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vs火星人,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是最危险的?
斯大林vs火星人,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是最危险的?
一旦发生战争,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是最危险的呢?我的答案估计跟很多人都不太一样。我认为战争不是开玩笑的,所以分析战争这种事情也不能全用立场来说话。如果我的观点,大家不同的话请批评的轻一点!首先在分析一旦发生战争,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最危险之前。我来简单的分析一下:一旦发生世界性的战争,哪个国家最不危险、最相对安全呢?
从历史上的战争来看、从眼下现实来分析的话,未来即使发生世界性大战的话,美国依然是那个最不危险的国家。我认为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从人类的前两次世界大战来看的话,美国的地理位置都是非常优越的、都是远离战场中心的。这样的地理位置在二战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当时亚洲、欧洲都打成了一团乱麻了,可是美国本土根本就一点事都没有。
美国本土远离世界上的所有“火药桶”并且有浩瀚的太平洋作为“硬隔离”,这种地理条件真的是太好了。
二是,美国如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航母舰队、最厉害的海军。未来即使发生战争的话,估计也没有哪个国家会有能力横跨太平洋去攻击美国本土的。
说句不该说的话,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海军力量加在一起来看的话,估计在大洋深处都不一定是美海军的对手。
三是,美国人在海外拥有400多个军事基地,这些军事基地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当美国本土的“缓冲区”存在。
一旦发生战争的话,这些美军基地就是最前沿的“美国本土”了,完全可以做好先发现、先攻击、先阻滞的作用,例如:当年日本就是先攻击的珍珠港基地。
四是,美国人的核武库、反导系统、远程打击系统、拦截系统也是非常强悍的。说白了就是:现在即使用远程打击的手段来攻击美本土,恐怕也是难上加难,何况美国人还有强大的核武器。
总之一句话,美国人的先天地理优势、后天的强悍实力+海外军事基地,这让美国本土在未来的战争中可以保持相对安全的状态。
其实如果单纯的按地理位置来看的话,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也是不错的。毕竟他们属于是“孤悬”在大洋洲,也是远离是非之地、资源也比较丰富。
说完了一旦发生战争,世界上哪个国家相对最安全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题主的疑问:万一发生世界性的战争,世界上哪些国家的地理位置是最危险的呢?我个人的答案是:韩国和自己的邻居,日本,波兰、波罗的海三国、俄罗斯、最后一个就是我们自己,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都比较危险。大家先不要急着批我,且听我一个一个的跟大家分析一下。第一,为啥说韩国以及自己的那位邻居在未来的战争中很危险呢?韩国现在看起来实力还不错,例如:自己是发达国家、军事上实力尚可,还有美军在帮他们镇守着等等。
可是韩国有一个最大的敌人就在身边,这个敌人就是:自己的邻居了。这位韩国的邻居目前虽然常规战力不好说,可是已经具备了实实在在的核打击力了。
说句不好听的话,韩国这位邻居未来打日本有困难、打美国本土也许根本不太摆谱,但是打韩国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大家试想一下,未来要是这位邻居被逼急了,真的给韩国的首尔以及各大城市来几颗核弹的话,韩国也许就没有了。
另外韩国从历史上来看的话,自己身边还有一个宿敌——日本。虽然现在韩、日在美国人的主导下关系看起来不错。
可是大家不要忘了一个事实,从历史上来看:日本只要强大起来,第一个目标就是进攻韩国地区,例如:明朝的丰成秀吉那次、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等等。
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看:韩国这位邻居的处境也不太妙。未来一旦发生战争的话,韩国被打的有多惨,他的那位邻居估计也跑不掉。
