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石器时代,中国的上古时代有没有史前文明?
史前石器时代,中国的上古时代有没有史前文明?
中国的上古时代有没有史前文明?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
所谓“中国的上古时代”,国内史学界的看法一致,就是指史籍记载的夏朝开始到秦统一中国之前这段时间。
在这之前的,称为“远古时代”。在这之后,从秦一直到清,为 “中古时代”和“近古时代”,具体划分节点有不同意见。好在这与本题目无关。
一中国的上古时代从史籍记载的夏朝开始,就是说,是从距今约4000年的那个时间点开始。
尽管现在,对于夏朝的存在,尚缺乏足够的考古学证据。但是,二里头遗址,其时间测定,是与夏朝的史籍记载时间相吻合的。
在这一时期,虽然还未发现系统的文字,然而其他方面,比如青铜器、宗教崇拜、贫富差距及统治权利的产生,已完全符合“文明”的条件——对于这个时期,已经可以用“文明”而不单单是“文化”来界定其特征了。
李学勤先生曾反复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学者克拉克洪和丹尼尔提出的“城市、文字和礼仪性建筑的文明三标志说”,连这二位学者自己也认为不要过于拘泥,而要看具体考古成果,比如秘鲁的古代文明,没有文字,但确实应该算做文明。
“三标志说”,又有学者加上了冶炼技术,就是“青铜器”,是判断一种文化是否达到文明阶段的重要参考条件,但不是绝对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2019年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称赞为是“城市早期文明的典范”。
根据良渚古城遗址被确认为“城市文明”,中国的上古时代的开始时间,应该再前推约1300年,也就是距今约5300年。
但是,即使这样,也丝毫没有任何能够证明,从5300年前开始,再到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有史前文明存在的任何证据。
二不妨假定,题主所说的“上古时期”,指的是5300年之前的远古。
中国考古界,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开始,特别是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之后,付出了极大努力,取得了傲人的成就。
从现在所有的考古结果来看,中国自210万年前至上古时期开始,也没有发现任何史前文明的痕迹。
中国的远古时代,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从距今210万年前到距今1万年之前。这一时代各阶段的遗址,遍布全国各地。
目前所知最早的,是蓝田上陈旧石器遗址,距今约212万年。
其次是安徽繁昌以及重庆巫山等遗址,发现有人类化石和打制石器,年代接近甚至超过200万年。
第三是山西芮城西伯度、河北泥河湾、云南元谋、陕西蓝田、湖北建始等遗址,出土了距今180万-100万年前的旧石器。
第四是北京周口店、 辽宁金牛山、南京汤山、湖北郧县、安徽和县等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稍后阶段。其时间跨度,由距今几十万年到几万年前。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约从距今1万年前到距今5500年。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同样相当丰富。
河南许昌灵井和陕西大荔沙苑两个遗址,被认为是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中间过渡文化类型。距今时间约1万年前后。
其次是山西怀仁县的鹅毛口遗址,也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年,其文化发展程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山东滕县的北辛遗址,距今约8000年。
基本与北辛遗址同年代或稍晚的是河北武安磁山、河南裴李岗、陕西老官台、长江下游的河姆渡、罗家角等遗址。
然后就是仰韶文化时期。在仰韶文化晚期,已经出现铜石并用情况。
在距今210万年之距今5500年之间,从未发现任何史前文明痕迹。
三在210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开始之前呢?
那就前推到第四纪冰川时期了。关于冰川,就不是考古学家的事而是地质学家的长项了。李四光先生,是享誉世界的地质学家,对第四纪冰川有极深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第四纪冰川,开始于350-330万年前,一直延续到距今约200万年的时候。
这个阶段,是人类演化的一个关键时期。但不过,是最早期。各种人类,包括我们现在唯一存在的“智人”,创造出“史前文明”是不可能的。而且,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发现那个时期的人类,包括直立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智人等等,有过“史前文明”阶段。
非人类、太空精灵创造的“史前文明”在那个时候有吗?科幻小说里有;地球物理学、地球地质学、生物学等等所有科学学科,都没有发现过任何证据,网络上和国外八卦刊物上列举的不算——没有哪个严肃的科学界人士站出来说过他发现了。
石油的古代生物成油说?
非常好奇,石油的“古代生物成油说”,一个油田上亿吨,古代有那么多生物吗?
