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大业,古时黄河上拉铁索桥的为什么是黄河大铁牛?
盛唐大业,古时黄河上拉铁索桥的为什么是黄河大铁牛?
鼠年即将过去,明年就是牛年,预祝2021好年景!!!
十二生肖中“牛”排第二位,而神话故事中,其他属相的动物都对“鼠”能排第一颇有异议,而对牛的排位众生肖神兽们却无异议!
生肖塑像牛
黄河蒲津渡遗址中发现的大铁牛,称为开元铁牛,亦称之为唐代铁牛。铸于唐开元十三年,当时大铁牛的主要作用是来固定蒲津浮桥之用。
开元铁牛
开元年间蒲州一带经济发展迅速,当时的蒲州城一跃成为全国六大城郭之一,而蒲津渡之前一直所用的是竹索连舟桥且年久失修,已经承受不起马车辎重、货物的的通过,严重跟不上发展节奏。当时的唐玄宗李隆基听到奏请大笔一挥便批准了重修蒲津桥。
黄河大铁牛
最终修造蒲津桥方案敲定,竹索改为铁索,以四尊庞大铁牛为锁桩。铁牛铸成后分别卧于两岸,将铁索拴系于其身,建起了黄河上第一座固定铁索桥。
而大铁牛的历史任务就是锁桩,而蒲津桥是连接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重要纽带。元朝时被毁之后曾经荒废过一段时间,明朝时再度被启用,直到黄河改道后彻底沉寂下去。
直到1988年,永济县经过严密的勘察,这四尊大铁牛终于再次重见天日。最大的铁牛有72吨,最小的也有45吨重,这一重要考古成果,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开元铁牛铁人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为主,农耕是主要的生产活动,而牛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
而牛耕技术和铁器的使用,极大地节省了社会劳动力,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制度转变。
牛耕的历史更是贯穿整个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牛渐渐地便和农耕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牛文化应运而生。
中国古代,每年的立春就有“鞭牛迎春”的传统活动,用来祝愿今年的收成乃至国运的美好愿景。
“鞭春牛”的习俗延续着至今
《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
《汉书·礼仪志》中说:“立春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草,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
宋朝景佑元年,全国颁行《土牛经》。
清朝乾隆年间,把立春鞭土牛列为国家庆典。
清康熙《济南府志·岁时》中说:“立春日,官吏各具彩杖,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
《义县志·岁时》有“鞭春牛”的唱词:“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
可见,不管是普通的农民还是统治者,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已经和牛牢牢的联系在了一起。
统治者对牛的重视程度更甚。
唐朝的昌盛毋庸置疑,而开创唐帝国的高祖即位之初,就下了《减用牲牢诏》古代祭祀,牛羊猪三牲叫“太牢”,羊猪叫“少牢”。其中意思就说,国家草创,民生凋敝,需要休养生息,而耕牛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料,要减少祭祀中牛的使用。
祭祀礼器
而大家知道中国古代帝王改元时都要大赦天下,以显示皇恩浩荡,意思就是差不多的都能无罪释放。而
唐昭宗《改元天复赦文》中明确划定范围,惟十恶五逆,屠牛铸钱,合造毒药,谋故杀人,及持仗行劫,官典犯入已赃,兼以逾滥身名,冒优官囚,及刑狱之内,官吏用情,致成冤滥,不问有赃无赃,并不在原免之限。
“屠牛铸钱”就是字面意思,杀牛造假钱的免谈。可见在唐朝时杀牛已经是重罪了!
而开头所说的类似于十二生肖中的牛的,便是牛文化其中之一。
十二生肖中的丑牛,为什么会是丑牛呢?
