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大业,为什么武则天留下无字墓碑?
盛唐大业,为什么武则天留下无字墓碑?
现在如果去乾陵,有两个著名景点不得不看,第一个是无头石像,另一个就是无字碑了。这无字碑据说是武则天的墓碑,墓碑咱们都知道,上面是要写字的,不管是歌功颂德,还是生平简介,至少得留下些内容给后人。但是武则天这块墓碑,乃是一片空白。
武则天是谁啊?一代女皇,千古女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墓碑之上为什么没有撰写碑文呢?
历史君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点:
第一点原因,武则天认为自己功德太多,已经没有必要再去标榜些什么。
这位女性的上位掌权虽然违背了时代的“规矩”,但是从具体的政绩来看,帝国在她的管理之下反而更加繁荣。有人把这个时期成为“贞观遗存”,将她的行政能力和太宗相提并论,足以看出她行政能力的突出。
既然自己已经拥有了如此光辉的成绩,那就没必要再费劲的在墓碑上撰写碑文了,作为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还是低调一些比较稳妥。
第二点原因,她认为自己罪孽太深。
这种说法和第一种是完全对立的观念,武则天作为一位女性,想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上位无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虽然她最终夺得了权利,但是她因此而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巨大的。
除掉众多反对之臣、杀掉自己的幼女、在宫中行乱伦之事,这其中的任意一点都能让人的内心饱受强烈的自责。武帝死时也深知自己有着不可饶恕的罪孽,所以她以无字之碑表达自己的忏悔之意。
第三点原因,受宗教影响。
唐朝时期比较盛行的是佛教,小到普通百姓,大到帝王将相,整个国家有众多的人都信奉佛教,而武帝也是一位真心崇敬佛家的人。她在落魄之时到尼姑庵度过了数年的佛家生活,佛法给人内心的的宽慰正是支撑着她坚持下去的基础,所以在成功掌权之后,武帝仍然在努力的研究佛法。
在佛家的理论之中,“空”是一个非常值得体会的境界,没有对世间万物的极致包容,有限的身体就永远不会达到“空”的状态,所谓“万事皆空”,说的就是对世间荣辱江河花草等毫无挂念,因为心中已得到,山河也自在心中。武帝就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才将自己的墓碑变成了“空”的主题。
第四点原因,她将评价的权利留给后人。
就拿武帝一生来说,任何人都不能给她一个合适的定位。从关系方面来看,她先嫁太宗后嫁其子,最后又独成大业,简简单单的发展“三部曲”,就将她的身份和行为做了三次彻底的转换,想在其中寻找共同点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武则天虽然是时代的特殊符号,但是她本人的能力是不可否认的,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她最不缺的就是自知之明,她内心非常清楚,属于自己的岁月即将终结,无论是功德还是罪孽,自己再怎么书写也不能让所有人信服,如此一来倒不如将评价的事情交给后人,如此“潇洒”的行为也只有她能做的出来了。
综上诉述,无字墓碑蕴藏着很多的含义,这也正是武帝充满智慧的一个行为,作为历史上非常独特的一位皇帝,她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将自己的“热度”继续保持下去,还给给自己留下不少的正面形象。
当然,其实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个墓碑无字和武则天没关系,因为墓碑是后人所立,其死后,大权已经重归李唐。而这些李唐后世子孙们无法对武则天做出正确得评价,说她好吧,但他篡了李唐王朝。说她不好吧,毕竟是祖奶奶,且治下有贞观遗风,政绩还行。于情于理,都无法以一个篡权者的身份对待。特别是她的身份很尴尬,到底是武周皇帝还是大唐皇后?站在李唐统治者的角度都不好界定。
所以索性就不写了。
李世民做皇帝多长时间?
李世民做皇帝二十三年。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627-649)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千古一帝,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中国哪个朝代是历史最富裕的朝代?
