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时代,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步枪为什么很少看到有刺刀的?

2023-06-19 14:00:05 46阅读

火器时代,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步枪为什么很少看到有刺刀的?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刺刀很少?估计有的人要说什么,刺刀的制造难度不亚于步枪的难度。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可也不完全正确,这里头他也有好几个原因。

火器时代,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步枪为什么很少看到有刺刀的?

有兴趣的小伙伴就听小编给您唠叨唠叨。

首先,日本人他们特别的注重刺杀训练,这技术是相当的精湛,而且为了让新兵能够很快的适应战场,他们会用活人来进行刺杀训练,这些大家伙都听过。

所以到了战场上,咱得用两个甚至于三以上的士兵围住一个日本兵进攻,单对单咱真不是对手。

你别看日本人个子矮,可他们的身体素质那是相当的好,毕竟吃的就好吗?拿着装了刺刀比他们个头都高的三八大盖,相当灵活,而且肚子上还有帆布带绑着用来防护。

咱只能一个人佯攻,其他人进行突刺,而突刺的任务一般都交给了新兵,这个突刺任务必须快必须狠。

说老实话,如今咱拼刺刀的技术那是相当好,搁朝鲜战场上和美国人拼刺刀,光气势就能把美国人给吓住。

根据李峰的《决战朝鲜》里头的描述,美国人看到中国人拼刺刀,那完全是一副要同归于尽的架势,压根就不是你死我活的态度,刺刀一亮基本就是要和他们一起去死。

从这个描述当中,咱就知道了当年咱是咋用日本人这块磨刀石,磨出了咱手里的刺刀。

其实那会别说是刺刀了,咱枪都不够。

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

1937年咱开赴山西进行抗日,咱手里的家伙杂七杂八的步枪那是不少,老式汉阳造,其他一些老古董的枪都有。

120师的参谋长周士第在日记中就记载过,120师全师四千零九十二支步枪外加卡宾枪,可刺刀才一百一十七把。

瞅着这数据,您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那会咱子弹都缺,全靠白刃战来获取物资,那时候也没法子,大砍刀,梭镖都使上了。

有些个新兵,就发一个梭镖头,杆子都得自己找,想要枪,想要刺刀?可以,到战场上自己去抢日本人的。

要是再往前了数,咱还有梭镖营,甚至是梭镖团。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咱拼刺刀成为拿手的绝活,这都是逼出来的。抗战后期,咱都可以和日本人进行一对一的拼刺刀。

1944年八月份,在葛庄附近的小山头上,咱一个连的部队和日本一个中队撞上了,一个对冲过去,一排的日本人就躺地上了。

当然日本人的刺刀技术下滑,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那些个训练有素的老兵都被咱给捅死了的原因,毕竟抗战抗了十四年,1944年这个时候已经是第十三个年头了,捅不死他。

哎!这话一说起来就心酸的很。

好了咱再说说题主的问题吧。

国民党的军队这块刺刀配的少,这多少还有一些政治上的因素。

大家伙都知道国民党的军队真正成立是打黄埔军校开始的,而黄埔军校之所以能够办起来,完全是因为苏联人的支持。

当初黄埔军校建立的时候,想要弄三百支粤造毛瑟枪,结果兵工厂就给了三十支,其中一支还把枪栓给丢了,这还训练?就够几个卫兵用的了。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援助黄埔军校八千支步枪,一水带刺刀的,每一支枪还配有五百发子弹,顺带还有十支手枪。

这就成了黄埔军校起家的资本,后来苏联还给了二百万卢布作为经费。

到了1926年的时候又送来四波军火,第一批四千支来复枪,四百万子弹,军刀一千把;

第二波来复枪九千,子弹三百万。

第三波机枪实施挺,大炮十二门,炮弹一千。

最后一波,来复枪五千,子弹五百万,机枪五十挺,外加十二门大炮。

这些数据都是小编在看金一南《苦难辉煌》中看到的。

那么从这些数据当中,您就知道国民党和苏联的关系,苏联的刺枪术还行,但这个间断,苏联的刺枪术对于国民党来说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后来国民党和苏联闹掰了,又和德国人好上了,而德国人重视的是步枪的火力和射击速度,在刺刀上压根就不会有太多的考虑。

