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怒代言人,历史上有哪些令人尴尬的神操作?

2023-06-19 15:20:04 33阅读

战国之怒代言人,历史上有哪些令人尴尬的神操作?

说起“神操作”,就不得不提一个男人。他曾是大将军,是托孤大臣,掌控着一个国家的内外军政大权,中央、地方高官三分之二皆为他的党羽,京师周围兵权也皆被他和他的党羽所控,可谓是势倾四海,声震天下。可是就是在这种权力的加持下,他居然把京城这个他的大本营给弄丢了,丢了还不要紧,在依然拥有强大的兵权,皇帝还在自己的手中,大司农、地方大员等官员都还支持自己,敌人就只是拥有京师,兵力、权力、影响力都比他要弱小许多的时候,他居然主动投降了,后来更是沦落到被敌人诛灭三族的下场。

没错!做出这等令人尴尬不已的“神操作”的人,就是曹魏大将军兼侍中的曹爽。

战国之怒代言人,历史上有哪些令人尴尬的神操作?

曹爽的出身可谓是高贵无比,他的父亲曹真是曹操的样子,曹丕病重时,他成为辅政大臣之一,曹叡时期拜大司马大将军,进封邵陵侯。因此,可以说曹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幸运儿,基本上他不用做出多少努力,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就会自己主动前来(这几乎唾手可得的权力和富贵似乎也就能解释曹爽日后为何会出现那般无脑的行为,因为来得太容易,让他不知权力的重要,轻而易举的就将他放弃)。

曹叡即位后,他就以宗室身份入朝为官,坐上了武卫将军之职,掌中军宿卫禁兵,成为皇帝最信任的人。231年,曹真去世,曹爽继承邵陵侯爵位,8年后,曹叡病重之时,拜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与司马懿并为托孤大臣。不久少帝曹芳即位之后加侍中,改封武安侯,食邑12000户,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与司马懿共执朝政。

当然,此时曹爽还未走向人生最巅峰的时刻,此时朝中司马懿还是能够与他分庭抗礼,曹爽并不是一家独大。但是在不久,曹爽为了达到独掌朝政的目的,他采用了谋士丁谧的计谋,尊司马懿为太傅,乘机削去司马懿的军权。同时又将司马懿的亲信一一高升,但给的官职都是些不掌握实权的,如免去执掌禁卫大权的蒋济的领军将军之职,将其高升为无实权的太尉。此外,在剥夺司马懿亲信的实权官职的同时,曹爽也将自己的亲信都一一安插到这些重要的位置上,一时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军事方面。曹爽任命曹羲为中领军,统领亲兵卫士和禁军,同时废除禁军五营中的中垒、中坚两营校尉,将两营兵众悉数交由曹羲直接统领。另又任命曹训为武卫将军,统领禁军武卫营,曹彦为散骑常侍,协助曹训统领禁军,如此京师禁军这支最强大的武装力量被曹爽所控。同时为了让自己的亲信能够遍布曹魏军队,曹爽还任命表弟夏侯玄为中护军,负责总统诸将,选拔举用军队武官。

政治方面。曹爽先是任命丁谧、何晏、邓飏等为尚书,掌全国政务,并让何晏负责选拔文官。任用李胜为河南尹、毕轨为司隶校尉,控制京城周边要地。

如此,曹爽在将司马懿高高挂起后,朝中内外军事权悉数被曹爽所控,曹爽几乎立于不败之地,此时只要曹爽稍微有点脑子,他完全能做到如同他的祖父曹操一样,那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事实上,曹爽真的不是曹操,他虽然拥有着与曹操差不多的权力,但是在谋略、政治才能等方面,他连曹操的皮毛都没学到。曹爽始终都只是一个官二代,一个坐享其成的官二代,如此,这也就为他日后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甲午(初六)日(2月5日),曹芳与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等人陪同曹芳往高平陵拜祭。看到这里如果仔细看我上面所写的内容,大家肯定会发现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曹芳将掌控京城禁军的所有高级将领悉数调离,此时洛阳城中曹芳已无绝对的亲信在掌控禁军。

