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外传江山令,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惊人的巧合?
武林外传江山令,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惊人的巧合?
在中西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巧合事件,不仅性质、规模极其相似,而且还发生在相同时期,东西相映,十分有趣。
巧合一:埃及金字塔王朝与中国炎帝、黄帝
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金字塔王朝建立,恰与司马迁著《史记》中记载的中国炎帝、黄帝产生在同一时间。两者俱为东西方古代文化的始源。
巧合二:古巴比伦太阴历与中国阴历
公元前20~18世纪,古巴比伦创建了以月亮围绕地球旋转周期计算的太阴历,与中国夏朝所使用的阴历,不仅同时,而且都是每隔2~3年置一闰月。二者如出一辙。
巧合三:希腊、古罗马文化鼎盛时期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6~3世纪,为希腊、古罗马文化鼎盛时期,也正值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东西方都处在学术上百家争鸣(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中国有孔子、墨子、老子、庄子等),军事上天才辈出(西方有波斯居鲁士王、马其顿亚历山大帝,中国有孙武、吴起、孙膑等)的辉煌时代。
巧合四:中国孔子与印度释迦牟尼
中国孔子与印度释迦牟尼生于同时,两人年龄只相差14岁。一个开创了延续3000余年的东方传统文化——儒学;一个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佛教。两人一东一西,一儒一佛,都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巧合五:大罗马帝国崩溃与南北朝对峙
公元4世纪,西方野蛮民族入侵,大罗马帝国崩溃,中国正值五胡乱中原,西晋王朝覆灭。公元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罗马;公元398年,中国分裂为南北朝对峙。两者相距仅3年。
巧合六:大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
公元632年,李渊、李世民父子统一全国,建立大唐帝国;穆罕默德进攻麦加城,创建阿拉伯帝国。两国分别雄踞东西方,同样强大,同样繁荣,疆域也同样宽广。
巧合七:十字军东征与中国金兵南侵
欧洲组织十字军东征阿拉伯国家,与中国金兵南侵宋朝几乎同时。均起于12世纪初,蔓延200年,结束于13世纪末。
巧合八:俄国彼得大帝与中国康熙皇帝
俄国彼得大帝与中国康熙皇帝几乎同时登位,相继去世(康熙死于1722年,彼得死于1725年)。彼得大帝开创了俄罗斯帝国,康熙皇帝奠定了东方最强大的王朝,两人俱为一世雄主。
巧合九: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与中国剧作家汤显祖
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与中国杰出剧作家汤显祖不仅是同时代人,而且同于公元1616年去世。莎士比亚被誉为西方戏剧之父,汤显祖则为中国戏剧之祖。
巧合十:《荷马史诗》与《诗经》
西方伟大的历史巨著《荷马史诗》产生于公元前9~8世纪,与中国伟大的诗歌典籍《诗经》产生时代恰好相同。两者东西相映,俱为世界诗坛发出最为璀璨的光华。
还能出大师级的人物吗?
清代的乾隆时期以后,碑学开始流行,作为汉碑的典型代表隶书则再一次抖擞精神的登上了书法历史的舞台,大批高手横空出世,邓石如,赵之谦,伊秉绶,何绍基等等,人才济济,神品频出。
汉代隶书之后,只有清代才又一次使隶书走向辉煌。🎊🎊🎊
杨半隶书作品【业精于勤】
杨半隶书作品【宋陈师道诗—十七日观潮】
近代的刘炳森先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壮大,刘炳森先生在隶书书法上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不仅出版了大量的隶书字帖,拥有大量的隶书爱好者粉丝,刘先生的个人牌匾楹联作品也遍及全国大江南北。
必须承认:刘炳森先生是清末民初以来在隶书字体方面是一个最货真价实最有影响力的大师级人物。📖📖📖🤓🤓🤓🎆🎆🎆
刘先生不仅隶书超群,就是楷书和行书的造诣也相当优异,其本人的专业是中国画专业,其在绘画方面的水平大家也是可想而知,刘先生的国学水平功力深厚,我也读过他的一些作品,刘先生在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时,对书法方面的普及教育推广传播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所以刘炳森先生担当隶书书法大师的赞誉是比较恰如其分的。😃😃😃🌷🌷🌷
杨半隶书作品唐诗【张继—枫桥夜泊】
评价一个书法家能否获得大师的称号,只观察其书法方面是不行的,隶书大师必须是一个功夫扎实,学识渊博,修养丰富的全面的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
书法脱离了实用工具的特性以后,其艺术价值的潜力会被更大程度上的提升,仅仅写一种漂亮的某种字体,完全不能展现书写者的个人艺术实力和人文素养,这样社会对大师级人物的界定标准会越来越高。
作品没有惊人的表现力,个人没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天赋没有展现超群的吸引力,大师名号跟你是无缘的。🤔🤔🎈🎈
杨半隶书作品【晋陶渊明诗—饮酒】
杨半隶书作品【宋杨万里诗】
目前由于网络的日益普及化信息分散化,作为书法家实现个人书法创作突破的难度,实际上是更大了,书法作品一方面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想在网络平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又是良莠不分好坏难辨,靠个人真正实力得到社会认可,谈何容易?🤔🤔🤔😀😀👀👀@
至少当下就很难涌现出公认的隶书大师,即便在平台上有些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这些人究竟能走多远,其影响力会不会继续保持或者上升,都是很不确定的。😅😅😅✅✅
中国书法会继续健康的发展,人才也会不断闪出,至于在隶书方面能否有大师出现,现在谈起此事还为时过早。👀👀
我们耐心等待和期盼我们心目中的那个隶书大师早日到来。🎆🎆🌈🌈
附图照片:均选自杨半撰书【中国书法临摹创作全集】
(杨半写隶书专辑)
一个人可以懒到什么程度?
