往各地的监军全部撤回,而东林党全部回来。但不久毛文龙不明不白就被袁崇焕处死,杀毛文龙,我一直认为是崇祯的主意。毛文龙死后,战略平衡被打破,此后皇太极的人五次到明朝抢钱,把明朝当成取款机。这是崇祯皇帝的第一次惨痛教训。
后面,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崇祯皇帝对文臣集团越来越失望,太监再次受到皇帝重用。崇祯皇帝对大臣们说:“诸臣欲实心任事,朕也何需此辈?”翻译一下:你们要是真心实意工作,我又何必用太监来监督你们?说明崇祯皇帝已经意识到光靠东林党是没有用的,但是崇祯皇帝始终不敢培养魏忠贤这样的大太监。
他寄希望文官里面能产生大人物,他纪念张居正时说:“得庸相百,不如得救时之相一”,期望能出现张居正一样的内阁首辅。但是崇祯皇帝又不懂的人才是要培养的,威望是要皇帝帮助造势造出来的。
所以崇祯一朝,没有权倾一时的内阁首辅,也没有魏忠贤式的大太监。朝政无人帮助提纲挈领,坏事无人帮助出面做,不听话的官员无人帮助打压、调离甚至处死,需要壮士断腕的时候无人帮助下决心和统筹安排,比如迁回南京。
以上种种,让崇祯皇帝深感无助。
我看了《明熹宗实录》,我认为天启皇帝当皇帝的水平和他的木匠水平一样高。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三个儿子都死了,因为没有儿子,弟弟朱由检将接班,临死前,天启皇帝交代弟弟信王朱由检,有两句话最出名,相信大家都知道。
第一句:来来来,吾弟当为尧舜之君。第二句:王体乾和魏忠贤忠心耿耿会办事,可堪大任。天启皇帝这两句会话是有深意的。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当皇帝要爱惜自己的名声,皇帝是各方的主人,是天子,努力要有尧舜一样的好名声,有好名声才能服众,才能威服四方。
魏忠贤剧照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王体乾和魏忠贤会办事,又忠诚。今后自己不好出面、不方便下手的事,比如杀人、要钱等,就让他们去办,你自己可以做做木匠,装做不知道就行了。 心气很高的朱由检并没有好好琢磨哥哥朱由校说的这两句话。崇祯皇帝上台一个月后,就消灭了魏忠贤集团,处死了魏忠贤。
东林党回来了,从此,崇祯皇帝面对的就是一群老油条,死守祖宗家法,不变通,钱从哪里来不管,反正不能加税;他们要么一身正气,视死如归,但对攘外安内的大事束手无策;他们要么出工不出力,装傻充愣。从此,大明朝不再有好日子,直到崇祯皇帝上吊身亡,明朝灭亡。
李自成进北京
崇祯皇帝很后悔崇祯皇帝既然会怀念张居正,那同样会怀念哥哥朱由校,他一开始看不起哥哥朱由校重用太监魏忠贤,认为那不是明君所为。但事实证明,看别人杀猪很容易,自己杀只鸡都很难。既然会怀念哥哥朱由校,既然崇祯皇帝后来又开始用太监,那必然会想到魏忠贤。
崇祯皇帝后来一直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说明崇祯皇帝对这些文官确实失望透顶了,他把文官集团当成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了。而崇祯皇帝的这些文官几乎都是魏忠贤当年的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如此看来,崇祯皇帝到后来终于明白:魏忠贤才是自己的朋友。
话说到这里,崇祯皇帝上吊前到底有没有安排人重新厚葬魏忠贤,还重要吗?历史上真实的权利与游戏是怎样的?
