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如神是什么生肖,乾隆四十六年?
用兵如神是什么生肖,乾隆四十六年?
成都气候古人谓成都常夜雨,又称漏天,皆言雨水之多也。今则气候温和,寒热适度,晴雨亦均,惟春秋冬三季多阴雨耳。若晴,正月可夹衣,二月可单衣,三月则必冷,俗谓之冻桐子花。四月中旬可棉衣,五月或不热,三伏日之热亦不至华氏寒暑表百度。而七月上半月之炎热与六月下半月同,八月初亦有热至九十度以外者。九月初则多阴雨,俗称滥九皇,可衣夹棉或呢绒.十月初可衣小毛,无大雪及大冰雹,而降雪时期,恒在交春之时.川边气候大相岭以南多风,辄日中起,至夜中息。雅州气候与内地略同。清溪较寒,盛夏犹着夹衣。大渡河一带颇热,越隽、泸沽、西昌等处无盛暑。会理州四时和暖,无盛寒亦无盛暑。沙江一带,自三月起即异常炎热,然一雨便成秋也。 金川雪墙光绪甲辰八月,光绪甲辰年 1904年。李心衡至金川,见控卡一路积雪不断,四望皓如玉山。初甚惊讶,后闻陈游戎大刚言:「历夏日秋阳,照烁渐消,此特至薄时也。若自严冬至二三月,密雪层积,高及数丈,压房屋且不见,乃惊人耳。」
清人李心衡在《金川锁记》中这样描述: 用极坚树枝作骨,蒙似牛革,形圆如 。
(清)李心衡纂(心衡字巽廷,号湘帆,江苏上海人。附监生,四川西昌县丞,官湖北枣阳知县。) 金川原名促浸,噶喇依为其巢穴。旧官寨在勒乌围
李心衡曰:「驻防汛兵,何以得活耶?」
疑其言似欺人者。陈曰:「不然,他日子自知之。」后李心衡过懋功,时正月中旬也,初至山巅,一望无垠,舆马径度,若不知有城墙卡房也者。夫役等从他途就塘兵烤火,炊茶熟,请小憩。扶掖循路径曲折入,如行小巷。坐塘房中,见房前雪高倍于屋,巉削似照墙。盖汛兵日加锄扫,开辟一线路,始得安作息,通行旅也。夹路雪墙,天光透澈,如琉璃屏障。门关在望,往来行人不绝,惟舆马不能过,直须屋上行耳。 西藏气候西藏天气凝寒,地气瘠薄,千山雪压,六月霜飞.石多田少,五谷难成,有粟黍豆荍之产者,仅藏东巴塘弹丸地耳。 云贵天气云南多晴多风,贵州多阴多雨。 云南之瘴土司地方之气候,大抵不良,平原之地,尤劣于山岭.如临安府属之十五猛,普洱府属之十版纳,镇边厅属之孟连、上下猛、允猛、角董,顺宁府属之耿马、猛猛,永昌府属之孟定、潞江、湾甸、登鲁埂掌,腾冲府属之芒市、遮放、猛卯、陇川,皆系著名烟瘴,入夏以后,内地之人莫不视为畏途。
带有马的成语?
鞍马劳倦 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避世金马 避世:逃避世务;金马:借指宫殿。指身为高官而逃避世务 代马依风 代:古代北方的郡名;代马:北方产的良马。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 放马后炮 比喻事情已过去才发议论 猴年马月 猴、马:十二生肖之一。泛指未来的岁月 服牛乘马 役使牛马驾车 鸠车竹马 鸠车、竹马:儿童玩具。借指童年 尻轮神马 以尻为车而神游。指随心所欲遨游自然 练兵秣马 训练士兵,喂饱战马。指作好战斗准备 驴唇马嘴 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前后矛盾 马勃牛溲 马勃:马屁菌;牛溲:车前草。借指不值钱的东西 马不解鞍 比喻一刻也不停留,毫不间歇 马迹蛛丝 马蹄的痕迹,蜘蛛的细丝。比喻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马角乌头 乌鸦变白,马头生角。比喻不能实现之事 马龙车水 马象游龙,车象流水。形容车马往来不绝 马鹿易形 出自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马马虎虎 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马面牛头 比喻各种各样凶恶的人 马前泼水 比喻夫妻离异,无法挽回 马如游龙 形容人马熙熙攘攘的景象 马上房子 指当面赞成,背后反对 马上功成 指凭武功建国 马上看花 指粗略行事,走马看花 马上墙头 指男女青年相恋的地方 马捉老鼠 比喻瞎忙乱 鞍马劳顿 骑马赶路过久,劳累疲困。形容旅途劳累。 鞍马劳困 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鞍马之劳 鞍马:鞍子和马,指长途跋涉或打仗。形容旅途或战斗的劳苦。 鞍前马后 马前马后。指追随左右。 宝马香车 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 北叟失马 比喻祸福没有一定。 弊车羸马 破车瘦马。比喻处境贫穷。 兵荒马乱 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兵强马壮 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伯乐相马 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不食马肝 相传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死。比喻不应研讨的事不去研讨。 车殆马烦 殆:通“怠”,疲乏;烦:烦躁。形容旅途劳顿。 车马盈门 车子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 车水马龙 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车在马前 大马拖车在前,马驹系在车后,这样,可使小马慢慢地学拉车。比喻学习任何事物,只要有人指导,就容易学会。 打马虎眼 故意装糊涂蒙骗人。 单枪匹马 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比喻行动没人帮助。 短衣匹马 短衣:短装。古代为平民、士兵等服装。穿着短衣,骑一匹骏马。形容士兵英姿矫健的样子。 放牛归马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非驴非马 不是驴也不是马。比喻不伦不类,什么也不象。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风樯阵马 樯:船上用的桅杆。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 高车驷马 四匹马驾驶的、车盖很高的车。旧时形容高官显贵的阔绰。 弓调马服 比喻办任何事情,应先做好准备工作。 