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草寇,水浒传中朱武也是军师?
关中草寇,水浒传中朱武也是军师?
朱武不是真正的军师,他的身上却藏着“神机”。因而,不存在宋江重不重用。如果以“神机”来解读朱武,宋江反倒要做他的部下。所以,不是宋江不重用朱武,而是朱武不重用宋江。
宋江没有得到朱武的重用,所以,造反了。
朱武不知谋略不通阵法,谈何“神机军师”“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这回书,朱武出场。书中说:那人原是定远人氏,能使两口双刀,虽无十分本事,却精通阵法,广有谋略。此处,还有一首赞诗,单道朱武的本事如何如何。
我觉得,《水浒传》中的赞诗不一定是施耐庵写的,袁无涯便“削去致语”,把书中所有的赞诗都干掉了。既然如此,我便不再引用赞朱武的那篇“致语”了。
“致语”不可靠,文本却也说朱武“精通阵法,广有谋略”。但是,施耐庵的原著中,哪里看得出朱武“有谋略,通阵法”呢?
这回书之后,朱武便暂时去领盒饭了,直到“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时,朱武才在这回书的末尾再度出场。此后的两回书,可谓朱武的“正传”,完全照应或者解读了朱武“精通阵法,广有谋略”。
从书中的故事看,朱武根本就不知谋略,不通阵法,被吴用、公孙胜碾压得几乎“尸骨无存”。
至于续书《征四寇》把朱武神化,仿佛其阵法、智谋有超越吴用、公孙胜之势。这是续书作者无能,没有读懂施耐庵的原著,想当然的发挥了“精通阵法,广有谋略”。
既然朱武不知谋略,不通阵法,施耐庵为何把他写作“神机军师”呢?因为,此人身上大有神机,毫不夸张的说,读懂了朱武身上的神机,就读懂了《水浒传》。
遗憾的是,五百年以来无人读懂,只知道朱武与洪太尉合并,隐喻了“朱洪武”。朱洪武误走了妖魔,之于大明朝而言,走的是什么妖魔,却不知所云了。
经过几十年的反复阅读,思考,求证,我破解了《水浒传》的终极密码,知道了朱洪武误走的妖魔,因而也就读懂了“神机军师”。在此,特与今日头条的朋友们分享。
“神机军师”预演了宋江投降招安“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这回书中,朱武、陈达、杨春啸聚少华山,准备去华阴县借粮。杨春说,不如去蒲城县打劫,那才万无一失。因为,去华阴县必定要经过史家村,那里有条大虫叫九纹龙史进,那人端的了得,撩拨不得他。
朱武也赞同杨春的话,说史进十分英雄,真有本事,兄弟就不要去了。
陈达大怒,骂朱武杨春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不听劝阻,下山去挑战史进,要借道去华阴县抢钱抢粮。
史进早有准备,动员了三四百庄客,随时防备少华山强人,没想到,陈达终于来了。二人在史家村前交马,斗了多时,史进便从马背上活捉了陈达。
陈达被捉,朱武无计可施,只得与杨春一道,赤手空拳,徒步来到史家村向史进投降,以救副寨主陈达。“大虫不吃腐肉”,史进还真的饶过了陈达。此后,这几人成了生死兄弟。从另一个层面理解,等于是史进招安了朱武等人。因为,“九纹龙”象征着北宋九代皇帝。
那么,史进为何又上了少华山落草呢?其实,“九纹龙”还不止这个隐喻,史进落草为寇,“神机”深着呢。此处只说朱武,史进的事情搁下不讲。
《宋史》中记载了宋江投降招安的事情,其实伏写在了朱武苦肉计之中。
正史记载,宋江率领梁山好汉杀出山寨,宋徽宗遣将征讨未果,便采纳侯蒙的建议,下诏招降宋江。宋江拒不投降,继续袭扰州府,并且,提前预告将杀向海州。
海州知府得知宋江将至,立即招募死士,在海边设伏,烧毁了宋江的船只,俘获了宋江的“副贼”。为了救人,宋江便向张叔夜投降,然后接受了朝廷招安。
历史上宋江投降招安,与朱武救陈达向史进投降,大过程毫无二致。《征四寇》恶意反转历史与《水浒传》,让宋江向宋徽宗屈膝乞求招安,毁掉了施耐庵的原意,更毁掉了《水浒传》的基本内涵和伟大意义。
这便是朱武的一大“神机”,宋江的投降招安竟然是跟朱武学的,是不是会在七十回书之后,卢俊义被俘,朱武献苦肉计,宋江率梁山好汉集体向张叔夜投降了呢?我看,大有可能。
“朱洪武”误走的什么样的妖魔如果仅从文本理解,洪太尉放出来的妖魔就是梁山一百单八将,他们将“扰乱大宋乾坤”,让一朝皇帝寝食难安。但是,如果以梁山大聚义时,一百单八将都是天罡地煞星宿,是上界的“星主”来看,梁山好汉肯定就不是妖魔了。
梁山好汉不是妖魔,那么,洪太尉误走的妖魔又是谁呢?