懒到32次作案,就为被抓吃免费的牢饭!
执着!江苏46岁男子32次盗窃只因“懒”,男子:不抓我,我还继续偷!
你有没有为吃饭的问题发愁过?
记得我小时候,家庭条件还行,不愁吃喝。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脾气”。
有一次,我闹情绪不吃饭了。在家门口,蹲了很久,脑海里思索“进去接着吃饭”还是“再蹲会”。最后,实在饿得不行就妥协了。这也许就是“小孩子的倔强”吧。
长大后,会想起曾经的“倔强”,笑了。
27日,一则关于“江苏46岁男子32次作案”进入了人们视线,新闻报道中犯罪的男子交代如此的“执着”是为了吃免费的“牢饭”,这令网友开始调侃“这牢饭有啥好吃?”
据连云港海州公安分局浦东派出所调查:辖区内有群众的轿车玻璃被砸,车内的物品被盗。通过监控的排查,民警发现嫌疑人刘某和犯罪嫌疑人的体态特征极其相似。
在掌握破案线索后,当地派出所民警在一家小旅馆内将刘某抓捕。
在审讯中,刘某的身份也被揭晓了。刘某,今年46岁,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人。自2012年来现今为止,自己已经作案高达32起,2次入狱服刑,9月刚被刑满释放。
那为何刚刚刑满释放的刘某没有吸取教训重新做人?为什么继续重操旧业呢?
原来,刘某好吃懒做,没有生活来源和劳动能力。
最后,刘某还交代:“如果不抓我,我还会继续盗窃直至被抓。我想在监狱里多待几年。”
目前,刘某因涉嫌盗窃已被连云港海州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仍在进一步办理中。
从没想过,人可以懒成这样。这样的“好吃懒做”,刚开始想对他劝诫一番的心思突然没了。也不知道,什么样的道理才能让他改变。
在我脑海中,“本性难移”不是一定不能改,遇到生命力很特别的事会刚让有新的感悟,也会产生改变。这也许就是人们一般常说的“这个孩子从小经历特殊,现在和别人想法不一样”。
每个人都和别人不一样,或许每个人回忆深处有自己不一样的经历。这些经历让人产生改变,也让人对生活和生命有了不一样的诠释。外人不一定懂,但我们只需要尊重。
我认为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因为自己不一样的故事和经历所以改变。网络上有人说“生活打磨掉了人们的棱角”,或许这是对的。就算人们都有各自的故事,在外人眼中我们也是一个平凡人。
关于这个问题,你同意我的说法吗?你身上有没有不一样的经历和故事呢?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
和硕怡亲王,是清代第九位世袭罔替的王爵,也是开国八大军功世袭罔替亲郡王之外(开国军功世袭亲郡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第一个不是以军功而得到世袭罔替资格的亲王,始封者为康熙帝第十三子胤祥(雍正帝即位后避帝讳,改名允祥。雍正八年去世后,雍正帝特别加恩,复名胤祥。这在康熙帝诸子中,除雍正帝外,是唯一一个得以“胤”字原名称呼的皇子。虽然是身后恢复,也是莫大的恩典了。)
胤祥(为方便起见,以下皆称胤祥),康熙帝第十三子(实际是二十二子,序齿为十三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月初一生于京师紫禁城皇宫,生母为康熙帝庶妃章佳氏(当时无名号,去世后追赠敏妃,雍正帝即位后追尊敬敏皇贵妃)。
清代后宫制度,除皇后外,其余嫔妃生子,均不由己抚养,而是另交其他高等位妃子代为养育,所以年幼的胤祥自幼是被德妃乌雅氏养育成长。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七月,其生母章佳氏薨逝后,十四岁的胤祥更是将乌雅氏视同为亲生母亲,关系密切。由此,他和比自己大八岁的四哥胤禛(乌雅氏所生长子)也兄弟情谊深厚,相对其他异母兄弟更具手足感情。(包括乌雅氏第三子、皇十四子胤禵在内)。
胤祥在雍正八年去世后,为人刻薄寡恩、御下严苛的雍正帝对于这个几乎是唯一拥有真正手足感情的兄弟表现出了异乎寻常地悲痛追思之情,为了胤祥举行盛大肃穆的葬礼、自己亲自出席奠酒,还在葬礼上嚎啕大哭、丝毫不顾及皇帝的身份。之后还深切追忆年幼时兄弟俩相处时的往事:
“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贤弟克尽恭兄之道,朕兄深笃友弟之情。天伦至乐,宛如昨日事也。”缅怀之情,溢于言表。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时年十二岁的胤祥第一次随康熙帝出巡、前往盛京(沈阳)谒北陵开始,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发生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事件,这期间整整十年,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出巡,胤祥必定跟随前往,一次不落。
