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官职,明朝最厉害的政治家是谁?
神武官职,明朝最厉害的政治家是谁?
在明朝,张居正被誉为千古一相,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可谓明朝的第一政治家。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江陵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
张居正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1567年(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1582年(万历十年)7月9日(六月二十)卒,年五十八,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大臣。为万历所忌,去世后被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张居正作为宰相,推行的改革措施,对明朝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张居正也成为了一代贤明宰相的典范。他大刀阔斧的进行新政改革,强有力的措施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上,张居正施行“一条鞭”法,大致的内容就是,百姓在上交税收之时,废除以人力代替税收,统一摊丁入亩。这样一来,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当时,明朝的土地大都被权贵和富贾买卖去了,而且出租土地的租金很高,导致百姓们没有土地生产粮食。而张居正实行摊丁入亩,即就是按人头来收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和百姓的矛盾。
在军事上,张居正派遣戚继光和李成梁镇守边境。戚继光负责东南部的沿海安全,李成梁负责东北部的边境安全。有了戚家军和李家军,保障了明朝在国防上的安全。
除此此外,张居正对军队进行了裁剪,改善了明朝冗兵的现象。
在农业方面,张居正派遣水利专家,加大建设黄河以及淮河流域,在当时,黄河、淮河对泥沙的治理已经初见成效。张居正推行的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改革,针对明朝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奈何持续的时间很短,刚见初效,便被中断了。
关羽的帝号?
关羽生前除曹操奏请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侯外,正式官职为襄阳太守、都督荆州事务。刘备封赐的爵位先为荡寇将军,后为前将军,在其殁后的41年,即三国蜀景耀三年(260,正好是其诞辰100周年),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穆侯。然而,从南北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无减,“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关羽名扬海内外,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
给关羽加爵封王始于宋代。徽宗赵佶于祟宁元年(1102)追封关羽为“忠惠公”,使羽由侯爵进为公爵。事隔一年,又于崇宁三年进封羽为“崇宁真君”;大观二年(1108)再封羽为“昭烈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又封羽为“义勇武安王”。在短短的21年内,赵佶追封关羽多达4次,由侯进公,由公进君,由君进王。南宋第一个皇帝赵构也宣称关羽能“肆摧奸宄之锋,大救黎元之溺”,于建炎二年(1128)加封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其子赵昚更称关羽“生立大节与天地以并传,投为神明亘古今而不朽”,“名著史册,功存生民”,于淳熙十四年(1187)加封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宋亡之后由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元文宗图帖睦尔于天历元年(1328)在南宋给羽的封号上去掉“壮缪”,改为“显灵”,全称谓“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封关羽为帝始于明代。朱元璋死后,由太子朱允继位,年号“建文”。建文三年(1399)朱棣发动武装政变,以“清君侧”为名攻克南京,夺得皇位。朱棣说他的行动得到关羽显灵保佑,由他当皇帝乃是“天意”。皇帝说关羽是神,各级官吏和黎民百姓亦都把关羽当神来敬。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正德四年(1509),朝廷下令将全国的关庙一律改称“忠武庙”。万历二十二年(1594),
应道士张通元的请求,神宗朱翊钧进封关羽为帝,关庙的称谓亦由“忠武”改为“英烈”。万历四十二年(1614)十月,朱翊钧封羽为“三界伏魔大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见《咳余丛考》《老圃丛谈》两书)。《解县志》和《山西通志》对关羽封帝的记载与上述说法有异:一说是万历十八年(1590)封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一说是万历十年封羽为“协天大帝”。孰为信史,有待考证。
清代统治者也是极为祟信关羽的。入关前世祖福临与蒙古族诸汗结拜兄弟,声言“亦如关羽之与刘备,服事唯谨也”。入关后的顺治元年(1644),即封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西巡途经解州时拜谒关帝庙,亲书“义炳乾坤”匾额。世宗胤禛于雍正四年(1726)追封羽的远祖、祖父、父亲为公爵。乾隆之后,历嘉庆、道光二朝,羽的封号陆续加成“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羽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多达24字,比之历代表彰尤著。文宗奕宁于咸丰五年(1855)追封羽的远祖为“光昭王”,祖父为“裕昌王”,父亲为“成忠王”。这样,自羽以上四世,三王一帝,显耀炫赫,连清室的皇宫里也供起了关羽的神位。
南宋中兴四将都是谁?