那么国民党的军事思想完全被德国人带着走了,您可以想象一下抗战初期的德械师。

其实德械师要是搁到德国人哪里,火力压根就没法比,而且这弹药供应都是个问题,毕竟德国人的后勤补给那都是卡车。

那么这个影响就持续到了抗战,当抗战爆发之后,拼刺刀这就成了咱的软肋。

既然拼刺刀没有引起国民党的足够重视,那么在发现问题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想要把这个改过来,那是需要时间的。

那么刺刀的制造,显然就要往后推了。

那会咱不能叫拼刺刀了,只能叫白刃战,而抗战初期白刃战最厉害的就是广西军还有就是西北军的第二十九军。

二十九军的大刀队,大家伙都听过,他们手里的破锋八刀到现在都能看到。

所以国民党部队刺刀不多,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东西没有受到重视。

再有就是刺刀的技术问题。

毕竟枪械这东西,他就是个流水线的东西,那么他这下边要挂上刺刀,你还要挂的住,别和日本人对捅的时候掉下来,那也得要求是流水线生产的,你差点的话,扣不上去或者扣上去了容易掉下来这就不成了。

接着是刺刀的质量问题,你别看这就是一把小小的刀片子,似乎铁匠都能打造出来,实际上压根就不是那么回事,刺刀是靠捅的,就日本人穿那军装也皮厚,再加上日本人为了防护还在肚皮上裹着帆布带子,这要质量不过关,还真就能把这刺刀给捅弯了。

所以刺刀也讲究个韧性啦,刚性啦,你差点也是不成的。

其实你再好的刺刀,捅的时间长了,也能捅弯的,所以你也别说质量不好的。

国民党军队这里,咱就不说了,就说咱八路军这块,也有做刺刀的,最开始没有设备也就是手工拉,一天一个人也就做个几把,这中间还有废品率。

当然刺刀毕竟是冷兵器,技术这东西,你磨练磨练还是能上去的,不像枪械这东西。

国民党这块咱就不说了,就说咱八路军这块,整个抗战时期,咱就生产了大约十二万五千把。

那么反过来说国民党这块,咋也得有个几十万吧。

所以刺刀不多的问题,仅仅是前期出现的,后期咱也不差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想,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人类武器发展包含几个阶段?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兵器的发展经历了冷兵器、火器和核武器以及精确制导武器四个阶段。

这一个千年的开始,是中国的北宋时期,此时中国的冶炼技术已经领先欧洲各国1600多年。在中国古战场上挥舞 了数千年、通称为“十八般兵器”的刀、枪、剑、戟、棍、棒、槊、(金加党)、斧、钺、铲、耙、鞭、锏、锤、叉、戈、矛 等冷兵器,当时在世界上堪称“超一流水准”。这些兵器中有很多后来成为仪仗用的装饰品,有的因不被普遍采用而销声匿迹 ,而独有大刀、长矛一直威风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抗日战争。同时,具有发展前途的远射兵器——弓箭,则在战争中代代更 新。

唐宋时期是中国在许多方面称雄于世界的时代。火药的发明用于军事,罗盘在航海上的应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冶 铁机械水排和木制风箱的创造,以及数学上的成就等,这些科学技术的进展为宋代兵器的制造和火器的发展提供了先决和有利 的条件。

公元十世纪初的宋朝,火器已经有火箭、火炮、火药、鞭箭、引火球、蒺藜火球、铁咀火鹞、竹火鹞、霹雳火球、烟 球、毒药等十余种。南宋抗金战争中,曾用霹雳炮大败金兵。公元1132年,南宋人陈规发明了一种用巨竹做枪筒,内装火 药,靠喷火来烧杀对方的火枪,这是管形火器(又称火铳)的鼻祖。管形火器后来分为两种,小的发展为枪,大的发展为炮。 成吉思汗率蒙古骑兵西征时,就曾使用过毒火罐、火箭、火炮等火器。

元代(1271—1368年),中国发明制造了金属管形火器,它比欧洲最古老的火铳早半个世纪。火铳的身管内 是滑膛,火药和弹丸从炮口装入,这是真正的火炮,威力很大,据说它的弹丸能射穿百层铁甲叶。

