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无间,有没有哪部电影是以邪恶势力最终取得胜利作为结尾的?
三国无间,有没有哪部电影是以邪恶势力最终取得胜利作为结尾的?
有啊!不是从没出现在电影中,只不过这样的设定对于导演来说是一个不好处理的效果,但依旧有许多经典反派获胜的好片。
10.《火柴人》
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火柴人》是尼古拉斯·凯奇2000年以来难得的好作品,片中饰演金光党的凯奇意外的与自己的女儿相遇而让他规律的人生起了巨大的变化,但他却不知道在和他女儿相处的过程中一步一步陷入了「被陷害」的陷阱,最终发现这一切都只是一个局,一个他搭档筹备许久的计划。《火柴人》的结局虽然安排了反派的巨大胜利,但对整体(以及结局)来看是非常合理的作法。
9.《狙击电话亭》
极度喜欢《狙击电话亭》这部电影所要呈现出来的都会荒谬以及城市人际关系的疏离,真要说片中杀死许多人的狙击人并不算反派,他只是透过极端的方式揭露出像柯林·法瑞尔饰演的史都这种人的假面,因此这部片也是透过「反派的胜利」来重新解构「善恶二元」的对立,让观众去思考什麽才是对的以及什么才是错的。
8.《沉默的羔羊》
虽然这部片最终是反派获胜,但过了20年后,由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汉尼柏医师早已经成为许多影迷的最爱,不仅仅是影史经典反派,更是知名度极高的角色,而他睿智、聪明、恐怖、冷血的形象也几乎活出了银幕,最后如果让他死于非命或是受到制裁,反而更怪。
7.《电锯惊魂》
「拼图杀人魔」绝对是大家难忘的电影连续杀人魔,在电锯惊魂系列第一集中,完整建立了他聪明绝顶,善于攻击人性弱点的优势,也因为《电锯惊魂》劲爆的扭转结局,必须让这个杀人魔安安稳稳的走出杀戮场定并且宣告游戏结束,身为观众你也只能目瞪口呆地目送他离去而奈何不了他。
6.《飞越疯人院》
大家也许会想,影史经典《飞越疯人院》的反派是谁?没错就是路易丝·弗莱彻饰演的冷血护士蕾切特,几乎与片中病患没有互动的蕾切特一直用一个令人不耻的高度看著那些拥有精神疾病的病人,彷彿如同一个拥有国家机器的当局者不问民间疾苦、一意孤行,虽然片中并没有给蕾切特一个不好的下场,但至少「电影结局」却让人有著无比的希望。
5.《一级恐惧》
爱德华·诺顿的第一部作品,就展先出绝佳的演技,在双重人格的假象中隐藏自己魔鬼的一面,整部片一直到了最后才揭穿了他的真面目,也因为那场经典的演出,就算电影最后让反派获胜,也让整个转折更加合理和充满力道。
4.《老无所依》
这是科恩兄弟打破所有善恶认知的电影,以往我们常常瞭解的简单好人坏人在这部片完全被解构打乱,靠的就是哈维尔·巴登饰演的「娃娃头杀手」齐哥看似没有道理却充满原则的角色,在人心最恶和认知罪恶中,观众会去仔细思考导演想要建构的荒谬之地,以及人类贪婪之后的丑陋世界。
3.《班尼的录影带》
全世界最爱揭穿中产阶级假象的心理学大师迈克尔·哈内克在冰川三部曲中的《班尼的录影带》冰冷甚至可以说是惊悚的让观众体会一场虚假的社会现象,一个年轻的男孩班尼如何利用自己双亲对自己的溺爱以及教育体制下的缺憾,制造出一个令人髮指的犯罪事件,这绝对是影史上最让人感到惊讶的反派胜利之一,而这个胜利对于每一个活在中产阶级安逸体制下的观众来说,绝对是冷不防的一刀。
2.《非常嫌疑犯》
史上最讨人厌、最聪明、最深不可测、最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反派就在这部片表露无遗,整部片靠著绝佳的剧本和有趣的剪接,带出由凯文·史派西饰演的罗杰金特其实是那个他口中「看不见的魔鬼」,而这个魔鬼真的过于狡诈,电影最后不让他大获全胜也还真的说不过去!
1.《七宗罪》
是的没错!第一名依旧是凯文·史派西!在《七宗罪》饰演连续杀人魔的约翰杜有著非常理直气壮的反社会人格,但对于自己所策划的犯错计划却缜密的令人惊豔,更恐怖的在于因为与警察的擦枪走火而改变计划,更是彻底展现了「七宗罪」的真谛,在电影最后让自己处于一个绝佳的位置与高度,用自己的「死亡」来证明自己的「胜利」,第一名当之无愧!
