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帝国传奇,军阀时期突然就有了可用的部队及军火?

2024-08-11 06:32:32 94阅读

湘军帝国传奇,军阀时期突然就有了可用的部队及军火?

清朝也不是很落后,无兵可用啊,比如八国联军侵华前,清朝就有大概90000人的精锐新式陆军。

当时的北洋各军有:

湘军帝国传奇,军阀时期突然就有了可用的部队及军火?

聂士成的武毅军、宋庆的毅军、董福祥的甘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与直隶淮军、直隶练军、直隶绿营,共九万人的作战部队,这也是慈禧太后维持政权的最精锐王牌。

光绪廿五年二月廿日,清廷正式成立「武卫军」,改聂士成武毅军为「武卫前军」、董福祥甘军为「武卫后军」、宋庆毅军为「武卫左军」、袁世凯新建陆军为「武卫右军」,荣禄新募部队为「武卫中军」。

各军驻地如下:

聂士成「武卫前军」:芦台、大沽、北塘。董福祥「武卫后军」:蓟州、通州。宋 庆「武卫左军」:山海关内外。袁世凯「武卫右军」:小站、天津西南。荣 禄「武卫中军」:南苑。

武卫军的编装:

一、武卫前军

武卫前军的前身,是名震一时的淮军十大集团(开军、盛军、铭军、庆军、鼎军、树军、勋军、松军、奇军、仁军)中的鼎军,后来改组为「武毅军」,由名将聂士成率领,后来在八国联军聂士成战死殉国后,于光绪廿九年改组为直隶淮军先锋队,为民国时期重要军阀张勋的班底部队。

武卫前军是八国联军时期武卫各军中战力最坚强、装备最精良的单位,总统聂士成更是一代名将。可惜武卫前军部署在大沽一带,不但在第一线抵挡八国联军精锐,后方又有慈禧太后制肘,又受到拳匪袭击,内外夹攻,聂士成不幸殉国,而让远在山东的袁世凯保存了实力,彻底改变了后来民国历史发展。

(注:当时聂士成跟袁世凯都主张剿灭拳匪,而慈禧太后为了保护义和团,所以在风云紧急时刻意不调动袁世凯的武卫右军进入直隶,没想到反而造就了袁世凯及武卫右军体系的「北洋军阀」。)

武卫前军官兵约16200人,长夫约4000人,合计在20000之谱。武卫前军当时最受到清庭重视,大量启用德国教官,全套德式装备制服,并且使用最新锐的Ka98步枪、马克西姆重机枪等等,被当时人称为「假洋鬼子」

(一)总部

武卫前军总统聂士成,分设:总理营务处、教习处(附设随营步、马、炮学堂)、粮饷局、军械局、军医局(西医医院)。

(二)步炮队

武卫前军是由旧淮军而来,保存淮军步炮混合的传统。

武卫前军共分为五路:中、前、后、左、右。中路含炮队一营、步队六营,其它四路辖炮队一营、步队四营。各路设指挥部,各有营务、粮饷、军械、军医等单位,每路可以独立作战。

步队营制包括管带(营长)、帮带(副营长)、营教习(总排长)各一员,辖前、后、左、右四哨,每哨三排、每排设排长一,辖三棚,每棚头目一名、正兵十二。全营军官23、士兵(头目及正兵)500,另有文案、医官、委员、书识各2,长夫180,合计711员。

武卫前军步队营以德制11公厘口径旧毛瑟步枪一万支为训练用枪,另有奥制Mannalicher8.5公厘步枪一万支为战备用枪,训练武器与实战武器分离,以确保精锐。另配备有当时德国最新锐7.92公厘Ka98步枪(没错,就是那支用到二次大战的传奇步枪)数百支。另外步营另有直属配备的克鲁伯37快炮(二磅炮),作为直接支持武器。

炮队部份,除使用最新型克鲁伯75速射炮16门外,另有旧型克鲁伯60公厘口径速射炮32门(七磅炮)、格鲁森57快炮32门。更重要的是,每个炮营另有当时世界最新锐的马克西姆重机枪二挺。

(三)马队

武卫前军总统及各路统领军有亲军马队一哨(直属骑兵连),其余编为马队一路,共五营。统领指挥部与其余步炮各路相同。

每营辖五哨,每哨马勇50名,全营官兵262人,另有长夫50人。马队除使用Ka98毛瑟步枪外,亦同时使用温切斯特双管散弹枪。

(四)工程队

武卫前军工程对包括:桥梁队、地垒队、雷电队、修械队、测绘队、电报队等等,官兵约400人。武毅军属淮军系统,原由李鸿章之弟李昭庆在平定捻军时所创,后与郭松林之松军合并。

甲午战后扩编后的武毅军具体组成如下:

基本结构:

武毅全军总统:直隶提督聂士成。

马步亲军小队:马队三哨、步队二哨。

下设武毅五军,均驻扎芦台。

武毅前军:统领周鼎臣,五营。

武毅后军:统领马金叙,五营。

武毅左军:统领杨慕时,五营。

武毅右军:统领姚良才,五营。

武毅中军:统领卞长胜,五营。

另有武毅先锋马队:统领邢长春,五营,驻开平。

另有设工程队两营、军械所、医院、随营学堂等。

新扩编的武毅军是以聂士成在甲午战争中所统带的八营为基础组建而成。具体新旧营头构成如下:

