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线3,二战欧洲战场主力是哪个国家?

2023-06-19 12:35:05 48阅读

二战前线3,二战欧洲战场主力是哪个国家?

轴心国方面,是德国。反法西斯阵营,当然是苏联。

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军约60至79%的主力一直在东线战场;而战争的转折点也绝对不是诺曼底而是斯大林格勒。

二战前线3,二战欧洲战场主力是哪个国家?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廉·夏伊勒在他的畅销书《第三帝国的兴亡》里甚至根本没有为诺曼底登陆花费更多的笔墨,而只是一笔带过。夏伊勒在这本早已被公认为二战史最为权威的著作之一写道:“斯大林格勒战役与阿拉曼战役、英美在北非登陆合在一起,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了伟大的转折点。”

苏德战争初期,战争仅一周,苏联就丢掉了白俄罗斯大部分领土,西方面军主力30多万人被包围歼灭。随后的斯模棱斯克会战,重建的西方方面军再遭重创,9月下旬结束的基辅会战,西南方面军主力5个集团军被包围歼灭,据德军称俘获60多万人。10月初,德军发动攻打莫斯科的台风战役,战役第一阶段,将守卫莫斯科方向的三个方面军主力基本歼灭。莫斯科城下几乎无兵可用。

算下来,战争爆发头半年,苏军被成建制消灭了19个集团军20个师,加上其他损失共达800万人,其中被俘300多万,损失的部队达到开战时苏军总数的一倍半。从开战到1941年9月底,苏联损失8166架飞机,占战争爆发时苏联军机总数的96.4%。许多重要的战争地区沦陷敌手,丧失了接近国家一半的人口资源。

很难相信在经历了如此凄惨损失的苏联还能够撑得下去,并能够反败为胜。当时国际上最有权威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都认为,俄国最多能坚持3个月。但事实上,大家也看到了,苏联不但守住了莫斯科,而且最后反攻打下了柏林,取得了最终胜利。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苏军损失之巨大,世界战争史上恐空前绝后。但是,对苏联而言,一次次战役的失利没有转变为全局的失利,整师、整军、集团军甚至方面军的覆灭都没有演变为不可挽回的灾难。一线部队损失了,后续部队仍源源而来,德军愈深入,面前的部队越多,面临的抵抗越激烈。

战争爆发时,苏联拥有军队500万,战争打响后,全国转入战时体制,两周左右便扩大到1000万,并且随着战争进程,一批批新组建的战略预备队陆续投入战场弥补了所蒙受的严重损失。

在明斯克陷落后,西方方面军主力溃败,但苏联迅速调庥了6个集团军的预备队重建了西方方面军,与德军展开了斯模棱斯克会战,战争虽未取胜,但却阻止了德军向莫斯科方向的前进势头。

9月底开始的莫斯科会战,德军在第一阶段包围并基本歼灭了守卫莫斯科方向的西方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共6个集团军主力,首都岌岌可危,但苏联采取紧急措施,迅速调集预备队14个师,在莫斯科市民中组建10个民兵师调往前线作战,从远东抽调20多个精锐师团投入莫斯科前线,会战中逐步补充投入新的力量,战役后期守军人数逐步接近了德军数量。

苏联从战争爆发起,便开始大规模组建和培训预备队,在莫斯科会战期间,还在抓紧训练10个集团队的预备队。到了会战后期,当德军终于精疲力竭之时,苏联将其中组建不久训练尚不充分的3个集团军投入反攻,德军终于在寒冷的莫斯科城下一败涂地。

战争中苏联军民共死亡2600万人,到了战争末期,苏联开始征召17岁以上—55五岁以下人员入伍,苏联适龄人口出现了枯竭。战前苏联有一亿九千万人,战后到了1950年,人口才达到一亿七千万。

苏联以巨大的牺牲,吸引、抵抗德军一大半以上的主力一直在东线战场,当然是二战欧洲战场的主力。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德国有哪些步兵炮?

