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战区,连云港有哪些名人和名事?

2024-08-11 22:39:40 66阅读

高丽战区,连云港有哪些名人和名事?

连云港名人我再补充八位:

高丽战区,连云港有哪些名人和名事?

董家鸿 1961年3月出生,连云港市灌云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外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执行院长。

徐红星 1970年出生,连云港市灌云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

程津培 1948年6月出生,连云港市灌云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有机化学家,曾任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任之通 将军 1947年出生,连云港市灌云人,少将军衔,原天津警备区政治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龚翔宇 1997年4月21日出生,连云港市人,国家女子排球队运动员,奥运冠军,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金牌获得者。

侯 勇 1967年2月出生,连云港市赣榆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代表作《冲出亚马逊》、《大染坊》、《陈赓大将》、《烈火英雄》等。

周惠林 1967年2月出生,连云港市赣榆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代表作《我是特种兵》、《利剑》、《狼烟》、《壮士出川》等。

吴 玲 艺名小海鸽 1961年出生,连云港市灌云人,江苏省淮海剧团著名淮海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2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艺术表演主角奖获得者。代表作《樊梨花点兵》、《皮秀英》、《豆腐宴》等。

完颜娄室和完颜宗弼金兀术哪个更厉害更有统帅之才?

我觉得完颜娄室更厉害,更有统帅之才。

完颜娄室是女真族完颜部人。在灭辽攻宋的战争中。统率大军,从东北战场一直打到西北,驰骋在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所向无敌,战功累累,以其大智大勇而名闻天下。成为金朝的开国功臣和开疆拓土的一代名将。

寿昌五年(1099年),年仅21岁的娄室,接替父亲任七水部部长,乾统二年(1102年),萧海里举兵叛辽,逃入女真部的所辖之地,派人见穆宗盈歌,说要与女真合兵抗辽。穆宗认为,当时不具备抗辽条件,怕因接纳萧海里而引火烧身,便决定助辽消灭萧海里。为慎重起见,盈歌命娄室探查虚实。娄室带尖兵,很快接近萧海里军驻地,完全掌握了叛军的部署情况。穆宗根据娄室的报告,决定全线出击。完颜娄室率其所部,一马当先,冲入敌营,忽然一字排开,劲箭对准萧海里齐发,萧海里中箭落于马下。阿骨打驰马上前,俯身一刀,即砍萧海里人头于马下,萧海里军顿时烟消瓦解。穆宗盛赞娄室察敌之智,助战之功,特赏给他铠甲、战马等。

当高丽出兵侵占辽之曷懒甸,并筑九域威胁女真人时,娄室奉命与原王一起反击。娄室见久攻不克,就对原王说:"我们应阻遏敌之外援而歼灭之,并断绝他的粮道,城可不攻自下。"原王采纳了他的建议,终于攻克了高丽所占的五座城堡,其它四城之敌,也不敢再侵扰女真边境了。

随魏王斡带讨伐叛军时,其城一时难下。娄室就率军绕到城的东南角,乘敌人不备,第一个登上城头。挥巨斧砍楼柱时,飞来一箭,娄室急避之,箭中其手,穿透斧柄,钉于柱上。娄室以左手拔箭,血溅城堞,但他仍然攻城不已,其勇夺魂慑魄,叛军见之而怯,娄室勇往直前,立斩数人。随他登城的士众奋力拼杀,此城遂破。斡带亲自查看他的箭伤,称他“勇冠三军,功居其最。”

完颜阿骨打前半生为女真部族的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同时,也为灭辽做了充分准备。但是什么时候伐辽、怎么伐辽?阿骨打一时还下不了决心。于是问计于女真军中勇略兼备的娄室、银术可:“辽人骄横自大,并且得寸进尺地损害女真族利益,又强迫完颜部以外的部族防范和钳制我们。我想先剪除辽国监视和控制我们的北疆前哨之重镇,以此来张扬我们的军威,然后进伐辽国,如何?”娄室说:“辽人内外交困,就像强弓射出的箭,已经到了末了。可以攻伐它!”听了女真“战神”的这番话,阿骨打才下了首先夺取宁江州的决心。

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伯都纳古城)地处辽直辖区的边境,是辽朝控制东北女真等族的军事重镇。女真族誓师伐辽前,这里设有榷场(集市贸易场所)。女真人以北珠、人参、松实、白附子、蜜蜡和麻布等与辽人交换,常受契丹人巧取豪夺之欺压。阿骨打之所以选中它作为攻击的目标,除此城具有战略地位外,也相信攻伐此地会激起女真人同仇敌忾的士气,特别是当时守卫这座城的驻军不满800兵,而且多是由契丹、女真和渤海等人组成的杂牌军。更由于娄室等人的再三请战,阿骨打决定在辽国重兵尚未集结于此时,提前攻取宁江州。