元明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外族的不断侵扰,中国兵器获得了空前、全面的发展,冷热兵器在军队装备中的比 例也发生变化,“京军十万,火器手居其六”。冷兵器在长短质量、形制变化上也有一些新的发明创造。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制作技术十三世纪末才由阿拉伯国家传入欧洲,到了十八、十九世纪,欧洲各国的兵器在工业革命 的基础上开始飞跃发展,火器由前装到后装、单发到多发,由半自动到自动化和机械化。

二战前后,火炮在西方已经发展为现代的迫击炮、高射炮、火箭炮,并被装置在飞机、坦克、军舰上,成为逞威陆地 的“战争之神”。而原始的火箭也变成装上了发动机的炮弹,后来又变成能够制导的火箭——导弹。二战之后,导弹武器全面 迅速的发展,小到单兵使用,大到数百吨的洲际导弹,应有尽有,且已成为大量装备部队的“常规武器”。1945年8月6 日,广岛上空的核爆云,揭开了核武器时代的序幕。

到了现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研制出了精确制导武器从而拉开了武器新篇章。

满清军队在与俄国和缅甸战争中都见识到了火器的厉害?

简单来讲那个时候的火气虽然威力挺大的,但是其实并不是没有克制他的方法,而且克制他的方法相比较于制造火器要更加省钱。

当时满清和沙皇俄国之间的沙皇俄国所使用的武器要么是火神枪,要么是燧发枪,就当时那种情况而言,燧发枪的可能性更高一点儿,可是无论是哪一种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威力太小了一点儿。

其实火枪的威力他的提升主要是在自己的火药改革的一块儿,也就是后来黑火药转化成为无烟火药,从这个时候开始,火枪的威力才开始出现质的飞跃,而此时由于是黑火药,由于黑火药所学的能量不足,所以在黑火药发射子弹之后子弹的穿透力不如现如今的枪械那样强悍。

这一点在两个国家身上都有所体现,第一在英国光荣革命强后,英国的主要的作战力量并不是这些火枪兵,而是骑兵阶层,比如说著名的英国军事家克伦威尔率领的就是李英国的重骑兵,因为这个时候火枪虽然作为主流装备配备进了欧洲的部队里面,但是火车的威力有限,面对重甲骑兵仍然没有办法做到一级必备,反而是重甲骑兵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作战能力,所以克伦威尔适时地选择了重装甲骑兵,而他所帅的的轴装甲骑兵也成为英国军队的中坚力量。

在这之后拿破仑战争时期,此时欧洲国家进入到了燧发枪的时代,而最发枪使用的最高的一个历史时期,那就是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此时拿破仑的军队全面列装燧发枪,而燧发枪也成为欧洲各国之间所标配的主流装备,但是我们却可以发现的便是拿破仑的军队里面却配备了很多的胸甲骑兵,骑兵部队仍然还是拿破仑军队里面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英国人在此时期的作战仍然还是步兵和骑兵配合使用,尤其是骑兵更是做到了最后雷霆一击的作用。

所以说的此时期的火器在面临奇兵阶层的时候,虽然有了一战之力,但事实上并不能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反而由于火枪制造的时候所需要耗费的工时和材料,还有骑兵组建的时候,它的成本二者一箱对比,(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大家也就更加愿意去选择骑兵部队,这一点在当时古老的东方大地上则更有体现。

你说满清不重视火器的发展嘛,肯定也是重视的,毕竟火器在明代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制胜的标志,尤其是在戚继光的时代,可以说火器真正的做到了整支军队的普及,戚家军也是明朝军队内部火气标配数量最多的军队。

可是呢,在面对骑兵这个军种的时候,火气仍然还是有自己的先天不足,比如说骑兵一旦近身作战,拿着火枪的步兵根本就没有办法抵抗,而且火气他的操作比较繁杂,制造成本比较高,在面对骑兵的冲锋的时候,他的射程还不是太远,所以骑兵可以在火枪兵填装弹药的时候直接冲到火枪兵的面前,然后将对方给击杀。

