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位升空的女航天员刘洋所在的机组是,刘洋哪年进入太空?
我国首位升空的女航天员刘洋所在的机组是,刘洋哪年进入太空?
刘洋是2012年6月16日进入太空的。
2012年的今天,第一位中国女性刘洋被发射到太空。
中国女子刘洋在这一天发射时年33岁(1978年10月6日出生)。她已婚。
她是神舟9号机组人员中的一员,这是中国载人飞船的第四次飞行。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一任务是在有史以来第一位女宇航员(1963年著名的苏联宇航员瓦伦蒂娜·特列什科娃)发射49周年之际发射的。
这次发射后,中国成为历史上第四个成功将一名妇女送入太空的人(继苏联、美国和俄罗斯联邦之后)。
在这一天,中国女子刘洋33岁(她于1978年10月6日出生)。
刘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一名运输飞行员。她的军衔是少校。
刘洋已婚,有一个孩子。在上述的神舟9号任务中,她在太空中度过了13天。
有趣的是,她和另外两名男性宇航员的任务包括与天宫一号中国空间站(历史上第一个中国空间站)对接。这也是第一次与空间站进行载人对接。
宇航员去太空回来后身体通常会发生什么变化?
宇航员返回地球后需要至少四个月的疗养恢复,因为他们在太空游之后,肌肉会萎缩、骨骼会流失、更容易患椎间盘疾病等,身体发生一些变化。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位航天英雄送上天宫,这是中国人首次登上自己的空间站!
执行太空任务,向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太空中的微重力环境是最大的挑战,宇航员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在升空之前需要进行各种特殊训练。
宇航员不仅要掌握航天理论知识,熟悉空间站操作系统,还有强化身体的各项机能,以适应失重的太空环境。
因为在微重力环境下,宇航员的身体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发生在空间站执行任务的这段时间,即使返回地球之后,有些变化仍然会遗留下来。
我们先来看看,宇航员在太空之中,在微重力的环境之下,身体都会发生哪些变化。
1、宇航员在空间站执行任务期间,生活上会遇到那些问题,身体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宇航员上太空执行任务时间最长的,就是在空间站上的工作和生活,他们在需要在那里待上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的时间。
空间站所处的位置在距离地球400千米处的高空,是失重或者微重力的环境,微重力会造成宇航员的身体发生很多变化。
1、首先,宇航员在空间站会长高,在微重力环境下,脊柱不再像在地球那样受到挤压,椎间盘和脊椎周围的肌腱和韧带会完全放松,身高会自动增加。当然了,这种身高增加在宇航员返回地球后会再降下来。
2、其次,宇航员的体液会发生变化,还是因为微重力的影响,他们身体里的体液会流失,特别是血液会减少20%左右,这在空间站并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血液的流失就是为了适应失重环境,但如果突然降到地面,就会造成不良后果。
3、再者,宇航员的内分泌会紊乱。空间站上的昼夜交替跟地球不一样,24小时之内会绕地球飞行16圈,也就是说每90分钟就会出现一次昼夜交替。这让宇航员的时间感发生错乱,身体各项机能不能马上适应这种变化,内分泌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紊乱。
4、第四,宇航员刚登入空间站时的睡眠质量会很差。我们在地球上睡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体根据白天和黑夜来分泌褪黑素。褪黑素是促使人们产生困意从而休息的激素,但在空间站内,需要保持灯光照亮,宇航员很难有黑夜的睡眠环境。
而且,在失重环境下睡眠,没有那种“躺着”的舒适感,整个身体处于漂浮状态,宇航员刚到空间站的几天,睡眠质量非常差。
总之,宇航员在失重的空间站上工作生活,会面临很多挑战,即使在地球上做过失重训练,他们也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太空环境。
而且在空间站上,身体上的变化是无法阻止的,这也是宇航员需要经过严格选拔和训练之后,才能执行任务的原因。
宇航员在太空站上的身体变化,大部分在回到地球之后会渐渐恢复原来的状态,但有些改变是不可逆的。
接下来我们看看,宇航员在返回地球的时候,会经历怎样的过程,身体上又要面临怎样的挑战。
2、宇航员返回地球时所要面临的挑战如果你问一名宇航员,升空和降落两个阶段,哪个阶段的体验更舒服。他一定会告诉你是升空的时候,因为返回地球的过程实在太难受了。
就拿国际空间站来说,宇航员从400千米的高空,返回地球只需要三个半小时。搭载宇航员的飞船,以25马赫的速度撞击大气层,以达到减速的效果,才能返回地面。
最具挑战的两个时间点,是返回舱打开降落伞和撞击地面的时候,宇航员需要承受巨大的撞击力,所以宇航员的座椅都是专门按照他们的身形定制的。
另一个挑战是返回舱进入大气层之后,是以翻滚旋转的一种状态坠落的,宇航员虽然经过专门训练,但也会头晕目眩。
返回舱在落地的瞬间,会遭受严重的撞击,宇航员就像遭遇一场小型车祸,很容易受到伤害。
我们从一些新闻报道上可以看到,宇航员返回地球后,都是由工作人员抬着走的,这并不是他们在耍大牌,而是真的很难站起来。
宇航员在太空的时候,肌肉萎缩、体液流失,血压下降,而且刚刚经历快速的翻滚和坠落,整个人都是头晕目眩的。恶心、反胃、头晕、失去平衡是最常见的情况,刚刚回到地球的宇航员,需要马上安排检查和治疗。
一般宇航员返回地球之后,都要历经包括隔离期、疗养期和恢复期在内的,为期四个月以上的调理期。
经过修养调理的宇航员,肌肉萎缩和体力下降的情况都会得到缓解和恢复,但有些身体变化却是不可逆的。
那么执行太空任务,对宇航员的身体会产生哪些长期影响呢?