“血色婚礼” VS “黑色晚餐” 和 “格伦科大屠杀”
说 “血色婚礼” 是美剧历史上最令人震惊的一集,一点儿都不过分。《权力的游戏》第七季一上来就对这桩血案作了个交待,但每每回想起血色婚礼突如其来的暴虐,小编还是会恨得牙痒。
据乔治.R.R.马丁透露,血色婚礼的灵感来源于两个历史事件:黑色晚餐(The Black Dinner)和科谷大屠杀(The Massacre of Glencoe)(见下图)。
黑色晚餐算是苏格兰版的鸿门宴。15 世纪,苏格兰的黑道格拉斯家族(the Black Douglas,历史上还有个 “红道格拉斯” 家族)势力日益庞大,成为威胁王权的不安因素。
1440 年,在苏格兰大法官威廉•克莱顿的策划下,16 岁的第六代道格拉斯伯爵——威廉•道格拉斯及其幼弟应邀赴爱丁堡与 10 岁的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二世共进晚餐。席间,象征着死亡的黑牛头被摆上了餐桌,道格拉斯伯爵兄弟二人接着就被拖了出去,在走了个审判的过场之后,遭到斩首处决。
科谷大屠杀同样也是发生在苏格兰。坎贝尔家族和麦克唐纳家族素来不睦。1692 年,出身坎贝尔家族的军官罗伯特·坎贝尔率部 120 人来到麦克唐纳家族所在的科谷,请求留宿。
本着传统的待客礼仪,麦克唐纳家族款待了这支部队将近两周之久。然而某天夜里,坎贝尔及其手下趁麦克唐纳的人熟睡之际,大开杀戒,38 名麦克唐纳家族成员被害。
坎贝尔一伙还放火烧了房屋,导致至少 40 名妇孺葬身火海。由于这场屠杀手段极其卑劣,违反了 “宾客权利”,坎贝尔家族变得臭名昭著。时至今日,在科谷一家名为 Clachaig Inn 的酒店里,还贴着一个牌子,写着 “小贩和坎贝尔家族的人不得入内”。
“玫瑰战争” 及相关人物
《权力的游戏》借鉴了玫瑰战争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在《权力的游戏》中,“五王之战” (the War of the Five Kings)是一场规模空前、波及七国的内乱,前后共有五人在战争中称王(乔佛里、史坦尼斯、蓝礼、罗柏•史塔克和巴隆•葛雷乔伊)。而玫瑰战争(The Wars of the Roses,1455年─1485年)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标志)和约克家族(以白玫瑰为标志)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展开的内战。
除了在充满鏖战厮杀、宫廷权谋的时代背景中取材了玫瑰战争之外,在《权力的游戏》很多角色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玫瑰战争涉及相关历史人物的影子。
乔佛里 VS 兰开斯特家族的爱德华
少年国王乔佛里骄横跋扈、性情残暴,其行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刘易斯•卡罗尔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塑造的红桃皇后,后者的著名台词便是:“让他们脑袋搬家(Off with their heads)”。
然而在英国历史上,的确存在着和乔佛里一样变态的小孩,他就是兰开斯特家族的爱德华。
爱德华是英国国王亨利六世和安茹的玛格丽特的儿子,有传言说他并非国王的亲生儿子。和乔佛里一样,爱德华也有股疯劲儿,动不动就爱砍别人的头。据米兰大使回忆,爱德华虽年仅 13 岁,但他所谈的事情要么就是砍头,要么就是发动战争。(下图为 Edward of Lancaster 的纪念碑)
提利昂•兰尼斯特 VS 理查三世
“小恶魔” 提利昂•兰尼斯特是个长相丑陋的侏儒,由于其母亲在生他的时候死于难产,他始终不受父亲泰温和姐姐瑟曦的待见。不过他聪明过人,每每能凭借智慧逢凶化吉、力挽狂澜,加上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因此深受观众喜爱。
理查三世是约克王朝的末代君王,也是莎翁笔下身有残疾、阴暗恶毒的篡位者。英国传统史观认为他驼背、相貌丑陋,相传他为登王位,杀害了两个侄子(小恶魔也一度被怀疑害死了自己的外甥乔佛里)。
剧中扮演提利昂•兰尼斯特的演员彼特·丁拉基(Peter Dinklage)在 2004 年主演了戏剧《理查三世》,而出演莎翁戏剧正是丁拉基的多年梦想。
“黑水河之役” VS 阿拉伯军队围攻君士坦丁堡
“黑水河之役”(Battle of the Blackwater)是五王之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它也是《权力的游戏》第二季的高潮。在这场战役中,史坦尼斯试图攻陷君临,而小恶魔则借 “野火”(Wildfire)摧毁了史坦尼斯的整支舰队。
公元 717 年,阿拉伯人的水陆联军围攻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的守军使用了一种叫 “希腊火” (Greek Fire)的武器。作为可以在水上燃烧的液态燃烧剂,希腊火应该就是野火的原型。
而凭借它的奇效,拜占庭一方成功退敌。在黑水河之役中,小恶魔还利用了拦江铁索阻挡了史坦尼斯的舰队,而在君士坦丁堡围城战中,拜占庭守军也曾使用过巨大的铁链来封锁海峡,以阻挡阿拉伯舰队。
“无垢者” VS “马穆鲁克兵”
龙妈手下忠心不二、战力十足的 “无垢者” (Unsullied),是一支由被阉割过的奴隶战士所组成的雇佣军,他们从小就被作为士兵来培养,是不折不扣的战争机器。
马穆鲁克(Mamluk)的原意就是 “奴隶” 的意思,马穆鲁克兵很小的时候就被贩卖,接受军事训练,成长为杀戮机器。
历史上,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曾率军西征,威胁了整个伊斯兰世界。后来,大侠杨过在襄阳城下击毙了蒙古大汗蒙哥,旭烈兀就撤了西征的主力部队回去参与汗位之争,马穆鲁克兵则乘机歼灭了余下的蒙古兵团,也打破了蒙古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清朝十二帝按个人能力?