这可以看出年轻的胤祥极得皇父喜爱。同时也表明胤祥必然有自己能力出色的一面,所以才能得到康熙帝的青睐,并因此可以随扈皇父、展现自己的才华。
这时期的历次随扈出行中,胤祥展现了自己的文学、书法、弓马、骑射等各方面的优异表现,康熙帝对此赞不绝口,钟爱异常。即使是外国使臣、乃至朝廷文官,都知道皇十三子极受皇帝器重,前途无量,将来必担大任。
但就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不知何故,康熙帝第一次废黜皇太子胤礽储君之位的时候,二十三岁的胤祥也牵扯其中,失去了皇父的信任,与皇太子胤礽、皇长子胤禔一起被圈禁起来。直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祥才得以被释放(皇太子胤礽被废后,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释放,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复立为皇太子。皇长子胤禔则一直被圈禁,直到雍正十二年去世)。
经此打击,青年胤祥此后再也没有恢复之前的待遇,在康熙帝眼中降为普通皇子,关系淡漠。虽然之后历次出巡,胤祥按仪制参与轮流随扈,但是不过虚应故事而已,之前所受到的皇父钟爱和重视,都已经是过眼烟云了。
至于在皇太子第一次被废黜之事中,胤祥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做出过什么隐秘之事,导致康熙帝怒气迸发之下,将他和皇太子、皇长子一同圈禁,几乎丧失了所有政治地位,这些真相在雍正帝登基之后,就被全部从史料中删除了,《清史稿》、《圣祖实录》、《世宗实录》中,统统没有这一方面的记载。即使有零星文字,也不过是轻描淡写的“遭受牵连”,或者是“为皇长子构陷”等语焉不详的描述。事实是怎么样,现在已经无法彻底弄清楚了。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开释后,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胤祥还得以按仪制有机会随扈皇父出巡,但是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起,胤祥突然患病,而且还不轻--“腿起恶疮、遍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稀脓水”(其实就是骨结核)。由此导致身体虚弱,不便行动。
虽然康熙帝也曾经在回复其他皇子的奏折中询问过胤祥的状况,有过一些关心慰问的话,但总体来说是冷淡和轻视的,并不十分重视。这也说明了胤祥此时的境遇,完全不在康熙帝的关注范围内,甚至是有防备心理在内。父子关系到了这样的地步,实在是令人叹息。
而且在康熙帝在位时期,胤祥一直没有被封爵,哪怕是皇子所能得到的最低爵位---贝子,胤祥也没有获得,在康熙帝成年诸子中,只有胤祥没有爵位。这从另一方面,更加证实了胤祥的失宠。不过胤祥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之间,依旧是做了很多差事,其中有康熙帝委派的,更多的其实是他的四哥—雍亲王胤禛安排的。这也可以印证:为什么史料上记载寥寥的皇十三子胤祥,在康熙帝驾崩第二天,就被新君雍正帝册立为亲王。很大概率是之前十年内,胤祥为了帮助胤禛夺嫡,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和建立过莫大的功劳,但是因为一些隐私之事,又不便于公开突出地表彰,所以雍正帝干脆把当年的记载全部删除,由此在日后的史书上造成了胤祥十年之间经历的空白。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六十九岁的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弥留之时,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二子胤裪、皇十三胤祥及国舅、步军统领隆科多奉诏觐见。在隆科多当众宣布康熙帝遗诏:“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的情况下,经过十多年缜密布局、殚精竭虑的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终于在舅舅过隆科多(其实是表叔)以及十三弟胤祥的大力协助下,获得了“九龙夺嫡”的最后胜利,控制了京师及畅春园内外,得以波澜不惊地承袭了大统,成为清朝第五代皇帝(入关后第三代)——清世宗雍正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四,就在雍正帝刚刚承袭大统第二天、尚未登基的时候,他就立即封授之前一直没有爵位的十三弟胤祥为和硕怡亲王,并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兼管户部三库。遭受冷遇十多年的胤祥,终于得以卷土重来、彻底翻身。这也是对他多年来始终坚持毫无保留地支持四哥胤禛、劳心劳力的最好报答。