原武毅军部分:武毅老前、副中两营,马队一哨;武毅正营一营,

原北塘仁字营部分:仁字步队正副两营;甲午战争期间新招募仁字中营一营;

功字营部分:战时招募功字步队十营二哨。(此部为聂士成委托两江补用副将杨慕时代为招募,功字营以聂士成字命名。)

原直隶提督标营部分:提标步队三营,马队二哨;

原铭军部分:铭军先锋马队二营(此原为铭军潘万才部,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归并)【图片】【图片】

二、武卫中军

武卫中军是奉准招募的新部队,没有渊源的问题,由荣禄自行担任总统。八国联军之后的光绪廿六年七月被裁撤遣散。编装不详、未纪录于档案,但已知武卫中军没有炮队,左翼为步队、右翼为马队、中路为步马混合,总人数官兵约一万人。

三、武卫右军

武卫右军编制完全依据当时(1890年代)德国最新步兵师编装,包括总部、教育单位及步队五营(满编八营)、炮队一营、马队一营、工程队1/2营(满编一营),共七千四百人。

武卫右军满编时合计官519、正副头目及兵8409、长夫2541。

(一)总部

武卫右军总统:袁世凯。

下设:营务处、洋务局、粮饷局、军械局、军医局、转运局、侦探局。

营务处:设全军参谋军务营务处、执法营务处、督操营务处、督队稽查先锋官、督练稽查、调队旗号、调队稽查、文案等等,合计官29、兵168、长夫100。

营务处第一任全军参谋军务营务是徐世昌。

洋务局:设德文学堂、步队学堂、炮队学堂、马队学堂、学兵营等单位。

粮饷局:官8、兵16、长夫20。

军械局:官4、兵9、长夫15。

军医局:附设军中医院(西医)。官3、兵2、长夫10。

侦探局:战时编制。

(二)步队

依据当时方块师的架构,分左右两翼(旅),每翼设两分统(团),每分统辖步队二营。第一任左翼部队翼长为姜桂题。

每营分四队(连)、每队三哨(排)、每哨六棚(班)。每营合计官60员、正副头目及兵1112员、长夫282员。

步兵基本装备包括:冬夏制服各一套(黑色)、皮衣一件、军帽、战靴、雨衣雨帽、军毯、背包、水壶、圆锹、绷带、止痛药、棉花。步兵配奥国Mannalicher8.5公厘步枪,子弹50发;军官每人另有军刀、左轮手枪。

每十人帆布帐篷一顶,每棚(班)另有油灯、大圆锹、斧、锯、锄头。

每哨(排)有双筒望远镜、指南针。

每营另有小号、小鼓、罗、信号灯、电话等等。

(三)炮队

炮队设一分统(团),第一任统带为段祺瑞。

分统下辖炮队两营(实际只有一营),每营分成左队、右队与接应队三队,每队三哨。每队合计军官46、正副头目69、兵828,但是编制装备有所不同。

炮队左队使用克鲁伯75速射炮18门,分成中左右三哨,每哨六炮,每炮配马7匹。每哨有9棚,三棚使用二炮──1棚用炮、1棚预备、1棚警戒。 :

右队使用格鲁森57速射炮24门,分成中左右三哨,每哨八炮,每炮配马七匹。

接应队使用格鲁森57速射炮18门,分成中左右三哨,每哨六炮,每炮配马七匹。

以上合计克鲁伯75速射炮18门、格鲁森57速射炮42门。

(四)马队

马队编制二营,但实际上只有一营。每营分前后左右四队、每队三哨、每哨四棚。每营合计军官26、正副头目48、兵384、号兵12、护勇26,马556匹。

单兵配军刀、奥国Mannalicher8.5公厘马枪,子弹50发;军官每人另有军刀、左轮手枪。

第一任马队分统为任永清。

(五)工程队 '

包括:桥梁队、地垒队(筑城)、雷电队(地雷)、修械队、测绘队、电报队。合计官41、兵366、长夫114。

第一任管带为王士珍。

(六)辎重队

编制为三骡骡车168辆、车夫336、骡504匹,但是由于预算不足,一直只有半数。

辎重队指挥为张勋。

四、武卫右军先锋队

武卫军编成后有两次扩充,第一次是在江北编组武卫先锋左右两军,第二次是在山东编组武卫右军先锋队。

武卫右军先锋队不像之前的武卫各军,是全新的单位,没有旧包袱,编装制度较新,是清庭希望将武卫军发展成为正规国家中央军的实验单位。从太平天国之乱起,清朝的军队如湘军、淮军都是地方督抚的个人单位,中央的八旗、绿营早已腐朽,当战争发生的时候,中央只能看地方大员的脸色,督抚们愿意出兵就算万幸,像八国联军的时候,封疆大吏们根本搞「联省自治」,中央跟外国宣战、地方宣布中立,根本就是国中之国,皇帝只能看大家脸色。

相较于传统的武卫军,武卫右军先锋队比武卫前、后、左三军多,比武卫右军少,而组织上改进的重点在于:对武卫前、后、左三军而言是兵额增多、火力加强;对武卫右军来说是将营与哨中间的队取消,营部人员减少,各哨人员增多,每营四哨(连)、每哨九棚(班)──这个编制不但成为后来北洋新军的基本编装,而且基本上一直沿用到民国卅八年,直到国民政府迁台之后,美军顾问团来台国军全盘美国化之后才改变。