当年大司农桓范曾这样劝过曹爽,他说曹爽出洛阳时不宜让兄弟一起同往,至少要留一二个在洛阳城掌控朝政和军权,若不然以免一旦有人关闭城门反对他们,他们就不能回到洛阳控制大局。事实上大司农桓范这个担心最终成真了,这一年为了去拜祭高平陵,曹爽就不顾桓范的建议将自己几乎所有的亲信带离洛阳,而这就给了司马懿一个机会,不久司马懿就在洛阳发动高平陵政变,洛阳被司马懿所控,曹爽顿时就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局面。

此时,司马懿借着掌控京师,然后又联合郭太后借着曹芳的名义下诏夺了曹爽的大将军职,曹羲的中领军事,如此曹爽瞬间失去了先机。当然,此时曹爽也只是失去先机而已,他要是下定决心反抗,司马懿还是抵挡不住的,因为此时曹爽无论是在影响力、权力、军力都要总体比司马懿强。

首先曹魏的皇帝曹芳是在曹爽的手中,就凭借这点曹爽几乎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正所谓“挟天子以令天下,谁敢不从”。再之后正如桓范劝谏曹爽要反抗时所说:“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

当时洛阳城中的禁军曹爽虽然已经掌控不了,但是阙南别营中的数千禁军却依然是被曹爽兄弟所控,曹爽完全可以依靠这支部队带着皇帝前往徐昌,凭借着许昌的武器,曹爽就可以武装起一支强大的军队。之后依靠着这支军队,再让曹芳下诏书让天下兵马素来勤王。而对于粮草曹爽更是不用担心,因为当时大司农桓范就是他这边的人,他可以依靠大司农印从各地调运粮草。

如此,可以说曹爽当时即使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只要听从桓范的建议,他完全就可以击垮司马懿的叛乱。

只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曹爽居然会做出一波让人难以置信的“神操作”,那就是放弃这大好局势,放弃着这几乎必赢的战争,将军权、政权、皇帝悉数交给司马懿,然后宣布投降。只能说曹爽真的很愚蠢,愚蠢的让人想哭,曹操、曹真、曹丕、曹叡等曹家人是何等的英雄,何等的英明,可是曹爽却真的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正如桓范所言“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曹爽就是一个如猪如牛的蠢人,曹家天下就这样让他白白交给司马家族。

只怪曹叡真的是看走了眼,曹操千辛万苦打下的大魏基业,就这样被曹爽拱手让人,真的是很可惜。

王昭君为何怀抱批琶?

中国传统乐器中极富魅力,它美观、轻便,音质特佳。当然美人加琵琶就更为人们所欣赏了,典型的就是王昭君怀抱琵琶。不过,王昭君怀抱的究竟是不是琵琶?这其实是学术界满有趣味的一场争论,今天就来看看史学家们的分析。

一、王昭君怀抱琵琶是世人共识

民间传说,王昭君入宫数载,不得见皇帝一面,闻匈奴单于请婚,于是自请嫁匈奴。临别时,汉元帝方见楚楚动人的王昭君,但悔之晚矣。为表眷恋之情,元帝特赐琵琶于昭君。据此,自古以来,尤其是唐宋以后,无论是绘画、小说、雕塑还是戏剧,包括今天的各种“王昭君”戏剧,着胡帽,披斗篷的王昭君都和琵琶形影不离,仿佛王昭君成了琵琶的形象代言人。王昭君也因此被人视为琵琶演奏家,竟至后代一些善弹琵琶的伶人也被誉为“王昭君”。

怀抱琵琶的王昭君也被许多诗人所歌吟,如唐朝杜甫的“千载琵琶做胡语”、李商隐的“马上琵琶行万里”,宋朝王安石的“传与琵琶心自知”。

小编认为:在很多诗人和史学家的记载中,可以看到怀抱琵琶是大家的共识。

二、有人对王昭君怀抱琵琶提出异议

可是,在上世纪末,有人却对上述共识提出反对。认为当年西汉与朝鲜和匈奴以及与西域各族交往频繁,统治者之间互赠礼品甚多,亦不乏珍玩乐器,却唯独没有琵琶之物。侯广峰先生提出汉代没有琵琶的见解,在公元前33年王昭君出塞之时,尚不存在琵琶这种乐器。

王昭君怀抱琵琶的反对之声出来后,引起一些人的共鸣和支持。认为西汉时中原是否有琵琶尚难定论,昭君出塞时是否手拿琵琶就更难说。人们之所以认为昭君怀抱的是琵琶,是以讹传讹造成的。