给哪部影视作品的名字加一个字就能毁了一部作品?
前几天在网上看了一个段子,笑喷!
问:你能加一个字“毁”掉一部电影吗?
答:能
问:上海滩
答:上海摆摊
问:孝庄秘史
答:孝庄便秘史
问:西游记
答:山西游记
(哈哈哈哈哈哈哈,容我笑一会。)
以前,老外总说中国人没有幽默感,我想那是他们的误解。其实我们中华文明5000年,无论是浪漫性还是幽默感,都是世界顶级的。只是,我们有自己的特色,很多梗,只有懂中国文化的人才能懂罢了。
而且我坚信高手在民间,有人说抖音里面很多段子,笑死人。而且一个段子红了后,就有很多人去评论,最后你会发现,评论区高手更多。以至于后来,很多人都专门去看评论了。
评论出大神!!!!下面就给大家看一下,关于这个问题,评论区的人都怎么留言的。
(前方高能预警,吃饭的时候不要看!)
我们来加一个字“毁”掉一部剧。
问:釜山行
答:釜山不行
问:鬼对灯
答:死鬼~对灯
问:梁山伯与祝英台
答:梁山泊与祝英抬杠
问:夏家三千金
答:夏家三千金刚
问:武则天传奇
答:武则天玩传奇
问:毒液
答:消毒液
问:那些年追过的女孩
答:那些年追杀过的女孩
问:海王
答:海王八
问:喜羊羊与灰太狼
答:恭喜羊羊与灰太狼
问:花千骨
答:花千骨折
问:复仇者联盟
答:复仇者玩联盟
问:小时代
答:小时代购
问;驴得水
答:驴得水痘
问:这个杀手不太冷
答:这个杀手不太冷静
问:长安十二时辰
答:长安嗨十二时辰
问:大鱼海棠
答:大鱼炖海棠
问:老九门
答:老九串门
问:美国队长
答:美国没队长
问:剪刀手爱德华
答:剪刀手爱刘德华
问:泰坦尼克号
答:泰坦尼克限号
问:哈尔的移动城堡
答:哈尔滨的移动城堡
问:亲爱的热爱的
答:亲爱的热爱的钱
脑洞大开的评论实在是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咖啡苦可以加糖,生活苦可以加幽默。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无论生活多么不易,都要保持幽默感。欢迎优秀的你,在评论区补充!
为何称为儒将儒医儒商?
我是月酿酒,中文系研究生,专业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于为什么对将军、大夫、商人这三种职业前加上一个“儒”字,并且作为固定的职业名称流传下来,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力,一方面是这些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请看详细解读。
儒家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极大自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理论,经由孟子对理论的进一步阐释,到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手里发扬光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帮助儒家一跃而成为正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此,伴随着封建王朝的更迭,儒家文化在一代代传承着,发挥着影响力。
一个“儒”字,不仅代表了受到主流认可的文化和评价,也折射出一种向善的德行与儒雅温和的品质。在这些职业前面加上“儒”字,或是因为其饱读诗书,对儒家文化浸淫较深,或是因为其行事有谦谦君子之风而受到大家的认可。
称呼某人为儒将,别人会认为此人颇有计谋,行事不似莽夫;称呼某人为儒医,别人会认为此人乐善好施,有仁心;称呼某人为儒商,别人会认为此人做事讲究公正持平,不会计较蝇头小利,蝇营狗苟。
直到现在,儒商、儒医的说法仍在民间流传。足可见儒家文化在中国人思想深处的影响。
这些职业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高古代对于职业的划分分为几等,我们常说的“士农工商”就是一种职业和阶层的划分。接受儒家文化的读书人是最上等的,也是饱受人们尊重的,哪怕他在家不事生产,也因其“儒”的色彩而被人尊重。
在将军、大夫、商人等职业前面冠以“儒”字,实际上是因为这些职业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高,需要用“儒”来加以美化和提高。
儒将
可能有读者会质疑,将军也是当官的,与儒家出身的读书人是一文一武,怎么会说将军的社会地位不高呢?这要从“儒将”这个词出现的历史时期说起。
目前所见最早出现“儒将 ”一词的正史是成书于后晋的《旧唐书》。作者在记述了刘仁轨、郝处俊、裴行俭等人的事迹后评论说:
