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高等学府,南宋四大书院是哪些书院?
唐朝高等学府,南宋四大书院是哪些书院?
分别是: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
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
岳麓书院坐落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时称嵩阳寺。唐代改为嵩阳观。
是谁发明了上学?
是谁第一个发明了学校和上学的制度已经无法考证。不过也有说法认为董仲舒也是上学的发明人之一,董仲舒十分热爱读书,在30岁之后就开始大量招收学生,为学生们传授儒学,他还经常叫自己的学生向其他人传授课程。

历史上,最早的上学制度从周朝就已经开始,只不过当时有上学资格的是极少数权贵家庭的孩子;后来逐渐产生了一些开设在家庭或者乡村的“私塾”,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上学。
学校的发展历史:
学校最开始的原型源于西周时期,当时称学校为“辟雍”,是少数奴隶主贵族读书的场所。古代的学校称为庠、序、学、校、塾。在开始产生时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西汉时期,学校分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大学。
地方上置学宫。唐代办学达到古代极盛时期,学校分类更细;明清时的学校基本是承袭隋唐的,但由于科举制发展,使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和装饰品。清末,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学校为学堂。到1907年,新式学堂遍设各地;辛亥革命以后,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并一直沿用至今。
清华两字来源?
清华大学,中国最高学府,多少学子对它梦寐以求,十年寒窗,却没有几个人真正能够跨进这座学府,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成为此校园中人,他们是真正的“天之骄子”,让人称羡。
有些情况我们是非常清楚的。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之前叫清华学堂,取名清华,是因为校址在清朝的“清华园”,本是清朝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而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于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解放后称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名称来源于清华园无疑,那么,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将一个园子取名“清华”呢?
查阅《辞海》,清华二字有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古代清贵的官员,也指这种官员和他们的门第,如《南史·到撝传》载:“晏(王晏)先为国常侍,转员外散骑郎,此二职,清华所不为。”二是指文章华美,《晋书·左贵嫔传》载:“言及文义,辞对清华。”三是指景物清幽美丽,《南史·隐逸传》载:“岩壑闲远,水石清华。”
可见,无论人和物,清华二字都有高贵美丽的意思。那么,取名清华园,是用美丽的园林之意吗?或许不是。
将夜原著?
《将夜》改编自起点白金作家猫腻所著同名小说,曾在首届网络文学双年奖上获得金奖,讲述了含冤出逃的少年宁缺(陈飞宇饰)考入最高学府大唐书院,肩负起匡扶正义、护卫家国重担,并最终成功血冤,与爱人相守的故事。
原著在起点中文网连载期间,累计获得近4000万点击,其“迎风挥击千层浪,少年不败热血”的主题令无数读者心潮澎湃。作为全剧灵魂人物,男主人公宁缺洒脱不羁,热血豪情的性格令人印象深刻。
唐代只有一个老婆的皇帝?
要说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自觉的身体立行一夫一妻制,一生只有一个皇后,真会让男人们抓狂,女人们嫉妒吧!然而确有这样的皇帝,他偏偏与众不同,做了回顶级好男人版,不得不令后人折服再三。
他就是明孝宗——朱佑樘,明朝第九位皇帝,成化六年七月初三日出生(1470年),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七日因病英年早逝(1505年),享年36岁。宪宗皇帝第三子,生母孝穆纪太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宪宗逝世,太子朱佑樘即位,年号弘治。孝宗即位后,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当时的朝政焕然一新。弘治一朝,名臣辈出,孝宗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使明朝再度中兴盛世。后来人们把孝宗统治时期称赞为“弘治中兴”。
其唯一的妻子就是张皇后,张氏,兴济(今河北沧州市北)人。按照明代中期以后选后的制度,皇后一般都出身于平民之家。张氏的父亲张峦,原只是一个秀才,以乡贡的名义进入国子监,也就是说从地方学校保送进了国立最高学府读书,成为国子监生。张氏出身于这样的读书人家庭,家教自然还可以。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二月初六日,张氏与时为皇太子的孝宗成婚。
同年的九月,张氏被正式立为皇后。张皇后在弘治四年(1491年)的九月二十四日生下了皇长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武宗。朱厚照一生下来,面貌非常清秀,“粹质比冰玉,神采焕发”,举止非常。因此,孝宗对这个儿子非常疼爱,对于张皇后自然更是宠爱。晚明学者黄景昉说:“时张后爱最笃,同上起居,如民间伉俪然。”皇帝、皇后像民间的夫妇一样,每天一同起居。这在封建皇帝的私人生活中,真是少见。
唐朝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