武卫右军先锋队合计官275、兵9772、长(伙)夫3757。

(一)总部

武卫右军先锋队由总统袁世凯兼任,后由历任山东巡抚兼任。

武卫右军先锋队总部设:督练处、粮饷局、军械局、军医局等四个单位。

(二)步队 :

步队分左右二翼,每翼辖两路,每路辖四营,每营四哨、每哨九棚。

每营计官10、正副头目及正兵544、长夫伙夫210。步队每翼官89、兵4057、长(伙)夫1680,左右翼合计官178、正副头目及正兵8754、长夫2720。

武卫右军前锋队步兵全部配发7.92毛瑟Ka98步枪。

(三)炮队

炮队自为一路,辖左右两营,每营三哨、每哨九棚。每营炮18门,每炮拉炮马七匹、辎重马七匹,合计252匹,另人员部份官14、正副头目及正兵414、长夫伙夫170,合计598名。

武卫右军先锋队炮队使用57速射炮。

(四)马队

马队自为一路,辖左右两营,每营四哨、每哨六棚。每营官10、正副头目及正兵304、长夫伙夫127,合计441名。

武卫右军前锋队马队全部配发7.92毛瑟Ka98马枪。

就到这里吧,再写武卫左军,武卫后军,和直隶淮军就太长了。

为何能控制住北方的6个省?

奉系有两个鼎盛期,第一个鼎盛期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到浙奉战争之前,具体来说是1924年10月到1925年10月的这一年。当时奉系控制的地区不止6个省,而是7省2区,分别是:黑龙江省、吉林省、奉天省、直隶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以及热河特别行政区和京兆地区(北京地区)。

第二个鼎盛期是中原大战后到“九一八”事变之前,具体来说就是1930年11月到1931年9月18日这不到1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奉系控制了奉、吉、黑、冀、察、热六省外加北京、天津和青岛。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要控制从东北到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靠的自然是武力。其实张作霖的武力刚开始的时候并不强大,甚至跟直系比起来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在袁世凯时期,全国最精锐的部队是袁世凯起家的老本北洋六镇。北洋六镇是袁世凯从天津小站时期就开始组建的精锐部队,从装备到训练、人员全部都按照西方近代化的标准打造。清朝为了建设北洋六镇,每年花费基本在900万两白银以上,在重金+装备+人员+训练全部到位的情况下,北洋六镇就成为了清末民初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没有之一。

袁世凯死后,北洋六镇被皖系和直系瓜分,这也成为了皖系和直系能先后掌控北洋政府的资本,而相对于皖系和直系来说,张作霖的部队完全就是后娘养的,北洋六镇他没分到一毛钱,部队完全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战斗力与以北洋六镇为班底的直系和皖系比起来自然就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奉系最为鼎盛时期势力图

袁世凯之后,皖系、直系和奉系成为了全国实力最强的三个军阀派系,皖系先掌控了北洋政府有4年时间,后来直系联合了奉系击败了皖系,将皖系势力赶出了历史舞台,并取代皖系掌控了北洋政府。皖系倒台后,直系和奉系成为了实力排名前两位的军阀,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无论是直系也好还是奉系也好,要统一全国就必须击败对方,再加上直系掌权后也分赃不均,两派也矛盾最终爆发,在1922年展开了第一次直奉战争。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张作霖亲自挂帅,率领12万奉军主力与吴佩孚挂帅的10万直军在河北展开了大战,这场大战5天就结束了,结果张作霖惨败,死亡3万多人,被俘4万多人,连张作霖本人都差点被老吴活捉。本来吴佩孚要携大胜之威杀过山海关直接灭了奉系,正当老张命悬一线的时候,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出面干预,要求直、奉停战,他们不想中国出现一个统一全国的力量,老张这才捡回一命,不然奉系在1922年还真的会被直系给灭了。

此战之后老张也是痛定思痛,第一次直奉大战的惨败让他意识到部队不能靠义气维持,虽然他的部队人数众多,也从日本人哪里得到了精良的装备,但只靠义气组织起来的部队无组织无纪律,黑社会都有的问题在他的部队里都存在。而打仗毕竟不是打群架,靠着黑社会的义气打群架没问题,要拿出来打仗就只能被正规军出身的直系给打的满地找牙了,在这场大战中,老张的部队跟直系部队一正面交手就立马吃了大亏。

而且老张的领导班子主要都是一些土匪农民出身的人物,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相比之下,他的那些军校毕业的中青年将领在大战中表现突出,虽败犹荣,尤其是救了自己性命的张学良和郭松龄,要不是这些人挽回了颓势,自己在河北就要交代了。

于是第一次直奉大战后,老张对奉系进行了大换血。他学着宋太祖赵匡胤玩起了杯酒释兵权,解除了老兄弟们的兵权,但给了他们好吃好喝,把老兄弟们给安顿了。之后老张就大量启用了军校毕业,尤其是重点名牌军校毕业的人员,又不遗余力地从其他派系重金挖人,以现代军事理论为基础重新打造奉军,在两年时间里练出了普通意义上的精兵20万。