石油是地球上传统能源的典型代表,它和煤炭、天然气一起,作为传统的化石能源,虽然在不完全燃烧以后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而且燃烧之后会产生增强温室效应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但是,这些化石能源,却是近现代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燃料来源,为世界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而关于石油是如何产生的,一直以来科学界都有一定的争论,主流观点认为是含有机质的大量动植物残骸被埋入地下后,在漫长的地质作用下缓慢形成的,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群体认为是由自然环境中的无机碳和氢,经过长期的化学作用而形成。
石油的主要组成在常温常压下,石油呈现流体或者半流体的形态,颜色以黑色或者黑褐色为主,也有黄色、暗绿色等其它较深的颜色,之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主要是其组成物质略有差异。总体来看,石油的组成是以烃类化合物为主,占比达到80-90%,另外还含有以硫化物、氧化物、氮化物、沥青等非烃类化合物。从化学元素的组成来看,碳和氢元素的占比最高,其次为氧、硫、氮以及微量的氯、磷、铁、钾等元素。
烃类化合物是石油的主要组成物质,按照化合物的不同性质,可以继续划分为以下几类:
烷烃类化合物:以碳为中心元素,碳与碳之间通过化学键相连,剩余的化学键都由氢元素补充,形成饱和的烃类化合物,其分子通式为CnH2n+2,常见的有包含在内的气态甲烷、已烷、丙烷和丁烷,以及呈现液态的戊烷一直到十五个碳原子构成的十五烷,而十六烷及以上的烷烃呈现固态。
环烷烃类化合物:与烷烃类分子结构相似,都是由碳和氢元素构成的饱和烃类化合物,只不过碳原子之间相互连接成为环状,其分子通式为CnH2n。
芳香烃类化合物:碳原子之间呈现的是环状连接的结构,其中单双键交替排列,属于不饱和烃类化合物,都具有苯环结构,其分子通式为CnH2n-6、CnH2n-12、CnH2n-18等。
除了上述烃类化合物以外,石油中还含有少量的不饱和烃,以烯烃类为主,另外在石油加工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量的烯烃类化合物。
石油有机物生成说主流的石油形成原理是有机物生成说,其主要观点是:在漫长的历史年代发展进程中,大量含有有机质的动物尸体和植物残骸被埋入地下,与岩石、泥砂共同组成了有机质淤泥,而且在地质沉降的作用下,这些有机物质被一层一层埋入,并且与外界环境隔离,形成封闭的无氧环境。
随着沉积作用的持续进行,那些最先埋入的地层中的压力和温度越来越高,在厌氧菌的作用下,被埋入的有机物质被逐渐分解,形成富含有机物的“小油滴”,形成了聚合成石油的基本单元。
在重力作用的影响下,这些被分解越来越多的小油滴就会逐步地往地层深入移动,越往下层温度上升越明显,这些油滴的活性也就越来越强。在越来越大的压力作用下,这些原本分散的小油滴,会沿着岩石中的缝隙被挤进底层的砂岩层中,这里沉积物的颗粒较粗,孔隙较大,有利于油滴的聚集,最后形成能够存积大量油滴的贮油层。而周围及上部沉积物较细的区域,则会形成页岩,致密度较高,油滴只能部分被挤入,从而形成可以隔离贮油区的岩层,或者形成油页岩。
石油无机物来源说石油无机物来源说的主要观点认为,石油中大量的烃类化合物,不是由于众多动植物的残骸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演化而来,其来源是自然环境本身中所拥有的无机碳和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来源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地球深处的碳和氢元素,在3000摄氏度以下的上升岩浆中,会发生反应生成甲基态物质,随着岩浆的继续上升和温度的不断降低,会相继生成甲烷以及其他烃类化合物,接着这些气态和液态烃类化合物,会随着压力作用产生具有一定富集趋势的位移,最终在孔隙较多的沉积岩中聚集起来形成油层。
第二个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碳化物。地球诞生之后,地球上丰度很大的碳和铁元素,在地球内部聚合形成碳化铁这个金属碳化物,然后在重力作用下,与同样渗入到地壳深入的高温水发生反应,生成碳氢化合物,然后在压力作用下也会在一定的沉积岩中聚集,最终形成石油层。
石油无机物来源说,虽然从化学反应上也可以解释得通石油以烃类化合物为主的组成结构,但是却没有和区域的地质条件以及地质活动的演变进行紧密地联系。现在绝大多数油田都是位于大规模的沉积岩层中,而一些火山底部火成岩中发现的烃类化合物,也证明了并非是岩浆冷却过程中的副产物,更多的是从周围沉积岩中渗透过来的。
古代有那么多生物沉积吗?现在我们发现的油田,规模以上的其储油量都在亿吨以上,如果是有机物生成石油,这么大的储量,有那么多的古代生物进行支撑吗?在回答这一疑问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石油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在漫长的地质作用下,通过不断地沉积、微生物的分解、油滴的逐渐聚合而成。不是说一下子给你几十亿吨有机物埋在地底,就能在若干年前后形成石油,它需要的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沉积作用,第二是漫长的时间。
从沉积作用看,在源源不断接收太阳能量的基础上,地球一年内新增的生物量,包括陆地上的森林、草原以及海洋中的藻类等,其总量也不下数千亿吨,而每年枯死的树木、落下的残枝枯叶以及死亡的藻类,又何止几十亿吨。这些有机物质有一部分会在好氧菌类的作用下直接分解掉,其中还会有一部分被土壤或者海水覆盖起来,在厌氧菌的作用下分解为小分子结构的有机物,从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与空气隔绝起来。
从时间角度来看,地球上的有机物质沉积是持续不断进行的,在重力作用下,一层一层地被沉积到越来越深的地层中,也就是说,没有参与氧化作用的这些有机物,在地层无氧环境中的总量会持续增多。然后底层的在温度更高、压力更大的作用下形成黏稠的油液,油液再通过一定的油气传输路径向着更深、孔隙更多的岩层中行进,持续反复地进行着这个过程,则一方面形成能够聚集更多油液的石油层,另一方面上部不断沉积的有机物质可以为石油层补充更多的物质输入来源。我们现在所说的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其主要依据就是我们对石油的利用速度,要远远快于石油的生成速度,利用和再生之间的关系差距太大,以至于石油的总量满足人类的需求是不可持续的。
总结一下从目前来看,石油无机物来源说还不足以解释储存区域特殊的沉积环境,因此古代生物有机来源说还是石油形成的主流观点。而之所以我们发现的石油矿藏储量很大,并不是古代生物在短时间内沉积分解形成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通过有机物质的不断沉积缓慢形成的,巨量的动植物残骸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来源。
为何四川的大型墓葬及史前遗址远少于中原地区?
