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战区,山西有哪些历史名人?

2023-06-24 14:45:33 54阅读

高丽战区,山西有哪些历史名人?

无论是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还是陕西的黄土埋皇上,但中华五千年文明还要看山西。山西之地人杰地灵,在华夏历史中诞生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也是举不胜举。

山西的历史名人可追溯到春秋五霸时期,到之后的唐、宋、元、明、清都名人辈出。有文学家、诗人、将军、高官等等,我下面为大家列出那些耳熟能详的山西历史名人。

高丽战区,山西有哪些历史名人?

晋文公

晋国开国国君,名重耳,开创了晋国百年霸业。文治武功,昭明后世,千秋流传,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乃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个称霸的霸主。

卫青

字仲卿,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名将,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官至大司马将军,封长平侯。卫青作战有勇有谋,善于以战养战,敢于用兵深入,曾与匈奴对战中七战七捷,收复了河朔、河套地区,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了巨大贡献。

霍去病

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卫青外甥,大司马霍光兄长。霍去病十七岁时拜骠姚校尉,率八百骑兵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骑兵,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在两次河西作战中,俘虏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漠北之战后更是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拜大司马。

武则天

女王武则天,山西文水人,是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自命名武曌(zhao)。武则天足智多谋,兼涉文史,推行法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的努力为唐朝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狄仁杰

字怀英,今山西太原市人,武周时期政治家。狄仁杰以不畏权贵著称,官路比较平坦,曾担任过汴州判佐、大理寺丞、侍御史等。天授二年,升任宰相;神功元年,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久视元年,拜内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

关羽

字云长,今山西运城人,三国名将,蜀国“五虎上将”之首,对于关羽的事迹民间流传许多,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等。在其去世后,因关羽为人忠肝义胆,不贪财色,逐渐被神化,民间尊称为“关公”、“武圣”、“武财神”等,与“文圣”孔子齐名。

司马光

今山西运城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曾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中国最大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现在史学家的许多历史疑问都要从《资治通鉴》中参考,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更是恒古流传。

王维

字摩诘,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其创造了水墨出水画派,有“诗佛”之称。苏轼曾评价王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罗贯中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其主要作品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等。《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学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

除了以上列出的名人外,还有张辽、于成龙、王勃、王昌龄、柳宗元、元好问等。山西的历史源远流长,文人名将更是数不胜数,除了历史人物外,山西的晋商文化、文物、云冈石窟、五台山等佛教文化等都是山西历史遗留的瑰宝。也正因如此,世人才会说“华夏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山西出过哪些名将?

自古山西出名将。这里说说近现代特别是开国名将就有不少:

1.徐向前,山西五台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共和国开国元帅。黄埔一期生,参加了东征北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为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军的发展巩固立下立下赫赫战功。参加了长征,途中反对张国焘分裂斗争中说过“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这一名言。后任西路军总指挥,率领红军与数倍于我的马家军拼死搏杀。全面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因为国民党只给三个师的番号,以徐帅为师长的师无法成立),参与指挥了几次对日军的伏击战指挥,后率军开创冀南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率军进行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和太原战役三战三捷,解放山西全境,使盘踞山西38年而阎锡山彻底垮台!建国后任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等职务,1990年逝世。

2.傅作义,山西荣河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抗日名将,曾任绥远省主席,指挥了百灵庙战役,击退了有日本顾问参加的伪蒙军进犯。1949年1月,顺应民心大势,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了贡献。建国后任水利部长等职务。

3.董其武,山西河津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共和国开国上将,抗日名将,参与了长城抗战、绥远抗战等,1949年举行绥远起义,任解放军23兵团司令(部队由原来所部改编),主动请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授衔'听说要授予自己上将军衔,主动要求降为中将,毛泽东拍板必须授予上将!

4.赵尔陆,山西原平人,共和国开国上将。国防科学工业重要领导人奠基人之一。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有哪些?

欢迎关注全网唯一用插画演绎明朝历史的动态漫画短look-大明C位。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博大精深,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这些战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展现着中国古代战法的锋芒。在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中,有哪些比较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呢?

