戾气危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或家庭越活越惨?
戾气危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或家庭越活越惨?
答:不懂转型的、待在小地方、观念保守的人;
白手起家话说我的初中同学叫阿锋,他是一个勤劳肯干又聪明又帅气的人。
1995年我们初中毕业后,我们班很多同学没考上中专或高中就去广东或泉州进厂打工。我是一路读高中考大学的人。我们班同学邀阿锋去打工,他笑笑地说,待在家里多好,到处是认识的人,没打工的压力。
我们当地煤炭资源比较多,很多人搞起煤炭相关的生意,生活慢慢变富裕起来。
阿峰看中煤炭运输行业,于是他跟了几年车,跟车很累,一般是晚上,很累也无聊,工资基本没有,吃住跟司机,跟车对他来说,最好的就是偶尔可以摸摸车,学学驾驶技术。他学会驾车就去考驾照。
他平时喜欢结交朋友,人缘好,大家对他的印象都十分好。大家知道他一心想搞运输赚钱,经常帮他出谋划策。他很快从农村信用社和当地的车队贷了款,买下了人生第一部货车。
从此,天还没亮他就开着自己的车去煤山,早早地在煤窑口排队进煤,然后又载着满满一车煤出发去广东找工厂买。
我们当地离广东近,广东在改革开放后,很多工厂遍地起,很多工厂需要大量的煤。阿锋人很聪明,在学跟车的时候就很会跟这些老板打好关系,当时还很少人有手机,主要用传呼机,他就早早把老板的传呼号抄下来。后来阿峰的生意都靠这联系业务。
短短的一年时间,他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甘守家里发展赚到钱后,当地说媒的人特多,阿峰一一拒绝,他自己正喜欢上一个姑娘,他们也谈了二年恋爱,谁知道姑娘的爸妈委托在省城的亲戚帮忙找到了一份铁饭碗工作,她离开时叫阿锋去大城市发展,阿锋却伤心的说还是在家里发展好,当时我正好在省城读大学,阿峰经常委托我送礼物给她,但是她知道阿峰不肯到大城市发展,也慢慢转移到自己的新工作中,之后他们沟通越来越少,最后就没联系了。
恋爱的失意后,阿锋更投入事业。也在这个期间结识了广东好几个大老板,订单也十分稳定,车子也增加了5部。
事业成功下,婚姻却草率完成,阿锋的车子经常去维修,他的妻子是维修厂老板的妹妹。他老婆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没啥见识,又爱管钱。结婚后,他的财政大权基本交给老婆管。
观念保守,不思变阿峰身边赚到钱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总是劝他去县城或市区去买房,当时县城房价也就800元每平方(现在涨到8000元每平方);而当时市区房价1100元每平方(现在涨到14000元每平方),刚开始他还问老婆,没想到他们夫妻一致认为待在农村好,几万块钱就可以建小洋房。后来他就跟别人说,还是农村好,有钱放银行存利息,外面买房要利息。身边的人也不劝他去买房了。
阿峰依旧自己弄车队,弄煤场,扩大投资,越投越多,几百万都放在运输车队里。(汗颜的提一下:我大学2003年刚毕业,在省会工作,工资也才1200元)。后来越来越多人做煤炭运输生意,而他身边以前的有钱的朋友慢慢转行或置业。有人邀他去市区买店面,当时市政府大力开发经济,规划了一片区域为商业圈,当时店铺很多又很便宜,店铺是一栋栋的,三层的,一楼店面,二三楼可以办公和住家。当时商铺是按套买,位置好的,20多万,位置差点18万左右,阿峰的朋友们联手在一起整条街的店铺买下。阿峰夫妻一起商议,一致认为不要被政府骗了,那么偏的地方设商业区,买店面,不要钱打水漂了。农村生活好,有钱又过小资生活,每月银行利息还高。他们夫妻撸起袖子继续干运输事业。可是他们夫妻没想到的是政府大力扶持下,政策倾向商业圈的发展,那个商业圈变成商业中心,店铺也一直涨,到现在升值到180万左右。
不思转型随着国家的发展,国家对环境越来越重视,各地政府关掉污染大的工厂。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压缩工业锅炉和工业窑炉烧油、节约用电、节约成品油、节约工业锅炉用煤、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合理用能等5个节能指令,开始在行政法规层面规制节约能源。广东的中小型厂纷纷倒闭。阿峰的生意也受到影响,生意上的竞争越越来越大。但阿峰还一直坚信靠自己良好的人脉能够坚持住。没想到2008年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在农村的他也深受打击。生意也勉强维持住。
在前几年国家对中小煤窑采取强制封闭,不得开采。阿峰的生意更是雪上加霜,进不到煤,也不知道卖给谁。偶尔跑几车,卖给小厂,还经常欠钱,后来他直接把车闲置下来,一放就变成废品,最后每辆车一万出头就卖掉了,好几十部车处理完后,积蓄也差不多赔光了。生意不好做,镇上的人也多了。阿峰没事情可做,于是经常跟别人打麻将,他老婆发现商机,开起麻将馆,从此他们每天在麻将馆度过,生活也越来越糟糕了。
正是人生变化无穷:
创业成功,观念保守,不听朋友劝,置房置店铺,错失好时机;
坚持农村,不思转型,开麻将馆,吃懒人饭,自己也搭进去。
开实体店被电商冲击?