按照个人能力和对清朝的贡献,给清朝12位皇帝(实际上有13位)排个名,其实还是非常好排的。因为清朝的皇帝差别十分明显,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
第一名,清太祖努尔哈赤。没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没有后来两百多年的大清王朝。所以说不管你后世的帝王多么牛掰,也比不上清太祖努尔哈赤。
这哥们打小就过苦日子,爷爷和父亲被明朝给宰了,他不仅一句怨言没有,而且还把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当成自己的亲爹一样服侍,甘愿成为李成梁的家奴。
后来李成梁看不过去了,就把他爷爷和父亲的那些地盘和财产,还给了努尔哈赤,因此努尔哈赤得到了第一桶金。
此后努尔哈赤一统建州女真,又相继兼并了海西女真、叶赫女真等各大女真部落,完成了女真族的大一统工作。这种创业过程,那是相当艰苦的。
不过努尔哈赤的功业也就止步于此了,他选择和科尔沁蒙古联姻,建立了后金汗国。结果也就在这个时候被袁崇焕的大炮给轰死了。创业之始祖,自然能排第一名。
第二名,清成宗多尔衮。有人就要问了,多尔衮没有做过皇帝,咋也能排名在其中呢?对不起,多尔衮还真的做过皇帝,他生前止步于皇父摄政王。但是在他去世以后,被追封为清成宗。
啥是成?就是成就清王朝基业的意思。没有多尔衮,就没有入关的清王朝。是多尔衮将八旗兵带入关内,此后征服大部分天下,也都是在多尔衮的一手操纵当中。
所以说对大一统清王朝的构成,多尔衮是功不可没的。把多尔衮排在第二,一点毛病都没有。要不那时候清朝还在关外放马牧羊呢!
至于说什么如果皇太极不死,也能入关,这样推测的话,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只看实际结果,历史选择了多尔衮,所以他对大清国的功绩仅次于创业的努尔哈赤。
第三名,清圣祖康熙。康熙也就是玄烨,他在位期间,平三藩、统一台湾、征服噶尔丹、抵抗沙俄。那功绩实在是太显著了。
当年吴三桂等三藩造反的时候,已经打下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此外西北的王辅臣还把西北给抢走了。那时候的清军差点就要回到关外去了,要不是康熙力挽狂澜,还真的没有后来的清王朝了。
所以说康熙的成就仅次于多尔衮,因为他保住了大清王朝版图的完整。使得清朝的铁骑没有回到关外,也算是对清王朝功不可没了。
第四名,清太宗皇太极。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也是继承努尔哈赤汗位的人。他继承皇位以后,开始排除异己,总用多尔衮三兄弟,架空了四大贝勒的权力。
此后改后金为大清,多次对明朝作战,摧毁了明朝的关宁锦防线。此外他还灭了察哈尔蒙古,为清军入关扫清了背后的障碍。
不过可惜的是,皇太极时期,没有入关。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而前一年也就是公元1643年,皇太极突然猝死。因此他的功劳是比不上多尔衮的。
第五名,清世宗雍正。雍正皇帝本名胤禛,他是康熙皇帝长大成人的儿子中的第四个儿子,也是皇位接班人。可以说雍正皇帝是整个清朝,也是整个封建时代帝王中的一股清流。
这哥们比较硬气的地方就是,敢于向权贵宣战。康熙晚年放纵手下,以至于全国上下,贪腐成风,雍正接手的其实就是一个烂摊子。
