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人挖金子,迷你世界好玩吗?

2024-09-23 12:23:23 97阅读

双人挖金子,迷你世界好玩吗?

我的世界和迷你世界哪个好玩

不用说迷你世界是抄袭……单从一个玩家角度,说玩法,卡顿

双人挖金子,迷你世界好玩吗?

我的世界全免费的,迷你世界你会发现各种道具都需要解锁,靠家园收果实解锁的话,天天盯着收果实,怕是也得好几年才能解锁完。就好比腾讯的道具收费游戏,名义上免费,可是你要是想好好玩那游戏,你不充钱是不可能的。

迷你世界也不是全无优点,我个人感觉迷你世界的优化是比我的世界好的。我的世界稍微开些好的材质包和光影,手机烫得特别厉害!电脑端也一样,CPU温度直线飙升!但是迷你世界就好多了,可能迷你世界客户端小吧,安装包的文件内存小,运行起来自然要比我的世界轻松些。

好玩还是我的世界好玩,但是如果没有好设备,那还是玩迷你世界吧,毕竟算是我的世界的高仿版本了

迷你世界虽然有着方便快捷的多人联机模式,只要有网络就能和各个地方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这里没有等级和规则限制,没有规定的玩法,只有随心所欲的破坏和天马行空的创造。玩家可以在游戏里成为最牛的建筑大师,创建房屋、城堡、城市。也可以过快乐的田园生活,种花草庄稼,养一群可爱的动物。也可尽享勇士荣耀,带领小伙伴前往地心挑战世界的黑暗领主。还可以做迷你世界的创世神,制造火山、洪水、科技来改变世界。

但还是个盗版游戏

还是去玩我的世界比较好 我的世界呢作为一款经典的沙盒游戏,受到不少玩家的追捧,在09年5月的一天《我的世界》正式发行,如今已经有了九年的时光了,如今游戏泛滥成灾的今天就算搁到现在也算得上是一款好游戏,如果说你作为一个游戏爱好者连我的世界都没玩过那真的很丢人啊!

但是近两年出现了一款教迷你世界的游戏,让不少青少年沉迷在游戏里,不过出现了很多关于我的世界和迷你世界的争论其中就有我的世界有什么好玩的啊,迷你世界才好玩,我的世界抄袭迷你世界的,我的世界没啥可玩性,看到这个时候我就笑笑不说话了,今天我就把我的世界好玩的全列出来!

首先沙盒游戏最重要的自由度,虽然说我的世界地图是有限但是这个有限是多少呢? 生存模式下你的活动范围是 60000000*60000000*256 = 9.216 * 10 17 格反观迷你世界呢?我相信应该是没有我的世界要大,这是迷你世界做不到的,其次就是玩家人数在国内我的世界拥有几千万的玩家,在全世界有11亿玩家在玩我的世界!迷你世界也就国内玩家在玩,这个也是迷你世界比不了的!

在我的世界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这个游戏在不断的开发你的思维,让游戏不再是游戏更像是一个老师,所以以后不要说我的世界不好玩,因为你压根没玩过!

最后拒绝盗版游戏

不朽星钻有几个段位?

不朽星钻有单人、双人、四人分别有7个段位,包括热血青铜、不屈白银、英勇黄金、坚韧铂金、不朽星钻、荣耀皇冠、超级王牌。

超级王牌以下的段位都有5个小段位。段位对应分数

①不朽星钻Ⅴ3200分

②不朽星钻Ⅳ3300分

③不朽星钻Ⅲ3400分

④不朽星钻Ⅱ3500分

⑤不朽星钻Ⅰ3600分

花式滑冰彭程金杨是夫妻吗?

花样滑冰彭程/金杨不是夫妻,只是搭挡。

花样滑冰是中国冰上项目中,较强的一项,申雪/赵洪博曾夺得2O1O年温哥华冬奥会双人滑冠军,并最为成为情侣,结为夫妻,传为佳话,花样滑冰双人滑需要两人密切配合,沟通合练非常多,也容易产生感情,中国队冬奥会亚军组合庞青/佟健也是成为夫妻,而彭程/金杨暂时不是夫妻,只是合作搭挡,因为彭程原和张昊合作,而金杨和于小雨合作,两对拆开优化组合,才在一起比赛,可能随着默契程度熟悉后,会产生感情,但现在最重要的北京冬奥会马上就快开幕了,共同祝福他们取得佳绩。

apex白银可以和铂金一起玩吗?

