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帝国在西域设立的安西四镇,安西四镇指哪些地方?
唐帝国在西域设立的安西四镇,安西四镇指哪些地方?
安西四镇是指唐朝前期设在西北地区,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 。贞观二十二年,唐军在龟兹、耆、阗閳、疏勒四城建城建军镇,由安西都城保护控制,简称安西四镇 。贞观以后,安西四镇时不发生,军镇也发生了变化 。以碎叶水旁的碎叶镇城为耆那城之代 。自此,安西四镇为碎叶、龟兹、于阗、疏勒 。这四个地方现在都在新疆境内。
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镇?
碎叶自古以来就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作为安西四镇之一,碎叶城是唐朝管控西域的战略节点。以至于在唐朝的边塞诗中,碎叶、轮台、楼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名,几乎成了西域边疆的代名词。
王昌龄就曾在《从军行》中写道: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另外,作为唐朝代表性的大诗人李白出生在碎叶城,其族源、父祖活动的轨迹,一直都是唐诗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
碎叶城位于西域不存在争议,但究竟在西域哪个地方,却成了学者们长期争执的焦点。
一、古今各种碎叶城位置的说法建国以后,关于碎叶城的地理位置,至少有三个说法:
1、焉耆附近说。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断言碎叶有二,他说:“考碎叶在唐代有两处,其一即中亚碎叶,又其一为焉耆碎叶。”
范文澜先生在所著《中国通史》第三册中,附有一幅《唐朝及四邻方位略图》,图中在焉耆之旁注记了碎叶镇,在热海以西、碎叶水以北注记了碎叶城。
2、楚河(碎叶水)流域阿克·贝西姆遗址说。
张广达先生认为,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附近,楚河岸边的阿克·贝西姆遗址就是历史上的碎叶城(也称热海碎叶)。
3、新疆哈密附近说。
钟兴麒先生在论文中提出,西域一共有四个叫碎叶的地方。
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镇,既不是吉尔吉斯的楚河碎叶,也不是龟兹附近的拨换城碎叶,亦不在焉耆周围,而是在今新疆哈密市附近。
四个疑似碎叶城的地点
其实,关于碎叶究竟在哪里,不光今人争论不断,唐宋时期的古人,就有点闹不明白了。
唐德宗时(780-804年) 期的苏冕,在编纂《唐会要》时就提出:“咸亨元年(670年)四月罢四镇是龟兹、于阗、焉耆、疏勒,至长寿二年(693年)十一月,复四镇是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两四镇不同,未知何故”。
《唐会要》是记述唐代各项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苏冕编撰了从唐高祖至唐德宗的九朝史事,共40卷;其后杨绍续编至唐武宗,撰成《续唐会要》40卷;而后五代时期的王溥,再次收集资料续编至唐末,撰成《新编唐会要》100卷。
可见中晚期的唐朝人,对四镇设置的变化便存有疑问。
而宋代人欧阳修、宋祁所修的《新唐书》、《资治通鉴》和胡三省先生的注释,均将碎叶城的地位位置标定为焉耆都督府。