有两种说法
一,生肖牛与十二地支的第二位“丑”相对应,所以排在第二位,称为“丑牛”。而根据属牛人出生的不同年份,又可以将生肖牛分为乙丑牛、丁丑牛、己丑牛、辛丑牛、癸丑牛。
二,我们知道牛自古以来对农业就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喂好牛也是农民伯伯的大事。在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远古时候人们便以牛为图腾。
《山海经》中记载:炎帝为牛首人身,实际上,其部落是以牛为图腾。
炎帝塑像
《史记》记载:炎帝“起于烈山、居姜水”,是姜氏部落首领。他生活在原始社会仰韶文化阶段的早期。
远古,炎帝率领他的部落在西北方沿着大河游牧渔猎,后来到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他以牛舌的嗅觉尝草,以牛眼的敏感识谷,以牛的气力移山倒海、造田兴农。
牛渐渐地便成为民间的保护神,渊源于远古的动物图腾信仰,后来演变为动物神。从秦代时候已有祭牛神的风俗。
祭祀牛神庆丰收
到了近代,牛的意义更加深刻,鲁迅《自嘲》中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出现了孺子精神。
孺子牛,典出《左传》:齐景公很爱幼子,曾口中衔绳,假作牛,让幼子牵着嬉戏。而鲁迅用此典故来把自己比作,愿意为广大人民,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无怨无悔的奉献。
大家开始喜欢牛了么?
感谢阅读 喜欢西瓜的点赞加关注呦!
历史上的乌兹别克人是什么人的后代?
从现代乌兹别克斯坦的角度来看,其民族组成来源于古代粟特人、花剌子模人、突厥人以及塔吉克人,但促进其完成民族融合,最后促成形成乌兹别克民族的却是蒙古人,但具体到哪个种族才是其真正的祖先,角度不同看法自然不同,所以不一而论。但无论如何看,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乌兹别克斯坦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文化的多样性、民族的融合性皆不比汉族简单,因而其民族的来源,要进行历史的溯源与科学的研究方可知晓。
古代的乌兹别克人在乌兹别克斯坦大地上,很早就有了人类生活的痕迹,如费尔干纳谷地的色楞古尔原始村落遗址就是典型的旧石器遗址,而“尼安特男孩”骨骼的发现震惊了时间,这些无一不在说明这块土地有着繁荣的远古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这里的农耕技术已经发达,甚至会使用人工方式进行灌溉。从这一时期开始,分布在里海以东草原地区的雅利安人向这里迁徙而来,他们以游牧和农耕为主,被称为“斯基泰人”或者“萨迦人”。大量人口的充斥下,这块土地上很快形成了阶级,并于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文明开始进一步发展,秋杰里尔、卡拉里尔等城邦开始形成,并且围绕着这些城邦建立了巴克特里亚、花剌子模和安息等城邦国家。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这些城邦国家被强大的波斯阿契米尼德王朝所征服,到大流士时期波斯已经对乌乌兹别克斯坦实现了统治。公元前330年,马其顿国王压力山大大地攻克了巴克特里亚和现在的撒马尔罕地区,希腊人、马其顿人以及伊朗人被迁徙至此并与当地人实行了通婚,东西方交流从这里开始发源。公元前250年,巴克特里亚脱离了塞琉帝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我国史书称之为“大夏国”,后来巴克特里亚王国分裂后,又建立起鼎鼎大名的“大月氏国”,其后在与中原王朝交往的过程中,大月氏人逐渐从游牧转为农耕,国家开始富足。在公元1世纪,大月氏国联合其他五个翎侯建立了“贵霜帝国”,其疆域囊括了今天的印度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这块土地上第一次统一了语言,即巴克特里亚语,并根据这种语言创造了文字,使得乌兹别克斯坦地区的文明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公元二世纪,在波斯萨珊王朝和匈奴帝国的夹击下,贵霜帝国迅速瓦解,康居国火中取栗,成为这块土地上的霸主,由于距离汉朝较远,这个国家守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既不扩展疆土,又不对外投降,所以其王国几乎延续了七百年,成为西域与中原联系最为密切的国家。公元五世纪,阿尔塔依族联合部分游牧民族建立了“突厥汗国”,兴起后迅速占领了中亚的两河流域,而向南则是扩展到隋朝边境。在被隋文帝实行了“远交近攻,离强而和弱”的反间计下,突厥分裂成两个国家,而西突厥统治了乌兹别克地区。稳定的政权似乎总是经营不了多久,在强大的突厥帝国分裂后,波斯人就开始不断对中亚进行渗透,到了八世纪初,波斯人已经完全占领了该地区。在费尔干纳人和西突厥人的号召下,中亚各民族联合成立了“白衣人”组织,他们不断反抗入侵的波斯人,使得阿拉伯人对中亚的统治受到极大威胁,终于在九世纪初赶走了波斯人,建立了著名的“萨曼王朝”。