自雍正元年至雍正八年(1723-1730年),胤祥先后出任会考府、造办处、户部、营田处、西北军务、泰陵(雍正帝陵寝)营建总管、总理水务、内务府、军需处等诸多衙门主管,并兼任议政王大臣,可谓是雍正帝第一心腹(位置要高过隆科多、年羹尧),位高权重。但是胤祥头脑十分清晰,没有如同隆科多、年羹尧那样的专权跋扈、冒犯皇权,而是谨慎行事、安守臣节,从不逾制违例。雍正元年(1723年),胤祥刚刚受封怡亲王,即坚决推掉了按例可以获得的二十三万两钱粮,只收下十三万两。并婉言谢绝了分封后可支用官物六年的待遇。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雍正帝以胤祥“总理事务谨慎忠诚,从优议叙”,特在其亲王爵位外,加赐封一郡王爵位,允其在诸子中任择一人承袭。这个恩典,有清以来,从没有宗室获得过。胤祥照旧坚辞不受,只接受加俸一万两,以为平衡。
这些例子,一方面体现了雍正帝对胤祥厚爱,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胤祥的贤德和内敛,因此雍帝愈发倚重和敬佩胤祥,称他为为“柱石贤弟”。
雍正帝对于这个手足情深的十三弟是即钦佩又放心,还有深深的关爱。这在为人刻薄、御下严苛的雍正帝平日处事中,几乎是唯一具有常人情感的地方。雍正帝感念于胤祥的忠诚、干练、内敛,曾深有感触的说过:
“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
兄弟之间的相互赤诚、顾托得人,在雍正一朝,再没有其他可比性。
雍正七年(1729年)冬,胤祥病情加重,可他还是如同以前一样,“往来审视”,巡查各地。因此身心俱疲,导致病势急剧恶化,乃至沉疴。
雍正八年(1730年)正月,病入膏肓的胤祥已经不能外检视河工,不得不对下属说“本图遍治诸河,使盈缩操纵于吾掌之上,岂期一病沉废,已矣何言。”让人代替前往巡视。此后,每年必定参与先农坛春耕祭祀的胤祥也缺席了这项大典。
因弟弟病势沉重而焦虑不安的雍正在忧伤焦急之下,连连下旨,一面让其他臣子代替胤祥处理政务事务,一面延请各地名医,对胤祥“医祷备至”,寄希望于医士大家,能够挽回胤祥的健康。
不过胤祥的身体在长期高负荷工作压力下,早已不堪重负,已经油尽灯枯,即使再好的药物和名医,也无法挽回。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四十四岁的胤祥病故于京师,为四哥雍正帝鞠躬尽瘁。胤祥去世后,万分悲痛的雍正帝有如断却臂膀,数日食不甘寝不安,不顾君臣分别,坚持穿素服为十三弟致哀,并著令胤祥之名由之前的“允祥”改回“胤祥”,赐谥号“贤”,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于谥号前,以示恩宠。
同时,雍正帝确立了胤祥生前一直拒绝的“世袭罔替”待遇,把他的世子弘晓册立为世袭亲王:
“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 凡朕加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可任意稍减。”额外再立其子弘皎为世袭郡王:“著令怡贤亲王子弘皎加恩封授郡王,以嘉王之功勋。”
从此,怡亲王的后代,就有了一个亲王、一个郡王的世袭爵位,这在整个清朝,都是罕见的(除了国初时候,礼亲王及其后裔中,有一个亲王、两个郡王的世袭爵位,不过那个是军功封爵,不能相比。)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去世,乾隆帝即位。新君继位后,按照雍正帝的嘱托,明确了弘晓的怡亲王和弘皎的宁郡王爵位世袭罔替资格,并授予胤祥庶长子弘昌贝子爵位(亲王庶子一般只封授镇国将军,弘昌封贝子,已经是莫大的恩遇了。)
但是弘昌不满意自己的待遇,对于父亲一直有意压制自己很是怨恨(弘昌性格跋扈、为人轻浮,胤祥怕他惹事,所以长期把他关在府内不许外出,直到胤祥去世后,才得以出外),于是联络同样心怀不满的四弟宁郡王弘皎(弘皎是胤祥嫡长子,因为胤祥不想自己的成年儿子继承亲王爵位,将来给皇权造成威胁,所以特地选择了年幼的嫡子弘晓继承爵位,因此弘皎失去了亲王之位),勾结废太子胤礽之子理亲王弘皙等,阴谋作乱,想要谋逆。
不过他们还没来得及举事,就被早有准备乾隆帝一举粉碎。乾隆四年(1739年)十二月,乾隆帝将弘皙、弘昌、弘皎等人全部软禁关押,之后将弘皙革除王爵,圈禁景山;弘昌革除贝子,收回御赐府邸;弘皎则因为是雍正帝亲封的世袭郡王,不好太过处置,所以乾隆帝将其释放,没有加罪,但是其世袭郡王改为降等承袭,而且停郡王俸禄终身。