版本(4.10)开始,玩家进行双人排位赛时,只能邀请比自己高一个段位至低一个段位之间的好友。 如果你目前处于白银段位,你只能邀请黄铜至黄金之间的好友与你进行双人排位赛。而铜组的玩家,只能邀请白银和同样位于处于铜的玩家了。 如果上赛季有段位并且这个赛季还没有完成定位赛,邀请/被邀请时将参考上个赛季结束时的单人段位。 如果从来没有进行过排位赛则只能邀请黄铜、白银、黄金这三个段位的玩家。

为什么有人认为银行仍是个铁饭碗?

“你还愿意去银行工作吗?”大多数人的回答仍是“yes”,却没有了兴奋感。

银行人在朋友圈转发点评“后浪”时,后浪们则在知乎上询问“毕业后还应不应该去银行?”

目前,仍有很多人挤破脑袋去银行,图个安稳;也有很多人千方百计“逃离”,为了理想。

这依旧是一份好工作,却不再承载激情和梦想。

褪色的金饭碗

这两年,不断有银行朋友向我吐槽,从毕业学校看,新员工一年不如一年,尤其是分支行。

十年前还不是这样。

记得2011年,我当时所在的银行组织了一次总分支联动的下基层运动,我被分配到山东某家支行,与支行客户经理共同工作3个月。同样的年纪,看着他们在拜访对公客户时侃侃而谈,事后又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客户的潜在风险点,让我敬佩不已,对比之下,自己每天在总行写各种通知、公文,真是不够看。

一年之后,当时我跟着的那位年轻客户经理已经是分管公司业务的副行长(网点)。那个时候,在网点工作无疑是充满诱惑力的,辛苦不假,心怀抱负的年轻人谁会怕苦呢?有发展空间才重要。

到了2016年,我已经离开银行,那位支行副行长某日找我诉苦,“最近辞职的同事很多,很多人留下这么一句话,这辈子都不会再做银行”。他感慨这些话让他压力很大,我劝说道这只是大家长期压抑下的情绪宣泄,不是在针对他。

就在那几年,银行基层职场环境明显“恶化”:一边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蓬勃崛起,很多优秀员工主动离开;一边是经济下行后的不良爆发和对公业务急剧萎缩,上上下下所有压力传导至基层,收入不断下滑,压力越来越大。

其实,压力问题、不良问题甚至薪资问题,都还不是根本问题,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成长空间的急剧萎缩。

基层网点最难熬的那几年里,中小企业因相互担保批量倒下,对公业务基本只剩下催收,后来虽有恢复,但朝气不再;个人业务的重要性也被互联网消解,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很多有技术含量的业务环节上收,总行网络金融部、个人金融部、信用卡事业部越来越贴近一线,而网点距离核心用户越来越远,重要性下降,甚至不再能听得到“互联网”的炮声。

当基层慢慢被纯操作性工作填满,成长空间也被挤掉了,一些从业者开始自我调侃,“三四线城市谈不上金融,我们只是在做一些低端的低技术含量工作,说好听点叫金融。”

也是在那几年,社交媒体中关于银行基层员工“去能力化”的讨论热火朝天,银行几十年来积累的岗位光环,在这样的讨论中一点点消解,越来越多的员工灰心丧气,那些原本可以承受的压力,变得如山大。

曾经的金饭碗,褪色了。

更大的危机

远不止这些,更大的问题,正在袭来。

银行员工对收入的吐槽,更多地集中在纵向对比的增速下滑上(以2014年为界,前四年平均增速11.5%,后四年平均增速4.6%),在横向跨行业对比中,银行业仍是令人羡慕的高薪行业。

2018年,金融保险行业年均工资收入近13万元,略低于计算机相关行业,位居第二,相比其他行业,仍有明显优势。问题是,在接下来的5-10年,这种相对优势会加速褪色。

1、渠道褪色

产品销售提成,是银行一线员工绩效收入的重要来源。一直以来,银行是当之无愧的金融渠道之王,人们习惯于在网点购买一切金融产品——存款、贷款、基金、保险。

但随着金融业务线上化迁移,支付宝、微信、苏宁金融等综合金融平台一站式购齐,体验更好,正不可逆地侵蚀银行的渠道价值。同时,金融机构也在加速自建线上渠道,相比之下,网点渠道价值褪色,本是同根生,不得不相煎。