“中兴四将”的说法源于刘松年的《中兴四将图》,图中的四人分别为岳飞、张俊、刘光世、韩世忠。此四人被称为中兴四将可能带有刘松年的主观见解成分,后世对此颇有异议,最起码刘光世不应该被评进去吧,反而是战功显赫的刘锜、吴玠没被选入,太不公平了。
咱就看看刘松年所说的这四个人吧,岳飞大家都比较了解,不用多说了,最后和长子岳云等人一起被杀。
张俊是草根出身,从一个小小的弓箭手混起来的,他成名之战是在靖康元年曾经率领几百士兵斩首金军五百,注意是斩首啊!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金军再次南下之时,也是他首先站出来勤王并取得大捷,他的这次战争被列为“中兴十三处战功之首”。但是呢,他也是个投机分子,最后一次投机行为毁了他的身后名——他“附桧主和,谋杀岳飞,保全富贵,取媚人主”,最后被铸成铁像,跪在了岳飞坟前。
韩世忠也不用说了,最终名的战役是在黄天荡战役中,他以八千兵力围困金兵十万大军,在四十八天的时间内歼敌万余。可以说整个南宋时期,他的名声和封号都在岳飞之上,而且他和张俊一起配享高宗庙庭,这是身为人臣的最高荣誉了。
刘光世的名声不太好,不仅是后世对他不认可,连赵构也对他不认可,但是他身居高位也没法罢了他的官——他的官一罢,手下的散兵游勇就不好收拾。所以,刘光世一生给宋朝立下的最大功劳就是养活了一帮没有战斗力的士兵,没有给大宋添乱。
为什么长安十二时辰里唐代就连军队的名字也这么好听?
《长安十二时辰》热播之中,无数人的视野被带回盛唐长安城。繁华表象之下,多方势力暗中争斗。反映在明面上,则是刀枪剑戟间的角力。
龙武军、右骁卫、旅贲军,看的人未免有些眼花缭乱。真实历史也确实如此,唐代长安城驻有“北衙六军”、“东宫十率”和“南衙十六卫”等几支军队,构成可谓相当复杂。
那么各路人马分属哪支队伍,又如何分清他们?这里就不妨研究一下“唐代前期的禁军制度”,或许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的中央禁军有“南衙禁军”和“北衙禁军”,南北之分主要因为其驻扎位置不同。
唐代长安城中,皇城与宫城位置居北。专门屯驻北边皇家禁苑内的军队被称为“北衙禁军”。而宿守于宫城南面和皇城的军队则被称为“南衙禁军”。
关于二者职责,根据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概括:北衙禁军是“卫宫之军”守卫皇帝,南衙禁军为“卫城之军”守卫长安。
此外,东宫还有一支专职守护太子的“东宫十率”。它在机构、职能上比拟南衙禁军,只是规模上稍小(关于东宫十率是否属于南衙禁军,尚有待讨论)。
唐长安城示意图:皇城与宫城靠北,城北禁苑内驻有北衙禁军
南衙十六卫军
先来说右骁卫所属的“十六卫”...
十六卫军,组织严密、兵力强盛,是唐代前期禁军的主导力量,也是隋唐府兵制的结晶。其草创于西魏、北周时期,经隋代发展至唐初达到完备与鼎盛。
十六卫,顾名思义共分为十六个卫,分别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
其中前十二卫除了五府三卫的卫士(多是勋贵子弟),还统辖有府兵(折冲府)。他们的任务即“掌握以保卫宫城南部及皇城内百官衙门的禁军”。如此,它们既是府兵的领导机构,又是卫戍长安的禁军。
值得注意的是,此十二卫对天下“折冲府”只是遥领。真正打仗时会有皇帝委派的将领负责战时指挥。二者相互制约,使得府兵散于天下,却仍由中央控制。
右骁卫,只是统有府兵的“十二卫”里的一支
不同于前十二卫,后四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不辖府兵,任务也稍有不同。左、右监门卫执掌的是诸门禁卫,这点从名字上看得出一二。
左、右千牛卫专职侍卫皇帝。人员选拔也比较特殊,至少是四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才有资格入选。且待遇优厚,最次也是七品官阶...
唐代十六卫相对复杂且名称多变,这一点恐怕元芳也不知道该怎么看
当然,根据时代的不同,十六卫的名称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了解隋唐的人多少都知道程知节,他曾执掌的左屯卫军即后来的“左威卫”。
又例如《神探狄仁杰》中提到的李元芳的千牛卫大将军,在唐初的武德年间又被称作左右备身府、左右府。
十六卫及东宫十率名称多变,这里提供一份参照
太子党——“东宫十率”
太子势力有几何?东宫十率,顾名思义是东宫太子执掌的一支队伍。它的编制和模式均比拟“十六卫军”,某种程度上就是一支“小·十六卫”。东宫十率分别是: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左、右监门率;左、右内率
与十六卫军相似,东宫十率的前六率辖有军府,军号分别是超乘、旅贲、直盪。而左右监门率和左右内率府与十六卫军监门卫和千牛卫一样,负责东宫诸门禁卫和侍卫太子。
许多人会疑问,太子掌握一支“小·十六卫军”会否引发变故?事实上“东宫十率”所掌握的府兵人数远小于十六卫军。
左、右率府下辖“亲·勋·翊三府、广济等五府”。左、右司御率府下辖“郊城等三府”。左、右清道率府下辖“绛邑等三府”。合计不过十几府,与十六卫所掌的六百多折冲府相比可谓实力悬殊。
某种程度上讲,“东宫十率”的作用除了守护太子,再者就是为太子将来培养武将班底。而且唐代的太子并不好做,无论是唐高祖、太宗或玄宗,太子命运都不可谓不艰难...