洪太尉误走的妖魔其实有两个,一个是隐喻北宋王朝违背“天道循环”之理,搞乱皇位传承礼律,导致天下大乱的“杜迁”。也就是说,《水浒传》中隐藏了“金匮之盟”的历史。这一点,我在其他文章中做了解读,杜迁是梁山最神秘的一任寨主。因为“杜迁”,所以,“王轮”、“朝改”、断送了大“宋江”山。
梁山好汉一人多面,主线故事的一百单八将其实并不是妖魔,而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英雄好汉。
另外一个妖魔,则是指的大明朝朱洪武违背礼律,与“天道循环”背道而驰,越过子辈,直接立孙子做皇帝。因为“孙立”而导致天下经历了“靖难之役”,所以,宋江便“敢笑黄巢不丈夫”,要“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在江州的故事,其实就隐喻了朱棣装疯造反的故事,浔阳楼上题写的反诗,实际上是“预言诗”,真故事将在后面发生。
这些隐喻,我也在其他文章中多次解读,书中还有很多这方面的隐喻。比如,“三月初三”、清风山、三打祝家庄,东平府、东昌府,以及阳谷县潘金莲、西门庆、王婆的故事中,都隐写了这段历史“神机”。
再比如曾头市的郁保四,谐音“欲保四”,就是要保老四。“老四”其实也有两个,涉及到明朝“神机”的,则是指的朱棣。郁保四在梁山上的职务非常特殊,简直就是明写了施耐庵要“保四”。
郁保四在梁山分工时,职责是“专一把捧帅字旗”,这是李景隆在白河沟大战朱棣时的一段秘闻。原本占了上风的朝廷官兵,因为帅字旗忽然折断而大败亏输,五十万部队一败涂地。
建文四年(1402年),李景隆打开了南京金川门,迎接朱棣进城。施耐庵认为,李景隆“郁保四”而涉嫌故意弄断了帅字旗。其实,李景隆也隐藏在梁山好汉之中。
同时,施耐庵还交代了他对建文帝去向的看法,倾向于宫中失火之前,建文帝就被杀死了。
施耐庵的《水浒传》其实完稿于靖难之役之后,在书中密写了这段秘史,因而是“神机”。后来的《明史》证明,施耐庵隐藏的真故事与正史高度吻合。
这便是朱武身上最大的“神机”,所以,他便是“神机军师”。
朱武的隐喻高于宋江宋江的身上有朱棣的影子,施耐庵是明显倾向于赞同朱棣夺位的。而朱武、洪太尉隐喻了“朱洪武”,仅从书中隐藏的大明“神机”来看,那么,朱武的地位肯定就要高于宋江了。
梁山揭晓天降石碣的天书之后,朱武上应“地魁星”,排在了地煞系列的第一位。朱武之后,便是黄信。镇三山这个角色写得很奇怪,其实,他隐喻的便是太子朱标。这个隐喻,我也在一篇专讲“吊诡的清风山”文章中解读过,此处略去不讲。
金圣叹说,洪太尉在龙虎山遇到的白额锦毛虎、雪花大蛇,是楔出了陈达、杨春。于是,后人据此进一步引申,认为陈达、杨春隐喻的是徐达、常遇春,我也曾如此认为。但是,陈达是跳涧虎,杨春是白花蛇,都不是洪太尉遇见的动物。
书中写得很明白,锦毛虎其实是燕顺,雪花大蛇隐喻生于冬月的蛇,也就是朱允炆(1377年,干支丁巳)。这个场景其实隐喻了燕王、建文帝都怨恨朱洪武,一个被剥夺了皇位继承权,另一个则因此而“丧门”、“出籍”了。
龙虎山上早就预示了一场龙虎斗,这便是《水浒传》中的一大妖魔。
黄信之后是孙立,意思很明确,就是立孙子做皇帝。因而,孙立原本是蓝本中的三十六人,无论从武艺还是功劳方面,孙立都是能进天罡系列的。但是,施耐庵就是这么写,故意让读者去猜测。
再说,朱武、黄信、孙立的排序是三代人的关系,孙子怎么能排在爷爷前面呢?