阿骨打率2500人首战宁江州,除留国相撒改等留守,以防宾州(今吉林榆树大坡古城)之敌外,当时女真完颜部的所有著名战将都参加了这次战斗。天庆四年(1114年)九月下旬,阿骨打率军誓师来流水。九月二十三日,突破唐括斡甲防线,致使辽耶律谢石军将死兵溃。娄室随阿骨打追溃军于宁江州下。辽都统萧兀纳知其孙死于女真箭下,悲惧交加,带百余骑出西门而逃。

留下的海州刺使高仙寿和防御使大药师奴负隅顽抗,完颜娄室力避兵锋,绕至防守薄弱的宁江城南,令数名持强弓硬弩者于城下掩护,他带着年仅17岁的儿子率先登城。力敌万人的娄室如入无人之境,而其子活女却在城上受到辽兵围攻,伤及多处,血流不止,但仍力战不却,后被冲上去的女真兵强行扶于城下。阿骨打亲自为他包扎伤口,并把自己用的良药给活女用,说:“良将虎子,日后必成大器!”在攻打宁江州的七个昼夜里,女真兵把此事传为佳话,从而军威大振,士气陡长,特别是完颜娄室,更是感恩戴德,奋其智勇,终于全歼了宁江州之敌。

女真人首战告捷,阿骨打论功行赏。他又制定军队编制,以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授任完颜娄室为猛安(千夫长)。

宁江州失陷的消息传到辽廷,天祚帝十分震惊,遂迅速调兵遣将,结集10万大军于出河店(今吉林前郭尔罗斯塔虎城),准备将人数不多的女真兵全部剿灭。当时,阿骨打只有3700人,能否以少胜多,转危为安?许多人提出异议,但以娄室为首的勇将们却信心百倍,于是,阿骨打再次以宗翰、完颜希尹为谋主,以娄室、银术可为将领,率3700铁骑乘辽军尚未完全集结之时,星夜兼程奔袭出河店。娄室等人于拂晓前赶到混同江边,他身先士卒,铁马锐卒踏破冰河,奋勇突袭,尚在梦中的辽军闻讯逃,10万辽军溃败。

出河店大捷后,阿骨打命娄室招谕占领区内系辽籍的女真诸部。首先降服一部长,并给其他部长施加压力。部长们告急于辽,辽帝派兵来援。娄室率领自己的精锐之师和已降的女真部之人,偃旗息鼓,乘其不备而发动电闪攻势,大破辽援军于途中,追杀千余人。第二天,奚部3000千人讨伐娄室军,娄室一马当先,立斩其将,生俘辽国监战的银牌使者,3000奚军闻风丧胆。娄室乘胜而进,遂平许多原属辽籍的女真诸部。

宗室军率完颜斡鲁古征战于咸州之地,因遇到辽国重兵,阿骨打派娄室与斡鲁古合兵御敌。娄室根本没把辽军放在眼里,他亲自率军前往,败咸州3000强敌于境,乘势而进,斩敌将之首悬于马前,然后才与斡鲁古会面。斡鲁古乃宗室悍将,攻城掠地从未败过。他居功自傲,素不服人。见娄室用兵杀敌勇毅如此,十分佩服。不久,听说辽兵又来了,娄室留下4谋克精锐之兵各守城之一门,与斡鲁古渡河待战,斡鲁古军为右翼,娄室军为左翼。辽军分别向左、右两翼金军冲来。娄室以坚不可摧的战阵击败冲击他们的骑兵,辽军兵败如山倒,娄室乘势掩杀,此支辽军无一人得脱。斡鲁古迎战另一支辽军。他见对方兵众势猛,遂率兵退却于城中,辽兵紧迫至城下,斡鲁古与娄室所留4谋克兵丁整装列阵。不一会儿,大获全胜的娄室收兵城下,从背后猛捣敌军,斡鲁古也大开城之四门出战,里应外合、内外夹攻,辽兵之精锐受重创而溃败,娄室与斡鲁古合兵进剿,遂占领咸州全境。辽廷不甘心失败,又派兵反攻,娄室军纵横驰骋,败辽将实娄于咸州西,又与斡鲁古协力扫除了辽之残余势力。至此,黄龙府周围的三个战略屏障:宾(今农安广元店)、祥(今吉林农安万金塔下)、成(今辽宁开原老城)三州,尽为金军所有。

天会三年(1125年)十月,金太宗以北宋纳叛败盟为由,诏令伐宋。完颜娄室随宗翰、希尹的西路军自西京入太原,宗望等为首的东路军入燕山。

娄室作为先锋,取马邑,败宋兵于雁门,克代州。代州守将李嗣本投降。附近忻州(今山西忻县)知府贺权等开城门降金,守将耿守思等亦降,金军抵达太原城下。太原被围,宋屡派救兵云集太原周围,银术可敌挡不住,宗翰派娄室协助银术可部御敌。娄室大军首先攻破宋将樊夔10万救援大军,宋统制刘臻率援军10万人来攻,娄室避其锋芒,初战即退,等到把宋援军引进包围圈,伏兵四起,娄室回马再战,遂歼刘臻10万大军于寿阳。杀宋知朔宁府孙翊,及其所部援兵于太原近郊,败宋将折可求2万援兵,杀宋军马使韩权,知晋宁府罗称等15000余人。娄室军在战斗中不断壮大,得兵9猛安之多,遂直趋战略要地汾州,沿途奇袭平遥、介休、灵石之军,很快攻拔汾州。娄室军雄风铁骑横扫中原,以不败之战绩,名震天下,致使石州及诸县邑不战而降。