在配备众多骑兵的满清政府看来,标配一支全属性的火枪部队是一件划不来的事情,尤其在萨克曲之战里面,清朝还配备了一支神秘的特种作战部队,其实这一只特战部队就是一只藤牌军,而他们所标配的铜牌也是一款能够抵挡火枪射击的秘密武器。

由于拥有了这么多的反制手段,所以清政府也不认为火枪未来会对自己产生重大危险,在这方面自然就不愿意下苦功夫,毕竟研制武器这东西所消耗的资源呢,不是随随便便所能承受得起的。

时间一长自然清政府就忘记了去研发火枪,直到后来英国和法国进入中国作战的时候,听政府才发现自己的骑兵面对敌人的火枪,结阵的时候有多么的不堪一击。

其火器水平究竟怎么样?

以北宋为例,北宋的火器主要以燃烧类为主。

火毬:一种主要用来燃烧杀敌的纸壳球形火器,其火药配方用晋州硫黄14两,窝黄7两,焰硝2.5斤,麻茹1两,干漆1两,砒黄1两,定粉1两,竹茹1两,黄丹1两,黄蜡0.5两,清1分,桐油0.5两,松脂14两,浓油1分。其制造方法先是把晋州硫黄、窝黄、焰硝一同捣碎,然后把罗砒黄、定粉、黄丹放在一起研干漆捣成粉末,之后把竹茹、麻茹微微炒热然后碾成碎末,把黄蜡、松脂、清油、桐油、浓油等易燃油料一块熬成油膏,最后把前面这些粉末、油膏混在一起搅拌均匀后包裹在用5层厚纸裹成的球形纸壳内,人后用麻绳把纸壳扎紧,表面再把松脂熔成液体后涂抹上去。火毬在使用时先用火锥烙热可燃,然后用投石机抛射出去,可以野战也可以守城。

烟球:用纸制成球形外壳,球壳内装放火药3宋斤,在球壳表面包一层1宋斤重黄蒿,共重4宋斤,之后如制造火毬一样在黄蒿表面涂上厚厚一层易燃油料,战时先用火锥将烟球表面的易燃油料烙透,使其发热可燃,之后用投石机投射到敌方位置,可起到遮蔽敌人视线的效果。

毒药烟球:毒药烟球是一种燃烧后散发毒烟毒气来杀伤敌人的火器,共重5宋斤,其火药配方为硫黄15两,草乌头5两,焰硝一斤14两,芭豆5两,狼毒5两,桐油2.5两,小油2.5两,木炭末5两,沥青2.5两,砒霜2两,黄蜡1两,竹茹1两1分,麻茹1两1分,把这些药物捣合后用球形纸壳包裹,之后用一条1.2丈长、半斤重的麻绳从中贯穿球体为弦,利于抛放。最后用纸12.5两,麻皮10两,沥青2.5两,黄蜡2.5两,黄丹1.1两,炭末半斤等易燃材料涂抹于球形纸壳外,使用时先用火锥烙热可燃,然后用投石机投射,不过这种火球多用于守城,在敌人蚁附攻城时用投石机投射到城外,或者在用瓮听探查到敌人挖掘地道时先在该处敌军路线上选一地点挖一条竖井,待敌军挖到竖井后两洞相通,守军便用毒烟火球配合霹雳火球烧热后扔进竖井内熏灼敌军,当其燃烧后便散布出浓烈毒烟,因其气体燥烈,凡是被熏到的无不口鼻出血头晕而丧失战斗力。

引火毬:用来试射测定距离及精度的火毬,发射这种火球后再根据其距离精度修改发射火球。引火毬重有3~5宋斤,外壳用纸裹成球形,球内装满碎砖屑,再用熬黄蜡、沥青、炭末混在一起熬成泥膏状,涂满球形外壳表面,球体中间用麻绳贯穿,以便携带。使用时用投石机抛出,测试远近精准,然后根据此数据投放火毬。