3、太空飞行对宇航员的健康有哪些长期影响其实每个宇航员都明白,长期执行太空任务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是有影响的,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为航空事业做奉献。
1、首先是肌肉退化。
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失重环境下骨骼肌不再需要保持拉伸状态,它会自动萎缩,背部和腿部的肌肉也会退化。宇航员进入太空之后,十天左右的时间,就会失去20%的肌肉。
其实空间站上是准备了锻炼设备的,宇航员可以在上面进行跑步锻炼和体能训练。
但是小范围的训练很难改变需要长时间固定姿势才可以维持的肌肉退化,比如骨骼肌只有在长期拉伸的状态下才会变得粗壮,短暂的训练无法阻止它们的退化。
而且微重力环境会让身体各组织肌肉重新分配,以适应失重的状态,这种改变是很难逆转的。
2、其次是骨骼流失。
长期在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很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骨骼需要外力刺激的情况下才会生长,骨骼受到挤压或者扭转应力,会变得粗壮结实来防止骨折。
但是在太空这种微重力环境下,身体几乎不需要用力,骨骼也不会受到挤压,也就不再生长,骨质甚至会流失。
一般情况下,宇航员每个月会流失1.5%的骨组织,流失最多的是骨盆和下脊柱。相比之下,在地面上,老年人要花一年时间才损失同样多的骨骼。
另外,宇航员流失的骨组织会被身体吸收,这导致他们更容易出现肾结石。
而且骨质的流失是无法逆转的,宇航员返回地球后的恢复调理,无法将骨骼调整到之前的状态。
3、视力下降。
虽然目前不太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视力下降,但各项数据表明,执行太空任务的宇航员,60%会出现视力下降的情况。
4、宇航员遭受高强度的辐射,患癌症的几率会更高。
宇航员执行任务时,有特制的防护服保护他们免受辐射的袭击,但是宇航员还是会受到太阳辐射以及其他宇宙辐射的影响。
宇航员在空间站,每天接受的辐射量为0.7到1毫希沃特,相当于每天接受8次X光胸片,在太空工作6个月,受到的辐射相当于地面60年。长期大量遭受辐射的话,患者概率比普通人要更高。
5、脊椎疼痛
前面我们提到,宇航员刚到太空时,脊椎周围的肌肉处于放松状态,会慢慢变得软弱。当宇航员重返地球时,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脊椎恢复到原有的压力,但脊椎周围的韧带和肌肉却没有及时恢复,就会出现颈椎、脊椎疼痛的情况。
有数据小时,执行完长期太空任务的宇航员,在返回地球第一年时间里,患椎间盘突出症的概率要比正常人高四倍。
6、免疫功能紊乱。
如果一个人的睡眠不足、压力过大、生活作息不规律、长期处于孤独状态或者遭受辐射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出现免疫功能紊乱的。
而宇航员把这几项全都占完了,他们睡眠质量比较差,日夜颠倒,长期处于狭小的空间站工作生活,而且遭受较强的辐射,这使得宇航员在太空时,免疫功能非常紊乱。
返回地球后,有些宇航员的免疫功能无法快速恢复,他们更容易感染细菌和病毒,也更容易患病。
总而言之太空任务对宇航员的挑战是极大的,它不仅考验宇航员的科学理论知识,还极大的挑战他们的身体状况,没有强大的身体,是无法胜任宇航员这个角色的。
不过随着我们航天技术越来越先进,对宇航员的身体保护也越来越健全。宇航员返回地球之后,大部分在调理修养一段时间后,可以恢复到以前的身体状况,但有些身体改变是无法逆转的。
最后我们一起向航天英雄致敬!感谢他们为航天事业做出的努力和奉献!同时预祝三位航天英雄,圆满完成任务,顺利返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