朱武身上的神机大致如此,所以,在施耐庵的原著中,读不出朱武“精通阵法,广有谋略”,根本就做不了军师。
最后,还有简单的说一说施耐庵的问题,以免在讨论区做过多的重复回复。
施耐庵绝不可能是死于洪武三年的“施彦端”,王道生撰写的施耐庵墓志铭是假的,假得根本不值一驳。
施耐庵其实就藏在他的著作里,应当是皇帝身边的人,恐怕还是个主录僧之类的人物。虽然施耐庵支持朱棣,但却对夺位过程中,以及夺位成功之后的做法也表达了不满。宋江以及涉及到历史真实的好汉,虽然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英雄好汉,但都做过杀人放火、吃人肉,卖人肉、黑道抢劫的妖魔勾当。
《水浒传》是一部充满人文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史诗级巨著,施耐庵以梁山故事为线索,隐写真实的历史,表达自己的历史观。其中的“神机”,还真的没有被我们完全解读出来呢。
刘邦和项羽还能不能造反?
项羽大概率不能造反,刘邦是肯定能造反,因为秦始皇嬴政还在的时候,刘邦已经落草为寇了。
先说刘邦。事情是这样的,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使用的还是严刑峻法,没有对外拓疆扩土增加生存空间(南征百越惠及的人只有几十万,而大秦有几千万人),严刑峻法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国家陷入非常严重的内卷化,无数老百姓因为冒犯秦法被抓,然后被送到各地去服劳役。
劳役很辛苦,大多数人都不能安全回家。
当时刘邦已经是泗水亭亭长了,他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过一段时间把沛县当地的犯人们送到指定地点去劳动。大家都非常清楚,所谓的劳动九死一生,所以有一次,确切的说是最后一次送犯人的时候,在半路上很多人就跑了。
刘邦一看这事有点大,犯人跑了自己也得受牵连,秦法这么严厉,结果肯定好不了,索性把剩下的人全放掉自己落草为寇了。所以,秦始皇还在的时候,由于刘邦工作上的失误,让他已经失去了泗水亭亭长这个岗位,被逼上梁山(邙山)成了一个草寇。
这段时间里出了些流传千古的事情,比如刘邦斩白蛇。
所以,后人把刘邦造反称为太祖斩白蛇起义。
当时像刘邦这样的情况还是非常多的,各地有不少落草为寇的人,和刘邦斩白蛇差不多同一时期的英布玩的更大,他被带到骊山当役徒后,有机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结交,手底下聚拢了不少好汉,一天趁看守不注意就领着大家逃出骊山当强盗去了。
所以,刘邦手底下只有那么十几号人在山里面打转转,并没有引起秦始皇嬴政的注意,甚至都没有引起周围各县的注意。更有甚者,刘邦这段时间不仅没有被当地的政府军清剿,反而和老家联系上了,他媳妇吕大姐还经常给他送吃的。
可是没有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大事了。
一天,秦始皇嬴政发现东南地区王气大盛。
这就不对了,天子居于咸阳,这里才是应该有王气的地方,东南地区也出现类似的天象,说明那里有威胁秦朝统治的人物出现。正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秦始皇着急忙火的领着人去东南一带镇压王气。
刘邦听说之后非常担心,因为刘邦觉得秦始皇来是专门针对自己的,所谓的东南地区王气大盛就是因为他刘邦反了。
刘邦这样想不是没有道理的,刘邦造反的时候遇见的两件事就可以佐证。
第1件,斩白蛇。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刘邦领着跟他一块落草为寇的兄弟们在山里面转悠,做侦查的兄弟回来告诉他:老大不好了,前边有一条非常非常大的白蛇挡在路上,咱们恐怕过不去。
刘邦说:看我的。
刘邦是豪侠出身,个人武功还是可以的,而且好勇斗狠,于是刘邦的拎着剑非要看看这条白蛇是个什么来头。
这条白蛇肯定不是许仙的媳妇白娘子,虽然以《白蛇传》这本书来推断时间,刘邦造反的时候白娘子差不多已经有800~1000岁了,但这条白蛇不是白娘子,因为它是雄性。
刘邦看到白蛇横在路上挥剑就将白蛇斩为两段。
事后人们发现有一个老大娘在路上哭,就问她:大娘,你为什么哭呀?
