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帝国传奇,你认为历史上的四大奸臣是哪几个?
湘军帝国传奇,你认为历史上的四大奸臣是哪几个?
我个人观点,仅代表个人
我认可“崖山之后无中华”南宋最终的灭亡,是中原第一次被少数民族统治,中断了中华文明的进度。
崖山之后,从一个自信的中原文明直接中断,而宋朝,我们已经出现只纸币的雏形“交子”,宋的战败直接中断了资本主义的进程,即便是后面的“明朝”,整个民族也是极其不自信的,开始出现“闭关”“海禁”“对外穷兵黩武”“天子守国门”“好战的朱棣/朱瞻基”都是民族不自信的问题,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看着是爽文,其实并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秦桧就喜提第一了。
秦桧:北宋时期的官员,因其反对英宗和宰相吕惠卿的改革政策,而被认为是一个奸臣。他推行了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件事情是他阻挠和破坏了岳飞北伐的计划,使得南宋军队在与金国作战中遭受了重大的损失。田仁献:明朝末期的官员,因其勾结宦官,控制朝政,被人们称为是奸相。他担任过内阁首辅和太监总管,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专制和腐败的政策。他通过贿赂和搜刮民脂民膏,暴虐百姓,致使民不聊生。此外,他还密谋与满洲入侵者勾结,导致明朝灭亡。高俅:明朝中期的宦官,因其专权和卑鄙的行径,被认为是一个奸臣。他和刘瑾一同掌控朝政,进行了一系列恶劣的行为。他曾经支持崇祯帝登基,之后又参与镇压天启帝的亲政。他通过谄媚和勾结官员,借助皇帝的信任,获取了大量的权力,成为了明朝中后期的权臣。他最终因为党争失势,被处死于靖难之役中。吕震:明朝中期的宦官,因其谄媚和勾结宦官集团,成为权臣而被视为是奸臣。他曾经任职于东厂,与其他奸臣共同进行了一系列专制和残暴的行为,对百姓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迫害。他还谋杀了多位皇亲国戚和大臣,使得朝廷政治更加黑暗。刘瑾:明朝中期的宦官,与高俅一同掌控朝政,被人们视为是奸臣。他通过贿赂和掌控皇帝,获取了大量的权力,进行了一系列腐败和残暴的行为。他曾经谋杀了大臣和官员,打压异己,使得政治环境更加黑暗。历史上的石达开是一个怎样的人?
石达开,1831年出生于广西贵县。在他的家乡,人们用 “少儿有为”来评价他。尽管,他八九岁便尝到了“幼儿失父”的痛苦,但也使得他早早的接受到了社会风雨的洗礼。据史料记载,石达开在父亲活着的时候,便经常接济乡亲。
父亲死后,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儿,少年石达开很早便开始挑起维持家计的重担,种田之外,兼做生意。买卖鸡鸭,做牛贩,运炭到平天山矿区出售。在他行走江湖的过程中,广交四方豪杰,为后来参加拜上帝会准备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1847年,石达开16岁时,洪秀全、冯云山慕名来访,邀其共图大计,石达开慨然允诺。3年后,他19岁时,毁家纾难,率四千余人参加金田起义,被封为左军主将和“翼王”,意为“羽翼天朝”。堪称“少年英雄”。
石达开加入太平军后,攻城掠地,屡建奇功,大清朝先后有3名封疆大吏(总督、巡抚、提督)死于其手,清军闻风丧胆。即使是曾国藩的湘军,也是他的手下败将,连曾国藩本人,也曾经被他的大军打得掉入水中。
在太平天国内部,石达开属于一个开创性人才,首先提出需要稳打稳扎的扩大根据地建设,要有稳当安全的后方,才能确保前面攻城略地的持续性。另外,他发现了太平天国一直不重视政府建设,每到一地,几乎从未建立基层政府,更没有地方施政经验的问题。
他在安徽组织各地人民登记户口,选举基层官吏,又开科举试,招揽人才,建立起省、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使太平天国真正具备了国家的规模。与此同时,整肃军纪,恢复治安,赈济贫困,慰问疾苦,使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并制定税法,征收税赋,为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活动提供所需物资。他的这些举措,为太平天国的建立,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1856年夏天,正当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到全盛的时候,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为争夺太平天国的领导权力而内讧,发生了"天京事变"。天京事件也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不仅亲手放弃了军事上的大好形势,而且对于天国内部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此时,除了洪秀全和石达开,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均殒命殆尽。而且因为这场声势浩大的内部动荡,使得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内的威望大降,为了稳定内部,重拾人心,洪秀全不得不让石达开回京辅政。从管理才能上面来说,石达开确实要强于洪秀全。