此外,在军事装备上老张也毫不手软。在空军方面老张斥巨资从德国、意大利、法国购买了大约300架飞机,其中还包括了30架轰炸机,聘请国内外十余名教官加强训练,打造出了国内最为强大的空军,占了当时国内空军力量的大半。

在海军方面老张设立了航警处,在葫芦岛建立了海军学校,拥有“镇海”、“威海”两舰,后来又发展到了大小舰只21艘,约达32200余吨位,计有舰队官兵3300余人。

▲奉天兵工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兵工厂

在军工方面,老张大力扩建奉天兵工厂,每年预算200万元,能年产大炮150门(包括山炮、野炮、重炮等)、炮弹20万发、步枪6万支、子弹1亿至1.8亿颗、轻重机枪1000挺以上,还能生产大量迫击炮,奉天兵工厂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兵工厂。

另外,老张还大力改进了奉军的交通、通讯系统,在后勤保障上也下了大力气,建设了被服厂、粮袜厂、陆军医院等。有了精锐的军队、优良的装备、海陆空一体化的作战体系和充分的后勤保障,奉军这才有了与直系正面交手的资本。

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打响,属于皖系残余的浙江督军卢永祥知道自己不是直系的对手,便联合了奉系一起对付直系。虽然卢永祥很快被直系击败,但报仇心切的老张则迫不及待地与直系展开了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4年9月15日,老张带着儿子张学良及“五虎将”:郭松龄、姜登选、韩麟春、李景林、张宗昌以及他全部的20万精锐杀向了关内,这次老张要一雪前耻!曹锟和吴佩孚闻讯大惊,立马组织直系的全部精锐20万北上迎敌,双方主要在山海关展开了一场世纪大战。

这场战役没有任何前奏,没有试探性攻击,一上来就火药味十足,张学良、郭松龄、姜登选等主将带着奉军精锐轮番冲击山海关,他们不计成本地投入敢死队、骑兵队、重炮团和空军,交叉使用人肉沙包、轻重武器和飞机轰炸,奉军完全是豁出去了,就算是死光了也要拿下山海关。

直系部队也久经战阵,他们在悍将彭寿莘的带领下依托有利地形死守山海关,打到后来也实在支撑不住,搞得吴佩孚只能亲自赶上前线指挥,甚至把老本王牌第三师(前身是北洋第三镇)都压了上去,才算勉强顶住了奉系的疯狂进攻。双方在陆战上一时杀的难解难分,空军、海军也杀了起来,奉军在空军上占了绝对优势,一时压得直军喘不过气来,好在直系还有高射炮,这才勉强挡住了奉系的空军。海军方面,吴佩孚曾一度想用渤海舰队搭载陆军在奉军后方登陆,但奉军飞机不断前来轰炸,使得直军军舰无法起锚。

双方在以山海关为主的北部战场激战了一个多月,仍未分出胜负,期间奉系和直系都是拼尽了全力,双方都死伤惨重,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海、陆、空三军协同立体作战,把中国军事的技战术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就在直奉双方在山海关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冯玉祥却在直系后方突然叛变,率军攻入了兵力空虚的北京,抄了直系的老家,导致直系一下子就全线溃败,奉军这才获得了第二次直奉大战的胜利。

在打败了直系后,老张乘势拿下了北京、直隶、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包括了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势力一下子从东北扩张到了长江流域,北洋也迎来了最后一个时期,奉系时期 。

这个时期张作霖有20个师,40多个旅,骑兵10多个旅,炮兵2个旅,工辎各1团,总兵力在40万左右,其中大约20万为精锐部队,另外20万为杂兵。此外,再加上各地仆从的小军阀,张作霖能指挥的总兵力不少于50万。

而这一时期的其他军阀与老张比起来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比如冯玉祥的西北军只有20万人,直系吴佩孚部、孙传芳部各有大约10万人。

奉系势力如日中天,大有一举荡平全国,统一四海之势,这也自然引起了其他军阀的恐慌。直系认识到自己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样的形势下,孙传芳和吴佩孚站了出来,担负起了挽救直系的重任。

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吴佩孚虽输了个精光,但跟着他败退下来的残兵败将却都是百战精锐,他以这些人为班底,又重新打造了一支精锐之师。在孙传芳的积极运作下,直系成立了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结成了一个强大的反奉联盟,于1925年10月与奉系展开了浙奉战争。

在浙奉战争中,直系不但占据了本土优势,战斗力还强于奉军,结果仅用了6天就击败了奉系,很快就把奉军赶出了长江流域。

▲郭松龄的反叛对于老张来说是雪上加霜

就在直军节节胜利之际,老张却后院起火,郭松龄在滦州起兵造反了。郭松龄带领的第三军团大约有7万多人,是张作霖所有部队中最为精锐、装备最为精良的部队,这支部队很快就打过了山海关,一度打到奉天附近,在最危急的时刻,老张甚至一度被逼得下野,虽然这场叛乱最终被镇压了下去,但老张也在这场叛乱中元气大伤。他的精锐部队至少损失了10万人,再加上损失的10万杂兵,老张直属的部队一下子被腰斩。