这位老大娘告诉大家:赤帝的儿子杀了白帝的儿子。
大家就明白了,刘邦斩的那条白蛇是雄性,是白帝的儿子,而刘邦则是赤帝的儿子。
第2件,他媳妇总能找到他。刘邦在山上落草为寇估计很少下山去抢劫,这样一来只能靠山吃山,刘邦落草的地方属于文明老区,当地的开发还是比较充分的,所以估计山上也没有什么野味。
好在这里离老家沛县不远,刘邦的媳妇就经常来给刘邦送饭。
这就有意思了,刘邦媳妇儿给刘邦送饭,她怎么知道刘邦在什么地方呢?
刘邦也很奇怪,有一天就问了吕雉:你咋知道我在哪的。
吕雉告诉刘邦:进山之后,只要看到有一个地方光芒四射,肯定就是你小子在那儿呢。
这两件事无一不是指明刘邦这个人前途不可限量,而且很有可能会当皇上。
当秦始皇决定上东南一带镇压王者之气的时候,刘邦不得不想,难道是我身上的王者之气太过光芒,竟然被远在咸阳的秦始皇发现了吗。
想到这,他害怕了。
在刘邦的故事中可以发现下面几个问题。第1个问题,秦始皇在的时候刘邦已经野心勃勃,只不过周围的环境没有给他实现抱负的机会,但他没闲着,不断给自己在创造这样的机会。第2个问题,秦始皇之所以在全国各地巡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镇压各地的反派势力,一旦他觉得某一个地方有可能有人发动叛乱,哪怕仅仅是一个苗头,也会迅速处理甚至亲自动手。第3个问题,对刘邦这样的草寇,当地的政府应该是了解的,但是由于天下落草为寇的人太多,通常那些官僚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懒得管,甚至没准政府中有些人和当地的流寇有联系,这也解释了陈胜、吴广起义之后沛县的人能够迅速找到刘邦,请他回来主持大局。
以上三个问题很有可能是当时天下的一个普遍现象,所以让秦始皇时时保持警惕的同时,他也不信任各地官员,如果他稍有差池放松了警惕,没准什么地方就能涌现出一个足以威胁到秦王朝统治的大敌,所以必要的时候他得亲自出马。
在这样的高压的环境下,刘邦即使有野心勃勃也没用,只能在山里当一个小小的流寇,而且还要极力避免别引起秦始皇的注意。
如果秦始皇一直在,刘邦也只能一直在山里边落草为寇了。
再说项羽。项羽家族和刘邦有很大的不同,虽然项羽家族在江东地区是普通小老百姓,但是作为楚国贵族之后他们所拥有的资源要远远超过刘邦。
即使楚国被被灭了,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家族内部可以说是人才济济,所以项羽家族逃到了江东之后很快在这里笼络一大批人才。用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江东的英雄全都已经在项羽家族的掌控之中。
此时,江东地区表面上是在大秦王朝的统治之下,实际上这个统治机构已经被架空,只要项羽家族愿意就能够将江东地区变成一个独立于大秦王朝的王国。
当然了,项羽家族认为时机还没有到,所以一直蛰伏于民间。
江东地区的郡守对项羽家族在当地的势力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秦末大起义爆发之后会稽郡郡守打算和项羽家族合作响应起义军的号召。
这就有意思了,秦始皇巡视天下的时候可是去过会稽郡的,当时项羽已经长大成人,所以很有可能秦始皇的这次巡视是最后一次,也很可能是镇压东南王气的这一次。
这个时候距离秦末大起义已经没有几年了,项羽家族在会稽郡的羽翼已成,如果当时项羽家族想要在江东地区刺杀秦始皇,秦始皇肯定会凶多吉少。而与此同时,会稽郡的郡守早就知道这一带盘踞着六国旧贵族的势力,要是向秦始皇报道,项羽家族也完了。
但他没向秦始皇报道。
说明郡守可能认为,即使秦始皇在也没有能力或者说没有信心将项羽家族在江东地区铲除掉。
那么为什么项羽家族没有趁机刺杀秦始皇呢?