天会四年(1126年)二月,娄室在"围太打援"的同时,分兵攻取山西诸地。宗翰大军以娄室为先锋,取隆德府、高平等地,而金东路大军直抵北宋都城,与宋结"城下之盟"而返。

天会四年(1126年)五月,宋将仲师中以10万大军来解救太原之围,被娄室、活女父子战败,仲师中被斩于熊岭战阵。又败姚古6万救援之师于榆次,宋之精锐之师凡遇娄室,皆溃不成军。六月六日,宋钦宗又诏令刘、解潜、折彦质、张灏等率部救援太原。八月初,宗翰军败解潜于太原南关,娄室于文水县战败张灏5万援兵,其它几路军望风而逃。至此,宋廷援救太原的军事行动彻底失败。宋又转而议和。八月二十日,派李若水为使求和,然而金已于八月十五下诏第二次攻宋。九月二日,被围困接近九个月的太原城,终因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而失陷。十月,娄室攻克石州等地,降蒲察于寿阳,招降辽州及榆社、辽山、和顺诸县。当宗翰率领的西路大军再次南征时,以娄室子活女为先锋,很快攻下洛阳。宋军在逃往黄河以南后,将黄河桥拆掉,活女率兵逆黄河行30里,就河水浅处渡河登岸,宋军望之,以为神,都说此乃娄室之子,不战而溃。宗翰军遂取洛京、郑州,与娄室兵合一处,铁骑滚滚南下,与宗望军合围汴京。十一月,娄室奉命参加围攻北宋都城汴京(开封)的战斗,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军克汴。当时,宗翰派娄室等自平阳道先趋河南,娄室至泽州,与赛里、婆卢火、辞不失等合兵,败宋兵3000于襄垣。娄室督兵进战,途中遇伏兵,见宋军锋锐难敌,便避其锋而退,却命活女以精兵横截之,自己则乘敌军混乱之机回马再战。他的手被箭射中,但整辔挺枪,驰击自若。宋军大败而奔城,城门刚一开,娄室军便乘虚而入,金军越战越勇,遂克宋军帅府,解除了宗翰、宗望军围汴时的后顾之忧。

天会五年(1127年)四月,宗翰大军押徽钦二帝北狩,命娄室经略陕西,并讨平黄河以东未曾归附的州县。娄室率军长驱直入,与宋将范致虚的30万勤王之师相遇,他以冲击、包抄、分割、设伏相结合的战法,破宋30万大军于渑池,宋兵死者盈沟,范致虚带十余骑逃遁,于是娄室军攻占陕府。他率军渡过黄河,破敌2万,迫使解州宋军投降。金军直逼河中府(山西省运城之蒲州),蒲州城坚,宋军固守。娄室命弟弟用带有防卫设施的云梯登城,继而令3名披甲胄的壮士增援他。4人登城格斗,勇不可当。娄室军蜂拥相继,此城遂破,蒲人西逃。娄室分兵追之,先逃走的宋军烧毁河桥,走投无路的宋兵纷纷溺于汹涌的河水。娄室见状,令金军分列于两岸,尽力营救落水之卒,使500多名宋兵得救,于是娄室遂得仁慈之号。为了进一步争取民心,娄室边征战边实施太祖、太宗"以汉人治汉人"的战略,恩威并施的两手,在关陕之地建立了较为巩固的金政权。重新设置了蒲、解两州的政权机构,以汉人的进士做诸县长史,并大力招抚散亡,尽可能弱化人民群众特别是汉族民众的反抗意识。他以其子活女带兵二猛安,留镇北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娄室率雄兵继进,又降服绎、慈、隰、石四州。然后,才回到山西云中的西路军元帅府。