刘乐城、裴闻喜,文雅方略,无谢昔贤,治戎安边,绰有心术,儒将之雄者也。
后晋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的一个朝代,这个时期虽然道家文化浓厚,崇尚清谈,但儒家思想也占据一席之地。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人仍然推崇文人雅士的那一套文雅、不羁的作风和举止,讨厌粗俗,将士在他们眼中是可怕而又肮脏的。
再之后,唐朝因科举制度的完备而儒家文化盛行,唐晚期更是因为将领的拙劣军事表现而受到时人诟病;宋代崇文抑武的历史背景下,武将普遍受到打压,诸如岳飞、辛弃疾这样的名将也不得善终;元朝是异族的统治,汉人不受重视;明清时期的文人又重新回到了主流地位,内阁、宰辅、大学士等都是出身文人。
通过梳理中国历史上将领的社会地位,可以发现普遍没有饱读儒家诗书的文人地位高。而在职业前面冠以“儒”字,一方面是确实存在辛弃疾这样的出身士大夫的掌军者,也方面也指涉其“忠义”、“儒雅风度”、“谋略”等,提高了武将的社会地位。
儒医
大夫在古代作为一种职业,虽然因其治病救人而受到社会的尊敬,但是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掌握了知识,能开方诊脉——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儒家紧密相连的。毕竟,在儒家文化占据主流的封建社会,大家所认识的文字主要还是来源于儒家典籍。可以说,大夫是儒家文化哺育下的掌握技术的另一类职业。
儒医作为一个社群名词,其足迹可谓遍布于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在思想上理解并接受儒家文化理念,行动上遵行儒家厚德怀仁道,又以儒学的仁义礼智信为其内心准则,这样的一群宗儒习儒的医者与习医业医的儒者皆可视为"儒医"。儒医不仅意指因穷理而医术高深的儒者,同时更涵摄医者厚德怀仁般的儒家之心。
儒商
提到商人,不必多少,大家也都知道商人是位于古代行业之末,是受到世人鄙夷的。因为商人贩卖钱财,眼中只有利益和金钱,缺少道义。
而“儒商”一词,就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商人在士人眼中崩坏的口碑。"儒商"是"儒"和"商"在儒家的事功思想和德行思想的双重影响下,以及中国传统社会商人的主体意识和社会担当的共同作用下的有机结合,有其特定的内在逻辑和确定性。
似乎沾上“儒”字,连商人也变得文雅起来。
以上正是本人对于儒将、儒医、儒商等冠以“儒”字的职业解读,欢迎大家多多交流。
为什么说诸葛亮军事不行的憨憨那么多?
因为自西周以来就喜欢造神,把人造成神,让大家都去崇拜、学习。但是并非人人都有那个资格,能给造成神的,岂能是平庸之辈。现在的人质疑的是既然诸葛亮那么历害,为何没有成功?既然没有成功,那说明他根本不历害,也不能成为神。中国人最喜欢以成王败寇论英雄。但这不能表示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就不行。因此战争的胜负因素不光是统帅的指挥才能,还有很多因素。比如拿破仑的军事才能,我想没有人会质疑。但是拿破仑败于威灵顿,可是欧洲或世界上一说起军事才能排名,总会有拿破仑的一席之地,但却没有威灵顿。
很多人把陈寿评价诸葛亮:然(诸葛)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也就是说陈寿认为诸葛亮的才能,军事才能中治军胜于谋略,治理国家胜于军事。但这也不表示军事才能不行。这好比一个学生理科考了100分,文科考了90分。难道能说这个人文科不行?在诸葛亮治国的光芒下,其军事才能就显得暗谈了。陈寿也说了诸葛亮北伐无成的原因在于对手都是人杰(曹真、司马懿、杜袭、郭淮等)。魏国实力远胜蜀汉,寡不敌众。蜀汉作为进攻一方,魏国作为防守一方。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对于这样的问题诸葛亮是很清楚,所以隆中对才讲待天下有变才两路进军北伐。但诸葛亮北伐时天下无变,所以诸葛亮北伐根本不是他的本意。诸葛亮还是要北伐的原因在于耀武扬威,以显示力量有余。这一点曹魏也有人看出来了。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唐朝时李世民曾问李靖:节制之兵,知道方法则昌,不知道则亡。你把历代善于节制的名将的方法详细写下来,我挑选一下好的留传后世。李靖回答:臣前述进黄帝、太公二阵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用其一二而成功者亦众矣。但吏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臣不敢奉诏,当纂述以闻。从李靖的话可知因为史官不懂军事,因此根本不能很好的记录军事行动。李靖可是大唐战神,灭萧梁,破辅公祏,灭东突厥,平吐谷浑。李靖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非常推崇。司马懿路过蜀军留下营寨评价诸葛亮:天下奇才也。很多人讲司马懿称赞的是诸葛亮治军,不是打仗。治军难道不是军事才能吗?不会治军,如何行军打仗?刘备东征不就是败在扎营错误。