蒺藜火毬:是一种在爆炸后喷散铁蒺藜的球形火器,它是将三枚有六个尖刺的铁刃用火药裹住包成球状,其具体工艺为先用硫黄1.4斤,焰硝2.5斤,粗炭末5两,沥青2.5两,干漆2.5两,混合在一起捣成粉末,再用竹茹1.1两,麻茹1,1两,剪碎后用桐油、小油各2.5两,蜡2.5两搅在一起熔成汁液混合搅拌后包裹成球形;表面用纸12.5两,麻10两,黄丹1.1两,炭末半斤,以沥青2.5两,黄蜡2.5两,混在一起熔成汁液搅拌均匀后周身涂满,再用8枚有倒刺的铁蒺藜环绕一圈固定在火毬表面,中间用一条1.2丈长的麻绳贯穿,便于携带。使用时用铁锥烙热使其燃烧,之后用投石机投射出去,球体在燃烧过程中爆裂,使铁蒺藜四散飞落。

霹雳火毬:一种兼具爆炸性能的球形火器。其用粗约1.5寸两三节干竹没有裂缝者一段,用3~4宋斤火药包裹住大小如铁钱的薄瓷片30枚,裹成球形,球体两端冒出干竹头约1寸,外壳用易燃油料、杂药跟火球一般涂遍周身。主要用于守城,在用瓮听探查到敌人挖掘隧道时,在其路线上选一地点挖一道竖井,等敌人挖到竖井两洞相通,便用火锥把霹雳火球烙热燃烧扔进地道内,然后用扇子往地道内扇风以催使毒气向内蔓延熏灼敌人,使用者要口含甘草,以免被毒气反熏。

在《武经总要》记载的火球药方中,总共有三个完整的三组分火药配方,为火毬火药配方、蒺藜火毬火药配方、毒药烟球火药配方。在这三种火药配方中我们看到北宋火药的主要成分是硝石、硫磺和炭,在火毬火药配方中硝石、硫磺和炭的配比达到83%,蒺藜火毬硝石、硫磺和炭占比为82%,毒烟火球硝石、硫磺和炭占比为65%。这说明以硝、硫、炭为主的三组分火药在北宋初期便已经被掌握并熟练使用,但因为时代的局限其也是有很大缺陷。

比如由于硝石的配比不够高,而使得火器的爆炸威力大大减小。在这三种火药配方中可以计算出火毬火药法硝石、硫磺和炭的配比是:48.66%:17.03%:17.03%;蒺藜火毬火药法硝石、硫磺和炭的配比是:50.19%:25.09%:6.27%;毒烟火球硝石、硫磺和炭的配比是:38.61%:19.31%:6.44%。而明代已经发展成熟、接近近代黑火药配比的鸟铳黑火药硝石、硫磺和炭配比为75.8%:10.6%:13.6%;以及《武备志》中记载铳炮火药硝石、硫磺和炭配比则为80%:10%:10%。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的黑火药还不适合用做发射药。

除此之外宋初火药还有以下三种弱点:1,燃点高,用明火很难点燃,要用烧红的铁锥不断提供热量才能够点燃;2,只有在空气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够充分燃烧;3,在密闭的容器里燃烧缓慢且不能充分燃烧。这表明了在北宋时期中国还不具备出现爆炸类火器和身管火器的技术与条件。

因此史书记载也证实北宋这些火器主要靠燃烧作战。不过我们也要结合时代背景看,自火药发明以来到宋初,火药中硝石、硫磺和炭的配比经过人们长期的实践、摸索,已经基本统一,其配比也有了书面规定,这在火药史上是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另外根据刘旭先生所著《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中宋初这三种火药配方实验结果来看,火球火药在燃烧后中心温度可高达1300℃,这已经超过了铁的熔点,配合宋代书籍描述的可以把敌人盔甲烧熔的记载来看,当时的纵火类火器已经具有非常可怕的杀伤力了。

遇上17世纪最强盛时期的满清军队?

对于这个问题,恐怕有人会把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的蒙古骑兵与英法联军的八里桥之战作个对比。八里桥之战实际上是单方面屠杀,蒙古骑兵全军覆没,有人认为这是热兵器对冷兵器巨大代差造成的。

如果拿破仑时期的欧洲军队与十七世纪最强大的满清军队相遇并发生战争,是否也存在这一惨烈景象,还得认真分析一下。👆滑铁卢一战的法军

其实这是两个不同时期,拿破仑时期应该是1800年前后一二十年这段时间。而十七世纪满清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应该是清军入关的1644年开始,两者相差了约一百五十年,这本该不是一个公平的对比。

如果穿越时间的跨度,让两支军队相遇,谁死鹿手?