也就是说,欧阳修、宋祁和胡三省都认为,碎叶在焉耆附近。
钟兴麒在论文里说得颇有些道理,西域地区同名之地很多。例如,拔塞干城之分为上、下,下拔塞干位于怛罗斯城东,上拔塞干位于热海南岸。
而怛罗斯的名字,还有多逻斯、大塔拉斯、小塔拉斯等数个地方名称与之相近。
因此,碎叶水畔、拨换城旁、焉耆周边,哈密附近,都有接近碎叶的地名,未尝没有可能性。
二、唐书中碎叶地理位置的记载欧阳修等人编撰《新唐书》里有这样一条记载:“贞观十八年灭焉耆置,有碎叶城。”
这条记载是焉耆周边有碎叶城最基础的记载,但说实话,这条记载实在有点太模糊。
学者们翻遍了西域地理文献和粟特人的记载残卷,找到了一堆焉耆的故名(坞夷、阿耆尼、梭里迷、恰里斯、喀喇沙尔),就是没有发现有和碎叶类似的地名。
而同样是在《新唐书》里,从焉耆至安西(即龟兹)和西州(高昌)至焉耆的路程中,均未提到碎叶城。
也就是说,从焉耆往西、往北,两个重要方向的路线,都不需要经过重要的碎叶城。
基于古代建城不离商路的惯例,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另外,在《新唐书·地理志·安西》里还有两处提及碎叶,分别是:
1、“热海又四十里至冻城,又百一十里至贺猎城,又三十里至叶支城,出谷至碎叶川口,八十里至裴罗将军城,又西四十里至碎叶城,城北有碎叶水。”
2、“自拨换碎叶西南渡浑河,百八十里有济浊馆,故和平铺也,又经故达干城,百二十里至谒者馆,又六十里至据史德城,龟兹境也,一曰郁头州,在赤河北岸孤石山,渡赤河,经歧山,三百四十里至葭芦馆,又经达漫城,百四十里至疏勒镇”。
第一条是张广达先生,认定碎叶城在吉尔吉斯托克玛克以南,阿克·贝希姆遗址的理由之一。
第二条是龟兹附近有碎叶城的主要依据。
“拨换”城即汉唐姑墨国故址,“浑河”即今阿克苏河,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是塔里木河水量最大的源流。
有学者认为,此处的“碎叶”一词,是突厥语意为“两水交汇处”。
从地理上分析,此条记载的拨换碎叶,应在阿克苏河东北岸,大概位置在今阿克苏市区左近。
同时,在《新唐书·地理志》里还有这么一条记载:“东米国在安国西北二千里,东至碎叶国五千里,西南至石国千五百里,南至拨汗那国千五百里”。
这一条是哈密附近碎叶的基础证据,记载中的“米国”在撒马尔罕东南,今乌孜别克斯坦东南或塔吉克斯坦西北部。
“东至碎叶国五千里”,显然不是相隔仅40里的,托克玛克楚河碎叶。
如果按照《隋书·西域传》记载,米国“东去瓜州六千四百里”估算,此碎叶的位置,大概就在唐朝伊州(哈密)境内。
三、中亚史料与唐史记载的对照目前有关碎叶最早的记载,来源于玄奘法师的记述。
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时,曾于638(贞观十二年)或639年亲自踏上了碎叶的土地。
在他的《大唐西域记》里,对碎叶是这么描述的,“出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伊塞克湖)西北行五百余里至素叶〔水〕城(碎叶城)。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素叶城西行四百余里至千泉,千泉西行百四五十里至怛罗斯城。”
也就是说,玄奘心里的碎叶在吉尔吉斯境内。
另外,天宝十年(751年),杜环随唐军在怛逻斯与大食交战,战败后杜环被俘。
随后,他跟着大食军队,游历了西亚、北非等地。
762年(唐肃宗宝应元年),杜环随商船回国后,著有《经行纪》一书,成为第一个到过非洲并有著作的中国人。
唐德宗时期名臣杜佑,在编撰《唐通典》时,才用了杜环的若干记载。