诸葛亮知道蜀汉国力人口有限,在数量上比不上曹魏,只得从质量上提高。蜀军第一次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曹魏袁准评价诸葛亮带兵: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邓艾评价蜀军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是所辟之锋。邓艾还对陈泰讲我们魏国的军队是乌合之众。曹魏那么多名将,特别是司马懿、邓艾、陈泰这样的名将,为何没能训练出一支五兵犀利、所辟之锋的军队。袁准认为诸葛亮北伐不敢速进,原因在于良将少。诸葛亮也认为是将领的问题。蜀汉从公元219年失荆州、公元220失汉中东部、公元222年夷陵之败,投降、战死有名字记录的文武达四十多人。中低级文武损失更是无法计量。光黄权所部投降曹魏的高中低文武将领就达三百多人。(黄)权及领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刘备东征有名字记录的文武二十多人,回来的只有七八个人。这四年对于蜀汉来说损失太大了。很多文武、将士都是当年跟着刘备历经赤壁之战、夺蜀之战、汉中之战,可谓久经战阵。一下子损失那么多,造成蜀汉人才断代,而且很难恢复。用后师表的话来讲: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
在蜀汉诸贤早世的情况下,诸葛亮是很难。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讲: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我认为历代要成就功业、霸业的条件:明主加三杰缺一不可。明主当然指的是贤明的君主,刘禅也算不上。三杰指的是股肱、谋主、爪牙。诸葛亮是蜀汉的股肱,但蜀汉的谋主庞统、法正、刘巴皆早世。蜀汉能称得上爪牙的唯关、张、马、黄,也早世,只剩下老将赵云。迨猇亭败矣,先主殂矣,国之精锐尽于夷陵,老将如赵云与公(诸葛亮)志合者亡矣,公(诸葛亮)收疲敝之余民,承愚暗之冲主(刘禅),以向北方,而事无可为矣。本来蜀汉的实力就远不如曹魏,损失又那么大。
曹魏灭蜀后,司马昭特意派通晓军事的陈勰学习诸葛亮的围阵用兵倚伏的方法,以及甲乙校标帜的规制,陈勰全部掌握了,于是任命陈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升为将军。及蜀破后,令(陈)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陈)勰悉暗练之,遂以(陈)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迁将军。再后来陈勰负责保护晋武帝司马炎,每次武帝出入,陈勰手持白虎幡随从在车驾左右,仪仗队排列整齐肃穆。后来有一次武帝曾经出猎射雉,当时陈勰已经做了别的官职。武帝的车驾临近天黑才返回,夜已深,应当布置警戒,车驾停下来,警戒却迟迟不能完成,于是召令陈勰去安排警戒。陈勰举着白虎幡指挥,一会儿就部署完毕。众人都自愧弗如,很受武帝信任。车驾逼暗乃还,漏已尽,当合函,停乘舆,良久不得合,乃诏勰合之。勰举白兽幡指麾,须臾之间而函成。皆谢勰闲解,甚为武帝所任。司马昭为何要让陈勰学诸葛亮,而不学司马懿?可见司马昭还是认可诸葛亮。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这是诸葛亮独自指挥的大战役。三国志的记载很简单,只是说春天出兵秋天平定。其他史料限只有零星记载。但是我认为诸葛亮光征南中一战就足以封神。大唐战神李靖曾言他平突厥就是效仿诸葛亮平南中用正兵。明成祖朱棣评价诸葛亮征南中:昔云南僻在万里,山川险固,历代罕有能平,惟诸葛孔明以天下奇才、忠信智谋,南征北伐,功盖一时,遂艾夷之。循至后世,叛服不常,莫能制驭。北宋时曾遣使入南诏,南诏人对宋使讲:“当境有泸水,昔诸葛武侯戒曰:‘非贡献征讨,不得辄渡此水,若必欲过,须致祭,然后登舟。”意思是说当初诸葛亮武候告诫我们除非是进贡和征讨,不然不能渡过泸水,如果要过,一定要先祭祀,然后才能上船过江。诸葛亮都不在多久了,南人还在尊守这个约定。因此宋人评约:乃知南夷心服,虽千年如初。呜呼!可谓贤矣!