目前学界公认的中国古代最富有的朝代是宋朝。
通常我们说一个国家富有,是指经济发达,指农工商各行各业,种类多、花样足、能赚钱。
宋朝的非农业税比例接近85%,农业税变得微不足道,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北宋就有“拆二代”了资料记载,北宋一次130家拆迁户,共补偿22600贯钱。算下来,平均每户可获得政府补偿170多贯钱。朝廷批准了这个拆迁补偿标准,由户部拨款支付。
宋朝小市民的生活,让现代人看起来,也会羡慕不已他们养宠物,家里插鲜花,喜欢游山玩水逛公园,上茶坊品茶,到瓦舍勾栏看表演,追求美食,家中常备饮料,夏天有冷饮,每日沐浴(你要知道,那时候的欧洲人几乎是不洗澡的),使用牙刷与牙粉清洁牙齿。
宋太宗本人曾傲娇地炫耀过:宋代的赋税收入“两倍于唐室”。宋代的开封是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同时期的伦敦,只有一万五千人;欧洲最大的城市巴黎,也就十来万人。
《清明上河图》中,酒楼、酒旗随处可见,《东京梦华录》说:“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
宋朝以前,历朝历代都实行宵禁制度,晚上不许随便上街,抓到就要蹲拘留所。而到了宋代,宵禁令放宽,这下大家营业的时间更长了,所以夜市就兴盛起来,进一步拉动了GDP。
世界第一张纸币产生在宋朝11世纪至13世纪的宋钱,是风靡东南亚的硬通货;在宋朝的大城市,出现了类似于有价证券交易中心的“交引铺”;宋朝的城市人口比例超过20%,南宋时达到22.4%,而1957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也不过是15.4%。
北宋时期,沿海有五大港口,国货从这里走向世界,海外货从这里进入中国。北宋时期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被不少西方历史学家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宋朝的社会制度,也比其他时代更宽松、开放一个生活在宋代的人,在法律上没有贵贱之分,允许自由迁徙,出远门不需要带通行证、介绍信。你要是生活在汉代、唐代、元代、明代,想出趟远门都得向户口所在地开具一张介绍信,否则,过关时会被抓起来。
据英国著名学者麦迪森估算,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
北宋的科技是很先进的火药逐渐应用于战争,热武器正是在北宋年间经由西亚各国传播至欧洲的火药制造工艺基础上发展而来;指南针也是在北宋逐渐应用于航海,当时已掌握了利用天然磁体进行人工磁化的技术,人造磁铁的磁性比天然磁体要稳定得多;雕版印刷术在北宋时飞速发展,广泛被用来刻印书籍,当时的汴梁、临安、建阳、眉山等,都是印刷业的中心。
秦始皇是暴君还是英雄?
首先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古往今来,对秦始皇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评论:一是借秦始皇来表达某种政治见解或主张,这可叫作史政论。一是作为历史研究对象,进行历史评价。今天我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秦始皇既不是英雄,也不是暴君,千古帝王、一代枭雄更适合做他的评价!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王朝统一的影响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钱!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李白的诗句,毛泽东评论过的。
历史的确如此。秦始皇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扫平了魏、韩、赵、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秦帝国,结束了前771年西周灭亡以来550年的国家分裂局面。
西周的灭亡是延续了三千多年的奴隶制社会走下坡路的重大标志。接下来的东周虽然还有“周”的名义,实际上已经沦为诸侯的地位,在诸侯中也只是一个弱者。当时争霸的是秦、魏、韩、赵、楚、燕、齐这“七雄”。它们之间不断地征战杀伐,使民生调敝,经济残破,十分不利于新兴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正常发展。新兴生产关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这两种历史要求是一致的,是不可分开的。“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将这个具有双重意义的历史课题给解决了,于是运用封建阶级国家政权的力量废除西周的分封诸侯制,建立中央政府直接领导的郡县制,从而奠定了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大发展的基础。秦帝国的崛起是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重大标志,对封建社会以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大秦帝国