归马放牛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横戈跃马 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 呼牛呼马 呼:称呼。称我牛也好,称我马也好。比喻别人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 寒蝉仗马 仗马:皇宫仪仗中的立马。象皇宫门外的立仗马和寒天的知了一样。比喻一句话也不敢说。 裹尸马革 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 害群之马 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汗马功劳 汗马:将士骑的马奔驰出汗,比喻征战劳苦。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现指辛勤工作做出的贡献。 见鞍思马 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 仅容旋马 指住宅地方狭小。 金戈铁马 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叩马而谏 勒住马头进行规劝。形容竭力进行劝谏。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比喻一言为定,决不翻诲。 马不停蹄 比喻不停顿地向前走。 马仰人翻 形容极忙乱或混乱的样子。 溜须拍马 比喻讨好奉承。 马工枚速 原指枚皋文章写得多,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工。后用于称赞各有长处。 龙马精神 龙马:古代传说中形状象龙的骏马。比喻人精神旺盛。 马耳东风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马首是瞻 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老马识途 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马到成功 形容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 快马加鞭 跑得很快的马再加上一鞭子,使马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进。 老马恋栈 恋:留恋。栈:马栈。老马不妒忌离开马栈。比喻老年人恋念旧情。也指年老还贪恋官位。 马牛襟裾 襟、裾:泛指人的衣服。马、牛穿着人衣。比喻人不懂得礼节。也比喻衣冠禽兽。 六马仰秣 形容乐声美妙,连马都抬起头倾听,不吃饲料。 马空冀北 伯乐将冀北之良马搜选一空。比喻执政者善选贤才,无所遗漏。 厉兵秣马 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马角乌白 乌鸦变白,马头生角。比喻不能实现之事。 率马以骥 用好马带领马群。比喻能者居先。 马瘦毛长 比喻人境遇穷困,就会显得精神不振的样子。 露马脚 比喻暴露了隐蔽的事实真相。 马革裹尸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马鹿异形 用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 马齿徒增 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 驽马十驾 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驴前马后 比喻一切受人支配。 牛溲马勃 牛溲:牛尿,一说车前草,利小便;马勃:可治疮。比喻一般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里可成为有用的物品。 匹马只轮 一匹战马,一只车轮。微不足道的一点兵马装备。 驽马铅刀 铅刀:铅质的刀。蹩脚的马,不快的刀。比喻才力很弱。 盲人瞎马 盲人骑着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秣马厉兵 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骑马找马 骑着马去找别的马。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盘马弯弓 驰马盘旋,张弓要射。形容摆开架势,准备作战。后比喻故做惊人的姿态,实际上并不立即行动。 匹马单枪 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现比喻行动没有人帮助。 牛头马面 迷信传说中的两个鬼卒,一个头象牛,一个头象马。比喻各种丑恶的人。 乞儿马医 乞儿:乞丐;马医:兽医中专治马病的人。旧指卑贱的人。 人仰马翻 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惨败。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千军万马 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 犬马之劳 愿象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力。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 墙头马上 为男女爱慕之典实。 塞翁失马 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人困马乏 人马都很疲乏。形容旅途劳累。 戎马倥偬 戎马:本指战马,借指军事;倥偬:繁忙。形容军务繁忙。 人欢马叫 人在呼喊,马在嘶鸣。形容一片喧闹声。 犬马之报 愿象犬马那样供人驱使,以报恩情。 求马唐肆 唐:原指无壁之屋,引伸为空的;肆:铺子,这里指卖马的地方。到不是停马处去找马。比喻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寻求自己所需的东西。 轻裘肥马 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 犬马之养 供养父母的谦辞。 