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论文,研究中国古代文化?
周易论文,研究中国古代文化?
不用月光宝盒也能穿越千年,把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搬回家
文/诸神的恩宠
近两年,《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一时间,唐诗宋词成为宠儿,社会上掀起诵读古典文学作品的风潮。但遗憾的是,仅靠唐诗宋词,并不足以让我们充分了解古代世界。银幕上古装戏满天飞,小鲜肉赚足了流量,一开口竟是琼瑶腔,真让人有想砸屏的冲动。更别提那些不伦不类的“戏说”情节,简直让观众哭笑不得。这些古装剧,看多了会脑残。
不懂历史,不懂古代文化,不仅会闹笑话,还会花冤枉钱。不信,去古玩市场转一圈,就全明白了。不懂古代文化的人,好比有眼却瞎了一只,有腿却瘸子一条,虽然还能看能走,可到底不得劲。英国文学家切斯特菲尔德曾说:“常识是我所知道的最高的通情达理。”在知识碎片化时代,常识已成为了一种稀缺品。
想了解古代文化并不难,博物馆是个好去处。要是嫌路远,想躺沙发上就能学知识鉴古董,办法也有。小声告诉你,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是本经典通识类名著,内容涵盖古人生活、学习及工作各个方面,是通往古代中国的一扇大门。有了它,不用月光宝盒,你也能穿越千年,还原历史真相,旁观古人日常生活。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最早并不是独立成书的,而是从教育部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精选出的第八、九单元。《古代汉语》是由中国著名语言学泰斗王力教授主编的,至今仍作为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使用。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自1961年出版以来,前后历经四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是中国古代文化方面最重要的参考书。
说起这本书的编委团队,堪称中文学术界的奥斯卡阵容。我们来看看都有谁:主编王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翻译家、诗人。早年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国学大师。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著有《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等四十余部,主编有《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字典》等,翻译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等。执笔人马汉麟,毕业于西南联大,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南开大学中文系。审校者是国学大师姜亮夫和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等。
这本书内容庞杂,上通天文地理,下达衣食住行。猛一翻像老虎吃天,从哪里说起呢?不如就从天、乐、试、教、食这五方面说开吧。
天:星空联盟
在古代,农业生产主要靠天吃饭。为适应农耕生产,古人常观测天象。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可见,天文知识在民间已相当普及。
古人将日、月、金、木、水、火、土合称为七政或七曜。直到今天,日语里“曜”还有表示星期几的意思。比如,“月曜日”是星期一,“日曜日”是星期日。
随着天文知识的发展,出现了星空分区的观念。古人把星空分为二十八个不同区域,二十八星宿的说法由此而来。此外,还有三垣,即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以北极星及其周边各星,统称为紫薇垣;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古人很重视北斗星,北斗星不仅能辨别方向,还能确定季节。北斗星的斗柄指东,是春季;斗柄指南,是夏季;斗柄指西,是秋天;斗柄指北,是冬天。
在西方占星学上,十二星座是宇宙方位的代名词。我们多数人都认为,十二星座传入中国,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考古学家们却用事实推翻了这种观点。1974年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下葬时间约为公园1116年)出土,其中的黄道十二宫彩绘星图,就是西方十二星座。原来,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就已经知道白羊座、巨蟹座和摩羯座啦,好神奇。
乐:音律之美
琴棋书画,琴排在首位,足见古人对音乐的重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律知识就已经非常精微了。记得《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和欧阳锋同时上桃花岛求亲,黄药师给他俩出的考题里,就有一道音律题。