第二危险的国家——日本。日本这个国家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弱的时候就低调做人、强的时候就到处扩张。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强大起来了,然后就开始忘乎所以了,先打我们、后来又在太平洋上挑战美帝,最终的结局就是:挨了两颗核弹以后算是彻底的被美帝打服了。
可是日本现在到底是真服还是假服,我的观点是:日本在等待时机重新找回“自我”。这段时间日本人可谓跳的很高,例如:修改和平宪法、积极介入俄乌冲突、还宣称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等等。
未来真的发生战争的话,日本在东亚肯定是会被揍的。别的不说,如果日本介入台海之战的话,我们都要暴揍他的。日本自己的资源匮乏、战略纵深有限,一旦被疯狂打击的话,前途堪忧。
第三个危险的国家——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大家从历史上来看的话,特别是二战的历史来看的话,这几个国家基本上都是一种悲剧般的存在,例如:在二战中一会儿被德国占领、一会儿被苏联占领,经常面临被灭国的局面。
这几个国家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没有遇到一个好的邻居。如果大家不信的话,可以现在去问问乌克兰人,估计他们是有很多话要说的。
虽然从目前的局势来看的话,这几个国家倒是问题不大,例如:俄罗斯正处于颓势阶段、这几个国家又是北约成员国等等。
可是等哪一天西方势力衰退了或者等俄罗斯人重整旗鼓了的话,这几个国家必然又会变成——俄罗斯和西方冲突的最前线了。
第四危险的国家——俄罗斯。如今随着芬兰加入了北约,这对于俄罗斯的地缘安全、“缓冲区”论,无疑是一记重拳和严重的威胁了。
芬兰与俄罗斯的边境线长达1300多公里,另外俄芬边境距离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只有180多公里;芬兰的首都赫尔辛基离莫斯科也仅仅只有900公里左右。
未来俄罗斯将直接面对北约的威胁、面对周边国家的军事挤压。未来一旦发生战争的话,俄罗斯在欧洲的部分将会很危险了。
最后那是一定要研究一下:我们自己了,要不然这文章就会失去灵魂所在的。很多人会说:我们的地理位置不错、地理位置很好等等。其实说句良心话,从历史以及现实来看的话,我们的地理位置也并没有那么好。
举个最简单例子:在近代以前我们长期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慑,后来还被北方游牧民族占领过两次。
其实就目前的世界局势来看的话,我们周边也不是很太平,例如:中印地区、台海地区、南海地区,甚至是朝鲜半岛地区等等。这些地区在未来发生战争的概率都是比较大的,另外与我们都是密切相关的。
当然了,从我们自己现在的军事实力来看、从我们是一个核大国来看,未来本土安全是可以保证的。但是局部战争、沿海战争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何况我们现在的经济重心就在沿海地区。
最后我总结一下,未来一旦发生战争,地理位置比较危险的是:韩国和自己的邻居、日本、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俄罗斯、还有我们。最好的当然还是美帝了,这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论证的结果。如果选个明星和你一起读书?
感谢邀请!
如果选择一个明星,陪我读书,那我肯定选我的偶像~张云雷,陪我读书……看着张云雷,双目如潭,清新俊逸,温文尔雅,面如冠玉,英俊潇洒,风度翩翩的坐在我身边,我要使劲儿掐掐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张云雷陪我读书,我肯定只顾着看他,没有心思好好读书……想着张云雷,坐在我旁边,陪我一起读书,光想着,就开心得拈花微笑,喜眉笑颜,笑逐颜开……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的“颜如玉”~张云雷,就坐在我身边,陪着我读书,还是不要辜负了,美好时光,好好读书,争取多学点知识,学识渊博,以后,才会有更多机会,见到张云雷……
张云雷,陪我读书只是幻想……但是,更坚定了我,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的信心……
大家是不是和小编,海天一色燕子,选择的明星一样呢?