太子所在的东宫与太极宫只有一墙之隔。实际上太子入宫却要绕道城北,通过玄武门进宫。正因此李世民才能在玄武门设伏
虽然“东宫十率”是否算是南衙禁军,尚有待讨论。但毫无疑问,“十六卫”和“东宫十率”都是唐代初期长安城中最主要的军事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十六卫和东宫十率中的监门卫、千牛卫及监门率和内率都不辖府兵。所以有时会被“忽略”掉,只提及作为府兵领导机构的“十二卫和东宫六率”。
旅贲:从军号上讲,应该是东宫左、右司御率所属
皇帝亲兵——北衙禁军
龙武军为何盛气凌人?这里讲讲龙军所属北衙禁军。
如果说南衙十六卫属于正儿八经的国家军队,北衙禁军完全就是皇帝的私人武装。
北衙六军分别是: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
北衙六军起于守护玄武门一带的“北门屯兵”。贞观年间,经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的唐太宗,深知玄武门等北门防务的重要性。
于是,在整顿府兵制的同时,又设置了“北衙七营”和“玄武门左右屯兵”。屯营兵称为“飞骑”,从中挑选百人为皇帝的贴身警卫,号“百骑”。
唐高宗龙朔二年,左右屯营按南衙十六卫的编制,改为左、右羽林军。自此北衙禁军正式脱离十六卫,成为直属皇帝的独立军事力量。
作为“玄武门之变”亲历者,唐太宗自然知道北门防务意味什么
而龙武军则由屯营中“百骑”发展而来。左、右羽林独立成军后,“百骑”编制继续保留,并在武周和中宗时期逐渐发展为“万骑”。
终于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万骑”的编制从羽林军中分出,变身成为左、右龙武军。所以作为玄宗亲设的队伍,所以龙武军格外的受重视...
随着“均田制”遭到破坏,以其为依托的府兵制和十六卫渐渐衰落。到唐玄宗时期,南衙十六卫军的战力已大大下降,而北衙禁军无论地位还是权利都远在十六卫军之上。
谁势大、谁说话
最后关于左、右神武军,唐玄宗在设置龙武军时,曾设过左右神武军(万骑),但不久又废弃。所以神武军真正成军是在唐肃宗至德二年时,号“神武天骑”。
以往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被称作“北门四军”。再加上左右神武军,便合称“北衙六军”。
作为皇帝的私人武装,“北衙禁军”对唐代政治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陈寅恪先生曾论述到:“自高祖、太宗、至中宗、玄宗,中央政治革命凡四次,俱以玄武门之得失及屯卫北门禁军之向背为成败之关键”。
以左右羽林军为例,光宅元年武则天调羽林军入宫,废除唐中宗易如反掌。神龙元年,张柬之在取得羽林军的支持后,又推翻了武周...可谓“得北衙者得天下”...
马嵬坡兵变:禁军统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与太子等人密谋,逼唐玄宗缢死杨贵妃,诛杀杨国忠
《长安十二时辰》中不止一次暗示了“转盛为衰”的信号。唐高宗、武周和唐玄宗时期,唐朝对外战争频繁,人员损耗巨大。这导致由府兵为主要组成力量的南衙禁军兵员逐渐不足。十六卫军自此势衰...
而且从武周时期开始,府兵卫士的地位大大降低。本应保护长安、侍卫皇帝的卫士,经常被派往权贵之家充作僮仆之役,为人所不耻。
再加上大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兵役、徭役而逃亡,折冲府兵额严重不足。为了维持军力,募兵开始进入军队。唐玄宗开元十一年招募的长从宿卫十二万人,取代府兵成为南衙十六卫的主体。
又过了些年,折冲府没了,“府兵制”才彻底消亡。《新唐书》记载:玄宗天宝八载(公元 749 年)五月九日,因“折冲诸府至无兵可交,李林甫遂请停上下鱼书”,玄宗下诏“停折冲府”。
不过,虽然府兵制寿终正寝,但十六卫军编制仍在。千牛卫仍是皇帝的亲近侍卫,金吾卫仍然担任巡逻、警戒、依仗任务,甚至还参加了后来的“甘露之变”。但是它的地位与职能却早已为“北衙禁军”所取代...最终在风烛残年中走向消亡..