首先表现在国家统一问题上。从秦统一到清亡,2200多年间,裂的时期只出现4次:魏蜀吴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间都不长,加起来只占全历程的20%。而统一的年代有秦、西汉、新(王莽新朝)、东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合计12朝,时间占总历程的80%。总的说,这2200年国家基本上是统一的,这在世界上的国家发展史上没有第二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一直作为大国延续下来的唯一的国家。
再者,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的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推行,度量衡的统一,道路和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等等,多方面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繁荣局面的不断出现。第一个高峰是西汉,最高峰是唐朝;“汉家陵胭”,盛唐气象,这是我们中华儿女一谈起来就神采飞扬的。至明代,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就发展到烂熟程度,已经从它的机体内部产生了新兴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固然,由于诸多历史条件的交织作用使它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即清朝的乾嘉盛世,产生了毛泽东高度评价的《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正面典型所体现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表达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要求发展的愿望,以大贵族、大官僚、大地主、大豪商、大高利贷者五位一体的封建家族的崩溃说明了封建阶级必然崩溃的命运,《红楼梦》从艺术上宣告了封建制度的死亡。古代中国创造的文明向古代世界文明所作的贡献中,封建时期创造的部分占有突出的地位。
还有,秦朝创立的郡县制本身,县一级的建制连同它的名称,一直到现在没有改动。原来的郡后来演变为州,为路,为省,现在定为省,基本原则依然是秦制。
秦帝国的崛起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是可以否认的呢?我们认为是不可以否认的。秦始皇处在新旧社会制度交替之际,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促使应该衰亡的社会制度加速衰亡,应该兴盛的社会制度加速兴盛,这种客观作用是应该肯定的,否定它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
从行为上分析秦始皇的功过秦始皇具有二重性:面对着奴隶制势力是进步性,面对着农民群众是反动性。
欧洲资产阶级通过法国大革命取得了对于封建主义泊勺完全胜利的情况也有类似之处。它的胜利是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和流血牺牲取得的,胜利一到手,立即转化为工人阶级的对立面而成为反动派,加剧了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逼迫工人不得不进行反抗,也使它的经济在革命胜利后不过30年就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能自己克服的矛盾。
秦始皇间题的特殊性在于,他统一全国只不过短短15年时间,那样强大的帝国就被陈胜、吴广、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革命所推翻。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必须在充分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的同时进行探讨的。不但要探讨他做了什么,而且应该探讨他怎样做。
秦始皇做的事情中修长城、戍边、派大军反击匈奴的侵略、修驰道、修水利、凿灵渠开发岭南等等,可以说都是应该做的。修阿房宫、修陵墓、这属于骄奢淫逸,是应该反对的。即令应该做的事情,也不见得非那样急切地堆在一起做不可。但是不管该做不该做,他都在那样短促的时间内雷厉风行地堆在一起做了。每一件事情所投入的劳动力(而且都是壮劳力)都是10万、数10万,简直像驱赶羊群似的。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不过千把万,如此沉重的劳役、兵役,民力何堪?再者,秦始皇刑法极为峻刻,动辄残杀生命,他坑杀儒生46人。还有辣面、割鼻、别足等等。必须如实地指出,秦始皇实行的是摧残社会生产力的暴政。这是由他的封建统治者的本质决定的。
都江堰-灵渠
万里长城