二战中,德军知名的步兵炮有:

75毫米口径的le.IG18步兵炮、

75毫米IG37 步兵炮 、

75毫米IG42步兵炮、

76.2毫米M1927步兵炮(缴获苏联的步兵炮的德国编号)

150毫米sIG.33步兵炮等。

一战时,各国大打阵地战,壕沟、碉堡、炮台遍布。炮兵装备的75毫米加农炮威力已经显得不足,打不动战壕碉堡,只能依赖中型和重型迫击炮打击敌人。

但这些迫击炮重量太大,移动不便,并且远离前线,无法及时响应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为了获得快速直瞄火力,德国步兵把小口径火炮布置在前线阵地,作为“侧防火炮”。后来机枪取代了“侧防火炮”,但德国步兵依然喜欢用步兵炮的高爆弹对付战场上的“点目标”。

一战结束后,德国研制出75毫米le.IG18步兵炮,为步兵提供直瞄火力支援,成为德国国防军的标准步兵炮。

该炮于1937年定型量产,全长880毫米,重400公斤,炮口初速259米/秒,最大射程3793米。可以发射普通榴弹、高爆榴弹、空心装药穿甲弹,总产量:8266门。

二战爆发时,共有3000门le.IG18步兵炮服役。后期被更大口径的步兵炮取代。这门小炮还有两个发展型号,le.IG18山炮和le.IG18F步兵炮(伞兵用)。

1937年进入75毫米 IG 37 步兵炮服役,作为一种步兵/反坦克两用炮,炮弹有一部分与75毫米 le.IG18步兵炮通用,长1800毫米,炮口初速280米/秒,最大射程5150米,总产量2279门。

1940年,步兵抱怨75毫米le.IG18步兵炮威力不足,于是又研制出威力更强大的75毫米IG42步兵炮。全长1790毫米,重588千克,最大射程4800米,炮口初速280米/秒。

后来又出现了150毫米s.IG.33步兵炮。口径149.1毫米,重1750千克,长1680毫米,最大射程4698米,炮口初速241米/秒。此炮威力虽大,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太重了,接近两吨,对步兵来说实在是不小的负担。

以上这些就是德国在二战期间,主要装备使用的步兵炮型号。

德军有几个集团军?

从军事专业角度,问题应该是“德军出现过多少个集团军的番号”,因为二战时期的欧洲战场尤其是苏德战场都是大兵团会战,集团军级部队被歼、新建和番号转移是家常便饭,而不是所有集团军的番号与部队同时存在的。

(曾任第11集团军司令曼施坦因)

比如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在法国战役时期的番号曾是“第10集团军”,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上到司令官下到90000残兵都成为了俘虏,这个集团军实际已不复存在,但是希特勒很怀念这支精锐部队,其后重建了两次,这样就比较混乱了。

综合统计,整个二战期间纳粹德军共编组了33个集团军的番号,兵种分类也比较杂乱,基本可以分为:普通的步兵(合成)集团军、党卫集团军、装甲集团军、党卫装甲集团军、伞兵集团军和山地集团军六大类。

(曾任第4集团军司令克鲁格)

其中国防军带有序列番号的集团军有20个集团军,番号排到了数字第25,但缺编第5、第13、第20、第22、第23五个集团军的番号,另有驻防北欧的“挪威集团军”和战争后期在意大利北部成立的“利古里亚”集团军,共计22个步兵(合成)集团军的番号(特别要强调番号)。

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军共组建了四个“装甲集群”,在部分欧洲电影或者文章里也译为“军团”,这四个装甲集群在第二年升格为“装甲集团军”,序列番号仍然是从1到4。

(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

隆美尔的非洲军后来被升格为“非洲装甲集团军”,1942年底为挽救北非战局,又临时组建了第5装甲集团军,在突尼斯被歼,但这个番号后来又出现在阿登战役期间,由西线装甲集群升格而成,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德军在西欧战场上再组建第6装甲集团军。

同时,党卫军在欧战后期编组了党卫第6装甲集团军和党卫第7装甲集团军的建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迪特里希的党卫第6装甲集团军是由国防军“第6装甲集团军”改编而来,虽然作战序列稍有调整,仍然得视为一支部队,总结来说,二战时期纳粹德军共出现了8个“装甲集团军”的番号,虽然有个番号重叠,却同样有个番号重建,仍然还是八支部队。

(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霍特)