浙奉大战的失利和郭松龄的反叛成为了老张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老张的势力退到山东才算稳住了阵脚,之后与吴佩孚联手赶走了盘踞中原地区的冯玉祥。不过到了这个时候,也就是1926年,北伐战争也开始了,此后的近2年时间里,北伐军先后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势力,整个直系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东北易帜

到了1928年4月,国民政府组织了第二次北伐,奉军不敌北伐军,到了当年6月张作霖撤出北京,退守山海关,不久就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继承了老张的位置,成为了奉系新主。到1928年12月,张学良通电效忠南京国民政府,东北易帜,北伐战争就此结束。

虽然这个时期的奉系退出了关内,但张学良手上依然有30万大军,是当时各方都不敢轻视的势力。蒋介石在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后,就致力于消灭各方军阀,完成全国的统一,由此与各军阀之间展开了混战。

1929年2月,蒋桂战争爆发,新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被老蒋击败,折损了十几万人马,被老蒋赶回了广西老家;随后老蒋又兵锋直至冯玉祥,杀的冯玉祥大败,夺去了冯玉祥唯一的富庶地山东。

见李宗仁和冯玉祥连连被揍,阎锡山也知道下一个就要轮到自己了,于是主动联络了李宗仁和冯玉祥,三人组成联军于1930年5月展开了中原大战。这一战老蒋一家对战冯、阎、李三家,双方实力相当,兵力都在70万左右,谁也灭不了谁,一时间僵持了下来。在这个时候,双方都极力拉拢起了关外的张学良,这个时候张学良加入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会立马失败。

在得到了蒋介石优厚的许诺后,张学良于9月10日决定支持老蒋,并率军入关,此举瞬间改变了战局,冯、阎、李联军崩溃,蒋张联军取得了中原大战的最后胜利。

中原大战之后,按照蒋介石的许诺,张学良除拥有原先的东四省外,还增加了察哈尔省、河北省等两省外加北京、天津和青岛等三个城市。此外,大批奉系人物进入南京政府担任要职,如张景惠出任中政委兼军事参议院院长、刘尚清出任中政委兼内政部长,张作相、王树翰出任国府委员,而张学良则成为了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相当于国家副元首,地位仅次于老蒋,奉系迎来了第二个鼎盛时期。

不过这个局面张学良并没有维持多久,到了第二年9月18日的时候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丢了东北老巢,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60万绿营军为何在清朝销声匿迹?

大清顺治年间,满族人入主中原,开始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但与此同时,涌现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仅仅几十万兵力的满人如何能够建立起对于全国有效的统治呢?在这个问题的困扰下,绿营兵应运而生。

清朝前期的绿营兵:作战勇猛,天下无敌

所谓绿营兵,是清朝统治者在建国之初对所收编的汉族士兵整合之后的统一称谓,由于这支军队以绿色旗帜作为军队的标志,故此得名。

相对于清朝统治者视为根基的八旗兵,绿营兵在创建初期并不受重视,这时,八旗兵的战斗力还很强大,绿营兵往往只是协同作战的作用。但到了康熙年间,情况发生了改变。

满八旗兵处于统治阶级上层,作威作福,缺乏训练,战斗力越来越差,已经不复当年的雄风,而康熙大帝又是一代雄主,频繁地用兵,在八旗兵不堪大用的情势下,绿营兵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自康熙到乾隆,绿营兵在历次战争中的作用已经超越八旗兵,成为作战任务的主力。在平定三藩之乱、征讨准噶尔、平定大小金川的战役中,绿营兵的表现都十分出色。

清朝后期的绿营兵:军力涣散,难堪大用

乾隆以后,绿营兵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问题。

一方面,承平日久,军备废弛,纪律涣散,让绿营兵的战斗力也在走下坡路。而满清统治者自建国以来,对于汉人就没有充分的信任,让这支军队的发展始终受限。

绿营作为一支汉人军队,却一直由满人指挥,处于基层的汉族军官,即便作战再勇敢,也毫无升迁的可能,况且,进入清中期以后,大清用兵次数越来越少,基本已经断绝了这些汉族底层军官的晋升通道。

另一方面,绿营兵的征兵方式也是一个大问题,它采取的是世袭的方式,即父死子继,这种继承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一代一代往下传,让人越来越没有拼搏的斗志。

长时间的太平日子,让这些绿营兵丁们思考的不是怎么打仗,而是如何能够赚取额外的收入,这些不务正业的绿营兵有些做起了小商小贩的营生,还有一些则是依靠自己手里的武器,成了地痞流氓,危害地方。

到了嘉庆年间,绿营兵在战斗之中越来越不堪大用,在平定白莲教起义中,就凸显出了这一问题。但好在此时的大清并没有什么强有力的对手,依靠绿营兵勉强也能应对。

但1840年以后,外国人开始入侵中国,战斗力极差的绿营兵几乎在战场上起不到任何作用,而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以后,绿营兵更是连农民起义军都对付不了,清政府只能依靠以湘军、淮军为代表的地方团练部队。

不堪大用的绿营兵将走向何方?