雍正为了挽救大清王朝,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等等,全都是向权贵地主们发起的挑战。
雍正在位只有13年时间,却将腐朽的清王朝从衰败的边缘给拉了回来。他去世的时候,不仅给儿子留了5000多万两白银,而且还留下了挣富人钱的机制。
第六名,清世祖顺治。这个皇帝其实没什么作用,前期靠多尔衮,后期靠索尼、鳌拜等人,自己真正主政的时间是比较短的。
不过他主政期间,完成了清王朝大陆的大一统工作,这是相当牛掰的。多尔衮去世的时候,其实清朝还在收拾残局当中。
福建的郑成功,和云南的李定国,那都是个顶个的军事天才。顺治时期,将这两位相继赶出了大陆。郑成功去了台湾,而李定国在勐腊去世。
所以说虽然顺治皇帝个人能力不强,不过他吃老本的水平还是有的。他个人也算是一位明君,可惜的是去世太早了。
第七名,清高宗乾隆。乾隆皇帝一身毛病,但是这哥们的能力的确是比较强的。最早继位的时候,他是在吃老爹的老本,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富二代。
中期创造了康雍乾盛世的巅峰,使得国泰民安,百姓富庶。他曾经五次免除天下钱粮赋税,三次免除八省漕粮,减轻了百姓们的负担。
此外乾隆还平定了边疆地区,使得新疆正式纳入清王朝版图。此外对西藏的统治,也进行了巩固,可以说他在边疆问题上,绝对比其他几位皇帝要出色。
可惜到了老年以后,也犯糊涂了,使得内部起义不断。对外则选择闭关锁国,彻底让中国和西方世界拉开了差距,我们近代和西方的落差,真的要归罪于这位老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是封建时代大一统王朝中,活的最久的一位皇帝,足足活了89岁。而且也是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足足掌权64年。
第八名,清仁宗嘉庆、清宣宗道光、清文宗咸丰。这三个皇帝是清朝中晚期的皇帝,从乾隆皇帝驾崩以后,这清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乾隆给儿子嘉庆留了个烂摊子,而嘉庆能力又不怎么样,再加上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清朝一蹶不振。
此后道光时期,洋人的洋枪洋炮就已经打进来了,咸丰时期,更是经历了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外加洋人入侵。
所以说这三位皇帝的能力和贡献,其实差不了多少。他们祖孙三人都没啥太突出的能力,也没啥太优秀的政绩,排在一起,纯属为了好看。
第九名,清穆宗同治、清德宗光绪、清废帝宣统。咸丰没啥本事还寿命短,把皇位传给了唯一的儿子同治皇帝,这期间就是慈禧太后辅政了。同治得了天花去世,因此慈禧扶植起了光绪皇帝。
光绪做了一辈子傀儡,一直都是慈禧太后主政。等到慈禧要去世的前一天,光绪也跟着离开了人世。光绪走后,3岁的宣统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溥仪,由摄政王载沣辅政。3年以后,清王朝宣布灭亡。
所以说这三位皇帝全都是傀儡皇帝,从来没有真正掌握过权力。所以他们的能力和贡献,也就只能排在最后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刘表麾下的七大猛将去哪了?
刘表麾下的将星的数量、质量,其实并不比曹操、孙权差。
只不过,大多数将才,在其麾下时都没有充分发挥出才干而已。
那么,到刘琮降曹时,这些将星的境遇如何呢?
