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道辅助,南越国是如何兴起和灭亡的?
无道辅助,南越国是如何兴起和灭亡的?
南越兴起
公元前221年,秦国已经通过战争相继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并建立了统一的中原王朝——秦朝,此时秦朝最大的威胁为北面的匈奴和南面的百越。约公元前218年,秦朝君主秦始皇派遣屠睢率领50万秦军分五路进攻岭南和闽越地区的百越部族,当时的岭南和闽越地区还处于原始的部落酋长割据状态,四支最强的百越支系为南越、西瓯、骆越和闽越。
秦军第一路在余干(今属江西省)集结,进攻闽越,攻陷后设立了闽中郡。第二路在南野(今江西省南康市南)扼守,对闽越和南越形成压迫之势。第三路占领了南越的番禺。第四路在九嶷山(今湖南省宁远县南)驻守,第五路在镡城(今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西南)附近的越城岭驻守,准备一起进攻西瓯。与此同时,秦始皇派遣史禄负责运送粮饷,史禄率领士兵在湘水和漓水之间修筑了灵渠,顺利的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保障了秦军的后勤供给。秦军进攻西瓯初时很顺利,杀了西瓯的首领译吁宋。
但西瓯的越人不肯屈服,逃入丛林推选出新的将领与秦军对抗。后来还发动夜袭大破秦军,将秦军统帅屠睢杀死。秦军受到重创,秦朝只好让秦军的另一将领赵佗改为守势。前214年,秦始皇派遣任嚣、赵佗率领秦军重新发动攻势,很快击溃了西瓯人的反抗,此时,岭南地区已完全纳入了秦朝的版图。同年,秦朝在岭南地区设立了南海、桂林、象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尉。南海郡下设番禺、龙川、博罗、揭阳等数县,赵佗被委任为龙川令。
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即位。前209年,秦朝自秦始皇以来长期的暴政激起了戍卒陈胜、吴广等人的起义。接着项羽、刘邦等势力也纷纷起来反秦,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乱状态。陈胜吴广起义后不久,南海尉任嚣病重,他临死前把时任龙川令的赵佗召来,告诉赵佗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可以建立国家以抵抗中原各起义军的侵犯,并当即颁布文书让赵佗接任南海尉的职务。
不久,任嚣病亡,赵佗向南岭的横浦关(今广东省南雄市北)、阳山关(今广东省阳山县北)、湟溪关(今广东省英德县境内连江入北江处)等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义军进犯,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此时桂林和象两郡的越人也趁机纷纷独立,公元前257年古蜀的王族后裔蜀泮在象郡击灭骆越部族的文郎国,以螺城(今越南河内市东英县内)为都城建立了瓯骆国,自称“安阳王”。
公元前207,赵佗先把儿子赵仲始入赘瓯骆国,后又出兵攻打安阳王,接着还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赵佗考虑到象郡越人部落势力的强盛,析其为交趾、九真两郡,仅派两使者管理重大事务,日常事务仍由各部落首领自己管理。公元前203年,赵佗以番禺为都城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赵佗统治时期南越国立国第二年,前202年,刘邦经过多年征战消灭了项羽,在中原建立了汉朝政权,史称西汉。刘邦将秦朝的南海、桂林、象三郡封给长沙王吴芮。公元前196年,刘邦颁布诏书,分封赵佗为“南越王”,并派遣陆贾出使南越国,让他劝说赵佗归属汉朝。
陆贾来到南越国后,赵佗以越人随意的装束和礼节傲慢地接见了陆贾。陆贾当即指出赵佗是中原人,不应该忘记中原的礼俗。并指出刘邦已经平定岭北,国力强盛,南越国一个小地方如果和强大的中原政权相对抗那就大祸临头了。首先赵佗的亲人和祖坟都在中原,如果南越国和汉朝交恶,那么赵佗留在中原的亲人就会被诛杀,祖坟就会被夷平。
汉朝再派个将领带十万的军队前来讨伐,南越立国不久,越人还未完全臣服赵佗,如果汉朝发兵十万攻南越,南越人就很可能杀死赵佗而归顺汉朝了。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了刘邦赐给的南越王印章,对汉朝称臣,使南越国成为汉朝的一个“外臣”。
就这样,刘邦通过和平方式使南越国归顺汉朝,此后一段时间,南越国和汉朝一直互派使者,并在边境开放市场贸易。前195年,刘邦去世,其子汉惠帝即位,两国仍然维持友好的关系。
公元前188年,汉惠帝去世,年幼的刘恭即位,刘邦的妻子吕后实际掌握了朝政。公元前181年,在朝臣的提议下,吕后颁布了关闭和南越国交界的关卡和市场,禁止向南越国出售铁器和其它物品的政令。赵佗派出内史藩、中尉高、御史平三位南越国重臣前往汉朝请求吕后改变政令,但皆被扣留不能返回南越国。
而且吕后还派人诛杀了赵佗老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的亲人,削平了他的祖坟。赵佗认为吕后这样做,很可能是汉朝诸侯长沙国从中离间的结果,并认为长沙国有可能想吞并南越国。于是赵佗宣布与汉朝脱离臣属关系,自称尊号“南越武帝”,并出兵攻打长沙国,在攻克边境数县后撤回。吕后下令削掉给赵佗的南越王封号,并派遣将军周灶前去攻打南越,但由于中原的士兵不适应南越的炎热潮湿的气候,纷纷得病,连南岭都没有越过。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死,汉朝的军队停止进攻。此时赵佗的声名威震岭南及周边地区,南越国以财物赠送的方式对东边闽越国施加影响,对西边瓯貉国故地加强控制,同时夜郎、同师纷纷臣属南越国,南越国的势力影响范围扩张至顶峰。赵佗以皇帝的身份发号施令,与汉朝成为两个外交姿态平等的政权。
公元前179年,吕后死后,汉朝太尉周勃铲除了吕氏集团的党羽,并迎立刘邦的儿子刘恒即位,是为汉文帝。此时,赵佗向还在长沙国驻守的汉朝将领周灶送去转交给汉文帝的书信,请求汉朝寻找赵佗在真定老家的亲人,撤去驻守在长沙国境内的军队,并希望以南岭为两国的边界,改变目前两国犬牙交错的边界状况。
汉文帝接到赵佗的书信后,改变了吕后时代对待南越国的政策,他派人重修了赵佗的祖坟,设置守墓人每年按时祭祀,并给赵佗的堂兄弟赏赐了官职和财物,同时还撤回了汉朝在长沙国的部分驻军。接着汉文帝在丞相陈平的推荐下,任命汉高祖刘邦时曾出使南越国的陆贾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国说服赵佗臣属汉朝。