此后弘昌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闲散宗室身份去世,身后也没有谥号。弘皎则在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默默无闻地死于宁郡王府,死后谥号“良”,称宁良郡王。他这一支,失去了世袭的郡王资格,不过以后机缘巧合之下,弘皎的后裔还会入继大宗,承袭怡亲王爵位,这都是后话了。在这一场风波中,承袭了怡亲王爵位的弘晓因为才满十八岁,年幼本分,所以没有牵扯进“谋逆案”中。但是在乾隆七年(1742年)三月和八年(1743年)八月,他所担任的管理理藩院及正白旗满洲都统还是都被免去,此后再也没有担任过其他重要职务,只是凭借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爵位,参与朝廷大典、朝会列班,仅此而已。
弘晓此后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收藏古文典籍上,他在怡亲王府内修建了几座藏书楼,取名名“乐善堂”、“明善堂”、“安乐堂”,把搜集来的典籍善本藏于期间,时时观摩,并据此著《明善堂集》作为一生志趣爱好的总结。
弘晓以此态度,躲过了有可能来自乾隆帝的打击和惩罚,远离朝堂,以藏书家和诗人自娱,总算得以将世袭罔替的怡亲王爵位安全保住,不至于像两个哥哥弘昌、弘皎一样,被褫夺爵位、或者被降等承袭,给怡贤亲王胤祥护住了家族荣耀。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四月,五十七岁的第二代怡亲王弘晓去世,朝廷赐谥号“僖”,称怡僖亲王。弘晓次子永琅承袭了怡亲王爵位(弘晓长子永杭死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没有来得及承袭爵位,而且也没有子嗣),成为第三代怡亲王。之后,怡亲王传承分别为:
第三代:怡恭亲王永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袭爵,嘉庆四年(1799年)薨。)
怡亲王绵标(永琅次子,嘉庆四年(1799年)时先于永琅去世,子奕勋承袭爵位后追封)
第四代:怡恪亲王奕勋(绵标长子,嘉庆四年(1799年)祖父永琅去世后袭爵,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薨。)
第五代:怡亲王载坊(奕勋长子,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四岁时袭爵,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薨,年仅五岁,无嗣,无谥号。)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五岁的怡亲王载坊去世后,怡亲王爵位经历了长达五年的空位期,直到道光五年(1825年),怡恪亲王奕勋的次子、怡亲王载坊的异母弟,时年十岁的载垣才被道光帝下诏承袭怡亲王爵位,得以延续这“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载垣也是第六代、第七世怡亲王。自道光五年(1825年)承袭怡亲王后,载垣深受道光帝、咸丰帝两代帝王重用,先后出任过正蓝旗汉军都统、正红旗汉军都统、镶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汉军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御前大臣、阅兵大臣、十五善射大臣、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
在皇室宗族内,载垣担任正蓝旗总族长、宗人府右宗正、宗人府宗令、玉牒馆总裁,管理镶蓝旗觉罗学,太庙袷祭和近支婚嫁也由其主持。其他如銮舆卫、虎枪营、御枪营、善扑营和崇文门正监督等,也由其管理,可谓是道光和咸丰帝最为亲近依仗之宗室、重臣,其所受到的君主恩遇,几乎可以同他的四世祖胤祥所受到雍正帝的圣恩眷顾相比。
载垣在道光三十年(1850)于道光帝临终前,受道光帝顾命,成为比自己还小十六岁的堂叔咸丰帝奕詝的辅政大臣。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与入侵的英法联军谈判。但是谈判最终破裂,英法联军攻入京师。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载垣随扈一前往。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在避暑山庄驾崩,临终前再授载垣顾命,让他和郑亲王端华、端华之弟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皇长子载淳即位,并主持政务,明确了顾命八大臣以怡亲王载垣为首(实际上是以肃顺为首)。载垣得以“两受顾命”,权势达到顶点。咸丰帝去世之后,以载垣为首的顾命大臣们拥立皇长子载淳登基,即同治帝(当时年号为祺祥)。