人强马壮 形容军队的战斗力很强或军容很盛。 裘马轻肥 身上穿着软皮衣,骑着肥壮骏马。指生活富裕,放荡不羁。 声色狗马 声:歌舞;色:女色;狗:养狗;马:骑马。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比喻再难的事,拼着一死也敢干下去。 束马悬车 束马:把马蹄包起,防止马滑倒;悬车:把车子钩牢,以防脱落。把马脚裹起来,把车吊上山去。形容走山路的艰险情况。 三马同槽 隐指司马懿父子三人将篡夺魏的政权。也泛指阴谋篡权。 士饱马腾 军粮充足,士气旺盛。 声色犬马 声:歌舞;色:女色;犬:养狗;马:骑马。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 脱缰之马 比喻没有了约束的人或失去了控制的事物。 驷马高车 驷马:一车所驾的四匹马。套着四匹马的高盖车。旧时形容有权势的人出行时的阔绰场面。也形容显达富贵。 驷马难追 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素车白马 旧时办丧事用的车马,后用作送葬的语词。 四马攒蹄 指两手两脚被捆在一起。 司马青衫 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 万马齐喑 喑: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旧时形容人民不敢讲话。现也比喻沉闷的政治局面。 童牛角马 童牛:没有角的牛;角马:长角的马。比喻不伦不类的东西。也比喻违反常理,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天马行空 天马:神马。天马奔腾神速,象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 土牛木马 泥塑的牛,木做的马。比喻没有实用的东西。 万马奔腾 成千上万匹刀在奔跑腾跃。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乌白马角 乌鸦变白,马头生角。比喻不能实现之事。 问羊知马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问牛知马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心猿意马 心意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 乌头白马生角 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 五马分尸 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匹马分裂人的头和四肢。比喻硬把完整的东西分割得非常零碎。 鲜车怒马 怒:气势强盛。崭新的车,肥壮的马。形容服用讲究,生活豪华。 香车宝马 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 下马看花 比喻停下来,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 野马无缰 没有拴上缰绳的野马。比喻任意行动,没有约束。 信马由缰 骑着马无目的地闲逛。比喻随便走走。 一马当先 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悬崖勒马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勒马:收住缰绳,使马停步。在高高的山崖边上勒住马。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意马心猿 形容心思不定,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 一马平川 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能够纵马疾驰的一片广阔平地。指广阔的平原。 倚马七纸 比喻文章写得快。 倚马可待 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 阵马风樯 樯:船上用的桅杆。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 玉堂金马 玉堂:汉代殿名;金马:汉代宫门名,也称“金门”。旧时比喻才学优异而富贵显达。 仗马寒蝉 仗马:皇宫仪仗中的立马。象皇宫门外的立仗马和寒天的知了一样。比喻一句话也不敢说。 招兵买马 旧时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指鹿为马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獐麇马鹿 比喻举动匆忙慌乱的人。 竹马之友 指儿童时期的朋友。 走马看花 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走马上任 走马:骑着马跑;任:职务。旧指官吏到任。现比喻接任某项工作。 走马章台 章台:汉长安章台下街名,旧为妓院的代称。原指骑马经过章台。后指涉足妓间。 走马观花 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走马赴任 走马:骑着马跑;任:职务。旧指官吏到任。现比喻接任某项工作。 蛛丝马迹 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指鹿作马 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同“指鹿为马”。 犬马之力 犹犬马之劳。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 青梅竹马 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马放南山 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现形容思想麻痹。 匹马当先 〖解释〗一马当先。指冲锋在前。 鞍马劳神 见“鞍马劳顿”。 兵慌马乱 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起源和演变?