按今天的标准看,郭靖完全没有音乐细胞,估计考唱歌的话,他八成会跑调。我们常用“五音不全”来形容这种人。可你知道“五音”指哪五音吗?在古代,宫、商、角、徵、羽被称为五音,它们分别对应简谱中的1、2、3、5、6。
1978年,湖北随州挖掘出一座古墓,墓主人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曾侯乙。从这座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套65件的编钟。这说明在公元前5世纪时,中国已经有了七个音阶,包括绝对高音和旋宫转调的能力,这在世界音乐史上都极为罕见。
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声音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叫十二律。十二律分阴阳两类,奇数六律就叫做六律,偶数六律叫做六吕。
试想一下:现在有人让你把手臂抬起来,你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到。可你知道吗,吹灰这个动作,居然也和音乐也有关系。吹灰,最早指古人候气的方法,古人把葭莩灰塞进十二个律管里,某个月份到了,和它相应的律管里的葭莩就飞动起来了。可见在古代,音乐不仅能修身养性,还有一定实际用途。
试:漫漫科举路
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是官本位社会,科举制度是读书人进入官场的重要途径。
正式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唐朝时加以完善。多数人以为,只要中了进士,就意味着捧上了金饭碗,从此便能飞黄腾达。其实没那么简单。在唐朝,中了进士还捧不上金饭碗,只有再顺利通过吏部(相当于中央组织部,主管人力资源工作)组织的“拔萃”考试,才会被授予官职。我们熟悉的大才子柳宗元和白居易,都是进士及第之后,又顺利通过“拔萃”考试,这才被委以官职的。而同样是大才子的韩愈,就没那么幸运了,由于没通过“拔萃”这一关,他一直无官可做。为此,他还三次向朝廷上书求职呢。
清朝时,科举制度增加了童试环节。参加童试的人叫童生,录取后叫秀才。秀才是等级最低的读书人。受影视剧误导,现代人总以为秀才都是苦兮兮穷哈哈的,其实并非如此。秀才内部也分三等,成绩最好的叫廪生,廪是粮食的意思,廪生每月由朝廷发粮食。此外,无论哪个等级的秀才,见县官不用跪拜,这搁封建社会也算是很大的特权了。
正式的科举等级从低到高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办一次,也称大比之年。在秋季举行,也称秋闱。参加考试的都是秀才,考中后称举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参加就是乡试。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季在礼部(文化教育部)举办,会试又被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都是举人,考中的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无论乡试还是会试,考题都是八股文和诗词歌赋。
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考策问。策问是古代以对答形式考试的一种文体,内容以经义、政事为主,与今天大学里的论文答辩有相似之处。能通过殿试的人,叫进士。进士中的前三名,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另外,古代科举制度还有武举一说。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在1904年。当时,正值慈禧七十大寿。老佛爷一高兴,增加了一场科举考试,末代状元叫刘春霖,是慈禧钦定的。相传刘春霖博学多才,还写得一手好字。晚年时落魄不已,靠卖字生活,后来病逝了。
综合比较一下会发现,古代科举制比现代高考制度要严格得多,激烈得多,残酷得多。
教:礼教吃人
宗法,即祖宗之法,是以血缘和家庭为纽带建起来的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无论哪朝哪代,宗法制度的力量都非常强大。这种制度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强化了人性之中的奴性,巩固了封建势力的世袭统治。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礼教,不知要过多少人的命。
在封建社会,皇帝一生气,常会将某人“灭九族”。这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在历史上,灭九族其实不止这九族,还包括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可以说,连坐制度是专制时代最惨无人道的刑法。
古代社会讲究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慈子孝,男尊女卑,妇女要守妇道。其实这些礼教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三个字:要听话。然而,这只是封建统治势力给普通百姓定的规则,他们自己并不遵守。为争夺皇位,皇室成员之间常有杀父弑兄等事,连李世民都干过这种勾当。
古代,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正妻被称为嫡妻,她的儿子被称作嫡子。妾的儿子只能被称为庶子。嫡庶血统不同,待遇也有严格区别。在继承制度方面,一般家庭是嫡子继承家业,皇室里由太子继承皇位。由于争夺利益,皇室杀嫡立庶的例子屡见不鲜。