11月,石达开率军从宁国经芜湖回到天京,受到天京军民的热烈欢迎,“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洪秀全亦加封石达开为“电师通军主将义王”,命他提理政务。石达开回京辅政,军事节节取胜,稳定了形势,极大地鼓舞了太平军的士气,安定了人心,使天国转危为安。
石达开辅政功绩卓著,所部多精壮之士,军力雄厚,加之石达开为首义之王,威望极高,这都使洪秀全深感不安。此时刚刚经过了"天京事变"的洪秀全眼前满是杨秀清独揽大权和逼封万岁的情景,生怕石达开成为下一个杨秀清,对于权力的下放变得更加谨慎、多疑,想方设法将权利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于是洪秀全封其长兄洪仁发为“安王”,又封其次兄洪仁达为“福王”,干预国政,以牵制石达开。洪秀全对安、福二王的封赏,破坏了他亲自立下的非金田同谋首义、建有殊勋者不封王爵的规定。随后他又“专用安、福王”,使“主军政”。在挟制、架空石达开的同时,还要夺取他的兵权,“终疑之,不授以兵事,留城中不使出”,甚至发展到对石达开有“阴图戕害之意”。
由于石达开受到了天王洪秀全的猜忌。为避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不得已于1857年避祸离京,前往安庆。从此独自带兵在外,但是仍然与天王部队紧密协作,共同打击清军。
脱离洪秀全后,石达开率十多万大军,在赣、浙、闽诸省游走。1859年春节,石达开在江西南安大会诸将,商议进取之策。最后确立了经两湖入蜀的战略目标。攻略四川,既可以打击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又可避免同天京政权发生冲突,而且当时四川清军还没有防备,可以说胜算很大。然而,在当年5月——8月的湖南宝庆之战中,石达开部久攻不克,最后仓促撤退。这是他离开天京后第一次重大的军事失利。为寻找一块喘息之地,只好率部进入清军兵力单薄的广西。
当时广西的情况是金田起义后,清军围追堵截太平军疲于奔命,守备空虚,各地起义趁势而起。从1851至1858年,各地义军攻下县城以上城池八十七座。其中势力最大的陈开部会党起义军,以浔州为中心建立大成国。早在进入湖南前,石达开就和大成国有过联络。此刻他回师广西,似乎大有可为。
10月15日,石达开部占领广西庆远府,获取一个重要据点。庆远地处桂西北,远离清朝的统治中心,而且与大成国义军占领的柳州互为犄角。出走以来两年多,石达开部长期处于流动作战中。因此,他准备以庆远为据点休养生息。石达开分派部将平定周边村寨、征集粮草,同时每天练兵整军。情势暂时稳定下来。
1860年3月,石达开的三十岁生日,部属纷纷为他祝寿,地方士人还赠送了寿联。在庆远,他度过了一生中难得的安逸时光。故乡春意激发了翼王的豪情雅兴。石达开处理政务闲暇之余,偕同部下文武,前往城郊北山白龙洞游赏。太平天国诸王中,石达开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在这里,他看到前人题下的诗句,感觉寓意高超,文采可观,顿时手痒,也赋诗一首: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此诗气势豪迈,作者豪情万丈,雄心壮志跃然纸上。石达开部下见状,纷纷按原韵和诗,表达追随翼王打江山、创伟业的坚定意愿。石达开命将诗句全部刻在石壁上。这就是太平天国历史上罕有的文化盛举——白龙洞诗会。
然而,就在石达开吟诗作赋之时,形势却在不断恶化。石达开部不仅没能实现休养生息的初衷,反而举步维艰,士气大挫。由于庆远土地贫瘠,加上多年战乱,严重缺粮。如今驻下10多万太平军,更加入不敷出。粮食问题成为石达开军的心腹大患。石达开只好把大量精力用于派兵征粮。
征粮过程遭到地方团练的极大阻碍。由于团练熟悉地形、民情,不利于太平军发挥大兵团作战的优势。石达开当年打得曾国藩几乎投水的军事天赋,在这里全无用武之地。生活在缺粮的环境下,每天的战斗又很艰苦,石达开又不能提出明确的战略方向,于是众多部属暗生异心。
1860年5月,精忠大柱国朱衣点等六七十名将领,在石达开允许下率部队五万余人,返回江西,与李秀成部会合。洪秀全十分欢喜,给众将领加官进爵。石达开军内有大量来自长江流域的新兵,早有思归之念,发生类似事件在所难免,并非个别将领的忠诚所能遏止。
朱衣点等脱离后,石达开军主力锐减,前途更显黯淡。石达开本人也一副心灰意懒的态度。早在离开天京后发布的告示里,他就表示:“惟期成功后,予志在归林。”返回家乡后,也表现出归隐山林的情绪。
太平军驻扎庆远,当地不仅贫瘠缺粮,清军也逐渐逼近。石达开眼看庆远绝非久留之地,遂于1860年6月率主力撤离,试图到广西南部打下一片根据地。7月,石达开令部将赖裕新为先锋,经昆仑关等地进逼南宁。清军守军凭借坚城,打退了太平军多次攻击。相持一月后清方援军集结,赖裕新被迫放弃攻城。此役石军精锐损失严重,再加上此前的伤亡离散,曾经的十多万大军已经“十不存二”。
同年8月,清军镇压了陈开部义军,太平军又失去了一支盟军。所幸其余部三万余人投奔了石达开,他这才凑到四万多人马,率军准备离开广西。石达开率十多万大军返回广西,两年多里不但没能打开新局面,反而屡屡受挫。石达开刚进入广西、占领庆远时,清朝统治者相当不安。咸丰皇帝判断石达开将由贵州入川,如果这样,不仅四川危急,陕西、湖北也将震动。