天会七年(1129年)初,金军已尽占两河(河北、河东)地,轻取汴京城,金之疆域由黄河流域向江淮地区延展。当时,宋高宗未战先逃,将中原的大片国土弃之不顾。面对于金朝十分有利的形势,以宗辅、宗弼(兀术)为首的东路军,主张宗翰军放弃经略陕西而合兵一处南下,一举捉获赵构,灭亡北宋;以宗翰、娄室、银术可为首的西路军,则主张先略定陕西,降服西夏,然后以金、夏之合力灭宋。第二种意见的主要代表是完颜娄室。双方争持不下,就各派代表回上京,向金太宗各陈其理,请太宗作最后的裁决。就这样,娄室以西路军代表的身分回到了金上京。金太宗思谋再三,认为:乘中原人心浮动之时灭宋,乃天赐良机;但听了娄室之言,又觉得“陕右之地,亦未可置而不取。”宗翰作为金军主帅,只好按金太宗之命,统中军与东路军一同向南推进,娄室则受太宗之命,代宗翰为西路军都统。由于宗翰南伐,娄室统率的诸路金军,加起来才满万,但他历来深信“女真人满万,则不可敌”的断言,认为有这些兵,横行关陕足矣。于是率兵乘宋军不备渡河南进,复与范致虚的16万大军遇于朝邑,大破之。据守同华的宋军也闻风而降。娄室军进而破重兵于潼关,攻占了京兆(今陕西西安)的许多地方。在长乐坡,娄室军伏兵叠起,将数万应援京兆的宋兵全部歼灭,于是很快夺取了京兆府,并将其经制使傅亮活捉,继而降服凤翔、陇州等地。不久,凤翔因宋廷暗中策动而叛金,娄室料定宋廷必派军增援,便事先在通往凤翔的要道设下伏兵,然后率军直逼凤翔城下。娄室军先破援兵10余万,后将此城攻拔。宋军不甘心失败,援军纷至,娄室以不足两万之雄师,横扫西北战场。他身先士卒,料事如神,兵锋所指,无坚不摧,竟在一日之内,清晨败敌3万于武功,正午复败3万宋兵于近地,连夜破15万援军于渭南。常胜将军完颜娄室之名,遂威震天下。于是他挥师进?延,并攻伐其所属州郡,旌麾指处,敌兵束手,遂招降宋将折可求,收麟、府、丰三州及诸城堡。不久,又击溃晋宁军,杀其军帅徐徽言。西京(今山西大同)陕府又叛,娄室率军再次讨平之。破重敌于渭水终南,接着转战西北,无人可敌。

天会八年(1130年),北宋名将吴玠率20万大军抗拒娄室于武河。吴玠素来自负武艺高强,认为娄室乃悍勇武夫,指名要与娄室将对将地单人鏖战,以赌两军输赢,娄室慨然允诺。吴玠与娄室战到14个回合,便觉气力不加,手中兵刃险些被震落,于是慌忙败走。娄室乘胜而进,大破宋军。

不久,陕府又叛,娄室率兵前往征讨。他见护城河水不多,便让士兵抱干草、搭木桥于其上,然后令金军举着可防箭的冲棚,冲过护城河,在接近城墙的地方发起猛攻。忽然,护城河中的水干涸,兵将们还没反映过来,娄室便说:“宋军放干河水,一定是要采用火攻之法,点干柴、烧木桥,绝我后路,然后倾城而出,攻击我军;待火烧尽,我军能退却时,再用水攻。”说完,他一声令下,金军速退,还没有退完,就见那些干草被城上的火箭引燃,烟生沟内,顷刻火发,木桥尽为所焚,烈焰过后,宋军果然放水。金军见此,都称娄室大王料事如神,进退得法。娄室抓住火尽和水刚放过来的机会,令军兵将事先备好的沙袋投入沟堑之内,于是金兵举器械攻城,很快便将该城攻破,活捉守城之将李彦仙与援救之将,立斩军前。

天会八年(1130年)秋,“搜山检海”捉赵构的宗辅和宗弼自江浙归来。九月,娄室已是大病缠身,但听说?延又叛,并且宋将张浚自率精兵18万,待战富平,他便带病请战。当时宗辅为帅,速调各路金军于富平之地,誓与张浚军会战。在会战前,娄室发现有千余游骑乘暮色越沟前来偷袭,他就于隐蔽处设下伏兵,然后亲自率几个骑兵诱敌深入。娄室一声呼唤,伏兵自敌人背后发起猛攻,宗辅配合娄室军夹击,这千余骑顷刻间被消灭尽。留几个"活口”献于宗辅,得知宋军各部的兵力部署情况,并了解到,赵哲军最为薄弱。于是宗辅命娄室率领左翼金军与数倍于己的宋军战于两沟之间,自中午至黄昏,娄室的左翼军六次破围,娄室六次破围而出,最后战败对手。但素以勇猛闻名的金兀术(宗弼)所率领的右路军,第一次突围后,便感到支持不住,因而边战边退,陷于困境。身负重病却获得关键性胜利的娄室赶到,全力援助兀术,右翼军士气复振。但宋兵如潮涌,一时很难取胜,娄室便与兀术合兵一处,集中优势兵力,猛烈冲击赵哲军。赵哲军皆老弱病残之徒,一触即溃,娄室率军全力追杀,宋18万大军顷刻一败而不可收拾。金兵得胜不追,所获珍宝如山岳,不可胜计。郭奕为诗曰:“娄室大王传语张老,谢得送到粮草。斗秤不留一件,怎生见得多少。浚自愧轻举无功,乃归罪于赵哲矣。”此战是陕西战场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从根本上奠定金军在陕西地位的战役,也是大金开国勇将、常胜将军完颜娄室所谋划指挥和参加的最后一个战役。

大明帝国的疆土究竟有多大?