他们为此做了如下推论一昭君怀抱琵琶之说是晋代石崇给她加上的。石崇在《王昭君辞》序文中说:“昔公主(细君)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之思,其送昭君亦必尔也。”可见,琵琶与和亲公主发生关系是细君出塞时的事。而石崇本人对王昭君怀抱琵琶也只是推测,语气是“亦必尔也”。

细君公主嫁乌孙并没有弹琵琶啊!显然,这只是一个试制品,最多说是筝筑的新型产品,在汉时还不是什么琵琶,但也许把这列为琵琶的雏形,或者说,这种维形对以后琵琶诞生有重要影响,还算比较恰当。昭君捧筝筑显不出美来。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的高渐离“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昭君怀抱这笨重的东西又唱又跳,哪里能显出美来呢?所以,只有让昭君怀抱琵琶才是最美的。

小编认为:于昭君是一个受人民欢迎爱戴的人物,人民愿意把美好的事物附加到她的身上。人们对王昭君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包含着明显的误解。

三,王昭君怀抱琵琶并没有错

虽然琵琶要区分中国传统的“直项圆形”与外来的“曲项梨形”,但是,外来的“曲项梨形”的琵琶也不能说就与中国没有关系。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细君公主出嫁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总之,当年细君公主出嫁乌孙时,汉武帝为了减少她在旅途上的寂寞,特地命令乐师兼采筝、筑、篮筷等中原古典乐器的优点,改制成一只能在马上弹奏的直项琵琶。此“琵琶”为后人所谓的“汉琵琶”,后世称作“阮”。

这是在西汉中叶由中原最先传入乌孙的。她带到西域去的“盘圆柄直”的直项琵琶还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第一只琵琶,它对西域游牧民族的马上弹拨乐器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乌孙也曾送王室女嫁到南邻的龟兹和亲。

这种“裁琴、筝、筑、筷之属”的乐器,后来被魏晋的音乐家们所欣赏,名士阮咸就曾一面改进,一面试奏,终使其以“善弹琵琶”而闻名遐迩。大约到了唐代,琵琶始有定型产品,故《通典》说:“旧弹琵琶均用木拨之,唐贞观时始有手弹之法。”唐人颜师古说得更明白:“今筑形似瑟而细颈也。”使人看清了琵琶问世的胎记。至此以后,中唐琵琶成为重要的乐器,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是对这一情况的真实反映。

小编认为:唐宋以后乃至今天的绘画、小说、雕塑、戏剧等文学、美术作品,因为不知道琵琶在中国的发展史,又由于曲项梨形琵琶的美观程度远胜于圆形直项琵琶,便想当然地给王昭君配上了这样的琵琶。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昭君是真的怀抱琵琶吗?看看史学家们怎么说。大家喜欢吗?有什么想要说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秦国对付六国的策略是?

一、以国家利益为诱饵,用连横战术破解合纵联盟

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子的优秀学生,学到许多权谋之术,他俩都想以权谋获得荣华富贵。苏秦分析天下大势,看准了六国畏惧秦国的忧患,周游列国进行游说,推行合纵策略,得到六国国君的采纳,从而获得挂六国的相印的地位。他知道自己的职位和权势因秦国的威胁而得到,如果秦国不再东扩,他就不会如此重用,于是他设计污辱张仪,暗中又资助张仪,激发他去秦国,使秦国保持对六国的进攻态势。

张仪一方面出于激愤,另一方面为了权势,向秦王推销连横战术。所谓连横就是秦国与每一个国家协商结成友好国家。比如用六百里地的承诺让楚国和齐国断交,比如用秦赵同宗的理由,表达对赵国的亲近,比如把公主嫁给燕国国君,消除两国的敌意。通过这一番神操作,轻易地就破解了合纵同盟。

二、以贿赂为手段,在对手阵营找到代言人

战国时期游走在各国的士人,国家的认同感很弱,他们向国君推行治国主张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荣华富贵。李斯认为,这些围绕在国君身边的谋士可以用金钱收买。秦王采纳他的意见,专门成立行贿部门,带着大量的金钱,以商人的身份游走在各国,结交名士宠臣,为秦国服务。对于那些收买不了的权贵,他们实施暗杀,更换对秦国有用的人士上位。

经营多年以后,各国领导集团中都有了秦国的代言人,比如张仪补楚怀王入狱,靳尚立即找怀王的宠妃郑袖帮忙,怀王听了郑袖的话就放了张仪。比如秦赵长平之战前期,廉颇为大将率军坚壁不战,秦军无奈,空耗军晌。秦王派细作到赵国找到代言人,让赵王换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结果惨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

堡垒往往从内部攻破,如果没有吴三桂带清兵入关,明朝能那么快灭亡?如果没有汉奸带路,日本能短时间侵占整个中国?