不过“萨曼王朝”和其后的“哈拉汗王朝”都是昙花一现,就算远道而来的征服者“哥疾宁王朝”和“塞尔住王朝”都丝毫不知,一个席卷天下的游牧民族即将登上历史舞台。蒙古人入侵,乌兹别克族形成1219年,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入侵花剌子模,虽然国王之子札阑丁尽力去抵抗蒙古骑兵,但终被击败杀死,花剌子模国被迫向蒙古人投降。在余下的两年中,成吉思汗依靠着五万蒙古铁骑横扫中亚各国,到1221年底,中亚的领土已经全部被蒙古人征服。1227年成吉思汗在讨伐西夏的途中身亡,中亚由其二儿子察哈台统治,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察哈台汗国”,蒙古人在这块土地的野蛮统治,导致反抗此起彼落,其内部也争斗不已,在14世纪40年代察哈台汗国分裂,突厥人建立的“帖木儿帝国”正式兴起。当时统治中亚的蒙古汗托格鲁克要回蒙古,暂时将“马韦兰纳汗赫勒”(今乌兹别克斯坦大部)交给对他忠心耿耿的帖木儿来治理,没过多久托格鲁克又派来了儿子接替帖木儿之位,这引起帖木儿的不快,他马上宣布自治,并将蒙古王子进行了驱逐。他的行动得到了另一位突厥人埃米尔.侯赛因的支持,二人于1361年结成了反对蒙古人的联盟。1366年,帖木儿占领了撒马尔罕之后,用计将盟友消灭,并吞并了他的势力。之后雄心勃勃的帖木儿分别在1372年、1373年和1388年三次远征,将整个中亚地区统一,并对“金帐汗国”连续不断地发动了进攻,继而又通过三次远征将哈萨克草原和金帐汗国都城萨拉依.别尔克纳入囊中,其疆土延伸至北高加索和伏尔加河下游流域。征服北方的同时,帖木儿还向南进攻。他于1399年征服了波斯全境,在这里他用七万名战俘的人头垒起了一座骇人听闻的“京观”;又随手征服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三个国家,1399年帖木儿远征印度,占领德里,印度无数贵族成为他的奴隶;1402年,帖木儿向土耳其宣战,结果在安卡拉一战中,土耳其苏丹巴亚泽德一世成为帖木儿的阶下囚,帖木儿帝国的势力范围到达了康斯坦丁堡;1404年,帖木儿再次发起远征准备向大明朝进军,不料于1405年2月8日病死在行军途中,进军中原的计划也随之流产。在这里必须强调:帖木儿时期虽然是以军事征服为主要手段,但他通过掠夺其他地区的财富使得他的帝国在经济上盛极一时,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等大城市得道迅速发展,许多宏美的建筑留存至今。手工业、商业、农业也飞速发展,在这一时期,乌兹别克斯坦地区的文化、艺术、科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使得撒马尔罕成为当时中亚的文学、音乐、手工业、商业、建筑艺术的绝对中心。在帖木儿之后,虽然乌兹别克地区后来又经历了哈烈国、巴维兰纳国等政权的统治,但其民族构成已经基本固定,这就逐渐形成了“乌兹别克族”。乌兹别克族的形成不可否认,历史中乌兹别克人的古老祖先就是在这片土地诞生的索格罗人、花剌子模人、巴克达利亚人以及费尔干纳人等,但他们一直深受波斯语和突厥语民族的影响,从来没有形成固定的民族,这个尴尬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乌兹别克人的到来。在十二世纪,在卡拉汗尼王朝统治期间,乌兹别克部落开始形成,这是一支新兴势力,它来自锡尔河和咸海以北的月即别斯坦(今哈萨克斯坦)的大草原,是蒙古人建立的“四大汗国”中钦察汗国的一支游牧民族。你没看错,这个民族刚开始并不是来自统领乌兹别克斯坦地区的察哈台汗国。直到1430年左右,乌兹别克人在首领阿布海尔汗的带领下攻占了花剌子模北部和乌尔根奇后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不过是籍籍无名的游牧民族中的一支而已。就从这个时候开始,游牧民族乌兹别克人与古粟特人、花剌子模人以及之前来到中亚的突厥诸部逐渐融合,逐渐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乌兹别克族,他们不再游牧,开始转向定居,从事农耕,成为中亚最重要的民族之一。公元1500年,术赤之子昔班的后裔率领强大起来的乌兹别克族赶走的帖木儿的后人,在西察哈台的土地上建立了乌兹别克汗国,这是第一次由乌兹别克族命名的王国,故而具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随后的几年中,乌兹别克汗国先后攻占了撒马尔罕、费尔干纳、喜萨尔和花剌子模等地区,成为中亚地区不可忽视的一个强国,也奠定了如今乌兹别克斯坦的疆域。在随后的数百年中,尽管政权更迭依然存在,但无论是布哈拉汗国也好、浩罕汗国也罢,都被乌兹别克族自己牢牢掌握在手中。其中浩罕汗国于1759年归附清朝,但在清朝扶持之下强大以后又于1820年解除了宗属关系,之后出兵新疆,成为清末的严重边患。那么,究竟乌兹别克人的祖先来源于历史上哪个民族呢?其实从最早游牧于咸海月即别斯的乌兹别克人来看,它应该是被唐朝击败的西突厥或者是蒙古族克烈部的一支。但据术赤的后代对其召之即来的表象来看,它应该是蒙古部落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当时的乌兹别克人已经实力已经足够强大,而这样一个有着强大实力的部落可以听从术赤后人的领导,其部族如果不是来自蒙古族,不会如此俯首帖耳,由乌兹别克人扶持其建立的“昔班尼王朝”也从旁佐证了这一点。