以下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名。

一.牧野之战

周联军4.5万人,商朝约17万人。牧野之战,它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 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人,不少方国的国君亲自赶来。联军于2月26日布阵未完就下了雨,史称联军共有“六师”。联军冒雨东进从汜地渡河水后,兼程北上,至百泉折而东行。27日清晨,周武王庄严誓师说:“俗话说,母鸡司晨,是家中的不幸。现在纣王只听信妇人之言,连祖宗的祭祀也废弃了。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却让逃亡的奴隶担任要职,让他们去危害贵族,扰乱商国。今天,我姬发是执行上天的惩罚!……战士们,努力呀!”,周军将士们士气大振。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

帝辛惊闻周军来袭,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根《史记》记载,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另一些文献记载是十七万。联军大胜,商王朝灭亡,西周建立。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淝水之战

东晋兵力:8万;前秦兵力:80万+。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是当时北方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战役之一。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经典的以少胜多战例之一。

前秦在统一北方后,不断向南扩张,先后攻取东晋的梁、益两州及襄阳、彭城等地。前秦主苻坚为了灭亡东晋,统治全国,便在前秦建元十九年七月调集90多万兵力,对东晋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面对前秦军的进攻,东晋内部一致主张抵抗。执掌朝政的宰相谢安,命荆州刺史桓冲加强长江上游的防御,命令征讨大都督谢石、前锋都督谢玄等,率水陆军8万前往淮水一线抗击秦军,派龙骧胡彬率5000水军增援寿阳。东晋的军队开战不利,后来发现前秦军尚未集中,便采取迅速击败其的方式,改被动防卫为主动进攻。兵力处于劣势的晋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接着水陆兼程,直逼淝水东岸。而秦军上下离心、将士厌战。晋军及时抢渡淝水猛攻。苻融临时整顿队伍,他的马突然倒地死了,于是军威大泄。晋军乘胜追击至青冈,秦军大败。溃兵听到风声鹤鸣,就以为是晋兵追来,因而昼夜奔跑,饥寒交迫,死者十之七八,到了洛阳,只剩下10余万人。苻坚中箭,逃往淮北一带。

秦军固有绝对优势,但依然败给东晋,随后前秦走向衰败,进而分裂为后秦、后燕等政权。而东晋则一鼓作气,借此机会北伐,将边界线延伸至黄河,至此以后的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三.巨鹿之战

秦军:40万 ,楚军::5万,诸侯联军:10万,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在巨鹿(今河北平乡 )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秦军上章邯打败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认为楚地已兴不起风浪,便率领20余万秦军北上攻赵,同时调上郡的王离部下的20万秦军南下,围困赵王歇于巨鹿,无奈之下赵王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而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救赵诸军就驻扎在巨鹿城北,没有人敢前去迎战。项羽为报秦军杀叔父项梁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以宋义为上,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北上以解巨鹿之困。

到援赵大军到达安阳后,而宋义却被秦军的气焰所吓倒,逗留46天也不敢前进。项羽便痛斥宋义的怯懦行为并杀死了他。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并令英布和蒲两支楚军也归其指挥。

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黄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然后,项羽亲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决心。项羽并对将士们说:“我们这次出兵巨鹿,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败秦军。”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很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齐、燕、魏等各路救赵军队皆作壁上观,待楚军大破秦军时,纷纷冲出营垒助战,最后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杀了其副将。巨鹿之困因而得解。

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四.彭城之战

彭城之战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发生,是楚汉战争其中一场大战。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

早在刘邦联军东进时,项羽就谋划以彭城为诱饵布局这场偷袭战。从战略上来看,这是一个极其大胆冒险的战略:首先要分两线作战,既要保证战略偷袭的胜利,又要严防齐国趁机包抄;关键是在千里之外就要确定其战略奇袭的目标和刘邦联军的弱点,这不但要丰富的军事经验知己知彼的眼光还要一个坚定的不为外界所动的平常心。

刘邦进了彭城,自以为已经稳操胜券,每天喝酒庆功,把项羽从咸阳掠走的秦朝的财宝美女全都收归己有。这恰好应验了范增对刘邦的两句评价:贪于财货,好美姬。他对项羽的反攻也有准备,但是,项羽没有在刘邦重兵布防的彭城的北面东面采取军事行动,而是用大部队继续攻齐国作为迷惑敌人的"正兵",自己只带3万兵力为奇兵用"间接路线"从彭城西面的萧县偷袭敌方的后翼,围汉王三匝,并带走了刘邦的家人。