谢邀,不知道这个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估计是靠想象。四川的大型墓葬和史前遗址课时不比中原地区少。
要说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是没有错,但是四川也绝不是所谓的“蛮夷之地”,四川有着众多的遗址。简单举几个例子吧。
1、富林遗址
这可是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位于四川汉源县富林镇,距今已经有2万多年了,1960年就被发现。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动物化石等。是中国旧石器时代南方重要的遗址之一。
2、罗家坝遗址
这是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位于四川达州市,年代上距今5000-4500年。考古发现有大量陶器、石器以及两座重要的房屋建筑遗迹。这处遗址极为重要,对于研究巴人起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材料。
3、三星堆遗址
这个大家都熟悉,位于四川省广汉市鸭子河南岸,以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著称于世。神秘的青铜人像、夸张的青铜面具造型以及著名的青铜树,都给三星堆遗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要知道,与三星堆遗址同时期的是中原的夏商时期,那时候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也才刚刚成熟,而三星堆的青铜器和中原风格截然不同。这至今也是考古学界的未解之谜。
4、金沙遗址
金沙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周时期,大量的象牙、金器和玉器的出土使金沙遗址成为了20世纪中国考古发现的焦点。其中金质的“太阳神鸟环”也被用作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
这些四川出土的遗址包含了从早到晚各个阶段,当然这几个例子只是代表,还有很多遗址正在发掘和研究中,例如重庆忠县的中坝遗址也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煮盐遗迹和工具,显示出四川地区盐业的悠久历史。汉代,四川更是得到大量开发,其中盛行于东汉时期的画像石墓、画像砖墓在四川有着极为广泛的分布,四川也是中国画像石墓的四大核心区之一,其他三个为山西南部、河南地区和鲁南苏北地区,都位于华北。
所以说,四川的大型墓葬和史前遗址真的不少,从几万年前的史前到历史时期的汉墓都有着诸多的发现,巴人和蜀人的起源也是四川考古研究的重点。
新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特点?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都直接影响史前遗址的分布。 武夷山至南岭一线以南的华南地区,石灰岩洞穴较多,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多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基本消失,贝丘、台地、沙丘、山岗遗址增多。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有少量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大多分布在大的山脉与两湖平原的过渡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段和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大多扩展到两湖平原和长江下游平原。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分布于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则扩展到渭河平原、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 北方沙漠草原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多分布在既有利于狩猎上,又有利于农业的河流沿岸。
宁夏水洞沟景区怎么样?
谢谢邀请!老艾去过水洞沟游玩,因为老艾贪玩,又喜欢旅游,问我怎样?肯定值得一看哦。当时我们租了一辆骆驼车,赶车人用他那沙哑的嗓子,唱了几首西北民歌,歌声回荡在荒凉的峡谷中……那种意境,至今还记忆犹新。
水洞沟说是沟,其实是~似沟非沟,从地质学叫峡谷,我们平常看到的峡谷是大山中的峡谷,两边是高山峻岭,而水洞沟大峡谷是在戈壁滩上凹下去的一条沟,深度也就十几米~几十米。
宁夏水洞沟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门票60元,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4万年前),也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
这里的长城、峡谷、藏兵洞、城堡、水系等构成中国保存最完好的立体军事防御体系。其中藏兵洞堪称世界奇观,藏兵洞沿大峡谷的两壁而凿,上下相通,左右相连,暗器密布,杀机四伏,非常惊险刺激,洞内辟有居室、粮食储藏室、水井、灶台、兵器库、火药库、炮台、陷阱、暗器孔道等设施。在大峡谷、藏兵洞、瓮城这一带拍摄了50多部电影、电视剧,其中有《锦衣卫》、《大话西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