陆贾到了南越国后,向赵佗呈送了汉文帝的书信。汉文帝在书信中指出是吕后的错误政策致使两国交恶,而两国交恶必使边境爆发战争,将士多伤亡,百姓多遭殃。汉朝已经改变了对南越国的敌对政策,愿两国重修旧好,希望赵佗能放弃皇帝的名号,重新臣服于汉朝。
汉文帝还在书信中以边界是汉高祖刘邦制定的,不敢违反的理由拒绝了赵佗以南岭为两国边界的请求。赵佗其后向陆贾表示愿意永久成为汉朝的藩臣,并向国内发布命令,去除帝制,重新称王。陆贾的第二次出使,使南越国和汉朝恢复了刘邦时期的友好关系。赵佗重新对汉朝称臣,并时常派使节朝见汉文帝。但在南越国,赵佗仍然使用皇帝的名号。
公元前156年,汉文帝去世,其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汉越两国仍然保持着这种表面上的友好关系。
赵眜统治时期公元前137年,赵佗去世,由于他去世时已达百余岁高龄,其太子赵始已经死去,其孙赵眜即位,赵眜对汉朝自称“南越文王”,在南越国内自称“南越文帝”。前135年,闽越王郢趁机向南越国发动战争,攻打南越国的边境城镇。这时赵眜刚继承王位不久,国家尚不稳,于是致信汉朝的新一任君主汉武帝,说明闽越正举兵侵犯南越国,请求汉武帝处理此事。
汉武帝对赵眜的做法大加赞扬,称其忠于臣属之职,不兴兵互攻,并派遣大行令王恢、大农令韩安国率兵分别从豫章郡、会稽郡前往讨伐闽越。汉朝军队还没有进入闽越,郢的弟弟余善就发动叛变,杀死了郢,投降了汉朝,于是汉朝的军队停止了讨伐行动。汉武帝随后将闽越国一分为二,立前任闽越王无诸的孙子丑为越繇王,立余善为东越王。于是,曾经臣属于南越国的闽越和南越国脱离了关系,直接受制于汉朝。
王恢在出兵取下闽越之后,曾派番阳县令唐蒙出使南越国告知此事。此后,汉武帝又派遣中大夫严助前往南越国将对闽越的处理结果告知赵眜。赵眜得知后,向严助表达了对汉武帝的深切谢意,并告诉严助,南越国刚遭受过闽越的入侵,等处理完后事后,他就去汉朝的京城朝见汉武帝。
随后,还派太子赵婴齐跟随严助回汉朝京城长安的宫廷当警卫。严助离开后,南越国的大臣以赵佗的遗训向赵眜进谏,劝赵眜不要去汉朝的京城,以免被汉武帝找借口扣留,无法返回南越国,而导致亡国。于是,赵眜在其十多年的统治时期内,一直以生病为借口,没有前往汉朝京城朝见汉武帝。
唐蒙在出使南越国时,从南越人请他吃蜀郡出产的杞酱一事中了解到,蜀郡至夜郎,再从牂柯江(今云南、贵州两省境内的北盘江)乘船而下,可以直达番禺。于是唐蒙上书汉武帝,请求在夜郎征集十万精兵,乘船沿牂柯江而下,可出奇兵攻打南越国。
汉武帝同意了唐蒙的请求,任他为郎中将,带领一千士兵和许多的粮食辎重从巴符关(今四川省合江县附近)进入夜郎,劝说夜郎侯多同归属汉朝。夜郎及其附近的城邑因为受到唐蒙带来的厚礼,于是都同意归属汉朝,汉朝在夜郎设置了犍为郡。就这样,另一个曾经臣属于南越国的夜郎也向汉朝臣服了。
赵婴齐统治时期前125年,赵眜病重,他在汉朝宫廷当警卫的儿子赵婴齐向汉武帝请求回国。同年,赵眜去世,赵婴齐即位。赵婴齐在没去长安之前,曾经在南越国娶越人女子为妻,生长子赵建德;赵婴齐去长安做警卫后,又娶邯郸樛家的女儿做妻子,生儿子赵兴。赵婴齐继位后,立从汉朝带回的妻子樛氏为王后,赵兴为太子。这种舍长立幼的做法,为南越国的将来种下了祸根。
赵婴齐是一个暴君,喜欢恣意杀人。汉武帝多次派使者到南越国,劝告赵婴齐到长安朝见汉武帝。赵婴齐惧怕进京后,汉武帝会并吞南越国,将南越国比照汉朝的内诸侯,在南越国执行汉朝的法令,因此以有病为借口,一直未去长安,只派遣儿子赵次公去长安当警卫。
赵兴统治时期约前113年,赵婴齐病死,谥号“南越明王”。太子赵兴即位,其母樛氏成为太后。同年,汉武帝派遣安国少季出使南越国,前往告谕赵兴和樛太后,让他们比照汉朝的内诸侯前去长安朝拜汉武帝;同时命能言善辩的谏大夫终军、勇猛之人魏臣等辅助安国少季出使,卫尉路博德则率兵驻守在桂阳(今广东省连州市),以接应使者。
此时的赵兴尚年轻,樛太后是中原人,南越国的实权实际上掌握在丞相吕嘉手中。樛太后在没有嫁给赵婴齐时,曾经与安国少季私通,此次安国少季出使到南越国,他们再次私通,南越人因此多不信任樛太后。樛太后感受到朝野的孤立,害怕发生动乱危及自己的地位,也想依附汉朝的威势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多次劝说赵兴和群臣归属汉朝。
与此同时透过使者致信汉武帝,请求比照汉朝的内诸侯,每隔三年去长安朝见汉武帝一次,并且撤除南越国与汉朝国界上的边关。汉武帝答应了樛太后的请求,赐给南越国丞相、内史、中尉、大傅等予官印,其余官职由南越国自置,这样意味着汉朝朝廷可以直接对南越国高级官员进行任免。
汉武帝还废除了南越国以前的黥刑和劓刑等野蛮酷刑,跟汉朝的内诸侯一样执行汉朝法律。同时将派往南越国的使者都留下来镇抚南越国,力求南越国的局势平稳。赵兴和樛太后接到汉武帝的谕旨后,马上准备行装,准备前往长安朝见汉武帝。
南越国的丞相吕嘉较为长寿,从赵眜、赵婴齐一直到赵兴均由其辅佐,为三代老丞相。他的宗族在南越当官的有70多人,与南越王室有联姻,在南越国的地位十分显要,深得越人的信任,威望超过赵兴。吕嘉强烈反对南越国内属汉朝,多次劝谏赵兴,但赵兴一直不听。
这使吕嘉产生了背叛的念头,多次托病拒绝会见汉朝使者。汉朝使者都注意到吕嘉,但迫于形势,未能杀掉吕嘉。赵兴和樛太后害怕吕嘉首先发难,就安排了一场酒宴,宴请汉朝使者和吕嘉,想借汉朝使者之力杀死吕嘉等人。在宴席中,樛太后当面指出吕嘉不愿归属汉朝的行为,想以此激怒汉朝使者出手杀吕嘉。
但此时,身为将军的吕嘉之弟正率兵守在宫外,安国少季等使者犹豫不决,最终不敢动手。吕嘉觉察出杀气,随即起身出宫,樛太后大怒,想以矛掷击吕嘉,被赵兴阻止。吕嘉回去后,将其弟统领的士兵分出一部分安排到自己的住处加强防卫,托病不再去见赵兴和汉朝使者,并暗中与朝中大臣密谋,准备发动政变。吕嘉知道赵兴无意杀他,所以数月没有采取行动,而樛太后想杀吕嘉,又没有这样的能力。
汉武帝听说了吕嘉不服从赵兴,而赵兴和樛太后又无法控制吕嘉,派出的使者胆怯无能也帮不上忙;同时又认为赵兴和樛太后已经归附汉朝,唯独吕嘉作乱,不值得兴师动众,于是想派庄参率2000人出使南越国。庄参不愿意,汉武帝改派韩千秋和樛太后的弟弟樛乐于前112年率2000人前往南越国。当韩千秋和樛乐进入南越国之后,吕嘉等人终于发动政变。
吕嘉向国人称,赵兴太年轻,樛太后是中原人,又与汉朝使者有奸情,一心想归属汉朝,想把先王留下的珍宝献给汉武帝,并想把随从去长安的南越人卖给中原人为奴,不顾及南越国的社稷,只顾及汉朝皇帝的恩宠。随后吕嘉和他弟弟领兵攻入王宫,杀死了赵兴、樛太后和汉朝的使者。
赵建德统治时期吕嘉杀死赵兴之后,立赵婴齐和南越人妻子所生的长子赵建德为新的南越王,并派人告知了南越国的诸侯苍梧王赵光及南越国属下的各郡县官员。这时韩千秋的军队进入南越国境内,攻下几个边境城镇。随后,南越人佯装不抵抗,并供给饮食,让韩千秋的军队顺利前进,在走到离番禺40里的地方,南越突然发兵进攻韩千秋的军队,把他们全部消灭。