此役汉军元气大伤,几乎全军覆没,依附于刘邦的诸侯纷纷背汉投楚。刘邦只好收集残部,退守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古荥镇)。楚汉之间的争斗从此变得更为剧烈残酷。

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他的父亲及妻子都被楚军俘获,众诸侯也纷纷背汉向楚。项羽则充分表现出他特有的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军事指挥才能,此战可以说是完胜的结局,项羽不但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更扭转了项羽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政治局面,重新占据楚汉战争的主动权。

五.官渡之战

曹操军兵力:2万;袁绍兵力:11万。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曹操得以集结军队近2万人于官渡,待机与袁绍决战。到了二月,袁绍率兵卒10万、骑兵上万人进军占领黎阳。曹操采纳谋士荀攸声东击西之计,假装要北渡。袁绍分兵西应,曹操便挥师东袭,斩袁绍大将颜良,杀文丑,大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于是变分军进击为结营紧逼,企图以优势兵力迫曹军决战。曹操避免在不利条件下决战,主动退守官渡。袁绍一再拒绝部属分兵袭击都城许都的建议,企图等曹军粮尽败退,乘势攻歼。后来曹军缺粮,士卒疲惫,后方时有反叛,曹操相持不懈,顽强坚守,不久获得补给后,出奇兵袭烧袁军粮车,迫使袁绍分兵护运粮草。袁绍再次拒绝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曹操就冒用袁军旗号,诈称援兵,乘夜从小道焚烧袁绍的屯粮。天明,曹操知袁军救兵将至,督军奋战,大败袁军,共消灭袁军主力7万余人,缴获全部军资。袁绍仅率800余骑北逃,从此一蹶不振。由此,北方便开启了曹操的时代。

六.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兵力:5万;曹军兵力:20余万(称80万)。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除了战术上的可鉴之处外,历史意义也十分重大。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欲一统天下,挥军南下,而当时荆州的刘表已死,他的儿子刘琮无能便不战而降。曹操轻而易举收编了刘表部众,号称80万大军继续向长江推进。此时的刘备在长坂被曹军大败后,在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表示想与孙权联手抗曹。

吴国的大将周瑜、鲁肃与诸葛亮等分析当下的局势后,指出了曹军兵力虽实有20余万,但后方不稳、远道劳师、不服水土、短于水战等弱点可乘,便坚定了孙权与刘备结盟抗曹的决心。于是,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3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共约5万人沿长江西进,迎击曹军。曹军不善水战,又值疾疫流行,被孙刘联军阻击于赤壁。曹军战斗力大减,初战受挫,被迫驻守江北乌林一带,隔江与联军对峙。曹操又听谋士建议,下令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方便士兵演练,好伺机攻战。

而孙刘联盟这边,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命令他致书曹操假装投降,以出奇制胜。曹操自信稳操胜券,戒备松懈。黄盖选择时机派船逼近曹军,下令同时点燃船上的薪草,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延及岸上营寨,曹军死伤惨重。周瑜等率军乘势冲杀,曹军溃败。曹操领残余军从华容道败逃,兵力折损大半,无力再战,退却而走。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六.合肥之战

公元215年,孙权率领十万大军,试图拿下合肥,而此时守合肥的有张辽、李典、乐进,实力非常悬殊,因为当时曹操在赤壁刚败不久,留在合肥的士兵不多。于是,张辽在前夜募集勇士,得到八百人,杀牛犒赏军士,准备明日大战。天亮的时候,张辽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死数十人,斩二员大将,张辽大呼自己的名字,冲入军垒,到达孙权旗下阵营。宋谦、徐盛军都不敌,士兵开始溃散,潘璋在后,驰马追上,在马上斩杀宋谦、徐盛军中的二个逃兵,士兵见此,都回头再战。孙权见如此情况大惊,无所适从之下只好登上山顶,以长戟自守。张辽叱孙权下战,孙权不敢动,看见张辽率军甚少,便令军士将张辽军团团围住。张辽突击冲出,包围被打开缺口,张辽麾下的数十人得以逃出,其余军士呼唤道:“弃我乎!”张辽因此再度冲进包围网,再次突围救出其他人。孙权军望风披靡,无人能挡住张辽。战斗从日出到中午,吴军士气全失,回军修整守备,曹军众人之心安定。