今天讲讲几个明朝有争议的领土。

①西藏 很多人认为明朝时期,西藏并不属于中国的领土,因为没有驻军,也没有派遣朝廷官员,只能作为一个进贡的藩属国。

那我们今天看看明朝政府是如何看待西藏这块区域的。

明太祖招吐蕃以来降,而且想把其纳入大明的领土之中。

洪武初年,明太祖惩唐世吐蕃之乱,思制御之。惟因其俗尚,用僧徒化导为善,乃遣使广行招谕。又遣陕西行省员外郎许允德使其地,令举元故官赴京授职。

因为吐蕃没有能够进入大明版图,于是明太祖打算今年春季发兵征讨。

吐蕃向大明投降 在吐蕃建立宣慰司。

明朝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并设立大量卫所,进行军事管理,且由朝廷控制。(这是区别藩属国最大的地方,朝鲜同属明朝属国,但是从未在朝鲜设立任何一个军事管理机构)

河州卫的指挥使由明廷调派汉族武官担任,汉藏官员共同管理。其后陆续加设卫所。

设立各种管理机构,西藏表示臣服。

明太祖派遣部分明廷汉族武官加强对西藏的治理。

西藏当地的官员由明朝册封,按明朝的办法设置官员等级。

在明朝看来,朝鲜等十六国属于外国,而西藏,奴儿干都司属于明朝设立的土司。二者明朝是区别对待的。

明朝对西藏的治理与唐元不同,明成祖吸取了唐的吐蕃入寇,元朝番僧之害的前车之鉴,则采取了众建分封,政教分离的治理方法。 众建分封:是将西藏的帝师的地位贬低,再增加三法王和五王,让他们相互制衡(这点上明朝学习了宋朝管理朝廷官员的办法,即分割宰相的权利,设立参知政事、枢密院、审刑院和计相(即分管户部、度支和盐铁的三司使))。

政教分离:是明朝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干预,限制宗教势力攫取行政和民事权力,保证在明朝近300年的统治期间,西藏没有一个内部势力可以掌控任何一方的力量,而掀起叛乱。

对于西藏的内部事情,通常都由他们自己解决,这点和现在的“民族区域自治”很像。 明朝在西藏恢复了驿站,这能够加强西藏和明朝之间的联系。

明朝和西藏的关系十分微妙,若即若离,但是这种松散的自治关系,让西藏与明朝之间的关系更为主动积极,双方的矛盾冲突也更小 每年西藏都会向明朝派遣大量的进贡使者。

而且西藏各首领非常重视明朝颁发的册封书,忠诚履行自己的义务。 明朝在西藏有收取赋税的权力,因为西藏地区盛产马匹,于是明朝将西藏缴纳的赋税转化为纳马。而明朝在西藏获得马匹不仅仅只依靠着一点,还包括西藏僧侣进贡马匹,以及直接向藏族民众征缴马匹。借此获得充足的战马 。

为了有效管理西藏,加快民族融合,明朝进行“移民实边”的措施。

明太祖和马皇后被西藏民众视为文殊菩萨和度母的化身,而到明末,崇祯皇帝被藏族民众认为是文殊室利的化身。可见西藏民众对大明皇帝有一种特殊的认同感。

而大明皇帝(万历皇帝)认为西藏民众也是自己的孩子,而西藏属于祖宗开辟的疆域。

万历时期,三世达赖喇嘛与蒙古俺答会见后,在甘青藏地区的一些寺庙讲诵经文,而且受明朝官员邀请到甘州见面,并给明朝首辅张居正写信,请求继续向明朝进贡,并表示愿意按照明朝的要求,劝说俺答回到土默特。

俺答在明朝的要求下以及三世达拉喇嘛的劝说下率部回到土默特,但是他以守护所建寺庙,学习佛法的名义下,将其部下火落赤,真相台吉等留驻青海,而且火落赤等部却在青海大肆劫掠藏族部落,而且经常袭击明朝麾下的西宁卫,河州卫等藏族土司土官,向藏族部落征收差税,时常与明朝边军发生军事摩擦。

万历十八年1590年,承袭忠顺王的土默特部首领以护送三世达拉喇嘛骨灰回藏为由,准备大肆进攻明朝甘青地区卫所,明朝派遣兵部尚书郑洛经略西海,调集重兵加强防御,并招抚藏族部落,分化蒙古部落首领,迫使“忠顺王”返回土默特,

万历十九年1591年,郑洛发兵数万,分三路出击青海湖,蒙古部将火落赤,真相等部不敢战,远遁。兵部尚书郑洛班师回朝后,火落赤等蒙古部落卷土重来,多次进攻明朝边境,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明朝大将刘敏宽在藏族同胞的支持帮助下在西宁的南川,西川,打败了蒙古火落赤部和真相部,从此西南蒙古实力被削弱,其后30多年都未给明朝造成威胁。