实体店走到今天,是咎由自取!可以说传统商业模式已经严重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自己把自己给作死了。
1、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体店买电脑的案例:张先生在实体店买了一部电脑花了8199元,又被忽悠着花了600元按操作系统,结果后来在网上一查才4000多元,张先生气愤不已找电脑店理论,可是实体店根本不理,直接告诉他说,想买便宜货就到网上买,实体店就是贵。所以不是实体店生意不好,而是实体店损人利己的经营模式把消费者赶到网上消费了,可以说传统商业模式严重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
2、中国企业在商业流通领域花了太多的心机,中国企业的老板从骨子里就轻视技术,认为技术不值钱只有产品和那些损人利己的三十六计、七十二招的营销才是商业,缺乏最基本的商业和工匠精神,以投机取巧为能事,严重偏离商业本质:为了把10元钱的东西卖到100元钱费尽心机,在信息闭塞和商品短缺时代大行其道,赚取大量的财富。但是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消费者知道了产品的真实价格和有了更多的选择权,用脚投票后,原先的一套吃不开了行不通了,就开始骂马云骂电子商务埋怨经济差生意不好做。其实传统生意模式本身风险大成本高而且效率极低,已经不适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了。
3、 我们看一下商业的发展史:
①、商业1.0时代,是原始的物与物等值交换的时代,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短距离交易,体现个人价值没有创造社会价值。②、商业2.0时代,货币的出现,个人劳动得到社会的认可,社会化的大交换出现了。但是因为人的贪婪导致货币不能体现产品的真实价值,交换不平衡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积累导致资本的出现。今天的大多数实体店和互联网电商还处在商业2.0阶段,所谓的互联网电商只不过是传统商业换了个地方卖东西而已,本质上没有变化。③、商业3.0时代,资本完成了原始积累后,投资生产和商业制造更大的差价,差价落到资本手里产生巨大的贫富差距问题。为了调节贫富差距,让底层普通人也能参与到财富的再分配中来,于是股票出现了。④、商业4.0时代,因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周转,金融应运而生为生产和商业注入资金提供流动性,工厂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商业空前繁荣,社会经济在越来越发达的时候,80%的社会财富通过各种金融工具集中到20%的人手里。例如房地产就是最大的金融工具。⑤、商业5.0时代,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的出现,互联网上消费者定制生产产品,精准匹配供需关系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也没有中间商的生存空间;而消费者通过自生产健康饮食和社会化产品等值交换,物与物的交换等值交换实现了个人价值;个人通过互联网社群分享价值共享利润实现社群价值,也就是社会价值,因为社群是数字化时代的社会形态。3、今天已经是数字化时代是商业5.0时代了。今天的实体店必须明白,现在的客户不是来自大街上而是养在自己的社群里;今天的实体店卖得是价值而不是赚产品差价,价值就是为消费者解决问题的能力,钱是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后的回报;今天的实体店必须建立线上直播间和社群,线下体验店的O2O模式,是现代商业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是集服务、交易的综合服务场所。如果实体店还想靠营销广告洗脑,靠销售人员忽悠已经严重透支消费者的信任,已经彻底行不通了。为什么感觉现在好多人戾气特别重?
