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时代,真正的骑兵对决是怎样的?
火器时代,真正的骑兵对决是怎样的?
真正的骑兵对决,首先要看骑兵本身的属性,然后再看对手的情况。
像影视剧上那种骑兵无脑冲,也只有在对手溃逃之际才会使用。反正敌人败逃已经跑的毫无章法了,放手去追也未尝不可。
但要是双方都严阵以待,无脑冲基本就是给对方送马了。
像轻骑兵,骑兵自身甲胄简易或者干脆无甲,很少会采取肉搏战。主要负责的任务就是骑射、骚扰、偷袭。像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是把骑兵练成这个样子。
历史上大多游牧民族在强盛之前,也基本是这个状态。
既然装备跟不上,那就要从战法上提高效率。于是乎帕提亚战术就诞生了。
所谓帕提亚战术,就是轻骑兵在骑射时,队伍会绕着圈跑,然后让圆圈的一个曲面面向敌人,就这么不停的跑不停的射,通过持续不断的火力逼敌人就范。
遇到危险,骑兵队可以从中间抽一行作前队,然后往后逃跑,跑路的过程中还可以回头射敌。
不过总有人想着骑马近战,而近战,就很需要穿上盔甲,就这样,中型骑兵诞生了。
中型骑兵有三种,一种和轻骑兵的职责一样,不过有了盔甲,可以更安心的短兵交接。
第二种是近战缠斗的骑兵,不过近战缠斗斗得并不是步兵,而是对面的骑兵。像中国最早的近战缠斗骑兵出现在西汉,目的就是和匈奴骑兵拼刀子。
第三种是冲击骑兵,冲击骑兵也是一种近战骑兵,但是他们不善于缠斗,而是更喜欢发挥骑兵强大的冲击力。比如突袭、夺旗、斩将等等都是这类骑兵的工作。
不过虽说骑兵有了甲胄的保护相对安全,但是马匹也是血肉之躯,挨一刀子也会流血会牺牲。而且说实在的,古代战争,马比人贵,像冲击骑兵这么大风险的工作,牺牲的马多了那就是败家。
考虑到这个要素,就开始有人为马匹披上甲胄了。这就是具装骑兵。
具装骑兵,是重骑兵下的一个范畴,因为在一些战斗场合下,具骑可以不披马甲,而像中装骑兵那样战斗。
不过在面对同一级别或者稍逊的骑兵或者步兵时,具装骑兵或者半具装骑兵就必须带好全部装备,随时准备冲锋。
对付骑兵,具骑往往采用菱形阵直冲,或者迂回到侧翼然后一个猛子插进去。
对付步兵时,按照金国铁浮屠的方式,以楔形阵找准突破口猛扎进去,然后不要停,让骑兵保持冲锋,冲出敌阵后再这返回来,反复冲击,直到敌阵瓦解。
如果敌方的步兵方阵过于紧密,一时间找不到突破口,那具骑会选择放弃进攻或者干脆下马当重步兵推进。
总而言之,骑兵作战很讲究,不会傻乎乎的冲锋送人头的。
铠甲抵挡不住火器吗?