现代人说起婚姻,一般指男女结婚。在古代可不是这样的。古人把新郎新娘的父母合称为婚姻,其中,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结婚,和小两口没多大关系,而是两个家族里大家长之间的事。在古代,任何一桩婚事,都要经过媒妁之言,要走完“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这六关,才算完事。现在,能理解古代的包办婚姻有多残忍了吧。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写,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宗法礼教,就是血淋淋的“吃人”工具。在贺老六病死、阿毛被狼叼走后,祥林嫂重新回到鲁镇做工。这时,她成了所有人戏耍愚弄的对象。看看那些人的丑态,你就会知道宗族势力有多强大,人性有多丑恶。如果你以为时过境迁,那些看客都已经随风而逝了。那你太天真,难道你没听过那句话吗——“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针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糟粕一面的惊人洞察和无情批判,让鲁迅无愧于“民族的脊梁”之誉。
食:以食为天的基因
在刘宝瑞的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里,朱元璋未发达前,被一碗烂粥救活,直至登上金銮殿,仍忘不了那口汤。几年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中国美食再次名震世界。几千年来,从皇帝到老百姓,中国人骨子里对美食有着固执地追求。
古代社会是农耕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那时候,稷(小米)、黍(黄米)、麦(大麦小麦)、菽(豆类)、麻(麻子),这五谷是古人的主要口粮。
光吃主食也不行,古人也讲究荤素搭配。在古代,牛、羊、猪是主要家畜。其中,牛肉最珍贵,只能供有地位的人吃,普通人只能吃羊肉和猪肉,所以汉字里,一些美食都是羊字旁,比如羹。现代汉语里,猪常被用来指代不好的事物。比如,骂人蠢就说他是“猪脑子”。但古时候,猪代表着财富和生育,具有很美好的寓意。
古人吃的糖,一般指麦芽糖。据季羡林考证,中国传统的制糖术只能制出粗糖。唐代时,先进的制糖术从印度传入我国,从此我国也能制出松散的红糖。后来,中国人改进了制糖术,制造出白砂糖和冰糖。直到今天在印度梵文中,“白糖”一词,意思还是“中国的”。
茶是我国的重要特产和主要饮料。饮茶之风,最早是从江南地区开始的,南北朝时渐渐风行。唐宋之后,茶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饮料。但关于喝茶的概念,在唐朝和今天完全不同。唐朝喝茶,要把茶饼碾碎,用筛子筛过后,煮成糊状,加盐、葱、姜等调味品后饮用,听起来更像喝胡辣汤。而现在我们用开水泡茶的喝茶法,是元朝时期留下来的方法。
除了以上内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里,还有很多有趣的冷知识。比如:为什么说司母戊鼎是“一只耳”?为什么说日本相扑运动员的衣着起源于汉代犊鼻裈?中国历史上有两位“老佛爷” ,一位是慈禧,另一位又是谁?这本书,在原版本基础上,扩充了大量考古资料,有文字,也有图片,极大丰富了书本身的内容。图文并茂的形式,也增强了趣味性,读起来一点不枯燥。
中国古代文化灿若星河,既包括像服装文化、饮食文化和器物文化这类物质文化,也包括像诗歌文化、民族文化、宗法文化这类非物质文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文化里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在举国倡导文化复兴的今天,我们尤其要冷静头脑,擦亮眼睛,分辨出哪些是古代文化精华,哪些是古代文化糟粕。只有精华,才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才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至于糟粕嘛……垃圾桶在哪儿。
2018.7.15晚
什么是玄学?
往年雷雨时,大家总会调侃“到底是哪位道友在渡劫?”上流君一向以为是玩梗说说而已,没成想,今年的这一张气象雷达图,竟被解读成了一部中国道长与日本阴阳师斗法的修真仙侠大作。这么规整的圆圈雨带确实不太常见,但被说成是斗法,是不是有点过于离谱了?事实上,上网久了,真的会让人有退网的冲动。无他,有些事情的走向,实在令人迷惑,关键是还有一堆不明真相的人信了。前有八角井镇魂,后有大圆圈雨带斗法。尽管有气象人在微博上科普呼吁,还是抵不住鬼神说在民间的深入人心。所谓的道士懂哥们趁机声称这不是普通的气候变化,而是有不世高人出山,他们正在与小……日子过得不错的阴阳师斗法。点进某短look平台评论区,居然有大量网友在一本正经地请教道长。他们没有一个人是在戏谑,而是在认真地完善斗法的每个细节。在他们眼里,郑州暴雨前天空变成绿色并不是因为光的折射,而是道士念咒后请来了诸天神佛。暴雨蓄势时的闪电惊雷哪里是大气摩擦,那也不是雷公在摇旗,电母在呐喊,而是护佑中华的道长们正在集体发功。甚至有人说,是不是全国都在打雷。稍微多看几分钟天气预报,都说不出这话来。如果有人不信,懂哥们还会要求他们看一下卫星云图,看看异常气象是不是在河南这块中华腹地形成一块圆形的八卦。