武装党卫军还有一个“党卫第11集团军”的番号,组建于1945年2月,在德国北部参战。1945年5月投降,集团军总司令为费利克斯·施泰纳。因此,武装党卫军共有三个集团军的番号,其中两个装甲集团军、一个步兵(合成)集团军。

德国空军编有一个“伞兵第1集团军”也参与了地面战斗,在意大利北部、在阿纳姆都曾经让盟军闻风丧胆,赠送绰号“绿色魔鬼”。它是1944年初,由德国空军第11航空军司令部改编而成的,最初只作为训练司令部。1944年秋升格为作战集团军,首任司令官是号称“德国伞兵之父”的库尔特·斯图登特将军。

(伞兵第1集团军司令斯图登特)

单独列出了一个“第20山地集团军”,虽然也属于国防军战斗序列,但比较是特殊兵种,该集团军的前身是德国在芬兰北部组建“拉普兰集团军”。1942年夏改编为德国第20山地集团军。1941年至1944年,在苏德战场北部的摩尔曼斯克地区作战,战争后期撤入挪威北部直至投降。

集团军是二战德军的重要“战役级兵团”设置,一般下辖两个以上的军,再由两个以上的集团军组成“集团军群”负责某一战略方向上的战事。战争期间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德国一共组建了19个以上的“集团军群”司令部,但其中若干番号是重复的,要根据具体时期加以区分,比如进攻苏联时分为南方、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后来则变成了以英文字母排序,与本题无关就不展开了。

(第5装甲集团军司令曼陀菲尔)

二战德军的“集团军群”总司令一般由陆军元帅级别的军官出任,比如隆美尔元帅在西线的“B集团军群”、凯塞林元帅的“G集团军群”、龙德施泰特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等。

因此,类推下来集团军一级的司令官大多军衔为兵种上将或一级上将(大将),比如霍特、曼陀菲尔和武装党卫军的迪特里希等等,曼施坦因一级上将就是在第11集团军司令任上,因攻克塞瓦斯波托尔而封帅,不久晋升为集团军群总司令。

(B集团军群总司令隆美尔)

为何士兵却说伙食连猪食都不如?

日军的牛肉罐头,和其他的食物配给一样,都是一个供应越来越烂的过程,倒也不是日本大本营不想让士兵们吃好喝好,实在是有心无力,到战争末期,随着日本海军全面崩溃,海上运输线不断被封锁,日本本土只能任凭海外日军各部自生自灭了。

如果单纯看日本军队对士兵们的伙食标准规定,那是相当不错的,总之每天都有足够的大米、肉食、蔬菜、腌菜和各种调味品,此外,每天每个士兵还有少许茶叶、清酒、甜食和香烟的配给,虽然比起美军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但放在亚洲,那是相当可以的了。

这人是铁饭是钢,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足以说明粮食在战争年代的重要性,而在二战中,众所周知美军士兵的营养条件是最好的,美军规定的标准每个士兵是每天4300卡路里的热量摄入,其他欧洲国家的军队次之,二战中一般士兵每天需要摄入3000多卡路里才能满足打仗的需要,而日军在二战中最好的时候能满足的也只能达到美军的一半,每个士兵只能满足2000多卡路里的热量供给。

即使到了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前后,日军总兵力约为108万,其中大部分被派往中国战场,此时日本的战争机器尚能基本满足一线作战部队的食物配给,此时的牛肉罐头是正儿八经的牛肉,大多进口自美国牛肉(便宜,现在也是很便宜的),也很好吃,充分考虑到士兵的营养需求,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大米、肉食、鱼类、水果、蔬菜……甚至还能搞点咖啡,他们也很少吃中国人的东西,怕中国人下毒,但随着日本战线拉大,很快物资供应就不行了,规定的伙食标准也根本实现不了,日军只能靠“就地补给”,说白了就是抢东西,扫荡中国人的村子,抢劫鸡牛羊等一切能发现的牲畜和粮食。

至于牛肉罐头,里面的牛肉也越来越少,开始掺杂各种牛血、杂粮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味道吃起来“像甘蔗渣”,没味道,大家都不爱吃这东西,称之为“猪食”。

1941年,日本和美国开战后,约有240万军队,210万为陆军,其中40万驻守本土,130万在中国战场,投入到太平洋战场的约有40万,这点兵力显然不够,于是日军军队规模也急剧扩大,到1942年已经扩增到了720余万,而军队的供给也很快陷入了崩溃。