个人认为,很有可能是因为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秦始皇带的人比较多。秦始皇这次出巡,就是为的镇压王气,带的精兵强将肯定不少,因为一旦发现某一地区有一股强大的反秦势力,不需要从其他地区调兵,可以及时诛杀。再结合当地的守军,其力量让项羽家族非常忌惮。看到秦始皇的仪仗,项羽虽然说“彼可取而代之”,但只敢打嘴炮,不敢来真格的。
第二,刺杀秦始皇成功也不见得能够反秦成功。虽然秦朝制定的不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大家都知道正常情况下公子扶苏是最有可能继承秦始皇的皇位。
如果秦始皇在江东地区出了问题,那么公子扶苏立即就可以继位,即使有人不服,三十万长城兵团也可以轻易将反抗力量镇压下去,更不要说公子扶苏继位的合法性是没有人能够挑战的。
所以,到那时江东地区只会遭到秦王朝全力打击,甚至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那些隐藏在民间的反秦势力恐怕再也不敢反抗了,而项羽家族也会在这样的局势中全军覆没。
第三,对江东子弟没有信心。秦末大起义爆发之后,项羽的叔叔项梁只带着项羽去见会稽郡的郡守。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事情,既然江东子弟已经被项羽家族笼络在手中,为什么不把这些人调动起来,以绝对的兵力优势将会稽郡的郡守拿下呢。
即使事出突然,最起码其中一部分力量还是可以调动的。
只有一个解释说的通,那就是项羽家族对江东子弟的信任度是非常低的。
虽然大家评时关系不错,这些人也愿意为项羽家族所用,但是造反这种掉脑袋的事儿可能会导致整个家族覆灭,任何一个人在造反的时候都得慎重考虑,迫不得已不会走到这一步,项梁也就只能带着项羽去会一会会稽郡的郡守。
很显然,如果秦始皇率领大批武装人员来到会稽郡,项羽家族就更不敢相信江东子弟会在他们的振臂一呼之下去攻打秦始皇的卫队了。
项梁只能忍下来。
这也说明只要秦始皇在一天,项羽家族就不敢闹事儿。
可见,由于客观上的原因,刘邦不得不在秦始皇还在的时候造反;由于主观上的原因,项羽家族在秦始皇在的时候不敢造反。
虽然秦始皇在的时候刘邦已经造反,只要秦始皇在,刘邦就难成气候。
为什么项羽死也不过乌江?
前言:当时的项王,面对刘邦大军的十面埋伏,兵败如山倒,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是万念俱灰。他明白这次自己是真的输了,输给了自己最瞧不上的人。残存的理智,让他选择体面的退出,为了成全自己,也为了成全天下人。而其悲壮的举动,让后人唏嘘至今,不断复盘,想给项王一次机会。在我看来,项王即使选择忍辱负重,卷土重来也不过是再一次自取其辱。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性格是矛盾的、纠结型的。他刚愎自用,同时又优柔寡断。他胸怀天下,同时又儿女情长。他慷慨激昂,却又小气多疑,没有容人之量。这些矛盾的性格特点杂糅在一起,注定他的一生会是不平凡,却以悲剧结尾的。高贵的出身,良好的教育,让他有了与生俱来的自信,后来诛灭暴秦的时候,他也是顺风顺水,而这种自信却让他在最后问鼎天下的时候病变成刚愎自用、性情暴烈。同时他的“选择恐惧症”让他往往错失良机。最致命的,他太容易感情用事,做事情不考虑后果。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即使再一次和刘邦争天下,他骨子里的东西不会改变,也就没有办法笑到最后。
人品败光,民心向背项羽出道,靠的的家里人的提携。一往无前也是因为占了“推翻暴秦,复兴楚国”的大义。但在其实力壮大后,他杀了小楚怀王。秦子婴投降,他还是选择给杀掉。不该杀的人,他毫不犹豫的斩尽杀绝,最该杀的敌人刘邦他却放虎归山。杀了楚王大大寒了楚国故民的心,杀了子婴更让天下人对其嗤之以鼻。再加上他后来的骄傲自满,听不进逆耳忠言,身边的文臣武将一个个要不被他自己逼死了,也不被他逼走,亲自送给敌营。这种自断手臂,牺牲自己,壮大敌人的操作,让他渐渐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而垓下一围,四面楚歌。他最嫡系的楚国拥趸已经再支持他,即使他逃回江东,没有父老乡亲的支持,没有民心所向的大义,没有文臣武将的辅佐,众叛亲离。回到江东,也是丧家之犬。靠他一人一马,想要卷土重来,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趁你病要你命很多文人都对项羽不肯过江东表示惋惜,想当然的认为只要项王肯回到江东,就可以振臂一呼,重整旗鼓。但这可能吗?都当市井出身的汉王小富即安吗?长期在民间的争强斗狠,他肯定知道斩草必须除根。他不会再给项王喘息的机会,也可以说他不会犯项王当年对自己心慈手软的机会。兵强马壮,即将一统天下的刘邦如果得知项王没有身死,必然会把战火引向江东,小小的江东面对天下在握的刘邦,也就是螳臂当车罢了。而项王也是明白也一点的,敌人弱不禁风的时候,我尚且被他逆风翻盘。现在形势逆转,即使再努力,也不过是垂死挣扎。
后语:在我看来,项王当时回首自己的戎马一生,有过破釜沉舟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有定都彭城的衣锦还乡、天下咸服。他的一辈子值了,他也倦了,他更愿意歇一歇,去路上陪陪自己心爱的虞姬。
好的历史不会死去,我是历史爱好者“好史不死”,喜欢我的内容就点赞+转发+关注,欢迎大家有评论区留言讨论,让历史更加多姿多彩!