不过,在咸丰帝驾崩后,顾命大臣们很快与咸丰帝皇后钮钴禄氏(慈安太后)、同治帝生母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为控制皇权产生了尖锐矛盾,不可调和。顾命大臣们和两宫太后争吵最激烈时候,在场的小皇帝载淳都被吓哭、甚至尿了裤子。两宫太后因此深恨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必欲除之后快。
于是两宫太后秘密联络了咸丰帝六弟、恭亲王奕䜣,暗中布置,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于咸丰帝灵柩自避暑山庄返京时,设计将肃顺和其他顾命大臣分开,趁机发动政变,把载垣、端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或捕获、或贬黜,夺回了朝政处置大权。因当年是农历辛酉年,所以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䜣叔嫂所发动的这场政变也叫“辛酉政变”;又因皇帝载淳初定年号为“祺祥”,史书上也称“祺祥政变”。
两宫太后清除顾命八大臣后,联合恭亲王掌握朝政,改皇帝年号为“同治”,意在“协同治国”之意。
之后,两宫太后以小皇帝的名义下旨,把恨之入骨的肃顺公开斩首,而载垣和端华,则“开恩赐死”,于宗人府空房内赐白绫自尽。载垣被赐死时,年四十六岁。他的倒台,对怡亲王府来说是一次严重的打击,几乎导致世袭王爵被废除。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载垣被赐死半年后,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为了当年功勋卓著的怡贤亲王胤祥所遗下的爵位不至于废封,特旨恢复原怡亲王一系的封爵,但是没有返还亲王爵位,而是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
另外,因载垣之罪行严重,所以他所属的怡亲王大宗(怡亲王弘晓后裔)被取消了承袭资格,另以怡亲王小宗——胤祥第三子弘暾玄孙载泰为怡亲王宗子,受封不入八分辅国公,主持怡贤亲王胤祥及诸代怡亲王的祭祀典仪(载垣不包括在内)。而大宗怡僖亲王弘晓的直系后裔,在这之后再也没有承袭宗子资格,只保留了两个奉恩将军爵位(清宗室爵位中最低一级),就此沉沦。
同治三年(1864年),朝廷因收复江宁,平息了太平天国起义,所以加恩于诸宗室及朝廷重臣,封赐甚厚。在“辛酉政变”中被废黜世袭爵位的怡亲王也因此得以复封。两宫太后以同治帝的名义,在这一年七月改封胤祥五世孙、宁郡王弘皎玄孙载敦为第七代怡亲王,并恢复怡亲王世袭罔替资格。同时,将原怡亲王府宗子载泰改袭因载敦继承怡亲王爵位而遗留下来的宁郡王系封爵——奉恩镇国公(宁郡王在乾隆时期被降等承袭,不是世袭罔替郡王,所以三降后以奉恩镇国公传承)。
载敦承袭怡亲王爵位后,朝廷追封他的曾祖永福(弘皎次子)、祖父绵誉(永福第四子)、父亲奕格(绵誉第三子)为怡亲王。
光绪十六年(1890年),载敦去世,谥号“端”,即怡端亲王。光绪十七年(1891年)三月,载敦长子溥静袭爵,成为第八代怡亲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京师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溥静参与了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等王公贵族支持义和团的行动,主张和联军开战。侵略军击败清军,侵入京师后,报复性洗劫了怡亲王府,并抓住了来不及逃走的溥静。之后溥静诡异地死在府中,有传闻说是被侵略军鞭答致死的。
溥静死后,西逃的慈禧太后为了向八国联军求和,严办了一些主战大臣,将庄亲王载勋赐死,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革爵流放。而已经死去的怡亲王溥静,也被以“纵庇拳匪启衅”的罪名,革除爵位,以示严惩。这也是怡亲王府第二次被革除封爵。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京师局势逐渐平息,已经返京的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下诏,恢复怡亲王府空悬三年之久的封爵。不过,因为溥静“参与启衅”,所以他的儿子们被剥夺了承袭资格,怡亲王爵位改由载敦次子、溥静之弟溥耀的独子毓麒承袭。毓麒是第九代、也是最后一代怡亲王。承袭爵爵位的时候,毓麒刚满两岁。
十年后,宣统三年(1911年),在武昌城的隆隆炮声中,清王朝终于走到了尽头。一九一二年二月,宣统帝退位,清朝灭亡。时年十二岁的毓麒也失去了世袭亲王身份,成为了普通平民。
此后,家道中落的毓麒为了维持生活,先后将历代怡亲王陵墓上的树木伐倒变卖,又将王府也抵押给了别人,以此苦苦支撑。一九四八年十月,四十九岁的末代怡亲王毓麒在默默无闻中死于北平(北京),历经二百二十六年的怡亲王世系传承,也彻底走进了历史的尘埃中。历史上有哪些不可思议的预言家?