因为压力,不管这种压力来自于何方?总之惆怅会使更多的人烦恼,有个别的人在烦恼的日积月累下就会产生戾气。关于戾气二字的解读是这样:戾气是一种做事会极端,也属于一种残忍做事做到最狠,偏向于凡事极端的风气。在中医医学中戾气与正气相反,与邪气对应。
为什么感觉现在好多人戾气特别重?本人认为:关键在于我们是否需要通过社会这个层面对戾气重的人缺少了注孤性意识,在某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没有想到此类事件发生的后果,对此有松懈和不坚持的打击与躲避。其实最容易让人理解的戾气就是“杀气”。
戾气重的人并不一定是杀人,有更多戾气重的人表现方式是无耐心,出口就会破口大骂,及对一些不值当小事件的发生、也要进行激烈的反对、而要达到必须严惩势不罢休的绝望才算完。戾气不是什么好事,我们在生活中尽量避免戾气过重,否则会导致不可思议的后果。
我们的身边就有戾气太重的人,就像谁都该他200吊似的。友好的结论就是:心态平和一点,自我控制戾气这么大,不开心的事儿谁都会遇到,如果人人都可以用戾气做事?社会就无法做到安定团结,又怎么能安然自在的度过一生?
普京之前是做什么的?
随着这次冲突的持续进行,如今的普京估计是这个地球上最出名的人了,也是最受关注的人了。大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普京下一步到底会干什么呢?其实抛开所有的立场问题不谈的话,普京本人还是非常优秀的。他的经历其实就是一部从底层奋斗到最高层的励志故事。普京,1952年10月7日出生于列宁格勒,也就是现在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市了。普京出生的时候正处在美、苏争霸时期,也处在苏联纵横世界的时期。
普京的父亲曾经是一名苏联军人,二战后被分配在工厂做技术工人。普京的母亲伊万诺夫娜在41岁那年才生下了普京。 比较悲伤的是:在这之前,这对夫妻的两个孩子,都在二战期间因病夭折了。
普京小时候应该是跟其叔父生活了好几年,具体的原因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一直到普京上小学的时候才再次回到了父母的身边,一家人住在工厂宿舍楼的一间面积不太大的小屋里。
当时普京的身材比较矮瘦,常常还受到大孩子欺负。
为此普京还积极主动去工厂的俱乐部学习柔道和摔跤,估计练好功夫应该是为了不被别人欺负。这也可以看出,普京从小做事就很有目标,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俄官方是这样说的:普京小时候很顽皮,六年级才当上少先队员。这也可以看出一个事实:普京小时候也并不是老实听话的孩子。可是普京的学习成绩一直都非常的好,已经好到了学霸级别了。
1975年,当时年仅23岁的普京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还获得了经济学博士的学位。这也可以看出另外一个事实,普京的家庭环境一般、背景其实也一般,所以说:普通人靠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到哪里都不会有错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普京大学毕业以后主要干了什么工作呢?大家应该都知道:普京大学毕业以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克格勃里面去当特工了。当年跟普京一起毕业的还有一个后面的大人物叫做:伊万诺夫。
当年大名鼎鼎的克格勃是个什么段位的部门呢?克格勃,全称为“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与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军情六处和以色列摩萨德并称为“世界四大情报机构”。
不过说句实在话:这个部门后来在苏联人心中以及在全世界的名声都不咋地。
普京毕业以后就加入了克格勃工作了,并且为此还接受了一年多时间的相关训练。1976年,普京正式成为了一名克格勃特工,两年后他进入了列宁格勒情报机关的机要部门工作。
他在这个部门工作了五年多的时间。一直到1983年,普京被组织派往莫斯科的克格勃学校学习了一年。
这应该算是提拔前的培训学习以及思想教育工作,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我们这里好像也是这样的。
1985年至1990年,普京被派往驻东德的克格勃工作了。根据资料显示,普京的工作其实是负责在东德收集当时西德的经济谍报。1990年,两德统一了以后,普京回到了苏联。
第二年,也就是1991年8月的时候,普京辞去了在克格勃的工作。据传在最难熬的岁月里面,普京为了生活还开过出租车。
大家应该都知道1991年底苏联解体的事情,估计普京也是不想卷入太深了、有明哲保身的动机。