我们先来看双方统帅:满清军队的统帅是多尔衮。我们估且把拿破仑的法军来代表当时的欧洲军队,那统帅肯定是拿破仑。👆杰出的军事家拿破仑

拿破仑毫无疑问是世界公认的一流军事家,而多尔衮虽在世界上没那么出名,但熟读兵书,作战经验丰富,其能力丝毫不亚于拿破仑,这一点双方打平。

再来看双方兵器,法军单兵拥有前装填弹,无膛线的滑膛枪。此枪装弹较慢,一个熟练兵一分钟内只能发射三次。滑膛枪射击精确度较差,在80步内比较有效,超过100步就属于天女散花,没有任何准度了。另外,法军还有精度更高的来复枪,也属前装填弹,但此枪装填弹药更慢,甚至都要借助锤子。👆多尔衮统帅下的满清旗兵

清军单兵基本上属于冷兵器,刀、矛、盾和弓弩为主要兵器。除了弓弩外,其它兵器必须进行近身搏杀。

我重点说一下弓弩,弓弩的射击精度取决于人。满族从小必须进行射箭训练,几乎全民皆兵。一名熟练弓箭手几乎百发百中,而且取箭、拉弓、瞄准到发射一连惯动作非常快,几乎十秒完成一次发射,比法军的滑膛枪快了一倍。弓箭的有效精准度在100步,与滑膛枪持平。

我们不说近距离博杀,就是远距离对射,清军己占据上风。👆满清骑兵发起冲锋

再来说说火炮,拿破仑法军主要有前装填弹的普通火炮和榴弹炮,前者射击弹道为直线,后者为曲线,有效范围在700米---------900米内,每千人装备3门。

而多尔衮的清军则是仿制葡萄牙的红衣大炮,大炮射程在五、六里,最高可达十里,也就是说清军的大炮比150年后的法军大炮还要先进,在火炮方面,清军再占上风。👆列队迎战的拿破仑法军

在战斗组织方面,拿破仑军队是以一块块方阵的步兵列阵,步行冲锋。多尔衮的清军则是以骑兵领衔,快速发起冲锋。

至于八里桥模式会不会重演?会重演!但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战斗一开始,清军和法军都用火炮向对方轰击,在这方面射程更远的清军火炮可先行在很远的距离上发炮攻击,法军首先遭受重大损失。👆清军的红衣大炮在发炮轰击

随后满清骑兵快速发起冲阵,法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列阵射击,但射击必须在80步有效射程内进行。

当清军骑兵进入80步内,法军一次齐射后,就算第一排清军纷纷中弹,但等到第二次装弹齐射还需要20秒钟,这段时间,满清骑兵己经杀到跟前。

法军可采用前两排射击(站立一排和下蹲一排),后几排负责填弹装药,一阵齐射后立即朝后换枪,进行第二次齐射。此时,清军可采用骑射,发射箭矢,至使法军前两排士兵大量中箭倒下,势必导至法军阵形大乱,难以很快有效组织射击,80步内清军骑兵杀到法军阵前只是一瞬间,然后骑兵对步兵进行单方面大屠杀。👆法军面临满清骑兵的快速冲阵

当然拿破仑的骑兵也可以对清军骑兵进行对冲,但估计法军骑兵很难是骁勇善战的满清骑兵的对手。

说到这里,这场战斗很可能就是一面倒的大屠杀,只不过得把对象倒置过来。

非常痛心的是,从1800年到1860年短短半个世纪,欧洲的兵器有了巨大改进,火枪、火炮无论是精确度还是射程都有了巨大提高。

而满清军队打下天下后,兵器没有任何改进,而八旗子弟早己抛弃前辈的优良传统,养尊处优,吃喝嫖赌,根本谈不上训练,甚至连弓弩都拉不开,军备严重松驰荒废,导至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军展开大战

🔴创建于重庆南岸区城南家园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