可见明朝在西藏青海等地依然保留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西藏一直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说西藏不是明朝疆域的人,其心可诛。

②东北

明朝在东北设立的军事卫所。 明朝初期在东北建立了努尔干都司控制了黑龙江,乌苏里江等广大地区,用来管理女真部落,在永乐年间建立了130多个卫所,到至万历年间增加到了384个卫24所。

首先是明朝对于东北的卫所的定义是属夷,也就是说,这些都是属于明朝的夷人,而且明朝吧这篇内容归类到大明会典的兵部篇。可见明朝对东北军事的重视。

后金没有崛起之时,一直是明代的建州卫进行管辖。

明朝在东北建立了大量的军事卫所,且有权在东北册封任命官员。 卫所既有军事职能,也有兼理民政的义务,的大小官员都由明朝委派任命,且大小官员必须持有明朝发放官印,敕书,以证明自己管理的合法性。通过下方引用的史料,可以发现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万历时期。

明朝发放的敕书不能遗失,如果失踪,得上奏朝廷进行补发。而且敕书不能互借,修改,否则会收到明朝严厉的惩罚。这样的措施同样一直持续到万历时期。

明朝发的官印由礼部统一铸造,也是一样,丢弃或损坏,必须上奏明廷补发。而且还得穿明朝派发的制式官服。

东北的卫所得服从明朝的调派,出征,戍边,以及劳役。

直到万历时期,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父亲,爷爷都在明朝官员李成梁的麾下效力。他们都曾经是大明的臣子。可见东北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而现在很多人,说东北不是明朝的土地,简直就是别有用心。

东北的卫所还得定期向明朝缴纳赋税和贡品。 东北的卫所必须按时进贡,否则将会被治罪。拖欠的贡赋必须补交。

由此可见,东北的卫所定期如数进贡完全属于一种体现国家制度的赋税义务。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万历时期。

明朝有权管理东北卫所的大小事务。

东北卫所的各项活动也得经过明朝的批准。

东北的卫所必须忠实执行明朝颁布的政令。如果卫所敢肆意扩展张,就会受到明廷的惩罚。 明朝对东北的管治,应该说是古代各朝里面证据最充分的。比如明朝派遣军队上过库页岛,之前的元朝之后的清朝,从来没派人上去过,任由俄日上岛开矿一无所知,如今照样被划进地图。 驳苏联政府一九六九年六月十三日声明 一九六九年十月八日 见《人民日报》1969年10月9日

宋朝的军队为什么有人说打不过金朝和蒙古元朝?

安史之乱对中国的影响至深至远,其范围之广涵盖了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内容,民族心理也产生了从开放进取到内敛保守的关键转折。中国的古代历史,以安史之乱为分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文明景观。天可汗国家对于周边游牧民族的绝对优势力量的碾压的时代渐去渐远,随着这种势能以及心理优势被打破,以及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原王朝边缘板块的文明水平快速提升,中原王朝向边缘地带投射政治影响力的成本逐渐加大,在宋王朝时达到了临界点。

(安史之乱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宋朝殷鉴于唐末及五代的藩镇割据、武人干政,山河破碎,自秦汉以来的政治制度发展到唐末时已经千疮百孔,暴露出来了大量问题。宋王朝的精英们,开始针对性地进行了大量的制度建设。这些制度很大一部分流传到了现代,成为我们民族共同心理的一部分。如果说在古代王朝中有哪个朝代和现代社会最为相像,不是最近的明清,而是宋代。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在酒桌上解除了困扰中原王朝百多年的藩镇割据的问题,成为中国历史上另一个有名的饭局。节度使的权力被限制之后,宋王朝再次强干弱枝,将地方军队里的健壮者都挑选出来编入禁军,以弱地方军力,从而形成了宋王朝的国家正规军的基础,从而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压制。在政治上,宋王朝大面积改土归流,大兴科举,以朝廷流官取代当地豪强管理地方,削弱了地方豪强的政治影响力。

为了使地方豪强不至于因为军政强权被剥夺而心生怨恨,宋王朝执行了不限兼并的土地政策,鼓励商业交易,在经济上确保了地方豪强有优渥的经济条件,安心于做一个富家翁。很多解甲归田的勇士,原本对回归田园的生活有抵牾的态度,回到地方没几年,就会逐渐适应并且喜欢这样的富贵日子,不愿意再到战场厮杀了。

(游牧民族对汉民族没有了敬畏之心)

宋王朝重视文教,各地开办了很多书院,朝廷又鼓励读书人做官,“书中自有黄金屋,蜀中自有颜如玉”,以致于宋王朝文教鼎盛。可是,同时社会上却因为官府的引导,形成了“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民间心理认同。为了削弱地方,宋王朝又取消了普遍兵役制,执行起了募兵制,且将之作为维稳措施之一。