日本能否赢得日俄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世界电影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电影片段——“敖德萨阶梯”,描写了一场沙皇军队对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的屠杀事件。在五、六分钟的时间内,导演连续用了一百五十多个镜头,反复在屠杀者与被屠杀者之间进行切换,为观众平添了一种忧虑、紧张和恐惧。
敖德萨阶梯,沙俄军队屠杀群众
人们往往从电影叙事手法上去分析这个著名的片段,却往往忽略了这场大屠杀背后的真正推手。而这个推手是一个日本人——明石元二郎。
明石元二郎,武士世家出身,自幼丧父,性情古怪,智力超常。如果要排列20世纪最聪明的人,明石元二郎一定会排进前十名范围之列。明石对数字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他甚至只要观察一会赌场轮盘开出的结果,就能够准确的预算出下一轮轮盘开出的数字。这简直是特异功能,于是美国的很多赌场坚决拒绝明石入场。三十多年后,美国的赌场以同样的方式拒绝过另一个日本人,他的名字叫山本五十六。后者曾经夸口,如果天皇给他时间,他能够从美国的赌场中赢回一艘航空母舰。让人惊奇的是,美国的赌场经营者竟然相信山本有此实力。
明石还对语言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他精通八种语言。在明治时期的日本,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当时的日本刚刚进入现代,外语教学基础完全是一穷二白,天知道明石通过什么渠道去学会了除掉母语之外的八种语言。
明石还是共产主义运动的最早和最大的资助者,在明石的朋友名单中,有两个著名俄国人,一个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另一个叫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前者的另一个名字叫列林,领导著名的十月革命,建立了布尔什维克;后者生前是斯大林最大的政治对手,他的追随者有一个通俗的名字——托派。这个托派的名称导致了苏联三十年代苏联大清洗运动,使苏联红军中的五个元帅被干掉三个,1934年的74名苏共中央委员被干掉了55个。
那是一个奇怪的时代,人们害怕战争,无情的战火摧残一切,使国家和人民丧失所有的财富;人们又渴望战争,通过战争获得的利益,超过了所有人想象,几辈子也挣不回来。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前夕,日本朝野陷入了一场战与不战的争论中。悲观者认为,如果日俄开战,无论从综合国力,还是从陆海军的实力去分析,日本都毫无胜算,结果只能是彻底丧失日本在朝鲜的既得利益,国家数十年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乐观者则认为,此战将奠定东亚的战略格局,日本将一战而崛起,成为东亚真正的霸主,进而为下一步经营满蒙打开局面。
这就像一个赌局。面对赌局,明石元二郎坚定的相信:最后的胜利一定会属于日本,为此他向参谋本部申请了一笔100万日元的经费。很多人认为明石疯了,要知道,当时的日本陆军省高级军官们每月的俸禄也仅仅为100日元。副参谋长长冈外史决定听听这个叫疯子的计划。
于是,时任日本驻俄武官兼日本军部欧洲情报负责人的明石大佐给长冈外史递交了一份长长的报告,其中阐述了一个最基本的论断:俄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的阶段,只要添加一把火,既能在沙俄内部形成燎原之势。即便沙俄军队有多么强大,只要其内部出现了革命,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日本。在报告结尾,明石应用了一段《史记·陈丞相列传》上的原文: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明石元二郎,世界上最厉害的特工。
于是,长冈外史真的给了明石300万日元,并且明确表示,这笔钱不用向军部报销,至于怎么花,明石随意。
身负巨款的明石在俄国寻找目标,不久,目标出现了,这个目标就是列林。当时的列林身处日内瓦,身上贴着不受沙皇欢迎的巨大标签。明石见到列宁后,开门见山的表示,愿意资助列宁以及列林所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面对明石的投石问路,列林做出了一个手,吐出了三个“哥屋恩”。面对列林的拒绝,明石微微一笑,他鞠躬后,默默的推到的台阶上,嘴中哼出了一个悠长的蒙古长调。
我们知道,明石是一个天才,鬼才知道他如何那么娴熟的驾驭了那么多的语言。明石的歌声只能用一般来形容,这也许是唯一的遗憾。但深情的蒙古长调唱罢,列林的眼中竟然渗出了泪水,这是母亲时常哼唱的歌,列林不由自主的走出屋子,坐到了明石的身边。
明石就这样拨动了共产主义伟人心中最脆弱的那根琴弦。见时机成熟,明石说服列林"你身为鞑靼人,推翻号称民族监狱的罗曼诺夫王朝才是最大的爱国。"