已经战死:黄祖刘表坐镇荆州,所依仗的是蔡、蒯等大族的支持。蔡瑁、蒯越都曾统兵。
然而,打起仗来,刘表最仰仗的大将,还是黄祖。
黄祖本就出身江夏大姓,因此,刘表得荆州后,立刻任用黄祖为江夏太守。
191年,袁术派孙坚攻打刘表。刘表立刻调黄祖率军抵抗。
孙坚时为豫州刺史,是从南阳方向攻入荆州,在襄阳、樊城一带与刘表作战。
坐镇江夏的黄祖被调去,作为抵抗孙坚的主力。可见:黄祖不独是江夏太守,更是刘表最依仗的野战军司令。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虽然史书描写黄祖节节败退(未必史书未必没有“美化”孙坚的意思),但黄祖到底还是把孙坚弄死了。
孙坚死,“术遂不能胜表”,刘表击败了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袁术,坐稳了荆州。
此后,黄祖又坐镇江夏,独自抵挡了孙策、孙权近10年。
虽然史书记载中,黄祖屡战屡败,简直垃圾,但不可否认的是:黄祖一直守住了江夏大部分地区。
自200年开始,江东早已以鲁肃提出的“全据长江”为国策,以先破黄祖,再定荆襄为发展目标,为打黄祖不可谓不尽力。
无论史书如何贬低,能独拒江东近10年(中间曹操还曾派张辽攻下江夏两县),而且还取得过射杀江东大将凌操(凌统之父)、徐琨(孙坚之甥)的成绩,已足见黄祖的将才。
208年,孙权、周瑜猛攻之下,黄祖被杀。
然而,江夏郡仍有超半数之地,交给了继任者刘琦。
已经流失:甘宁甘宁,本效力刘焉。
刘焉死后,受到荆州别驾刘阖的诱惑,甘宁等人起兵反抗刘璋,失败后逃入荆州,投靠刘表。
然而,刘表并未重用甘宁,甘宁遂想去投靠孙权。途经夏口时,不得通过,遂依黄祖。
在黄祖之下,甘宁曾立下大功,射杀江东大将凌操,但仍不得重用,黄祖依然对他“以凡人畜之”。
郁闷之下,甘宁在苏飞的帮助下,终于投奔孙权,并得到重用。
转投孙权之下后,甘宁才开始充分发挥才干,成为江东顶级名将。
一句“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就充分证明了甘宁的杰出将略。
遗憾的是,刘表竟对这样的人才“以凡人畜之”,其与孙权的差距可见一斑。
降曹:文聘文聘倒是得到了刘表的重用。
文聘为刘表大将,使御北方。
曹操南征刘表时,“使御北方”的文聘自然身处一线,大有一战之心。
遗憾的是,仗还没打,刘琮就投降了。文聘纵有杀敌之心,也无能为力了。
刘琮投降时,文聘不愿随降,自责不能保全荆州,“只待罪罚”。可见,文聘多么想要捍卫刘表、刘琮的荆州。
曹操召唤文聘后,以其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边事,赐爵关内侯”。
投了曹,文聘才开始走上名将之路。
文聘曾与乐进一起,在寻阳击破关羽,后又在汉津攻取关羽的辎重,在荆城焚烧关羽的粮草。
226年,孙权北伐。孙权亲率5万军围攻文聘把守的石阳。
文聘坚守之下(据《魏略》记载,文聘还使用了“空城计”,让百姓、士兵隐藏起来,使孙权狐疑不敢攻),孙权围攻二十余日不能取胜,退军。文聘发兵追击,大破吴军。
此后,孙权北伐,再不敢以荆州方向为主攻,转而以淮南为主要进攻方向了。
文聘虽得刘表重用,但在刘表集团无能、失败的大环境下,虽有杀敌之心却无从施展,最后到曹操帐下才成为“威震敌国”的名将。
刘表与曹操的差距可见一斑。
投刘璋:李严与黄祖、文聘相比,李严在刘表手下是更郁闷的。
刘表压根没看出李严的才能。
因此,刘表只是让李严到郡中各县任官,并没有特别重用。
刘琮投降时,李严正担任秭归县令。他不愿降曹,遂干脆西投刘璋。
直到刘备入主益州,李严才算得遇明主。
尽管李严以政治才能闻名,但其军事才能也十分了得。
218年,有盗贼数万人起兵,攻资中县。当时,刘备正率大军在争夺汉中。
李严不待另外发兵,只率本郡5000人往讨,大破叛军!
不久,南中高定又围攻新道县,李严又率军击破之!
可以说,刘备能安心在前争夺汉中(时间长达1年零8个月),李严能以一郡之兵安定后方是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刘备去世前,以“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要知道,刘备去世时,孙刘尚未和解,而且曹魏没有南下的动静,永安是国防压力最大的地方。
“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足见刘备对李严军事才能的信任!
遗憾的是:李严真正能够充分发挥才能的日子并不多。
后来,陷入与诸葛亮的权力斗争,李严长期待罪赋闲,再无功可建了。
从刘备:霍峻、黄忠、魏延等刘琮投降,刘备是“人才争夺战”中最大的赢家。
一时间,不愿降曹的刘表旧部,多随刘备。后来,刘备平定南四郡,当地刘表旧部也都竞相跟随。
仅在《三国志》中记载的跟随刘备的刘表旧部就有:廖化、赵累、陈式、傅彤、霍峻、魏延、黄忠等十余人!
