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游戏 欧洲扩张,资本主义扩张的三阶段?

2024-07-10 12:50:15 93阅读

战争游戏 欧洲扩张,资本主义扩张的三阶段?

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比较久。可以远溯至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之初。在15、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地中海沿岸的热那亚等地出现后,资本主义便开始了自己的扩张历史。当时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刚刚出现,力量比较弱小,而且主要表现为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所以,当时的资本扩张主要表现在垄断商道,和高利贷扩张,而在文化方面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扩张。

在17、18世纪,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过去占主导地位的商业资本已经不再是一枝独秀,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越来越多的出现。当时的资本主义扩张,主要是海外市场的争夺,也就是原料和市场的争夺,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主要表现在争夺殖民地,努力贸易等等。当时的资产阶级主要还是依附在封建王权之下,其海外扩张的主导思想还是前一个阶段的重商主义。文化扩张方面也不是很强,最多的表现是传教。

战争游戏 欧洲扩张,资本主义扩张的三阶段?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在欧美主要国家已经基本确立。这时的扩张主要是产品的输出、对原料的掠夺和殖民地的争夺。而且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也已经基本成型,这时的文化扩张不仅是简单的传教,还包括对外宣传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和推行殖民主义奴化教育等,但是并不重要。这时的扩张以武力侵略的直接掠夺为主。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国家队殖民地的掠夺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这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把过去的产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同时,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以自己的文化培养符合自己需要的代言人。这时的扩张是经济上资本输出,争执上操控弱小国家内政,文化上推行培养自己代言人的奴化教育,军事上以武装侵略为主的阶段。但是直接掠夺的手段仍然占主要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打破了帝国主义传统的世界秩序。直接的武力掠夺和赤裸裸的不平等条约等形式已经行不通了。这时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主要是经济、文化方面的扩张,即建立自己主导并对自己有利的经济秩序,推广自己那一套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中小国家在自己的框架内,按照自己规定的方式与自己交往,以获得最大利益。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对富国有利的各种经贸协定,大国强行推行自己的民主政治,同时吸引外国留学生,培植符合大国利益的代言人,对外输出自己的文化,以强势文化打压弱势文化。

文艺复兴与殖民扩张的关系?

新航线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文艺复兴的共同影响是对新航线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文艺复兴的影响的识记,得出三者共同的影响。

新航程开辟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早期殖民扩张有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三者的共同影响是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和资本主义兴起。

16世纪欧洲扩张的性质?

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发现美洲新大陆,殖民时代来了。

为什么还要入侵其他国家?

这也是希特勒在没有彻底解决掉英国的情况下,急于发动对苏战争的主要原因,斯大林趁德军主力与英法联军在西欧大战无暇东顾之际,小动作频频一点也没有闲着,让希特勒大伤颜面和脑筋。1940年5月24日,当法国战役达到高潮时,德国最高统帅部作战局长约德尔却在日记中写道:“由于俄国集中部队对付比萨拉比亚,东方局势日益逼人”。

(约德尔上将)

比萨拉比亚又是哪里呢?它是罗马尼亚东方的一个省,并且是第一世界大战结束后,罗马尼亚从沙俄手里夺去的地盘。在二战德国的盟友中,罗马尼亚是最重要的伙伴之一,德国人严重需要它盛产的石油、粮食和饲料,可以说对支撑战争性命攸关。不仅如此,苏联还要求归还另外一个省布科维那,在完成军事集结后的6月26日晚上,莫斯科向罗马尼亚发出了最后通牒:不给就打!

约德尔的日记就是针对此事,因为罗马尼亚军队的总参谋部向老大德国求援了,然而德国暂时无力应对斯大林的“趁火打劫”,只能压迫罗马尼亚政府暂时屈服。外交部长里宾特洛夫在希特勒的授意下,通知驻布加勒斯特的德国公使,要求他劝告罗马尼亚人接受条件,结果就是两天后苏军开入了上述地区。德国人松了口气,总算没有失去全部罗马尼亚而保住了油田,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希特勒的愤怒和委屈。

(斯大林)