左一就是索布恰克很多人都知道普京无数次地在各种场合都提到了自己有一个恩师——索布恰克。这是普京在上大学期间的老师,并且是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共同的老师。
索布恰克是个典型的学而优则仕之人,苏联解体的时候索布恰克虽然不是最高层内部的成员,但他是叶利钦总统委员会的委员。
索布恰克还制定了19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并担任制宪会议的领导职务。
索布恰克后来成为了圣彼得堡市的第一市长。在大学任教期间索布恰克就非常欣赏普京而且私人之间的关系也不错。当时普京正好从克格勃辞职了,于是就跟着老师索布恰克勇闯政坛了。
普京后来跟索布恰克几乎形影不离,同时也成为了索布恰克的左膀右臂了。普京先后担任了:圣彼得堡市市长顾问、市政府对外联络委员会主席和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等等职务。
1996年的时候,索布恰克在竞选第二任圣彼得堡市长的时候失败了并且惹上了一身的麻烦。后来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据传是普京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的恩师用飞机送去了法国。
普京最大的靠山索布恰克走了以后,那么他在圣彼得堡市也就不好混了。普京自己也不愿留在圣彼得堡工作了。
此时有一个人对于普京来说特别的重要,这个人就是普京的同乡、当时担任叶利钦总统办公厅主任的丘拜斯。这个人一直到今年才离开普京的,大家有时间可以查一下——我就不仔细说了。
普京通过自己同乡丘拜斯的介绍和引荐当上了:俄总统事务管理局副局长。这期间普京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负责国家的外国资产,并组织将苏联的原有资产转移给俄罗斯联邦。
从这以后普京的事业进入到了快车道了。
1997年3月,普京出任俄罗斯总统办公厅总务局副局长;3个月后调任总统办公厅监察总局局长。
1998年5月,普京被晋升任为俄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到了7月的时候,叶利钦又任命普京兼任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前身克格勃)一把手。
1999年3月,普京任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同年,叶利钦指定普京出任总理。
其实在这个时候叶利钦已经明确对内、对外表示:普京就是自己的接班者了;普京也表示自己愿意干这个事情。
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突然宣布辞职了,按照当时俄罗斯的宪法规定:大选之前普京就已经是代理总统了。
俄罗斯后来又把原定于2000年6月举行的大选提前到了3月——从此以后,普大帝就开始了自己漫长的大帝生涯了,一直到今天。
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叶利钦为啥要突然辞职呢?背后的具体原因我肯定是不知道的,但是目前分析大概有三个原因:一是,叶利钦自己的身体出现了问题,心脏有问题。他在担任总统期间多次出现了晕倒的情况。叶利钦还做了好几次的手术,身体不行了当然就不想干了——命最要紧。
二是,当时俄罗斯经济在叶利钦的“休克疗法”之下,几乎已经处于一团乱麻、无力回天的状态了。叶利钦应该觉得晚走还不如早撤,越往后麻烦越大。
三是,据传普京与叶利钦达成了某种协议,大概意思就是:不会学习赫鲁晓夫、不会去找叶利钦的麻烦。叶利钦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普京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接班者了,他放心让普京接班。
好了就写到这吧!叶利钦当年到底选的对还是不对,这也只有交给历史去评价了。大家有什么补充的可以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山西朔州谩骂学生教师被降级调离涉事学校领导被免职?
郑重提示:客观讨论,理性发言,发言之前,请先看完
一名女教师的“发飙”,竟然引来取消教师资格证的严重后果?
7月19日,山西朔州的一则官方回复,针对朔城区第六小学某教师的过激言行引发的舆情,做出了调查结论。
我们来捋一捋整个事情:
首先从事件的诱发原因来看,是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给班主任送花,没有给某女教师送花。
坦白讲,站在一个老师的立场上,这样一个毕业典礼,学生或者家长要表示心意的话,东哥没有办法判断这花送得是否合适!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不能完全站在某一方的角度来看整个事件。
从学生的角度说,拿一束花来送给班主任借此羞辱这位“发飙”教师?