“正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有我道教瑰宝八卦阵护住中华气脉,尔等奸小阴阳师再折腾也折腾不出什么幺蛾子来。”每个不同的气象都成了阵法的证据。一点点蛛丝马迹,都被解释成了道长们在努力。坐车看到一车道士,是人家在集体出任务;发消息给道长没回,那是道长在忙着施法,可别给人添乱。而彩虹、闪电、晚霞更是成为了大战告捷的重要佐证。这种拨开浓云后的美景,不正是道友们施展一身修为赶走宵小吗?雨后的云更是被网友称作祥瑞,因为在他们眼中,那些不是云,而是麒麟露蹄、神龙扫尾、凤凰展翅……可以说,一旦点开了评论区,就再也出不来了,只差转身找个山去修行了。但凡提到引雷唤电、操纵气象之类的法术,朋友们大多会第一时间联想起道士。这次被提及多次的神霄派中的“神霄”二字,出自《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在这本经书里,上天有九霄、九重之说,而神霄则是其中最高一重,指的便是道教神仙居住的最高仙境,神霄道士用这个名号,便是看中了其高远尊贵的意思。神霄派主要修行五雷符,据说这种符咒可以役使鬼神、呼雷唤雨、除害免灾。北宋道士王文卿是神霄派的创始人,他自称早年在长江遇到了火师汪君,学到了如何飞神谒帝的技能,也就是他可以通神灵;后来又碰到一个老太太,据说是雷母,又学到了雷雨之术。此后,他发挥自己的能力,解除干旱,为人治病,一下子成了当时的名人。深受宋徽宗信任的北宋著名道士林灵素也是神霄派门人。在他的推荐下,宋徽宗曾召见王文卿求雨,求雨果然成功,于是宋徽宗大喜,封王文卿为太素大夫。后来宋徽宗更是自号“教主道君皇帝”,因此神霄派彻底天下扬名。若是仔细研究这段传说,就会发现它充满了修真小说的各种元素,主角遇到贵人,修炼技能,然后拯救天下,投稿至晋江文学城仙侠区也不是不行。由于道家推崇天人感应的四象,设想人的精神可以感通天地,影响自然,一旦功力修炼到一定的境界,甚至可以主宰天地风雷。而在一些以宋、元、明等朝代为背景的修真小说里,雷系法术更是成为了道士体系里的明星法术。《诛仙》女主陆雪琪的成名绝技,便是名为神剑御雷真诀的纵雷术。在《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来到车迟国,该国养了不少和尚,但在干旱时,和尚们却说自己不会求雨,随后来了三个道士,求雨成功后,车迟国国王就罚和尚们给道士做苦力。《西游记》里还有乌鸡国等多处情节,展示了道士求雨的“实力”。加上各种仙侠小说和电视剧的渲染,普通人的印象里,是否能够操纵雷电就成了道士的行业技能标杆。很多人认为道士平日里就是在道观里出世修行,只有降妖除魔时才能入世。尤其是茅山派的道士,捉鬼捉妖的传统技能在各种影视剧里被尽数展现。然而,这些所谓的呼风唤雨、捉鬼替天行道技能,终归只停留在影视剧和游戏里。回到现实中,就会发现,真道士几乎不出世,假道士倒是遍地,营生主要是靠周易八卦、铁口测字。当然社会上也有不少朋友喜欢找道士为珠宝玉石开光,并且以此与道士结缘。近些年,随着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不少“道士”开通了社交账号,并且做了实名认证。在他们的账号里,玄学论述比比皆是、好不热闹。这些“道士”还深谙互联网流量技巧,能够熟练掌握热搜关键词,时时点评明星八字、比特币走势等等。△甚至还能“治疗疑难杂症”值得玩味的是,在这些人的评论区里常常出现诸如“慕名而来”、“拉我进群”、“求道长解惑”之类的留言。而大家如果想要进群,首先就要发红包结善缘。可问题是,如果你发的红包小了,“道士”会告诉你缘分未到。原来,“道士”的尽头是社群营销。即便网友狂欢于道长施法破阵,还是有真正的道长下场,劝大家要相信科学。毕竟一不小心被割了韭菜,那就不值当了。如今的道士,就是一种职业,既不能御剑飞行,也没有引雷唤雨的超能力。而且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随便便去做道士,必须要有道士证,或是宫观、道协的推荐才有资格成为一名真正的道士。什么三十二洞天七十二福地里自行修炼的散仙,不会被承认,毕竟咱有专业的道教学院。早在1961年,中国道协便拟定了《培养道教知识分子计划大纲》。在北京、上海、湖北、浙江、四川等地,都有国家宗教局正式批准的专业道教学院。△中国道教学院|来源:图虫想要进入这些专业的道教学院里学习道学,需要参加相关考试后才能被录取。在浙江道教学院的秋季招生里,明确规定了考试科目为面试、圜堂集训综合测试和笔试。同时还限定了参考教材,分别是《道德经》、《太上玄门早晚功课经》以及闵智亭所著的《道教仪范》。考进来也不轻松,日课、晚课、静坐、太极拳、八段锦都是必备。基础课程有《古代汉语》、《新概念英语》、《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专业课有《道德经》、《南华经》、《重阳立教十五论》、《老庄思想概论》……选修课有基础建筑知识、诗词格律基础知识、道教音乐……每一门课都规定了学时,不及格需要补考,毕业也需要毕业论文。甚至毕业证书都和普通本科长得差不多,专业、学号、学位都写得清清楚楚。可以说,佛门不渡研究生以下,道士毕业也没有那么容易。引雷术,那是真没有,还请移步仙侠小说。一般来说,道教学院都是以教内人士为主,但也允许尚未入道却符合条件的好道人士居住,这也是近年来许多不愿996的都市人寻求清静的一个选择。△终南山近年来吸引了不少城市人前来隐修|来源:图虫不过大家得注意了,非教内人士入学后得服从院方安排,参与帮厨、打扫卫生等劳动,完成站桩、运步以及静功之类日常练功,还要进行体能测试拉练、长距离徒步。没点体能,隐修都很难跟上节奏。道士与普通人也没有太大的差距,如今这个时代,他们也得用手机,没法万里传音,出门也得坐高铁,不能御剑飞行。△道士下山|来源:图虫至于下不下雨的,这边建议还是追踪一下萧敬腾可能更加摆谱(bu shi),毕竟气象局都已经把他加进关注列表。作者 | 放学堵他编辑 | 豌豆 // END来谈谈中医怎么发展改革?