1859年10月,云南农民起义军数万人攻入四川,势力影响四川五十多个州县。次年他们还主动联络过石达开。然而石达开直到1862年才挥师入川,此时清军已经加强了四川防备,彻底压制了当地起义军。
石达开从避祸离京起,实际上已经脱离洪秀全,却始终拒绝打出自己的旗帜,依然遥奉太平天国正朔。这种做法,一方面使部将攀龙附凤的心愿得不到满足,大失人心;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提升部队凝聚力。他还经常表现出“归隐山林”这样的消极想法,令曾誓死追随的朱衣点等人为之寒心,最终脱离。统帅缺乏坚定的胆略和信念,部队斗志自然也随之低落。
经历两年蹉跎,石达开终于回归原定的入川计划,取道昆仑关,沿广西与贵州边界北上,向四川进军。然而,此时不论石达开部的实力,还是四川清军的守备,都已今非昔比。1863年,石达开进入四川作战。7月,到达大渡河,计划渡河,却被大雨引起河水暴涨阻隔,无法行船。几日后,清军大军围过来,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仍然被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于石棉安顺场,多次抢渡不成,粮草用尽,陷入绝境。
清军统领提出石达开投降可以换取其部众活命的机会,由此,石达开受骗而被俘,押往成都。1863年8月6日,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而后从容就义于成都科甲巷的臬台监狱旁边的三合土院坝之内,年仅32岁。石达开受刑时,被割几千刀,他从始至终默然无声,观者无不动容,叹为"奇男子"。一代伟男子无可奈何的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你喜欢哪位伟人?
我最敬仰的伟人是毛主席,因为毛主席不惧怕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威胁,毛主席主张打击贪污腐败,他热爱人民,他是我心中的偶像。
1.我是1980年代生人,没有经历过毛主席时代的生活,但是我想淡一下毛主席一生的关键决策,来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毛主席对新中国作出的伟大贡献。喜欢学习中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中国自从秦皇汉武以后,经历了无数个朝代的兴衰,但是总体上中国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可是明、清两朝统治者在过着优越的生活时,却没有看到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国家因为重视科技的发展使欧洲率先进入了人类的工业时代,而骄傲自满的清朝贵胄依然陶醉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之中;就这样中华民族的命运开始由盛转衰,并且导致中国从1840年开始进入了长达100多年的被压迫史。
2.其实我认为中华民族并不懦弱,因为即使在非常软弱的清政府时期,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的每一个不平等条约,都是因为中国与西方列强爆发战争后没有战胜对手而被迫签订的。中国真的需要一位伟人来改写中华民族的历史,让中国人重新自信的站起来,而毛主席就是这个伟大的人。例如在红军长征最艰难的时期,红军被蒋介石的中央军和湘军、滇军、川军、黔军、桂军重重包围;是毛主席运筹帷幄指挥了红军四渡赤水、强渡嘉陵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打通包座、乌蒙山回旋战、激战腊子口、打击直罗镇等经典战役,才让3万中国工农红军摆脱了蒋介石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保留了中国革命的希望。
3.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提倡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他积极与当时全国各界的爱国人士和组织加强联络,最终促使全国各政治组织团结起来一起联合抗日,这才使日本没有在短时期内通过各个击破的方式征服中国。我想说抗战期间无论是共产党军队、还是国民党军队,还有当时中国各地方军阀的军队都积极的联合抗日;抗日战争时期很多学生和百姓积极报名参军,是中国军队的拼死抵抗这才让中国不会亡,为中华民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4.抗战结束后很快中国进入了国共内战阶段,毛主席运筹帷幄指挥三大战役战胜了蒋介石的六百万军队,最终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建国初期我国周边形势比较复杂,很多敌对势力想趁机损害中国的国家主权和中华民族的利益。1950年鸭绿江对岸战火连天,毛主席知道当时的新中国处于百废待兴状态,中国需要一段和平时期来恢复国家的经济建设。可是当帝国主义的威胁濒临国境线时,毛主席以巨大的勇气鼓励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出国作战,以御敌于国门之外;通过逼迫联合国军签订停战协定,结束了中华民族被西方列强压迫了100多年的屈辱历史,使中国第一次真正的站了起来,并且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5.