现在很多人质疑诸葛亮军事才能,主要是因为其否定了蜀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很多人因此认为诸葛亮不懂军事。据魏略记载诸葛亮在汉中南郑召开了军事会议。魏延提议给他精兵五千人,运粮五千人,走子午谷,十天就能到达长安。守将夏侯楙年少,是曹操女婿,胆小又无谋。他要是知道我兵临城下,肯定会乘船逃跑。长安只剩下御史、太守等官员不足挂齿,长安城中粮食足够我撑一段时间。魏国援军到达至少要二十日,足够丞相率主力从斜谷赶到,这样就能一举平定咸阳以西。在我看来魏延把一切想的太顺利,搞得他是编剧一样,想怎么编就怎么编。首来来讲十天到达长安,这个时间就不太现实。公元230年曹真伐蜀时走子午谷,因突降大雨,走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夏侯楙要是不跑坚守长安呢?或者其他人坚守长安呢?再者人家逃跑前把粮食烧了呢?二十天后魏国援军才到?当初孟达也认为司马懿要一个月后才到,结果司马懿八天行军一千二百里赶到新城。长安距离洛阳也就九百里而已。再者驻守陇右的郭淮和凉州的徐邈抄蜀军的后路或者切断粮道呢?在我看来魏延把一切想的太顺利,搞得他是编剧一样,想怎么编就怎么编。首来来讲十天到达长安,这个时间就不太现实。公元230年曹真伐蜀时走子午谷,因突降大雨,走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夏侯楙要是不跑坚守长安呢?或者其他人坚守长安呢?再者人家逃跑前把粮食烧了呢?二十天后魏国援军才到?当初孟达也认为司马懿要一个月后才到,结果司马懿八天行军一千二百里赶到新城。长安距离洛阳也就九百里而已。再者驻守陇右的郭淮和凉州的徐邈抄蜀军的后路或者切断粮道呢?
在我看来魏延把一切想的太顺利,搞得他是编剧一样,想怎么编就怎么编。首来来讲十天到达长安,这个时间就不太现实。公元230年曹真伐蜀时走子午谷,因突降大雨,走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夏侯楙要是不跑坚守长安呢?或者其他人坚守长安呢?再者人家逃跑前把粮食烧了呢?二十天后魏国援军才到?当初孟达也认为司马懿要一个月后才到,结果司马懿八天行军一千二百里赶到新城。长安距离洛阳也就九百里而已。再者驻守陇右的郭淮和凉州的徐邈抄蜀军的后路或者切断粮道呢?当时镇守关中的是大将军曹真、大将军军师杜袭。不要受三国演义影响,以为曹真是无能之辈。杜袭也是非常历害的谋士,曹操经常独自跟他聊到半夜。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能满过他们?斜谷道这路也是非常之艰难。当年曹操支援汉中就是走斜谷。从汉中退军后经常对人讲:南郑(汉中)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
意思是说汉中就像一个天然牢狱,四周崇山峻岭。通往汉中斜谷道五百多里都是石穴。石穴就是从石山开凿的路。可想而之子午谷这路的艰难。东晋时曾实施过子午谷奇谋,不过东晋是荆益州两路北伐。桓温率四万人从荆州北上,
司马勋率三万人从子午谷北上。准备两路大军会师于前秦首都长安。
(桓)温遂统步骑四万发江陵,水军自襄阳入均口。至南乡,步自淅川以征关中,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出子午道。
桓温一路势如破竹攻到长安附近的霸上,距离长安城只有四十里。前秦丞相符雄率骑兵阻击于子午谷,司马勋大败,退守女娲堡。
桓温一路势如破竹攻到长安附近的霸上,距离长安城只有四十里。前秦丞相符雄率骑兵阻击于子午谷,司马勋大败,退守女娲堡。
秦丞相(符)雄帅骑七千袭司马勋于子午谷,破之,(司马)勋退屯女娲堡。
接着符雄继续追击,司马勋退往陈仓跟王擢(投降东晋的秦将,人马数目不详)汇合,但还是让符雄所击败。
秦丞相雄击司马勋、王擢于陈仓,勋奔汉中,擢奔略阳。
在霸上的桓温,没有得到司马勋的支援,粮草又不足,只得退军。
因为诸葛亮北伐,魏国首先防范的关中。但实际上诸葛亮打的是陇右,派赵云伪装主力走斜谷,曹真、杜袭去郿县布防。一开始蜀汉北伐,都以为是打关中。魏国大臣都搞懵,诸葛亮不按套路出牌。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如果诸葛亮真的按照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行动,魏延的奇袭大军很可能才出谷口就给消灭了。即使如魏延所料成功拿下长安,诸葛亮也按时赶到,也是守不住。魏国势必大举增援,而蜀军补给线拉长,秦川又是崇山峻岭。后勤补给是蜀汉的硬伤。陇右郭淮部、凉州的徐邈又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捅一刀。诸葛亮北伐的本意并非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那只是口号而已。隆中对说的很清楚,天下有变,两路进军。现在天下无变,荆州已失,岂是北伐的时机。诸葛亮的本意是以攻为守,向魏国耀武扬威。但是这样子的话不能跟魏延去明说。以弱为强,犹可自保。