这个问题问得很大,但问得很接地气!回答之前,先修正一下,中医几千年前就站起来了,至今也没有趴下,只是没有更加发展壮大。
自2017年7月1日,《中医药法》施行以后,以及中医在今年全国遭遇的新冠疫情中的不俗表现,我们有理由去梦想一下,未来中医怎么发展改革,才能让中医发展壮大?
通过认真学习《中医药法》以及新冠疫情中,国务院联防联控的几次新闻发布会,我认为中医的发展改革至少要做到以下3个“一定要”。
中医发展改革一定要坚持中医特色首先,中医的发展改革一定要坚持中医特色,这是保护与发展中医事业的核心和关键。因为发展中医药事业,不能偏离中医药发展的自身规律,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改革思路。
要做到坚持中医特色,就必须要保持和发挥中医的优势,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理论和优势的发展。
要做到发挥中医优势,就必须要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管理制度,用制度的力量,确保中医优势得以发扬光大。
中医发展改革一定要建立中医特色教育其次,中医发展改革一定要建立中医特色的教育,培养越来越多的中医药人才和中医特色的守护人。
建立中医特色的教育,一定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封闭禁锢,必须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把中西医融合理念,在中医教育中融化到学员的骨髓里,为今后中医临床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中医发展改革一定要让政策实落地践行最后,中医发展改革一定要让政策实落地践行,决不能纸上谈兵,画饼充饥,决不能让中医发展改革政策沦为水中月、镜中花。因此要具体做到以下4点:
1.一定要在各级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设置中医药科室;
2.一定要赋予民营中医院的职称评定与公立中医院享受同等权利;
3.一定要支持民办中医院,支持组织和个人捐赠、资助中医药事业。
4.一定要监督县级以上政府,在合并、撤销公立中医院,或者改变其中医性质时,必须征求上一级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的意见。
总结:让中医发展壮大,中医改革要做到3个“一定要”:即坚持中医特色;建立中医特色教育;让中医改革政策落地践行。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每天更新健康热点,医疗痛点;如果我说的,正是你所想的,那么,请点赞、转发、关注朱萧俊说健康!
有哪些必看的经典书籍?
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理解华夏文明的源流,还是要打破狭隘观点,拓展视野,更多地接纳“诸子百家”的思想,而丰富自己。即便是“儒教”独霸天下时代,君主们还是“外示儒术,内用黄老”。汉文帝就是“黄老之学”的专家,他在吕后专政,几乎杀尽刘家子嗣时,和母亲偏居塞外,独得保全性命。后来得到反击吕氏党族成功的老臣们的拥戴登极之后,汉文帝又行“无为之治”,修生养息,而在二三十年间,让秦末凋敝的中原地带,重新焕发生机。历代君主权臣,大都是“内用黄老”的,这些,却不太跟草民们讲。
因此,在谈到传统文化时,我们还是要兼收并蓄,拓展自己。同时,也不必迷信古人,更要谨记做一个丰盈独立的人,挺直腰板,放眼世界和未来,而千万不要学习“磕头国学”,让自己成为一个“磕头专家”或“跟屁虫”。
下面分门别类的推荐文言文入门书目:
第一类 先秦时期没什么可以推荐的,基本上那些书大家都知道,《论语》《诗经》《老子》《庄子》是基本。
《论语》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老子》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
庄子,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论语》版本太多,注释太多,不知道推荐哪一种才好。我觉得辅助阅读的话,顾随先生的《中国古典文心》很好。
《中国古典文心》
本书是20世纪国学大师顾随学问与人生的巅峰之作,由国学大家叶嘉莹精准详实的记录。
南怀瑾很多正经人不屑,我觉得他的讲稿《论语别裁》很好,可读;
《论语别裁》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成的《论语别裁》,是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
《诗经》推荐程俊英教授注解和翻译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
《诗经》
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老子》《庄子》也可以自己去找不同版本,小学生可以看看蔡志忠的漫画。
《蔡志忠古典漫画》