中国历史不乏一些能掐会算的预言家,“预言家”是现代的一种称呼。过去称那些能够预测未来、精通六爻八卦、算命、观天象的奇人异士统称为星象师或相师。这在古代是一门职业,官方有专门对应的职位——钦天监或者堪舆家。
历史上有这种“专业知识”的不乏其人。比如西汉著名的女相师——许负,她曾准确预测出,当时还是魏王豹的小妾薄姬将来要生天子。魏豹听后很高兴,心想,老婆生天子,那么,我将来也是天子。
其实是魏豹想多了,许负另有所指。刘邦称帝后,把魏豹的老婆薄姬霸占为了妃子,最后薄姬生下了刘邦的儿子,就是后来做了皇帝的汉文帝刘恒。
▲西汉女相师许负
许负还准确预测出汉文帝的“男恋人”邓通将来会被饿死。汉文帝为了破这个局,赐予了亲密爱人邓通有造钱的权利,并赐了他一座铜矿。汉文帝的意思是说,我看谁能把邓通饿死?
等汉文帝一死,汉景帝即位。汉景帝当初记恨邓通在父亲那里邀功受宠,父亲一死,景帝报复邓通把他活活饿死了。
许负还准确预测出周勃将来一定会被饿死,许负指着周勃的嘴说,“你嘴巴旁边有横纹,这是被饿死的面相”。果然,后来周勃得罪了汉景帝被下狱,最后绝食死在了狱。
历史上的男堪舆家更是人才辈出。比如诸葛亮,他写了一本堪舆界的教科书《马前课》,书中推测了历史的走向。成功预测了魏延脑后有反骨,将来必反的事实。
▲三国军师诸葛亮
还有明代的刘伯温,他写了一本儿《烧饼歌》,预测了明朝到大同世界的过程。
再如唐朝的袁天罡、李淳风,二人合写了一本《推背图》,直到现在算卦、相面界把它奉为神书。
还有三国时的许邵,曾经预测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样的能人在三国还有许多……
下面我要说的这个人,大家肯定不熟悉。此人要比前面介绍的牛人还牛,他能预能自己死的时间,准确的到几点几刻,谁是刽子手,死后埋在哪里等问题。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并非天方夜谭,到后来都按照他的预测一一应验了,这个人的名字叫郭璞。
▲两晋堪舆家郭璞
郭璞(276~324年),今山西省闻喜人,现在他的老家还有“闻喜伯”祠堂。他是两晋(东晋、西晋)时期的著名的堪舆家、风水学者。
郭璞从小博学多才,除了能文善诗以外,后来对观风水、看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十几岁时,拜河东郭公为师学习“专业知识”,郭公很喜欢这个年轻后生,把自己多年珍藏的九卷《青囊中书》都赠给了他。
郭璞经过n年的研究和深造,最终成了当时堪舆界的名人。郭璞有多牛?民间传说他是周公转世。
周公――即演后天八卦而成的周文王,据说每一千年,周公就会寻找灵魂寄托,结果在两晋期间找到了郭璞,这和西藏的转世灵童说法差不多。
成名后的郭璞被东晋的大将军王敦看中,说起王敦大家可能有点陌生。
▲王马共天下
话说西晋灭亡后,琅邪王司马睿在大司马王导及一些大臣拥护下,南渡到了建康(今南京)建立了东晋,司马睿就是东晋的开国皇帝晋元帝。
大司马王导到了南京以后,为了便于在当地开展工作,就找到了他的堂哥王敦,王敦是当地的“坐地户”,有权有势。
司马睿于是封王敦为大将军,并对王氏两兄弟说:“咱三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共同执掌天下。”这就是历史上的“王马共天下”的故事。
等司马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绍继位。有道是:“人在人情在,人不在,自然也就没了情份。”
王敦不想受制于人,于是决定造反。在造反前他让郭璞推测一下造反前景如何?当时郭璞是王敦的“幕僚”。
▲郭璞
郭璞这个人虽然对堪舆、预测很精通,但在为人处事及政治方面很低能。别人都能看出王敦的野心,顺情说好话,极力怂恿王敦及早动手。郭璞却直言不讳地对王敦说:“不宜造反,造反必死无疑”。
郭璞本来信心满满准备动手,请教郭璞无非是让他鼓鼓劲儿,激励一下士气。现在当着众将说这样不吉利的话,这让王敦很恼火。甚至认为郭璞是朝廷派来的间谍,所以恼怒的说:“卿寿几何?”意思是说算算你能活多久?