曾经驰骋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有的在历史上昙花一现,有的经过岁月的磨砺蜿蜒至今。在历史上留下过印记的名字非常多,总体来讲,根源主要是以下五族:匈奴、东胡、突厥、通古斯、吐蕃。那些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北方少数民族基本上都是他们溯延下来的。所以先谈一下这五族的起源。
一:匈奴部分:以匈奴为代表
据中国部分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裔也”。《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著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后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还有人认为匈奴与先秦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可混为一谈,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秦始皇之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
上述看法,在近现代学者中并未取得统一。由於匈奴的起源问题不能解决,匈奴的族属与匈奴的语系也都成为悬案。
二:东胡部分:以鲜卑、契丹、蒙古为代表
关于东胡的起源,文献记载简略而且混乱,因此长期以来研究者甚少。大体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东胡之先为屠何说:
唐人尹知章注《管子》称:“屠何,东胡之先也。”此说与《逸周书》《管子》等书记载:东胡与屠何并列的史料相矛盾。东胡与屠何应为并存的两族,屠何在今辽西,东胡则在今东蒙。屠何不能是东胡之先。
第二、东胡之先为山戎说:
张博泉《东北历代疆域史》中说:“东胡春秋时为山戎,入战国后统称为东胡。”主此说者大都认为东胡之名始见于战国。然据《逸周书》东胡之称周初已经出现,《山海经》记载东胡出现于史的时间也不能晚至战国,《史记匈奴列传》及《逸周书》更将东胡与山戎并列,因此,东胡与山戎应为并列的两族。山戎在今大凌河流域上游,东胡则在今西拉木伦河流域,齐桓公破山戎后,东胡一度曾南下占山戎之地,秦开破东胡,东胡北却千里,复退至西拉木伦河流域,山戎可能有些入东胡者,但不足以说明山戎为东胡之先。
第三、东胡之先为土方说:
这个说法是近年才提出的。但土方的确切防卫一时还难以定论,也没有更多足以证明土方是东胡之先的史料,只能作为一说留以备考。
从考古上看,东胡一族分布在今西拉木伦河一带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对东胡的考古文化一般学者都认为是夏家店上层文化。
三:突厥部分:以突厥为代表
古突厥人之先祖传说的汉文资料,迄今只见到四种,即《周书·突厥传》和《隋书·突厥传》载第一、二、三种,《酉阳杂俎》载第四种。诸说的大意分别是:一,某部落被邻国所灭,只剩下一个失去双足的十岁小孩。母狼将他养大,并与之交合,生育后代。嗣后,在高昌之北的山穴中繁衍出突厥阿史那氏族。二,突厥之先为平凉杂胡,后因北魏太武帝灭沮渠氏,遂逃难至金山(即阿尔泰山),充当柔然的铁工,从而发展为突厥族。三,突厥之先居于漠北的索国,乃狼所生。其后代娶冬神、夏神之女,所生的子孙之一阿史那被推为首领,遂繁衍成强大的突厥王族。四,突厥之先祖曰射摩,与阿史德窟西的海神女相爱,每天傍晚入海与海神女幽会,历经数十年。后因射不中神异的金角白鹿而滥杀无辜,遂与海神女缘绝。
第四个传说字数最多,刻划得最为具体,神话色彩也最浓重。
仔细分析,则可得到如下结论:
1.突厥先祖每晚入海与情人相会的故事,显然是埃及、巴比伦、希腊等古代神话中太阳神暮归大海,去会"新娘"的故事的翻版。
2.突厥先祖"射摩"之名,当是借自巴比伦太阳神"沙玛什"之名;射摩之情人海神女"舍利"之名,则当是借自希腊月亮女神"塞勒涅"之名。舍利的"海神女"身份,亦当辗转来自希腊的女海神。
3.突厥先祖传说中的金角白鹿,有可能象征着太阳的光芒,也有可能相当于月亮女神的座骑。而有关鹿的这类故事,都能在希腊、闪族、雅利安等族的民间传说中见到。
4.鉴于这则突厥先祖传说,从基本结构到细节描写,都体现出阿尔泰山(古突厥人建立强大汗国之前的居地)以西地区各民族的文化成份,因此可以推测,突厥人在建国之前,很可能与西方各族进行过长期的接触和交往。亦即是说,他们可能曾在遥远的西方(里海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生活过漫长的时日。
四:通古斯部分:以满洲为代表
通古斯--满语族是发源于贝加尔湖附近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共同体,现在属于这个语族的包括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及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奥罗奇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乌底盖人、乌尔奇人、雅库特人(都是原女真人)等。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北部,南起北纬40度,北至北冰洋,西至叶尼塞河,东迄太平洋。人口大约在一千万左右,其中的主干为现在的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满族(约九百多万)。
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
藏人的来源有三说:
“南来说”:即藏族源于印度或印度王族说。藏文史书也有基本相同的说法。但主要是在佛僧史著出现,完全由于尊佛、崇佛而将赞普世系与释迦王族挂钩,是以宗教感情代替了历史事实,失去了立论之根据。
“西羌说”:这是认为藏族源于古代羌人的“发羌支系”。在我国历代学者中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少。也是汉文史籍所一贯主张的。通常也称为:北来说”。主要作据的材料是,《后汉书·西羌传》、《旧唐书·吐蕃传》。