作为一个满族人所统治少数民族朝代,清朝统治者肯定不会像对待满八旗子弟一样,即便你不能打仗,也白养着你,所以裁减绿营兵势在必行。

绿营兵是一支拥有着庞大规模的武装,在清咸丰年间有着60万的庞大规模,裁减必然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很容易产生变乱。

所以,起初,清朝统治者采取的是较为平和的裁军方式,即裁掉绿营兵中的老弱病残,给予抚恤费,让他们回乡养老,留下精壮子弟,重新整编。这一番下来,各省裁掉的绿营兵总计在20万左右。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再一次战败。给清朝统治者敲响了一记警钟,绿营兵已经是积重难返,无论再怎么改革,都是徒劳无用,到了战场上,都是枪一响就跑的熊兵。

1895年,清政府再下裁撤绿营命令,决定将绿营兵的七成全部裁掉,1909年,更是进一步决定,在六年时间里,将全部绿营兵裁撤。

对于裁掉的绿营兵,清政府为他们准备了两条出路,一是负责地方安保,也就是说从军队变成了警察,二是编入清政府寄托极大希望的北洋新军之中。

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时,清政府尚有十几万绿营兵没有裁完,在革命的洪流之中,这些绿营兵或是直接撂下枪回家,或是摇身一变成为了革命军。

就此,这支在清朝前期立下赫赫战功的军队,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绿营兵从建立到消亡其实就是一部大清帝国的衰亡史,前期的清朝风头正劲,有着一个刚刚兴起的王朝的勃勃生机,后期的清朝,就如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再怎么下猛药,也难以阻挡最终覆灭的命运。真正退出历史舞台的不仅仅是绿营兵,还有它背后积重难返的大清王朝。

奸夫被捉奸在场会有什么后果?

“私通”这个词无论在现代还是在古代,听起来都是这么刺耳。在古代男女之间的清白最为重要,女子的贞洁也是看的比天都大,如果有男女通奸被抓的现象,两人的下场都是比较惨的,但是由于性别和身份的不同,两人所受的刑罚和最后的下场也有所不同。

清宫剧大家看过不少,很多剧中都会有“私通”这个情节,这样的行为在当时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遇到这样的事都是忍不了的,尤其是皇帝的嫔妃做出这样的丑事,自然是下场比较惨。

秦朝时期对于通奸者的做法是毫无情面直接处死,到汉文帝之后是处以宫刑,唐之后刑罚就轻多了,无夫无妇者流放一年半,有夫有妇者流放两年,如果拘捕则可当场诛杀。明朝就更轻了,杖刑八十,而这个时期也是可以私刑的,就是说通奸者的性命可以交给通奸者家庭人员处置。清朝时期,对于私通几乎延续了明朝的刑罚去,并且对于私通有很详细的明文规定,私通的人是可以让他们到官府接受审判的。

《大清律例·刑律·犯奸》中,对犯奸这一行为有着很细致的分类和刑罚规则:

1、凡和奸杖八十,有夫者杖九十,刁奸者杖一百。就是说和奸的两人有同样得罪杖责八十,有夫有妇者则要被杖刑九十下,刁奸指的是诱奸的人要受杖刑一百。这里的杖刑数目是男女同罪的,但是女人在杖刑的时候要被拔掉衣服行刑,这里是很不公平的,看出了对女性的歧视。

2、奸幼女十二岁以下者,虽和同强论。意思是说,和十二岁以下幼女有奸情的,即使是女方同意也要按强行与其发生奸情来论处,律法规定,强奸者受绞刑,未成年者杖刑一百,流放三千里。可以看出清朝时期对幼童的安全保护还是很重视的。

3、奸生男女,责付奸夫收养。奸妇从夫嫁卖,其夫愿留者,听,若嫁卖与奸夫者,奸夫、本夫各杖八十,妇人离异归宗,财物入官。如果通奸者生下了孩子,那么这个孩子要交给奸夫收养,而女方则交给丈夫发落,如果丈夫愿意她回去过日子那么官府就不会干预。但是如果丈夫选择将该女子卖掉,那么由丈夫做主,但是不能卖给奸夫,否则的话,奸夫和丈夫都要受杖刑八十。如果丈夫选择离婚,那么所有的财产要被官府没收,女子将回到娘家。

……

以上都是平民百姓关于“私通”现象的处理方法,律例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清朝时期仍然处于封建社会,大多数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不会大肆张扬闹到官府。实际上,民间一旦发生了此类事情,都是关起门来在自己家解决,包括采用私刑,官府知道了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清官难断家务事,对于这样的事情就更不好插手了。在封建社会的农村,别说通奸了,就是相好的两人没有经过父母媒妁之言就私自苟合的人,都是要被浸猪笼的,在清朝被浸猪笼的的人不在少数。

而有身份地位的人更加不会把这样的事情公布出去,一旦人尽皆知那毁的是一个家族的脸面。大户人家和官宦人家的人被捉奸在床,如若两人都是有头有脸人家的那么就由两家人商量着来,但是在那个年代,家里的女性出现了这样的丑事,一般都是让其自我了断,不要出来丢人,而男性则最多被家里责罚。《甄嬛传》里甄嬛因为和果郡王的私情几次都处于危险边缘,乾隆对甄嬛的怀疑也没有停止过,可见皇帝对这种事情绝对是零容忍的,别说捉奸在床,就是有一些接触都足以失宠于皇帝。而如若宫里王府出现了这样的事情,无论是嫔妃与外男侍卫,还是宫女与侍卫,一旦被捉奸在床,那么这两个人是绝对活不了的,皇帝是绝对不允许自己身边的女人有二心的。