三、以远攻近交的策略,用绝对优势吞食邻国

秦国制定统一六国的路线图时,采用了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韩国、魏国是近邻,实力较弱,秦国有把握战胜,但他们背后有实力强大的齐国,如果齐国出兵支援,仗就很难打。如果先打齐国,齐国和秦国不接壤,必须经过韩、赵两国,更加难打,即使派出大部队,集中优势兵力打赢了,也无法占领齐国的土地。所以秦王派使者游说齐王,主动和齐国结盟,让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和楚国同样结盟,安抚楚国不要支援秦国和邻国的纷争,然后开始发动统一六国的战争。首先进攻最弱的韩国,魏国,灭掉两国之后,秦军从两翼进攻,攻破赵、燕两国,统一了北方,接着转向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消灭了齐国。

韩、魏灭亡时,齐国认为和我无关,不肯支援;赵、燕灭亡时,齐国认为和我无关,不肯帮忙;楚国灭亡时,齐国还是认为和我无关,不肯相助;当秦国向齐国进攻时,齐王茫然四顾,已无处求援。

不懂天下大势者无以治一国,不懂邻里相助者无以全一家。秦国在困境中突围和齐国强盛而灭亡的历史,给我们带来的借鉴意义,在于只要努力没有走不出的困境,不思进取只能走向衰败。

为什么说是刘公岛上的青楼摧毁了北洋海军?

这二者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吧?在中国古代,青楼基本都是合法化的。可是,这影响铁木真带着蒙古铁骑横扫欧洲了吗?影响多尔衮带着八旗铁骑一统天下了吗?并没有!虽然历朝历代的史家都在极力回避这个问题,但随军“营妓”的存在在中国古代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蒋还在金门岛上搞出来一个所谓“特约茶室”。这些个所谓“茶室”到底是干什么的,众所周知。如果这些会影响军队的战斗力,老蒋莫非是脑子“瓦特”了,把影响军队战斗力的“祸害”布置到“最前沿阵地”上去?这是打算要自己毁了自己吗?

把失败的罪责甩锅甩到女人身上是中国古代几千年的“传统”!唐玄宗李隆基败走蜀地是因为杨贵妃、吴三桂当汉奸是因为陈圆圆……北洋水师甲午兵败总要有个“甩锅”的对象吧?于是青楼便成了最好的“背锅侠”。没有杨贵妃,就不会有“安史之乱”了?没有陈圆圆,吴三桂就不会投降满清当汉奸了?女人决定不了一场战争的成败、更加左右不了某个朝代的国运,除非是像吕太后、武则天、慈禧太后那样掌握着王朝大权的女人!

北洋水师之所以会惨败,表面看是败在装备上,但根子却是败在战略上!平心而论,北洋水师在战术上还是做得比较到位的。绝大多数将领都拥有较高的军事素养,且基本都尽到了自己作为一线将领的义务。邓世昌英勇牺牲,丁汝昌、刘步蟾自杀殉国……“不成功、便成仁”,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历朝历代又有多少将领能够做到这个份上?北洋水师的将领们做到了!单就这一点而言,北洋水师的绝大多数将领都无愧于国家和民族。试想,如果北洋水师的将领都是“废物点心”,后来的北洋政府还会继续重用萨镇冰等人吗?除非袁世凯和他的北洋系集体“脑子进水”了,不是吗?

至于说什么士兵素质低下,那就更加无从说起了。不可否认,北洋水师的水兵文化程度的确不高,但对手日本的水兵文化程度就比中国水兵高多少吗?恐怕也未见得吧?日本海军将领虽然大多出自世家、富户,但普通水兵也不过就是一些劳苦大众而已。以日本彼时的教育水平,这些人的文化程度恐怕也就那么回事……训练、指挥上的差异?都是跟一个师父学的,伊东祐亨那些人跟刘步蟾他们本就是同学、校友之类,能有多大差距?某种程度上,彼时中国海军留学生的整体水平甚至还要高过日本。所以,北洋水师甲午兵败的原因只能从战略上来找!