“土著”说:即自古以来就休养生息在西藏高原。综合考古发现、文献资料、神话传说等方面的资料分析中,可以推断,藏族既不是“发羌”,亦非源于印度。藏族的先民早在旧石器时代就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这一“世界屋脊”之上。在距今4800年,藏族一些地区的人类就已步入了原始社会晚期,这里的人们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和狩猎的定居生活。这些民族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本地的土著民族为主,不断融合北方的胡民族系统,东方的氐羌民族的基础上形成的,从而构成了一个内容驳杂、独具特色的文化系统。
中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多是由这五部分演化而来的,接下来介绍一下他们建立过得政权和结局。
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存疑,认为这两个民族系出同源的最主要证据是北匈奴西迁和三百年后在欧洲出现的匈人时间上的吻合,近年来使用DNA等测试手段未能证实这一问题)。匈奴政权:汉时匈奴也许还称不上国家,只是部落联盟。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前赵、夏、北凉
东胡:秦时被匈奴灭亡,之后分成两大部分:乌桓和鲜卑
乌桓:被曹魏消灭
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所建政权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北魏分为东魏、西魏,随后也分别被北齐、北周所篡,另有段部、宇文部、吐谷浑部等
柔然: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
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所建政权:辽
蒙古: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所建政权:蒙古、蒙元、四大汗国等
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灭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存疑)。政权高峰期为隋唐时期,不幸碰到初唐盛世,被灭。后有余支沙陀人政权:后唐、后晋、后汉、北汉
回鹘:汉文古籍多作匈奴别支。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将突厥主体灭亡。回鹘生存到现在,即使今天的维吾尔族。
女真:来自肃慎,后为女真,为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所建政权:金、满清
党项:羌族的一部分。后被蒙古人灭亡。所建政权:西夏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所建政权:后秦、邓至
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所建政权:成汉、前秦、后凉、仇池、宕昌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 所建政权:吐蕃
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一次性屠杀20万人,导致羯族灭种。所建政权:后赵
历史行进中,少数民族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互融合,很多已经消失或者远走他乡了,还有些现在仍存在,而我们中华汉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必须感谢秦汉、唐、明、中华民国等汉人政权的努力,否则也许我们的土地现在正在放羊呢。
如何提高书法鉴赏能力?
书法除了具有书写的实用性以外,还具有形象性、感情性和审美性,是一门东方艺术。
书法是一门具有独特表达方式的艺术,而且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扎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大街小巷。对于书法欣赏可以说是一种审美享受。但是如何欣赏它是所有人共同关心的问题。有人形容书法鉴赏神秘莫测,对其书法欣赏的评价也是玄之又玄,似乎书法鉴赏就只有那些书法专家能做得来。事实上这是一种偏见。以前的学者曾多次讨论过如何欣赏书法艺术,但其中有些太古老、太抽象,无法用语言表达,以致人们只能看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意识活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它的定义不同于自然科学:
就好比一道简单的加减数学题,一加一等于二。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书法不能用公式或定义来规定他,也不能用质量的大小、长度或重量来衡量。几个人也能写一个字。结果是各显其面,不尽相同,美丑的定义也不会相同。
二、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念和自然审美观念不同:
有人说动物园里的大蟒蛇是最漂亮的,也有人认为它是最丑的,甚至是最可怕的。有些人喜欢用红色和绿色装饰他们的房子,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些颜色很粗俗。这就是美学的差异。从书法的艺术水平高低来看期书法作品的高低,可以争论到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地步。
这是由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审美的不同,其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