当然,以上说的主要是日本陆军,日本海军作为“贵族”军队,自然享受的伙食待遇是远超陆军的,1942年,陆军三大参谋之一辻政信中佐,去联合舰队找山本五十六,因为日本陆海军是严重不合的,为了羞辱他,在大和号军舰上,日本海军给了他一份军曹士官级别的伙食,没给他军官餐。可就这海军军曹餐也把辻政信中佐吃的感动的“泪流满面”:你们海军吃的真是太好了……他后来称大和号为大和宾馆。

这个也不奇怪,日本海军师从英国人,英国海军是很讲究军官阶级区分,军官食堂和士兵食堂是严格区分的,不同级别享受不同伙食待遇,日本海军军官吃饭时,还要穿礼服、乐队伴奏、用刀叉,水兵在一旁伺候,那日子可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到了战争后期,海军的伙食也不行了,但再差,也比日本陆军好得多的多了。

如果把各地的日军比惨的话,日本本土和中国派遣军的日子还算可以的,至少不会饿肚子,在太平洋和东南亚的日军就惨的多了,无论是新几内亚,还是瓜岛、硫磺岛等等,日军饿的都要吃人了。

二战为什么还有骑兵?

咱团长李云龙说过,骑兵那都是宝贝疙瘩!

骑兵作为战场上战力强劲的一个兵种,在古代时期就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有很多时候,拥有一支强有力的骑兵队伍直接决定了国家是否能生存下去。

可是到了后来的二战时期,在机械化的战场上仍然保留着这种建制,那么这看似有点low的骑兵队伍,究竟为什么还会出现在战场上呢?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战场上都是采用机械化作战方式的。在我们印象之中,二战的时候各个国家之间都会来几场坦克大战,好像在那个时期人类完全进入了机械化战争时代,但其实这只是一个假象。

按照当时的记载来看,有能力发动机械化战争的国家只有美英苏德四个“大佬”国家,其战斗规模也大部分集中在欧洲大陆上。

就算是日军在中国横行无阻,也没见他们过多的使用坦克军团进行作战。至于当年的咱们那就更不用说了,看看李云龙有多宝贝他的骑兵连就知道了。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骑兵的优势还是可以发挥出来的,骑兵建制往往能有很有效的打击敌人。像波兰其实不弱,但是他遇到了德国,坦克天克骑兵啊,所以才败得那么快!

其次,石油资源要丰富。

坦克在战场上的优越性是非常明显的,强度极高的防备装甲让普通的枪炮发挥不出一丁点作用。在某些影视剧中,我们会经常看到有些士兵拿着炸药包去炸坦克的情景,其实这些炸药根本对坦克造不成威胁,除非凑巧炸毁了坦克的履带,要不然只能白白牺牲。

这样一个“无敌”的存在,骑兵冲过去也是一种“找死”的行为。不过您也要认识到一点,让一个重达几十吨的铁疙瘩跑起来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其烧油量肯定比我们的“大排量”汽车要多。对于一些贫油国家来说,就算给他们装备上坦克军团,那他们也“养不起”。所以骑兵在当时还算是“高高在上”的。

最后,工业发展的限制作用。

有很多军事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近代打仗拼的就是工业实力,所以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往往决定了他的战备力量。二战时期能实现机械化的国家没有几个,很多国家的工业发展还都在萌芽状态,中国本身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工业实力强的国家可以通过机械化的军队提高作战效率,用坦克和卡车进行运输活动,这样的运输方式会让军队的机动性大大提高。可是对那些工业进程缓慢的国家来说,很明显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身军队的机动性呢?他们就把目光放到了骑兵身上,当时苏联有很多军队都配备了战马,不过这些马匹并不是直接用来冲刺作战的,步兵们借用马匹把自己运送到战场之上,然后下马步行作战,所以战马在当时更多的是担任运输工作,其重要性也是不可忽略的。

综上所述,骑兵的存在是当时时代的需要,当然也是“落后”的象征,在如今完全机械化的战备时代,骑兵也只能淡出历史舞台,不过骑兵军团具有的气势和精神,仍然会保留在人们的意识里。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