最聪明的人总是用最具效率的方式直达目的,绝不拖泥带水。列林接受了明石的资助,这笔钱购买了大量枪械运回俄国。不久之后,沙俄内政部长维亚切斯拉夫·冯·普勒韦乘坐的马车在圣彼得堡遭到拦截,一名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向车内连续扔出了多枚手榴弹。而在整个沙俄境内,类似的袭击行动此伏彼起,搅得整个沙皇俄国惶惶不可终日。
而这只是表面文章,明石是一个大师,他的作用绝不仅仅只要几起恐怖袭击。不久之后,量变终于产生质变。电影《战舰波将金号》完整的记录了当时的场面:1905年1月9日,停泊在敖德萨港口外的波将金号战舰上的水兵们,发现给他们做汤吃的肉全是些长满了蛆的臭肉,于是同军官们争吵起来,并以拒绝进餐表示他们的抗议。舰长把全体水兵集合在甲板上,命令惩戒队向敢于反抗的水兵开枪屠杀。惩戒队员拒不向自己的弟兄开枪,反动军官吉列洛夫斯基气急败坏,暴跳如雷。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水兵华库林楚克登上炮塔,振臂一呼,水兵们纷起响应,把那些反动军官打得落花流水。水兵们占领了战舰,升起了革命的红旗。这标志着俄国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可是,华库林楚克却被穷凶极恶的吉列洛夫斯基开枪打死。华库林楚克的尸体被运到敖德萨港口。市民们在一片哀戚声中纷纷前来凭吊,长长的防波堤上挤满了义愤填膺的人群。敖德萨市民乘着许多小帆船给宣布起义的战舰送来大批食品,声援水兵们的革命行动。正当这革命团结的热烈气氛达于高潮的时刻,突然传来一排排的枪声,沙皇反动当局的镇压开始了。反动军队排成整齐的行列沿着通向码头的阶梯向下走来,朝着无辜的市民不断开枪射击。面对这场惨无人道的屠杀,起义的战舰摇起了威严的大炮,向反动军队猛烈开火。入夜,一切复归平静,不祥的浓雾笼罩着战舰。黑海舰队的12艘军舰被调来镇压起义者。起义的沙兵登上甲板,做好一切战斗准备,严阵以待。双方逐渐临近,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忽然一片欢呼声打破了临战前的寂静:被派来执行镇压任务的舰只上的水兵拒绝向起义的战舰开炮。战舰波将金号以威武的姿态穿过12艘军舰列成的阵势,离开港口,驶向公海。
但只是一个开始,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风潮已经开始,已经形成了不可阻挡之势。
1月22日,20万工人在冬宫前集会,遭到残酷镇压,继而引发全国性的罢工;
2月,在巴库发生大规模的族裔攻击事件,接着纳希契凡、舒沙、占贾等地也发生规模民族冲突;
2月17日,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所乘坐马车通过克里姆林宫时,遭社会革命党分支党员伊瓦·卡利亚耶夫近距离投掷硝酸甘油炸弹于车厢内,谢尔盖大公当场被炸死。
5月1日,波兰发生罢工,继而引发与沙皇军警冲突;
11月26日,黑海舰队巡洋舰奥恰科夫号兵变,舰队其他船只陆续加入,施密特受邀出任叛军指挥官,叛军人数最后达8200人;
12月18日,列林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员发动工人阶级进行大规模罢工,继而与政府武力对抗;
这一切的背后,都站着那个瘦小的日本人——明石元二郎,他像一个催化剂,在沙俄的领土上,把一处处的火星燃烧成熊熊烈火。
日本人说,没有东乡平八郎,日本也能歼灭俄国舰队,没有乃木希典,旅顺口也能被日军攻占。但是,没有这个明石元二郎,日本绝不可能赢得日俄战争的胜利。从这个角度,明石一人之作用胜过了整个日本军队,而他的成本仅仅是100万日元,不牺牲一人。
准备冲锋的日本军队。日俄战争中,为争夺203高地,日军最精锐的第一师团,一天就被打残
日本曾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以史为鉴,仅从战争角度去分析,日本人其高超的间谍工作值得我们警惕,其做法值得我们去推敲学习。
1905年9月5日,精疲力竭的沙皇俄国终于决定停战,日俄双方在朴茨茅斯签订和约,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政治军事及经济上之“卓越利益”,并且不得阻碍或干涉日本对朝鲜的任何措置。俄国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以及有关的其他特权,均移让与日本政府。俄国将由长春至旅顺口之铁路及一切支线,以及附属之一切权利、财产和煤矿,均转让与日本政府。此外,条约还规定将库页岛南部和俄国对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其附近一切岛屿永远让与日本。
从此,日本取得了在中国东北的战略优势,为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而在沙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的革命行动成为12年后的“十月革命”的总预演。
选一个北方城市区旅游?