三、时代风尚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著名画家赖楚生先生饶有兴趣地说:“我年轻的时候,男人头上都留有长长的辫子。偶尔,看到一个没有长辫子的人是不愉快的。到了中华民国以后,男人头上的辫子被剪掉了,人们开始习惯了。有时候,有些人还留着长长的辫子,但他们觉得自己不合适,不受欢迎。”反而觉得不伦不类,不顺眼了。如时代潮流变了,服饰也随之改变。高领、低领、长裙、短裤,因时尚不同而变。书法艺术鉴赏力也随着时代风尚变化而变化。有的崇尚古代传统书风,时下又有流行书风、现代书风等不同的书风,只要你凝神一想,这样因时而变的例子很多,给书法艺术欣赏带来了困难。
四、书法艺术是一门抽象的美学:
书法艺术根据作品内容的不同,呈现的艺术形态也有所不同,对此不同的作品所表现出的布局方式也多是多样,有粗犷的、有沉重的、有笨拙的、有宽博的、有轻松的、有凝重与滞拙,剑拔弩张,雄健流畅,秀美险峻的形式。除非鉴赏家和作者能够掌握理解它们的精神,否则很难与作者心领神会,体会一致,这是非旁人所能理解的。
五、对书法学习研究、水平高低程度不同: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尤其在象棋比赛中,摆一个“绝妙”的招。受程度高的观众一下子就能理解,程度低的要看几步才能领悟,再差的甚至一直不能理解。这就是水平程度不同看到的深度也不同。尤其是在书法艺术鉴赏方面。唐代大书法家怀素与颜真卿一起讨论书法,怀素说:“每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真卿说:“何如屋漏痕?”怀素说:“得之矣”。宋朝大书家苏东坡,黄庭坚二人在一起笔会,把写好的字挂起来欣赏,东坡说黄庭坚的字“好是好,就是有些字的笔划如死蛇挂树”,黄庭坚谑东坡说:“你的字也不怎样呀!就象石压蛤蟆”。二人相视抚掌大笑,他们的书法水平已达到师法造化的地步,欣赏过程中故能互通神韵。
由此可见,书法艺术的鉴赏是不容易把握的,但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总结,欣赏者和作者逐渐形成共识,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为对书法艺术的鉴赏是通过审美手段来获得一种审美的感受。这就是美感。美感是如何产生的?审美意识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审美对象感官功能的动态反映。广义上讲,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式,如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情怀等,狭义上则专指审美的感受。
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內眼”来感受书法艺术的美
一般来说,人类的感官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它们是高等动物的共同本能。作为审美感官,它们主要是听觉和视觉。所谓目迂之而成色,耳闻之则成声”,书法欣赏只是一种视觉体验。这种感觉是通过视觉感官获得的“梦幻般的想象体验”。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奥秘在于我们所称的“第六感觉器官”,即通常说的“内眼”。历史学家有历史眼光,书法家有书画视野,三百六十行都有自己的内在视野。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这一内在的眼光来感受书法艺术的美。这种审美情结体现在书法艺术欣赏过程中。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有五种审美观念及角度:
书法艺术的立体感,又称雕塑感或质感。
汉字独有的结构特点:
中国汉子的结构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方方正正是汉字的最大特点。在每个字中,总有一个主要的横笔或竖笔作为主笔,其余的笔画则作为陪衬。这是书法的“架子结构”。框架结构是整个词的支柱,即所谓的“轴线”原理。林语堂先生说,“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完整内涵进一步的体现在对中国建筑的研究中。一所房子有轴线,一个大建筑群有轴线,正如中国书法中的永字八法“八方点划环拱中心”《又如临写汉字要在“九宫格”中安排笔划,都在遵循这一原则一样,历代书家都重视研究这一原则。又如临写汉字要在“九宫格”中安排笔划,都在遵循这一原则一样,历代书家都重视研究这一原则,不论什么书体,上下纵横,都通过这一原则,写出旷代罕见的神品、妙品。大凡学书者,都是先求平正,后追险绝,又复归平正,前一个平正,中轴线显而易见,后一个平正则是前一个平正的飞跃。不管你的笔迹多草,多险绝,它都可以保持在中轴线上。重心仍然非常稳定,不会感觉到震动。可以看出,汉字的结构和古代建筑是共同的。同样,在重心的影响下,立体感则跃然纸上。
其次,书法书写工具的特殊性,这是一支神奇的七寸毛笔,可以用铺毫抽锋,可以挥洒自如。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书法用中锋写的字,背阳光一照,正中有一道黑线,周边稍淡,叫‘绵裹铁’,圆滚滚的产生了立体的感觉。”元朝赵孟《兰亭十三跋》中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要求笔笔中锋,让每一点划都能呈现立体感,当然我们不排斥侧锋,这里只是强调中锋写出来的线条更能呈现线条的立体感。
书法艺术创作要体现出节奏感:
书法的节奏被称为“笔意”。郭沫若先生说,“构成节奏”不能从两个重要的关系中分离出来:一个是时间的关系,另一个是力量的关系。这一解读对我们理解书法的节奏非常有帮助。书法的真正确立也是一个运动和节奏变化的过程。楷书“永”字八法中的八种书法有不同的节奏。在用笔上、藏、露、顺、逆、讲节奏;在用墨上、枯、湿、浓、淡是节奏;在字体上,真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是节奏;在字体上,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是节奏;在书写能力上,八面出锋,纵横驰骋,四平八稳也是一种节奏。纵观大自然万事万物,节奏无所不在,斗星转移,日落月出,潮涨潮落,都是一种节奏。唐代大文学家张怀瓘在其书法理论中称书法为“无声的声音和无形的形象”。他谈到对称、穿插、呼应和断连的规则,就像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音乐。王羲之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篇章,充分展示了书法的韵律。他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他还说:““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折,如屈折钢铁;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唐代书法家张旭在观看公孙大娘舞剑的同时,也在草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笔触就像舞蹈,轻重呼应,显得格外的匀称、篇幅表现的沉闷、伟大、最小、最慢、安静的收尾呼应,字与字之间连贯性极强,有极富节奏感。巧合的是,醉酒的怀素和尚,挥毫泼墨,有的字笔下生风,活泼飞动,又好似一个轻歌漫舞的霓裳羽衣舞蹈,节奏在他的书法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平静如一首激动人心的交响曲,也像一支霓虹灯般舞动,生动地表现了他书法的韵律。宋代米芾诙谐地说:沈辽排版,蔡祥乐,苏轼画,黄庭坚画,他自己刷字。这个“排、勒、画、描、刷”是一个以不同节奏写出来的字,可以看作是一个拥有理解节奏感的心灵。
以朦胧感显示期形象,具体而微,抽象而玄。
朦胧感是艺术创作中作者惯用的画面凸显效果的方式,在很多优秀书法作品中也不乏用朦胧、含蓄等手法凸显作品整体的感官美。就好比文学当中就有朦胧诗,如“唐韦庄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花十里堤”这是一首朦胧的诗,表达了烟雨朦胧的境界,恍惚如梦。徐悲鸿的画《漓江春雨》是一种朦胧和恍惚,像烟和梦,也是一种朦胧的风景。花半开,酒微醉,“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妙就妙在一个“半”字”这个词有魔力。它含蓄、期待、可取、神秘、可搜索。如果门开得大,一览无余,则索然寡味。
朦胧感决定了在艺术表达方式中反映现实事物的形态美,一切都是关于朦胧的美。唐太宗称赞王羲之的书法:烟霏洁露,若断而连”,赞王献之的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神光离合,乍阴乍阳”。古往今来,陆机的《平复贴》,王珣的《伯远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张旭的《古诗四首》,颜真卿的《祭侄稿》,怀素的《苦笋帖》,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等。当代书家如沙孟海、林散之、李志敏等人的作品,飘然出尘,云海滃郁,都十分朦胧,让人浮想连联翩。非常模糊和富有想象力。
孙过庭曾在《书谱》中指出,“伯英不真,点划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乍显乍晦,若行若藏。”这种无序,纵横,模糊,隐藏是模糊的。在每次欣赏这样的作品如看海上蓬莱,月中桂子,展现的是一种神韵。核心是一种丰富的精神,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朦胧的美的享受。
空间感便是要达到一种淡泊、空灵的境界
中国书法艺术追求的最高审美趣味是达到一种淡漠、空虚的状态,这种状态主要体现在空间感上。宗白华先生从美学的角度强调“一幅好的字表现一个美的空间”。他们巧妙地运用了从白到黑、虚拟和真实的结合,通过黑白对比来展示中国书法空间感的最大特征。邓石如先生说:“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清包世臣也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老子说:“大音稀声”,“大象无形”,说的都是一个空间感。宗白华先生更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点:“如果汉字写得好,它们将在一种具有生命和空间的三维艺术中获得成功。如果汉字写得好,字里行间可以“中国字若写得好,用笔得法就成功一个有生命有空间立体感的艺术品,若字和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这个字是舞蹈,一段音乐。于右任先生认为:“宁可牺牲形式上的对称,而要力求章法空白的得当”。因此,他的作品给人一种远离世界的感觉,简单而灵性,这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
空间意识的表达也应把握虚拟与现实的变化。庄子说:“虚室生白”,“唯道聚虚”,万象皆从虚空中来,又向虚空中去。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古今中外的建筑群,要留有空旷的场地,房屋要开门设窗一样,好让人有回旋余地。就像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中外建筑一样,我们应该留下开放的空间,打开门窗,让人们有活动的空间。书法作品应该有一定的空白,字里行间都应该有空白的,天头地脚也是空白,有虚有实,要达到一种比墨水更好的无墨状态,所谓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是书法艺术所产生的巨大空间魅力。
书法创作应当顺应时代风尚,才能具有欣赏的新鲜感:
纵观书法史,它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周太史籀作大篆,秦丞相李斯作小篆,汉代隶书的崛起,金代以来书法创新的繁荣,王羲之独特的智慧,凭借其深厚的行楷功力,讲书法发挥的淋漓尽致。颜真卿突破二王规范,形成了一个积极的开端,气势磅礴的颜字都是一种创新。