吕嘉又让人把汉朝使者的符节用木匣装好,并附上一封假装向汉朝谢罪的信,置于汉越边境上,同时派兵在南越边境的各个要塞严加防守。汉武帝得知后,非常震怒,他一方面抚恤战死者的亲属,一方面下达了出兵南越国的诏书。
公元前112年秋,汉武帝调遣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万人,兵分五路进攻南越。第一路任命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兵从桂阳沿湟水(今广东省境内的连江)直下。第二路任命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从豫章郡过横浦关沿浈水直下。第三路和第四路任命两个归降汉朝的南越人郑严和田甲分别为戈船将军和下厉将军,率兵从零陵(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北)出发,然后郑严的军队沿漓水直下,田甲的军队则直抵苍梧(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
第五路以驰义侯何遗利用巴蜀的罪人和夜郎的军队,直下牂柯江。五路军队的最终目标皆为南越国的都城番禺。与此同时,东越王余善也向汉武帝上书请战,并派兵8000人协助杨仆进攻南越国,但东越王的军队行至揭阳时,便借口遇上风浪而不再前进,还暗中派使者向南越国报信。
该年冬天,公元前112年冬,杨仆率领精兵,抢先攻下寻峡,然后攻破番禺城北的石门(在今广东省广州市内),缴获了南越国的战船和粮食,乘机向南推进,挫败南越国的先头部队,率领数万大军等候路博德的军队。路博德率领被赦的罪人,路途遥远,与杨仆会师时才到了一千多人,于是一同进军。杨仆率军队在前边,一直攻到番禺,赵建德和吕嘉都在城中固守。
杨仆选择有利的地形,将军队驻扎在番禺的东南面,天黑之后,杨仆率兵攻进番禺城,放火烧城。而路博德则在城西北驻军,派使者招降番禺城,南越人久闻路博德的威名,于是纷纷投奔路博德的旗下,黎明时分,城中的南越国守军大部分已向路博德投降。吕嘉和赵建德见形势不妙,在天亮之前率领几百名部下出逃,乘船沿海往西而去。路博德在询问了投降的南越人之后,才知吕嘉和赵建德的去向,并派兵追捕他们。最后,赵建德被路博德的校尉司马苏弘擒获,而吕嘉被原南越国郎孙都擒获。
吕嘉和赵建德被擒之后,南越国属下各郡县包括苍梧王赵光,桂林郡监居翁,揭阳县令史定等皆不战而向汉朝投降。郑严和田甲的军队,以及何遗调动的夜郎军队还未到达,南越国已经被平定了。这样,由赵佗创立的南越国经过93年、五代南越王之后,终于被汉朝消灭了。
当平定南越的捷报传给汉武帝时,汉武帝正在前去视察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东南)的途中,当时身处左邑县桐乡(今山西省闻喜县北),于是汉武帝在桐乡设立了闻喜县。前112年冬,吕嘉被汉军处死后将其首级呈送给汉武帝,当时汉武帝行至汲县新中乡(今河南省新乡市东),于是汉武帝又在新中乡设立了获嘉县。
同年,赵建德也被处死,其首级高悬在汉朝皇宫的北阙上。其后汉武帝还在益州郡设立嶲唐(今云南省永平县西北)、不韦(今云南省保山市东北)两县,将吕嘉的子孙和宗族迁徙过去,以绝南越后患。汉武帝在平定南越国后,将南越国领地设置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前110年,杨仆率军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属广东省)渡海,占领了海南岛。汉朝将其设为儋耳、珠崖两郡,和前面七郡同隶属于交州刺史部。
春秋儒家的超前思想如果进一步成为新的社会制度?
春秋儒家的超前思想,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时代,儒家思想只能作为借鉴和引用,如果进一步成为新的社会制度,那将是中国历史的倒退和衰亡。
春秋儒家的超前思想重在以高尚的道德品质提升个人的修养和思想境界,注重统治阶级的仁政和以德教化万民布施天下,从而实现社会大同,天下为公。但是当时的社会群雄逐鹿,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各国诸侯要的是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用的是武力镇压。由于儒家思想的过于超前,难以接近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儒家的超前思想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其它诸侯国的采纳。
孔子是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敬佩尧舜二位先贤的禅让帝位实现天下为公,向往周公的仁政和礼乐制度而实现的社会和谐稳定,天下太平盛世。面对当时的礼崩乐坏,孔子致力于克己复礼,想通过西周的道德仁政,救济于天下苍生百姓。然而,当时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可逆转而倒退回到从前。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走向政治舞台,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体文化。一代又一代的鸿儒硕学层出不穷,儒家思想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儒家思想中一些陈旧的观念也明显地脱离实际,必须是推陈出新,扬长避短,古为今用。
当今时代必须是以毛泽东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制定新的社会制度。这样才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儒家思想的精华,又有着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内涵。
如果以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制定新的社会制度,当然是不可能的,那只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新的时代必须有着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制度,才有着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富裕,才有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到底秦叔宝是个什么地位?