孙权围合肥十多日,都不能攻下,又遇上疫疾,便命大军班师,自己则和千多虎士与凌统、甘宁、吕蒙、蒋钦等为后。至逍遥津北,张辽观察到孙军撤退,乘机率军追击,孙军顿时混乱,孙权被围。甘宁严厉的要捶响战鼓,增强士气,凌统亲率三百近兵冲入重围,甘宁则引弓掩护,吕蒙、蒋钦死战拒敌。凌统救出孙权,便回头再战。但撤退路上的桥已被敌军所毁,丈余无板,当时孙权近监谷利在马后,叫孙权抓着马鞍、松开缰绳,谷利在后面加鞭,以助马势,孙权顺利跃马过河,与在津南率三千人防备的贺齐会合,孙权才成功逃脱。而凌统则与甘宁等继续阻挡敌军,左右人马已死,自己也身受创伤,杀死数十人,知道孙权已安全,才披甲潜行逃走。

此一战张辽可谓威震魏吴,令孙权心有余悸,即便是在许多年以后,张辽已经年老体病,孙权仍称:“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七.郾城之战

郾城之战是宋金战争的一次着名战役。绍兴九年(1139),金朝统治集团内完颜宗弼一派得势,主张再次以武力迫使南宋屈服,夺回河南、陕西。次年,金朝分兵四路,东起两淮,西至陕西,向宋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宋廷被迫命令各路宋军进行抵抗。

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数万人,自湖北出发,很快进入河南中部,连败金军,占领军事重镇颍昌府(今河南许昌)、淮宁府(今河南淮阳),并乘胜收复了郑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等地。岳飞还派梁兴等人渡过黄河,联合河东、河北义军,在金的后方痛击金军,收复了不少州县。

完颜宗弼见岳家军兵力分散,又探知岳飞只带有少量军队驻于郾城(今属河南),决定亲率精锐骑兵一万五千人,直插郾城,企图一举消灭岳家军的指挥中心。

金军出动重甲骑兵“铁浮图”作正面进攻,另以骑兵为左右翼,号称“拐子马”配合作战。其时,杨再兴已阵亡于小商桥。战事前面已讲。岳飞率其部与金兀术展开战斗。金兀术手下两员将领先叫阵开战,岳飞派董先等5人迎战,结果全阵亡于拐子马阵。岳飞得知拐子马,命部下张显、孟邦杰练钩镰枪,张立、张用练藤牌,学仿水浒中徐将军的战法。结果大破金兀术。

拐子马、铁浮图相继失效之后,岳家军战力暴涨继续奋不顾身的斩杀金兵,顿时完颜兀术整合的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只好宣布退兵,此战最终以宋军完胜而宣告终结!

郾城之战是宋金双方精锐部队之间的一次决战,宋军以少胜多,给金军以沉重打击。宋军如能乘胜前进,收复故疆大有希望。但宋高宗赵构和秦桧只图利用胜利,作为对金乞和的资本,遂下令班师,断送了这次战争的胜利成果。

八.潘阳湖之战

朱元璋军:20万,陈友谅军:60万。鄱阳湖之战又称鄱阳湖水战、鄱阳湖大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这次战役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也是中国历史上继赤壁之战后的又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1363年8月30日-10月4日,朱元璋乘陈友谅军久攻坚城受挫,分兵据守鄱阳湖口,先断其退路;继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歼其主力;后水陆截击,全歼陈军于突围之际。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

望大家关注我们的大明C位,不时更新春原创历史连载动画短look

历史上有过其他的名字吗?

关于沈阳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沈阳被称之为"侯城"。据《汉书·匈奴传》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这是燕昭王时期为抵御东胡,而修建起了了一条从造阳到襄平的长城,建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5个郡。

这时候的沈阳称之为"侯城"是辽东郡郡统辖下的戍边城,在侯城的基础上,沈阳开始拥有了城邑。

秦汉时期,沈阳依旧以"候城"的名称伫立于东北,成为秦汉两朝对抗东胡、匈奴的前沿阵地。

到了唐朝时期,沈阳终于不再只是一个边防城邑。工农商业的发展,让沈阳成为了一个边塞贸易重镇,唐睿宗景云年间在沈阳地区设沈州,这是因为当时的沈阳旁边有一条沈水的河流。辽金时期,延续了唐朝沈州的行政设置,并大力发展。