在火枪技术还不成熟的年代,部分铠甲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挡火枪的射击,即使是火枪主宰战场的燧发枪时代,一些胸甲仍然能在一定距离外,提供有效保护。哪怕是一战时期,俄国还用钢板武装了一部分士兵呢,可见铠甲并非没有作用。
但是,铠甲是会影响身体灵活度的,而当时的火枪,上弹过程是很繁琐的,穿戴铠甲会降低上弹速度,上弹速度低就会减少射击效率,而铠甲能够提供的防护又有限,为了有限的防护降低攻击效率是得不偿失的。
而且,铠甲的造价在当时仍然不低,对于各国越来越多的军队而言,是难以大范围装备的,用一副铠甲的钱,多造几支火枪来增强火力,显然比给士兵装备铠甲更有效。
于是,出于性价比的考虑,铠甲的使用率就越来越低了,只有一部分突击兵种和少数精锐装备铠甲,一般士兵是没这个待遇的。
最后,一句话总结当时的作战思想,就是:普通士兵的命是不值钱的,与其花钱给他们装备铠甲提升他们的生存率,还不如多造几支火枪,多拉几个壮丁上战场,用人命消耗对方的实力呢。
其实这种作战思想,即使是在铠甲的防护效率非常高的冷兵器时代,也是一样的,所以在战场上很少见到全副武装的战士(无论中西),大家都喜欢用大量的连武器都不全的农兵维持战线。
欧洲人的火器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人类最早的铸炮技术是从制作火门枪、铸钟等技术延伸、发展而来的,所以在当时,很多的铸炮师老本行都是为教堂铸钟的!因为这两者的制作工艺是相通的!人类制造的早期金属火炮、火门枪最初都是铜质(青铜、黄铜、红铜都有),因为铜和青铜的熔点低,延展性能好,质地坚韧,不易炸膛,是铸炮的优质材料,所以当时各国都流行铸造铜炮,而整体浇铸铁炮的技术,欧洲人直到1540年左右才掌握,而且这一技术还被英国保密了很久,等到十七世纪时才在全欧洲流传开来!
至于为什么后来铁炮成为了主流,那是因为铜炮的价钱实在是太过昂贵了!铜炮的价格最低也是铁炮的五倍!是价格逼迫着人类不得不提高金属处理技术,将钢铁变成铸炮的主要原料!
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欧洲人如何用泥模法制作早期火炮的!本来小编打算给大家介绍中国古代的铸炮工艺,但奈何国内这方面的图片资料不多,不直观。
以下是正文:
第一步,要铸造铜炮首先要制作一个用来熔化铜料的熔炉,如果有坩埚更好,若是没有坩埚等工具也不要紧,只要有熔炉就行!
制作熔炉的泥土,可以直接扒白蚁丘上的粘土,要是找不到白蚁丘,选用普通的粘土也可以,只要将泥土中的石子、木棒等杂物挑出即可。
白蚁丘上的粘土没有太多的杂志
1.添水将泥土湿润,并不断的和泥,使其熟化,在这期间可以加入草茎。
和泥
2.把熟化完成的泥土捏制成泥砖,然后围垒成一个圆型的熔炉,熔炉不需要制作太高,有个半人多高就行,周围可以打入几根木棍加固一下,防止其倒塌。
垒熔炉
3.熔炉垒好后,让其自然阴干几天,然后在其底部开出三个通气孔,输风管将会通过这三个小洞往熔炉内部输送空气!为了不让铜水意外从通气孔流出,这三个输风管都要倾斜45度插进熔炉内。
倾斜插入三根输风管
4.在熔炉上开好三个通气孔后,还要在其最底部开出一个出料口,当铜料融化成铜水后,就会从这个孔排除,但这个出料口在铜料未完全熔化为铜水之前,要先用泥土封上,等到需要时再打开。
在熔炉底部挖一个出料口,然后用泥土堵上,需要时再打开
第二步,制作早期铜炮需要用到泥模。
泥模由模芯和模壳两部分组成,推荐使用失蜡法制作!