从字体的发展和创新来看,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钟鼎文,秦篆、汉隶、魏碑、真书、行书、草书逐步演变、发展而趋于定型。从字的风格上看,晋书尚韵,唐书尚法,宋人尚意,明书尚姿,清人尚变,这“韵、法、意、姿、变”充分体现了时代感赋予的生活情怀。
牛顿有句名言说得很好:“如果我能比笛卡尔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王羲之没有遵循以往的路线,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钟繇、卫夫人的规范前却步。颜真卿在王羲之的“书圣”面前没有怯场,这为中国书法创新树立了榜样。
80年代以来,中国书法出现了一股热潮,甚至出现了“现代书法”和“通俗书法”。我们不能说它不是一种创新,它确实值得称赞,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除此之外,必须充分发挥它的民族性,植根于文化传统,“数祖忘典”离开传统,离开中国书法特有的基本功这土壤,去搞“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书法要有生命力,必须有改革创新。雄心勃勃的书法爱好者应该站在王羲之、颜真卿等巨人的肩膀上,然后进行创新。
前面所述的立体感、节奏感、朦胧感、空间感、时代感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我们可从这五个方面学会欣赏书法艺术,从而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提高书写水平,达到异化的境界。五官有众生之美。
书法敢于追求自然解脱,是返朴归真,性任自然的最好体现
“自然美”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任性自然”。从佛教的“心即佛”理论到后期,它成为“任性的自然”,从“自由解放”到“纯粹的自然”,天真自在的佛教禅宗思想也传到了书法领域。它形成了一种不愿坚持书法的局限性、崇尚自然的风格。这在宋明书法中最为突出。在此期间,许多书法家非常喜欢冥想和启蒙,抄写经文,从而认识到禅宗的“任性天然”状态。例如黄庭坚的《松风阁》,行文舒展豪放,笔法变幻莫测,大开大合,飞动错落,简直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超凡出尘的天然个性。米芾的《蜀秦帖》则灵活多变,虚实相生,飘逸洒脱,寓老练娴熟于自然之中。明朝宋克的《杜甫壮游》诗,通篇流畅飞动,深得法度而又使法于自然,极尽个性,将自然之美的神韵尽显其中。获得了深刻的规则理论,使之具有自然的理性,发挥了其个性,展现了自然美的魅力。与此相反,唐代的书法是非常严肃的,所以大部分都是遵循规则的。我们应该小心。书法的自然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对自然美的追求被扼杀,书法家对自然美的冲动被压制。宋人的书法敢于追求自然解放,不受自然解放的束缚。它是回归简单自然的最佳体现。在书法创作中,我们应该追求一种自然美。刻意求工、巧于安排、矫柔造作、急功近利的作品无疑是不可取的。
“综合美”也就是“神韵美”,笔划的线条美,单字的结构美,仅只是衡量一幅作品基本功好坏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精心研究其通篇章法布局,才能领略到书法作品的神韵。清人刘熙载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至数字,大如一行至数行。一幅至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险,章法要变而贯。”强调字与字,行与行的连贯性,要求做到“气脉连贯,虚实相生,错落有致”。
气脉连贯就是指书法在气势上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空虚与现实的结合,意味着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应该有间隙。它不应该太满,也不应该太拥挤,也不应该太凌乱,也不应该太稀疏。太稀疏会是单调而冷酷的寒乞。扭曲就是寻求法则和规律的改革,这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充分利用位错、失稳、不对称等方法,取得了生动、流畅效果。这需要我们对整个布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像一个优秀的音乐家一样,只有对自己所演奏的作品有深刻的理解,掌握好每一个乐章和每一组旋律,才能指挥和演奏出富有情感色彩和感染力的旋律。只有通过全面的欣赏,才能领悟到他的作品中的魅力之美,即优雅之美、魅力之美和意境之美。
书法艺术欣赏的过程与书法创作的过程相反。书法创作是点与画的结合,形成字、组字而成行,组行而成篇。书法欣赏是我们对作品构成中所体现的优雅、魅力和意境的第一印象。通过这些无形的美,只有心领神会才能领悟到神韵的美,即综合美和自然美。然后去分析它们的结构、点划,用笔这些有形质的形式上的美。可以说,书法艺术的欣赏过程是一个欣赏美的过程,是一个重新创造美的过程。
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已形成百花齐花的大好局面,只要我们悉心领会,是能够提高欣赏能力的,同时也能对自身书艺有一个质的飞跃。
关于马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是汉语言文学里生命力极强的一朵奇葩,言简意骇,在文章中往往起到其他词汇起不到的作用。
与马有关的成语,老马识途,天马行空,木牛流马,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盲人瞎马,跑马观花,车水马龙等。
“投鞭断流”,四个字中,虽然没有“马”字,但确也是与马有关的成语,投马鞭阻断河流吗!
“指鹿为马”,本是秦二世皇帝胡亥时的权臣赵高,为树立权威,令人牵一只鹿上朝廷,却说是马,二世说明明是马,赵高说问大臣,多数按赵高之意说是马,二世认为是自己看花了眼,少数说实话是鹿的,事后都被赵高杀死,赵高以此专断朝廷,说一不二;后引申为颠倒是非,专横拔扈。
“白驹过隙”,意既在缝隙处看见外面白马驹疾驰而过,引申形容时光飞速易逝,应珍惜时间。等等,不一而足。
仅供参考。