夏日炎炎,青岛真甜!
青岛
青岛坐落于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是黄海之滨的明珠,万国建筑的经典,啤酒飘香的名城,对外开放的热土。
记忆里,青岛最赏心悦目的景色,是在远离陆地的海上,站在游艇弦前,坐在木舢板船头;是透过观光直升机的舷窗,沿着海岸线一直往前飞;是在将近崂顶的垭口,穿过清澈的空气,远远望着,楼宇如一线,宛若盆景,静卧在山海之间。
最佳旅行时间
5-10月是青岛的最佳旅行时间。
从五一之后,海水变暖,7-8月更是游水踏浪的黄金季节;此时也最能体验青岛的风土人情,因啤酒节于8月盛大开幕,届时众多游客齐聚青岛,与当地人一起,在仲夏夜欢快畅饮,热闹非凡。9月渐入秋季,正值海鲜佳季,螃蟹、虾虎应季上市,引人大快朵颐。八大关的秋色也很诱人,站在满是金黄色的梧桐巷道里,令人恍若置身法国巴黎。
青岛的旅游主要分为人文和自然两类,其中免费开放式景点占了绝大部分。
老城区以人文风情游为主,沿海地区主打滨海风光游。著名的八大关、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奥帆中心、五四广场、海洋世界、滨海步行道、崂山风景区、青岛啤酒城,以及更多星罗棋布的广场、公园、酒庄、博物馆、名人故居和海滩浴场点缀在半岛尽头,可以说青岛这座城市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旅游热点。如果不准备去黄岛金沙滩和崂山这两个离青岛市区相对远的景点,只是浏览主要景点,至少也需要三天。如果赶上了8月啤酒节,一年一度的狂欢,逗留的时间会延长一些,错过了会有些可惜哦。
景点概况
青岛景点主要分为人文风情和自然风光两类,其中,前者主要集中在青岛老城区,后者则在沿海地区,沿海滨栈道而行可串联游玩。特别一提的是,免费开放式景点占了绝大部分。
栈桥-信号山一带
这里是青岛老城区,景点多且集中,如栈桥、中山路天主教堂、浙江路基督教堂、邮电博物馆、德国总督楼旧址、信号山公园、德国监狱旧址、老舍故居等标志性景点都在该区内,距离不远,基本可步行连线游览。
小青岛-第一海水浴场一带
集中在沿海一线,主要有小青岛、海军博物馆、鲁迅公园、青岛海底世界、小鱼山公园、第一海水浴场,沿着海边栈道步行就能串联游玩。此外,中山公园位于八大关与第一海水浴场之间。
八大关一带
同样集中在沿海,八大关景区较大,可玩大半天时间,内有花石楼、公主楼、元帅楼等特色建筑,可徒步或租自行车游玩,自行车还可进入第二海水浴场。相距不远的太平角公园也是休闲散步好去处,清净阴凉,附近的第三海水浴场也相对人少。
五四广场-奥帆中心一带
五四广场上“五月的风”雕塑,是青岛新城区的标志;步行可达奥帆中心、情人坝等地。这里白天壮阔,夜景旖旎,值得来两次。
其他地区
石老人海滨浴场、崂山风景区,以及黄岛都距离市区较远,但也各自精彩,尤其黄岛还有独具特色的金沙滩、银沙滩、竹岔岛等自然生动的海岸;而且要抵达黄岛,还会经过国内最长的海底隧道——胶州湾海底隧道。
到了青岛,寻觅印象中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不得不做的初体验。流连于“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异域风情中,私享古老的百年教堂边的氤氲时光,乘游船眼眸掠过小青岛上的皎洁白塔,五四广场上的风拂过耳际的碎发,到青岛啤酒发源地听故事,漫步在细腻柔软的金沙滩上……每一处经典,如同项链上的珍珠,串联起你的青岛之旅。
青岛的特色,呈现在落日余晖中的老城老街,在海雾弥漫中的山海间,在风雨来临前的海岸线;初春百花苑新绿的紫藤,春末中山公园如雪的落樱,秋季中山公园鹅黄的银杏叶,冬日崂山墨染飞白的峰峦。
青岛,就是胶东半岛上的那一点,坐拥半亩海洋的万种温热。唯有来了这里,你才知道什么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
此时分兵攻打乌克兰到底是对是错?