抗美援朝结束后,毛主席不想再遭到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因此举全国之力邀请国内顶级的科学家在艰苦的条件下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和核潜艇。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现在的中国没有核武器、没有洲际弹道导弹、没有核潜艇,那么中国会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吗?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和钱学森、钱三强、于敏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新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里我们所有中国人都应该为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和我们全中国所有的科学家表示感谢,是他们的努力才使中华民族重新崛起。1969年苏联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对我国黑龙江省的珍宝岛地区进行武力入侵,毛主席再一次展现出了雄厚的胆量,他亲自指挥中国军队打退了苏联的入侵,并且又一次保证了中国的领土不被外国侵占。因此我们全体中国人一定要记住毛主席为中华崛起所做出的贡献。目前世界依然遵循丛林法则,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以内,我们全体中国人要居安思危团结一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努力。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们赞同我的看法吗。
有传言说清末时期清军曾装备过一种十三响快枪?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清军的武器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落后!
清军武器真正落后的时代,主要是第一次鸦片战争。
就算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主要落后在轻武器上,火炮同英军的火炮并没有代差,是同一类火炮,只是质量上有差距。
但轻武器上,清军还在大量使用弓箭和火绳枪,英军已经普遍使用燧发枪,还使用了部分击发枪。
即便如此,英军的火枪还是比较落后的。虽然英军燧发枪相对弓箭有着射程的优势,但弓箭却有射速优势,而且可以全天候作战,燧发枪到了大风大雨的时候就完了。
清军之所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惨败,主要是常年轻视海军,导致水师极其垃圾,根本不足以和英国军舰对抗。
英军依靠海上优势,肆无忌惮的攻击满清沿海地区。而这么长的海岸线,没有国家可以通过陆地防御彻底挡住,所以顾此失彼,接连惨败。
而清军陆军也很垃圾,根本就没有人愿意拼命,经常数千上万人一触即溃。
但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清军武器装备就有很大改善。
其实在剿灭太平军的时候,无论太平军还是清军(尤其是李鸿章的淮军),都大量装备了洋人的先进武器。淮军麾下还有一支常胜军,最初叫做洋枪队,是按照西洋陆军模式建立的雇佣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蓬勃开展,满清购买和自造了大量先进武器。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清军陆军虽然装备五花八门,但枪械和火炮都不落后日军,甚至部分武器更为先进。
这个所谓的十三响快枪,通常指的是温彻斯特十三连发后膛卡宾枪。
这种枪是西部电影中的常见昂贵武器。
该枪的特点是装弹较多,而且可以连续单发射击。而那个时代,步枪不但是单发步枪,还需要一发子弹一发子弹的装填,射速很慢。
而温彻斯特十三连发后膛卡宾枪(温彻斯特1866型),采用独特的弹仓装弹,结构比较复杂,却可以连续手拉单发射击13枪。
优秀的枪手,可以在1分钟内连续射掉13发子弹,三四秒就可以瞄准发射一枪,射速非常惊人。
当年清军装备不少这种步枪,常见的是九响的斯宾塞步枪,十三响的就是温彻斯特。后者在清军中,被称为“十三太保”。
这些快抢实际上起到的是后来的轻机枪的作用,进行一线快速火力掩护。
该枪的价格复杂,价格也非常贵,即便欧洲大国也没有大量购买。
法国于普法战争期间订购了6,000支1866型步枪,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也在1871年订购了45,000支步枪和5000支卡宾枪。
土耳其的这批枪被用于1877年俄土战争,期间大展神威,重创使用单发步枪的俄军。
根据统计,俄军每消灭一个使用这种步枪的土军,要付出4倍以上的伤亡。
甲午战争中,日军认为清军的轻武器火力很强,尤其是在远距离都是乱枪射击,子弹密集度强于日军。
清廷内部也对清军寄予厚望,认为:“大清快枪快炮之多,甲乎天下!”