但从大的方面来看,我认为突厥人对乌兹别克民族形成的影响最大。如今的乌兹别克人,无论从生活习惯到人文历史,或者是艺术建筑等等,帖木儿帝国对其影响至深。而帖木儿作为突厥后裔,更是将生活在中亚地区的突厥人几乎全部收罗起来,分散于乌兹别克各大城市内,所以才会有了突厥语大行其道,从而诞生了现在的乌兹别克语。如果硬要找一个乌兹别克人的源头的话,我宁愿选择是突厥,因为突厥人不仅曾给了乌兹别克人身体,更是为其创造了精神。结语世界上从没有真正纯正血统的民族,优秀的民族皆是融合而来,乌兹别克族就是其中一支。他们源于古粟特人,但又非纯正的古粟特人后代,多民族的共存,使得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上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其命运相同,休戚与共,这才逐渐融合成我们现在看到的乌兹别克族。只能说“哪里有夏娃,哪里留有伊甸园”,来自钦察汗国的乌兹别克人最终在察哈台汗国开出了最夺目的花。参考资料:《中亚通史》等
西安在历史上的地名都叫过啥?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营建丰京,将臣民从岐山周原迁于此。又命子姬发(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合称“宗周”,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为西安作为都城之始。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841年,镐京“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是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暴动驱逐国王事件。秦都城咸阳,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兵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内(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秦宗庙在渭河南岸秦阿房宫遗址复原图,荆轲刺秦王,就发生在秦章台宫(后来的汉未央宫前殿);秦代宫殿布局还没有形成宫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阳城地跨渭河南北。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汉城)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千米。在西汉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汉长安是在秦咸阳遗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史记》:“汉长安,秦咸阳也”,张衡《西京赋》云:西汉长安“乃览秦制,跨周法”,《三辅黄图·序》也云:“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旧唐书·地理志》说:“京师,故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秦咸阳从惠文王以后,就不断向南扩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兴乐宫、甘泉宫、信宫、阿房宫及七庙等建筑。刘邦夺得天下后,经娄敬、张良等的劝说,建都长安。修缮秦的兴乐宫而改为长乐宫,在秦章台基础上建未央宫。即汉长安城是在秦都咸阳基础上建立的,说明在都城选址上是汉承秦制的。汉朝宫阙均在今西安市汉城保护区内,位于北二环以北,而汉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阳市境内。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汉未央宫遗址复原图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称帝,曾改都城长安为“常安”。隋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隋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造新城大兴城。唐朝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贞观八年(634年),在原外郭城东北龙首原上营建大明宫。之后又不断修建城墙、城楼、兴庆宫等建筑。宫城完全与今西安市重合,皇宫与今西安市明城墙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则大部分在今咸阳市境内。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辖县内,乾陵是京兆府奉天县。