私交上属于李世民的生死战友,但他后来的表现太拉胯,以至于掉出了大唐顶级武将的行列。
如果谈起唐朝的演义,那绝对离不开李世民,而只要提到李世民,就绝对有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三人,他们被视为“大唐四人组”,不论是南征北战还是加官晋爵,这四个人都在一起,然而演义很多时候虽然有讲故事的成分,可核心的背景,往往是真实的。
秦叔宝是李世民崛起路上最大的收获之一。
武德二年,大唐已经建立了半年的时间了,作为继承大隋在长安立都的唐朝,乃是当时的中原正朔,虽然大唐称不上是最强的政权,可合法性依然能吸引很多的人才投靠,秦琼秦叔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武德二年二月,秦叔宝不满王世充的为人,离开“王郑”政权,与秦叔宝一同离开的,还有程咬金。
秦叔宝和程咬金的行为看似有些“背叛”特征,但李渊却对秦叔宝十分欢迎,因为秦叔宝早就是隋朝的“猛将”,虽然还只是声名鹊起,可秦叔宝一样是非常年轻,他的潜力不可限量,其次也是因为在隋末乱世,投换阵营并不算是很罕见的事情,君主一般都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宽容态度。
与此同时,大唐的秦王李世民素有“广纳贤才”的名声,他既是大唐的秦王、皇子,也还是大唐的第一武将,所以李世民想得到秦叔宝,李渊也想着将秦叔宝交给李世民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秦叔宝由此开始就跟着李世民。
这里需要特地提一下的是:秦叔宝最初其实还属于是李渊的人。
跟后来的尉迟敬德完全属于李世民阵营不同的是,尉迟敬德是被李世民在讨伐刘武周的时候俘获的,没有经过李渊的程序,直接被李世民纳为心腹,所以尉迟敬德明明比秦叔宝晚来,而且还曾是和李世民生死相对的敌人,却还是要比秦叔宝的地位高,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可大唐初立,天下大局动荡,长安的大唐在风中飘摇,山西的大本营也被突厥虎视眈眈,因此大唐内部根本没有太多的权力斗争,或者严格来说是不敢有太多的权力斗争,内部矛盾固然存在,其矛盾面积不大,主要矛盾仍然是外部矛盾。
吸纳了秦叔宝后,李世民封秦叔宝为马军总管,不久后,刘武周借助着突厥的力量南侵攻打山西,山西的局势一度达到失控的地步,而李渊前后派出的人都无法拿下刘武周,反而被刘武周打得狼狈逃窜,李渊已经无计可施,在绝望之中声称放弃山西,这个决定遭到了李世民的反对。
因为山西大本营是李唐的老巢,天下诸侯并起,如果长安守不住,那么李唐就会退出关中平原,回到山西之地,借助着山西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可山西如果丢了,这不仅失去了退路,反而还会被人借用山西攻往长安的路线进攻大唐。
所以李世民自告奋勇,带领手下的将士出兵山西。
在李世民的计划中,秦叔宝和程咬金是很重要的一环,李世民出兵山西,既有保卫大本营的想法,也有培养自己战斗嫡系的想法,而相处这么久下来,李世民知道秦叔宝和程咬金是最合适的人选,所以下定决心培养二人。
武德三年,李世民发动柏壁之战,在这一战中,李世民跟秦叔宝当起了“侦察兵”,于寒冷的冬月躲在山头里观察敌人的动向,严谨的战略、精明的布局让李世民在各个节点都安排了恰到好处的兵力以及进攻路线。
分兵之际,李世民让秦琼在美良川埋伏“大胜而归”的尉迟敬德,因为尉迟敬德是刘武周阵营中战斗力、地位堪比宋金刚的人物,所以李世民很大胆地想着,他既要尉迟敬德这个人才,也要打击刘武周的实力。
美良川战役中,秦叔宝成功击败尉迟敬德部队,重创刘武周势力,唯一可惜的是尉迟敬德逃跑了,而秦叔宝同样没想到的是,这个被他亲手打败的敌方大将,未来的地位会超过他。
擒获尉迟敬德,秦琼立下大功,而在不久之后,李世民对刘武周发动总攻,在柏壁大战中以步步为营的战术击败了刘武周,逼得刘武周只能逃亡突厥,当刘武周逃跑后,他手下的将领自然是树倒猢狲散,尉迟敬德知道自己打不过李世民,也也知道李世民是个明主,便献出介休、永安两座城投降。
得到了尉迟敬德后,李世民如虎添翼,在不久之后的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确定了自己的“心腹团队”。
武德三年七月,携带着击败刘武周的威势,李世民东进准备收复洛阳,而盘踞在洛阳的乃是秦叔宝的旧主王世充,说起王世充,他这个人虽然脾气不好,可能力也是顶尖的,加上河南之地的战略地位和山西几乎是平级,所以打王世充,很重要也很艰难。
为了拿下王世充,人数比不上王世充部队的李世民只能在士兵的质量上想办法,而士兵的质量,既来自于优质的兵员,也关乎领兵武将的风格,最重要的是,装备的精良与否、铠甲的厚度,很多时候直接能决定冷兵器时代的胜负。
于是李世民打造了“玄甲军”,玄甲军在那个时代是一个“拉风”的军团,因为玄甲军外面穿着银光闪闪的玄甲,内里和外披风又是清一色的黑衣服,这种单色调组成的锐利感,对敌人的士气本就是极大的挫伤。
但玄甲价值不菲,李世民也不可能让大唐全部武装,砸锅卖铁也只有核心部队能用,更夸张的是这核心部队的人数仅仅是一千多人,而这支部队的“将领”,也自然而然是李世民心腹中的心腹。
也不出秦叔宝所料,李世民将他和程咬金任命为其中两路的将领,但让尉迟敬德也担任一路将领,这是秦叔宝始料未及的,尉迟敬德虽然来得晚,而且还是投降,但他少了李渊那一道关系,让李世民在潜意识上就更加信任尉迟敬德。
因为在柏壁之战后,李渊对秦叔宝大肆封赏,给秦叔宝赐下黄金百斤,而且册封最高军功的“十二转”上柱国之位,秦叔宝的地位一下子得到极大的攀升。
但这种攀升也让李世民内心隐隐有些不满,有一句话叫“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虽然秦叔宝也不是刻意讨好李渊才得到这些,可随着李世民和李渊的矛盾开始变大,秦叔宝自然会受影响。
如果秦叔宝是个忠诚的人,他拿了李渊的好处,以后李世民和李渊闹翻了,秦叔宝就应该站在李渊这一边,因为李渊才是君,而如果秦叔宝帮了李世民,那么秦叔宝就处在一个受争议的处境,帮助皇子对付皇帝,这是忠臣之举吗?
当然不是。
所以残酷地讲,李世民虽然和秦琼是生死战友,但在这个时候也不得不分权制衡了,尉迟敬德显然就是最好的人选。
确立了玄甲军四路的将领人选:秦琼、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李世民就要创造人生的最高光时刻:虎牢关大战。
武德四年,李世民东进的脚步越来越快,王世充的大军人数虽然多,但在李世民的大军面前却是乌合之众,所以当李世民达到了洛阳的时候,王世充慌了,他只能求援于窦建德,希望窦建德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从河北发兵救援洛阳。
窦建德自然知道李世民难搞,于是带着大军从河北出发,途经荥州(今郑州)的虎牢关进入洛阳,而即便窦建德不入关,都能把李世民卡在中间,让李世民的军队被困死,只要打消耗战,失去补给的李世民不攻自溃。
这一招在实际情况上来说确实对李世民的威胁极大,所以严格来说,虎牢关之战也同样是李世民的生死之战,如果军心弱一点的部队,此时或许都已经哗变,但李世民迎难而上,与秦琼等人商讨战术,最终决定“诱敌出击”。
李世民先是将自己的马匹安排到黄河边放牧,以这个举动来麻痹窦建德,令窦建德以为李世民这一方已经弹尽粮绝了,而窦建德人数众多,本来就缺乏敬畏之心,如今一看李世民果真没粮食了,就觉得自己神机妙算,便派出军队挑衅李世民。
他以为李世民怕冲突,事实上,李世民最喜欢的就是速战速决。
于是大战打响,李世民派出玄甲军迅速凿穿窦建德的中军,而这个“凿头”,正是秦琼。
秦琼带着数十玄甲军像一柄尖刀直直插入窦建德的核心营帐,最终擒获窦建德,正所谓擒贼先擒王,拿下了窦建德,夏军自然是人心涣散,所以秦琼也立下了虎牢关之战最大的功劳,回到了长安后,李渊又给秦琼加封了翼国公,此时的秦琼,在明面上的地位已经远远高于尉迟敬德了。
但皇帝不可能一直都是李渊来当的,如果一直都是李渊掌权,那么李世民和尉迟敬德之间更亲近、更信任的关系并不会为尉迟敬德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是被李渊明面上册封的秦琼有着极大的好处。
随着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窦建德,河南河北的大部分地区被大唐圈入囊中,而这些地区,也间接成为了李世民的基本盘,因为李世民除了能打仗以外,他行政也是一把好手,他迅速恢复洛阳等地的经济,让洛阳百姓很快便认同了大唐,这种做法对大唐的整体利益来说是好的,但对李渊来说,却不是好事。
理由也很简单,李世民如此经略洛阳,岂不就是等于割据了洛阳?