然而强大暴虐的封建统治皇朝造就了强大正义的农民革命力量。这次革命宣告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再强大再暴虐的封建统治皇朝都是可以被农民革命推翻的。因此这次革命开了农民革命的先河。自秦迄后,农民暴动、农民起义数以千计,全国性农民革命战争就有八次之多。
火烧阿房宫
这就联系着朝代的兴亡和更迭。八次全国性农民革命战争四胜四败,与12次统一时期和四次分裂时期是互相穿插着的,是有内在联系的。完全由封建统治者的力量建立的朝代,分三类情况。一类是凭借武力削平对手而建立的秦和隋,都是短命皇朝。一类是采用禅让形式即宫廷政变形式建立的新、曹魏、西晋三朝,也都短命,至多二、三十年。一类是赵匡溉以军事政变起家而建立的北宋,是个例外,达到160年。然而将北宋算作统一皇朝比较勉强,因为它与东北的辽、西北的夏是鼎立着的。
八次全国性农民革命战争中的四次被封建统治者镇压加上自身的错误或叛徒出卖而失败后,对国家的损失是严重的。第三次即张角兄弟领导的黄巾起义失败后,军阀混战,魏蜀吴争霸,国家分裂将近百年。第五次即黄巢领导的反唐农民革命战争失败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七、八十年。第七次即李自成领导的反明农民革命战争胜利转败,清兵入关。第八次即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统治者进一步屈服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封建统治者镇压农民革命使之失败,其作用完全是阻碍历史前进的。
黄巾起义
再看八次全国性农民革命战争中胜利了的四次对于历史的发展起的是什么作用。第一次即反秦农民革命战争胜利后,出现了西汉。第二次即新市、平林、赤眉、铜马等义军配合着的反新农民革命战争胜利后,出现了200年的东汉。第四次即李密、窦建德领导的反隋农民革命战争胜利后,出现了290年的唐。第六次即朱元璋领导的反元农民革命战争胜利后,出现了270多年的明。西汉—封建社会史上第一座繁荣昌盛的高峰。唐—封建社会史上繁荣昌盛的最高峰。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到烂熟的程度并且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如此伟大辉煌的历史统统都是胜利了的、伟大的全国性农民革命战争造成的。
但这决不等于说,在封建历史时期,尤其在其中的某些历史转折点上,掌握着生产资料和国家政权的代表人物中就没有杰出人物,他们一点也没有做过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的事情。当然不是这样,秦始皇就是明显一例。既然他们有过这样的历史功绩,这些功绩是历史上的客观存在,我们就应该毫不犹预地承认它,出与它的实际作用相符的科学评价,澄清某些否认它的错误看法,辨清某些歪曲。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又决不要越过合理的界线,忽略他们终究是剥削压迫农民的反动统治者,这一面也是忽略不得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秦始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后的许多政策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不愧为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但他又残忍无道,为了维护统治,以刑杀为威焚书坑儒,滥用民力。我们很难用英雄这样的褒义词或者暴君这样的贬义词去形容他,在我看来:千古一帝、绝世枭雄或许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绝世枭雄
朝议郎在唐朝属于什么官职?
唐朝沿置了散官和勋官,贞观后散官开始分文武。曾规定:职事官与散官、勋官合班,则文散官居职事官之下,武散官次之,勋官又次之。
1)唐文散官:
唐初高祖武德年间的文散官定制为:
开府仪同三司、左光禄大夫,从一品;
特进、右光禄大夫,正二品;
散骑常侍,从三品;
太中大夫、通直散骑常侍,正四品;
中大夫,从四品上;员外散骑常侍,从四品下;
中散大夫,正五品上;散骑侍郎,正五品下;
通直散骑侍郎,从五品上;员外散骑侍郎,从五品下;
朝议郎、承议郎,正六品;通议郎、通直郎,从六品;
朝请郎、宣德郎,正七品;朝散郎、宣义郎,从七品;
给事郎、征事郎,正八品;承奉郎、承务郎,从八品;
儒林郎、登仕郎,正九品;文林郎、将仕郎,从九品。
共二十九阶。
太宗贞观十一年略作改动调整,仍为二十九阶,成为永制:
开府仪同三司为从一品;
特进为正二品,光禄大夫为从二品;
金紫光禄大夫为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
正议大夫为正四品上,通议大夫为正四品下;
太中大夫为从四品上,中大夫为从四品下;
中散大夫为正五品上,朝议大夫为正五品下;
朝请大夫为从五品上,朝散大夫为从五品下;
朝议郎为正六品上,承议郎为正六品下;
奉议郎为从六品上,通直郎为从六品下;
朝请郎为正七品上,宣德郎为正七品下;
朝散郎为从七品上,宣义郎为从七品下;
给事郎为正八品上,征事郎为正八品下;
承奉郎为从八品上,承务郎为从八品下;
儒林郎为正九品上,登仕郎为正九品下;
文林郎为从九品上,将仕郎为从九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