客观来说,纳粹德军分兵乌克兰对错与否本身是一个无解的问题,苏德战争这场空前的鏖战,实则是二战的最核心部分。
整个战场自北向南从波罗的海延绵到黑海,又自东向西从莫斯科反推到柏林城下,交战双方投入了千万级的兵力和技术装备,这其中每一场战役的成败都不是单独可以定论的,不仅影响了整个战事的进度,同时在战役过程中也受到军事、政治、民众、外交等等各方面的影响。这场战役不可能再去复盘,哪怕再细致的兵棋推演也无法完全复原全貌。
所以,纳粹分兵乌克兰,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正确和错误,只能说从战役得失两个方面客观地看待这次战略决断。
一、收获
尽管希特勒的决定当时就遭到绝大多数德国上层军官的反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收获了相当的效果:
1、基辅围歼战,远比明斯克灾难更可怕的围困。德军俘获60多万苏军,苏军西南方面军几乎全军覆没。苏军在南方战线遭遇了巨大的兵力亏损和战略危机,高加索和黑海沿岸一线都受到了直接威胁。
2、乌克兰物产丰富,不仅是大粮仓,更有对德国人极其重要的钢铁、煤矿以及锰、铬等金属矿藏。占领乌克兰之后,纳粹把乌克兰彻底变成了军事工业基地,并且大肆征用乌克兰的青壮年劳力。乌克兰给纳粹带来的战争红利是巨大且不可估量的,没有乌克兰的资源,纳粹可能更早陷入战争颓势。
3、苏军一再遭受巨大挫败和损失,士气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这无疑给困境中的苏联军民很大程度的打击。纳粹也高调宣传,利用乌克兰的成功鼓吹造势,增强国内民众及轴心国同盟国、仆从国的侵略信心。
二、对莫斯科战役的影响
分兵乌克兰无疑是对“台风行动”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可以分多个层次进行分析。
1、是否直接决定了莫斯科战役的成败
德军在“台风行动”失败后,将战败原因归咎于天气和情报战的失利。
情报战的失利,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苏联远东情报站的巨大助力,使得苏方探明了日军的态度,得以把远东的预备队调往莫斯科,这支生力军的加入无疑给兵力捉襟见肘的莫斯科前线巨大助力。同时情报战线的成功,也使得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对苏军的反攻一无所知,措手不及,遭受重大损失。
而天气原因,自然就是分兵乌克兰的后果,“台风行动”被推迟了四周,而且兵力也大打折扣。这使得冬季来临前德军未能对莫斯科造成致命性威胁并争取拿下莫斯科。
然而,兵力分薄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然而所谓天气寒冷导致失败却大有争议。实际上1941年11月4日莫斯科近郊的最低气温只有零下7度(此前10月份还多次下过雨,造成道路泥泞),而11月8日的最低温度是零度。虽然11月11至13日气温曾骤降至零下15度,但很快就回暖至零下3度,这样的天气很难被称之为“严寒”。 真正严寒(零下40度)的降临是在1941年12月5日苏联红军转入反攻之际。也就是说,严冬气候只是在苏联军队转入反攻追击德军之时起到一定作用,而残酷的莫斯科城下阻击战却是在并不太冷的气候条件下进行的。
实质上,抛开莫斯科战役,德军除了在闪电战初期拿下了明斯克和基辅以外,其余重要的战略目标(例如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高加索等等),无一不是如同莫斯科般陷入鏖战的困境。列宁格勒遭遇严重的围困,在北有芬兰军队难有占德军东线总兵力五分之一的北方集团军群的情况下,坚持了900天。斯大林格勒也是在几近成为废墟之后,顽强地靠巷战和外围的包抄赢得胜利。
苏军的超强意志和顽强不屈终结了德军无往不利的闪击战,以空间换时间,以生命换国运,无数苏联军民的牺牲粉碎了纳粹的阴谋。巴巴罗萨计划在一开始就是有极大缺陷的,西线的成功、苏联大清洗和苏芬战争让希特勒狂妄的认为苏联已不堪一击,德军战略家甚至认为对苏战争可以在四个月内完成。
即使没有分兵乌克兰的举措,德军能不能拿下莫斯科也难有定论。