总之,清朝时期男女通奸被抓到,如果不是上公堂,那么女性的下场是很惨的,出家和自我了断是最经常的,只有未婚的女子可能会被男方娶回家做妾室。而男性则没有这么苛刻,有权有势的就用钱堵住众人的口,便像没事发生一样,或者直接将女子娶回家,也能堵了悠悠众口,甚至男方还会有个好点的名声,但是女子就不一样了,女子的贞洁大过天,即便被娶回了家,也是一辈子抬不起头,被人指指点点,没有被娶的也会迫于人们的议论而自我了断。

在如今的法治社会一切要讲法律,出现这样的事情双方能够解决就和平解决,一旦出现动私刑的情况法律是绝对不会容忍的。然而清朝时期却更把清白和颜面看的重要,因而有不少女子为此丧命,如若按照律例来处理,倒不至于丧命,但该女子也没法抬头做人了。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富豪?

(头条原创首发) 一部华夏史,浩浩五千年。穿过浩瀚的历史烟云,触摸历史的棱棱角角,王侯将相、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才子佳人、贩夫走卒,二十四史中青史留名的人真是不胜枚举。就以本题中的富豪为论,遗臭万年者有之,流芳百世者有之,今天我们来一一盘点。

1、最智慧的富豪—范蠡

人物标签:泛舟五湖,快意人生。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春秋时期楚国人,后人尊称为“商圣”。谈古代的商业史,范蠡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范蠡出身贫贱,博学多才,辅佐越王勾践,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一举灭掉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越国霸业。功成名就之后,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史记》中说范蠡“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

点评:富豪千千万,智者只一人,唯陶朱公范蠡也。“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的道理谁都懂,但真正参尽悟透的能有几人?多少人贪恋权位富贵,不知进退,最终却落得身死族灭。作为官员下海经商的鼻祖,范蠡功成名就时选择急流勇退,泛舟五湖,快意人生,真乃大智慧。

2、最脑洞的富豪—吕不韦

人物标签:运筹帷幄,虑深谋远。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战国时期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吕不韦早年经商,颇有家资。一次,吕不韦归家问其父说:“耕田可获利几倍呢?”其父说:“十倍”。吕不韦又问:“贩卖珠玉,获利几倍呢?”其父说:“百倍。”吕不韦又问:“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获利几倍呢?”其父说:“无数”。其后,吕不韦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封侯拜相。庄襄王去世,太子嬴政即位,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后秦王嬴政秦政,吕不韦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点评:吕不韦是一个历史奇人,谋略、口才皆是人中龙凤。其不满足于“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的生活,倾尽一生之力投资秦国质子异人,这样的风险投资,这样的窃国之谋,只有吕不韦才会有这样大的脑洞。即便是放在今天,以其思虑之深,谋划之远的才情,也必是一商界奇才。

3、最骄横富豪—梁冀(88年—159年)

人物标签:恣意忘形,率性而为。

东汉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泾川人)。汉外戚,大将军梁商之子,两个妹妹梁妠、梁女莹为顺、桓二帝皇后,其人结党营私,卖官鬻爵,广敛财富,鸩杀皇帝,残害忠良,时称“跋扈将军”。梁冀其人可以说是恶贯满盈。汉桓帝借宦官之力杀死梁冀,并将之灭族,籍没家产经变卖得30亿多。

点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恐怕没有能比这句话更能准确的形容梁冀的心态了。不学无术,却靠着外戚的身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执掌权柄,宰人生死,这个最牛官二代活得恣意忘形,率性而为。终究是逃不过命数,真正应了那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4、最任性的富豪—石崇

人物标签:家有千金,行止由心

石崇(249年-300年),西晋时期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大司马石苞第六子,典型的官二代。石崇历任县令、太守、散骑侍郎等职,吴国灭亡,获封安阳乡侯,累官南中郎将、荆州刺史。然而,这位仁兄的发家致富史说来也是奇葩一朵,石崇在担任荆州刺史期间,专门打劫过往客商,硬生生抢出了一个首富。石崇在历史上的最知名的莫过于与晋武帝国舅王恺斗富的故事了,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几番斗富,王恺甘拜下风。

点评:有才不外露,得意不张狂。用今天的话来说,石崇之死死在一个“作”上。如果仅仅有钱,找找一掷千金、挥金如土的感觉倒也罢了。与国舅斗富,与赵王司马伦结怨,不能不说石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低能儿,最后人死财灭,也算是咎由自取。

5、最悲催的富豪—沈万三

人物标签:家财散尽,造化弄人。

沈万三(1328年—1394年),江苏昆山人,本名沈富,明初巨富。据考证,沈万三财富的原始积累起于垦殖,进而通过贸易广积财货,成为无可敌国的巨富。《明史》记载,明朝初年,太祖筑南京城,沈万三捐资三分之一,后又以百万银犒军,终为太祖朱元璋所忌惮,发配云南充军。

点评: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沈万三貌似没有明白其中的精髓,筑城劳军,犯忌触讳,从巨富到囚徒,人生翻转之快,身份落差之大,其命运让人嗟叹。