历史上有哪些把一把烂牌打活了的君王?
把一把烂牌打活了的君王提名清太宗皇太极。
接手时的烂摊子
一、矛盾尖锐在努尔哈赤统治后期,对辽东地区的汉人肆意的屠戮与奴役,在占领铁岭、辽阳、沈阳等重镇时,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屠杀。这一策略使这一地区的百姓惊恐不安,无法从事正常的生产,“沈辽之间,畏贼(指后金兵)不能耕者,延袤数百里。”此外,努尔哈赤晚年疑神疑鬼,对早已投降过来的汉人官僚亦不信任,例如额驸李永芳只因谏阻努尔哈赤不要滥杀,便被总兵官职,捕其子来审讯,后虽复官,但也不似过去那样信任和重用他了。这样一来,汉官人人自危,加剧了辽东的动乱。
与此同时,辽东汉人的反抗此起彼伏:
1621年,金州两个秀才聚众起义;镇江陈良策率军民起义,活捉了后金守城游击佟养正,送给了明朝。镇江所属汤站、险山二堡农民也宣布起义响应。
1623年,复州城一万一千余男丁叛逃,投向明朝。
1625年,海州所属张屯的汉人秘密联络明将毛文龙派兵,袭击本屯的满人,在这一年,镇江、凤城、岫岩、长岛、双山、平顶山、海州、鞍山、首山、彰义等十余处掀起了反抗后金的武装斗争。
可以说,此时的后金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在汉人不断起义和逃亡的同时,带来的是经后金济的严重破坏。皇太极刚即位之时,后金国内粮食奇缺,物价飞涨,每斗米价银八两。有银两也买不到东西,所以银贱而东西昂贵。一匹好马值银三百两,一头牛值银一百两,一匹蟒缎要银一百五十两,一疋布要银九两。出现了“人相食”的可怕景象。社会秩序混乱,盗窃盛行,牛马成了盗窃的主要对象,凶杀、抢劫到处发生。皇太极叹息说:“民将饿死,是以为盗耳。”
二、进军宁远受挫,面临明朝、蒙古、朝鲜的三面合围这个充满了危机的局势也反映到军事上连遭挫折。1626年,努尔哈赤攻打宁远城下遭明兵重创,是努尔哈赤兴兵以来第一次大失利。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他的失策。袁崇焕等人利用汉人和蒙古人对后金的仇恨心理,晓以民族大义,故能众志成城,击败后金兵的强大攻势。就在努尔哈赤去世前三个月,明将毛文龙派兵袭击距沈阳仅一百八九十里的鞍山驿,这使努尔哈赤十分慌张,连夜赶回沈阳,诸王忙率兵向鞍山进发。数日后,毛文龙又派兵袭击萨尔浒城。此地距沈阳也只有百余里。已成惊弓之鸟的明兵敢于深入突袭,威胁都城沈阳,这突出说明后金立足未稳。
而此时的明王朝也意识到了后金崛起的危险,于是明朝在辽东调兵遣将,北结蒙古,东联朝鲜,对后金实施三面包围,企图一举消灭新生的后金政权,收复辽东失地,重新确立明王朝在东北的统治地位。
三、皇权不振,三大贝勒权势极大在努尔哈赤创立后金时,就设了四个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 、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在皇太极登基后,三大贝勒与皇太极一起南面而坐,共同接受群臣的朝拜,每当元旦时,皇太极还要率领子侄,向年长的三位哥哥行拜贺大礼。可以说,此时皇太极权力极其有限,受到三大贝勒的肘制。
皇太极应对措施
一、改善汉人地位,重用投降汉官皇太极在即位之初,就强调“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致异同。”他表示对待“满洲、蒙古、汉人视同一体”,“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若满洲庇护满洲,蒙古庇护蒙古,汉官庇护汉人,是犹咸苦酸辛之不得其和。”为此,他实行了各种措施。
1、实行“编户为民”的政策,解放奴隶,恢复汉族奴隶的“民户”地位。皇太极重新修订和颁布《离主条例》,从法律上给予奴隶、家仆以人身保障,还给他们摆脱奴隶身份提供了机会。所谓“离主”,就是奴隶或奴仆对他的主人有权进行控告,经审讯,情况属实,主人按律治罪,告发者奴隶或奴仆准许离开,得到自由身份,可以自谋生路。后来重新议定的《离主条例》共六款,包括不准满族贵族、各级官员擅自杀害自己的奴隶、家仆,不准奸淫属下的妇女等。这些规定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使奴隶、家仆的生命得到某种程度的保护。
2、皇太极放宽“逃人法”,允许逃走,不治罪,但不许返回。这等于授权给广大汉民、汉官自己选择居住地。
3、招揽汉官、汉将,皇太极不但对原先已经投降的范文程等人大加重用,还招揽更多的汉官加入后金政权。为此,他制定了归降的具体政策:
(1)现在任职的明朝官员归降的,子孙世袭父职不变;