清政府缺乏战略远见

对于海军的重要性,清政府是认识比较早的,甚至要早于日本。这个比较好理解,毕竟英国人当年就是从海上打过来的,清政府有切肤之痛。但是,在靠“买买买”拼凑出一支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之后,清政府的统治者便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便逐步减少了对北洋水师的投入。

有人把这个问题全部归结到了翁同龢身上,说是因为与李鸿章的矛盾,翁同龢断了北洋水师的军饷。翁同龢,一介汉臣、文臣而已,他恐怕还做不了满洲人和慈禧太后的主!说到底,翁同龢只不过是当了“背锅侠”……慈禧太后之所以逐步减少了对北洋水师的投入,无非两个原因:一、战略短视,认为北洋水师足以“守土卫疆”了,没必要再花“冤枉钱”去添置新装备了。二、政治考量,担心李鸿章的淮军借北洋水师做大,威胁到满洲统治阶层的利益。

众所周知,海军本来就是近代军种中最“烧钱”的!从“铁甲舰”时代开启之后,海军装备的更新换代是彼时最快的,远超陆军。不及时更新换代,就意味着武器装备的落后!落后就只能挨打。其实,彼时的北洋水师将领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上报清政府要求添置新舰和速射炮。奈何慈禧太后依然沉浸在“亚洲第一”的美梦之中,根本意识不到武器装备的“代差”意味着什么!而这,最终让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尝尽了苦头……一发炮弹尚未打出,日舰已经好多发炮弹打来了!想要追击日舰,奈何航速比人家低好多节……怎么打?没法打,只能挨打!

李鸿章避战以图自保

除了慈禧太后的战略短视之外,北洋水师的“亲爹”李鸿章也一手葬送了他亲手创建的北洋水师。在对发捻的作战基本结束之后,湘军、楚军、淮军很快便遭到了满洲统治阶层的忌惮,处处防范。李鸿章之所以一直屹立不倒,除了“会做人”之外,洋务和北洋水师是他赖以生存的重要政治资本!拼光了北洋水师,不仅李鸿章失去了政治资本,也意味着李鸿章等人主导的“洋务运动”破产了。那么,清政府还要李鸿章干什么?虽然甲午之后慈禧太后对李鸿章还算不错,但李鸿章不敢倚老卖老,他必须未雨绸缪,保住自己这点儿安身立命的“棺材本”。

所以,面对日本海军的挑衅,李鸿章基本就一个原则——能不打尽量不打,绝对不要主动“惹事”。本来航速和火炮射速就不如日本海军,北洋水师又不能主动出击、偷袭日舰,可不就勤等着挨打吗?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李鸿章一手创建了彼时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最后又亲手葬送了自己亲手创建的北洋水师……

慈禧太后急于议和

除此之外,慈禧太后急于议和的心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甲午战争接近晚期时,日本的国力也基本被耗空了。如果清政府学学后来的老人家,给日本人来一场“持久战”,鹿死谁手恐怕还真是个未知之数。奈何慈禧太后担心一直打下去会影响到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迫不及待地要与日本议和。结局众所周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不仅割地、还要赔款……让原本已经濒临经济崩盘的日本赚了个盆满钵满!

综上所述,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之所以惨败,与青楼没有半毛钱关系!与北洋水师将领本身的战术指挥水平关系也不大,主要还是清王朝在战略层面出现了问题。不要有点什么问题就把锅甩给女人!这样的“传统”要不得……

古人制作过哪些诡谲灵异的艺术品?

题主的观察很仔细,楚文化的艺术品确实精美神奇得让人震撼。曾经有法国旅行团专门要求参观楚文化文物收藏最集中的博物馆——荆州市博物馆,那里的楚文化文物让老外叹为观止。骊姐正好去考察过楚文化中心地域的荆州博物馆和熊家冢遗址,下面骊姐就分两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骊姐摄于熊家冢遗址

第一,楚文化的艺术品为什么灵异?