大唐芙蓉园自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开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基本就绪,历时72年。城市面积84.1平方千米,布局规划整齐,东西严格对称,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长安城市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宏大气魄,在中国建筑史、城市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赵匡胤统一中国后,曾经有意迁都长安,最后由于部下反对,只得放弃。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唐大明宫复原图元初,长安城的范围依然沿用五代初期唐长安城被毁后节度使韩建所重建的“新城”,并使用京兆府的名称。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为安西王,镇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遂该京兆府为安西路。后来由于发生安西王叛乱,安西国被撤。皇庆元年(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据李好文在《长安志图》中所绘《奉元城图》,四面仅各一门,南门偏东,北门偏西,东西两门也不对称,城内建筑也无对称格局。市场集中在城内西北隅,有马市、羊市和秦川驿等。东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庙、察院等。马可波罗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游历于此,写到:“城甚壮丽,为京兆国之都会……此城工商繁盛,产丝多,居人以制种种金锦丝绢……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明代形成了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称也源于明代。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明城墙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东北隅开始营建秦王府。秦王府时称“王城”,后讹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1384年)分别修建鼓楼钟楼,其位置也与元代的敬时楼和钟楼无异。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标西巡西安后,曾经提议迁都西安,不过他回到南京之后便病死。清代西安城内设置依旧,但在城东北修建一座满族驻防城,在城东南修建了汉军驻防城,以及增加了钟楼西南的总督布院署等。庚子之变时,慈禧和光绪西逃驻跸西安长达一年时间。1911年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西安也爆发了武装起义,占到总城面积约四分之一的满城被起义军攻陷并焚毁,成为西安城内的一处死角。民国16年(1927年)11月25日,陕西省政府议决设立西安市。民国19年(1930年)11月8日,陕西省政府撤销西安市建制,辖区复归长安县。钟楼(近)和鼓楼(远)民国21年(1932年)3月5日,国民政府明令宣布定西安为陪都[28] ,建立国民政府西京筹备委员会。但西京市政府始终未成立,后西京筹备委员会撤销。 抗战时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难民沿陇海路涌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车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带。尚仁路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区,西安城内的商业重心也开始集中到了城市的东部。明城墙-永宁门闸楼在中共长征之后,陕北地区成了苏区,西安成为国民党的重要前线,民国25年(1936年)12月12日在此发生了西安事变。民国33年(1944年)9月1日,西安市政府正式成立,为陕西省辖市。民国36年(1947年)8月1日,西安市升格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市,为全国12个院辖市之一。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属陕甘宁边区辖市。1950年改由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3年1月27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管辖,西安市属西北行政委员会。1953年3月12日,改为中央直辖市,为全国12个中央直辖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为省辖市。
以上内容均来源于网络
颜真卿勤礼碑原文译文?