1.首先取一块合适大小的蜡块,长、宽、高都要和准备制作的炮管规格差不多大,然后将其雕刻成炮管的模样,并钻出炮膛,其整体大小要和真正的金属炮管一般无二,形制如下图。
炮管的结构图
2.当炮管的蜡膜制作完成后,用粘土包裹住蜡膜,连其内部也要填充上泥沙,只在炮管尾部留下进料口,下图是泥膜的剖面图。
大概就是这样制作出的炮管泥模
红箭头所指的的部分就是蜡模
3.下图右侧的两个圆柱型泥土疙瘩就是制作完成的炮管泥模,匠人们接下来会加热使其内部的蜡模熔化流出,这样泥模的内部就留下了炮管形状的空腔。
炮管泥模
泥模内的蜡制炮管会受热熔化排出,只留下炮管形状的空腔
这种失蜡法制作炮管泥模的方法因为简单可靠,在欧亚都很流行,但也有的地方使用其他方法制作炮管的泥模,他们的制作方法如下:
1首先找一块大小合适的木头,把其雕刻成炮管的形状(内部中空),接着准备两个比木制炮管大一些的“木箱”,并将木质炮管放进其中一个木箱内,然后往木箱里填充调好的泥沙(即型砂,泥、沙的比例、干湿度都要注意)。
因为没找到此方法的look,所以用制作斧子的代替一下
2.使用木棍敲打、挤压木箱内的泥沙,使其和木质炮管紧密相接。
3.将木箱上多余的泥沙挂掉。
4.把木箱整个翻过来,然后就能看见泥沙上已经印出了炮管的形状。
5.若是木质炮管和泥沙意外分离,出现了毛边、缺口,还要将炮管重新填回泥沙内,然后另用泥沙修补毛边。
修补毛边
6.在木箱上撒一些石灰粉后,然后另取一个木箱放在模具上,并往木箱内填充新的泥沙,当然为了让铜料一会儿能流进模具内,还要在泥沙上留下进料的孔洞。
7.泥沙填充完新的木箱后,使用木锤将其锤紧。
8.经过木锤锤紧后的泥沙会变得比较结实,只要小心翼翼地将两个木箱分开,其内部的泥沙就不会散开。
取下木箱
9.将泥沙里嵌着的木质炮管取下,并把刚刚取下的木箱重新盖回原处,如此就能得到一个炮管形状的空心凹槽了!
小心翼翼地将木箱盖回原处
10.另取一些泥沙放入木质炮管的炮膛内,把其填满后,再用锤子将其锤紧,接着慢慢地将木质炮管取下,如此就能得到炮膛形状的泥质炮芯了!然后将泥质炮芯准确无误的放入之前做好的炮管泥模内(在其中轴线上),这样整个铸炮泥模就制作完成了。
炮芯
一般情况下,制炮匠人会将制作好的泥模自然阴干数月后再进行浇铸(炮模越大则等的时间越久),古人记载泥模铸炮“非一月不能干透,若值冬令雨雪阴寒,晴霁绝少,则非三两月不能干透”,因为炮管的外范和炮芯都是用压紧的粘土制成的,其透气性低,内部湿气很难干透,就算使用炭火烘烤也常常是外干内湿,而泥膜内部的潮气会使炮管上产生蜂窝状的孔穴,使其有炸膛的危险,所以当时制作一门大炮常常要等几个月,而且还经常出现残次品。
第三步,制作完成炮管的泥模后,就可以燃起熔炉,熔化铜料,进行铸炮了。
1.首先往熔炉内部倒入木炭。
2.当熔炉内的木炭被点燃后,直接向熔炉内加入铜料或青铜料。
将铜料直接倒入熔炉内,不需要坩埚
3.放完木炭和铜料后,就可以为熔炉鼓风了,使其炉内的温度升高,以将铜料熔化为铜水!
鼓风
第四步,在熔炉的出料口旁边挖一个能装下炮管泥模的大坑,然后将泥膜埋入坑内。
泥模上的进料口
1.当泥模放入坑内后,就使用泥土回填,只漏出泥模的进料口在外。
回填泥土
2.炮管泥模被埋入泥坑后,找一些湿泥制作出一条连接熔炉出料口和炮管泥模进料口的“通道”,并确保熔炉内的铜水能安全的通过这条通道流进泥模内。
制作连接熔炉出料口和炮管泥模进料口的通道
3.当熔炉内的铜料全部融化为铜水后,打开出料口,让铜水顺着通道流进炮管泥模,将泥膜内的空腔全部填满!在这一过程中铜水有可能将泥模内的炮芯冲歪,使其铸造出的火炮炮膛不在炮身的中轴线上!所以最好把控一下铜水流出的速度。
铜水流进泥模
第四步,等到铜水全部流进炮管泥模后,就将其放置一段时间。
1.当泥模内的铜水自然冷却下来后,将泥膜从坑中取出,并用锤子将泥模砸开。
砸开泥模
2.接着使用其他工具将金属炮管表面和炮膛内的泥沙全部挂出倒掉,如此就能获得一个粗糙不平的金属炮管了!