对银行一线员工来讲,这意味着网点的带货能力下降,“人在网点坐、客从外面来”的坐商销售模式愈发艰难,收入停滞甚至下滑的时代加速到来。

2016年-2019年,六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邮储)代理委托业务手续费收入从939亿元缩水至663亿元,是互联网时代银行渠道能力下降的佐证。以宇宙行工行为例,近五年,代理基金和代理保险销售额均呈下降趋势。

2、对公褪色

七八年前,对公客户经理是很多柜员职业发展的理想目标,收入高、空间大、压力也可承受。2012年以来,对公业务开始走下坡路。总行和省分行的重点大客户,还能抵御经济下行的影响;支行网点的对公客户加速分化,好用户不借钱、借钱的用户有风险,对公客户经理的日子难过起来。

对公辉煌时代,基层对公客户经理既能在银行内部拿高薪,信托机构、小贷公司等也敞开大门欢迎他们。随着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零售业务崛起,金融行业对公司业务人才的需求下降,银行内部“对公条线”的相对优势地位,也一去不返了。

以农商行、城商行为例,这两类机构均以对公业务为主,能很好地代表银行基层对公业务的变迁。近十年来,农商行、城商行的不良率持续攀升,高点分别达到4.29%和2.48%;同期,农商行的净息差低于3%,城商行的净息差约为2%,不良率高于净息差,表明贷款业务是亏钱的,基层对公神话的褪色可见一斑。

无论是渠道褪色还是对公褪色,都在“没有最坏,只有更坏”地演变着。套用王兴那句名言,现在这个时点,既是过去十年中最坏的一年,也可能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逼仄的成长空间

所谓“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行业的微小变迁,对员工的影响成倍放大。

银行基层网点的褪色,反映到员工层面,就是越来越多的抱怨吐槽、越来越多的无力感。个别人勇敢跳出来,多数人则变得“成熟”,失去朝气和活力。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曾如此评价员工的“成熟”过程:

“年轻的知识工作者的职位涵盖范围太窄,不足以向他的能力挑战,其结果不是他自请离职,便是很快变成‘老油条”。我们常听到许多主管感慨地说:想不到满怀壮志的年轻人,会一个接一个消沉下去。其实这不怪别人,只能怪这些主管,是他们自己冻结了年轻人的热情,他们将职位设计得涵盖范围太窄了。”

看不到成长空间,年轻人进入银行后,很快变成“老油条”,并美其名曰“成熟”,从业者的这个“成熟”,对应到组织层面,就是活力的丧失,以及各种转型策略的执行难。

此时,很多银行力推执行力管理,却是南辕北辙。因为此时组织目标(利润、市场份额)的实现,并不能同步带来个人目标(成长空间、薪资增长等)的达成。员工缺乏热情和动力,执行力管理的结果是死气沉沉,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无法适应求变求新的市场环境。详细见《银行还是你大爷》一文。

面对外部环境变化,银行通常希望找到“天才”来解决问题。但六十年前的德鲁克就已经告诫管理者此路不通:

“我们不能一味拔高能力的标准来期望管理者(这里的管理者,指的知识工作者,本文作者注)的绩效,更不能期望万能的天才来达成绩效。我们只有通过改进工作的手段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力,而不应该寄望于人的能力突然提高。”

怎么改进工作手段呢?德鲁克给出的建议之一就是以“合作者”的方式管理雇员。合作者需要被说服,不再是机械地执行命令。所以,管理工作变成销售工作,“在销售的过程中,我们不会首先问‘我们想要什么’,而是会问‘对方想要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价值标准,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结果’”。

中国420万银行业员工,绝大多数都在基层。面对基层业务“褪色”的现状,不能在内部激励机制、绩效管理机制、员工发展机制等方面做出适应性改变,银行业的零售转型,就不可能成功。

向用户看齐

行业变迁给出的答卷,需要银行与员工共同完成。可以说,与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相比,银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与员工共赢。

银行在机构层面着眼于内部变革与转型,员工则应着眼于职业技能的升级迭代。这种变革与升级,需围绕用户展开:用户在哪里,就去哪里找用户;用户有什么需求,就创新性地提供什么服务。

机构层面,主要围绕APP建设、场景合作、开放银行等手段获取用户;在员工层面,则需要结合零售用户社群化、圈层化的特点改变营销策略,习得新的技能。

这个时候,一味地埋头苦干很危险,因为在行业变革期,“把事情做对”固然重要,但只有“做对的事情”,才能跨过鸿沟,把握明天!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