《颜真卿勤礼碑》原文:
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
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
君讳勤礼,字敬,琅珊临沂人。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曾祖讳惕,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
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刘臻辩论经义,臻屡屈焉。《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后加逾岷将军。
太宗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者二十余首。《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愍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
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事具《唐史》。君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于篆箍,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义察元年十一月,从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议大夫勋,解褐秘书省校书郎。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铠曹参军,九年十一月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
贞观三年六月兼行雍州参军事,六年七月授著作佐郎,七年六月授詹事主簿,转太子直监,加崇贤馆学士。宫废,出补蒋王文学、弘文馆学士。永徽元年三月制曰:“具官君学艺优敏,宜加奖擢,乃拜陈王属,学士如故。"迁曹王友。
无何,拜秘书省著作郎。君与兄秘书监师古、礼部侍郎相时齐名,监上君同时为崇贤弘文馆学士,礼部为天册府学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于司经局校定经史。太宗营图画崇贤诸学士,命秘监为妞,以君与监兄弟,不宜相褒述,乃命中书舍人萧钧特磺君曰:“依仁服义,怀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终日。
德彰素里,行成兰室,鹤钥驰誉,龙楼委质。"当代荣之。六年以后夫人兄中书令柳奭亲累贬夔州都督府长史,明庆六年加上护军。君安时处顺,恬无愠色。不幸遇疾,倾逝于府之官舍,既而旋空于京城东南万年县审安乡之凤栖原。先夫人陈郡殷氏众柳夫人同合衬焉,礼也。
《颜真卿勤礼碑》译文:
君名讳勤礼,字为敬,琅鄢临沂人。
勤礼君的高祖名讳为见远,是齐朝的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登基,他绝食数天,一声痛哭,与世长辞,此事记载于《梁书》、《齐书》和《周书》中。
勤礼君的曾祖名讳为协,曾任梁湘东王的记事参军,《梁书·文学》中有传记。
勤礼君的祖父名讳为之推,曾任北齐的给事黄门侍郎,后任隋朝的东宫学士,《齐书》有传记。从之推公开始从南朝入北朝为官,所以颜氏如今是京兆长安人。
勤礼君的父亲名讳为思鲁,他学识广博,擅写文章,特别精通训诂学。在隋朝时他担任司经局的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的侍读等官职。他曾与刘臻辩论经籍义理,刘臻屡屡理屈辞穷。《齐书·颜之推传》记载,《颜推集》的序都是思鲁亲己撰写。
后来他被加封为逾岷将军。太宗皇帝还是秦王的时候,精选手下的幕僚,他被授予记室参军的职务,并加授仪同一职。他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的女儿为妻,《英童集》所说的颜郎就是指他,而且该书还收录了他们之间来往唱和的诗二十余首。
《温大雅传》记载,最初他在隋朝,与大雅先生同在东宫做官思鲁公的弟弟愍楚与大雅先生的弟弟彦博同在内史省当值,愍楚的弟弟游秦与彦博的弟弟彦将一同掌管秘阁。颜温两家的兄弟,都是当时的著名人物。年轻时的学业,以颜氏兄弟为优,后来官场的职位,则以温家兄弟更为显赫。这些事在《唐史》中有详细记载。
勤礼君小时候就明朗聪颖。他见识气度宽宏深远,擅长篆书,尤其精通训诂学,秘阁和司经局的史书,很多都经过他修正、定稿。义宁元年十一月,他跟随太宗平定京城,被授予朝散大夫和正议大夫的勋官,担任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
武德年间授予右领左右府铠曹参军一职,武德九年十一月授予轻车都尉,并兼职于秘书省。贞观三年六月兼任雍州的参军职务,六年七月授予著作左郎,其年六月授予詹事主簿,转任太子内直监,加任崇贤馆学士。