蔡志忠将经典漫画化与白话化,让现代读者轻松学习经典、吸收智慧。作品在三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总销量逾三千万册。
南怀瑾先生讲儒家经典被诟病,但是他本是“道人”,他讲《老子》《庄子》,学者们就没有办法置喙了。我推荐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老子他说》《庄子南譁》,都是南怀瑾先生的讲座整理稿。搞学术的人,可以找陈鼓应教授注释的版本,中华书局有出版。
《老子他说》
《老子他说》是南怀瑾先生关于《老子》的讲记。南怀瑾先生以深厚的文史功底,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对《老子》的内涵作了充分的阐解、辨正和引述。
《庄子南譁》
南怀瑾先生以博学的知识与深邃的理解分析庄子所引用的、涉及的、相关的例子,分析这些例子的背景与背后的意义,使庄子的文章通俗易懂,也让读者在大笑之后能够浮想联翩。
第二类 《山海经》《世说新语》《搜神记》
《山海经》各种版本太多,现在还有漫画本,各取所需。学术点的是袁珂先生注释本,普通读者入门推荐上海古籍出版社陈成注释本。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世说新语》也是版本众多,我推荐台湾杨勇教授的注释本。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出版的图书,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搜神记》没有仔细研究过版本,只能推荐中华书局的。
《搜神记》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第三类 唐传奇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高峰,故事神奇有趣,语言清醒自然,前后都无法超越,是学习文言文的首选。这跟那个时代的思想比较自由有关,也跟唐代的外向型社会人格有关。从边塞诗到唐传奇,可以看到,唐代诗人和作家都爱大范围地游历,到处吃喝,到处结交朋友,到处写诗作文。
唐代牛僧孺《玄怪录·续玄怪录》、裴铏《传奇》、段成式《酉阳杂俎》。这些都是中华书局版本比较摆谱。关于唐传奇选本,推荐汪辟疆的《唐人小说》和汪聚应的《唐人豪侠小说集》。
《玄怪录·续玄怪录》
牛僧孺《玄怪录》(宋人改称《幽怪录》),是唐代小说的一部代表作,但长期以来见不到传本。《玄怪录》最早著录于《崇文总目》小说类,十卷。
《传奇》
裴铏著有《传奇》三卷,《新唐书艺文志》多记神仙恢谲之事。其中《聂隐娘》一篇,亦见袁郊《甘泽谣》及段成式《剑侠传》。(此书系明人伪作)原书久佚,仅《太平广记》所录四则,得传于今。
《酉阳杂俎》
《酉阳杂俎》唐代小说,作为笔记小说集,有前卷20卷,续集10卷。这本书的性质,据作者自序,固役不耻者,抑志怪小说之书也。所记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分类编录,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些记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与晋张华《博物志》相类。
《唐人小说》
唐代传奇小说 选集﹐今人汪辟疆校录。
《唐人豪侠小说集》
唐人小说创作中,豪侠这一题材类型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小说流派,称之为“豪侠小说”。
第四类 宋代苏轼《东坡志林》、洪迈“笔记小说”《夷坚志》,中华书局。
《东坡志林》所记真实虚幻交加,而行文简介明了,少夸饰而多情致。
《东坡志林》
《东坡志林》,宋苏轼著。此书所载为作者自元丰至元符二十年中之杂说史论,内容广泛,无所不谈。其文则长短不拘,或千言或数语,而以短小为多。皆信笔写来,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
洪迈《夷坚志》内容庞杂,记述有序,文字有唐代遗风,而气象不逮。
《夷坚志》(共四册)
《夷坚志》是汉族文言志怪集。南宋洪迈撰。书名出自《列子.汤问》:《山海经》为"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大意是指《山海经》中的故事是大禹看到的,伯益取的名,夷坚听说后记载下来了。可见洪迈是以夷坚自谓,将其书比作《山海经》。
袁枚的《子不语》,语言胜于蒲松龄,而谈神说怪也过之,推荐上海古籍出版社。
《子不语》
《子不语》,是清朝中叶著名文学家袁枚撰写的一部笔记小品,共二十四卷。其得名源于《论语·述而》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所记正是孔子所“不语”者。多记述奇闻异事、奇人鬼怪,全篇行文流畅。
蒲松龄《聊斋志异》,推荐中华书局版。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推荐中华书局版。
《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第五类 《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千家诗》,中华书局版吧。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