所以李世民和李渊的父子矛盾加重,还有太子李建成百般针对李世民,这让李世民的处境很是艰难,武德九年,李世民及其团队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劣势局面,谋划发动玄武门事变,在非正面力量的前提下,解决李建成和李渊问题,所以玄武门之变,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宫廷政变。
也是在玄武门事变中,秦叔宝在后世出现了“争议”。
因为秦叔宝具体做了什么,史书并没有记载,对于秦叔宝在这件事上的功劳,史书也只是一笔带过,反而是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高士廉等人又是动手又是动脑子,所以这些人后来在凌烟阁的排位都比秦琼高得多,这也侧面反映了史书的“寥寥记载”,本质上就是秦叔宝的贡献极少。
而为什么贡献少,根本原因还是前面提到的,如果秦叔宝真的参与逼宫,那么他在李渊那里得到的好处,又该如何对待,他自己又该如何自处?
这是价值观的问题,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的问题,所以有着复杂背景的秦叔宝,他在李世民的团队里并不纯粹,比起纯粹到不行的尉迟敬德,秦叔宝弱了一头。
但秦叔宝终究是李世民的生死战友,李世民一生为别人挡过箭,吸吮过伤口,与秦叔宝之间自然是更加贴近,这就是生死战友、从龙之功,因此李世民登基后,秦叔宝被任命为左武卫大将军,还给了他七百户的实封食邑。
也是自此开始,秦叔宝开始“拉胯”了。
因为秦叔宝早年经历的战争太多,据他而言,大小战争高达两百多场,所以秦叔宝受的伤很多,流的血也很多,这导致他的身体已经变得很弱了,在贞观年间,所有武将都纷纷建立灭国大功、扩张之功时,秦叔宝反而在长安养老,这让秦叔宝出现了断代。
所以秦叔宝在大唐的历史中,他并没有灭国之功,可没人敢说他没有灭国的能力,这一切都是时也命也。
但有能力没有成果也是枉然,秦叔宝在凌烟阁功臣榜中排最后一名,这其实都是李世民照顾他了,所以秦叔宝在这个大唐,都是李世民生死战友这个概念的存在,但除了这个身份以外,其余的功绩后人还真的不好说。
不得不说秦叔宝的尴尬处境,也是他的一种悲哀。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刘裕留给刘义符的四位辅政大臣?
刘裕临终托命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三月,刘宋武帝刘裕病重,太尉长沙王刘道怜、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以及谢晦、檀道济等人一一进宫,侍奉刘裕服药治病。而此时的皇太子刘义符经常和一些小混混在一起鬼混。为此,谢晦对刘裕说:“陛下,您现在年岁已高,是时候考虑如何才能使您大业永世长存了,帝位的继承非常重要,可不能交给没有才能的人啊!”刘裕就问:“你看老二庐陵王刘义真怎么样?”谢晦就说:“陛下,那臣就先去看看吧!”谢晦真拿自己当根葱了,作为一个臣子这样干涉皇家的继承问题,太危险了!他这样做其实是有私心,刘裕的老四彭城王刘义康可是他的女婿。果然,谢晦考察回来,对刘裕说:“陛下,刘义真的德行低于才能,不能做人主啊!”到了三月十五日,刘裕就把刘义真派到州郡下面锻炼去了。五月,刘裕病得更厉害了,他把太子刘义符叫到床前,可是临终嘱托:“檀道济这个人虽然很有才干,但并没有什么大的志向和野心,但是这家伙性格刚烈,很难驾驭;徐羡之、傅亮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其他的图谋和想法;谢晦这个人嘛,他一直和我南征北战,很有能力,如果出事的话,那一定就是出在他身上。”嘱咐完儿子,刘裕又亲手写下遗诏,遗诏上写道:“如果以后有少年天子出现,朝中所有大小事务都交给宰相处理了,用不着让皇太后她老人家出面主持朝政。”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都接受了刘裕的遗令。五月二十二日,宋武帝刘裕驾崩。刘裕下的这道旨本无可厚非,他是接受了历史上那些太后专政的历史教训,可惜的是,太后虽然不把持朝政了,大臣们一样违背你的命令,祸乱朝纲。结果,还真出事了!继位后的少帝刘义符,因为贪玩、嬉戏、尚武被这几个人给废了,在废之前谢晦还顺便借少帝之手把刘义真给办了,他是担心刘义真找他的麻烦。几个人一商量,决定迎接老三刘义隆为帝。宋文帝除“四害”!