契丹人建立辽国之后,为了发展东北地区,从河北三河、天津蓟州等地掳来的汉人安置在沈州,为沈州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金国建立后,沈州因处于由上京会宁府到东京辽阳府和燕京这两条交通要道的汇合点,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

蒙古与金国最初争霸的那几年,曾经多次在东北地区(特别是沈州地区)发生激烈的战争,在战火当中沈州城被毁于一旦。

元太宗六年,高丽麟州神骑都领洪福源率 40 余城军民归降蒙古,蒙古授洪福源以高丽军民万户之职。随后洪福源率领降民在沈州城废墟上重新建起一座土城。元成宗元贞二年,辽阳、沈州两个安抚军民总管府合并为沈州等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元成宗大德元年改沈州路为沈阳路。在蒙古、元朝时期,沈州第一次更名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沈阳。

明朝建立之后,在收复辽东之后,改"沈阳路"为"沈阳中卫"。虽然行政级别发生改变,但是沈阳之名依旧不变。

后金建立之后,于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天的沈阳故宫)。1634年,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1644 年,清朝入关后随即迁都北京,改沈阳为留都。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沈阳又名"奉天"。

直到北洋时期,沈阳一直都被称之为"奉天"。到了1929 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改奉天市为沈阳市。1931 年,日本人侵占沈阳后,又将沈阳市改为奉天市。抗战胜利之后,东北光复,"奉天市"恢复"沈阳市"名称。

关于沈阳的来源一直以来都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合并说,其二是河流说。关于合并说,知名史家闫万章先生在他的宏文 《沈阳历史沿革及其有关问题》 中曾经说过:"沈阳一名始于是年";二是"沈阳"之名是取"沈州"之"沈"和辽阳之"阳"合并而成 。其依据源自《元史·地理志》:"元贞二年,併两司为沈阳等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仍治

辽阳故城,辖总管五、千户二十四、百户二十五"。这里面的"併两司"指的是沈州跟辽阳,两地行政合并组成一个新的行政单位。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元史》只提到行政合并,并未提及名称合并,所以说合并说只是一种推测。

事实上河流说,更符合古人的思想。根据河流说,沈州最初是因为在沈河河畔而得名,而古代沈州城的主城区又在沈河之北。根据"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所以蒙元时期才将沈州改名为沈阳。这在《元史·洪福源传》里面同样找得到答案,据《元史·洪福源传》记载:"蒙古汗国窝阔台五年'福源遂尽以所召集北界之众来归,处于辽阳、沈阳之间'。"

由此可以推断出早在窝阔台时期就早就有了沈阳的说法,绝非是像合并说所说的那样,元贞二年两地合并才产生沈阳。单从时间早晚就可以推断出,沈阳之名出自于河流说。

真有那么多人死去吗?

在有明确记载的历史里,确实有死亡几十万人的记载,但不是动辄。因为实际上古代参战人数达到几十万,伤亡几十万的掰着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

一 长平之战

双方兵力:赵军四十五万,秦军60万

伤亡情况:赵军死亡四十五万,秦军伤亡二十余万。

长平之战

早在九十年代,专攻历史地理的靳生禾、谢鸿喜两先生就发表了相关研究专著和论文,对长平之战的多个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证,可说是目前有关这个问题里最全面、在学界认可度最高的论著。

靳生禾先生是历史研究中较少见的文献掌握和原野考察并重的一位学者,也是我国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第一人。他对山陕一带的古战场进行了长达十数年的田野考察,对秦赵长平之战的研究,是毫无疑问的第一人。讨论长平之战,他和谢先生的《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长平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山西古战场野外考察与研究》这三份论著。

两先生的观点我简单说一下,那就是长平之战中的总死亡人数,文献记载应该是基本正确的,需要讨论的是战死者和被杀俘虏的具体比例、死亡时间(因为长平之战时间很长),以及被杀者的身份(如上党被征发的本地仆役等等)这些细节。对相关问题真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下他们的著作和论文,其实很有意思的。