《千家诗》
《千家诗》是由宋代谢枋得《重订千家诗》(皆七言律诗)和明代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它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
《古文观止》以“儒家”视野选文,风行已久,相关选文中规中矩,可以作为启蒙类入门,不过,选编者吴楚材、吴调侯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人,只是“定稿付梓人”吴兴祚的两广总督身份,使得这部选本具有了广告、推广的巨大效应。我没有研究过吴兴祚,他称从子楚才“潜心力学”,从孙调侯“奇伟倜傥”,看起来有让这两位“官二代”吃老本自己的意思。有意研究的学者,不妨从这里深挖一下“八卦”。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历代汉民族散文总集。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吴兴祚审定。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
《古文观止》完全不能跟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抄》媲美,盖因曾国藩一代权臣,视野深广,非吴兴祚等能比。奇怪的是《经史百家杂抄》却默默无闻。
《经史百家杂抄》
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精华集,共二十六卷。《经史百家杂钞》一书,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
明代进士刘士璘编的一本选本《文致》从趣味、人性出发,选的都是个人情趣很高的文章,而不是《古文观止》那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官家视野。这本书也非常好,可惜已经不传了。
《文致》
明代进士刘士璘编的一本选本,它是历代散文小品的结集,所选作品的风格明显表现出明末的时风与文风,表现出了编选者的情操和审美意趣。
另推荐清代张伯行编订的《唐宋八大家文钞》,点评精当,指陈不足,都有观点。中华书局版。
《唐宋八大家文钞》
张伯行选本在茅坤选本基础上,加以精选,全书19卷316篇,可谓茅坤选本的精编本。由于篇目选择得当,篇幅适中,便于普及,因此刊行之后,受到读者欢迎,成为明清时期*为流行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选本。
第六类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彭玉平评注,中华书局出版。
查了一下,没想到《人间词话》已经成了热门,各出版社各种装帧设计版本,竟然都销量很高。我就不再饶舌了。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该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在七十年代末,很多老教授都“无事可干”,非常便宜,可以当作苦力来用,因此这本“鉴赏辞典”里给每一首诗撰写评价的都是学术大家,此后再也不可能聚集这样高水平大家一起做这样的事情了。
《唐诗鉴赏辞典》
《唐诗鉴赏辞典》为文学鉴赏辞典系列的第一部。选收唐诗名篇1105篇,由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古典文学专家撰写赏析文章。所收唐诗作品面广,各种艺术流派的诗篇兼收并蓄,较全面地展现了唐诗绚丽多彩的艺术风姿。
三联出版社的钱钟书选本《宋诗选注》,好像有人贬过,不记得说什么不好了,但是我觉得钱钟书先生的眼光还是值得信赖的。
《宋诗选注》
《宋诗选注》是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之一。卷首之序为钱钟书先生多年潜心研究宋诗之后写成的一篇重要诗学论文。文中不仅对宋诗的历史地位及其成败得失,见解独到,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理论多所建树,而且对诗文选政颇有创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施蛰存《唐诗百话》。施蛰存先生是博学鸿儒,《唐诗百话》也是他复出之后的力作,凝聚了他一生的经验和作为优秀小说家的独特敏锐,可谓是进阶唐诗的最权威著作。被哈佛大学等用作汉学教材。
《唐诗百话》
《唐诗百话》是著名文学大师施蛰存先生晚年创作的唐诗研究鉴赏佳作。该书体裁既宏观的诗史的梳理,又有诗体流变的辨析澄清,更有诗情文意的体贴品评,还有历代唐诗疑难问题的独到见解。
三联出版社出版的潘向黎《看诗不分明》。潘向黎是我的好友,她出身诗书世家,从小熟读古诗唐诗,这部《看诗不分明》是她在报纸上开专栏的结集,短小精悍,有趣好玩,《唐诗》入门首选。《看诗不分明》
潘向黎女士写的关于一些和古诗有关的小文章。
读书很重要吗?
读书当然很重要!为什么呢?