刘义隆在江陵听说了两个哥哥的死讯,手下人都十分顾忌,不少人劝他不要自投罗网。司马王华则认为不然,他说:“徐羡之等人寒士出身,受先皇顾命,重任在肩,看不出要造反的意思。之所以废了皇帝,并杀害二王,应该是怕将来被清算,故而下手。他们对皇室效忠已久,也不可能忽然有异志,而且这三个人势均力敌,谁都不服谁,只是想借机握权自固而已,必会仰待少主殿下。如今只管放心跟去,实在没有什么可顾虑的。”王华有见识,分析得十分透彻,虽然有很多猜测的成分,但也很在理。西汉文帝刘恒继位前,周勃派人来接他,他手下的众臣也是这样担心,不让刘恒前往,而长史宋昌也是这样力排众议,把事情分析得很得当。果然,刘义隆听了王华的建议,抬出了历史上宋昌的例子,他笑道:“爱卿是想做当年劝汉文帝进京即位的宋昌吧?”刘义隆与他的两个哥哥不一样,不爱玩耍,喜欢读书,还写得一手好字。历史告诉我们,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长史王昙首、南蛮校尉到彦之也都劝刘义隆动身,刘义隆心中有底,说:“朝中诸公受先皇遗命,不会背弃,何况我手下的兵力也足以制人,有什么好怕的!”刘义隆把王华留在荆州,又让到彦之镇守襄阳以防不测,然后起程江陵接见傅亮等前来迎接的百官。刘义隆一见到傅亮,便拉着他的手嚎啕大哭,哀痛极深,左右都被感动的稀里哗啦。悲戚一阵后,刘义隆就问起两位兄长被废被杀的始末,边问边哭,两边众臣没有一个敢抬头看的。傅亮见此场景,一时瞠目结舌,无话可说,他没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汗水完全湿透了衣裳。知识改变命运,好事来自于好脾气。刘义隆能修心养性,静待好时机都源于自己容忍的好性格,在机会到来之前还是安安稳稳的好。这时历史的选择!刘义隆头一招稳住了众臣,确立了威严,心里便有了底。他将荆州一带的事向到彦之、王华等人吩咐停当,便带领自己的亲兵,以中兵参军朱容子为贴身侍卫,登上来接驾的大船,前往建康。424年8月,刘义隆抵达建康,先拜谒父皇陵墓,再受百官朝贺,接受皇帝玺绶,登基称帝,改元元嘉,是为宋太祖文皇帝。宋文帝刚一继位,不能完全掌握朝中的情况,毕竟建康不是自己的“地盘”。于是他对文武百官一律加官进爵,徐羡之晋位司徒,傅亮加封开府议同三司,谢晦晋为将军,并正式批准他去荆州做刺史,檀道济晋号征北将军,王弘则晋位司空。徐羡之等人至此才大松一口气:咱们犯下弑君之罪,官位不降反升,看来皇上默认咱们的行为,可以睡个安稳觉了。然而另一方面,宋文帝又颁布了一条耐人寻味的政令,恢复了刘义真庐陵王的爵位,并将刘义真的灵柩及他母亲和妻子都接到建康。这其实是个很明显的信号,说明宋文帝对徐羡之等人发动的政变不会善罢甘休,可这几个顾命文臣脑袋缺少一根弦,政治敏感性太差了。在一片升官令中,宋文帝也开始重用荆州旧臣,把牌重新洗过再发出去,这就是政治手段。他把王昙首、王华升为侍中,并封王昙首为右卫将军,王华为骁骑将军,又把护卫朱容子封为右军将军。对自己的旧部到彦之,宋文帝让他做中领军,委以军政要务,同时让他稳住赴江陵上任的谢晦。就这样平淡无奇地过了一年,第二年的时候,徐羡之、傅亮两个人觉得自己任务已完成,便上表要求归政。宋文帝也不着急接受,下诏不许。这其实是刘义隆的高明之处,他在给这几个人吃定心丸,施欲擒故纵之计,别看刘义隆年轻,这心计是先天带来的,也是后天读书所得。徐羡之等琢磨了半天,认为皇上对他们还是比较信任的,就继续上表,再度要求归政。宋文帝继续不允,也乐得给他们游戏。直到第三次表送上来,他才勉强答应。徐羡之心中不踏实,就不再理政,他的侄子徐佩之以及亲信程道惠等人坚持认为这样做不合时宜,苦劝了一阵,徐羡之才再度出山。上上下下又安静了一年,看似平静的水面下面其实暗流涌动,元嘉三年(公元426年)风云突变,宋文帝准备行动了。他经过调查得知在整个废立过程中,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为主谋,檀道济、王弘二人只是为形势所逼,而且王弘与宋文帝之间还有一层关系,他是亲信王昙首的哥哥,因此文帝暗中拉拢檀、王的势力,并确立对内诛杀徐羡之、傅亮,对外征讨谢晦的基本方针。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刘义隆要对扶自己上位的大臣下手呢?要知道没有他们除去前面的老大老二,皇帝怎么会轮到你来做!这就是刘义隆的厉害之处,看似徐羡之等顾命大臣维护了刘宋的江山社稷,其实是破坏了游戏规则。当初伊尹换太甲只是让其“面壁思过”,就是汉武帝时期的霍光废除刘贺,也只是贬为“王”没有要他的命。然而,徐羡之等人为了怕留后患,竟然私自擅杀皇帝和庐陵王,这种行为就是祸乱朝纲,再说刘义隆想做一个明君,就要为兄报仇。智商不够,情商欠缺的三个顾命大臣,是怎样被玩死的?为了确保行事周密,宋文帝在调兵遣将的同时,对外宣称准备北伐魏国。北伐并非小事,傅亮心中担忧,便小心翼翼地打探情况,得到的消息是,朝野上下还在犹豫不决,皇上将派外监万幼宗前往江陵与谢晦共商大计。傅亮赶紧写一封信,派人到荆州给谢晦通报。刘义隆深知,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朝廷的行动十分诡秘异常,很多人都知道了宋文帝将有大动作,单单瞒着徐羡之、傅亮两个事主。谢晦的弟弟在朝中担任黄门侍郎,闻讯大惊,连夜派人快马报知谢晦,让他早做准备。荆州那边,谢晦先得到了傅亮的书信,不以为然地对咨议参军何承天说:“万幼宗这两天就要到,傅公知我多事,所以提前写信告诉我呢!”何承天忧虑地说:“外面早就传开了,皇上西征的事都定了,万幼宗哪还会来!”谢晦依然不信,还自作聪明地让何承天拟了个奏折,提议北伐最好放在下一年。历史上有些人情商不高,智商更低,反而能居其高位,不能不说命运使然。这时候又有江夏内史程道惠派府内中兵参军乐冏前来送信,也说朝廷要行动了。谢晦这才意识到不对劲,却仍然不死心,对何承天说:“万幼宗还没来,如果再不来是不是就不会来了呀?”何承天着急,拍着脑门说:“哎呀,都火上墙了,将军还存在幻想吗?万幼宗怎么会来?还是快点想办法对付吧!”万幼宗只不过是刘义隆的一个噱头而已。谢晦这个人,长得帅,又有诗才,以前曾经代刘裕写过应制诗,但是自己遇见这事情就慌了手脚,他赶忙向何承天问计。何承天算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参军,他的建议还是很有见地的,他分析道:“朝廷实力强大,以天下之兵攻打荆州一地,强弱悬殊高下立判。将军马上动身,到境外(言下之意是去投靠北魏)以求活命,此乃上策;或者屯兵义阳(今河南信阳),将军亲自率领大军在夏口迎战朝廷的军队,如若打败了,就从义阳出边境北投,这是中策。”谢晦沉吟半晌,缓缓说道:“荆州乃用武之地,粮足兵强,姑且一战,万一打不赢,再走不迟!”于是让何承天书写表文,准备以“清君侧”(指皇帝身边的王弘、王昙首、王华三位)为名起兵。无疑,何承天给出的上策是此时谢晦的唯一选择,说不定还能保全富贵。可惜,他没有采纳何承天的计策。就这样,谢晦在关键时刻当断不断,给自己丧命留下后患。宋文帝刘义隆已经抢先采取行动,他将屯兵广陵的檀道济招进建康,对之安抚;然后下诏公开徐、傅、谢三人弑杀前地及庐陵王的罪行,命有司捉拿徐、傅二人,然后公开讨伐谢晦。刘义隆派到彦之为前锋,檀道济为后继,即日征讨,并让雍州刺史刘粹阻断其向北的退路。谢晦的弟弟谢皭正在中书省值班,听到风声立马派人通报傅亮。傅亮找了个借口跑回家,又派人告诉徐羡之。徐羡之自从归政后一直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为什么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其实在他心里也是感觉自己做的弑主杀王的事不地道!得到消息后,徐羡之二话没说,一个人跑出城西,找了个烧陶的土窑,自缢而亡。一失足成千古恨,要是当初自己不动那个歪脑筋,不做那些违背良心的事,能有这样的结果吗?