很多人拿司马懿评价诸葛亮来否决其军事才能:(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请问司马懿讲很容易打败诸葛亮,他办到了没有?李世民曾评价司马懿在打公孙渊、孟达时那么历害果断。但是碰到诸葛亮却变成: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司马懿跟诸葛亮交手是第四次、五次北伐。下面讲一下两人交手过程。公元231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进攻祁山。三国志的记录非常简单。只是讲诸葛亮北伐,粮尽退军。只能从其他史料了解过程。一般来说军事行动都是保密,很少能了解清楚的。二月诸葛亮在攻祁山时,招揽鲜卑人轲比能起兵在石头城响应。魏国派司马懿为统帅,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司马懿让费曜、戴陵率四千人上邽,主力西救祁山。据晋书诸葛亮得知后率军准备把上邽的麦子割了,诸将都担心。司马懿讲诸葛亮考虑太多,必然先把营寨加固好才会去割麦,我们行军两天就能到。晋书:于是卷甲晨夜赴之。而东晋人的汉晋春秋却是相反的记录。据汉晋春秋诸葛亮留下人马继续攻打祁山,分兵攻打上邽。大破费曜、戴陵,然后把上邽的麦割了。据晋书司马懿大军到达上邽时,诸葛亮不敢交战就后退了。晋书:亮望尘而遁。诸葛亮当时确时退了,但不是晋书所说的望尘而遁。汉晋春秋的记录则是因为司马懿敛众据险而守,诸葛亮暂时后退。司马懿继续追击到祁山,卤城。司马懿亲率军攻打卤城,攻破诸葛亮设置在卤城外的重围。而据汉晋春秋司马懿要追击,张郃不同意。司马懿还是去追击,到了又不敢战。魏将皆言(司马懿)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五月时派张郃攻南围,司马懿亲率军攻打诸葛亮。此战司马懿是大败。汉晋春秋: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汉晋春秋的记录跟晋书相反。而三国志的零星记录诸葛亮也并没有败。三国志: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诸葛)亮,张郃攻(王)平,(王)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晋书讲因诸葛亮设置的重围让司马懿攻破而退回汉中。晋书: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而三国志的记录是因为天降大雨导致粮草供应不上,李严请求诸葛亮退军。晋书又讲因诸葛亮退军,司马懿率军追击俘斩万人。而据三国志和魏略讲的是派张郃去追击,张郃是不同意的。张郃率魏军追击在木门中伏,中箭后伤重而死。资治通鉴并不采用晋书的记录,而是采用汉晋春秋、三国志魏略的记录。公元228年诸葛亮以街亭之败请求自贬,如果诸葛亮真的损失万人为何不请求自贬?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率十万人北伐,距离上次北伐已经过去三年了。三国中并没有诸葛亮北伐大军具体数目,晋书记载了。魏国司马懿大军数目不详,个人推测多于蜀汉北伐军。据晋书当时司马懿对诸将讲:(诸葛)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就是说诸葛亮有胆的话就从武功依山向东进攻。但如果西上五丈原的话,我们就不用担心了。司马懿并未发现诸葛亮真实意图,而且认为西上五丈原就完全没有威胁。诸将都认同司马懿的说法,只有郭淮反对。据三国志郭淮曰:若亮(诸葛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司马懿接成了郭淮的建议,于是派郭淮去北原。营寨还没建好,蜀汉果然来进攻。司马懿派将军屯阳遂以饵,几日后诸葛亮也不动。司马懿对诸将讲:诸葛亮准备争原而不向阳遂,是应是佯动。于是又派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率军加强阳遂的防守。而据三国志的记录则不是司马懿的功劳,而是郭淮的功劳。三国志: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於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晋书讲因诸葛亮攻不下阳遂于是暂驻五丈原。据三国志的记录是相持百日。而三国志、汉晋春秋、魏略的记录是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司马懿数次上表请战。据晋书、汉晋春秋诸葛亮对姜维讲司马懿本来就不想打,之所以请战不过是给诸将一个交待而已。军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马懿真有把握击败我们,那会向千里之外的魏主请战。当时诸葛亮还送了女人衣服给司马懿。这时司马懿的弟弟孚写信询问西线战事,司马懿回信: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司马懿对诸葛亮评价是这样子来的。这不过是贬低诸葛亮,抬高自己。如果真的破之必矣就不用坚守不出了。也就魏国实力强人马钱粮都多过蜀汉,不然司马懿的龟缩之策早就败了。