因为不读书,现在你也不可能正在看我写的这个回答。
因为不读书,你就不识字,不识字你就不会数数,不会数数你就算不来钱,算不来钱你就不会有钱,没有钱你就买不起手机,没有手机你就不会看今日头条,不看今日头条你就不会看我的文章,不看我的文章你就不会给我点赞,你不点赞就说明我写的不好,写的不好你就不会关注我,你不关注我就说明我的写作水平差,写作水平差就是我没把书读好,没有读好书那就继续读书,直到把它读好为止。
就是这样,读书关乎你我他,任何人生活在世,多多少少都离不开读书,它就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盐一样,看似无所谓,实是必须品。你可以短暂的离开它,但别想逃离一辈子,抛弃了它生活也将抛弃你。
如今的时代不是过去的旧时代。在古时候,你可以大字不识一个,只要有力气,照样可以行走于江湖,照样可以吃喝拉撒,生活至少衣食无忧;为何?因为古时候能用到字的时候和地方很少,那时候很多人活的就跟动物没什么区别,都是天亮了出门干活填饱肚皮,太阳下山了回家关门睡大觉,唯一的区别就是动物交配是在白天,人们好歹还有点羞耻心,把交配时间改在黑布隆冬的夜晚,以防止有心人恶意偷窥。
但你若想过上耀武扬威,吃香喝辣的日子,就必须得读书识字。为啥?
因为读书可以让你的头脑更为灵活,因为读书可以让你的见识更为广阔。你比其他人聪明了一点,你比其他人见识多了一点,你就会发现用脑子比用气力好使些,更有用些,你比其他人更容易赚到钱财,有了钱财你的生活就会大大改善,有了钱财后其他人似乎更听你的话,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制于人”。
体会到了钱财地位给你带来的快感后,你就会拼命的去保护它,就会去寻找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智慧来填充自己,武装自己,就这样,读书学习便成了你家常便饭,在读书中你找到了黄金屋,在读书中你找到了颜如玉。生活越来越美好,地位越来越稳固,逐渐的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慢慢形成了阶层,形成了统治。而你,就是站在上面的那个。
而今的社会更是如此,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千家争鸣万花齐放,知识信息的更新替换只在瞬息之间,你除了读书学习、读书再学习,不然分分钟把你淘汰。如今,不识字的人只有坠入深渊苟活,或是循入大山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不然你连乞丐都当不了,人家现在当乞丐靠的是头脑,靠的是手段,你一无文化二无力气三无靠山的,不出几天就被其他分舵的帮众给捏死。
远的多的大的我们就不多说,就拿我自己来说,我自认为是个喜好读书,博学多才,与时俱进的人,可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才发现与孩子间的代沟是越来越大,为啥?还不是出现了知识差距,没有了共同的语言。
现在的孩子,每天接触的都是不断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每日里所见识的信息量只能以海量来形容。我以前花了十几年时间才收集读完的书本,他现在只需在网上轻轻一点就能完成;我以前腾挪摘抄费尽心力的读书笔记,他现在粘贴复制一键就能完成;我以前千里抄书凿壁借光寒夜苦读,他现在躺在床上吹着空调看着手机也能做好。
哎!无法比啊!
我自以为是的读书心得体会,在他看遍万千名者名家评语的眼中是多么的幼稚;我沾沾自喜的独到见解和创新,在他点开电脑刷出无数相同案例的眼中是多么的可怜。
我读书,不是为了生活,也不是为了工作,只为了消除隔阂,拉近代沟距离。为了孩子,我只有读书读书再读书,学习学习再学习,到了我们这个年龄阶段,一切只为了孩子。
再说现实一点,穷人家的孩子一出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富人家的孩子一出生就躺在了终点线上,两者一出生本就有了遥远的距离,怎么比?怎么办?唯有读书!
物质上有距离,并不代表精神上就有了差距。大人之间无法比,但孩子可以比,同样是孩子,还有追赶的机会,都是同样的一个脑袋一张嘴巴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你富人家的孩子并不比穷人家的孩子多出两只眼睛少了两只耳朵,凭什么不能比?
因为你有钱,你家孩子的教育起点和质量比我家的高,但我们同样都是在前进,也许距离不断的在拉大,但不追赶距离只会越拉越大,追赶了至少还有个希望,不是说“富不过三代”吗?也许我儿子拉不近与你家的距离,但孙子可以继续追赶,孙子不行还有玄孙,玄孙不行还有玄玄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我就不信永远追不过你,哼!迟早干过你!
我们这一代的人很多是输在了上一辈人的手中,如果我们的父辈祖辈是读书出身,我们现在也不需要如此拼命的努力,还经常落得个时不待我。
但我们不能灰心,我们不能放弃希望,我们这代不行,我们还有下一代,下一代不行,我们还有下下一代,梦想的希望有如薪火传递,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传一代,总有点燃的时刻!
不要放弃梦想,眼光要放的长远,不要为自己一生的坎坷而丢失信心,不要为自己一生的蹉跎而放弃希望,有梦想就代表活着,活着一切皆有可能!
读书很重要!努力读书吧,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