(2)一般百姓杀掉当地官吏来归的,根据功劳大小,授予官职;
(3)单身一人来降的,由国家“恩养”;
(4)率众来降的,根据人数多寡,按功授职。从汉官归降的情况看,有对明朝不满来归的,有在战场上被俘归降的,相当一部分是走投无路被迫投降的。太宗不问出于何种动机,只要前来归降的,都一律接纳。
举几个典型案例:
(1)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投降后金时,皇太极都是出城三十里相迎,在改金为清后,还将三人加封王爵,史称三顺王。
(2)1634年,为了安抚来降的长山、石岛二地明朝军民,一共3871名。皇太极让诸大臣出粮纳捐,并命八贝勒先出粮四千石作为表率。在大同之战时,明军曾俘虏了几十个汉军,审问时问他们为啥给后金卖命,他们回答说:每人发老婆一个牛羊八只驴一头……
(3)对先先后叛又再次投降的祖大寿,皇太极亦加以容忍,允许他二度投降。
此外,由于后金辖内汉人、蒙古人大增,皇太极又组建了汉八旗和满八旗,他们成为将来清军入主中原的重要军事力量。
二、打破包围圈在明朝、蒙古、朝鲜三个势力中,最弱的是朝鲜,因此为了打破三方合围,皇太极先拿朝鲜开刀。在继位为汗当年,皇太极便发动了丁卯之役,以阿敏为主将,一路势如破竹,连下义州、定州、郭山、安州、平壤、黄州、平山诸城,朝鲜国王李倧(朝鲜仁祖)逃往江华岛。后金军至平山时始与朝鲜议和,结成盟誓后撤退。战后,朝鲜与后金成为兄弟之国,向后金开市并缴纳岁币。但朝鲜并未因此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九年后,皇太极改元称帝,以“朝鲜败盟逆命”为由,发动丙子之役,仅仅两个月时间,后金军几乎占领了朝鲜全境,朝鲜国王李倧逃到南汉山城“势穷情迫”,称臣请罪。皇太极要求严惩朝鲜挑起衅端的大臣,同时造船发兵攻入江华岛,获朝鲜王妃、王子及阁臣等人。李倧无计可施,只好亲至皇太极面前伏地请罪,史称“丁丑下城”。举行受降仪式后,当即留下其长子及次子为质,其余被俘妻子家口二百余人遣送还京。从此清朝代替明朝把朝鲜变成了藩属。朝鲜对清朝由以前的兄弟之称,更执藩臣之礼。不久阿济格领兵攻克皮岛,斩明将沈世魁等,彻底解除了清朝攻向关内的后顾之忧。
对蒙古,皇太极则是即拉又打,皇太极用联姻、赏赐、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袭职例、崇奉喇嘛教、与西藏僧俗头领建立联系等手段,取得了蒙古诸部的支持和效忠。他本人及其兄弟子侄,还有贝勒大臣几乎都娶蒙古人为妻。他的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宸妃都是蒙古科尔沁人。
蒙古各部中最强的是察哈尔,林丹汗野心勃勃,其志不在皇太极之下,1632年皇太极率大军西进,多尔衮从征。至西拉木伦河畔,会集蒙古诸部兵,共击林丹汗。面对势力远胜自己的后金军,林丹汗无奈之下从归化城驱人畜十万西渡黄河逃走。大势已去的林丹汗部众十之七八在途中散去。林丹汗逃奔青海,两年后在青海打草滩病死。三年后,多尔衮与岳托等领兵万人渡河,招降林丹汗部众于额哲,林丹汗的妻子和儿子归降,交出可汗印信,整个漠南蒙古完全纳入了后金版图。
1636年,喀尔喀三部每岁向清朝进“九白之贡”(即贡白马八匹,白驼一头),喀尔喀与清朝建立臣属关系。
对明朝,皇太极年年进攻,规模较大的有六次入塞,三次直逼北京城下,掠夺了明王朝数以百万的人口,在和明朝的几次战略决战中,亦以全盛而告终,规模最大的是1640年的松锦大战,此战历时两年,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八大总兵全军覆没,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兵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截至明朝覆灭前夕,在关外仅剩一个山海关。
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
三、加强皇权皇太极继位后,为了加强汗权,大力削弱三大贝勒权势,1629年 以“因值月之故, 一切机务辄烦”为由,免去他们按月分掌政务的权力,“以诸贝勒代理值月之事”。
1630年,因二贝勒阿敏弃城永平,皇太极大怒,召诸贝勒共议阿敏之罪。罪状除了此次弃四城之外,还有心怀异志、当年在朝鲜谋求自立等等。廷议阿敏死罪,皇太极改为幽禁。不久,阿敏抑郁而终。
1641年,三贝勒莽古尔泰御前露刃(在皇太极面前拔刀),被夺去和硕贝勒爵位,降为多罗贝勒,削五牛录,罚银万两及甲胄、雕鞍马十、素鞍马二。