其中,对碎叶地理的描述为,“出勃达岭(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间天山南脉东段山口,也称拔达岭、别迭里达坂、别迭里山口)北行赢千里得碎叶川,其川东头有热海,西头有城名怛罗斯,碎叶川有碎叶城。”
德宗时期另一个名臣贾耽,曾在其著述中,整理了安西地区的交通路线。
对碎叶地理的描述,与上两处记载可互相印证,“拔达岭西行——热海——至碎叶川口——至碎叶城,城北有碎叶水——至米国城——至怛罗斯城。”
有意思的是,贾耽的记载里,有一句话是别处没有的,“碎叶城北有碎叶水,水北四十里有羯[jié]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长于此。”
波斯作家加尔迪齐所撰的书中,有这样的记述:“左侧有另外三村,其中之一即为碎叶,此村距山不远,……突厥人奉祀此山,恒指此山之名立誓,通称‘这是天帝之所居’……”。
由此可见,碎叶附近有突厥人的圣山,贾耽称“十姓可汗每立君长于此”。
波斯人则称,突厥人立誓时,指此山之名为信,称其为“天帝之所居”。
另外,阿拉伯地理家们所撰的《道里与诸国志》、《税册》、《世界境域志》等书中,有关碎叶周边地区的地名,与唐史所记相应之处颇多(热海、碎叶、阿史不来城、俱兰城、怛罗斯城)。
可以定论,中亚地区族裔心中的碎叶,应位于怛罗斯城附近,肯定不是拔换碎叶、焉耆碎叶或哈密碎叶。四、考古学一锤定音上世纪20年代后,关于碎叶城位置的争论趋于多样化,出现了唐代“两碎叶”(热海碎叶、焉耆碎叶)、“四碎叶”(拔换碎叶、哈密碎叶)之争。
其实,不管哪种理论正确,都是对唐朝西域历史的梳理。
我们不能因为谁比较大牌,就认为他的理论正确。
要说起来,最大牌的就得算欧阳修了,但他坚持的焉耆碎叶未必确真。
随着上世纪80-90年代,吉尔吉斯斯坦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在托克马克西南八公里的阿克·贝希姆古城遗址,相继发现了两块镌刻有汉文的残碑。
1982年,阿克·贝希姆出土了一尊红花岗岩质的石刻造像,造像基座残存有文字“口西副都口碎叶镇压十姓使上柱国杜怀口”。
经中外学者研读,“上柱国杜怀口”应为唐代“安西都护、安西副都护、碎叶镇压十姓使杜怀宝。”
1997年又发现了第二块汉子刻石,目前学者们对此刻石尚存争论,有一种意见认为可能是调露元年(679年),裴行俭平定阿史那都支叛乱,在碎叶立的纪功碑。有文字的石刻造像基座
另外,在吐鲁番出土的墓志、文书和告身,也可以从侧面证实。
墓主人于调露元年,以“募人”身份随裴行俭到碎叶,并因拔四镇和破都历岭有功而两度受勋。
此处的碎叶,只能是在碎叶川之南,而不在焉耆境内。
上述种种出土文物,均将唐朝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镇,指向了中亚的碎叶水之畔。
由此可以确定,唐朝疆域管理机构的西极、无数诗人心中的远方、丝绸古道上的重要节点、诗仙李白的出生地,就在楚河(碎叶水)的南岸。参考书目:《唐碎叶建置诠索》_薛宗正;
《西突厥碎叶牙庭考》_章莹;
《王昌龄西出碎叶辨》_胡大浚;
《碎叶城今地考》_张广达;
《唐代安西碎叶镇位置与史事辨析》_钟兴麒;
《唐碎叶与安西四镇百年研究述论》尚永亮;
《从吐鲁番出土告身,谈唐碎叶镇城》_吴震;
《唐安西都护_两四镇不同_问题述要_碎叶镇城地望考实》_李志敏
《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位置新探_兼谈诗人李白的出生地》_钟兴;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欢迎关注“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汉朝呢?