东宫太子被废后,勤礼君出宫补任蒋王的文学一职,后任弘文馆学士。永徽元年三月皇帝下诏令说,官员勤礼君“学艺优敏,宜加奖擢”,于是官拜陈王部属学士,一如从前。后又调任曹王友。不久,又授予秘书省著作郎之职。
勤礼君与两位兄长秘书监颜师古,以及礼部侍郎颜相时名望相齐,师古、勤礼同时任崇贤馆和弘文馆的学士,相时任礼部任天册府学士,勤礼君的弟弟,时任太子通事舍人的颜育德,又奉命在司经局校正、刊定经籍、史籍。太宗皇帝曾筹划崇贤馆的诸位学士,指派秘书监师古来撰写赞词。
因为勤礼君与秘书监是亲兄弟,不宜由兄长来褒扬,于是指派中书舍人萧钧特别撰写赞词如下:“依仁服羲,馕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终日。德彰素里,行成菌室,鹤俞驰髻,能楼委质。(意译:颜勤礼言行遵从仁义,心怀圣贤礼仪,恪守如一。
他以履行圣人之道为己任,终日在帷帐内勤奋研读。他的道德彰显于纯朴的乡里,他的品行修成于芳洁的雅室。他的美誉在太子的鹤宫中传扬,他倾力献身于太子的伟业。)”同代人都以勤礼君为荣耀。
永徽六年,因为继配柳夫人的兄长中书令柳奭的亲戚关系而受到连累,被贬为夔州都督府长史,明庆六季担任上护军。勤礼君安于时遇,处事平顺,内心恬淡,面无怨色。后来不幸身染疾病,在都督府的官宅中去世,不久归葬于长安东南万年县宁安乡的风栖原。先夫人陈郡殷氏和柳夫人一起合葬,这是遵循礼节。
此文出自盛唐颜真卿
《颜真卿勤礼碑》创作背景:
在《颜勤礼碑》中,点画的端部及转折处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强调,提按的笔法较之前人上升到主导地位。端部及转折处的用笔变化更加丰富,藏锋、驻笔在楷书中获得了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也保留了初唐诸家楷书中的使转笔法,从而使《颜勤礼碑》点画的端部及转折处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
丰富多变的笔法将粗与细、方与圆、高与低、曲与直、欹与正、快与慢等诸种矛盾巧妙地统一在一个笔画之中,使每一个点画都透露出朝气蓬勃的生命气息。《颜勤礼碑》方圆兼施、以圆为主的运笔方法和笔画形态,集中表现了一种含蓄之美,最符合中国传统的“含而不露”的审美理想,也是颜体楷书美学价值之所在。
李世民如何登上皇位的?
正史之中李世民也是通过玄武门政变最终登基成为皇帝,只不过与大家所了解到的玄武门之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准确的说,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被逼的实在没办法才选择的,在当时的确是一个下下策。只不过这场豪赌李世民赢了,而李建成也不是大家所了解的一无是处,相反他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大臣们几乎一边倒的支持李建成,很少有人支持李世民。
李渊从一开始就打算将皇位传给李建成,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大家都知道,李世民一直跟着李渊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功劳,可谓是战功赫赫,其实李建成那时候被李渊派去另一边,自己发展势力,最后的决战都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完成的,李建成的军功比起李世民来说,绝对是只多不少,而且李建成实行的是军政结合,这是李渊授意的。
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夜,李渊已经意识到,李世民也有争夺帝位的意思,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们骨肉相残,于是他决定将李世民的所有权利直接收走,不让他与李建成斗。李渊叫来李世民正要实行的时候,李世民意识到这次自己可能要败,于是他先发制人,告诉李渊,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其妃子有染,李渊瞬间非常愤怒,命他第二天和李建成等人一起进宫说清楚这件事。
第二天进宫的时候,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政变,在玄武门李世民的人马和李建成的人马,数量是相同的,李世民突然发动袭击,双方开始打斗,这期间勤王部队还赶到了玄武门,李世民专门派人告诉他们,没什么大事,就是兄弟起了冲突而已,帝王家事外人干预是大忌,于是这些士兵都选择等待。
有趣的是没多久,太子的部队赶到,李世民的人将玄武门关上,太子的部队直接开始攻打,这个时候李世民已经处于劣势,如果玄武门破,那他必输,幸运的是他打败了李建成,后来他直接拿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站在城墙上,底下的人才停止攻城,接着便是尉迟恭拿着兵器去告诉李渊这件事,几个月后李世民登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