世人行善恶,往往都在一念之间,选择不同结果不同,所以要三思而后行,为身计、为家族计、为子孙计,都要给自己留个后路!傅亮也跑出城,半道上被屯骑校尉郭泓抓个正着。刘义隆特派专人送诏说:“以傅公在江陵迎驾之诚,朕当保你诸子无恙。”傅亮仰天长叹:“我傅亮受先帝之托,废黜昏君而立明主,是为社稷着想啊,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傅亮被斩首,妻子儿女迁往建安(今福建建瓯);同时被杀的还有徐羡之的两个儿子,以及谢晦的儿子谢世休。唉!殃及家人,到底是谁的错?顾命大臣三人小组中,只剩下一个谢晦了,宋文帝向檀道济求教讨伐谢晦的方略对这位昔日同事,檀道济并没有表现出来兔死狐悲的忧伤,而是侃侃而谈:“微臣与谢晦一同随先帝北伐,入关的计策,十有八九都是谢晦所献,他的才略自有过人之处。但是他有个致命弱点,就是从来没有独自带兵打过仗,指挥作战非其所长。微臣了解谢晦的才智,谢晦也了解微臣的勇武。如今我奉命讨逆,一战必擒他前来!”宋文帝大喜,立即下令戒严,到彦之、檀道济等诸军并进,攻打谢晦的江陵。谢晦也已经得到了徐羡之、傅亮的死讯,随即传檄天下,讨伐皇帝身边的三王,留一万兵士看家,用大将周超防备北面的刘粹 自领两万兵发江陵。谢晦登高望远,不禁感叹:“可恨不能以此大军为勤王之师啊!”可惜,谢晦你想多了,谢晦、早晚要后悔!谢晦顺江东下,部将庾登之很快就逼近了到彦之进驻的彭城(今湖南岳阳东北,位于长江南岸),中兵参军孔延秀攻打彭城,竟然把到彦之的部将萧欣打败了,丢掉了彭城。到彦之只好退守彭城东面的隐圻,静候檀道济的军队。谢晦见宋兵龟缩不出 便得意起来,还天真地上表提条件:“陛下若现在处置三王,臣立刻就勒兵西归,回去复职。”就在谢晦得意洋洋的时候,到彦之的后援团队檀道济到了,两队合兵一处,战船纷纷停往岸边。谢晦见了檀道济的旗号,又惊又怕——原本还指望与自己并肩作战,这“老战友”现在却成了对抗疆场的仇敌。谢晦对檀道济是了解的。他见江面上的船越来越多,前呼后应,首尾相接,一眼望不到边,谢晦及其手下的将士们再也没有勇气开战。列舰完毕的朝廷军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荆州军压来,荆州军立时崩溃。谢晦连夜逃跑,直下巴陵到江陵,去看看还有什么法子。驻守江陵的周超刚刚击败了前来攻打江陵的刘粹,还指望着领赏呢,听说谢晦来投,明白大势已去,连夜孤身一人投降到彦之去了。谢晦部众跑的跑,降的降,只得遵照何承天的中策行事,带着弟弟等七人北逃。能跑的掉吗?当然跑不了了。谢晦的弟弟身体肥胖,骑不得马,这都是生活条件太好惹下的祸。因此他们逃跑的速度非常慢,结果在安陆延头(今湖北大悟东南)一带被人抓住,送往建康。谢晦兄弟子侄及其同党孔延秀、周超等均被处斩。临刑之际,谢晦的侄子谢世基口占四句:伟哉恒海鳞,壮矣垂天翼。一旦失风水,翻为蝼蚁食。谢晦应声续道: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两人吟罢声泪俱下。前来送行的谢晦之女,乃是彭城王刘义康的王妃。她披着头发,赤着脚,与父亲诀别道:“堂堂大丈夫,应当横尸战场,为何狼藉都市!”其情景震撼法场,令旁人嗟吁不已。王谢风流也给历史留下了一个笑话,给西晋、东晋一来的士族点了一个顿号,不然他们先天自带的流量会耗尽更多的社会资源,使天下的层次不断拉开,那样怎么会有老百姓的出人头地呢!至此,刘裕留下的四个顾命大臣中已经没了三个,那么檀道济后来怎么样了呢?檀道济之亡,其实是因为他“反水”留下的祸根!作为刘宋王朝的开国元勋,檀道济善于用兵,骁勇善战,为刘宋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平定谢晦的叛乱中,檀道济功不可没,但是勇武的檀道济同样缺少政治的敏感性,他脾气耿直,在朝廷上往往因为直谏得罪了不少大臣。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宋文帝刘义隆派征南大将军檀道济讨伐北魏。在短短20多天里,檀道济就和北魏干了30多架,把北魏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檀道济乘胜追击北魏残军,一直追到了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然而,就在檀道济到达历城暗自高兴的时候,他太大意了,被北魏将领叔孙建来了一个突然袭击。叔孙建瞅准机会,率领一支轻骑兵截断了檀道济运送粮草的道路,烧了他们的粮草。致使檀道济的军队不能前进,只好从历城撤退。北魏立刻派出大军追赶他,檀道济用疑兵之计骗过了北魏安全带回来自己的部队。正因为檀道济的赫赫战功,所以他在朝中有很大的势力和很高的威望,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掌管着兵权。朝中有一些大臣,经常在宋文帝刘义隆面前说檀道济的坏话,说檀道济有谋反之心。在这些人中彭城王刘义康是最积极的一个,作为刘裕的第四个儿子,一方面他对帝位自然有些想法,然而最主要的是,他的岳父就是谢晦。自己的岳父谢晦,要不是同为顾命大臣的檀道济反水,谢晦反叛要是成功,那样皇帝的位置肯定是自己这个老四的。可惜天不遂人愿,谢晦在占优势的情况下被善于用兵的檀道济干败、处死,作为王室一族的女婿不能救岳父,这让刘义康情何以堪!因此说,除掉檀道济这眼中钉肉中刺,是刘义康的愿望。为此,他不遗余力地在背后煽风点火。光明磊落的檀道济哪里会想到这层呢!就是想到了,也不会用私心去考虑刘义康,毕竟很多人都是这样,往往用自己的境界对照别人。时间久了,宋文帝刘义隆就起了除掉檀道济的心思。三人成虎吗!有一次,宋文帝身患重病,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他担心自己死后檀道济会控制朝政,篡权夺位。因此,他让彭城王刘义康草拟圣旨,召檀道济入朝。看看,在外守卫边疆的将军,反而常常被在京师享受的大臣诟病,这太不公平了。檀道济的妻子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她听到皇上要召檀道济入朝,非常担心地说:“古往今来,凡是劳苦功高,声名震主的大将,都会遭到帝王的猜忌。现在朝廷里也没有什么事情,却召你前去,看来是要大祸临头了。”檀道济觉得夫人说得很有道理,自己也很顾虑,然而圣旨不可违背,只好去了京都。檀道济一只脚已经踏上了鬼门关,而等待他的恰恰就是刘义康。那个时刻准备为岳父报仇的彭城王。檀道济到建康后住在了自己的檀府中,刘义隆把他留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第二年二月,刘义隆病情略有好转,才放他回去。皇帝放他回去,可彭城王不想让他走,放虎归山就麻烦了。檀道济刚踏上秦淮河的船,刘义康听说后立刻就追了上去,假借刘义隆的名义又把檀道济召了回去,直接打入天牢。对外宣称檀道济想乘皇帝病重的时候,图谋造反。作为大丞相的刘义康有实力矫诏扣下檀道济,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刘义康公报私仇而已。过了不久,文帝就下旨把檀道济和他的儿子们给处死了。临刑前,檀道济又气又恨,他一口气喝下一斛酒,大声吼道:“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啊!”檀道济被害的消息传到了北魏,北魏大小官员都欣喜若狂。他们弹冠相庆,说道:“檀道济一死,刘宋还有什么值得可怕的呢!”不久,北魏就乘机南下,进犯刘宋。直到这时,刘义隆见朝中无人能站出来抵抗,才后悔莫及,可惜一切为时已晚。这几个顾命大臣都没有逃脱身败名裂、被杀的噩运!《道德经》上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可这个道理在世界上很少有人能掌握,这四个顾命大臣要不是贪恋名位,何至如此呢?