其中,廖化、陈式,后来等成为蜀汉中后期的中流砥柱。
不过,最值一提的,还是霍峻、魏延、黄忠。
1、霍峻。
刘表对霍峻并没有重用,只是让他继承哥哥创建的,数百人的部曲。
刘表死后,霍峻率部曲投刘备。
善于识人的刘备,自然识出了霍峻的天赋。
212年,刘备进攻刘璋。
刘备自与庞统、黄忠、魏延等率大军南击刘璋,只留下霍峻率数百人守葭萌。
要知道,当时的葭萌,是刘备唯一的根据地!一旦葭萌有失,势单力薄的刘备遭到两面夹击,几乎不可能有生机。
而葭萌,不但受到刘璋的威胁,背后还会受到张鲁的威胁!绝对不是什么安全的后方!
如此紧要之地,刘备仅让霍峻率数百人坚守,足见刘备对霍峻的信任!
果然,先是张鲁派人劝降,后是刘璋令扶禁、向存率万余人来攻!
霍峻,仅靠着手头数百人,独拒敌大军,坚守一年之久!他不仅守住了城,甚至还主动出击,大破敌军,斩杀敌将向存!
汉末三国有三大奇迹守城战:郝昭守陈仓,罗宪守永安,霍峻守葭萌。
其中,前两者都是坚守拒敌,唯独霍峻这次,以破敌建功!
不过,仅三年后,霍峻就去世了,未能再立新功。
尽管如此,仅一次军事奇迹,已足够证明霍峻令人叹服的将略。
其子霍弋,后来为蜀汉的统南中六郡,也是一代名将。
2、魏延。
在刘表手下时,魏延只是无名之辈。
以至于:史书干脆从他率部曲跟随刘备开始介绍其生平。
到刘备手下后,魏延成了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将领之一。
到刘备取汉中时,刘备干脆将这个最重要的防御任务交给了魏延,以之为汉中太守。
此后,魏延成长为蜀汉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他曾为征西大将军,假节,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
他所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以及他最后的死亡,都成为后世争论最激烈的焦点话题。
3、黄忠。
在刘表手下时,黄忠为中郎将,随刘磐据长沙。
据长沙期间,黄忠随刘磐多次进犯东吴,孙策只得委任太史慈与之长期抗衡。
可以想象的是:黄忠与太史慈,应当在今湖南、江西一代发生过多次交手。
不过,由于当时这里并非主战场,因此,史书未得明确记载。
由于长期被安排在次要战场,因此,黄忠一直未能扬名立万。
投奔刘备后,黄忠仅花了几年时间,就成长为那个时代最出名的将领之一。
定军山一战,“一战斩渊”,使黄忠扬名立万!
由此,他得以与关羽、张飞、马超并列,为“四方将军”之一。
遗憾的是,黄忠在刘表手下蹉跎的岁月太多了。投刘备时,已经是老将了。
定军山扬名后不到一年,黄忠就去世了。
很多朋友疑问:黄忠老了还这么厉害,年轻时到底有多猛?那么猛为什么没有出人头地?
这个问题···问刘表吧!
霍峻、魏延、黄忠,在刘表手下多年,岌岌无名。投到刘备手下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展现出惊人的将略!
刘表与刘备的差距,可见一斑。
“客军”将领以上所说的,只是刘表的直辖将领。
事实上,还有一些曾依付刘表,并可能为刘表所用的“客军”将领。
1、张绣。
张绣军是凉州军的一支。
他随叔父张济到荆州就食,张济被杀后,张绣接受刘表的招抚,据宛城,为刘表的“客军”。
张绣在宛城,与曹操三次大战,有来有回,不落下风。
能在平原野战中,与曹操打得有来有回,不落下风的,放眼天下也没有几个人!
这其中,固然有贾诩之智,但张绣及其军队的善战更是基础!
虽是“客军”,但长期依附刘表,刘表如果有曹操、刘备一般的能力,张绣未必不会长期为其所用。
然而,最终,张绣却在曹操处于劣势(对袁绍)时投曹,可见曹操、刘表二人号召力的差距!
2、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
刘备军,也曾投靠刘表。
尽管刘备四处投靠,但依附刘表的时间长达八年,远远超过“寄人篱下”于其他势力的时间。
然而,正如郭嘉所分析的:刘表不用刘备就不能成事,用刘备就压不住刘备!