6、最有名的富豪—和珅

人物标签: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和珅(1750年—1799年),清代权臣、巨贪。19岁步入仕途,靠着精明强干,从一个三等侍卫干起,仕途之路风生水起,历任都统、户部、吏部、刑部尚书等要职,直到入值军机,官拜一品,用今天的眼光看,妥妥的人生赢家。但在其执掌朝纲期间,权势独揽、铲除异己,也为自己聚敛了无数的财富。嘉庆即位,被削职、抄家、赐死。据说,嘉庆抄家时所获财产价值8到11亿两,相当于乾隆盛世18年的全国赋税收入,难怪时谚要说“和绅跌倒,嘉庆吃饱”了。

点评:作为贪官之首,和珅名满天下,家喻户晓。从一位帝王近侍,到位极人臣,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和珅的发迹史是一部鲜活的官场进阶教科书,只是作者和珅已然成为了贪官的化身和符号。中国人历来都有一种清官情结,作为贪官,和珅注定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7、最低调的富豪—伍秉衡

人物标签:伏鸾隐鹄,含明隐迹。

伍秉鉴(1769年—1843年),清代福建晋江人,广州十三行巨商。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评选世界最富50人,伍秉鉴是入选其中的六位中国人之一。伍秉鉴属于商二代,其商业版图涉及茶园、商铺、地产、铁路、保险、证券等,既有传统商业,也有新兴产业,其本人还曾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以一己之力偿还了《南京条约》外商债务的三分之一,家族资产一度达到了令人震惊的2600万两银元。以当时的购买力衡量,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点评:对于不熟悉历史的人来说,伍秉衡的确是个陌生得不能再陌生的名字了。在诸多的富豪中,伍秉衡无疑是最最声名不显的一位了,用今天的话说,那就是毫无存在感。但谁也无法否认这是一位位商业奇才,其将手中的银元转化为“资本”,投资美国铁路、证券以及保险业务,无疑是开了中国商业海外投资的先河。

8、最悲情的富豪—胡雪岩

人物标签:英雄末路,雄心不已。

胡雪岩(1823年—1885年),清代安徽徽州人,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岩幼年家境贫寒,从学徒、杂役干起,得贵人王有龄资助,一跃成为钱庄老板,曾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西征平叛阿古伯,并终为徽商巨头。慈禧亲授胡雪岩红顶戴和黄马褂,并官居二品,成为历史上的第一人。后开办蚕丝厂时,因经营不当,加之外商抵制,在官场的权力倾轧中破产。最后,清政府将胡雪岩革职查办,胡雪岩在贫恨交加中郁郁而终。

点评:鲁迅评价胡雪岩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商人。”的确,纵观胡雪岩的发迹史,处处透露着中国传统的商道气息。作为“红顶商人”的胡雪岩,其诚信、灵活的经商之道为后人称道,助左宗棠平定新疆,更是居功至伟,而其结局却令人唏嘘,胡雪岩临终前遗嘱后人“不经商、不从政、胡李不通婚”的临终三嘱,更平添了几分悲情,时也运也命也。

9、最争议的盛宣怀:

人物标签:毁誉参半,众说纷纭。

盛宣怀(1844年—1916年)清代江苏人,清末官商、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出生于传统士大夫家庭,秀才出身,因举人屡考不第,“遂绝意科举”。而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中国电报局、京汉铁路等大量实业,在兴办实业的过程中,盛宣怀也为自己累积了巨额的财富。

清末,出任邮传部大臣,镇压过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爆发,因请袁世凯出山,被清廷革职,逃往日本。民国五年,病逝于上海。据说,盛死后,白银加上房产、股票、钱庄等产业,合计价值3000万两白银,妥妥的晚清首富。

点评:盛宣怀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欣赏他的人有之,憎恶他的人有之,羡慕他的人有之,嫉妒他的人有之。办洋务、举实业,惠及当代,兴教育,育人才,泽及后世;官督民办,敛财有术;失策激变,灭清有“功”,盛宣怀注定是一个盖棺却难以定论的人物。

10、最显贵的富豪—宋子文

人物标签:怀金拖紫,门庭显赫。

宋子文(1894年—1971年),海南文昌人,民国四大家族之一。出生于上海,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入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分获硕士、博士学位。民国期间,曾任民国政府财政部长、中央银行行长等要职,在孙中山北伐及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与蒋介石的矛盾,抗战后主要转向外交方面,曾出任外交部长,为争取欧美支持中国抗战不遗余力。抗战结束后,因国民党内的政学系、CC系掀起倒宋潮,被迫辞职。1949年随着国民党在大陆大势已去,宋子文飞往美国纽约,其后淡出政坛。1971年4月25日,逝世于美国旧金山。

点评:宋子文属于国民党内的开明派,在建立财政金融体系、遏制日本侵华、寻求国际援助等方面,不遗余力。但对于其大发国难财的贪腐传言在其身前身后一直都甚嚣尘上,真假莫辨。大姐宋蔼玲联姻孔祥熙,善于积财,富甲一方;二姐宋庆龄与孙中山结合,爱国爱民,万世敬仰,三妹宋美龄嫁给蒋介石,呼风唤雨,权势显赫。宋子文作为“两朝国舅”,地位之高,身份之尊、权势之显,最显贵之富豪实至名归。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