为什么陈平功成不退还升官呢?
汉高祖刘邦在回答自己为什么能得天下说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三个人便被称为“汉初三杰”。然而,能力越强,功劳越大,越容易被君王猜忌。面对着随时落下来的屠刀,三个人的对策各有不同。其中,最蠢的就是韩信。他虽然是军事天才,但在政治上完全就是个白痴。韩信确实是暗通已经反叛的陈豨,甚至妄图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从这个角度来说,韩信死的不冤枉。面对着对自己疑神疑鬼的汉高祖,萧何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做到了处变不惊,不动声色,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化险为夷,最终幸免于难。至于张良,深谙功成身退的道理。早在刘邦让他“自择齐三万户”的时候,就婉言谢绝。功成名就的张子房,在刘邦当皇帝以后形同隐居。最后在保护太子上起到了作用,又得到了吕后的尊重。这样,汉初三杰,除了韩信伏诛,萧何、张良都成功的躲过了汉高祖刘邦的屠刀。
其实,相比于这三个人,陈平在刘邦集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而刘邦似乎从来没有猜忌过陈平,到了吕后时期,陈平因为无条件支持吕后受到青睐。等到孝文帝,陈平成功的做到了宰相的位置。
据说海上有一种耗子,能够预知那艘油船不沉。而陈平似乎也有这种本事,每次总能在危急关头及时的改换门庭。陈平的一生,为了达到目的,溜须拍马、见风使舵、三心二意,不择手段,应该说是有理想没有原则的人。
陈平自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倒是说了实话。
陈平最初是前往临济投奔魏王。后来,魏王根本就不听陈平的意见,加上又有人说他的坏话。更主要的应该是,陈平看到项羽势头凶猛,是各军团中势力最强的一支,就转投那里做谋士。很快,陈平就发现项羽虽然英勇善战,但是不具备拥有天下胸怀和抱负,为人刚愎自用,不喜接纳人言成不了大器。在鸿门宴上见到刘邦以后,认为刘邦将来必成大器,马上就有了改换门庭的想法。而且,虽然身在楚营,心早就向着刘邦了。当时刘邦被项羽扣住,形同阶下囚。陈平设计,最终使刘邦逃出牢笼。很快的,项羽因为别人的过失迁怒陈平,陈平被项羽边缘化,陈平甚至感觉到了生命危险。于是马上挂印封金,脚底抹油就溜了。
经过一番谈论,刘邦果然十分器重陈平。刘邦破例任陈平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乘,并命他监护三军将校。初来乍到的陈平受到优待,引起刘邦其他将校的不满,纷纷跑到刘邦跟前说陈平的坏话。说陈平不过是个花瓶子,不一定真有本事。而且先是在魏国不受重用,然后去了项羽那边,也混不下去,这才到了咱们这边,得大王恩宠,才有了现在的地位。而且在家乡名声就不好,跟他嫂子私通。而且,到了汉营收取贿赂,,送得多的就给好处,送得少的就给予打击。
如果说“盗嫂受金”属于个人品行问题的话,那么陈平一再改换门庭,则事关忠诚了。因此刘邦不得不问。这个时候,陈平脸不红心不跳的告诉人们,品行和能力是可以分开的。既然别人不重用我,我当然可以另找东家。我只身一人,没有钱怎么过日子。刘邦果然马上就疑虑顿消,对陈平倍增好感。这也说明为什么刘邦能够成功,实用至上,只要对自己有帮助就行。
陈平没有让刘邦失望。他六出奇计,为刘邦最终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正如刘邦因为实用重用陈平,而陈平的奇计也是只问目的,不择手段。最典型的是荥阳之战,为了达到目的,他竟然派出2000妇女出阵,一批一批地从东门出去,把项羽的军队吸引到东门,刘邦则趁乱从西门逃脱。目的是达到了,但是那些妇女的遭遇,大家脑补一下吧!
临终之前,刘邦感觉到吕后势力太大,深怕她跟她妹夫樊哙串通一气,危害刘姓江山,决定派陈平去诛杀掉当时还在前线领兵平的叛樊哙。老谋深算的陈平,已经预感到改朝换代的时候来了。一旦刘邦逝世,那么朝政大权一定会落到吕后的手里。老刘家这条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如果自己依照刘邦的指令,诛杀掉樊哙,简直就是自己拿刀抹自己的脖子。到了前线,狡猾的他只是把樊哙绑上囚车,送到长安,由刘邦自己处置。才走到一半,就听到刘邦去世的消息。陈平马上不管不顾跌跌撞撞地跑入宫中,跪倒在汉高祖的灵前,放声大哭。吕后姐妹听说樊哙没死,都松了一口气。陈平请求留在长安,吕后也答应了。陈平从而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再次保全了自己。就这样,陈平由刘邦身边的重要谋士,华丽的转身为吕后的——“走狗”,从后来的事情看,这两个字还是准确的。汉惠帝去世之后,吕后称制,行天子之权,想要背弃刘邦的“白马之盟”,立娘家吕氏诸兄弟为王,陈平积极表态,卖力讨好吕后。吕后先后立吕氏家族四人为王、六人为侯,陈平都一一顺从。
只为自己利益权势着想的陈平,从来都是三心二意,两面三刀的家伙。他既然能背弃刘邦的“白马之盟”,自然也不会对吕氏有什么什么忠心耿耿、忠贞不渝的高风亮节。汉高后八年吕后病重,陈平再次意识到,吕后这些年来大权在握,一手遮天,但是这棵多年来遮住刘家天空的大树,马上就要倒塌,刘氏皇族马上就要崛起。要想保全自己,就要积极消灭诸吕,连根刨掉,永绝后患,以此作为取悦刘氏皇族的进身之阶。吕后病逝,齐王刘襄率先发兵,,陈平和周勃趁机里应外合,策划了一场政变,尽除诸吕,然后迎取代王刘恒进京为帝,这就是文帝。现在,陈平摇身一变,从一个“吕党”变成了刘氏社稷的一大功臣。
陈平早年为乡亲们分肉的时候,被乡亲们称赞说陈平做的很好。陈平大言不惭的说,如果日后让我做宰相治理天下,和今天分肉做的一样好。到了孝文帝时期,也就是陈平最后的岁月了,陈平真的做到丞相。
陈平作为一个政治上的投机分子,依靠对政治气候极其敏感,而反复无常,确实是做成了政治斗争的一个“不倒翁”,他没有对任何一个主公善始善终过。魏王、项羽,刘邦和吕后,无一例外。
在项羽阵营的时候,暗中帮助刘邦逃走;预感到刘邦要完,开始考虑投靠吕后;吕后病重,陈平则开始考虑诛灭诸吕,投身刘氏皇族了。
也许,陈平算是一个成功人士。但是他绝对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如果发生在民族危亡的年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