包拯的开封府尹和六部尚书谁大?
1、宋朝的太师一般都是虚衔,属于一种荣誉,王爷是皇族不是官。六部尚书各掌其事,各司其职,开封府尹则是实打实的京城一把手了,这些职务里面权力最大的非丞相莫属。
(北宋第一大奸臣蔡京也是太师)
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先说说太师,太师是“三公”(也叫三师,分别为太师、太傅、太保)之一,赵匡胤自建立宋朝以来,继承唐制,保留了三公、三师,作为不具实权的一种荣誉官衔,在北宋得此殊荣者并不多,尤其是太师,整个北宋只有赵普和文彦博两人因其功高厚德,朝野推崇,得拜太师。太师是正一品官,属于加官,并非常职,与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都属于一种荣誉官职,并没有实权,但地位尊崇。
王爷是皇族,不属于官职,因此在提问中王爷的加入就显得多余了。
宋朝的宰相也叫“宰执”,即宰相与执政之统称。在宋朝宰相只是泛称,正式名称叫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副手叫参知政事(执政,副宰相),宋朝的宰相制度有过多次改革,宋初,沿袭唐制,但又有所变化,宰相之外又加设参知政事,最初是为了分宰相之权。同时,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其权力大大削弱。宋神宗元丰改制,取消参知政事,常设四名宰相,分别为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南宋高宗时期,以左仆射、右仆射兼领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变成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孝宗乾道改制,以左、右仆射兼领中书平章事为左、右丞相。自孝宗起,丞相职权得到大大提高,不仅执掌尚书省、中书省事,连六部都直属于宰相,左右丞相成为当时全国最高的行政长官,不仅领衔百官,而且权力也完全超越北宋。
《宋史.官职制》有云: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可见,宰相自北宋建立起便握有大权,到南宋中后期,更是成为统摄百官的全国最高行政长官,其权力之大,远非其他官职可比。从宋孝宗起,宰相从从一品升为正一品,品秩与三公一样,这也凸显出其特殊的政治地位。
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吏部。六部各设尚书一员,侍郎两名。
六部统归尚书省管辖,孝宗乾道改制后,权归宰相,六部又转而直属于宰相。六部各司其职,各掌其事,但权力比较有限,因为六部还要对上级负责,并非完全独立的权力机构。六部尚书官秩均为从二品,为各部最高行政长官,属于拥有实权的官职。
2、开封府尹是宋朝重要的官职,位在尚书下,侍郎上,一般是从一品或正二品官官衔。开封府(也叫汴京)作为北宋京城第一衙门,地位超然,府尹总领府事,负责京师大小事务,民政、司法、捕捉盗贼、赋役、户口等政务。由于开封府尹的重要性,所以在北宋初期多由皇族亲王兼任,比如宋太祖之子赵廷美就曾出任开封府尹。
但实际上亲王兼领开封府尹只是挂名而并不管事,管是的是少尹或临时委派的官员,也即我们俗称的“权知开封府事”,当过这一重要官职的,除了名气最大的包拯,包括寇准、范仲淹、蔡襄、欧阳修、宗泽等北宋名臣都当过开封府尹。
综合:太师与丞相之间,太师的官衔最大,毕竟是三公之一,其地位自然是非常尊崇的,但是若论实权,太师就远非宰相可比了。宰相是两宋全国最高行政长官,总揽全国军政民大事,是真正的实权人物。
而开封府尹和六部尚书,开封府尹严格来讲地位要在尚书之下侍郎之上,但是由于开封府尹总揽京城事务,地位特殊,且有亲王兼领之例,事实上其地位权力和六部尚书是不相上下的。
包拯的开封府尹是正三品官员,身为北宋都城的府尹自然是备受瞩目的,包拯虽然官职不是顶级的但权力却是顶级的,我们可以看到身为开封府尹的包拯其管辖权限似乎不仅仅局限于开封地域,凡是全国各地有冤的人都可以到开封府来告状,所以包拯更像是朝廷的最高大法官。
六部尚书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尚书相当于部长,六部尚书的副手被称为侍郎,相当于副部长。六部尚书属于从二品,各自管辖自己分内的那摊子事儿。
表面上来看包公的开封府尹的官衔是最低的但由于他掌握着很大的实权,事实上他比太师和六部尚书权限更大。因此最后的排名是王爷、丞相、开封府尹、太师和六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