可惜,清军远距离射击精度不够,造成的伤亡很少。一旦日军冲入200米甚至400米内,清军就抱头鼠窜,不敢拼命。
虽然每次战役,清军耗费大量弹药,自己伤亡却很少,击毙日军更是屈指可数。
在甲午战争朝鲜的一系列作战中,最激烈的就是平壤战役。平壤战役中,日军缴获了清军大量武器。当时清军只顾逃走,连步枪都丢弃了:“凡有大小炮四十尊,快炮并毛瑟枪万数十杆,将弁私财,军士粮饷,军资、器具、公文、密电,尽委之而去。”
可见,武器再好也要适当的人来用,人怂用什么也不行。
有意思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军曾经雇佣了一个中国苦力团,负责搬运后勤补给和在前线搬运伤兵。英国人发现,这些中国苦力比英国士兵还能吃苦耐劳,而且非常服从命令。本来英国人看惯了清军怕死的德性,认为中国苦力也是如此。没想到,中国苦力却敢于在最前线冒着枪林弹雨搬运受伤的英国兵。
英国军官感叹道:中国人本来应该是最优秀的士兵,在腐败的官员手中却成为一群乌合之众!
满清红顶商人胡雪岩为什么最后一败涂地?
胡雪岩在商界有过属于他自己的传奇与荣耀,他的为人处事经过文字的渲染,很明显已经上升到了人生智慧的高度,并且迄今为止仍然收获了不少的信徒,以这位曾经在商界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为榜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在政商两界如鱼得水的人物,在晚年之际却是败的一塌糊涂,以至于到最后落寞而终,留给后人一堆的遗憾与困惑。
毫无疑问,胡雪岩最终是失败的,不管他曾经有多么的风光,结果却终归是不如人意,以至于那些崇敬胡雪岩的人更多的去强调胡雪岩的发迹史,而有意的去回避胡雪岩最后的失败。然而这里不禁有一个疑问,胡雪岩已然成为了商界的大佬,为何仍然无法避免一朝成败的结局?
其实在我看来,胡雪岩的失败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当然也横跨政商、中外两界,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的,胡雪岩的失败也并非是短时间而导致的。
一、对时局的错误判断正如大家所知,能够成就大事者,必然需要拥有对时局的足够敏感,因为在时局之中,往往就隐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机会,而现在的成功者恰好就是过去的有心人。胡雪岩是历史上难得的商业奇才,从一无所有到富甲天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需要经历足够多的机遇方才能够有如此的成就,这也证明了胡雪岩对于时局的敏感是出类拔萃的。然而英雄也有迟暮,试想从古自今有着多少少年意气风发,中年卓有成就,而晚年却昏聩落魄的帝王将相。所以,曾经并不代表将来,而胡雪岩过去的成功也不能说明他将来不会失败。
然而,胡雪岩最后一次商业操作,却失去了这种对于时局的敏感,而陷入了一种过度自信的恶性循环之中。我们知道,胡雪岩的失败直接性的事件便是与洋人进行生丝上的商战。当时的胡雪岩已经功成名就,在事业上如日中天,可谓是一朝风光无限。然而在当时,胡雪岩却并不清楚,自己已经逐渐跳入了命运所挖的一个大坑。在当时,中国生丝的生意大多是被洋人所占据着,胡雪岩也明白其中的利润有多么的丰厚,更为主要的是争抢生丝生意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大事,所以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胡雪岩决定进军生丝市场。
众所周知,挤压对手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垄断货物,使对手无货可卖,无奈离场。然而收益总是和风险相伴随行的,因为垄断往往需要有着足够的资金量。就资金量而言,胡雪岩自然是有的,所以他一口气囤了一万多包的生丝,动用了两千多万两白银,志在将洋人赶出中国生丝市场。毫无疑问,这是一次赌博,因为胡雪岩压上了自己所能动用的所有财产。当然在胡雪岩大规模的囤积生丝,洋商也开始恐慌,并且直接与胡雪岩展开了谈判,抬高了收购生丝的价格。若是胡雪岩在这段时期能够适度的让步,也许能够在有效的规避风险的同时获得不少收益,然而胡雪岩没有答应。