2、莫斯科战役成败对巴巴罗萨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假设分兵乌克兰真是导致德军台风行动失败的根本原因,那么如果不分兵乌克兰,即德军顺利拿下莫斯科,对整个东线战事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纯粹从军事角度来看,莫斯科的陷落将给苏军带来致命性的打击。不仅莫斯科方面参战的苏军主力有可能遭遇灭顶之灾,其他重点战场也会受到巨大影响。
作为苏联欧洲领土铁路的核心枢纽,在苏德战场未推进到东普鲁士之前,莫斯科承担了在南北及中央战线间调动兵力、运输补给的关键任务。苏德战争作为一场空前的机械化对战,铁路的畅通是取得战事成功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士兵、弹药、坦克、火炮、燃油、给养,都需要铁路来快速调运,铁路线成为了前线苏军的生命线,而莫斯科无疑就是汇聚了生命线的“心脏”。
莫斯科一旦陷落,最直接的影响恐怕就是列宁格勒很快会步其后尘。中央集团军群可以从莫斯科前线释放出更多兵力,从南面威胁列宁格勒外围的沃尔霍夫方面军,会同北方集团军群驱赶甚至围歼苏军这支用于解救列宁格勒围困的方面军级战力。围困中的列宁格勒方面军本就濒临崩溃,外援一断必将难以持久。
待等到列宁格勒也失陷,德军将得以腾出更多的机动部队,特别是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的三个装甲集团军可以抽调大部分南下和东进,空军活动范围也可以大大向东推进,扩大轰炸区域、威胁苏联东迁的重工业。这时候再夺取乌克兰,进而占领高加索就有了更大把握,也不会再有顿河流域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的惨败。
再者,作为苏联的首都,莫斯科的失陷将对苏联军民的士气造成巨大影响,德军在占领区的维稳压力大大降低。更可怕的是,盟军和日本都会重新评估对苏、对德战略。盟军内部的求和势力无疑会开始为苏联彻底战败后的局势做准备,争取与纳粹的媾和。而投机性极强的日本军国主义也会重新考虑夹击苏联的战略,毕竟东北仍驻有战力可观的关东军。届时盟军的外援可能中段,远东面临日本夹击的威胁,无疑会给危机中的苏联雪上加霜。
3、从黑海和高加索的角度分析
德军进攻黑海和高加索的核心目的无非是两个字——石油。一是夺取苏联领土内的高加索石油资源,既阻断苏联的重要石油来源,也即时补充德军所用。二是消除克里米亚半岛上苏联空军对罗马尼亚油田的轰炸威胁。
1940年,巴库油田的供油量占苏联石油供应的71%,剩下还有24%来自高加索其他地区,这意味着整个高加索供应了苏联95%的石油,一旦落入德军手中,苏联就丧失了全部的装甲部队、机械化部队及制空权,工业基础也会崩溃。
德军南部战线的一再扩张,并非是希特勒的乖张疯狂,他是在寻求更多的战争资本,也切断苏联的战争资本。
试想,如果早在40年德国就协助意大利搞定了北非截断了苏伊士运河,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如果牵制更多的苏军,德国海军再给力一些,再把土耳其拉上轴心国战车,德军控制整个地中海到黑海的海域,那德军真的有可能拿下高加索,夺取苏联的粮仓和工业资源为己用。同时南方集团军群的主力也可以北上策应其他方向的攻势。
而这一切假设的基础,仍是基辅围歼战的巨大成功。仅仅攻克乌克兰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紧急南下,70万苏军很大程度上可以成功后撤,可以加强第聂伯河到顿河以及黑海沿岸和高加索一线的苏军防御。该地区苏军在得到基辅方面撤军的补充后,可以依托有力地形,以及黑海舰队、航空兵的支持,牵制、迟滞南方集团军群更长的时间。
如果德国人没有分兵乌克兰,莫斯科战役的结果尚在五五之数,很可能形成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的僵持局势。而南方集团军群将无法再突入到顿河和高加索一线,塞瓦斯托波尔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或许不再有,苏军也不再有机会在这里实现整个战局的扭转。