二 淝水之战

双方兵力:东晋北府兵8万人、前秦嫡系兵30万,其他兵力50万

伤亡情况:东晋五千人 前秦嫡系部队全灭,其他兵力叛亡

淝水之战

苻坚“下书悉发诸州公私马,人十丁遣一兵。”然后才得到“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他在伐晋战前开战略讨论会时也说:“略计兵仗精卒,可有九十七万,吾将躬先启行。薄伐南裔,于诸卿意何如? ”而且伐晋不是这些兵都在淝水阵前的。当时主要有东方和西方两个战场。其中西方战场也就是襄樊一线是姚苌、慕容垂为主帅,东方战场是淮水一线,以苻融为主帅。当西方战场失败时,也就是攻下襄阳,占据荆州,顺流而下这一计划破产,才在淝水打了一个主力决战。

当时襄樊一线,前秦军约有骑兵步兵二十五万。晋军不详。

淮水一线,前秦军有苻融的三十万加苻坚的亲兵八千人,牛晋军是谢石为主帅、谢玄为前锋的八万人。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

第一合:洛涧之战

1.牛晋一方派龙骧将军胡彬率军五千救寿阳,寿阳被苻融攻克后,胡彬进入了前秦军的包围圈。

2.前秦派卫将军梁成率军五万扎口袋。

3.牛晋派猛将刘牢之率军五千救胡彬。

4.双方战于洛涧,梁成军败。死伤两万人。

第二合:淝水之战

1.牛晋军胜后,谢石军水陆并进,达到肥水东侧。前秦军在肥水西侧。

2.谢玄派人晋见苻融,要苻融稍微往后撤进行战略决战。苻坚统意。

3.前秦军后撤,苻融马倒,卒。前秦军大溃退。死伤二十余万人。

三、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之战

双方兵力:第一次隋朝军人超过一百三十万,运输民夫是军人的两倍。第二次隋朝出兵至少六十余万 第三次隋朝出兵近百万。高句丽兵力不详。

伤亡情况:隋炀帝一征高句丽,损失军队超过34万。民夫也损失惨重。 [4] 隋炀帝二征、三征高句丽,隋军的损失数量不明。高句丽伤亡数量不详。

隋朝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杨广一征高句丽时,杨广的错误指挥导致惨败。杨广下达了错误命令,导致诸将奉旨不敢赴机,食尽师老,转输不继,诸军多败绩,隋朝大军损失惨重,损失的隋军超过34万(来护儿之败,隋军精甲4万损失惨重,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宇文述九军之败,30万5千隋军,只有2700人逃回,物资储备兵器军械巨以万计,也丢失殆尽。这还没算损失的民夫,以及之前数次大战损失的隋军),隋朝民夫、粮草兵器资储也大量损失。百姓被隋炀帝的残幉暴征敛与统幉治逼的没活路,纷纷起幉义,王薄、豆子颃、窦建德等百姓农民起义蜂起,不可胜数,攻陷城邑……《隋书》:“大业七年,帝将讨元之罪,车驾渡辽水,上营于辽东城,分道出师,各顿兵于其城下。高丽率兵出拒,战多不利,于是皆婴城固櫼守。帝令诸军攻之,又敕诸将:“高丽若降者,即宜抚纳,不得纵兵 。”城将陷,贼辄言请降,诸将奉旨不敢赴机,先令驰奏。比报至,贼守御亦备,随出拒战。如此者再三,帝不悟。由是食尽师老,转输不继,诸军多败绩,于是班师。” 《资治通鉴》大业八年:护儿不听,简精甲四万,直造城下……伏兵发,护儿大败,仅而获免,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资治通鉴》大业八年:九军渡辽,凡三十万五千,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

隋朝征讨高句丽

隋炀帝杨广二征高句丽时,后方杨玄感起事,隋炀帝密召诸将,密令撤军。隋军留下的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案堵不动,皆弃之而去,全被高句丽缴获。杨玄感这贵幉族造幉反,却被隋炀帝迅速剿灭了,贵幉族门阀无力动摇隋炀帝的统幉治。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时,隋朝国内已经大乱,高句丽王表面上遣使请降,囚禁并送回之前投奔高句丽斛斯政,但是高句丽仍然不放还俘获的大量隋人。后来中原人到高句丽,还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隋炀帝下令征高句丽王入朝,高句丽王却没有来。隋炀帝下令将帅严装,准备再次征讨高句丽,但最后没有成行。

所以说伤亡达到数十万人的战争也就这几个,这几场战争每次都是改朝换代的国运之战,所以自然不能说是古代战争动辄死亡几十万人了。

参考文献:

《史记》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我是云哥看历史,大家如果觉得好就动动小手点赞转发评论一下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