生丝是一种消耗品,存放的时间不能太久,否则很容易陷入卖不出去的窘境,这一点是普遍的共识。就当时来说,胡雪岩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打击洋商,将生丝市场揽入华商的手中,所以按照他的设想,只要将生丝提到了一定的价格就抛出去,并且就算是生丝卖不出去,自己也可以投资开一个缫丝场加工成丝织产品,但是这也只是最后的退路了,因为若是真的到了那一步,那必然将会面临亏损的结局。不过这个时候的胡雪岩显然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认为只要生丝在自己的手中,洋商就必须妥协。
然而胡雪岩的目光似乎一直放在国内,而没有看到国际形式,就在洋商准备妥协之际,偏偏欧洲的生丝宣告丰收,也就是说在华洋商有了更多并且更好的选择,自然而然就不会再去理睬胡雪岩等华商,毫无疑问,这对胡雪岩是致命的,所以在国外有大量新鲜生丝的消息传来之时,胡雪岩也意识到了不对劲,果断的放开了囤积已久的生丝,然而却也是回天无力,最终仅仅收回了八百多万两白银,实际亏损一千多万两,显然和胡雪岩最初的打算大相径庭。可见,正是因为胡雪岩对于时局的错误判断,认为囤积生丝便能够令得洋商有所忌惮,然而却没有意识到国外生丝产地的生产程度,最后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吞,黯淡的退出生丝市场,随后因为此事而带来一系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陷入贫恨交迫的境地。
二、成也官场,败也官场我们在提及胡雪岩的时候,想当然的就会在其前面加上“红顶商人”的名号,显然胡雪岩的成功和政治是脱不开关系的。众所周知,胡雪岩与王有龄是一对互赢共利的伙伴,正是因为王有龄在官场上的庇护,胡雪岩方才能够越走越顺,最后缔造一个商业帝国。而在王有龄离世之后,胡雪岩仍然找到了一个官场上的靠山,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宗棠,所以胡雪岩可谓是半只脚迈进了官场,身上贴着亦官亦商的标签,在政商两界如鱼得水。毋庸置疑,胡雪岩与左宗棠实际上是休息与共、一损俱损的关系,而这也是后来胡雪岩失败的一大原因。
树大必然招风,胡雪岩与左宗棠的组合必然引起更多人的忌惮与警惕,比如同样权势不弱的李鸿章。李鸿章与左宗棠是在政见上素来不合,也正是因为如此,胡雪岩的存在也令得李鸿章颇为不喜,故而逐渐地定下“排左先倒胡”的策略。正如上文中所介绍的,胡雪岩在与生丝市场中大受挫败,但是却并非是致命的,依靠往日的积累,尤其是还有左宗棠的扶持,胡雪岩是有着东山再起的可能。然而天不遂人愿,中法战争恰好就在这个时候爆发了,而负责此事的正是左宗棠,也就是说左宗棠在短时间内分不出精力,并且还需要胡雪岩尽力筹措军饷,这倒是给胡雪岩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如果是在平时,胡雪岩断然有着各种的方法筹措军饷,然而这个时候正值胡雪岩商战失败,钱庄资金量不足,如今又需要八十万两的资金流出,阜康钱庄已然处于一种亏空的局面,而这种局面也正被李鸿章与盛宣怀所看在眼里,紧接着胡雪岩也逐步走向李鸿章盛宣怀所准备的大坑之中。在李、盛的授意下,部分阜康钱庄储户在这个时候提取银两,显然阜康钱庄是拿不出钱来的,所以一时之间传言四起,越来越多的储户在跑到阜康提取银两,如此循环往复,胡雪岩与阜康钱庄一时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原本堂皇亮丽的商业大厦顷刻而倒,而胡雪岩也因此失去了所有的光环,最后等来的只是朝廷的一番震怒。
由此可见,胡雪岩的失败有个人的过度自信而导致的商业活动上的失误,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深陷政治漩涡之中,成为官场斗争的牺牲品,故此也可以说,胡雪岩是成也官场,败也官场,正是应了古人所说的“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