至此,只剩老实胆小的大贝勒代善还与皇太极并座,废“凡国人朝见,上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 的旧制水到渠成, 皇太极开始大权独揽的道路,数年后登基为帝。
小结可以说,皇太极是清朝奠定天下至关重要的一个人,没有他的话,后金可能不过是昙花一现的割据政权,在努尔哈赤死后土崩瓦解,正因皇太极十七年的苦心经营,使得后金从一个割据小政权变成雄霸辽东、漠南,虎视中原的强大势力,后面入关可谓水到渠成的事情。
李渊一死李世民就带兵夺位?
如果没有发生玄武门事件,李渊死后,李建成和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肯定是一场血雨腥风的皇位争夺战。鹿死谁手很难说。如果那样的话,不仅是唐朝朝廷的的悲剧,老百姓也会遭受很大的灾难。
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李世民可谓是功高盖世。不仅李世民政治睿智,军事谋略很高,而且手下有一批本领超强的文臣武将。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蔚迟恭,秦琼等人。这些人出谋划策,冲锋陷阵。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建成是李渊的长子。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也立下了不少的功劳。手下的能人猛将也不少。魏征就是其中之一。
唐朝建立以后,唐高祖李渊权衡利弊之后,决定把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这样优质资源进一步向李建成靠拢。李建成的实力迅速扩大。
由于李世民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的功劳太大了,为了防止以后李世民夺权,李渊开始一步一步地削弱李世民的权利。
而太子李建成,也把李世民视为,自己在登上皇位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为了铲除李世民,李建成没有选择,在登基以后,再对付李世民。而是选择了提前下手,和齐王李元吉携起手来,几次暗杀李世民,没有成功。于是,这才有了以后的玄武门事变。
由于李建成太着急了,没有,在自己登上皇位以后,再对付李世民。如果那样的话,利用皇上无上的权威,削弱李世民的势力,或者杀掉李世民,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儿。如果在他登上皇位以后,李世民再选择造反,那就是谋反了。道义上是受到谴责的。会背负很不好的名声。
虽然李世民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当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以后,李渊为了防止日后生乱,开始逐步削弱李世民的势力。而李建成也步步紧逼,为了防止李世民和自己争权,利用各种手段想把李世民铲除。李世民的处境很不好。
李建成作为太子,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手上的优质资源是很多的。而李世民也是功劳很大的。可以说是功高盖主。所以让李世民登上皇位,是许多人所愿意看到的。正是由于李世民的功劳太大了,为了防止日后生乱,所以李渊在立了李建成为太子以后,开始逐步削弱李世民的权利。李渊这是在未雨绸缪啊。
只可惜李建成和李元吉,太着急了。如果李建成登上皇位以后,想怎么收拾李世民都可以。现在是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而且还用让人不耻的暗杀手段。不但让人很反感,很唾弃,失掉了民心,而且让李世民找到了借口。李世民这是在危机中,找到了曙光。这就是李世民和文臣武将的睿智之处,变被动为主动。利用李建成暗杀李世民的机会,变被动为主动,反败为胜。从而在一次次的危机中,成功实现了突围。将李建成,李元吉一同铲除。李世民顺利地登上了皇位。
从以后的历史可以看出来,正是由于历史选择了李世民,所以唐朝才开启了辉煌的道路。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开启了唐朝的强盛之路。从此唐朝在世界上是最富强的国家。受到世界各国的羡慕和敬仰,万国来朝。从此在历史的长河中,唐朝就是东方神秘中国的代名词。受到世界各国和人民的羡慕敬仰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