汉武帝时期,西域分三十六国。李广利第二次出征大宛国,屠轮台、诛大宛、灭郁成,扬大汉天威于葱岭(帕米尔高原)内外,西域震惧。后来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诸国纳入管辖范围。
到唐朝时期,设安西都护府,统辖安西四镇,维护唐朝在西域的主权。
简述安西都护府的设置与发展变迁?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侯君集平高昌,在其地设西州都护府,治所在西州。同年9月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雅尔郭勒)设安西都护府, 用以针对西突厥。安西都护府第一任都护为乔师望,后由郭孝恪接任,开始时只有数千人的兵力。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击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今新疆库车县)。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十一月,苏定方在碎叶水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反叛,从而平定了西突厥,将安西都护府治所迁回高昌故地。 显庆三年(658年)五月,安西都护府又迁到龟兹(今库车),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唐高宗改变太宗时只重军事而轻行政管理的做法,在突厥故地分设蒙池、昆陵两个都护府,并将其附属小国分别设置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使这一带都置于唐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唐朝贞观十四年(640年)设置的安西都护府治所西(今新疆吐鲁番东高昌故城),统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辖境相当今新疆及哈萨克东部、吉尔吉斯北部楚河流域。自显庆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这期间,是武则天为皇后辅佐高宗到垂帘听政阶段。显庆、龙朔年间(661-663年),唐军平定西突厥,辖区扩大至今阿尔泰山西至咸海及葱岭的东西各部直至阿姆河两岸城的诸城邦国,包括今吉尔吉斯斯坦大部分。
显庆五年(660年),位于葱岭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朝廷派人去该部巡查。
龙朔元年(661年),又派遣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巡视葱岭以西,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设置十六都督州府,统辖八十个州,一百一十个县,一百二十六个军府,并在吐火罗立碑记述此事。 在此时,安西大都护府的管辖地包括安西四镇、濛池、昆陵都护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罗乃至波斯都督府,大体相当于今日新疆与中亚五国、阿富汗的总和。
龙朔二年(662年)之后,吐蕃和唐朝反复争夺安西四镇,此处多处易手,直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镇相继完全陷落。 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军队攻陷了安西都护府。期间,唐朝也两次放弃安西四镇:咸亨四年(673年),唐朝恢复了安西四镇,仪凤三年(678年),又被吐蕃控制;仪凤四年(679年),安西四镇被唐将裴行俭收复,垂拱三年(687年),武则天被迫收缩战线,放弃安西四镇。安西都护府治所移至碎叶城。
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王孝杰收复了安西四镇,在龟兹国恢复设置了安西都护府。此后,安西都护府的府衙才在龟兹稳固下来。
长安二年(702年),北庭都护府设立,管辖原安西大都护府所辖天山北路、热海以西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护府只管辖天山南路、葱岭以东的地区,以抵吐蕃对丝绸之路的北侵的战略目的。
安西都护府全盛时代所统率的精锐骑兵又称“安西兵”,唐肃宗至德年间(756年-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政府在河西、陇右征兵, 安西兵组成“安西行营”奉诏平叛, 帮助收复了两京。但由于安西、北庭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机陆续占领陇右、河西,因此安西都护府与唐朝的通道中断,但安西四镇留守军队仍孤军坚守。
肃宗上元元年(760年),陇右军镇多被吐蕃攻陷。有旧将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护府,二镇和沙陀、回鹘相依,吐蕃久攻不下。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间道奏事,德宗对其进行了嘉奖,封李元忠为北庭大都护,郭昕为安西大都护。 随后,吐蕃联合葛逻禄、沙陀攻击唐军、回鹘,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占北庭,唐朝与安西失去联络,不知安西存亡。《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三“及三葛禄、白服突厥皆附于回鹘,回鹘数侵掠之。吐蕃因葛禄、白服之众以攻北庭……贞元六年(庚午,公元七九零年)……回鹘颉干迦斯与吐蕃战不利,吐蕃急攻北庭。北庭人苦于回鹘索求,与沙陀酋长朱邪尽忠皆降于吐蕃。……安西由是遂绝,莫知存亡,而西州犹为唐固守。”
安西最后陷落的时间,史料并无确切记载,这可能不仅是情报断绝所造成的,而是事实上唐朝已经放弃了对安西的控制。安西四镇的于阗陷落于贞元六年(790年)。 有学者推论,安西最后的陷落时间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冬。
历史上的安西四镇各军名称?
安西四镇
安西四镇,指唐朝前期在西北地区设置,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唐安西四镇在历史上存在了一个半世纪,它们对于唐朝政府抚慰西突厥,保护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巩固唐的西北边防,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贞观十四年(640)八月唐灭高昌国,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故城遗址),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二十二年,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今新疆库车),同时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贞观以后,安西四镇时置时罢,军镇也有所变动。调露元年(679),在唐安抚大使裴行俭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后,以碎叶水旁的碎叶镇城代焉耆。从此安西四镇是碎叶、龟兹、于阗、疏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