魏蜀对峙其间司马懿看见彗星往蜀汉军营方向坠落。有据晋书: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于是派兵攻打蜀汉军营。此战战绩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就是斩俘一千一百人,牲口一千多头。这就是你说的必败?八月时诸葛亮病死,蜀汉军烧营退军。司马懿得知立马率军追击。据晋书、汉晋春秋的记录杨仪姜维击鼓回师做出准备进攻司马懿的姿态。司马懿以穷寇不之逼而后退。追也是你不追也是你。当年张郃也是你强令追击蜀汉军而死的。蜀汉军退后,司马懿查看蜀汉军营寨看见很多粮草、图书等。据晋书: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谷,今皆弃之,岂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前面刚讲了穷寇不之逼,现在又追。一直追到赤岸才知道诸葛亮死了。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史书上并没有斩俘的任何记录。
还有人讲韩信能出川,诸葛亮不能出川,说明诸葛亮军事才能不行。秦末汉初跟三国的情况根本不同。秦朝灭亡后,天下由十九个诸侯分了。诸侯建国时间非常短,根本不能跟三国的根基相比。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分封诸侯,四月诸侯从关中回封国。五月陈馀、田荣就反了项羽,代、赵、齐三国联盟抗楚。这不就属于诸葛亮隆中对所讲的天下有变。八月刘邦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打三秦。公元前205年正月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投降,这时刘邦韩信出兵已经半年。而雍王章邯则上六月兵败自杀。这时已经韩信出兵已经近一年了。诸葛亮北伐都是三四个月就断粮。诸葛亮北伐时,魏国的援军半个月之内就能到达。而项羽深陷齐国战场抽不了身。
然后刘邦、韩信率汉军加上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的军队攻打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昂,项羽还在陷在齐国,所以他们只得投降。接着刘邦、韩信带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昂的军队并联合赵齐攻西楚,直到刘邦攻下西楚都城彭城,项羽才匆忙从齐国率三万人赶回来,一举击溃五十六万联军。刘邦没有办法只得让萧何都关中老弱男丁都送到前线了。韩信跟项羽交手只有这一次。用李云龙的话讲一个军打不赢一个师,那还不如回家抱孩子。五十六万人给三万人打的大败。这五十六万人不过是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即使是战神韩信也不管用。所以诸葛亮讲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对于诸葛亮这个观点,李靖深表赞同。是以武侯言‘兵卒有制,虽庸将未败若兵卒自乱,虽贤将危之。’还有人拿诸葛亮隆中对两路进兵的方略,以此否定诸葛亮。一路都不够使,还要千里两路分兵。历朝历代分兵比比皆是,怎么在诸葛亮这里就是错误。刘邦跟韩信兵分两路,韩信攻赵、齐,刘邦攻项羽。汉朝时卫青、霍去病兵分两路远征匈奴。晋朝时万里之遥,兵分四路灭东吴。唐朝时兵分六路伐突厥,灭突厥并俘虏郆利可汗。明太祖打元朝,就兵分四五路。征讨北元,明军兵分两路。一路从居庸关出沙漠追击元主,一路从潼关追击王保保。居庸关跟潼关何止千里?咋没有人讲明太祖征北元,误于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明太祖这个策略跟当年汉武帝征匈奴一样,卫青击单于,霍去病击右贤王。所以明太祖讲两路进军的原因在于:使其彼此自救,不暇应援......取之必矣,事有一举而两得者,此是也。
从唐朝开始诸葛亮入选武庙十哲,历代都是如此。然后越来越多的人把诸葛亮神化,把诸葛亮神化的根本不像是人。所以鲁肃先生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魏晋时有位诸葛亮粉丝叫郭冲,编写了五件诸葛亮不为人所知的事。东晋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时逐条驳回。其中空城计的故事就是出自郭冲之手。东晋习凿齿甚至主张以蜀汉为正统。历代都有人给诸葛亮加戏。这是缘于他们对诸葛亮的崇拜和推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是在前人基础上改编。接着还有《毛批三国演义》、《反三国演义》。
特别是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宋时希望恢山河的人。他们更能体会到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南宋岳飞北伐前特路过诸葛亮祠,看到历代称赞诸葛亮的文章及前后出师表,泪如雨下。晚上睡不着,挥泪书写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南宋抗金名将宗泽一直希望恢复中原。宗泽先后上了二十多道奏章,请求赵构回京,每每被黄潜善等人所阻碍,忧愤成疾,背上长毒疮。诸将入室问候病情,宗泽看着诸将说:“我因为徽、钦二帝遭受不幸,积愤成这样。你们如果能够消灭敌人,则我死而无恨了。”诸将都流着泪说:“怎敢不效力!”诸将出去后,宗泽叹息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如何用一句名言来形容读书的魅力?