题主所言的楚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确实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单元,有着神秘诡谲、浪漫奔放的巫文化特质。巫者,沟通天地神灵之人也,在远古时代,巫师就是智者。

楚文化代言人屈原

中原地区的巫文化在商代极为盛行,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就是一位大巫师。但西周以后,中原的巫文化日渐衰微,楚国的巫风则独树一帜长盛不衰。有学者分析,楚人从中原南下后与南方苗巫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人神相通、万物有灵的文化气质。著名的浪漫诗人屈原就是楚巫文化的形象代言人。屈原《九歌》的灵感其实就源自楚国祭祀神灵的歌曲,屈原《离骚》所描写的内容,甚至让人怀疑他自己是否也是个巫师。湖北望山、天星观等地出土的楚墓竹简中,记录了楚人祭祀的各种鬼神多达30余种,从掌管日月星辰的天神到山鬼河伯,以及祖先和殇鬼应有尽有。因此,楚文化能够制造出那么多诡谲灵异的艺术品,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第二,楚文化有哪些灵异的艺术品?

(一)“御龙”神话传说的玉佩

荆州博物馆有一件全国仅有的神秘玉器,就是院墙湾出土的神人操龙形玉佩。这块玉佩由一人两龙两鸟组合而成,一位神人居中直立,头顶圆环,双手各持一龙。龙身昂头卷尾,两龙相对朝向圆环,龙身上还站着飞鸟,也朝向圆环。有学者认为,根据《左传》记载,上古时代有驯养龙为职业的家族叫做“御龙氏”或“豢龙氏”,这个玉佩就是驯龙族人的形象。这个玉佩表达了一种非常神秘的信仰,是楚人的升天想象力太丰富呢?还是传说中的御龙族真有其事?

神人操龙形玉佩(荆州博物馆藏)

不过,骊姐在阿富汗金器展上发现了更为诡异的事情,一件公元25-50年左右出土于阿富汗的金器名为君王与龙,居然也是一个人手持双龙的形象。那么,这两个异曲同工的造型背后说明了什么呢?是文化交流所致?还是有着类似的信仰?

阿富汗金器:君王与龙(敦煌博物馆阿富汗金器展)

另一件驯龙题材的玉佩是熊家冢出土的神人与龙形玉佩:一条虬龙昂首伸爪,S型的流线活灵活现地展示出飞龙在天的气势,一个神人怀揣双手,淡定轻盈地站在龙身上,构图奇诡想象超拔。在商代,人龙合体的出土玉佩也不少,然而,用如此生动的形象展现人龙关系的玉佩,只有在楚地才能看到。

神人与龙玉佩(荆州博物馆藏)

(二)各种诡异合体的漆木器

楚文化的漆器很出名,基本上把其他诸侯国甩出几条大街。楚文化的漆器中,最有特色的是各种鸟、兽、人合体的漆器,有双龙鹿角镇墓兽、有虎座飞鸟、虎座凤鸟鼓架,还有猪首龙纹型酒具、鸟羽人漆器等等。这类漆器可以说是楚人独特艺术想象力的典型代表,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人鸟合体的鸟羽人(荆州博物馆藏)

龙鹿合体的双头镇墓兽(荆州博物馆藏)

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的虎座飞鸟是楚文化的典型器物,百兽之王老虎做了底座,背上站着一只飞鸟长着鹿角张翅欲飞。有学者说,这跟道教日行千里的乘蹻法术很像,道家乘蹻的动物可以是龙、虎和鹿,这些动物都是能飞升仙界的。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巴人所崇拜的神虎和楚人崇拜的凤鸟的合体,反映了两个地域巫文化的交融。

虎座飞鸟(荆州博物馆藏)

天星观出土的猪型酒具盒,造型为长着龙角的双头连体猪,猪身的花纹却是一头双身的龙纹,这种造型很像《山海经》里的并封和肥遗两种异兽的合体,似乎在楚人的心目中,艺术创作没有任何界限,想要几个头、想要几个身子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猪型酒具盒(荆州博物馆藏)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一件非常诡异的根雕辟邪。辟邪用一根树根雕成虎头、龙身、四足、卷尾的“怪物”。怪兽头部的眼、耳、鼻、口、颈俱全,露齿欲噬,呈现辟邪的狰狞面目。四腿伸张为竹节状,右侧前腿上有一蛇蜿蜒向上而行,左侧前腿上有一蜥蜴欲噬一雀,右侧后腿上雕一蛇欲噬一蛙,右侧后腿上雕一蝉,动物组合显得十分怪异,整个造型既魔幻又抽象。

根雕辟邪(荆州博物馆藏)

欢迎关注骊姐头条号,带你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