从以上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畏乱心理,发展到宋代,几乎达到顶峰,所有的制度设计都遵循着削弱地方活力,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再次出现藩镇割据、安史之乱的初衷。如此文武失衡的结果,导致了文官集团的一家独大。文官集团缺少制衡,极容易出现权臣,由此而又引发党争。宋王朝最终灭亡,与文官集团内部的党争因素有莫大关系。

宋朝这样的国策,后人总结出了四个字“守内虚外”。宋朝将绝大多数精力和能量,都用于对内的布控和维稳上,以致于中央禁军数量达百万之巨,却因为多是从流民中招募,没有多少战斗力的同时,耗费了国家大量的钱粮。为了应付越来越大的政府花销,宋王朝不得不进行经济改革,其中盐铁专营自然是不可少的。有宋人传记称,“我朝课赋之重,数倍于前朝”,宋王朝的横征暴敛,使得有宋一代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宋王朝用大代价取得了精英阶层的拥护,却对底层百姓苛剥严重,导致底层百姓没有多少家国情怀。在金军南下时,很快就出现了大量的土匪、伪军等,附庸着金人的进军,在各地烧杀抢掠。各地本来军力薄弱,官守都是流官,也缺少守土安民的责任感,因此金军南下时除了在真定、太原等地遭到一些抵抗之外,其余地方几乎都是望风而降。宋军最有战力的是西军,却被狡猾的金军锁在潼关以西,不能尽出精锐以与金军争雄。

(北宋民军自发抵抗)

金军的斩首战术,也使得宋王朝的防御、反击组织工作限于崩溃,失去了中央统一调度后,各地乱作一团,给了金军乱中取胜的机会。江淮一带水网密布,原本是阻击金军的理想战场,可是金兀术带着1500骑兵纵横江淮,几乎没有遇到抵抗。

此时的北地民众,原先痛恨宋王朝的剥削搜刮,金人到来后竟然得寸进尺,无所不用其极,所谓宋有搜刮之苦,金有不仁之恶,两相比较之下,沦陷区的民众怀念起故国来,见到南宋使者,未尝不涕泪说:“此南朝佛国来使也!”。岳飞北伐时,北方沦陷区民众热情响应,接连河朔,数十万人参与反抗金军的起义。 当金人决策失误,没有在整个宋王朝乱作一团的情况下,坚定灭宋的信念,在遇到一点挫折后,就选择北撤与蒙古开战,宋王朝终于获得了难得的7年喘息时机,得以从容构建新型的军队和防御体系。当金军再次将进攻的矛头指向南方时,宋王朝已经足够与金军平分秋色了。

(金国灭亡后南宋面临的形势)

至于宋王朝打不过蒙古,就更是一系列内政外交失误造成的结果了。

南宋王朝末年,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抗蒙英雄。蒙元帝国攻打南宋王朝,耗费时间最多,还搭上了一个蒙古大汗和很多宗王贵族将领,以致于蒙古的“忽里台大会”上,各位蒙古贵族都视南征为畏途。忽必烈获得帝位后,原本也没有想过要征服南宋,真正让忽必烈动心的是南宋的降将刘整的谏言。忽必烈建立了大元,自视为华夏正统,刘整却对他说,南方还有宋室,海内尚未一统,而谈正统?大英雄建功立业,当混一南北,克成一统,垂名万世。同时,刘整还和盘托出了南宋江防虚实。忽必烈由此再度决定征讨南宋,且以刘整为先锋。

这个刘整原是金国统治下的汉人,后来跑到了南宋,被称为“归正人”。南宋政府对归正人的态度时好时坏,有时候甚至还把归正人给送回了江北。在政府官僚系统中,归正人也是一个不受待见的群体。在党争的背景下,归正人是第一批被排挤的对象。刘整当时是四川泸州军区的负责人,以泸州以及附近30余城投降蒙古。后来虽然宋朝军队收复了这些地方,但是蒙古军队从此有了刘整的水军,并且知道了南宋的虚实。忽必烈放弃从四川往东打的作战计划,改而从襄阳突破,顺流而下直下杭州的决策就是刘整建议的。

(攻宋军队的主体是汉人)

蒙古人打南宋,在南宋的战场环境下,靠蒙古人的快马弯刀肯定是不行的,实际上攻打南宋的20万蒙古军队中,有15万是汉人军队,南宋在实际上是被汉人军队所灭亡的。忽必烈又采纳了正确的建议,攻略江南不事杀掠,使得攻取江南的军事进程很快。张弘范镇守杭州时,曾有江南民众起义,被镇压后张弘范只诛杀了起义领袖,而没有牵连无辜。因此江南一带的经济、民生得到相当程度的保留。