不仅如此,斯大林还盯上了位于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三国,1940年6月14日,当德军牛皮哄哄通过巴黎凯旋门的时候,苏联政府已经向立陶宛政府提出了限9小时答复的最后通牒,要求它的政府主要阁僚必须全部辞职、逮捕反苏人士、接受苏军进驻。虽然小小的立陶宛接受了通牒,但是苏联方面仍然认为“接受的不能令人满意”,次日苏军便开进立陶宛,占领了这个唯一与德国领土接壤的波罗的海国家。

在其后的两天里苏联政府如法炮制,分别向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提出了同样的最后通牒,然后也出兵实施了占领,经过必要的整肃后,1940年的8月3日、8月5日和8月6日,这三个国家都被“接纳”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我们看二战电影里,曾经出现过爱沙尼亚籍的党卫军与德军并肩作战,共同对抗苏军,就是源于这样的历史事实。

(里宾特洛弗)

在苏德两国瓜分波兰之前,曾经签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然而这个条约的签定双方确实是各怀鬼胎的,希特勒的思想里是肯定要向东方扩张来“拓展日尔曼人的生存空间”的,但是他需要先打垮英法,所以不得不暂时与苏联妥协,以免陷于两线作战。而斯大林则乐得看见德国与宿敌英法火拼,并趁此机会扩大势力范围和加大战略纵深。

也就是说,尽管苏联并不缺乏战略资源,但是对德国仍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看看地图就知道,苏联入侵和索要的地盘,都位于苏德两国之间的敏感地带,如果苏军前出至上述地区驻防,一旦苏德战争爆发,苏军的防御纵深将大大得到延长,莫斯科才能有足够的安全距离。从后来苏德战争的实际进程来看,斯大林的举措是卓有成效的,德军就是在攻击到莫斯科很近的地方时,才渐成强弩之末。

(苏德军队在波兰会师)

斯大林干的非常彻底,苏联方面甚至驱逐了波罗的海三国的德国领事,希特勒被严重打脸,但是他只能选择忍让,他必须努力保证陆军一次只在一条战线上作战,期间对高级将领们秘密发表讲话时说:“只有我们在西线腾出手来的时候,才能够反对俄国”。而斯大林迅速占领波罗的海三国和罗马尼亚两个省份的行动,坚定了希特勒尽早对苏作战的决心。

其实更早还有个苏芬战争,因为在1939年8月23日签定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曾经包括一项秘密条款,即对两国之间的东欧国家进行了势力范围划分,其中芬兰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因此在波兰亡国后不久,苏联遂于1939年10月5日紧急邀请芬兰政府代表前来谈判,在谈判中建议双方签订互助条约以便共同保卫芬兰湾,同时提出了割让和调整芬兰部分领土的要求。

(希特勒接见莫洛托夫)

芬兰没有完全答应苏联的条件,于是苏军以“曼尼拉事件”为借口,要求芬兰政府赔礼道歉,并将边防军队后撤20到25公里,遭到拒绝后便宣布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于1939年11月30日出动45万大军入侵芬兰,这就是著名的“冬季战争”。虽然芬兰人给苏军以大量杀伤,但终究国小势微,在苏联的不断增兵下被迫求和,丧失了40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和重要的汉科半岛。

所以我们看,斯大林在这一时期的所做所为,战略目标并非是攫取资源,而是抱有两个中心目的,其一是借机复仇,即恢复一战时期、战后被割让和已经独立的俄国旧疆域,其二是预作准备,即考虑到将来苏德间必有一战,及早建立态势对苏联有利的东方战线。当然这么干的后果不仅破坏了若干国家的独立或领土完整,同时也将他们彻底推到德国一边,成为后面德军进攻苏联时的帮凶。

19世纪在欧洲是处于什么历史阶段?

19世纪是欧洲的鼎盛期,欧洲文明登上权力的顶峰,欧洲成为世界的中心,影响力远播到这个星球上最偏僻的地方。在这100年里,欧洲的科技突飞猛进,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欧洲强国扩张成全球性殖民帝国。在工业发展和帝国扩张的背景下,欧洲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变革,成为世界的知识中心,诞生了诸多政治思想,改变了全世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娱乐、陶冶了人们的身心,启迪、丰富了人们的思想。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