因此,刘表既想用刘备,又不敢用刘备,犹豫辗转之间,“坐观成败”,浪费时机。
刘备依附刘表八年。最终,刘备始终不能为刘表所用,刘表的人才反而都被刘备吸附走了···
刘表所曾拥有的将才(包括“客军”),可能是当时群雄中最多的了。
如果把当时在荆州的诸葛亮、庞统等人算上,刘表身边可能拥有的顶级人才资源可能是群雄中最多的了。
然而,这些人才,大多数不能在刘表手下发挥才干。
“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能吸引人才却不能任用,人才到底是要离他而去的。
为何项羽只带800精锐骑兵逃亡?
公元前203年,刘邦联合彭越、韩信向项羽发起进攻。项羽对汉军的攻势感到害怕,在与刘邦对峙不久,双方进行了“鸿沟和议”。商定楚汉以鸿沟为界,双方罢战退兵。
协议签订后,项羽率领楚军,绕道固陵返回楚地,刘邦也准备率兵向西返回。这是张良和陈平找到刘邦,认为汉王不必履行协议,抓住楚军疲敝的机会彻底击败项羽。
而且楚军的粮道已经被彭越阻断,项羽的军队正是又累又饿的状态,这是天赐的击败项羽的机会。刘邦发挥了善于听取建议的优点,果断采纳二人的建议,撕毁协议,征集彭越和韩信,合围项羽,一举灭楚。
韩、彭失约,刘邦被围
刘邦率军大举追击项羽,追到南夏的时候,派出使者,调集齐王韩信、梁王彭越,共同进兵进攻项羽。
等刘邦赶到固陵的时候,与项羽军遭遇,但是尴尬的事发生了,韩信和彭越没有来。刘邦与项羽四目相对,一脸尴尬,被项羽逮住胖揍了一顿,颇有一方千里送人头的意味。
刘邦又开始了大逃亡,退入陈下后,汉军扎下壁垒,坚守抵抗楚军。对于韩信和彭越不愿意来帮手,刘邦大感头痛。
刘邦咨询了张良,张良认为韩信、彭越不愿意来帮忙,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们帮忙打败项羽后,没有好处。建议刘邦与二人约定共治天下,将陈以东到大海的土地分封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土地封给彭越,这样他们就是为自己而战,必然过来帮忙。
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派出使者前往分封彭越和韩信,二人果然率军前来助战。刘邦同时命令刘贾联合英布,率军从南方向北合围项羽,这样五路兵马,彻底将项羽困住。
垓下之围,楚军失利,士气受损刘邦一边调兵遣将,集结五路大军合围项羽,另一边分兵灌婴率军在外围攻略楚地,趁机再度占领彭城,并将楚国很多土地占领。
在南线,也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派兵进入九江,招降了项羽的大司马周殷,这样项羽在南方的势力也大部被汉军收服,英布率军北上进攻城父。
在刘邦的大军的步步紧逼下,项羽率军收缩,向东南方向撤退。项羽的楚军退至垓下后,全军安营扎寨,修筑壁垒,项羽整顿军队,准备阻击刘邦,确保大军退回江南,此时楚军还有十余万人。
不久,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的大军与刘邦会合,双方大军在垓下集结,项羽大军被数十万汉军团团围困。
汉军以韩信为主将,率领三十万大军与项羽正面决战,韩信亲率主力居中,令派大将率左右两翼,向前突进,进攻楚军。
中路主力率先交战,汉军失利被迫后撤,但随后交战的两翼,汉军取胜,楚军的锐气受挫。韩信乘势率领中路卷土重来,楚军中路不堪重压,大败而归,楚军士气逐渐降入低谷。
四面楚歌,项羽率八百骑突围大战获胜后的汉军,士气高昂,但刘邦的汉军上下并没有满足一时的胜利。汉军趁机在寻找彻底消灭项羽的办法,于是张良提出了四面楚河的计谋。
命令汉军中善于楚歌的士兵,齐声高唱楚歌,这时楚军营寨炸了。楚军将士出征日久,早已疲敝不堪,尤其是此次作战缺衣少粮,汉军穷追不舍,极为艰苦。士兵的作战的决心因为一系列的失败早以动摇,思乡厌战情绪已经在蔓延了。
面对汉军打出的心理战,楚军上下措手不及,所以人人都以为楚地已经全部被汉军占领,自己的家乡已经成了汉地,家人也都成了汉王的百姓了,楚军士气面临崩溃。