郭璞并不示弱,十分淡定地说:“命尽今日日中”意思是说,命断今天中午。王敦听后冷笑一声:“你果然算的很准。”来人,把郭大师押到城外斩首。
刽子手押着郭璞就往外走,走了一段时间,他对其中一个刽子手说:“我一定是在城南两棵柏树下受死,树上应该有个喜鹊窝。”郭璞就说了两颗柏树的具体位置。
▲王敦
这是个刽子手大吃一惊,他说的和王敦交代的地址一模一样,关健是王敦没把这个地址告诉第二个人。
到达了两棵柏树下,刽子手抬头在柏树上寻找喜鹊窝,看了半天没看到。
郭璞说:“肯定有,再仔细找找”。刽子手转到了另一侧,终于发现了喜鹊窝,原来被茂密的树叶遮挡着。
刽子手在等待午时三刻动手,传统认为正午十分阳气最盛,阴气最衰。在这个时间行刑,犯人不会变成厉鬼找刽子手的麻烦。
就在这期间,郭璞和其中的一个刽子手聊上了。郭璞对那个刽子手说:“我知道你姓什么,还知道你住在哪里。”刽子手很疑惑,说:“我咋不认识你?”郭璞说:“这个不重要。”
▲晋明帝司马绍
郭璞如数家珍道出了刽子手的家乡和姓名。“你是某某村的,你复姓山宗”,你父亲叫某某,我说的对不对?”
这个姓山宗的刽子手点了点头,脸上写满了懵逼。
郭璞没理会这些,继续说道。“七年前咱俩在荆州见过一面。”那个山宗刽子手两眼茫然,意思是说我怎么不记得了?
郭璞笑笑说道:“你还记得在城门下脱给你衣服的那个人吗?”这句话一出口,那个姓山宗的刽子手突然惊叫了起来。原来脱给衣服的就是你呀!我说怎么看到你似曾相识。
原来7年前,郭璞曾把穿着的一身好衣服脱给了这个人。当时山宗先生很纳闷。心想这个人是不是有病?平白无故给我衣服干嘛?
敢情郭璞在7年前就算到了自己的今天,早在7年前就做好了准备。送给山宗先生一身华丽的衣服就是为了今天。
那个姓山宗的刽子手很感激的望着郭璞,郭璞看看时间不早了。急忙对山宗刽子手说:“我求你办件事儿”。
山宗先生说:“有事尽管吩咐。”
郭璞说:“我死后你把我的衣服扒下来留着,以后有人会送给你一笔黄金,作为交换,你把我的尸体埋在荆州南岗头。”山宗先生点了点头。
时辰已到,郭璞人头落地。
山宗先生脱下了郭璞的衣服,命人把郭璞葬到了荆州南岗头。过了几年后,晋明帝(司马睿的儿子)平定了王敦之乱,感念当初郭璞劝阻王敦造反的无畏精神,决定在南京玄武湖边选址修建郭璞的衣冠冢,命名为“郭公墩”。
刽子手山宗先生上交了郭璞的衣物。晋明帝赏了他一笔黄金。
看到这里你说郭璞牛不牛,生前就算好了自己的归宿。没用一分钱就和刽子手做了一笔交易。为何他让山宗先生把它埋葬到荆州南岗头呢?
原来他早就勘测好了自己的墓地,死后他要为子孙后代带来福祉。讲真郭璞做到了,之后郭家人才辈出,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比如郭子仪、郭守敬、郭威、郭子兴等。
所有这些人都感谢郭璞死后所葬的墓地风水好,都称祖先郭璞是一个神鬼莫测的预言家!
文/秉烛读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