表面粗糙不平的炮管
3.使用锉刀和其他打磨工具对金属炮管表面进行打磨,将多余的毛边和砂眼都打磨掉,然后使用镗刀对炮管内部进行镗光处理,使其尽可能的平直,这样炮弹才能更好的从炮管内射出。等到炮管炮膛和表面都加工好以后,使用钻头在炮管的尾部钻出火门。
打磨后的金属炮管,尾部有火门
第五步,经过上述的工艺以后,火炮炮管就基本制作好了,可以为其配上炮车了!当然,在交付使用之前,还要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其没有致命的瑕疵。
1.首先要目测炮管,看其有无明显的缺陷,然后用铁锤适度的敲打炮管,看其是否出现裂纹,如果没有发现裂纹或其他瑕疵,就将炮管上的火门堵住,然后往炮管的内部倒水,若是发现有水从炮管上渗出,则意味着炮管上有裂纹,这种炮管是万万不能用的!会炸膛的!
实弹测试火炮
2.经过上述的检查方法过一遍后,若是没有发现瑕疵,就可以“实弹测试”了!当然,要慢慢来,要先装入少量火药引爆,然后不断的加大火药分量,一直测试到火药和炮弹等重为止!经过这些测试却没有出现裂纹、炸膛等问题的火炮才算合格!才能用于战争!
火炮没问题!
以上就是古人使用泥模法制作早期火炮的全部流程了,总的来说这种铸炮方法比较简陋,制作出的火炮也存在一定地质量问题,而且制作的火炮越大,则出现的问题越多,中国甚至有“铸十得二三者,即为国手”的夸张说法!并且每制作一门火炮就要重新制作一个新的泥模,这样不但耗时耗力,且每门火炮的口径、规格都会有一些差别,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同等口径”的火炮炮弹不能通用的主要原因!
青铜炮
求关注、转发、点赞、评论,以后小编给你们介绍佛朗基炮的制作方法!我可是全头条最硬核的作者~
可是到了清朝却又进入冷兵器时代?
谢邀。
火器在明清两个朝代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发展状况,跟两个朝代的统治阶级有很大的关系。
明朝比较注重火药技术的发展,也比较注重与外界交流,留下郑和下西洋等佳话,接受和学习欧洲的新知识和技术。同时在明朝时,有很多关于兵器的书籍,比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唐荆川的《武编》等等,在明代的万历、崇祯等等时代,更是引入了欧洲的火炮、大炮等设备。可以说明朝在当时是非常注重火器的发展,前途看似还是光明一片的。
只是到了清朝的时候,由于统治阶级源于女真族部落,使用的武器比较原始,马背上的民族更喜欢弓箭、暗器等等,在清军打败明军的时候,更加固化了冷兵器的思维。清朝禁止火器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自以为傲的冷兵器。同时朝廷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更是将很多明朝时代的火药武器列入了禁止的行列。火器技术没有得到重视,同时汉人的地位也比较低下,没有把这种可以改变世界和历史的技术放在中心位置,甚至把和有关武器相关的书籍全部查封。在清朝末期的时候,更是闭关锁国,在最后列强带着坚船利炮打过来的时候,清朝才惊醒,圆明园大劫难的时候,才发现洋人使臣送来的洋枪洋炮,静静地躺在那里却已经生锈了。
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朝是没有跟随时代的潮流,火器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甚至还往后退了,这也是清朝后期不强大,造成近现代被入侵的结果。清朝发展冷兵器,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只是这样的历史背景在欧洲工业革命时代,在工业文明的时代,所以注定当时的清朝落后于世界的发展了。
石器时代之后为什么是青铜时代?
没有必要性,有一步进入铁器时代的,比如黑人。有一步进入火器时代的,比如印第安人。有一步进入现代社会的,比如鄂伦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