南宋政府最后几年时间里,因为国土面积越来越小,海外贸易也被蒙古西征所断,财源枯竭,已经难以维持高强度的战争了。南宋朝廷以江东区区之地的赋税,勉力支撑着战场危局,终于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老百姓的生活水准降低很多。因此,南宋军队的作战意愿本来就不高,在内部党争、外部忽必烈的攻心政策之下,南宋在抵抗几次惨败后,选择了归降蒙元。

至此,自唐末大分裂已经400余年的华夏神州,在蒙元帝国的弯刀之下,再次获得统一。这次统一是迫切的,也是很及时的,如若让这种分裂状态既然延续下去,周边少数民族的战略潜力越来越大,中原王朝力所能及的辐射范围,只能限于汉地十八省了。元朝重新制定了制度,建立了秩序,中华一统终成惯性,延续至今。蒙元的很多政治制度也传承到了今日,如行省制度。

要维持十万大军一月作战?

这个问题很大,还要去考虑是如何作战了,守城战,对峙战,攻城战,远征,近攻,闪击,奔袭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以汉朝来讲,常规的就是对匈奴发动的远征,以及汉末诸侯之间的攻城,守城以及对峙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战争,后勤工作种类大致相同,只是侧重不同,简单的讲,有以下几种:

(一)、粮草补给

粮草补给分为粮食补给和草料补给,不光是士兵要吃饭,战马和牲畜是需要喂养的,有人会问为什么打仗要带牲畜,这里牲畜多指干重体力活的牛,特别是拉一些重型军械,别相信电视剧里都是赶着马车,汉朝那会儿一匹马比士兵的命值钱的多,都是供着用于作战的,体力活交给牛和壮丁吧。还有随军圈养以供食用的肉禽类,当然,这个不是作战部队管理,而是后勤部队管理。如果像远征匈奴这类战争,赶上游牧地区草场丰盛,粮草补给的压力会小很多。

而粮食补给贯穿于整个战争,如果一场战争将要发生,后勤方面会安排在己方控制区内设隐蔽的粮仓,以便战斗发生后有足够多的粮食储存,粮食储存越多,抗风险能力也越强。而隐蔽性是为了保障军需粮食的安全,更会在粮仓处安排重兵把守,就像官渡之战时的乌巢,都属于军事机密性质的。而粮食补给线也必须保障安全性,通畅性,往往是从最接近战场的己方战区最大的军需粮仓调派运输粮食,以保证战区的粮仓有源源不断的军粮做补充。

(二)、医疗卫生保障

古代的医疗卫生保障范围很广,不光光是给伤兵治疗,其工作还包括尸体处理,人畜的粪便处理,水源清洁处理,疫情防范等。

先说医疗方面,冷兵器作战,其实战场上的致死率并不高,大部分是以创伤来终结敌军的有生战斗力,所以古代的医疗压力甚至比现代战争更大,如果创伤得不到快速处理,在古代的医疗水平下,致残致死率会很高。古代战争里,军营和医疗区基本上是分开的,遇上大型的兵团作战,医疗区甚至比军营还要大。更为壮观的应该是成百上千的医疗兵摆成一排煮中药。

再说尸体以及粪便的处理,在古代战争中,主帅会非常注重后勤方面的尸体以及粪便处理,稍有不慎,便会产生瘟疫。曹操在赤壁之战上的失败,多少都受到了军中瘟疫的影响,《三国志.周瑜传》里还做了详细记载。大部分尸体会由专人运往远离军营和水源上游的地方掩埋,有条件的情况下会撒上类似石灰一样的东西,以延缓尸体腐烂。粪便也一样,会有专人处理,集中掩埋。当然,结合水源的管理,有些军队处于上游的优势位置,也会将尸体粪便直接丢进河道里,以致下游的敌军水源污染。汉朝时没有这方面记录,但《元史》中记载过成吉思汗远征花剌子模时,用了这么“机智”的一招,致使城内瘟疫横行。

(三)、军械制造

古代战争属于冷兵器战争,并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刀剑磨损,甲胄破损都很厉害,这也需要军需部门进行源源不断的装备补充,特别是对峙性的战争,两军一直对峙,打打停停,一拖几个月,大小战役也打了不少,武器装备磨损都会相当严重,弓箭射出去也收不回来,敌军射的箭也未必敢去捡。所以兵器制造是一个持久不断的工作。

再加上围城攻城战,云梯,塔楼,抛石机都需要大量制造,损坏的攻城器械还要拉回维修,遇上水战,还要打造和维修战船,这都需要军需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工作的。

在古代战争中,这几项的后勤工作都很巨大,再加上全军的伙食管理,侦查管理,书信管理,俘虏管理,都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王立群教授曾在百家讲坛上说过,基本上汉代的战争,是十个后勤服务于一个士兵。那如小编所问,十万大军的话,后勤就得投入百万的人力。

战争打的就是国力和人力,当然,汉朝规模上十万军队的战争算得上是倾全国之力了,往往发生的战争五千到一万都算大战了,不要相信小说里动则几十万大军的说法,我觉得除以十才是真实的兵力。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