但是应当看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成功并不在于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地利,德军兵力的严重分薄以及苏军实力不断增强、战法逐渐纯属才是根本原因。
换句话说,虽然没有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但是德军依然会遭受重大挫败,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成功的代价是苏军在列宁格勒迟迟不能摆脱围困,数以万计的苏联人民被饿死在列宁格勒;莫斯科附近的勒热夫地区,朱可夫亲手策划的火星行动遭遇重大挫败,苏军在勒热夫付出的伤亡代价不小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损失(只不过苏德的战损比历来如此,德军虽然历次战斗的伤亡均小于苏军,但德国的青壮年兵源远远比不上苏联,装备补充速度也不及苏联,此消彼长之下,德军终是失败)。苏军在勒热夫战役损失了1847辆坦克,甚至超过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参战苏军坦克数量的总和。
战争规则是公平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牵制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大部分兵力,同时也让苏军投入了东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等数个方面军的主力。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投入的苏军兵力如果投入到勒热夫和列宁格勒前线,苏军即有可能在这两个区域实现二战的转折点,并提前击溃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群,而中央集团军群一旦挫败,德军的北方和南方战线都难以为继,第三帝国覆灭的时间可能会有所提前。
四、总结
巴巴罗萨更像是巴蛇吞象,苏联大清洗和苏芬战争让希特勒和德国军方认为苏联已病入膏肓,需要“趁他病,要他命”,在苏联恢复元气之前彻底消灭它,然而却低估了苏联的顽强和恢复能力,也过于高估了德国的实力和战争潜能。
希特勒把精兵直指苏联要害,巴巴罗萨中的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以及后来扩充到任务中的斯大林格勒、高加索,这些无一不是苏联的要害所在。首都、经济中心、重工业基地、粮仓、矿产地、能源产地,每个标签都直接牵动着斯大林的神经,失去其中任何一个都会给苏联带来沉重打击。
然而要害同时也必定是要塞,除开基辅,苏联的重点布防和顽强奋战把德军的锋芒阻挡在了这些要塞外。苏联军民不畏牺牲,前赴后继,把原本的要害变成了德军的枷锁,每一个要地都紧紧牵制住了相当数量的德军主力。向前无法攻克目标,还要持续消耗弹药、坦克、燃油、士兵等等宝贵的战争资源;向后,已经很难全身而退,苏军逐渐开始实施突击和反包围;向其他战线,也无力提供有力支援。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沿岸,一座座苏联城市把德军死死钉在了战线上,不断消耗其精锐。
苏军在抵抗的过程中,把全国演变为高度运转的战争机器,轻工业工厂也转而投入子弹、枪支的生产中。无数的苏联青壮年参加苏联红军投身战场,这也是很多人觉得苏联是靠人海战术赢得战争的根源。
实质上,人海战术并非是苏联的本意,而是无奈之举。大清洗给苏军造成了指挥层的极度空缺,从基层到高层都缺乏资深指战员,这也是早期苏军大溃败的重要原因。苏联人不得不在战场上直接训练部队,用实战提升将士的战斗技能和战略战术。当然这个训练过程是极其血腥悲壮的,几乎每场战役苏军都要付出远比德军更大的战损,无数的苏联青年牺牲在战场上,同时也不断地损失大量坦克、飞机、弹药。
人海战术胜利的根本不在于“人海”,而是在于消耗敌方有生力量的同时,自“人海”中精炼出自己的精英战力,最终获得致胜砝码。
而一直奉行精兵政策的德军,恰恰就被苏联海量的人员和物资不断消磨殆尽,此消彼长,败亡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