显然这种可能性太低了——然而,这位“发飙”的女教师,恐怕就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这个老师“发飙”了。
而且不仅仅是“发飙”,还不让学生走,让全体学生罚站甚至说当孩子不知所措的给家长打电话想再买一束花的时候,这位女教师抢夺电话辱骂家长向学生吐口水。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的时候,这位女教师的行为就已经是非常恶劣的——这不仅仅是“发飙”,从控制情绪等诸方面,也已经说明她不适合做老师——甚至有寻衅滋事侮辱他人,触犯法律要被拘留的可能性。
因为这已经不是正常的师生交流,或者说师生教育,是携老师之地位对学生以及家长进行辱骂。
显然,这位女教师是要把这位家长施加于自己身上的难堪(这是女教师“发飙”的理由)要找补回来。
姑且不管这位家长是有意或是无意的,女教师的这种过激乃至“发飙”式反应,已经完全超出了一个教师的言行底线。
所以,管理部门对这位女教师做出严肃处理,东哥是赞成的。
但是,留党察看,薪资等级一撸到底,取消教师资格,调离教育系统——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处理,甚至说是打击!
取消教师资格,意味着这位女教师一段时间内不能再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甚至说有这样的一种劣迹,她已经终生不再可能考取教师资格,这已经断绝了她做教师的一条路。
女教师罪有应得,她的所作所为,得到这样一个结果,并不冤枉。
但是这样的一种公布,在东哥看来,还真不如开除公职来得痛痛快快——虽然这是她自己作出来的。
对于校长的处理,东哥是有些不解的:一个正校长三个副校长免职——领导责任必须有,然而这样的“负责任”,颇有替罪羊之嫌。
作为一个一线教师,东哥一向屁股是坐在老师这一方的,对于校长乃至于基层的教育管理者,其实并不感冒,有时候甚至颇有微词。
但是这一次,这几个校长被直接免职,东哥觉得,是有些问题的。
为什么说有问题?
校长作为一个管理者,的的确确负有领导责任。
但是,整体的领导责任与教师的个人行为之间,又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
一句话:免职有点重,连带三个副校长的免职,已经颇有点“连坐”的嫌疑了。
这三位副校长,如果来分析一下的话,恐怕有抓教学的、有抓德育的,是不是连抓后勤的副校长也被免职了呢?
我们只需类比一下就知道,如果班级学生出了比较大的问题,例如和同学打架爆粗,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是不是要一并免职?
这样的一种带有“连坐”性质的惩戒方式,而且采用的是快准狠的节奏——目的很简单,显然就是为了以最快的方式平息舆论。
这种应对方式,近年来被基础教育管理部门乃至校长们普遍运用,实际上本身属于对教育问题的武断处理,后续伤害极大。
许多的冲突是在学校这个环境中以师生冲突或者老师与家长冲突的形式爆发出来的,一旦剧烈爆发,就会引发一波舆情。
所以舆情爆发之后,基础教育管理者往往采取一种快刀斩乱麻式的平息方式,借以息事宁人。
而这种处理方式本身,是有问题的。
我们并不是说这一次朔州的处理有多过分,我们说过了:这位女教师属于是咎由自取。
但是这种处理本身所涵盖的含义,却不是一种正常的教育问题处理方式。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做一下假设或者想象:
比如说这位女教师没有“发飙”,我们再来考虑一下这个学生的做法或者家长授意是不是合适?
我们设身处地代入自己,看一看会不会觉得难堪?
东哥也代入了,结果是大概会很生气,不患寡而患不均,班主任被学生看中理所应当,但是忽略教师感受,起码这个学生或者说家长的做法有欠妥之处。
如果这真的是家长有意为之——说实话,这种情况在一线并不罕见——或者说,这位女教师绝对是这样认为的。
当然,这并不构成女教师“发飙”的理由,如果她能保持克制,理性对待,才不失教师风范。
从班主任的角度,不应该因为学生的肯定就被冲昏头脑,同班任课教师的颜面,是必须要顾及的。
不客气地说,这位班主任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转圜这件事,比如说“这束花是某某代表全体同学献给全体任课教师的”,虽然可能很生硬,但不至于使之发生到这种程度。
这样的一件事,折射出的,是一线教师的情绪管理乃至个人素质问题,也是基础教育管理部门在处理此类事件的惯性息事宁人,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