项羽眼见已经无法抗衡刘邦,于是趁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汉军也没有想到项羽会丢下大军突围,天亮以后,才知道项羽跑了。
刘邦赶紧命令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一路疯狂逃跑,渡过淮河后,突围出来的骑兵仅剩百余人了,其余要么被汉军追杀了,要么逃散了,可谓损失惨重。
项羽率领百余人继续逃跑,跑到阴陵的时候,因为问路被骗,导致迷路了,被汉军追上。一路突围,边跑边打,跑到东城的时候,仅剩二十八骑了。
项羽率领二十八骑,再度冲杀,逃至乌江边,项羽认为不是自己打不过刘邦,而是上天要灭亡他。于是跳下战马,与汉军死战,杀汉军近百人,身被数十创,最后自刎而死。
乌江——项羽为自己选的坟墓后代诗人一直在无病呻吟,认为项羽渡江进入江东,就能卷土重来。这些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政治水平着实一般,自古军队对于将领来说,如同水与鱼的关系。
再厉害的名将,没有了军队的支撑,他的性命,不过受辱于一个小吏而已。这个现象在战国已经多次出现了,如果说率八百骑突围的时候,项羽还有卷土重来的豪气,那么在阴陵仅剩二十八人的时候,项羽已经知道自己完蛋了。
楚国贵族都有蛮族的放荡不羁和华夏族的实用主义,所以楚国的很多贵族都自恃高贵,从流传下来的楚国文学作品就能看出来。所以项羽是多高傲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让自己受辱于小吏,在仅剩二十八骑的时候,他就策划了一场乌江的厮杀,为自己留下最后的名声。
十万大军在手,为何率八百骑突围在汉军合围后,项羽不是不想带全军突围,而是已经无法突围了。从项羽在刘邦在固陵遭遇后项羽就一直在带着这十万人突围,一直跑到垓下,作战失利,楚军彻底被围死,已经无力再逃跑了。
所以说,项羽不是不想带十万大军,而是实在带不动了,十万大军在四面楚歌一起,已经成为项羽的累赘了。而项羽带领八百精锐突围,对他有三点好处。
第一点,八百骑人数少,方便隐蔽行踪,不容易暴露行踪。从结果来看,项羽这一手操作是非常漂亮的,汉军并未第一时间发现项羽突围,天亮后才发现,为项羽争取了逃跑时间。
第二点,汉军的楚歌一起,楚军已经面临崩溃的局面,即使项羽坐镇军中,也已经无力回天了。有人说巨鹿之战怎么怎么的,却忘记了,那时楚军士气还在,项羽主动破釜沉舟,楚军集中精力大破王离军,那时章邯作死隔岸观火,才有大胜。
而垓下之战,三十万汉军由韩信统一指挥,其整体协调性,秦军提鞋都不配。另外,巨鹿时,项羽背后就是天下诸侯,楚军有恃无恐,及时失利,再来一次又何妨。但是垓下局面却不同,楚军面临外无援兵,内乏粮草的危局,而且是久战疲兵,早已不堪重负,项羽已经无力回天。
第三点,退一步讲,即使十万楚军还有战力,那么对于陷入绝境的楚军来说,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外援。所以项羽必须突围出去,从江南调集残余楚军,从外围冲击汉军与被困的楚军里应外合,也更有大破汉军的机会,从战略角度来看,项羽带人突围也是最好的选择。
四面楚歌,最强心理战张良的四面楚歌之计,堪称最强的心理战术,他这是以楚军的士气崩溃,逼着项羽逃跑,因为项羽一旦离开楚军主力,对于汉军来说就不足为惧了,千八百人就能搞定了。
现代足球场上有一个踢法叫人球分过,防守的战术就是球过人不过。汉军的策略就是项羽能走,楚军留下,将楚军和项羽分开,这些两边都难以形成威胁。
失去主将的楚军,只能等着汉军慢慢分割消灭,所以项羽离开后,楚军被斩首八万。逃走的项羽,被灌婴率领的五千骑兵在东城追上,自杀于乌江边。
所以说,汉军的一曲楚歌,把楚军算计得死死的,准确把握住了项羽的心理,堪称千古最强的心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