我的答案是北宋和南宋时候的5句劝学诗,分别代表2种心态下的读书魅力。
世间读书有两种心态。成年人最好选择第一种,儿童最好选择第二种。
第一种是功利心。这种心态以宋真宗著名的劝学诗“书中自有黄金屋”为代表。宋真宗的劝学之心虽好,但是格调实在说不上高。
与这句话可以归在一类的,有“书犹药也”、“读书为明理”、“为有源头活水来”、“腹有诗书气自华”、“岁月从不败美人”、“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这些话,虽然格调有高有低,总体说来,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利益。
其追求的不是书本身,而是书带来的东西,比如知识、气质。
用《金刚经》的“筏喻”来概括,书就是渡河的工具,看书是为渡河,而无需执着于书本身。
在这种心态下,书本身并不能给读书人带来满足感。能让人获得满足感的,是通过书获得的利益。
这与第二种心态无分高下,甚至因为生存原因,这有必要成为成年人读书必不可少的心态。
然而在这种心态下,读书往往是一件需要坚持的苦差事。
读书这件事,魅力也少了很多。
第二种心态,也可以用四句劝学诗概括: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是一位南宋遗民写的劝学诗,原诗有四首,分春夏秋冬,这四句就是每一首的最后一句,讲述每个季节的读书之乐。
这种读书心态,纯粹是“自得读书乐”,而非以“黄金屋”来诱惑,格调似乎更高一些。
北宋苏舜钦以《汉书》下酒,每当读到开心处,就痛饮一大杯,每天晚上喝酒太多甚至惊动了其岳丈。这就是典型的“自得读书乐”。
不带功利心读书,从书中寻找其本身的乐趣,会获得一种灵魂上的满足。
这种灵魂上的满足,才是读书最有魅力的地方。
试想,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一盏孤灯,一卷闲书。
翻开一本书,就进入了一个世界。忽而在汨罗江畔见屈子悲吟,又见大江之上曹操横槊赋诗。吟诗声未尽,大江上倏然火光冲天,人喧马嘶中又隐隐听到了巴黎圣母院的钟声。在安详厚重的钟声中,哈利波特骑着扫帚慢慢飞向月亮。明月出天山,穿过苍茫云海,照向了秦塞汉关,经历漫长时光,终于照在了唐代的迷蒙春江之上。
这种纵横书海,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任意遨游的快感,不是其人,难得其味。
然而,生活却不会给我们这么多奢侈的读书时间。
大多数人都要苦苦求生,读书往往先求“有用”。
我不否定这种行为,即使是我,大部分“无用”的杂书,也是在少年时候读的。
追求“有用”并非是一件坏事,仔细想来,其实是对个人、对生活、对家庭的负责。
书犹人也。人可以为师,教导你技能或者知识。人也可为友,与之交谈,可推心置腹,心神俱醉。
师可敬,友可亲,这两种心态无分高下,只有时机的选择。
少年人时间充足,不妨在保证课业的基础上,多根据自己兴趣读书,也就是以第二种心态读书。
成年人肩负家庭重任,每一分每一秒都很宝贵,不可能只为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任性,大多数时间,可以用第一种心态读书,也就是功利性读书。
生活总有无奈,只能妥协了。
然而,你并非没有机会以第二种心态读书。
月渐西移,你凝视着妻子和孩子熟睡的面容,在细微的鼾声里,悄悄来到客厅,打开台灯。
翻了半个小时书后,你也打起了呵欠。
工作繁重,明天还有任务,不能晚睡。
半个小时,足矣。
你悄悄关上灯,拉开被子躺下,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